网站首页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2024年第11期

2024年第11期

 

 

部委决策

 

习近平强调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据悉,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3月20日下午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

  他指出,上一次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召开5年来,中部区域经济总体平稳,创新发展动能不断增强,产业基础明显改善,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站到了更高起点上。同时要看到,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要切实研究解决。

  习近平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增强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习近平指出,要加强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对接,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联动。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强化中部地区的大通道格局。建立健全区域内省际合作机制,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大力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加强都市圈之间协调联动,更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习近平强调,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持续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全面清理纠正地方保护行为,推动各种生产力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更好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主动对接新亚欧大陆桥、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更多高能级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加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增强对国内外要素资源的吸引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习近平指出,要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部。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协同治理,加快补齐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完善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之间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乡村环境整治,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民支持制度,充分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高度重视革命老区和欠发达县(市、区)振兴发展,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移风易俗。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现扫黑除恶常态化,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生态。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互促进,努力提升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高质量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打造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进一步提升煤炭、稀土等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增强煤炭等化石能源兜底保障能力,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注重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多能互补、深度融合。

  习近平最后强调,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中央有关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研究提出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举措。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扛起主体责任,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重点工作任务、重大改革事项落实落地。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立健全考核激励制度,激励干部大胆开拓、担当作为。

  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会议表示,要把中部地区放到整个国家版图中、放到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来定位思考,努力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中部地区要主动对接其他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引进东部地区产业创新资源,增强对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要着力锻长板补短板,在新型城镇化、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发挥优势、释放潜能,推动区域内部加强合作、整体联动,提升中部地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会议指出,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不断取得新成效。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提升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高水平开放合作,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持之以恒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国办24项举措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外资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从5个方面提出24条措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这5个方面包括:扩大市场准入,提高外商投资自由化水平;加大政策力度,提升对外商投资吸引力;优化公平竞争环境,做好外商投资企业服务;畅通创新要素流动,促进内外资企业创新合作;完善国内规制,更好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等。

  在金融开放领域,《方案》明确,要扩大银行保险领域外资金融机构准入、拓展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国内债券市场业务范围、深入实施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境内投资试点。

  具体来看,《方案》提出,要在保障安全、高效和稳定的前提下,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依法开展银行卡清算业务。深化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行业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专业保险机构在境内投资设立或参股保险机构。

  优化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境内资本市场有关程序,进一步便利外资金融机构参与中国债券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按规定参与境内债券承销。研究稳妥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参与国债期货交易试点。

  在深入实施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境内投资试点方面,要扩大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范围,规范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管理企业及基金在注册资本、股东等方面的要求,拓宽基金可以投资的范围。完善私募投资基金服务业务管理办法,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私募基金并依法开展各类投资活动。

  在进一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层面,《方案》也再次强调了要更好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包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数据跨境流动规则、积极推进高标准经贸协议谈判及实施、加大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试点力度等内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此次《方案》在优化公平竞争环境方面部署最多,24条政策举措中,有6条谈及做好外商投资企业服务。

  《方案》提出,要清理违反公平竞争的行为和政策措施,完善招标投标制度,支持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公平参与标准制定修订工作,提高行政执法科学化水平,持续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加强外商投资企业服务。

  其中,强化外商投资企业服务方面,《方案》明确要用好外资企业圆桌会议等平台,深化与外商投资企业、外国商会协会、国际组织的常态化交流,及时回应各方关切,针对性做好服务保障。完善各级外商投资企业投诉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健全外商投资企业直接联系制度,畅通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并推动解决外商投资企业反映的问题和合理诉求。落实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持续推进部门数据共享,通过部门信息共享能够获得的信息,不得要求外商投资企业重复报送。

  去年7月,商务部在原有常态化交流机制基础上,升级建立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制度。据了解,截至今年1月底,商务部已召开16场外资企业圆桌会,共400余家外资企业、外国商协会参会,已解决会上反映的问题诉求300余件。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朱冰此前曾表示,2024年,商务部将每月召开1场外资企业圆桌会,同时,依托外贸外资协调服务机制,持续推动解决企业的困难问题。

 

市场监管总局就经营者反垄断合规指南征求意见

 

  据悉,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进一步增强经营者反垄断合规的意识和能力,推动经营者建立自我管理、自我防范的反垄断合规管理制度,营造崇尚公平竞争、践行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市场监管总局对《经营者反垄断合规指南》进行了修订,形成了《经营者反垄断合规指南(征求意见稿)》,于3月21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提到,鼓励经营者建立由反垄断合规管理机构、业务及职能部门等共同组成的反垄断合规管理组织体系。其中,反垄断合规管理机构负责统筹、组织和推进反垄断合规管理工作;业务部门负责本部门日常反垄断合规管理工作;审计、法律、内控、风控、监察等职能部门在职权范围内履行反垄断合规管理职责。

  征求意见稿提出,经营者违反《反垄断法》相关规定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从事垄断协议行为的法律责任。经营者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组织其他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或者为其他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提供实质性帮助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上一年度没有销售额的,处500万元以下的罚款。尚未实施所达成的垄断协议的,可以处300万元以下的罚款。经营者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对达成垄断协议负有个人责任的,可以处100万元以下的罚款。经营者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行业协会违反《反垄断法》规定,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改正,可以处30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可以依法撤销登记。

  从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法律责任。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

  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的法律责任。经营者违法实施集中,且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实施集中、限期处分股份或者资产、限期转让营业以及采取其他必要措施恢复到集中前的状态,处上一年度销售额10%以下的罚款;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处500万元以下的罚款。

  拒绝、阻碍调查的法律责任。对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法实施的审查和调查,拒绝提供有关材料、信息,或者提供虚假材料、信息,或者隐匿、销毁、转移证据,或者有其他拒绝、阻碍调查行为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改正,对单位处上一年度销售额1%以下的罚款,上一年度没有销售额或者销售额难以计算的,处5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5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金融监管总局修订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

 

  据悉,为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优化金融服务,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金融监管总局日前修订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4年4月18日起施行。原《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中国银监会令2013年第2号)同时废止。

  《办法》共十章、79条。主要修订内容如下:一是提高准入标准。提高主要出资人的资产、营业收入等指标标准,以及最低持股比例要求,强化主要出资人的股东责任;提高具有消费金融业务管理和风控经验出资人的持股比例,促进其更好发挥专业与风控作用;提高消费金融公司最低注册资本金要求,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二是强化业务分类监管。区分基础业务和专项业务范围,取消非主业、非必要类业务,严格业务分级监管。适当拓宽融资渠道,增强股东流动性支持能力。三是加强公司治理监管。全面贯彻近年来出台的关于公司治理、股东股权、关联交易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监管法规和制度要求,结合消费金融公司组织形式、股权结构等特点,明确了党的建设、"三会一层"、股东义务、薪酬管理、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监管要求。四是强化风险管理。明确关于消费金融公司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声誉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监管要求,优化增设部分监管指标,健全市场退出机制。五是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压实消费金融公司消保主体责任,健全完善消保工作的各项机制,加强对合作机构规范管理,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办法》将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出资人持股比例要求由不低于30%提高至不低于50%。主要考虑:一是从近年监管实践来看,提升主要出资人持股比例有利于压实股东责任,增强股东参与公司经营意愿,更好发挥股东资源优势,促进股东积极发挥支持作用。二是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避免由于股权相对分散而出现公司治理失效失衡的问题。

  《办法》对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范围进行了优化调整,更加专注主责主业。一方面,区分基础业务和专项业务。将"发放个人消费贷款""发行非资本类债券"等7项业务纳入基础业务,将"资产证券化业务""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等2项业务纳入专项业务。另一方面,取消非主业、非必要类业务。鉴于代销保险可能导致消费金融公司相关投诉纠纷增多,而且行业也基本没有开展此类业务,因此取消"代理销售与消费贷款相关的保险产品"业务。

  《办法》监管指标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增加担保增信贷款业务监管指标。鉴于部分消费金融公司高度依赖融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风险兜底,不利于提升自主风控能力,而且间接抬高贷款综合利费水平,《办法》要求担保增信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全部贷款余额的50%。二是增加流动性比例监管指标。结合消费金融公司经营特征和风险特点,在审慎测算基础上,《办法》规定"流动性比例"不得低于50%。

  另外,《办法》增加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合作机构管理"两个专章,更加突出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一方面,压实消费金融公司的消保主体责任。要求将消费者权益保护纳入公司治理,建立健全消保工作机制,设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健全完善消保信息披露机制、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加强消费者适当性管理。另一方面,加强对合作机构的约束管理。要求消费金融公司加强合作机构名单制管理、集中度管理,对合作机构进行持续管理和评估,明确合作机构的禁止性规定,避免因合作机构特别是催收机构不规范催收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情形;要求消费金融公司落实催收管理主体责任,制定催收机构绩效考核与奖惩机制,依法合规开展委托催收行为,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证监会两强两严新政集中出炉

 

  据报道,证监会进一步加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强上市公司监管、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和加强证监会系统自身建设等四方面工作,突出"强本强基"和"严监严管"。具体而言,3月15日,证监会集中发布了《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和《关于落实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标准全面加强证监会系统自身建设的意见》等四项政策文件。同日,证监会还同时配套发布了《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监管规定》。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同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副主席李超,首席风险官、发行监管司司长严伯进,证券基金机构监管司司长申兵,上市公司监管司司长郭瑞明,人事教育司负责人张朝东解读强监管防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有关政策,并答记者问。

  李超表示,将抓紧制定修订相关配套规则,统筹推进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同时研究出台一揽子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有利于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走好中国特色资本市场发展之路。

  研究提高上市标准

  《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压实拟上市企业及"关键少数"对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的第一责任,严禁以"圈钱"为目的盲目谋求上市、过度融资。对财务造假、虚假陈述、粉饰包装等行为及时依法严肃追责。同时,建立常态化滚动式现场监管机制,用好以上市公司质量为导向的保荐机构执业质量评价机制。

  同时,突出交易所审核主体责任,把防范财务造假、欺诈发行摆在发行审核更加突出的位置。严密关注拟上市企业是否存在上市前突击"清仓式"分红等情形,实行负面清单式管理,从严监管高价超募。强化证监会派出机构在地监管责任,辅导监管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现场检查切实发挥书面审核的补充验证延伸作用。

  严伯进表示,综合考虑二级市场承受能力,实施新股发行逆周期调节。对上市公司门槛会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包括上市前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募投项目资金规模要合理且要做好短中长期规划,研究提高部分板块的上市指标,将参考近年来新上市企业和在审企业的情况,指导沪深交易所修改上市规则,适度提高部分板块财务指标,丰富综合性指标,让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合适的板块上市。

  对于未盈利企业上市,严伯进指出,从实践看,科技企业发展可能会有一个未盈利阶段,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些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差,一些优质的科技企业可以通过上市更好更快成长,但绝不能是那些拼凑技术的"伪科技"企业,证监会将就未盈利企业的科技成色征求行业相关部门意见,更好统筹支持科技发展和保护投资者利益。

  打击财务造假 增强投资者回报

  《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围绕打击财务造假、严格规范减持、加大分红监管、加强市值管理等各方关注的重点问题,提出了政策措施。包括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严惩业绩造假。推动构建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体系,提高穿透式监管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业绩穿透、数据真实。加强全方位立体式追责。防范绕道减持,维护市场信心。将减持与上市公司破净、破发、分红等"挂钩"。对通过离婚、质押平仓、转融通出借、融券卖出等方式绕道减持的行为严格监管。责令违规主体购回违规减持的股份并上缴价差。

  "财务造假触碰的是资本市场的底线,必须坚决打击。"郭瑞明表示,将会同各地区各部门增强合力,构建打击财务造假的综合惩防体系,重点打击五类行为。一是长期系统性造假和第三方配合造假,对于造假的策划者、协助者,都要严肃追责,坚决破除造假"生态圈"。二是欺诈发行股票债券行为。要坚决把造假者挡在资本市场门外,混进来的要坚决清除。三是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随意调节利润的财务"洗澡"行为。四是通过融资性贸易、"空转""走单"进行造假的行为。五是在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掏空上市公司过程中伴随的一系列造假行为。

  郭瑞明指出,证监会将全面完善减持规则体系,明确离婚、控股股东解散等情形的减持规则。明确股票质押平仓、赠与等方式的减持规则。禁止大股东、董事、高管参与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物的衍生品交易,禁止限售股转融通出借,限售股股东融券卖出。对于违规减持将责令购回并上缴价差,对于拒不改正的严厉处罚。

  郭瑞明表示,将全方位立体式追责,刑事方面,用好公安、检察机关派驻证监会的体制优势,联合查处一批典型恶性案件。民事方面,先行赔付、支持诉讼、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等制度可以赔偿投资者损失,大幅提高违法成本,证监会将推出更多案例落地,对于主要责任人,坚决市场禁入,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标准的,坚决退市。另外,还发挥公司治理内部制衡的作用,鼓励内部人举报,提高举报奖励金额。

  《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还提到,加强现金分红监管,增强投资者回报。对多年未分红或股利支付率偏低的,加强监管约束。推动一年多次分红,在春节前结合未分配利润和当期业绩预分红,增强投资者获得感。推动上市公司加强市值管理,提升投资价值。压实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主体责任,推动优质上市公司积极开展股份回购,引导更多公司回购注销。

  郭瑞明表示,下一步要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让主要指数成份股公司更加自觉地回报投资者,并且还要推动相关部门把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工作、市值管理工作纳入内外部考核评价体系。对于"破净"的公司,证监会将督促其提出改善投资价值的举措。对于"借壳上市"和盲目跨界并购,证监会坚决打击"炒壳"行为,以营造更好的市场生态。

  营造风清气正行业生态

  《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督促行业机构端正经营理念、校正定位偏差,把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更加注重客户长期回报,完善利益冲突防范机制,严厉打击股东和实控人侵害机构及投资者利益的不法行为,加强行业机构合规风控建设。优化行业发展生态,坚决纠治拜金主义、奢靡享乐、急功近利、"炫富"等不良风气,切实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和廉洁从业监管,配合相关主管部门持续完善行业机构薪酬管理制度。

  申兵指出,投资银行要加强项目甄别、估值定价这些投行涉及的核心能力建设,真正为市场和投资人推荐质量好的、"货真价实"的公司,同时把那些问题公司坚决挡在市场门外。证监会将完善保荐代表人分类公示制度,真正让声誉约束硬起来。建立健全对行贿人员的综合惩戒机制,让那些害群之马人人喊打、处处受限,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行业生态。

  全面强化监管执法方面,《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指出,坚持机构罚和个人罚、经济罚和资格罚、监管问责和自律惩戒并重,对无视、损害公众投资者利益的机构与个人依法坚决予以严厉打击。加强行业机构股东、业务准入管理,完善高管人员任职条件与备案管理制度。

申兵指出,对于撤否率比较高和"业绩变脸"等突出问题,证监会将督促保荐机构切实强化内控,履行好核查把关职责,并加大对在违法违规中负有责任的投行负责人、高管,乃至公司的总经理、董事长等的处罚力度,对一些涉嫌严重违法,特别是那些帮助造假的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将依法从严查处,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明确,在检查过程中对撤回上市申请的企业"一查到底",撤回上市申请不影响检查工作实施,也不影响依法依规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并增加了不提前告知直接开展检查的机制。还进一步规范了现场检查程序,强调现场检查处理标准统一。

2021年9月,证监会发布实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监管规定》(以下简称《辅导规定》)。《辅导规定》实施以来,证监会派出机构的监管实践更加统一,有效促进首发企业申报前加强自我评估,做好整改规范。实践中发现,辅导监管存在重点不够突出,与审核注册衔接还不够紧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为此,证监会对《辅导规定》进行修订并发布实施。主要修订内容有:一是要求辅导机构制定辅导环节执业标准和操作流程,督促辅导对象准确把握板块定位和产业政策。二是明确辅导监管要关注首发企业及其"关键少数"的口碑声誉,拓展发行监管信息源。三是规定审核注册工作要充分利用好辅导监管报告,形成辅导监管与审核注册的有机联动。

 

证监会发文全面从严加强自身建设

 

  3月15日,中国证监会党委制定印发《关于落实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标准全面加强证监会系统自身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证监会系统自身建设的努力方向、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为一体推进资本市场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特色资本市场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意见》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加强证监会系统自身建设是加强党对资本市场全面领导的重要基础,是担当一体推进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重任的必然要求,是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要强化目标导向,打造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监管干部队伍,要强化问题导向,坚决做到严字当头、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举一反三,着力解决好。

  《意见》提出,要突出政治过硬,坚持和加强党对资本市场的全面领导。要不断增强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坚定性自觉性,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持续深入抓好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要积极践行资本市场监管的政治性人民性要求,深入推进政治机关建设,强化政治与业务深度融合,增强政治机关意识、公职人员身份意识和公权力意识,把政治性人民性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监管工作中,切实维护好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意见》提出,要突出能力过硬,着力打造堪当重任的监管干部队伍。要切实加强从严监管,把严的导向体现到监管执行、监管效果等各方面,坚决落实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的要求,坚持既要管合法、更要管非法,严禁"无照驾驶",严查"有照违章",落实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要求,提升发行上市监管效能,提升机构监管效能,提升科技监管效能,提升稽查执法效能,特别是对于投资者反映强烈的违法问题,要严查快办,让违法者付出惨痛代价。要提升依法监管能力,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资本市场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供给。

  《意见》提出,要突出作风过硬,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要自觉对照党中央要求和投资者期待,深刻反省自身作风建设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要紧盯"一把手"等关键少数和年轻干部、上市委和并购重组委委员等重点群体,加强关键岗位干部轮岗交流。要从严从紧整治政商"旋转门"问题,聚焦驻证监会纪检监察组提出的削减离职人员"职务身份价值"这个根本,从严限制入股和从业行为,对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工作人员设置离职"冷冻期",加强离职后从业跟踪管理,强化穿透核查,严肃惩处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加强经常性警示教育。要持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强化与驻证监会纪检监察组协同联动,在前期驻证监会纪检监察组查处十几起腐败案件基础上,支持配合继续加大力度深入开展发行审核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治理,严惩腐败与风险交织、资本与权力勾连、不收敛不收手问题。

 

人身保险公司分类监管正式落地

 

  3月18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人身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办法》(下称《办法》)。《办法》从公司治理、业务经营、资金运用、资产负债管理、偿付能力、其他等六个维度,搭建风险综合评估体系。根据《办法》,综合风险等级划分为1-5级,数值越大风险越高,处于重组、被接管等状态的公司直接列为S级。

  同时,《办法》还设置"履行环境社会治理(ESG)责任情况"作为特别加分项,对开展绿色保险、普惠保险较多的人身保险公司,给予适当加分。

  《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根据规定,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将结合定期监测情况,原则上每年对人身保险公司开展一次监管评级。

  《办法》明确,监管评估将分为评价单一维度风险水平、评定综合风险水平等级、特殊情形调整评级三个步骤。其中,综合风险水平等级的评定采用权重法,总分值为100分。

  具体来看,公司治理、业务经营、资金运用、资产负债管理、偿付能力管理、其他方面六大维度的权重分别为:22%、14%、22%、14%、14%、14%。

  根据不同得分结果,人身保险公司的综合风险水平等级将被划分为1-5级。同时,正处于重组、被接管、实施市场退出或风险处置进入实质性阶段的人身保险公司,经监管机构认定后将被划分为S级。

  《办法》指出,数值越大反映人身保险公司风险越大,就需要越高程度的监管关注。例如,监管评级结果为4级,表示人身保险公司存在的问题较多或较为严重,需要立即采取纠正措施。监管评级结果为5级,表示人身保险公司为高风险公司,则需要限制高风险业务,压降风险敞口。

  根据人身保险公司的监管评级结果,监管部门将分类配置监管资源、采取监管措施。对于监管评级结果为3、4、5级的公司,《办法》还明确了具体的监管措施:

  对监管评级结果为3级的公司,应适当提高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频率和深度,督促公司控制风险较高、管理薄弱领域业务增长和风险敞口,依法采取监管措施。

  对监管评级结果为4级的公司,除可采取上述监管措施外,还应区别情形依法采取下列措施:责令限期整改,责令增加资本金,限制业务范围,限制向股东分红,限制增设分支机构,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限制股东权利等。

  对监管评级结果为5级的公司,在采取上述监管措施基础上,必要时应制定实施风险处置方案。可视情况依法安排重组、实行接管或实施市场退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办法》还要求,人身保险公司应当对监管评级结果严格保密,不得将监管评级结果向无关人员提供,不得出于广告、宣传、营销等商业目的或其他考虑对外披露。

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此次《办法》的出台和实施,将有利于落实"高风险高强度监管"的监管导向,合理配置机构监管资源,真正落实分类监管要求,引导人身保险公司形成差异化发展的竞争格局。市场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增强人身保险业风险防控有效性、提升人身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推动人身保险公司差异化经营三个方面。

 

中国互金协会要求对变相高息"现金贷"、"套路贷"进行自查整改

 

  据悉,央视"3·15"晚会曝光的同程金融变相高息"现金贷"引发舆论的高度关注。3月19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向各相关会员单位下发了《关于开展变相高息"现金贷"、"套路贷"等问题自查整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表示,未来,该协会将依照自律管理规则,对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金融管理规定,仍开展高息"现金贷"、"套路贷"、收取"砍头息"等违法违规业务的会员单位进行严肃处理。

  在《通知》中,中国互金协会表示,近日,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同程金融以赊销礼包、回购礼品卡的套路变相开展高息"现金贷"等业务乱象。该类平台涉嫌从事高息"现金贷"、"套路贷"、收取"砍头息"等被金融管理部门明令禁止的业务,扰乱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为防范高息"现金贷"、"套路贷"、收取"砍头息"等违法违规行为死灰复燃引发金融风险和社会问题,维护行业良好发展态势,促进互联网消费金融规范健康发展,中国互金协会要求,各相关会员单位应严格对照《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整治办函〔2017〕141号)《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营销和宣传活动自律公约(试行)》等监管和自律相关要求进行全面自查,对合作机构开展的相关业务进行排查,对自查发现的问题应立即整改,合作机构涉及违规业务的,应敦促其立即整改,并暂停与其合作。自查整改报告应于4月10日前提交。

  中国互金协会要求,各相关会员单位及从业机构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金融管理规定,依法合规经营。未依法取得放贷业务资质的机构,不得以商品赊销回收等任何形式变相开展贷款业务;具备合法放贷业务资质的机构,应切实践行负责任金融的理念,向具备借款条件的借款人推荐合适的贷款产品,并在事前向借款人明示贷款主体、贷款年化利率、还款付息安排、逾期清收等基本信息,不得以强行搭售优惠券、会员服务等方式变相抬高利率,不得从借贷本金中以先行扣除利息、手续费、管理费等方式直接或变相收取"砍头息"。

  此外,中国互金协会还要求,各相关会员单位及从业机构应认真履行金融消费者教育和保护义务,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合理借贷,不断增强其风险防范意识;应提醒消费者在购买相关产品和服务时认真、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明示相关风险;应切实保障、支持消费者通过正当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通知》要求,各相关会员单位应严格执行协会关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各项自律管理要求。提供金融产品营销、逾期债务清收服务等涉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平台应自觉、主动接受协会的自律管理,按照相关要求和程序提出APP备案申请,及时报送相关业务数据。

  此前,央视3·15晚会曝光,同程金融App存在看似销售商品实际是发放高利息贷款的情况。

  对此,同程金融回应称,公司高度重视,并在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小组,全面排查相关问题。给用户带来的不良影响,深表歉意。公司将立刻对相关产品进行下线,同时对公司所有产品进行合规性检查,并全力配合相关部门的整改要求。当日晚间,小米、华为、苹果等手机应用商店已无法搜到同程金融App,华为应用商店搜索结果显示"由于开发者原因,暂不提供"。

 

"两高"出台办理危害税收征管刑事案件司法解释

 

  据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3月18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危害税收征管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明确各类危害税收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依法惩处犯罪,保障国家税收利益、维护税收秩序。《解释》自3月20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四庭庭长滕伟介绍,《解释》共22条,聚焦新形势下如何有效与涉税犯罪作斗争,保障国家税收,维护税收秩序,促进市场主体自觉养成纳税习惯,积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解释》明确了相关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解释》对刑法分则第三章第六节危害税收征管罪14个罪名的定罪量刑情节作了规定,特别是对原有三个涉税司法解释规定罪名的定罪量刑标准作了适当调整,如对逃税罪定罪量刑的数额标准作了提高。同时,针对假发票泛滥、虚开发票猖獗的情况,《解释》对伪造、非法出售、购买、虚开发票等各类涉发票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予以明确。

  《解释》明确了对有关罪名的理解。按照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解释》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作了限缩,突出本罪打击的对象是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税款的核心功能而进行虚开的行为,将为虚增业绩、融资、贷款等目的而虚开的行为排除在本罪打击范围之外。

  《解释》明确新型犯罪手段的法律适用。近年来,编造虚假计税依据进行逃税的案件时有发生,特别是文娱领域发生几起以签订"阴阳合同"等形式隐匿或者以他人名义分解收入、财产进行逃税、影响极坏的案件。《解释》旗帜鲜明地将签订"阴阳合同"作为逃税方式之一予以明确。针对近年来骗取出口退税多发的形势,《解释》明确列举了"假报出口"的8种表现形式。

  《解释》明确补缴税款、挽回税收损失从宽处罚政策。《解释》对刑法关于逃税罪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有关规定进一步作了明确,将纳税人补缴税款的期限规定至公安机关刑事立案前;明确补缴税款的期限,包括经税务机关批准的延缓、分期缴纳的期限,防止逃税行为一被发现即因补缴期限短而难以补救的情形发生,将刑法规定的制度效果最大化。《解释》规定,已经进入到刑事诉讼程序中的被告人能够积极补税挽损,被告单位有效合规整改的,也可以从宽处罚,其中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作为犯罪处理。同时,《解释》还规定,纳税人逃避缴纳税款,税务机关没有依法下达追缴通知的,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以此督促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及时查处税收违法犯罪。

  《解释》明确单位危害税收犯罪的处罚原则等其他问题,规定单位实施危害税收征管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依照本解释规定的标准执行,也就是按照自然人犯罪的标准执行。此外,《解释》完善了危害税收犯罪行刑衔接机制,还根据共同犯罪的原理,对危害税收共同犯罪的认定做了规定。

19个国家级新区明确未来3年重点工作任务

 

  3月1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建设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部署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拟在今后3年集中推进的重点工作任务。

  《行动计划》围绕增强国家级新区科技和产业竞争力、多措并举扩大有效需求、支持国家级新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等3个方面明确了多项重点任务。

  一是增强国家级新区科技和产业竞争力,主要包括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推动跨区域高水平协同创新、巩固提升新区千亿级及主导产业竞争优势、支持新区优化重点产业布局、有序推进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支持中西部和东北的新区提升产业承接和培育能力、鼓励中央企业深化与新区合作等。

  其中,关于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行动计划》提出,发挥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支持张江、南沙科学城等高水平承担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任务,建成投运一批大科学装置,研究"十五五"时期在有条件的国家级新区建设新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可行性,支持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和平台向具备条件的国家级新区倾斜。

  为巩固提升国家级新区千亿级及主导产业竞争优势,《行动计划》明确,聚焦汽车、新型显示、装备制造、石化化工、智能家电、纺织等新区年产值达到千亿元产业或1-2个主导产业,由所在省(市)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支持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水平,吸引产业链关键环节集聚。

  二是多措并举扩大有效需求,主要包括高水平谋划和建设重大项目、常态化开展项目建设靠前服务、创新方式对接引进投资项目、推动特色消费扩容提质、培育消费新业态、进一步发挥临港和开放平台优势、创新拓展双多边合作模式和领域、拓展对外交流合作和展示渠道等。

  第三,支持新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主要包括扎实推进实施综合改革试点试验、赋予新区更大改革自主权、实施人才引进专项政策、加大资金支持保障力度、深入推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改革创新措施等。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国家级新区是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平台。目前全国共有上海浦东、河北雄安和天津滨海、重庆两江、浙江舟山群岛等19个国家级新区。2023年,19个国家级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5%。

 

政策要闻

 

▲国家发改委发布三项专项行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3月21日,在浙江温州举办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现场会上,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了三项专项行动,以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这三项专项行动包括,"百万民营企业员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新时代民营经济人士培育赋能计划"和"家政服务质量提升行动"。

  具体来说,"技能提升行动"将依托公共实训基地,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生产需要,推动场地、设备、师资、课程等资源共享,每年力争培训民企员工100万人次;"培育赋能计划",将提升新一代民营企业家国情认知能力,提升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首批赋能计划预备课程有40家民营企业参与培训;"家政服务质量提升行动'",主要包括家政从业人员职业化水平提升、持续推进养老和家政服务标准化、深化家政劳务对接等具体内容。

 

▲国家外汇局修订发布对外金融资产统计制度相关指引及规则

   

  据悉,国家外汇管理局3月15日修订发布《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交易统计业务指引(2024年版)》(以下简称《业务指引(2024年版)》)和《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交易统计核查规则(2024年版)》(以下简称《核查规则(2024年版)》),进一步提升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交易统计申报质效。

  《业务指引(2024年版)》和《核查规则(2024年版)》,作为《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交易统计制度》的配套诠释性文件,是2017年发布以来的第二次修订,重点提升申报便利性,更好保障国际收支统计数据质量。《业务指引(2024年版)》通过填报原则描述、举例说明等形式,指导申报主体更准确地理解具体申报要求。《核查规则(2024年版)》通过明晰数据指标间的逻辑关系,便利申报主体在报送数据前进行必要的核查。

  本次修订吸收了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交易统计的新情况、新变化,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根据《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交易统计制度》,详解国际运输、建设等新增报表的填报要求。二是明确近年来资本市场开放新增涉外业务的申报要求,调整和补充统计数据要素项的核查规则。三是针对日常申报实践和常见疑难问题,补充典型申报案例。

《业务指引(2024年版)》和《核查规则(2024年版)》均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024年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执法检查重点事项指导目录发布

 

  据悉,为扎实推进化工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指导各地精准严格执法,有效防控重大安全风险,应急管理部近日印发《2024年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执法检查重点事项指导目录》(下称《指导目录》)。

  《指导目录》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人、重点企业、重点环节的安全监管执法,明确了32项重点执法检查内容。主要涵盖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落实、装置带病运行管理、危险化学品"两重点一重大"管理、危险化学品登记鉴定管理、关键岗位人员专业资质能力、变更管理、报警联锁管理等。特别是为深刻吸取有关典型事故教训,将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三同时"合规性、试生产管理和异常工况安全处置等纳入执法检查重点事项。

 

国资改革

 

国务院国资委要求超前部署研究先进储能等战略性前沿技术

 

  3月18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认为,中央企业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国家队、主力军,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先立后破,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能源体系,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推动油气增储上产,加快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高煤电基础保障水平,持续加大非化石能源的规模开发和综合利用,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稳定。

  会议指出,要推动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充分发挥中央企业优势,做强做优主业、提升效率效益,加快构建以风电、太阳能发电大基地为主体,集中式与分布式协同发展,氢能、新型储能支撑调节、前沿核心技术引领带动的新能源产业体系;推动能源科技加快创新,发挥能源技术变革作用,明确能源技术开发应用重点,充分考虑资源条件、技术基础、环境容量、经济合理等因素,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重大技术装备,超前部署研究先进储能等战略性前沿技术;加快建设新能源基础设施,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着力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加大国际能源合作力度,在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等方面持续深化与各国企业的交流协作,有序推进新能源产业链合作,着力构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共赢新模式。

  近期,多家能源央企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国家管网集团与国机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围绕科技研发、产品技术与服务、重大项目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国家能源集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基金2024年项目指南发布,其中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以绿色低碳能源为主题,重点支持煤炭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煤基精细化工与碳技术研究、氢能与煤化工/电力系统耦合等领域。铁路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铁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输服务、安全保障、绿色智能等领域。

 

自主创新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光明日报3月21日刊发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所所长、研究员张春龙撰写的文章指出,在当前全球经济结构和科技格局快速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面临着通过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艰巨任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极其重要的驱动力。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谁掌握科技创新的主动权,谁就能占据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只有通过重大科技突破和项目实施,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向更高端、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必须加快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创新合力。江苏苏州的“智造之城”战略目标,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推进新型工业化,体现了其在全球产业链中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决心。

  产业创新才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产业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必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中占据有利地位。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是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新型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数实融合”不仅能够促进产业智能化升级,还能通过数据驱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效率和韧性,实现产业生态的全面优化。各地要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鼓励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绿色发展是新型工业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绿色低碳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推动钢铁、电解铝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中国不仅在减少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承担起大国责任,更在构建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向着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稳步前行。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不仅是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举措。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深化数实融合,推动绿色发展,中国正稳步走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征程上。

 

节能减排

 

中办国办发布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意见

 

  3月1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指出,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强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治理,支撑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服务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意见》提出,到2025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基本建立,全域覆盖、精准科学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体系健全、机制顺畅、运行高效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全面建立,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意见》明确,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落实《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制定以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硬约束为重点,以生态环境管控单元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手段,以信息平台为支撑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

  编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根据生态环境功能定位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要求,聚焦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系统集成现有生态环境管理规定,精准编制差别化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提出管控污染物排放、防控环境风险、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等要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压力大、问题和风险突出的地方,要制定更为精准的管控要求。

  《意见》强调,要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动长江全流域按单元精细化分区管控,加强沿江重化工业水污染防治和环境风险防控,防止重污染企业和项目向长江中上游转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上中下游地区差异化分区管控,优化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和新能源产业布局,促进中下游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能源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中的应用,建立陆岸海联动、区域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管控机制,引导传统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合理布局。

  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意见》指出,落实国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管理有关制度和政策要求,引导重点行业向环境容量大、市场需求旺盛、市场保障条件好的地区科学布局、有序转移。强化生态环境重点管控单元管理,推进石化化工、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和清洁生产改造。完善产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和集中治污。

  同时,要衔接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引导人口密度较高的中心城区传统产业功能空间有序腾退。优化生态环境优先保护单元管理,鼓励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和路径,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在保证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前提下,支持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项目建设。实施好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和光伏基地建设。

 

国家发改委发布《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

 

  3月18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是对2007年出台的《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的修订完善,对促进可再生能源电量消纳,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支撑"双碳"目标落实具有重大意义。

  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是推动可再生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可再生能源法明确实施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通过制度保障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在全额保障收购等系列政策作用下,我国可再生能源行业由试点示范阶段,历经规模化发展阶段,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截至2023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15.16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1.9%,可再生能源发电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接近40%。

  为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办法》重点从全额保障性收购监管范围、监管内容、监管方式、行政处罚等方面,对通过监管手段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水平提出明确要求。

  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包括保障性收购电量和市场交易电量。保障性收购电量是指按照国家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比重目标等相关规定,应由电力市场相关成员承担收购义务的电量。市场交易电量是指通过市场化方式形成价格的电量,由售电企业和电力用户等电力市场相关成员共同承担收购责任。

  值得关注的是,《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电网企业、电力调度机构、电力交易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未按规定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造成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经济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并由电力监管机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电力监管机构可处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经济损失额一倍以下的罚款。这意味着《办法》有相当的约束力。

  具体来看,第二十条所列出的行为有五种。即,未按有关规定建设或者未及时完成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接入工程的;拒绝或者阻碍与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签订购售电合同、并网调度协议和电力交易合同的;未提供或者未及时提供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服务的;未优先调度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因电网企业、电力调度机构或者电力交易机构原因造成未能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的其他情形。

  针对关注度较高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接网问题,《办法》提出电网企业应按照相关规划和规定要求,统筹建设或改造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配套电网设施。电网企业要切实承担电网建设发展和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的主体责任,推动网源协同发展。

  为提升接网服务水平,《办法》要求电网企业为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提供接入并网设计必要信息、办理流程时限查询、受理咨询答疑等规范便捷的并网服务,并在接网协议中明确接网工程的建设时间,提高接网服务效率。

  《办法》适用于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海洋能发电、地热能发电等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水力发电参照执行。《办法》自2024年4月1日起施行。

 

多部委力挺新能源车发展

 

  据悉,在3月15日-3月17日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上,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务院国资委、商务部、住建部相关负责人相继发声,释放了下一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政策动向。

  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表示,我国培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任重道远但前景光明、空间广阔,期望广大行业企业秉持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大力推动提质、降本、扩量,加强技术创新和换道技术布局,持续深化国际合作,有效应对和化解各类显性和潜在的风险挑战,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郑栅洁称,未来将采取更多务实举措,支持新能源汽车行业企业发展。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苟坪表示,正视中央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加大资源投入,加快转型步伐,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倍增行动计划,综合运用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等方式,鼓励支持中央企业开展高质量投资并购,专业化整合,加快掌握产业核心资源和关键技术。

  工信部副部长单忠德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产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遏制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加快推动机动车生产准入管理条例出台,健全落后企业退出机制;开展集团化管理试点,支持优势企业提质降本,兼并重组,做强做大,进一步提升产业的集中度。

  住建部副部长秦海翔表示,住建部有力有序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更智能的路支持更聪明的车,以更多应用新场景合力创造新的投资和消费,并将一体推进智能网联、智能交通、智能城市建设,靠智能、靠共享、提效率、提效能,解决道路堵、停车难问题,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住房城乡建设部今年计划改建改造5万个老旧小区,并会同有关部门增加停车位、安装充电桩。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表示,将深入开展汽车以旧换新,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打好政策组合拳,着力建立起"去旧更容易、换新更愿意"的有效机制,推动汽车换能,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节能型汽车销量的占比,统筹支持全链条各环节,更多惠及消费者。他透露,将研究降低新能源汽车保险费率,推动提高新能源汽车社会化维修服务能力。

 

两部委发布《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

 

  据悉,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简称《工作方案》)。《工作方案》指出,建筑领域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工作方案》提出,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要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持续提高建筑领域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水平,加快提升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到2025年,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面积比2023年增长0.2亿平方米以上,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比2023年增长2亿平方米以上,建筑用能中电力消费占比超过55%,城镇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取得积极进展。到2027年,超低能耗建筑实现规模化发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进一步推进,建筑用能结构更加优化,建成一批绿色低碳高品质建筑,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取得显著成效。

  为持续提高建筑领域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水平,《工作方案》部署了12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提升城镇新建建筑节能降碳水平。优化新建建筑节能降碳设计,大力推广超低能耗建筑,提升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比例。强化年运行能耗1000吨标准煤(或电耗500万千万时)及以上建筑项目节能审查,严格执行建筑节能降碳强制性标准。

  二是推进城镇既有建筑改造升级。组织实施能效诊断,以城市为单位制定既有建筑年度改造计划。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部分的能效应达到现行标准规定,未采取节能措施的公共建筑改造后实现整体能效提升20%以上。

  三是强化建筑运行节能降碳管理。加大高效节能家电等设备推广力度。建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加快建立并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机制,依法开展建筑冬夏室内温度控制等情况检查。推广应用高效柔性智能调控技术,推动建筑群整体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和调峰。

  四是推动建筑用能低碳转型。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试点推动新建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加强既有建筑加装光伏系统管理。因地制宜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支持地热能、生物质能、太阳能供热应用,开展火电、工业、核电等余热利用。探索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常态化监管和后评估。提高建筑电气化水平。

  五是推进供热计量和按供热量收费。各地区要结合实际制定供热分户计量改造方案,逐步推动具备条件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按用热量计量收费,户内不具备供热计量改造价值和条件的既有居住建筑可实行按楼栋计量。北方采暖地区新竣工建筑应达到供热计量要求。加快实行两部制热价。加强对热量表、燃气表、电能表等计量器具的监督检查。

  六是提升农房绿色低碳水平。坚持农民自愿、因地制宜、一户一策原则,推进绿色低碳农房建设。有序开展既有农房节能改造。推动农村用能低碳转型。

  七是推进绿色低碳建造。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广装配化装修,严格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发挥政府采购引领作用,支持绿色建材推广应用,持续开展绿色建材下乡等活动。推广节能型施工设备。推进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八是严格建筑拆除管理。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坚持"留改拆"并举,加强老旧建筑修缮改造和保留利用。对各地区建筑拆除情况加强监督管理。坚决杜绝大拆大建造成能源资源浪费。

  九是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推广。支持超低能耗、近零能耗等建筑新一代技术研发,持续推进高防火性能外墙保温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支持薄膜电池技术装备在建筑领域应用。加快建筑节能降碳成熟技术产品规模化生产,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建筑节能降碳产业链,培育建筑节能降碳产业领军企业。

  十是完善建筑领域能耗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完善建筑领域能源消费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建立完善建筑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编制建筑行业、建筑企业以及建筑全生命期碳排放核算标准。

  十一是强化法规标准支撑。推动加快修订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有序制定修订一批建筑节能标准,加快完善覆盖设计、生产、施工和使用维护全过程的装配式建筑标准体系。开展建筑能效测评,加强建筑能效测评能力建设。

  十二是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实施有利于建筑节能降碳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政策。加大中央资金对建筑节能降碳改造的支持力度,落实支持建筑节能、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完善绿色金融等产品和服务,支持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和相关产业发展。

 

我国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据悉,生态环境部日前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以更高标准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为目标,以科学客观权威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宗旨,全面推进监测网络、技术、业务、管理等优化升级,更好发挥生态环境监测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撑、引领和服务作用,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监测力量。

  建立现代化监测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过程,《意见》明确了"两步走"目标:第一步,未来五年集中力量推进现代化监测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施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工程、监测科技创新工程、强基层补短板能力提升工程、监测人才培养工程等"四大工程",加速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整体能力。第二步,再用五年左右时间,到2035年,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环境监测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意见》从监测网络、监测技术、业务支撑、数据质量、监测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主要任务,强调抓好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塑造数智化监测技术新优势两个重点("两化"),推动监测数据高质量、监测管理高效能、监测支撑高水平("三高")。

  另外,为切实推动《意见》各项要求落实落地,生态环境部还研究制定了《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要点(省域)》(以下简称《要点》)作为《意见》的附件一并印发,分领域明确细化具体建设要求,为地方推进监测现代化提供有力抓手,鼓励先进地区先行先试,引导落后地区补齐短板,系统、全面提升地方监测整体能力。

 

北京城市副中心141项重点任务推进绿色发展

 

  3月18日,北京城市副中心举办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新闻发布会。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通州区委副书记、区长郑皓介绍,副中心将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施141项重点任务,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副中心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

  三个清单推进《实施方案》任务落实

  今年2月7日,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

  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和通州区委区政府编制印发了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的任务清单、政策清单和需要国家支持政策事项清单等三个清单。其中,任务清单对照《实施方案》进行细化分工,形成141项重点任务,成为城市副中心推进绿色发展的关键抓手;政策清单研究提出了区域能源互联网建设试点、气候投融资试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等20项政策,为城市副中心推进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需要国家支持政策事项清单从探索绿色发展新机制、推动区域绿色一体化发展、发展绿色金融等方面梳理了7项内容,探索优化城市副中心推进绿色发展的政策机制。

  培育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

  建筑、交通、产业是城市副中心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占比99%),也是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研发应用的主阵地。副中心将大力推行智能舒适的绿色建筑,推进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全面执行"两个百分百"标准,即新建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新建公共建筑执行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结合城市更新工作,有序开展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在重点区域加快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加大智能建造应用力度,推动建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和规模化、品质化发展。

  绿色交通方面,副中心将坚持"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建设高效绿色、生态友好的交通网络。持续推进M101线、平谷线,加快谋划M102线,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网融合"综合交通体系。加强绿色智能交通管理,探索设立超低排放区,推动区域绿色低碳交通一体化。打造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区,建设优质滨水慢行系统,打造"水路绿"三网融合慢行体系。

  副中心还将加快发展创新驱动的绿色产业,突出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双轮驱动",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加快存量资源"转绿降碳"、增量资源绿色低碳化发展,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强化绿色金融商务服务功能,深化北京绿交所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中心建设,更大力度引进和培育绿色金融机构,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加快打造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推进文化旅游商务融合发展,加强绿色产业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持续擦亮绿色发展金名片

  当前,城市副中心聚焦促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让绿色进一步成为城市副中心看得见、可体验、有内涵的深厚底色。副中心将构建安全高效的绿色能源体系,开展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试点,完善能源消耗强度和总量调控,探索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全面实施减油、降气、增电措施。全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城市智慧能源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余热利用。积极拓展绿色电力应用,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建成与新型电力系统相适应的智能高效电网。构建保供多元、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推广应用先进能源技术,以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打造一批综合智慧能源示范样板。

  副中心还将加强区域水系生态环境保护,优化滨水空间功能,将北运河打造成为滨水地区新地标。高标准建设花园城市,推进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口袋公园、小微绿地、滨河绿道。加强韧性城市建设,基本建成通州堰系列分洪体系,加快实施温潮减河工程。持续抓好空气污染治理,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噪声污染综合防治,加强跨区域生态环境共治。

 

川渝将联合开展新污染物治理

 

  据悉,为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工作要求,按照川渝新污染物环境风险联防联控机制有关规定,3月14日,川渝两省市首次召开新污染物治理联席会议,部署加强新污染物治理。

  什么是新污染物?据介绍,新污染物是指那些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主要包括排放到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微塑料等。

  会议提出,要开展川渝联合新污染物调查监测,重点摸清抗生素、全氟化合物等新污染物现状,共同推进成渝两地化学物质风险评估,为发布成渝地区重点管控新污染物补充清单提供依据。

  同时,不断完善《川渝新污染物环境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加强成渝两地新污染物调查信息共享与治理成果共享;加强抗生素、全氟化合物、甲烷氯化物等新污染物环境风险防控,会同标准化主管部门联动探索建立川渝抗生素耐药基因定量检测法标准。

  根据机制安排,生态环境、经济信息、农业农村、卫生健康、市场监管、药品监督等部门开展重点管控新污染物联合检查,全面落实各项风险管控措施;发展改革部门全面推进重点领域清洁生产;经济信息部门推进相关行业领域绿色转型发展;卫生健康、药品监督、农业农村部门规范抗生素类药品和农药使用管理;科技部门全面加强新污染物治理科技支撑。

 

美国能源部发布报告展望地热发电前景

 

  3月19日,在美国休斯敦国际能源界高端会议"剑桥能源周"上,美国能源部发布下一代地热发电"起飞"报告,称地热发电技术已显示出令人瞩目的进步,使其能够成为美国脱碳发电"关键贡献者"之一,并预期美国地热发电"最早有望在2030年实现商业起飞"。

  地热一直被视为公用事业的清洁电力来源,但其开发会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美国能源部在这份报告中指出,下一代地热发电利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开发的技术,从无处不在的热岩中设计"人造热储层",而不是在特定位置寻找自然形成的热储层,从而能极大地扩展可用地热发电资源及其商业应用。

  报告说,尽管下一代地热发电是一个新兴行业,但具有多项先发优势,包括利用来自油气行业的可转让技术、供应链和劳动力,从而实现快速规模化。此外,地热发电还具有清洁、稳定、可灵活调度、土地占用少等优点。

  据报告介绍,试点项目显示,在钻井等技术上取得的新进展使地热发电的成本大幅降低。预计到2030年,美国地热发电行业的平均成本有望达到每兆瓦时60至70美元,并有望在2035年实现美国能源部制定的每兆瓦时45美元的目标。

  报告还指出,在地热发电方面,仍有一系列"关键挑战"需要克服,包括早期开发成本高昂、开发周期漫长且不可预测,以及现有商业模式低估地热作为清洁能源的价值等。报告建议合并和简化地热开发批准流程,提高地热运营的灵活性,加强诱发地震活动监测等。

  据了解,自拜登政府2021年上台后,美国能源部不定期针对新兴清洁能源产业发布"商业起飞路径"报告,简称"起飞"报告,旨在吸引私营企业投资,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商业化。这些报告被设计为"活文件",随相关产业的技术商业化前景进展而更新。

 

联合国机构报告称2022年全球产生6200万吨电子垃圾

 

  据悉,联合国机构3月20日发布的《全球电子垃圾监测》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范围内共产生6200万吨电子垃圾,其中仅有不到四分之一被回收利用。

  这份由国际电信联盟和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共同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电子垃圾的产生量相比2010年增长了82%。电子垃圾产生量增长速度远高于回收量增长速度。2022年全球仅22.3%的电子垃圾被妥善收集并回收利用,这意味着价值620亿美元的可回收资源流失。大量含有害物质的电子垃圾未被妥善处理,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联合国训练研究所执行主任尼基尔·塞特强调:"在积极采用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子设备以应对气候危机并推动数字进步之际,电子垃圾的激增亟需关注。"

  这份报告还预测,按目前发展趋势,到2030年,电子垃圾产生量将比2022年增长33%,达到8200万吨;与此同时,2030年全球电子垃圾回收率将降至20%。报告强调,如果各国能在2030年将电子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60%,这将在降低人类健康风险等方面产生超过38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劳动用工

 

海南发布3项自贸港重点人才政策

 

  3月18日,"海南自贸港政策解读"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重点人才政策"专场举行。会上发布了3项海南自贸港重点人才政策,即《海南自由贸易港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的若干政策措施》《海南省支持人才发展"授权松绑"清单(2024)》《海南省省本级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池使用办法(试行)》。

  近年来,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不断深入,现行人才政策已不能完全满足形势发展需要。为加快补齐人才短板,海南省委人才发展局会同省委编办、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等有关部门做了深入研究,在充分考虑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提出了系列政策举措,力求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1+N"人才政策体系,推动海南省人才政策迭代升级。

  上述3项政策,既有"1+N"体系中的"1"政策,也包含2个"N"系列配套文件。

  "1"政策即《海南自由贸易港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从人才引进、培养、创新创业支持、使用激励、服务保障以及国际人才管理6个方面,对现行政策作了全方位的优化完善、提档升级。

  以人才引进部分为例,《若干措施》提出实施3个项目、给予3个方面支持。"3个项目"分别是领军人才及团队引进项目、青年大学生招引专项和柔性引才项目。"3个支持"分别是支持企事业单位引才聚才、支持市场化社会化引才、支持引才平台建设。比如,对纳入重点产业核心人才"白名单"的人才提供特殊支持保障;对正常运营3年内累计成功为海南引进境外人才100人以上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按规定获得引才奖励的同时,还可获得最高30万元的额外引才奖励。

  在创新创业部分,《若干措施》提出1个计划、3项支持举措。"1个计划"是人才创业促进计划,符合条件的创业人才、小微企业可分别申请最高30万元、4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3项支持举措"分别是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奖励力度、加大采购扶持力度、加强人才创业载体建设。明确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投产后的连续3一5年,每年可提取10%的营业利润用于科研人员奖励;对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在人才培养部分,提出实施1个计划、1个工程和2个行动。"1个计划"是"南海"人才开发计划,明确南海育才项目、南海新星项目向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行业企业倾斜,培养对象占比原则上不少于50%。"1个工程"是"海商"培养工程,即每年组织100名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人才、骨干人才有针对性进行培训。"2个行动"分别是"技能自贸港"行动、博士后培养倍增行动。

  另外,2个"N"系列文件,是对"1"政策的补充和配套。其中,为扩大用人单位和人才自主权,健全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制定《海南省支持人才发展"授权松绑"清单(2024)》(以下简称《清单》);为了支持省属事业单位引才聚才,发挥编制资源的基础保障作用,制定《海南省省本级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池使用办法(试行)》。

  会议披露,海南省委人才发展局对"授权松绑"清单实行动态管理,此次发布的是2024版,后续将适时对《清单》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更新完善。

 

专家论坛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短期的新格局

 

  北京日报3月18日刊发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撰写的文章指出,当前,世界经济的变化比想象中更复杂。除了参考国际机构所做出的判断,我们还需要深入剖析正在发生的事情,这对于深入理解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是非常重要的。

  在后疫情时代,主导全球经济增长的中期因素不会发生变化,但会有阶段性的不同。在以往对全球经济增长长期停滞的研究中,我们提炼出了很多基础性的因素,比如全球生产率下降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从目前来看,各国的劳动生产效率增速都在放缓,且近年来加速下行,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后疫情时期的修复比我们想象得要慢,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较大。二是美国挑起的技术战、"脱钩",以及"去风险"带来全球技术贸易的下降,直接导致全球技术进步的增速渐缓,这主要体现为全球芯片、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品的交易额出现了大幅的下降。三是新技术应用场景的拓展速度放缓,这主要体现为全球专利技术的下降。以上几大因素导致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增长趋缓,导致经济增速下降。除此之外,一些长期因素,比如人口问题、产业链供应链重构问题、逆全球化问题、减碳带来的气候成本扩张问题,以及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导致各国国防支出成本上涨的问题等,也会使得经济增速放缓。

  全球通货膨胀率在2022年达到历史新高--9.2%,以美国、欧盟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全面收缩货币政策和金融条件,直接导致全球融资成本上涨,投资下滑,进而遏制了快速上升的通胀率。因此,市场预测全球通货膨胀率可能会回落到5%左右。通货膨胀率的回落对于全球经济增长,以及低收入人群生活成本的降低是一个利好消息,但与此同时,考虑到通胀的黏性依然较大,要回落到各国的通胀盯住目标值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比如一些国际机构预计,全球通胀率回归疫情前水平可能还需要一年的时间,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逆转速度可能不如想象中快。尽管美联储去年12月的公告中出现了全面停止加息的声明,欧盟也开始讨论利息政策的调整,但利率水平是否会有明显回调,从而带来全球金融条件及全球资本流动的逆转,依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不过可以明确的是,全球正处在一个去通胀、去高利率的新进程中。

  尽管2022年全球供应链有所恢复,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疫后反弹,但当前世界贸易仍处于收缩过程中。我认为,今年贸易实现增长是比较困难的。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或在未来五年出现阶段性成果

  2024年的贸易发展状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美国采取制造业回流、"脱钩"、"去风险"等全球布局的调整已经过了5年时间。在此过程中,会产生一个过渡态,即在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的作用下,对于固定资产投资、能源等的需求有所上升。

  过去几年中,中国与美国近岸外包的主要基地墨西哥的贸易同比增长非常快,对美国布局友岸外包的区域,特别是东南亚的贸易也出现了大幅增长。这些提升可能是贸易政策调整带来的结果,但更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政策再布局所带来的"引致需求",尤其是对机电产品、新能源产品的需求。在美国的战略取得阶段性完工后,这些需求可能会发生变化。

  当前,墨西哥初步建立了为美国提供工业品的生产线,我们需要思考在东南亚初步建成这种生产线,以及美国建成核心产品的生产基地后,全球贸易格局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认为,尽管受到了疫情的冲击,但美国的战略还是会在五年后出现阶段性成效,我们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研判。需要关注的问题包括,在高新技术领域,美国是否会出现再工业化和关键供应链、产业链的全面回归,并且能否在政策的支持下成功实现商业化;在全球层面,美国进行的近岸和友岸外包是否具备商业化和持续发展的可能等。

  美国通过的《基础设施法案》《通胀削减法案》及《芯片科技法案》等带来的补贴效应还没有完全耗尽,可能会继续影响中国对美国及欧洲的出口增长。但随着这些政策补贴的消失,加上美国在再工业化过程中成本降低的速度远低于中国,可能会导致一些"烂尾工程"的出现。比如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也进行了再工业化的计划,但最终是以失败告终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利用政治力量实现再工业化的商业可行性和成本竞争可行性较低。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与墨西哥、东南亚等国在产品竞争上的变化。目前来看,中国与这些地区存在差别性的定位,不是完全竞争的关系。但中国与日本、韩国、德国之间的竞争已经白热化,尤其是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造船等中高端制造业领域的全面升级和成本下降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我国与这几大贸易逆差国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出现剧烈调整。同时,我们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互补性可能还会进一步提高。

  总而言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可能会出现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导致世界多边体系进一步撕裂,世界传统贸易潜能持续下降,从而产生短期的产业链供应链新格局。

  全球范围内成本上升带来的结构性变化更为剧烈,会导致传统三角的崩溃风险,在此过程中呈现的新的结构性变异是我们未来几年需要重点研究的,包括中国与互补性国家之间的产业升级速度差异,以及各国在中高端制造业领域的成本竞争格局。

  重新思考地缘政治与经济战略

  我认为,未来五年,中国在贸易政策和战略上需要有新的定位和思考。过去几年中,我们在成本上的优势全面凸显,并且目前,中国仍处于一个加速降本的过程中。未来五年,是美国战略得到全面显化和检验的重要时期。因此,我们一定要提高产业布局和贸易政策的契合度,同时重新思考地缘政治与经济战略。对未来全球经济的变化,不能仅从增长、通胀、利率政策、财政政策等角度来思考,还要考虑结构性变异对于政治布局带来的商业可行性和竞争模式上的变化。

 

新质生产力的多重特性

 

  羊城晚报3月21日刊发广州航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占毅撰写的文章指出,从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概念,到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再到今年全国两会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多次就新质生产力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了新时代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深刻指明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新模式,同时也及时预见了全球未来竞争新态势的焦点和难点所在,为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质生产力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蓬勃兴起背景下对生产力发展特征的新概括,更着重于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和绿色引领,且高度契合新发展理念,更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具有非常鲜明的多重特性。

  原创性和颠覆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理论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和关键抓手,将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点,凸显出创新的主导作用。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核心要素,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在科技创新上,最根本的是要具有原始性创新,即前所未有的具有全球突破性乃至于颠覆性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等创新成果,继而引领社会生活、社会实践和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原始性科技创新解决了从无到有、从0到1的问题,颠覆性科技创新则创造了从弱到强、从1到10甚至成百上千的倍数乃至指数增长发展。当今社会能够带动产业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的科技,一定是关键核心科技。"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科技创新能够促进生产力的结构优化、效率变革,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变量,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新赛道和新场域。只有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解决制约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和"卡脖子"难题,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对接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迭代升级和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质变性和协同性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个基本要素。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的智能性要素,一经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中,就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在现代社会生产中日益成为第一生产力。人类在第一次产业技术革命后,迎来蒸汽机时代,发生地英国由此成为世界上资本主义工业最先进的国家;以内燃机和电力技术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技术革命充分彰显了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人类由此迈向电气化时代;以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技术革命,让人类跨入电子化时代;当前,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使得人类进入智能化时代。可以说每一次新兴科技革命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重大变革。

  新质生产力代表新时代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更加强调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其组成要素及其相关系统的质变与飞跃,更加强调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等要素的协同性,更加强调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与之同频共振,共同合成气势恢宏的"交响乐",协奏出耳目一新的美妙旋律。唯有如此,才可能形成强大合力并孕育孵化出高质量、高效能、高技术水平的生产力。

  战略性和系统性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面临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发展大势下推进展开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美好愿景与风险隐患同在。如何化危为机、化险为夷?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积极主动应对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的国家战略需要,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课题。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久之计,更是一个系统工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新质生产力与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休戚相关,共同组成一个大系统,彼此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同时,新质生产力本身自成系统,是以全方位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重要标志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系统内各要素优化组合、提质增效,包括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升、劳动对象的拓展延伸、劳动资料的扩容改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跃升等,它们互相渗透、相融相促,如科技创新可以内化为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可以物化于劳动资料或劳动对象之中、可以转化为科学管理手段等。

在我国已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奋进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时刻,新质生产力理论的适时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上,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高度凝练与升华,也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与发展;实践上,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基础与重要前提,是进一步推动思想大解放、深化改革开放的锐利武器,也是中华民族下好"先手棋"、掌控未来发展主动权、赢得国际话语权的最佳选择。

 

 

中小企业

 

五部门联合印发《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

 

  据悉,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和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部署,推进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有关专项任务,3月1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证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

  下称《实施方案》),将面向具备创新能力的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采取"普惠服务+重点培育"相结合方式,以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

  具体而言,就是"一条主线、基础普惠、选好苗子、入库培养、匹配政策、按需服务、打造样板、示范推广"。其中,"一条主线"是指以专利产业化为导向,鼓励支持企业运用专利技术生产出产品并投放市场,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创新发展;"基础普惠"是指以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普遍性、基础性知识产权服务需求为导向,汇聚服务资源,增强服务能力,加强服务协同,提升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便利化、可及性;"选好苗子""入库培养"是指在基础普惠的基础上筛选一批具有一定技术研发能力和专利产业化基础的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建立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库,实施重点培育;"匹配政策""按需服务"是指重点面向入库企业,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按需匹配知识产权、产业、金融等惠企政策,加大精准服务力度;"打造样板""示范推广"是指打造一批通过以专利产业化为成长路径的样板企业,总结其成长壮大的共性做法和成功经验,大力宣传推广先进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注重创新、竞相创新、发展壮大。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的工作目标,一是实现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专利产业化能力水平的提升,主要体现为大批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率和产业化平均收益普遍提高。二是重点培育样板企业,并从中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助推符合条件的企业成功上市,形成专利产业化促进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壮大的有效路径。样板企业应具备较高的科技创新和专利转化运用能力,通过专利产业化实现内涵式发展、创新式发展,为广大科技型创新性中小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利密集型产品,从而体现专利产业化在实现专利价值、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成效。

 

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更多海外企业计划拓展大湾区业务布局

 

据报道,汇丰银行近期一项面向全球市场的调查显示,完善的制造业供应链和庞大的消费市场正吸引更多国际企业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的增长机遇。近八成(78%)受访企业表示,有意在未来三年内进一步拓展在大湾区的业务规模,计划大幅拓展区内业务的企业从前一年的27%提升至34%。

  此次调查面向全球16个主要市场的3300多家企业的决策者进行。调查显示,东盟国家的企业对大湾区的发展前景尤其乐观。六个受访东盟市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中有46%的企业计划未来三年内在大湾区大幅拓展业务布局。此外,阿联酋企业中也有40%计划在大湾区大幅扩张。

  汇丰中国大湾区工商金融董事总经理黄兆伟表示,作为中国产业升级和对外开放的高地,大湾区在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领域的增长机遇正吸引更多的海外企业前来拓展业务。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海外企业对大湾区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在区内投资兴业的步伐不断提速,这也为国际金融机构服务海外企业落户大湾区、支持大湾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广阔的业务机遇。

调查发现,受访企业最看好清洁能源、信息技术等行业的增长前景。在绿色转型领域,最具增长前景的是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电动汽车电池等行业。在业务布局方面,数字化能力和平台、技术创新和供应链是受访企业未来三年在大湾区的三大投资重点。

 

调研显示香港拥有2700多间单一家族办公室

 

  据悉,香港投资推广署3月18日宣布,其委托德勤进行的市场调研显示,截至2023年底,香港拥有超过2700间单一家族办公室,反映香港家族办公室行业蓬勃发展,以及香港作为全球家族办公室和财富拥有人首选枢纽的地位。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表示,过去一年,特区政府实施多项便利政策措施,提升香港对全球财富拥有人的服务。这次调研提供的估算数据将为下一步拓展市场推广提供实用参考。

  德勤中国副主席叶伟文表示,此次市场调研是首个就在港运营的单一家族办公室数量进行独立研究,样本量达到20万个超高净值个人和家庭。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香港约有2703家单一家族办公室。具体来看,财富在1000万美元~3000万美元的单一家族办公室数量约为535家,3000万美元~5000万美元的单一家族办公室数量约为601家,5000万美元~1亿美元的单一家族办公室数量约为682家,1亿美元以上的单一家族办公室数量为885家。

  而考虑到单一家族办公室的独特用途和功能,德勤表示这次调研没有对联合家族办公室进行分析,也没将其纳入香港拥有超2700家家族办公室的估算中。

  数据显示,香港的资产管理规模在2022年底达30.5万亿港元,拥有超过12500名超高净值人士,在全球城市名列榜首,成为超高净值人士设立家族办公室的理想目的地。

  据报道,作为全球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香港一直以来致力于成为国际财富及资产管理中心。其背后的逻辑是,财富管理业务已成为金融业普遍认同的利润增长引擎。而家族办公室作为财富管理的最高形式,能够发挥巨大的乘数效应,将资金引导至首次公开招股市场、股权投资和私人慈善事业等,为金融服务业创造更多商机,令经济整体受惠。

  家族办公室简而言之即家族的私人办公室,是专为超级富有的家庭提供全方位财富管理和家族服务,以使其资产的长期发展符合家族的预期和期望,并且使资产能够顺利地跨代传承和保值的机构,也可简单将其理解为超有钱人的"大管家"。

 

 

经贸态势

 

日本连续2个月出现贸易逆差

 

  据悉,日本财务省3月21日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日本2月贸易逆差约为3794亿日元(1美元约合151日元),同比下降59.2%。这是日本连续2个月出现贸易逆差。

  报告显示,汽车、汽车部件出口额分别同比增加19.8%、22.6%,带动2月日本出口额同比增长7.8%至约8.25万亿日元。

  同时,服装、计算机类产品、石油制品进口额分别同比增长27.5%、27.8%、25.7%,推动日本当月进口额同比微升0.5%,至约8.63万亿日元。

  从国家和地区来看,2月日本对美国实现贸易顺差7117亿日元,同比增长34.2%;日本对欧盟贸易逆差为186亿日元,同比下降84.7%。

 

投资视点

 

央行上海市分行发布《2024年上海信贷政策指引》

 

  据悉,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近日印发《2024年上海信贷政策指引》(下称《指引》),围绕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从九个方面提出工作指引,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在保持信贷合理增长的基础上,持续优化信贷供给结构,盘活存量、提升效能,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为促进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

  《指引》称,2024年,辖内金融机构要积极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沪科专贷""沪科专贴"等货币政策工具资金,支持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定向支持作用,提高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质效,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持续推进"四贷"长效机制建设,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健全适老金融产品体系,支持养老金融加快发展;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强化数字科技赋能;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良好金融环境;加快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强化制造业、交通物流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助力消费扩容升级和文旅行业发展,推动外贸外资保稳提质,充分利用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更好满足民生领域金融服务需求。

  《指引》提出,金融机构要做好信贷结构的"加减法",加快适应高质量发展带来的信贷需求结构变化,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坚持有保有压、分类施策,强化同财政、产业、区域、科技政策等之间的协调配合,盘活存量信贷资源,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上海新一轮新基建项目贴息管理指导意见发布

 

  据悉,为增强民间资本投资"新基建"动力,加大对区块链设施、智算设施、智能网联汽车设施等重点领域投资力度,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在2020年版本基础上修订形成了《上海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贴息管理指导意见(2024年版)》,将"5年以上贷款利率不高于4%"调整为"5年以上贷款利率为五年期LPR减70个基点以上";五个新城、南北转型等重点区域内符合要求的项目均享受1.5个百分点的最高贴息补助;投资申报门槛由1亿元调整为5000万元。

  《指导意见》共17条,主要内容包括鼓励合作银行建立上海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惠利率信贷资金,总规模1000亿元以上,重点支持"新网络、新算力、新数据、新设施、新终端"五大重点领域。重点对以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为主、能形成显著规模和经济社会影响力的建设项目,按有关规定进行贴息支持,将对相关产业链带动作用明显的数据中心建设项目纳入贴息范围。原则上对购买土地或房屋建设项目,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的项目,以及已享受有关政府资金其他贴息的项目,不享受本贴息支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支持除临港新片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张江科学城、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以外的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和工程包,以上项目总投资规模不低于5000万元。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介绍,与2020年版相比,新政策贷款利率更低,调整后五年以上优惠利率贷款目前将不高于3.25%,贴息后实际利率为1.75%-2.25%,可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贴息力度更大,加大对五个新城、南北转型等重点发展区域的政策倾斜,区域内符合要求的项目均享受1.5个百分点的最高贴息标准,把对产业链带动明显的新建数据中心项目纳入贴息范围;申报条件更优,项目申报投资门槛由原来的1亿元调整为5000万元;合作银行更多,本轮合作银行扩大至14家,分别为国开行上海分行、中国进出口行上海分行、工行上海分行、农行上海分行、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建行上海分行、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招商银行上海分行、浦发银行上海分行、中信银行上海分行、兴业银行上海分行、上海银行、上海农商银行、民生银行上海分行。

 

安徽启动重点产业质量强链行动

 

  据悉,安徽省市场监管局3月20日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出台方案,启动安徽省重点产业质量强链行动,首批涉及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产业。

  行动旨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通过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聚力推进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建设。

  行动明确十项重点任务,如绘制重点产业链图谱,摸清产业链供应链质量状况;开展质量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强化发展动能;推动质量一致性管控,提高质量竞争力;培育质量卓越产业集群,促进融合发展;深化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机制,推进优化升级等。

  根据方案,到2025年底,安徽省建立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2个、争创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1家、创建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2个,建设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7个、技术标准创新基地8个、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4个、质量认证示范区3个、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15个,建设质量提升培训基地10个以上,培育新增首席质量官1000名以上,引进国内知名检验检测机构3家至5家、国内外知名认证机构2家至3家,初步建立全省质量基础设施数字化服务平台。

  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行动将充分发挥质量强省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作用,强化部门协同和工作联动;注重政策激励引导,健全融资增信支持体系,促进产业等政策与质量政策协同,强化对质量提升效果的监测与评估;突出示范引领,开展省政府质量奖评选表彰活动,遴选一批质量强省建设领军企业,实施一批质量强链项目,组织召开质量强链现场推进会,建设安徽省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培育一批安徽省质量强县(市、区)。

 

深圳"20+8"产业集群上线2.0版本

 

  3月14日,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形成了推进"20+8"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2.0版本。

  《实施方案》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更大力度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发展,推动全市科技创新"硬核力"、产业体系"竞争力"不断提升,全球市场"含深度"、城市发展"集约度"显著增加,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稳步提升,未来产业整体成势,企业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具有深圳特点和深圳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6万亿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引擎作用进一步强化。打造形成4个万亿级、4个五千亿级、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1.5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5万家。

  据悉,2022年6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即"20+8"1.0版)印发,明确布局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8"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实现战新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

  相较原来的"20+8"产业集群体系,2.0版本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增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中的人工智能升格单列为1个产业集群,工业母机、激光与增材制造、精密仪器设备3个产业集群合并为高端装备与仪器产业集群,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调整为机器人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调整为高性能材料产业集群。

  同时,《实施方案》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分为战略重点、优势拓展、基础支撑、综合提升四类,分类施策,精准培育,针对性配置不同资源,进一步巩固优势领域、锻造中坚力量、补齐短板弱项。未来产业则新增智能机器人产业和前沿新材料产业,区块链产业并入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产业调整为光载信息产业,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调整为脑科学与脑机工程产业。

 

惠誉预计2024年全球GDP增长2.4%

 

  据报道,鉴于近期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有所改善,惠誉评级在近日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将2024年全球GDP增长预测上调了0.3个百分点,达到2.4%。其中,对美国的增长预测涨幅明显,将其由此前预测的1.2%上调至2.1%。

  2023年,美国罕见采取顺周期财政扩张政策推高财政赤字,刺激了国内消费需求,有力支撑了经济韧性。但惠誉预计,财政脉冲的提振作用将在2024年减弱,家庭收入增长预计将放缓。叠加去年货币紧缩政策的滞后效应仍未全部显现,随着实际利率的攀升,惠誉预计今年下半年的季度环比增长将减速至明显低于趋势水平。

  美国核心通胀势头最近有所回升,惠誉已将2024年末美国通胀预期上调了0.3个百分点,至2.9%。欧元区在降低核心通胀率方面成效显著,但与美国一样,服务业和工资通胀率居高不下,令人不安,且距离通胀目标仍相去甚远。另一方面,航运成本的飙升加剧了核心商品通胀的上行风险。

  惠誉预期,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将在年底前发起3次降息,总降息幅度为75个基点。但在开启政策宽松进程之前,两者都希望看到更多证据表明近期去通胀的进程可以持续。惠誉已将美联储首次降息的日期从之前预期的6月推迟到了7月,将欧洲央行首次降息的日期从先前预计的4月推迟到6月。

 

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

 

  据报道,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3月20日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5.25%至5.5%之间不变。这是美联储自去年9月以来连续第五次维持利率不变。

  美联储在当天发表的声明中说,在对通货膨胀率持续向2%的长期目标迈进抱有更大信心之前,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是不合适的"。

  声明重申,在评估适当的货币政策立场时,美联储将继续监测即将发布的信息对经济前景的影响。如果出现可能阻碍目标实现的风险,美联储将准备酌情调整货币政策立场。

  美联储当天还发布最新一期经济前景预期,将今年美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0.7个百分点至2.1%,将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上调0.2个百分点至2%。预计今明两年,美国失业率分别为4%和4.1%。同时,今年以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衡量的通胀预期为2.4%,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通胀预期升至2.6%,仍超过2%长期目标。

  根据经济前景预期,19名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成员中有9人认为,年内联邦基金利率水平或降至4.5%至4.75%。这意味着,以每次降息25个基点的速度计算,美联储今年或实施三次降息,与去年12月预测相同。5名成员预计利率将降至4.75%至5%。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会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美联储尚未在出炉的各项数据中获得可以开始降息的信心,通胀和经济前景均不确定。在合适的情况下,美联储会在更长时间内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目前水平。他回避了记者提出的是否会在今年5月或6月会议上首次降息的问题,表示美联储不会为未来会议作任何承诺,将继续在每一次会议上分别作出决定。

 

欧盟再拨款50亿欧元为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

 

  据报道,欧盟理事会3月18日发布公报说,决定在现有欧洲和平基金框架内专设乌克兰援助基金并拨款50亿欧元,用于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

  公报说,乌克兰援助基金将使欧盟能够通过提供致命和非致命军事装备和训练,进一步满足乌克兰武装部队不断变化的需求;该基金对欧盟成员国向乌克兰提供的军事援助形成补充。

  2021年3月,欧盟理事会批准设立欧洲和平基金,旨在增强欧盟在防止冲突、建设和平以及加强国际安全领域的能力,该基金不列入欧盟的财政预算。经多次追加后,该基金在2021年至2027年期间的预算上限总额目前已超过170亿欧元。

  欧盟公布的数据显示,自俄乌冲突2022年2月升级以来,欧盟及其成员国已向乌克兰提供或承诺提供超过1380亿欧元的各项援助,其中280亿欧元为军事援助。

 

欧元区2月通胀率为2.6%

 

  据报道,欧盟统计局3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2月通胀率为2.6%,环比有所下降。今年1月欧元区通胀率为2.8%。

  数据还显示,欧盟今年2月通胀率为2.8%,环比下降0.3%。2月份,欧盟通胀率最高的成员国是罗马尼亚,达7.1%。与1月份相比,20个成员国的通胀率下降,5个成员国保持稳定,2个成员国上升。

 

欧盟拨款20亿欧元加强国防工业

 

  据报道,欧盟委员会3月15日发布公报,宣布将拨款近20亿欧元用于加强欧洲国防技术和工业基础。

  公报显示,此次拨款包括在《支持弹药生产法案》框架下支出5亿欧元用于提高炮弹年产量,并筛选出31个项目协助欧洲工业增加炮弹生产和战备,涵盖炸药、火药、炮弹、导弹、测试与修复认证5个领域,其中着重支持火药和炸药年产能。

  欧盟去年7月通过《支持弹药生产法案》,以提升欧洲弹药产能,并通过预测国防供应链中的瓶颈和短缺,帮助成员国补充库存并向乌克兰提供弹药。欧委会15日表示,欧洲155毫米口径炮弹的年产能在1月已达100万枚,借助此次拨款,年产能有望在明年底提升至200万枚。

  15日宣布的拨款还包括3.1亿欧元的《通过共同采购加强欧洲国防工业法案》工作计划,用于激励成员国共同采购国防产品的能力;以及11亿欧元的"欧洲国防基金"第四次年度工作项目,以推动欧盟国防研发项目。

3月初,欧委会公布了欧盟首个《欧洲国防工业战略》,就加强欧盟国防工业能力明确了长期愿景。该战略目标包括:确保到2030年,欧盟内部国防贸易额至少占欧盟国防市场额的35%;稳步推进国防采购欧洲本土化进程,到2030年,在欧盟境内国防采购的份额至少达到国防采购预算的50%,到2035年增至60%。

 

欧盟通过"地平线欧洲"计划第二个战略规划

 

  据悉,欧盟委员会3月20日通过了欧盟旗舰科学项目"地平线欧洲"计划的第二个战略规划,旨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人口老龄化等全球挑战。

  欧盟委员会当日发表声明说,第二个战略规划(2025年至2027年)将聚焦绿色转型,数字化转型,建设更具韧性、更具竞争力、更加包容和民主的欧洲这三大关键战略方向。

  声明说,第二个战略规划将更加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并提出在2025年至2027年间将"地平线欧洲"计划总预算的10%用于生物多样性相关问题研究。此外,规划还确定了9项由欧盟与私人或公共部门共同资助和规划的新研究领域,包括脑健康、创新材料、绿色和数字化转型所需原材料、太阳能光伏、虚拟世界等。

  "地平线欧洲"计划是欧盟支持科学研究和创新的一项资助计划,其2021至2027年预算达955亿欧元。

 

阿根廷2023年经济萎缩1.6%

 

  据报道,阿根廷国家统计与人口普查研究所3月20日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阿根廷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上一年萎缩1.6%,2022年阿根廷经济增速为5%。

  数据显示,2023年经济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出口同比下降6.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9%。与此同时,进口同比增长2.2%,私人和公共消费同比分别增长1.1%和1.2%。按行业来看,农牧林业、渔业、金融业等衰退较为明显。

  当地媒体认为,阿根廷经济去年面临复杂环境,包括农工业部门遭受严重干旱、通胀加剧、消费下降等。

  阿根廷国家统计与人口普查研究所当日发布的另一份报告显示,阿根廷2023年第四季度失业率为5.7%,与第三季度数据持平。

 

阿根廷参议院否决总统米莱所签改革政令

 

  据报道,阿根廷参议院3月14日投票否决了总统米莱签署的一项旨在放松经济管制的政令。这项政令随后将交由阿根廷众议院审议投票。

  这项政令名为"阿根廷经济重建的基础",由米莱于去年12月签署,其内容包含对300余条法律和规定的修改或废除,涉及房地产租赁、商品供应、土地使用和所有权、劳动制度改革、民商法典、预付费医疗等诸多领域。

  根据阿根廷法律,即使该政令被参议院否决,只要众议院投票通过,这项政令也可生效;如众议院投票否决,这项政令将彻底无效。

  去年12月,米莱宣誓就任阿根廷总统。此后,米莱推出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以减少财政赤字和控制通胀。

 

巴西央行下调基准利率至10.75%

 

  据悉,巴西中央银行3月20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0.5个百分点至10.75%。这是巴西央行连续第六次下调利率。

  巴西央行在一份公报中表示,"鉴于当前通胀预期基本不变",在当天举行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上,与会成员一致决定降息,并计划在5月举行的下次会议上以相同幅度降息。

  巴西媒体认为,此次降息幅度符合市场预期。

  在去年8月启动本轮降息进程前,巴西央行基准利率高达13.75%。今年2月,巴西通胀率为4.5%,略低于1月的4.51%。

瑞士宣布降息

 

  3月21日,瑞士央行发布声明,宣布降息25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从1.75%下调至1.5%,超出"维持利率水平不变"的普遍预期。由此,瑞士央行正式打响了2024年全球降息之年的"第一枪",瑞士也成为了第一个宣布降息的欧美发达国家。

  瑞士央行称,"几个月来,通胀率已回到2%以下,处于我们认为的物价稳定范围内。根据新的预测,未来几年的通胀率也可能保持在这一范围内。"

  最新公布的瑞士CPI数据显示,今年2月CPI同比上涨0.6%,环比增速为1.2%,双双略超预期。但拉长时间区间来看,CPI同比增速已经从去年2月3.4%的高位稳步回落至1%以内,连续八个月在2%下方,显示瑞士抗通胀斗争的成效显著。

  瑞士央行份在声明中表示,下调CPI预期,预计通胀将延续回落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瑞士央行经常以意外行动震惊市场,比如2015年1月,该行突然放弃瑞郎汇率上限,导致欧元/瑞郎急速暴跌逾2000点,跌幅一度近30%;再例如2022年6月,该行意外宣布加息50个基点。

  据报道,在瑞士央行意外降息之后,英国央行3月21日公布的最新利率决议显示,该行连续第五次维持基准利率在5.25%的16年高位不变,符合市场预期。目前,市场预计,英国央行6月降息的可能性已超50%,市场普遍预计英国央行将在年内降息三次。

  关键时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3月21日的最新警告引发关注。格奥尔基耶娃表示,包括美国、俄罗斯、英国和印度在内的60多个国家今年将举行大选,但现在抗击通胀之战还没有取得胜利,各国央行不能因大选年的政治压力而降息。

格奥尔基耶娃预计,2024年世界上超过半数人口会行使他们手里的投票权,各国领导人都想要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因此许多央行可能被要求降息。

 

土耳其央行再度上调基准利率500个基点至50%

 

  据悉,土耳其中央银行3月21日宣布,将基准利率再度上调500个基点至50%,这是土耳其央行在1月宣布结束加息周期后首次再度加息。

  土耳其央行当天发表声明说,受服务行业通胀影响,2月基本通胀趋势高于预期,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为应对恶化的通胀前景,决定提高基准利率,并将维持货币紧缩政策直至通胀达到预期水平。

  声明预计通胀将在第二季度开始放缓。但如果未来出现可预见的通胀继续恶化情况,货币政策将继续收紧。

  此次加息是2月土耳其任命新央行行长后的首次加息。近年来,土耳其通胀率一直在高位运行。2023年6月土耳其央行宣布进入加息周期,并于2024年1月宣布结束。

 

澳大利亚将现金利率维持在4.35%不变

 

  据报道,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又称为澳洲储备银行,简称RBA或澳联储,是澳大利亚的中央银行)3月19日宣布将现金利率维持在4.35%不变。

  这是澳大利亚央行连续第三次在发布货币政策决定时宣布维持基准利率不变。澳大利亚央行上次加息是在2023年11月。从2022年5月开始,澳大利亚央行共加息425个基点。

  澳联储指出,虽然澳大利亚通胀继续放缓,与澳联储的最新预测一致,但通胀仍居于高位。预计通胀率将在2025年回到2%-3%的目标区间内,并在2026年达到这一区间的中点位置。

  澳联储表示,尽管通胀有所缓和,经济前景仍然高度不确定。去年12月公布的季度国民账户数据证实,经济增长已经放缓。

  澳联储称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使通胀恢复到目标水平是首要任务。澳联储将继续密切关注全球经济的发展、国内需求的趋势以及通货膨胀和劳动力市场的前景。

  据报道,自2022年5月以来,澳联储累计加息13次,以抑制日益升高的通胀。目前25年期50万澳元贷款者每月还款额增加了1210澳元,75万澳元贷款者每月还款额增加了1815澳元。

  许多专家预测澳联储将在今年下半年开始降息。澳大利亚AMP资本投资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沙恩·奥利弗表示,澳联储似乎"并不急于开始降息"。在最好的情况下,第一次降息将在6月开始,但很有可能推迟到8月或9月。

  澳大利亚国民银行市场经济主管塔帕斯·斯特里克兰对此持谨慎态度。他预计首次降息可能在今年11月,到2025年底逐步降息至3.1%。

 

日本央行17年来首次加息

 

  3月19日,日本央行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决定结束负利率政策,将基准利率提高到0至0.1%范围内。这是日本央行自2007年以来首次加息,日本也成为全球最后一个结束负利率政策的主要经济体,标志着日本维持了约11年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开始走向正常化。

  根据日本央行发布的文件,在提升基准利率的同时,日本央行将继续购买日本国债,同时也会减少购买公司债券。此外,日本央行还取消了对日股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和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的购买计划,并结束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

  日本央行认为,物价上涨伴随工资增长的良性循环已经出现,并预期将稳定、可持续地达成2%的通胀目标。

  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表示,前所未有的宽松政策已经结束。此次货币政策转向,是基于刚刚结束的春季工资谈判、稳定的服务价格、消费者信心的增强和资本支出的升级等。

  为实现通胀目标,日本央行于2013年推出超宽松货币政策。2016年2月,日本央行开始实行负利率政策,并于同年9月开始实行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即日本央行通过大量购买债券,将10年期国债收益率控制在目标范围。

 

日本央行或将于2024年10月再次加息至0.25%

 

  3月20日,野村日本首席经济学家森田京平就日本央行全面调整货币政策发表最新观点。

  森田京平表示,日本央行于3月19日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宣布全面调整货币政策,虽然此次政策调整规模较大,但基本符合市场预期。这些调整意味着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趋于正常化,不再采取非常规的超宽松立场。

  具体来看,日本央行本次政策调整包括:第一,结束了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取消了长期政策利率,并将短期政策利率从原先的-0.1%上调到0%至0.1%区间;第二,调整日本央行经常账户存款的层级制度;第三,取消购买交易所交易基金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第四,不再提供偏向宽松政策的前瞻性指引;第五,将量化指引从基于货币基础的通胀超调承诺调整为新推出的日本国债购买指引。根据第五点中的指引,日本央行将会维持与之前大致相同的国债购买量(目前约为每月6万亿日元),以表明即使在结束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后,日本央行仍会继续参与日本国债市场,而且即便撤销通胀超调承诺,也没有量化紧缩的计划。

  森田京平预计,后续日本央行将于2024年10月再次加息至0.25%。日本最大工会组织Rengo于3月15日公布的今年首轮春斗(春季薪资谈判)结果显示,薪资涨幅(包括基于年资的薪资上涨)达到5.28%,远超2023年首轮春斗的薪资涨幅(3.8%)。薪资不仅影响通胀的速度,还影响通胀的黏性。野村认为,薪资增长率的上升将使日本央行对薪资和物价之间已经建立良性循环的信心逐渐增强。因此,日本央行将于2024年10月再次加息,将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目标从目前的0%-0.1%上调至0.25%。

 

世行计划在未来三年为埃及提供60亿美元资金

 

  据报道,埃及国际合作部长马沙特3月18日表示,在世界银行与埃及长期战略伙伴关系的框架内,为了支持埃及经济改革措施,实现埃及经济复苏和全面可持续发展,世界银行计划在未来三年向埃及提供60亿美元资金,其中30亿美元用于支持政府实施的经济改革计划,另外30亿美元用于私营部门发展。

  据了解,埃及经济严重依赖外汇。过去几年,新冠疫情冲击埃及旅游业收入,乌克兰危机升级令埃及进口小麦支出大幅增加,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令埃及外汇储备受到冲击。去年年底以来,也门胡塞武装袭击红海船只又导致埃及来自苏伊士运河的收入近乎腰斩。种种因素叠加,埃及进口商品受限,国内市场供应不足,物价大幅上涨。据埃及政府数据,2023年埃及平均通货膨胀率在30%以上,今年2月通胀率达35.7%。

  为缓解经济难题,对埃及实现货币稳定提供支持,3月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埃及达成贷款规模达80亿美元的融资协议。欧洲联盟3月17日宣布,将以优惠贷款、投资等形式向埃及提供74亿欧元资金,并将双边关系提升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投资分析点评

 

▲长电科技拟45亿元增资长电管理

 

  据报道,长电科技(600584)加速布局汽车电子及存储市场。3月17日晚间,长电科技发布公告,拟向全资子公司长电科技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长电管理")增资45亿元,主要用于后者增资长电科技汽车电子(上海)有限公司(下称"长电汽车电子")及收购晟碟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下称"晟碟半导体")80%股权。前述增资完成后,长电管理注册资本将由10亿元增至55亿元,仍为长电科技全资子公司。

  根据公告,45亿元增资款中,21亿元为变更投向后的募集资金,剩余24亿元为自筹资金。长电科技表示,本次增资有利于完善公司产业布局,夯实公司汽车电子业务、存储及运算电子业务,拓宽市场发展空间。

  事实上,前述增资系此前投资及并购事项的延续动作,市场对此早有预期。

  此前的3月4日,长电科技官宣长电管理拟以现金6.24亿美元,收购全球存储大厂西部数据旗下晟碟半导体80%股权。

  晟碟半导体成立于2006年,是全球规模较大的闪存存储产品封装测试工厂之一,主要从事先进闪存存储产品的封装和测试,产品类型主要包括iNAND闪存模块,SD、MicroSD存储器等。

  除收购晟碟半导体外,增资长电汽车电子事项早在2023年10月也已经对外公布。公告显示,长电汽车电子拟增资44亿元并引入新股东,其中长电管理增资额23.26亿元,大基金二期、上海国资经营公司、上海集成电路产投基金二期、芯之鲸拟分别增资8.64亿元、7亿元、2.7亿元和2.4亿元,成为新股东。

  据悉,长电汽车电子是长电科技在汽车电子领域的核心业务载体,于2023年4月设立,主要建设汽车芯片成品制造封测生产基地,产品涵盖车载半导体"新四化"领域的智能驾舱、智能互联、安全传感器以及模块封装类型。

截至2024年2月5日,各方已完成长电汽车电子的增资协议、合资协议及其他相关法律文件的签署工作。

 

  ▲东诚药业旗下米度生物融资近4亿

 

  3月18日,东诚药业(002675)公告,同意下属子公司米度(烟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米度生物")增资扩股,由国投招商领投,国投聚力、山东地方产业基金等跟投,合计融资近4亿元。

  米度生物主要业务为以核医学技术为基础,为国内外药企客户提供CRDMO(合同研究、开发与生产)服务,目前在烟台、南京、无锡、广州等地均有布局。

  在核药领域,米度生物作为一家可以提供从早筛化合物到上市注册的一站式服务核药CRDMO,目前已助力20多个核药产品获得临床试验批件。

  米度生物全球CEO Gilles Tamagnan博士表示,米度生物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核医学CRDMO服务商,在国内积极建设临床前-临床转化平台及拓展伴随诊断临床试验网络。在国外建设核医学临床试验影像中心,以推动创新药物在中国及国际的注册申报,并深入开拓国际市场。目前,该公司正加速核医学转化技术服务的一体化布局,积极吸引国内外资深技术人才,确保新药研究的高品质实施与接轨国际的标准,助力核医学产业发展。

2021年6月,国家发布《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为核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制定了国家层面的规划。技术进步叠加政策支持,国内核药产业步入高速发展轨道。

 

  ▲南网储能加码抽水蓄能业务

 

  3月19日晚间,南网储能(600995)发布公告称,已与云南省西畴县人民政府、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称"昆明勘测设计院")、中电建水电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电建水电开发公司")达成投资协议,拟合作共建云南西畴抽水蓄能电站项目。

  西畴抽水蓄能电站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鸡街乡境内,规划装机120万千瓦,是国家能源局印发的《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重点实施项目。

  按照约定,协议各方将共同促进西畴抽水蓄能电站列入云南省2024年至2028年重点实施抽蓄项目清单,后续南网储能、昆明勘测设计院、中电建水电开发公司将在西畴县设立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建设、运营管理等工作。  

  据了解,昆明勘测设计院、中电建水电开发公司均为中国电建旗下企业,在电力勘测设计、电力投资运营等领域经验丰富。

  据悉,自2022年9月完成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后,南网储能剥离原有购售电、电力设计业务,主营变更为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和调峰水电,其中抽水蓄能占比最大。

  2023年以来,南网储能加快项目投资步伐,携手多领域合作伙伴签署相关投资协议:在抽水蓄能方面,2023年9月-10月,南网储能官宣了4则投资计划,累计装机规划预计达680万千瓦;在新型储能方面,南网储能近期相继携手广汽集团旗下优湃能源科技(广州)有限公司、蔚来控股旗下蔚来能源投资(湖北)有限公司,拟在电池银行、电池回收、换电站、虚拟电厂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

  按照计划,南网储能"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间,规划抽水蓄能分别投产1500万千瓦和1500万千瓦;在新型储能领域,公司新型储能项目储备达到700万千瓦以上,目前的规划是力争"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分别建成投产新型储能200万千瓦、300万千瓦和500万千瓦。

  南网储能表示,业内尚未形成新型储能成熟的商业模式。目前,公司投运的新型储能基本为电网侧示范项目,项目资本金内部收益率约为5%,收益比较可靠稳定,后续一旦有可行的投资回报模式,将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建设。

 

  ▲天齐锂业拟设立合资公司建设220kV输变电项目

 

  3月19日晚间,天齐锂业(002466)披露公告,控股子公司盛合锂业与斯诺威和惠绒矿业于成都签署完成了《共建共享甲基卡矿区220kV输变电项目合作协议》,盛合锂业拟与甲基卡矿区其他锂产业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和运营电力基础设施。

  公告显示,盛合锂业与斯诺威、惠绒矿业三方拟共同出资设立一家合资公司,并由三方合资公司出资建设220kV输变电项目,以满足各方的用电需求。三方合资公司的注册资本为3亿元;盛合锂业、斯诺威、惠绒矿业拟以货币方式分别出资1亿元,认购三方合资公司33.33%股份。

  对于本次投资建项的目的,天齐锂业在公告中表示,鉴于甲基卡矿区的客观自然条件,包括电力基础配套设施存在唯一性,矿区企业合作共建配套设施,是保障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佳方式。

  天齐锂业还指出,控股子公司盛合锂业与斯诺威、惠绒矿业成立三方合资公司有利于促进公司措拉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加速将公司的资源转换成客观的产能、产量供给,提升生产原料供应链(尤其是国内锂盐生产原料供应)的稳定性,与澳大利亚格林布什矿山一起成为公司现有及未来规划锂化合物产能的双重资源保障。

天齐锂业是锂化工行业龙头企业。截至今年3月2日,天齐锂业共有五个在产和两个在建或规划中的锂化工产品生产基地项目。

  ▲滨海能源拟斥资近40亿投建光伏项目

 

  据报道,继2023年跨界锂电负极材料领域后,滨海能源(000695)又将目光瞄准了光伏赛道。3月20日晚间,滨海能源发布公告,拟在内蒙古包头市投建5GW太阳能光伏电池片及10GW拉晶项目,两个项目总投资约为39.83亿元。

  根据公告,5GW太阳能光伏电池片项目估算总投资19.33亿元,实施主体为滨海能源子公司包头旭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地址位于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0GW拉晶项目预计投资额为20.5亿元,将通过孙公司包头旭阳硅料科技有限公司实施,地点位于包头土默特右旗新型工业园区。前述项目已完成项目备案、环评等前期手续,并将陆续完成用地准备。

  本次拟投资的两个项目仅是公司晶硅光伏产业投资的第一步。滨海能源表示,对晶硅光伏产业的投资将结合市场需求情况,统一规划、分期投资、分步建设,有利于优化业务结构,提升综合盈利能力。

  自上市以来,滨海能源屡屡转型跨界。上市初期,公司主营为涂料及颜料产品生产销售,2014年实施重大资产重组,转型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销售领域;2018年,将热电资产置出,主营变更为包装及出版物印刷;2023年3月,公司又将部分包装印刷资产置出,并于当年5月收购翔福新能源100%股权,跨界新能源负极材料领域。

  收购负极材料资产后,滨海能源持续扩充产能,2023年7月底实现4万吨后端成品线投料试生产,并于11月底实现1.8万吨自有石墨化产品线投产调试。当年10月,公司官宣拟在乌兰察布市辉腾锡勒绿色经济开发区商都产业园投建年产2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预计投资额达82亿元,计划分两期实施。

  在滨海能源看来,公司负极材料项目所在的乌兰察布市正在大力发展锂电负极产业,而本次光伏项目所在的包头市正在打造"世界绿色硅都",区域产业协同度较高。与此同时,前述项目均配有源网荷储绿电指标,绿电覆盖比例预计接近50%,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岳阳林纸加速布局林业碳汇

 

  3月19日晚,岳阳林纸(600963)发布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诚通碳汇与江西省永新县两山资源控股有限公司签署《永新县林业碳汇资源合作开发项目合同》。

  按照合同,永新县两山资源控股有限公司提供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的森林/林地约197万亩,诚通碳汇负责开发林业碳汇项目,负责项目设计、审定、监测、核证和签发及上述过程中产生的资金投入。

  公告显示,诚通碳汇是央企碳资产的经营平台、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林业碳汇分会的理事长单位,参与我国林业碳汇的国家标准--《林业碳汇项目审定和核证指南》的制定。

  双方约定项目减排量自2020年9月22日开始测算,共计20年,项目收益期分四个减排监测期进行申报核证签发减排量。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为"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对于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其温室气体减排效果可以经过量化核证,登记为CCER。碳排放权交易和CCER交易共同组成我国碳交易体系。

  东兴证券日前在研报中指出,林业碳汇项目在具备负碳排放属性的同时,成本相对较低,对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成为CCER市场的重要组成。

目前来看,上市公司参与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发主要有自有林地开发以及代运营两种模式。

 

  ▲华东重机加码新能源布局

 

  据悉,华东重机(002685)3月20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华东重机与浙江联和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和氢能")以及上海国科龙晖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国科龙晖")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开拓零碳氢能港口,同时通过设立氢能产业基金进军氢能源汽车及港口流动机械产业链。

  另外,国科龙晖将负责组建一只氢能产业基金,规模不低于8亿元。华东重机拟投资6亿元,联和氢能协助国科龙晖引入投资人拟投资不低于2亿元。

  合资公司名称暂定为华东氢能有限公司,其中华东重机持股65%,联和氢能持股25%,项目管理团队持股10%。

  根据公告,合资公司计划以港口场景为基础,以氢能为主题,围绕制氢、储氢、运氢、加氢、氢燃料电池车运营、氢燃料电池电堆及核心零部件、氢燃料电池系统、测试及氢能前沿应用等开展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示范应用,通过设立产业基金的合作形式,孵化/参股/控股一批氢能高新技术企业,致力打造成为中国重要的氢能技术研发基地,建设形成完整、高端的氢能源产业链。

  联和氢能是一家覆盖氢能源生态系统各个环节的绿色能源综合方案解决商。国科龙晖是在中基协备案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

  华东重机表示,上述投资意在充分利用公司现有港口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公司新能源战略部署。

  2023年3月,华东重机开始布局新能源产业,首先在徐州沛县投资建设首个高效N型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基地,并创纪录快速完成首批生产线落地及首块光伏电池片下线。

  此次华东重机将港机业务与氢能源相结合,是一个新的方向,有望带来新的增长点。

 

  ▲聆达股份光伏业务受挫

 

  据报道,继3月15日公告子公司金寨嘉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悦新能源")光伏电池片生产线实施临时停产(停产时间至2024年4月15日)后,3月18日,聆达股份(300125.SZ)再度公告,公司另一项光伏投资建设项目--铜陵年产20GW高效光伏电池片产业基地项目(以下简称铜陵项目)计划终止。

  公告显示,嘉悦新能源光伏电池片业务最近一年一期确认的收入占聆达股份总收入的95.50%和94.45%。嘉悦新能源和铜陵项目分别计划总投资约为40亿元、91.5亿元,两项加在一起超过130亿元。

  3月18日,深交所下达关注函,要求聆达股份说明嘉悦新能源停产的具体时间,光伏电池片主要技术路线、毛利率等情况,光伏电池片在研、在产情况,已有产品的成本、性能等关键指标与行业平均水平的差异,说明嘉悦新能源此次停产的主要原因及具体影响。此外,聆达股份还需要补充说明为恢复生产拟采取的主要应对计划,以及相关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

  据悉,聆达股份3月15日晚间的公告称,受技术迭代、光伏产业链价格等因素影响,从减少损失及整体经营风险的角度考虑,嘉悦新能源的高效光伏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实施临时停产;聆达股份3月18日晚间的公告称,鉴于项目建设受宏观环境、光伏行业市场环境变化、融资环境、项目施工实施条件、项目施工相关方配合进度等多种因素影响,致使项目无法按原计划推进建设进度,拟终止投资建设铜陵年产20GW高效光伏电池片产业基地项目。

  据了解,聆达股份上市之初主要经营余热发电业务。公司于2014年通过收购格尔木光伏电站,进入光伏产业领域,2020年通过收购嘉悦新能源70%的股权,业务进一步延伸至光伏产业链电池片环节,2021年聆达股份实现对嘉悦新能源的100%控股。此后,嘉悦新能源电池片产能和出货量快速提升,成为上市公司营收增长的主要来源。

 

▲健盛集团拟斥资5.5亿投建越南项目

 

  3月15日晚间,健盛集团(603558)公告称,公司在越南投资十年来,越南棉袜及辅料工厂在产能建设、生产管理和经营效益等各方面运行良好。随着越南海防新增建设5号厂房扩产项目及越南清化二期项目的投入生产,现有越南生产产能将逐步饱和。为满足未来客户订单的需求,充分利用越南工厂在国际贸易环境、客户进口关税及环保印染等各方面的优势,增强公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公司拟在越南南定省(拟定,具体项目建设地点根据考察情况进一步确定),投资建设年产6,500万双中高档棉袜、2,000吨氨纶橡筋线、18,000吨纱线染色生产项目,项目投资总额5.5亿元。

  健盛集团为针织运动服饰的生产制造,目前主要经营模式为以ODM、OEM的方式为世界知名品牌商和零售商自有品牌提供专业服务。健盛集团表示,在国内市场开拓方面,公司与李宁、蕉内、UBARS、FILA等国内优质品牌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销售收入实现了52.43%的增长;此外,公司自有品牌JSC和与海外品牌中国区域的合作也呈现出稳健的发展态势。

 

  ▲诺和诺德在华再增资40亿元扩产

 

  据悉,丹麦生物制药公司诺和诺德3月19日宣布,将在其全球战略生产基地天津增资约40亿元人民币,用于无菌制剂扩建项目。

  诺和诺德表示,位于天津的无菌制剂扩建项目计划于2027年建设完成。此项目将采用全球领先的隔离器技术,为制剂生产提供更高水平的无菌保障。

  诺和诺德全球企业副总裁兼天津生产厂总裁安诺生表示,此次扩建将进一步提升企业产能,支持未来更多创新药的本地化落地生产。

  今年是诺和诺德进入中国市场第30年。1994年,诺和诺德在中国成立分公司,同年开始建设天津生产厂,使其成为公司全球战略生产基地之一。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投资11.8亿元人民币启动成品车间扩建项目,引进预填充注射笔生产线。此次投资建设的无菌制剂扩建项目是诺和诺德在津发展进程中又一重要里程碑。

  30年来,该丹麦药企在中国形成了"双中心,三引擎"的新战略布局。"双中心"指的是位于天津和上海的法律实体被认定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三引擎"指的是在华贸易和创新引擎位于上海,生产引擎位于天津,研发引擎位于北京。

  诺和诺德成立于1923年,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总部位于丹麦。目前在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数万名员工,向全球约17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产品和服务。

 

  ▲25家重点企业落户香港

 

  3月20日,25家外来企业与香港特区政府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引进办)签约,成立研发中心或区域业务总部,涉及健康科技、AI数据科学、金融科技等产业。

  参与签约的企业中有6家来自美国,包括生物科技企业"优基科技"、人工关节创新公司"宽岳骨科"、国际物流支付平台PayCargo等。另有19家企业来自内地,部分已在港上市。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出席签约仪式时表示,连同去年10月的首批公司,已有约50家具备实力的企业先后来港开启或扩展业务,它们来自生命科技、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行业,预计为香港带来超过400亿港元的投资以及1.3万个就业机会。

  李家超表示,在"一国两制"下,香港是全球唯一同时拥有中国优势和全球优势的城市,能够为希望打入中国市场的国际企业以及愿意扩大全球业务的内地企业,担当"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角色,相信落户企业可继续在港蓬勃发展。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还透露,今年引进办还会与至少300个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代表会面,坚信部分企业未来可能落户香港。

  据了解,当日,哪吒汽车成为香港政府重点企业伙伴。哪吒汽车方面介绍,香港政府将为哪吒汽车提供2亿港元补贴,并协助基石轮投资2亿美元。

哪吒汽车正按计划在香港建立智能研发中心和大数据中心,围绕不同用户特征开发本地化智能新能源汽车。同时,还计划在香港建设生产工厂,推动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在全球高速发展。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长电科技控制权或生变

 

  据报道,国内半导体封测龙头长电科技(600584)3月19日晚间披露,公司收到大股东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基金")、芯电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下称"芯电半导体")通知,两位股东正在筹划公司股权转让事宜,该事项可能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大基金是长电科技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3.24%;芯电半导体是长电科技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2.79%。

  相关机构排名显示,长电科技是中国第一大、全球第三大半导体封测龙头公司,于2003年6月上市。

  据悉,大基金的背后股东包括财政部、中国烟草总公司、国开金融等。而芯电半导体的最终控股股东则是中芯国际(688981.SH),后者是晶圆代工巨头。

  大基金作为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国家队",是行业投资风向标。自2014年国家大基金一期成立以来,就投资包括制造、设计、封测、装备、材料以及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半导体企业。

  2019年,大基金进入投资回收期,开始陆续退出。作为接棒,大基金二期于2019年10月注册成立,注册资本2041.5亿元人民币,并开始更聚焦半导体设备材料等上游领域。

 

▲韦尔股份大股东再"捐股"

 

  据悉,韦尔股份(603501)3月19日晚间公告,控股股东一致行动人绍兴市韦豪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下称"绍兴韦豪")计划向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无偿捐赠其持有的公司1500万股无限售条件流通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1.23%。

  公告中虽未明示此次捐赠的总价值,但以韦尔股份当日100.81元/股的收盘价测算,该笔捐赠对应市值高达15.12亿元。

  韦尔股份是2017年在沪市主板上市的半导体行业高新技术企业,主营半导体分立器件和电源管理IC等半导体产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销售,目前公司市值约1200亿元。截至公告披露日,"绍兴韦豪"持有韦尔股份8913.26万股,占韦尔股份总股本的7.33%。

  这已是绍兴韦豪第三次向慈善组织无偿捐赠所持的韦尔股份股权。

  此前两次分别为:2023年2月27日晚间,韦尔股份披露,为资助宁波市虞仁荣教育基金会开展慈善公益活动,绍兴韦豪计划向宁波市虞仁荣教育基金会无偿捐赠所持公司1000万股无限售条件流通股,彼时该捐赠计划对应市值超8亿元,该部分捐赠股份随后于去年3月7日完成过户。据了解,宁波市虞仁荣教育基金会成立于2020年10月,是由浙江宁波籍著名企业家虞仁荣捐资创立,依法核准登记的公益性非营利社会团体法人。宁波市虞仁荣教育基金会是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的举办者,在大学筹建期间,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作为大学的筹建主体。

  去年12月5日晚间,韦尔股份再度公告,绍兴韦豪计划向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无偿捐赠1000万股无限售条件流通股,彼时该笔捐赠对应市值超10亿元。当月该捐赠完成过户。

  具体看此番捐赠情况,捐赠主体绍兴韦豪目前持有7.33%的韦尔股份股份,捐赠后持股比例将降至6.1%,仍为韦尔股份第三大股东。另外,捐赠后,韦尔股份控股股东虞仁荣,以及其一致行动人绍兴韦豪、虞小荣合计持股比例将变为35.66%。公告显示,此次捐赠不会导致韦尔股份控股股东发生变化。

  此次受赠对象仍为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该基金会成立于2023年6月26日,业务主管单位为宁波市教育局,业务范围包括资助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教育事业发展;资助培养优秀人才,资助教育科研活动。

  3月19日深夜,韦尔股份对于捐赠事项再次发布了补充公告。公司称,受赠方与公司及公司控股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均不存在关联关系。

  对于网络上有投资者质疑,捐赠之举有变相减持的说法,公司投资者服务部相关人士对此表示:"不存在变相减持情况。大学基金会是一个公益组织,基金会资金使用是按照学校建设进展推进,并且有教育部和民政部门的监管。此次捐赠重点是学校正在申请办学资格,需要有一定的资产规模要求,所以进行捐赠。"

  据介绍,2023年,浙江省政府正式复函同意批准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用名)学校筹建,学校取得独立法人资格,一期校园建设全面开工。同时,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并已收到大学捐资者、创校发起人虞仁荣和社会力量的多笔捐赠。

 

▲宁德时代拟大手笔分红220亿元

 

  3月15日晚间,宁德时代(300750)披露了2023年年报。这家全球锂电池龙头2023年营业收入达到4009.17亿元,同比增长22.01%,而归母净利润则达到441.21亿元,同比更是增长43.58%。

  随着上游原材料价格低位徘徊,宁德时代毛利率实现反弹,获得了盈利修复机会。除此之外,宁德时代的库存水平进一步降低,已经基本回到2021年底水平。

  报告期内,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市场份额依然保持无可争议的全球第一。在2023年,宁德时代实现锂离子电池销量390GWh,同比增长35%。其中,动力电池系统销量321GWh,同比增长33%;储能电池系统销量69GWh,同比增长46.81%。据SNEResearch统计,两大类产品全球使用量/出货量的增速分别为39%、53%。

  从规模上来看,宁德时代依然是全球电池行业中当之无愧的龙头。根据SNEResearch统计,2023年公司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市占率为36.8%,较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连续7年排名全球第一;2023年公司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市占率为40%,连续3年排名全球第一。

  高达220亿元的利润分配预案成为宁德时代本次财报的最大惊喜。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年度现金分红和特别现金分红50.28 元(含税),分红总金额接近净利润总额的一半。根据Wind统计,历史上宁德时代累计分红金额为91.05亿元,本次分红金额超过此前5年总分红金额的两倍。

  宁德时代解释称,本次分红由年度现金分红以及特别现金分红两部分组成。其中,前者是以公司2023年度净利润的20%作为分配额实施年度现金分红,与往年股利支付率一致;后者是为积极贯彻落实"质量回报双提升"专项行动,更好回报股东,以公司2023年度净利润的30%作为分配额实施的特别现金分红。

  展望2024年,宁德时代强调"全球市场空间广阔",除了惯常提到的"全球范围内的交通电动化、电力能源清洁化持续推进"之外,还着重提到了人工智能和数字网络的促进作用。

  宁德时代认为,智能化有望进一步增强新能源汽车对于终端消费者的吸引力,进一步加速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对电力需求巨大,将进一步拉动清洁能源生产、转换、存储、使用的需求。作为应对,宁德时代将继续坚持"三大发展方向""四大创新",坚定推进数智化、全球化、低碳化经营。

 

  ▲蚂蚁集团启动新一轮组织架构改革

 

  3月19日,蚂蚁集团董事长兼CEO井贤栋发布全员信,宣布新一轮组织架构升级:韩歆毅将出任蚂蚁集团总裁,全面负责数字支付、数字互联和数字金融业务,向董事长兼CEO井贤栋汇报。蚂蚁国际、OceanBase和蚂蚁数科分别成立董事会,独立面向市场。

  井贤栋在全员信中说,这次组织升级,是为了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推进蚂蚁"AI First""支付宝双飞轮""加速全球化"三大战略。调整延续了蚂蚁面向市场变革组织阵型、推动管理团队年轻化的策略,将进一步激发组织活力。

  韩歆毅于2014年5月加入蚂蚁集团担任投资部资深总监,2020年4月担任蚂蚁集团首席财务官(CFO),2023年1月进入董事会任执行董事。蚂蚁方面表示,韩歆毅在过去多年来深入参与业务,在集团的战略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此次就任集团总裁,主抓"支付宝双飞轮"战略,属于水到渠成。

  据了解,自2022年以来,支付宝经过一系列变革,已经发展出数字支付和数字互联两大业务板块。在加强支付产品持续创新基础上,聚焦互联网用户和商家数字化需求,通过内容化、数字化形成新的商业生态,并拥抱新技术变革创造更好体验。此次组织变革,正顺应了这一业务结构的变化,也将迎来蚂蚁集团对支付宝更大的战略投入。

  除了支付宝,蚂蚁的科技和全球化业务也有重大调整。近年来,蚂蚁持续推进科技和全球化战略,孵化出了蚂蚁国际、OceanBase、蚂蚁数字科技等创新业务板块。井贤栋透露,三家公司已经开始独立运营,并分别成立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CEO负责制。

  在三个创新业务板块,蚂蚁启用了多位有科技、全球化背景的管理新面孔。

  据披露,蚂蚁国际董事长、CEO分别由井贤栋、杨鹏担任。杨鹏从戴尔科技加入蚂蚁后,在支付宝任职多年,带领并推动了支付宝数字民生服务的持续创新发展,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国际视野。OceanBase、蚂蚁数科的董事长由蚂蚁原CTO倪行军担任,CEO分别为杨冰、赵闻飙。杨冰2009年加入蚂蚁,是蚂蚁集团自主研发技术的核心贡献者之一;赵闻飙拥有上海交通大学和美国罗格斯大学的双博士学位,获得及申报技术专利120余项,是智能风控、安全科技领域的权威专家。蚂蚁数科原负责人蒋国飞因个人生活和工作规划,不再担任总裁一职。   全员信透露,三家公司引入了更匹配创业型组织的股权激励工具,在2024年启动授予,让员工在做出更大担当的同时更强关联地分享业务发展成果。与此同时,蚂蚁依然会在公司治理、技术、风控、资本四个层面,为三家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金地集团原董秘当选董事长

 

  3月17日晚,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00383.SH ,下称"金地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同意选举徐家俊为公司第九届董事会董事长;深圳市福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福田投控")董事长季彤当选副董事长。

  此前,徐家俊任金地集团高级副总裁、董事会秘书、金地商置集团行政总裁。

  根据《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董事长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公司法定代表人相应变更为徐家俊。

  据了解,金地集团第九届董事会董事长原为该公司主要创始人凌克。2023年10月16日晚间,金地集团宣布,现年64岁的凌克因身体原因辞任,随后,公司总裁黄俊灿代行其职。3月17日晚的公告还提到,黄俊灿任期届满,将不再在第十届董事会连任。

  纵观金地集团发展史,一直以来,黄俊灿与凌克都是金地集团灵魂级人物。凌克作为金地集团创始人之一,自1998年起担任金地集团董事长,一度将金地集团打造成为与招商地产、保利地产、万科并肩的头部房企,业界称为"招保万金"。黄俊灿于1992年加入金地,至今32年,与凌克履职金地集团时长相当。如今伴随黄俊灿的离任,也预示着属于凌克与黄俊灿的金地时代已成过去式。

 

  ▲北京信托总经理瞿纲拟出任华夏银行行长

 

  2024年3月18日,华夏银行召开干部会议,宣布现任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瞿纲为华夏银行新行长人选,但相关任职资格仍然需要监管核准。

  这是华夏银行两年多来的第二次行长更替。2022年2月,时任华夏银行行长张健华因工作变动原因辞去该行执行董事、行长等职务。2022年11月,华夏银行宣布聘任关文杰为行长;2023年4月关文杰的任职资格获原银保监会核准。但仅9个月后的2024年1月,关文杰也辞任,转任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瞿纲于1974年11月出生,曾任职于中国建设银行岳阳市分行,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2013年入职北京信托,曾任北京信托党委委员、副总经理。2021年,曾任北京金控集团副总经理,后又调回北京信托。

 

  ▲侯毅卸任盒马CEO

 

  据悉,3月18日,落款为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的盒马内部邮件显示,即日起侯毅卸任盒马CEO,从盒马荣誉退休,由已加入盒马6年的CFO严筱磊兼任盒马CEO。未来,侯毅仍将是盒马首席荣誉顾问。

  严筱磊今年 45 岁,曾在西门子中国、毕马威工作。2016 年她加入阿里,曾担任 UC 事业部、银泰集团财务负责人,2018 年她加入盒马担任 CFO。

  侯毅今年已经60岁,过去30多年间,他一直扎根于零售赛道,曾担任可的便利店供应链总经理、京东首席物流规划师、京东 O2O 事业部总裁。2015 年,他加入阿里,创立盒马并担任 CEO。

  过去9年中,盒马从一个阿里集团内部创业项目,成长为一家年销售额超过 550 亿元、有着超过 360 家门店的全国生鲜连锁品牌。数据显示,其65%的交易额都来自线上订单。

  作为阿里乃至整个行业的新零售样板工程,盒马在国内生鲜超市赛道收获了超高的注意力,也获得了阿里对其的长期支持。据了解,创业至今,阿里为盒马至少投入了百亿元,但盒马尚未实现全年整体盈利。

  按照阿里在去年5月公布的计划,盒马最快将会在去年底完成上市。不过,在半年后,阿里宣布盒马暂缓上市。

 

▲财付通获准增加注册资本至153亿元

 

  据悉,央行官网日前更新的非银行支付机构重大事项变更许可信息显示,央行同意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财付通")增加注册资本至153亿元。这意味着,若此次增资成功完成,财付通将成为注册资本最高的非银行支付机构。

  财付通为腾讯旗下第三方支付公司,目前注册资本为10亿元。

  对于巨额增资,财付通方面3月17日表示,"此举是基于自身经营发展需要而开展的增资。增资后,公司将进一步加大在科技创新、提升支付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投入,促进业务稳健发展。"

  财付通于2011年5月份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成为第一批获得央行支付牌照的机构,其支付业务许可证的业务类型为全国范围的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微信支付、QQ钱包所需的支付牌照和银行通道的技术支持均由财付通提供。也就是说,财付通为微信支付、QQ钱包的运营主体。

  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认为,财付通增资应该与2024年5月1日即将实施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有关。《条例》规定,设立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1亿元,且应当为实缴货币资本。央行根据非银行支付机构的业务类型、经营地域范围和业务规模等因素,可以提高前款规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这意味着,未来业务规模越大的支付机构,需要的注册资本金投入就越多。支付机构违规成本和安全性都大幅度提升,"王蓬博说。

  王蓬博表示:"国务院办公厅3月7日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给予支付行业空前的政策支持。叠加《条例》即将落地实施,预计未来会有更多机构'跟进'增资,为业务扩张及优化支付服务做准备。"

  据了解,去年已有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了一轮增资。去年2月1日,PayPal中国全资子公司贝宝支付获批增资至45.2亿元;去年9月14日,滴滴支付获批增加注册资本至4亿元。

  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中,注册资本最高为贝宝支付;银联商务注册资本约为28亿元;支付宝的注册资本为15亿元。如果财付通增资落地,其将成为注册资本最高的第三方支付机构。

  根据央行官网最新名单,目前有185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去年12月底,支付宝获央行批准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

 

▲华为引望在上海成立新公司

 

  近日,上海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郑丽英,注册资本1亿人民币,经营范围含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系统集成服务、人工智能理论与算法软件开发、汽车零部件研发、智能车载设备制造等。股权全景穿透图显示,该公司由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全资持股,后者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据悉,深圳引望智能技术公司是华为车BU于今年1月成立的新公司。值得一提的是,3月14日,深圳引望已成立苏州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引望智行技术有限公司、东莞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3家公司。

 

  ▲嘀嗒出行第5次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

 

  3月19日,顺风车平台巨头嘀嗒出行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这是嘀嗒出行继2020年10月8日、2021年4月13日、2023年2月20日和2023年8月30日后第五次递表失效后的再次申请。

  嘀嗒出行于2014年创立,是一家互联网出行平台公司。其主营业务为顺风车、智慧出租车及广告服务;其中,顺风车业务占其总营收的90%左右。

  嘀嗒出行自成立以来,共完成5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蔚来资本、IDG、崇德资本、易车网、高瓴、京东及携程。其中,蔚来资本通过Leap Profit及SMART合计持股21.92%,为第一大外部股东;IDG资本持股10.43%,为第二大外部股东;华兴资本通过Eastnor Castle持股7.29%;易车控股通过易车香港持股5.05%;高瓴资本通过HHSPR-IV Holdings持股4.23%;京东集团通过Sumptuous Canna持股4.23%;携程通过Ctrip Investment持股2.92%。

  2017年,嘀嗒出行完成 D轮融资,投资方为蔚来资本;2018年,蔚来资本再次参与其E轮融资。不过两轮融资并未披露具体金额。

  据了解,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自2015年就担任嘀嗒出行非执行董事一职。

  目前,嘀嗒出行最大的股东是联合创始人的共同控股公司(即5brothers Limited),实际拥有已发行股份总数约33.57%的权益,并且所持有的股份拥有嘀嗒出行股东大会上所有投票权50%的投票权。

  5brothers Limited是由宋中杰、李金龙、朱敏、段剑波、李跃军共同控股公司,分别持有其59.33%、10.87%、10.87%、10.87%、8.06%股份。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按交易总额及顺风车搭乘次数计算,嘀嗒出行于2022年经营中国第二大的顺风车平台。

 

▲拜登反对日本制铁公司收购美国钢铁公司

 

  据报道,美国总统拜登3月14日发表声明称,反对日本制铁公司收购美国钢铁公司。美国媒体认为,拜登此举意在争取摇摆州工人选民对其竞选连任的支持。

  拜登在声明中表示,他会维护美国钢铁工人的利益。美联社说,拜登已将美国制造业的恢复作为寻求连任的核心议程。

  据了解,日本制铁公司去年12月宣布,计划收购美国钢铁公司。美国钢铁公司总部位于宾夕法尼亚州,这是2024年总统选举的摇摆州之一。

  拜登经济团队此前表示,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将对这笔收购进行"认真审查"。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也曾于1月底表示反对这项交易。特朗普担任总统期间在钢铁行业和其他制造业领域采取了激进的保护主义政策。

  据悉,拜登和特朗普3月12日各自锁定2024年总统选举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两人近日的保护主义言论也意在争取更多选票。

  《华尔街日报》日前称,美国的保护主义倾向让欧洲盟友感到失望。欧洲官员认为,无论拜登和特朗普的再度对决结果如何,美国的经济政策都已朝着不利于欧洲的方向倾斜。

 

管理视点

 

苹果公司投资者集体诉讼维权的启示

 

据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3月19日在证券时报发表文章,分析了苹果公司投资者集体诉讼维权的启示。

  2024年3月16日,美国苹果公司与投资者达成一项协议,苹果公司向提出集体诉讼的投资者支付4.9亿美元的和解金,理由是苹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2018年曾经夸大中国市场对美国苹果公司产品的需求,误导了投资者。这标志着旷日持久的集体诉讼宣告结案。

  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在2018年11月1日的分析师电话会议上,曾经告诉投资者,尽管该公司在土耳其、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家市场销售面临压力挑战,但中国不在其中,因为中国的业务非常强劲。可是,随后几天,苹果公司便告知供应商削减供货。苹果公司2019年1月2日宣布下调营业收入预期最多90亿美元,理由是中美贸易形势紧张。这项决定导致美国苹果公司的股票价格下跌10%,市场价值蒸发将近750亿美元。投资者于是发起集体诉讼,要求美国苹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承担责任。

  从苹果公司与投资者达成的和解协议可以看出,苹果公司坚决否认曾经欺骗投资者,但是为了避免牵涉更多的精力,同意和解,向投资者支付一定的金额。这在美国的证券市场上,是一个常见的集体诉讼案件。其目的就是要迫使美国上市公司首席执行官向公众表达意见的时候更加严谨,对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

  如果苹果公司的产品继续畅销,苹果公司股票价格持续上涨,提起集体诉讼的投资者有可能会撤回自己的诉讼,这场官司将不了了之。但现在的问题是,美国苹果公司面临麻烦,市场萎缩,股票价格下跌,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减持苹果公司的股票,投资者信心不足。通过集体诉讼,获得一部分收入,对于提起诉讼的投资者来说,未尝不可。

  透过美国苹果公司集体诉讼案件可以看出,证券市场法律关系并不复杂。投资者具有绝对的发言权。投资者既包括外部投资者,也包括内部投资者;既包括控股股东,也包括中小股东。上市公司经营者只不过是投资者的“管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当然,现实生活中,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往往也是上市公司的投资者。这种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合二为一,有可能会导致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为了自身的利益,牺牲外部投资者的利益。正因为如此,一些学者主张,中国上市公司应当鼓励“无实际控制人”,也就是尽可能避免出现控股股东,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但必须指出的是,在一个身份社会,不管是否有形式上的“实际控制人”,少数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无所不在。究其原因就在于,上市公司经营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控制上市公司。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证券市场,允许经营者控制上市公司。譬如,通过赋予董事会投票遴选董事否决权,董事会的成员可以牢牢控制上市公司。如果股东大会否决董事会的决定,董事会改组就不能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西方国家的证券市场从本质上来说是“契约”市场,或者换句话说,无论是否有控股股东,上市公司都可以通过章程,增加或者减少董事会的权力。董事会也可以借助于上市公司的章程,牢牢地控制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不受到股东大会的干扰。

  公司是一种特殊契约。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必须高度重视公司契约的本质特征,尊重投资者的选择,包括尊重投资者制定的章程。上市公司经营决定投资者的收益,而不是外部环境决定投资者的收益,这应该成为基本常识。但是,各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表明,外部环境对上市公司投资者的收益,影响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苛求上市公司彻底满足投资者的需要。如果出现不可抗力或者“合同落空”的情形,应当允许上市公司及时加以调整,以确保长期战略利益不受损害。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的监督必不可少。

苹果公司投资者起诉苹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要求其承担责任,是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博弈。这是股东或者投资者监督企业经营者的最有效手段。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资本市场而言,该案有值得借鉴之处。

 

 

信息化建设

 

深圳发布14条措施推动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3月20日,深圳市工信局、深圳市发改委、深圳市科技创新局、深圳市财政局和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发布《深圳市关于推动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若干措施》),从推动产业能级跃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产业生态布局等3个方面,提出14条具体举措,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深圳市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超高清视频显示涵盖采集、制作、传输、呈现、应用等产业链各环节。《若干措施》重点支持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TFT-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MOLED)、次毫米/微米发光二极管(Mini/Micro-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印刷显示、近眼显示、激光显示、超薄化透明显示、柔性显示、3D显示等领域技术、工艺攻关、提升,材料、设备、零部件及产品的研发、制造、应用等环节,超高清视频显示内容采集、内容制作、网络传输、平台服务、标准研制、行业应用等领域技术、工艺攻关、提升,材料、设备、零部件及产品的研发、制造与应用。

  推动产业能级跃升。《措施》提出,支持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核心元器件、面板制造、显示器件制造、整机制造等产业化项目在深落地;围绕8K摄录设备、CMOS图像传感器、超高清SoC芯片等产业核心领域和重要环节,支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给予最高3000万元资助。同时,鼓励超高清视频显示终端、面板企业开放供应链、打通上下游,与核心材料、零部件、装备等企业加强合作、联合攻关,对超高清视频显示终端、面板企业新增相关供应链企业且采购量达到一定规模的,按核定合同金额的一定比例予以超高清视频显示终端、面板企业奖励,每家企业每年最高1000万元。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措施》提出,支持开展新一代显示技术和8K+AI内容生成等前沿技术探索,对开展相关技术研究的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最高300万元的资助;鼓励新型产品供给,支持优质内容生产,强化自主标准引领,对应用AVS3、统一多媒体互联接口等对行业具有重大创新引领作用的超高清视听标准的终端产品,给予不超过年度销售额的一定比例且最高200万元的资助。

  完善产业生态布局。《措施》提出,推广行业典型应用,支持围绕工业制造、文教娱乐等重点垂直行业,打造超高清视频行业融合应用案例;打造一批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园区,强化产业人才聚集,支持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引入国内外超高清视频显示领域顶尖人才和团队,按现有人才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和团队给予支持;促进国际国内交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参加国外大型展会,支持社会资源市场化举办超高清视频显示领域的高端展会、会议等活动;引导金融赋能产业,设立市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基金,鼓励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政策性基金和社会各类投资基金加大对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化项目投资力度。

 

河南十条举措降低企业上云成本

 

  据悉,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日前牵头制定了《河南省降低企业上云成本十条举措》,着力推动降低企业上云成本,加快企业数字化赋能。

  数字经济大潮已来,企业上云成为数字化时代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十条举措从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夯实算力基础设施、发展云化软件、打造"小快轻准"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开展数字化转型诊断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支持手段。

  在网络、算力等基础设施方面,提升5G行业专网规上企业、产业园区按需保障能力,省级层面协调基础电信运营商降低企业上云网络费用。探索建立以"算力券"为核心的算力平台运营结算分担机制,降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算力资源使用成本。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服务商已为河南企业上云提供了优惠套餐。

  在数字化软件和解决方案提供上,聚焦重点产业链,引进建设软件云开发平台,提供云端化、轻量化、服务化的"一站式"开发工具。运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首版次软件,按照销售服务收入给予一定比例奖励,降低企业软件开发成本。省级层面协调云平台服务商,支持企业采取按需付费、以租代买、服务租赁的模式,使用云平台服务商提供的资源服务。运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制造业数字化服务商,按照其围绕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提升等提供的技术服务收入给予一定比例补助。

  在平台构建上,运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单位,按照软硬件实际投资一定比例给予后补助,降低平台建设成本。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企业、专业机构延伸、提升价值链,建设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生产性金融等第三方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定制化服务,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同时,主管部门还将持续开展规上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组织专家团队免费为企业提供上云用云、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应用等诊断服务;开展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行活动,通过专家授课、供需对接、调研服务等方式,宣讲数字化转型新形势、新技术、新政策,促进企业与数字化服务商对接合作,提升企业上云用云的意识和能力。

 

甘肃发布全国首个省级"数据要素×"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据报道,根据国家数据局等17部委印发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国数政策〔2023〕11号)精神,3月1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数据要素×"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简称《实施方案》)。这是全国首个省级"数据要素×"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去年年底,国家数据局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选取工业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流通等12个行业和领域,推动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释放数据要素价值。该文件的发布,也定调数据要素产业未来发展落地方向。

  《实施方案》提出,以推动数据要素高水平应用为主线,以推进数据要素协同优化、复用增效、融合创新作用发挥为重点,聚焦数据资源丰富、带动性强、前景广阔的重点行业和领域挖掘典型数据要素应用场景,全方位激励各类主体积极参与数据要素开发利用,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充分实现数据要素价值,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提供有力支撑。力争到2026年底,打造面向西部的区域性数据交易中心,建立较为完善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创新力强、附加值高、自主可控的数据产业体系,数据产业动能加快释放,数据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建成一批成效明显的数据要素应用示范地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形成一批技术领先、应用广泛的数据要素产品和服务。数实融合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增强企业创新活力的作用进一步增强,现代农业、工业制造、服务业等领域数据要素融合应用取得显著成效,打造一批示范性强、显示度高、带动性广的典型应用场景。数据要素发展生态整体跃升,成为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驱动。

  《实施方案》提出了16项重点任务,包含工业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流通等13个行业和领域。

 

联合国大会通过首个有关人工智能的决议草案

 

  3月21日,联合国大会投票通过了第一个有关人工智能(AI)的决议草案,以确保这项新技术能够惠及所有国家、尊重人权并且是"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赖的"技术。

  据了解,这项决议草案旨在消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确保它们在人工智能讨论中处于同等地位,还旨在确保发展中国家拥有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和能力。

据悉,美国为这项决议草案的发起国,中国参与了共同提案。

 

企业信息员园地

 

企业内部控制关键控制点

 

特约信息员:靖江中鸿天衡税务师事务所业务部

  五、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关键控制点

  (四)、销售定价环节的关键控制点

  销售定价的关键控制主要是指价格确定与调整均应设置内部控制权不能由销售人员直接擅自实施。关键控制点主要包括:

  1、根据市场营销策略、财务目标、产品成本和竟争对手情况等多方因素,最终由公司管理层审批确定产品基准定价,并定期评价产品基准价格的合理性,每次定价或调价均需具有相应权限的人员审批核准。

  2、对于特殊情形,可以授权销售部门以基准定价为基础,结合产品市场特点实施一定限度的价格浮动,对经批准的价格浮动权可向下级逐级抵减分配,不得擅自突破。

  3、在销售业务中,从价格上给子客户销售折扣与折让应由具有相应权限人员审批,且授予的实际金额、数量、原因及对象应予以记录,并归档备案。

  (五)、谈判与订立销售合同环节的关键控制点

  销售谈判与订立销售合同环节直接决定每项单笔销售业务的收益水平,因此对其内部控制活动显得尤为重要。这个环节的关键控制点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处理订单、授权与批准、销售谈判、订立合同.

  1、不相容职务分离

  不相容职务分离是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核心控制思想,会不同程度地应用在各主要业务环节。销售谈判与订立合同环节的关键控制点主要现为:

  (1) 合同谈判人员与签订合同的人员相分离;

  (2)正式签订合同之前,由经过授权的专门人员就销售价格、信用政策、发货及收款方式等具体事项与客户进行谈判;

  (3)销售审批与赊销政策审批由不同部门的不同人员来执行;

  (4)编制销售发票通知单、开具销售发票、复核发票应分设三个岗位、相互分离。

  2、处理订单环节

  健康的企业应该建立客户订单的内部控制程序。接受客户订单是企业销售实现的开始,没有订单的企业将无以为继,但并非凡是订单都一概接受,因为处理客户订单不慎甚至会拖垮一个企业。因此,处理订单环节把握三个关键控制点:

  (1)收到订单后结合企业自身生产能力、销售政策、存货情况以及客户的财务状况等因素,审核是否可以接受该订单;

  (2)确定客户在已批准的客户清单上;

  (3)每次销售都应有已批准的销售单。

  3、授权与批准环节

  企业应当对销售与收款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员对销售与收款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在订立销售合同环节的授权与批准涉及四个关键控制点:

  (1)合同对方是企业信用部门批准赊销的客户,合同签署的赊销额是经过信用管理部门在授权范围内批准的。

  (2)合同确定的销售价格、付款条件、运费和销售折扣的确定已经销门之外的有权部门和人员进行了适当的授权批准。

  (3)审批人应当根据销售与收款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对正式签订前的合同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对于审批人超越审批权限的审批行为,经办人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

  (4)因特殊情形需要超出企业既定销售政策和信用政策规定范围销售业务,企业应当进行集体决策。

  4、销售谈判环节

  销售谈判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主要是参与谈判的人员应至少两人以上,并与订立合同人员分离,对销售谈判的全过程应有完整的书面记录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5、订立合同环节

  确保订立合同合理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和商业利益,必须做好以下三个

  关键控制点:

  (1)所订立的合同首先必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金额重大的合同应该征求外部法律顾问或者专家的意见。

  (2)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销售合同订立及审批管理制度,明确必须签订合同的范围,规范合同订立程序,确定具体的审核、审批程序和所涉及的部门]人员及相应权责。审核、审批应当重点关注销售合同草案中提出的销售价格、信用政策、发货及收款方式等。

  (3)销售合同草案经审批同意后,企业应授权有关人员与客户签订正式销售合同。(未完)     

 

 

 

 

 

 

 

 

 

 

 

 

 

 

 

 

 

 

 

 

 

 

 

 

 

 

 

 

 

 

 

 

 

 

 

 

转载:中企联

公告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