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2024年第6期

2024年第6期

 

 

部委决策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强2月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有关工作,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的指导意见(送审稿)》,决定一揽子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讨论《关于授权国务院在海南自由贸易港暂时调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的决定(草案)》,听取加强和改进应急管理工作情况汇报,部署近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会议指出,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提振经营主体信心的重要举措。要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围绕整体优化目标,一体推进强市场促公平、强服务增便利、强法治稳预期、强开放提质量、强改革抓创新等工作。要更加注重回应经营主体突出关切,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会议强调,要对涉及罚款事项的行政法规进行系统梳理,及时按规定进行修改完善。要加大对乱罚款的整治力度,更好维护企业和群众合法权益。要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该管的要依法监管到位,特别是对安全生产、生命健康、产品质量等领域事项必须严格监管,绝不能有任何松懈。

  会议决定,对《教学成果奖励条例》等8部行政法规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对《煤炭送货办法》等13部行政法规予以废止。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授权国务院在海南自由贸易港暂时调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的决定(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会议强调,应急管理工作事关人民安危和社会大局稳定。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着力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应对处置突发事件、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能力。

  会议对做好近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范应对工作作出部署,强调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完善防范应对方案,切实维护交通运输秩序,抓好保暖保供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工作,确保生产安全有序,尽最大可能减少极端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让人民群众过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多部门再加力优化营商环境

 

  2月5日,国新办举行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肖渭明、国家发改委法规司司长孟玮、市场监管总局登记注册局局长任端平等人出席会议,并就建设国家统一大市场、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等方面的最新部署安排问题作出回应。

  "深入开展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整治,持续通报典型案例,发挥警示震慑作用。"肖渭明谈及今年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工作部署时说,今年国家发改委还将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各项制度规则,积极稳妥推进财税、统计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包括研究完善地方税税制、完善事权、支出责任等。

  肖渭明指出,过去一年,从"破"的方面看,国家发改委建立了不当干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行为问题整改和典型案例约谈通报制度,开展了妨碍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问题线索核实整改工作,组织各地清理妨碍建设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做法,推动开展工程建设和招标投标等领域不当市场干预行为的专项整治,切实为经营主体解决了实际困难。

  其中,在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方面,任端平介绍,市场监管总局大力纠治限定交易、妨碍商品要素自由流通等行为,2023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依法查处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案件39件。深入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指导各地区、各部门修订或者废止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1.76万件。

  针对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任端平表示,市场监管总局将推动《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加快出台。强化公平竞争审查责任落实,确保应审尽审。深入开展市场分割、地方保护问题专项整治,健全惩戒和约束手段。同时,聚焦医药、教育、公用事业等和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集中查处一批重大典型垄断违法案件。在细化完善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制度规则方面,推动加快修订《经营者反垄断合规指南》,研究制定《药品领域反垄断指南》《横向经营者集中审查指引》等反垄断指南指引。加快制定《经营者公平竞争合规管理规范》。

  2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围绕整体优化目标,一体推进强市场促公平、强服务增便利、强法治稳预期、强开放提质量、强改革抓创新等工作。要更加注重回应经营主体突出关切,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孟玮指出,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最新部署和安排,要重点聚焦经营主体突出关切,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企业痛点难点卡点问题,着力做到"五个更好"。一是着力破除各类不合理限制,更好维护公平竞争。针对仍然存在的各类"旋转门"、"玻璃门",将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体系,推动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全覆盖,创新完善招标投标体制机制,清理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破除地方保护和所有制歧视。二是着力完善顶层设计,更好保护合法权益。针对法治化保障不够有力的短板弱项,今年将重点围绕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出台政策性文件,促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同步发力,解决一批法治化营商环境中的突出问题。三是着力促进跨境投资便利化,更好扩大制度型开放。针对外资企业关注的市场准入、产业合作等议题,将推动出台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继续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四是着力推动政务服务优化,更好推进利企便民。五是着力发挥先进示范作用,更好实现整体提升。针对区域间营商环境建设不均衡问题,将实施营商环境改进提升行动,形成一批营商环境改革范例。

 

十五部门联合发布个体工商户帮扶新政

 

  据悉,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实《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1月30日,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人社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旅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提升发展质量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针对个体工商户数量巨大、点大面广、利益诉求多元化、发展水平差异化的特点,部署采取个性化措施进行分型分类和精准帮扶,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各类扶持资源的有效性,着力提升个体工商户总体发展质量。

  《指导意见》提出,将实际开展经营活动的个体工商户,按照存续时间、经营状况、纳税情况、雇员人数等指标,划分为"生存型""发展型""成长型"三种类型,实施针对性扶持举措。在分型基础上,开展"名特优新"四类个体工商户的选拔和认定,支持培育一批特色鲜明、诚信经营好、发展潜力大的个体工商户,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同行业、同类型经营主体更好发展。

  《指导意见》明确了构建分型帮扶政策体系、加大分类培育力度的具体措施和工作安排,从增强个体工商户发展内生动力、突出党建引领发展、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加强沟通交流等方面作出了部署。同时,提出了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做好宣传引导等工作要求。

  《指导意见》还将《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总体方案(试行)》作为附件,明确了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的具体标准、方法和程序,为政策落实提供保障。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会同相关部门扎实推进政策落地落实,共同促进个体工商户高质量发展。指导各地完善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标准,建成全国统一的"个体工商户名录",发挥"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出台更为精准的政策措施,提升个体工商户总体发展质量。持续完善总局与个体工商户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不断完善"全国个体工商户发展网"各项服务措施,举办第三届"全国个体工商户服务月"活动,加大对优秀个体工商户的激励和宣传力度,为个体工商户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金融监管总局将对非法金融活动继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

 

  据悉, 金融监管总局打非局日前发布《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坚决防范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专栏文章,其中提到,金融监管总局打非局将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积极推动健全工作机制,全力推进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经过持续努力,非法集资年均发案量较峰值大幅下降,2023年亿元以上存量案件化解成效明显,结案率同比增长一倍以上;但由于多重复杂因素影响,当前非法金融活动仍处于高发多发期,重点领域案件和风险仍居高位,滋生土壤的铲除还有一个过程,今后一段时期降存量、控增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文章称,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金融监管总局正在牵头建立防范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协调机制。

  一是明确职责分工。按照"管合法更要管非法"的要求,金融管理部门既要管"有照违章",也要管"无照驾驶";按照"管行业必须管风险"的要求,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本行业领域管理,及时规范相关商事行为,防止异化为非法金融活动。

  二是强化属地责任。地方党委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防范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组织开展风险排查、案件查处、善后处置等工作。要强化考核问责,逐级压实地方处置责任和属地责任。

  三是落实工作保障。地方党委政府要充分调动整合各方力量,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确保防非打非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推动各项工作专业化、常态化、规范化开展。

  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优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对非法金融活动早发现、早预警能力。对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继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充分发挥地方处非部门早期介入功能,打早打小,有效防止风险蔓延扩大。聚焦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案件及关键环节,会同公检法等部门,对非法集资风险实施集中打击处置、精准拆弹,充分掌握一批问题线索,及早发现一批风险隐患,有效处置一批重大案件。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固定资产、流动资金、个人贷款管理新规

 

  2月2日,金融监管总局正式发布了修订后的《固定资产贷款管理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个人贷款管理办法》(下称《固贷办法》《流贷办法》《个贷办法》),新修订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将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

  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介绍,此次修订内容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一是合理拓宽固定资产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的用途及贷款对象范围,优化流动资金贷款测算要求,满足信贷市场实际需求。二是调整优化受托支付金额标准,适度延长受托支付时限要求,提升受托支付的灵活性。三是结合信贷办理线上需求,明确视频面谈、非现场调查等办理形式,适配新型融资场景。四是明确贷款期限要求,引导商业银行有效防范贷款期限错配风险,进一步优化贷款结构。五是进一步强化信贷风险管控,推动商业银行提升信贷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六是将《项目融资业务管理规定》作为专章纳入《固贷办法》。

  2023年1月6日至2月6日,三个办法及《项目融资业务管理规定》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上述负责人表示,相较征求意见稿,正式文件对贷款用途、受托支付、贷款期限、分期还款等内容予以进一步修改完善。

  例如,在贷款期限上,正式文件相较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放权"。《固贷办法》规定,固定资产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十年。确需办理期限超过十年贷款的,应由贷款人总行负责审批,或根据实际情况审慎授权相应层级负责审批。

  而此前的征求意见稿则规定,确需办理期限超过十年贷款的,应由贷款人总行负责审批。其中,经营范围为全国的贷款人,可授权一级分行(含总行直属分行)审批。

  事实上,贷款期限本身就是此次修订的一项重要内容,目的是"为填补关于贷款期限的制度空缺,并有效防范贷款期限错配产生的风险,进一步优化贷款结构",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称。

  其他两类贷款中,流动资金贷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三年,对经营现金流回收周期较长的,最长不超过五年;个人消费贷款期限不得超过五年。个人经营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五年,对于贷款用途对应的经营现金流回收周期较长的,最长不超过十年。

  该负责人介绍,本次修订还合理拓宽了固定资产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的用途范围,并明确参照适用范围;同时进一步明确借款人对象范围,有效满足不同类型市场主体融资需求。

  其中,《固贷办法》明确,固定资产贷款是指向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发放的,用于借款人固定资产投资的本外币贷款。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借款人在经营过程中对于固定资产的建设、购置、改造等行为。

  《流贷办法》明确,流动资金贷款是指贷款人向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发放的用于借款人日常经营周转的本外币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不得用于股东分红,不得用于金融资产、固定资产、股权等投资,不得用于国家禁止生产、经营的领域和用途。

  对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以及采矿权等其他无形资产办理的贷款,修订后的贷款管理制度规定,可根据贷款项目的业务特征、运行模式等参照《固贷办法》执行,或适用《流贷办法》。

 

证监会多措并举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

 

  据悉,证监会上市司2月5日召开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专题座谈会。会议强调,上市公司要切实承担提升自身投资价值的主体责任,主动提升投资者回报,积极维护市场稳定,合力提振投资者信心。

  会议围绕加强以投资者为本的上市公司文化、着力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大力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听取上市公司有关情况及意见建议。12家上市公司代表参会。会议认为,上市公司是国民经济"基本盘"、"压舱石"、"优等生",是资本市场投资价值的源泉,必须诚实守信、真实透明、规范治理,通过专注主业提高公司成长性,增强回报投资者能力,让投资者更多共享公司发展成果。今年以来,上市公司通过回购、分红、强化投资者关系和预期管理等方式积极维护公司市值,积累了有益经验和做法。

  会议强调,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是践行以投资者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方面。上市公司要切实承担提升自身投资价值的主体责任,主动提升投资者回报,积极维护市场稳定,合力提振投资者信心。一是高度重视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上市公司必须关注市场对公司价值的反映,深入分析市值异常波动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公司投资价值。二是要建立提升投资价值内部长期机制,强化上市公司自身对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思考。三是依法充分运用好提升投资价值"工具箱",包括股份回购、大股东增持、常态化分红、并购重组等市场工具。四是主动加强与投资者沟通,通过业绩说明会、路演等方式,有效改善投资者预期。

  证监会上市司表示,下一步将对标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有关要求,持续开展以投资者为本的上市公司文化建设培训,优化完善上市公司监管制度,支持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积极维护市场稳定,共同推进上市公司质量迈向新的台阶。

  同日,证监会上市司还召开座谈会,就进一步优化并购重组监管机制、大力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提升投资价值征求部分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意见建议。

  会议认为,我国经济正处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上市公司要切实用好并购重组工具,抓住机遇注入优质资产、出清低效产能,实施兼并整合,通过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提升投资价值,增强投资者获得感。

  证监会上市司表示,近年来证监会持续推动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取消部分行政许可事项,优化重组上市监管要求,推出重组"小额快速"审核机制。特别是去年以来,在"两创"板块试点基础上全面实行重组注册制,延长发股类重组财务资料有效期,出台定向可转债重组规则,进一步优化重组政策环境。总体看,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产业并购渐成市场主流,一大批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实现提质增效、做优做强。

  证监会上市司表示,下一步将科学统筹促发展与强监管、防风险的关系,多措并举活跃并购重组市场,支持优秀典型案例落地见效。一是提高对重组估值的包容性,支持交易双方在市场化协商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交易作价。二是坚持分类监管,对采用基于未来收益预期等评估方法的大股东注资型重组要求设置业绩承诺,其他类型重组的交易双方可自主协商是否约定业绩承诺。三是研究对头部大市值公司重组实施"快速审核",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高效并购优质资产。进一步优化重组"小额快速"审核机制。四是支持"两创"公司并购处于同行业或上下游、与主营业务具有协同效应的优质标的,增强上市公司"硬科技""三创四新"属性。五是支持上市公司(包括非同一控制下的上市公司)之间的吸收合并,进一步拓宽多元化退出渠道。同时,继续坚持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加强监管、防范风险,坚决查处重组交易中的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打击"壳公司"炒作等乱象。

 

北交所发布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行动方案

 

  据悉,为大力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北交所近日发布《推动提高北交所上市公司质量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提出,优化上市公司结构,形成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提升上市公司可投性,引导上市公司树立回报意识、提升估值水平,让广大投资者有回报、有获得感。

  高质量的上市公司群体是北交所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投资者分享企业发展成果、取得合理投资回报的源泉。《行动方案》突出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以提升北交所上市公司可投性为工作主线,提出一系列针对性举措,旨在推动形成一批主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创新成色足、公司治理规范、可信赖的上市公司群体。

  《行动方案》要求,优化上市公司结构,建立全链条的监管服务模式,培育前移、把好入口。一方面,强化市场培育,制定北交所撬动新三板发展的专项方案,力争实现与全部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型对接,发挥三四板市场输送优质企业功能。另一方面,优化上市审核和持续监管,持续提升上市审核质效,引导保荐机构把好上市公司质量关,防止"带病闯关";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工具增强资金实力、注入优质资产,做大做优做强。此外,严格落实退市制度,坚持"应退尽退",形成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

  推动上市公司规范发展,突出以提升上市公司内生发展动力为靶向目标,把握重点、精准施策。实施提升治理水平专项行动,引导企业聘任职业化"关键少数"队伍,完善股权激励等制度,形成提升公司治理的内生动力。实施提升信息披露质量专项行动,加强信息披露一致性监管,强化重要信息披露的回溯检验、对照印证,逐步构建防假打假惩防体系。同时,实施提升发展能力专项行动,研究推出公开发行可转债等产品、建立重组"小额快速"机制,支持上市公司做优做强。

  强化自律监管,突出政治引领,坚守监管主责主业,系统集成、形成合力。持续完善分类监管、科技监管、现场与非现场监管、一体化监管等上市公司监管机制安排。持续提高一线监管精准度和有效性,从严从快打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资金占用、违规减持等行为,切实将以投资者为本理念落到实处。

  此外,《行动方案》明确,要完善市场服务,突出开门服务、直达服务、精准服务的"三服务"理念,陪跑陪伴、便企惠民。深入开展走访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支持力度,以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助力信心提振、资本市场稳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上市公司可投性,引导保荐机构推荐具有可投性企业,引导上市公司通过接受调研、分红回购、并购重组等方式树立回报意识、提升估值水平,让广大投资者有回报、有获得感。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经济发展工作委员会专家余伟表示,《行动方案》体现了北交所加强投融资两端建设的决心。不仅要引进更多资金,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来北交所上市,还特别鼓励北交所上市公司积极重视资本市场投资价值管理工作,提升投资者回报。这给正处于估值修复阶段的北交所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或能有效提升投资者投资北交所的积极性。

 

新版《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呼之欲出

 

  据报道,时隔17年,监管部门酝酿出台新版本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近日,监管部门向信托公司下发《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

  相对2007年版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有不小变化:特别强调公司治理,对股东的管理与义务也有细致说明;信托文化与薪酬管理均被写入其中,要求信托公司明确绩效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的触发条件、适用范围等;要求信托公司每年应当从税后利润中提取5%作为信托赔偿准备金,且不再有总额比例限制。

  强调股东义务

  2007版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总计七大章66条,《征求意见稿》总计七大章70条,其中两大章节内容完全更替,整体改动很大。

  值得关注的是,新规对股东的管理与义务有多处强调。《征求意见稿》第二章第九条"股东义务"显示,信托公司股东应当承担多项义务并在信托公司章程中载明。主要内容包括,承诺不将所持有的信托公司股权进行质押或者以股权及其受(收)益权设立信托等金融产品,但经监管部门认可的采取风险处置措施等特殊情形除外。投资人及其关联方、一致行动人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同一上市信托公司股份未达到该信托公司股份总额百分之五的,不受规定限制;主要股东应当及时、准确、完整地向信托公司提供自身经营状况、财务信息、股权结构、实际控制人等信息;信托公司发生风险事件或者重大违规行为的,股东应当配合监管机构开展调查和风险处置。

  此外,《征求意见稿》中的股东义务要求,信托公司出现危及持续经营、危害金融秩序等情形时,主要股东承诺通过补充资本、回拨历年红利、流动性支持借款等方式实施救助。

  "公司治理"独占一章

  强调公司治理,是《征求意见稿》的最大特征。2007版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第三章为"经营范围",而《征求意见稿》第三章为"公司治理",而将"经营范围和经营规则"合并为第四章。

  具体来看,《征求意见稿》的公司治理章节包含公司治理原则、专门委员会、高管准入、信托文化、股东股权管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关联交易管理、薪酬管理、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和经营信息披露等11方面内容。

  高管准入方面,《征求意见稿》要求,信托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未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及其派出机构任职资格审查或者审查不合格的,不得任职。信托公司对拟离任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进行离任审计,并将审计结果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派出机构备案。

  信托文化也被写入《征求意见稿》,信托公司应当确立受托人定位,将实现受益人合法利益最大化作为公司价值取向和公司治理目标,培育和树立以诚信、专业、勤勉、尽职为宗旨的受托文化。

  《征求意见稿》要求信托公司进行股东股权管理,"信托公司应当建立股权管理机制,确保股权结构清晰透明。信托公司应当加强股东行为管理,做好股东定期评估工作。信托公司发现股东及其实际控制人存在涉及信托公司的违规行为,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并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派出机构报告。"

  此外,《征求意见稿》特别列入薪酬管理,要求信托公司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按照法定程序明确绩效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的触发条件、适用范围、金额、方式等内容。

  信托业务九大禁止行为

  《征求意见稿》列明了信托业务的九大禁止行为,其中包括资金池业务和某些通道业务。

  具体来看,九大禁止行为包括:(一)以任何形式保本保收益;(二)欺诈或者误导投资者购买与其风险识别和风险承担能力不相匹配的资产管理信托产品;(三)提供无实质服务内容,或者用于规避金融监管要求的通道服务;(四)开展或者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五)以信托财产向他人提供担保,或者以卖出回购方式运用信托财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另有规定的除外;(六)以信托财产与关联方进行不正当交易、进行利益输送,包括但不限于投资于关联方虚假项目、与关联方共同收购上市公司、提供资金向本机构注资等;(七)利用信托财产或者职务便利,为委托人、 受益人以外的人牟取不当利益,或者为自己谋取合同约定报酬以外的其他利益;(八)侵占信托财产,或者将信托财产挪用于非信托目的的其他用途;(九)法律法规以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禁止的其他行为。

  继续筑高风险防线

  《征求意见稿》第五章与2007年版的章节内容一致,均为"监督管理"。相较之前,加强了监管强度,也强调了问责机制,主要内容包括,准入监管、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审慎监管、行为监管和穿透监管、监管评级和分类监管、机构问责、人员问责与股东问责。

  针对行为监管和穿透监管,《征求意见稿》明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对信托公司股东行为和受托履职行为加强监管,以穿透方式识别信托公司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追踪受托资金来源和流向,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行为,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及其派出机构有权对股东进行实地走访或者调查其经营情况,对相关人员进行询问,信托公司及其股东应当予以配合,并根据监管需要及时报送股权信息、经营管理信息、审计报告等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监管部门有意筑高行业风险防线。

  2007年版《信托公司管理办法》规定,信托公司每年应当从税后利润中提取5%作为信托赔偿准备金,但该赔偿准备金累计总额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20%时,可不再提取。

  而在《征求意见稿》中,赔偿准备金累计总额不再受到总额比例限制。相关内容变为,信托公司应当建立健全风险准备金管理机制,每年从税后利润中提取5%作为信托赔偿一般准备;完善固有资产风险分类管理,足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建立受托履职评估机制,准确计量信托资产风险,加强信托产品净资产核算,及时识别信托公司赔偿责任,足额确认预计负债。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送来新年政策"大礼包"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向社会公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在2月4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介绍,文件充分体现了"三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为广大农民群众送去了新年的政策"大礼包",从关键切口入手,在完善农业保险、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方面提出了一批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   

    韩文秀介绍,文件的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两个确保",就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三个提升",就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两个强化",就是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表示,围绕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文件重点从价格、补贴、保险等方面强化政策举措。价格上,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防止谷贱伤农。补贴上,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优化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提高补贴效能。保险上,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实现三大主粮保险全国覆盖、大豆保险有序扩面。

  粮食主产区是提产能、保供给的重头大头。韩文秀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围绕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作了有针对性的部署。纵向上,重点是对产粮大县的奖补,进一步向商品粮调出量大、粮食安全贡献突出的县倾斜,取消对产粮大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配套要求。横向上,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深化多渠道产销协作,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具体实施办法,基本思路是统筹考虑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相关因素,由主销区给予主产区一定的资金支持。产业上,拓展延伸产业链条。

  韩文秀表示,中央一号文件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部署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在时序上,明确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在标准上,针对各地普遍反映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标准偏低的问题,今年将下决心提高中央和省级投资补助水平。同时,要加强质量监管,确保高标准农田实至名归,建一块、成一块。在主体上,更多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

政策要闻

 

▲工信部要求全力扩大市场需求

 

  近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主持召开部分省份工业经济运行座谈会,要求全力扩大市场需求,促进节假日热点消费,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推动重大项目及早投产达效,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会议指出,要充分认识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巩固和增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要深入推动工业稳增长政策落实落细,强化工业经济运行调度督导,多措并举支持企业稳产稳岗,确保一季度工业经济开好局、起好步。要全力扩大市场需求,促进节假日热点消费,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推动重大项目及早投产达效,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要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加强关联性指标分析,及时掌握了解形势变化,加强风险研判应对。要充分发挥部门合力,持续加强对困难行业、中小企业的帮扶和服务水平,加力保障要素供给,妥善应对近期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

 

▲商务部等五部门明确二手车出口有关要求和程序

 

  2月7日,商务部、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等五部门联合明确了二手车出口的有关要求和程序。

  其中提到,二手车出口企业申请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需满足下列条件:生产企业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企业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出口本企业生产产品;企业合法依规经营,符合安全生产、环保、税务、海关和外汇管理法律法规,无未整改违法违规行为,无严重失信行为。流通企业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固定经营办公场所及二手车展示、销售场所,具有汽车销售或贸易经验;具备二手车鉴定评估能力,雇佣至少3名鉴定评估专业人员;企业合法依规经营,符合安全生产、环保、税务、海关和外汇管理法律法规,无未整改违法违规行为,无严重失信行为。

 

▲国务院安委会部署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据悉,国务院安委会近日印发《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部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方案共提出八个方面20条具体措施,同时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集中印发各部门牵头制定的31个部门子方案,形成了"1+31"的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总体框架,利用三年时间,深入开展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教育培训、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体系提升、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安全科技支撑和工程治理、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安全素质能力提升、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安全生产精准执法和帮扶、全民安全素质提升"八大行动";重点行业领域建立健全全链条排查整治重大事故隐患的责任体系,安全监管能力显著提升;2024年底前基本消除2023年及以前排查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存量,2025年底前有效遏制重大事故隐患增量,2026年底前形成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的常态化机制;针对重大安全风险的一批"人防、技防、工程防、管理防"措施落地见效,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根据方案,各省级安委会、国务院安委会各有关成员单位、有关中央企业要建立完善信息汇总、动态研判、晾晒通报、督导检查等机制。要强化安全生产相关工作投入,科学合理安排预算,确保重大事故风险隐患治理资金切实做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各项任务措施的支撑保障。要加快推进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制修订,健全常态化工作机制,切实提升安全生产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要把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作为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考核巡查重点,优化考核巡查方式方法,将"多通报、多发督促函、多暗访"作为安全督查长效机制,严格问责问效,推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落实落地。

 

国资改革

 

国务院国资委推动国资央企扎实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工作

 

    2月6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推动国资央企扎实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信访等工作,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更大担当作为。

  会议认为,要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切实扛起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责任,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全面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要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大任务,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抢占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着力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打通堵点卡点,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支撑。

 

国资央企今年将加快布局培育新质生产力

 

  据悉,国务院国资委近期部署2024年投资工作,推动国资央企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实体经济,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布局结构,其中加快布局培育新质生产力是着力重点之一。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年经济工作时提出,"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国务院国资委提出,今年国资央企要推动投资规模和效益平稳提升,聚焦产业链强基补短、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保障,积极布局实施一批强牵引、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提升有效投资的科学性和经济性。

  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国务院国资委提出,要大力推进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围绕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坚持长期主义,加大布局力度;坚持投新、投早,通过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等方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一批潜力大、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聚焦发挥产业引领作用,国务院国资委提出,要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部署安排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类投资;推动数智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适度超前推进5G、数据中心、算力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

  重大项目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抓手。目前,国务院国资委正在指导中央企业明确今年的重点投资项目,发挥好强引擎、硬支撑作用。同时,要求央企今年继续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大合作力度,激发带动社会投资积极性。

  据了解,为更好发挥安全支撑作用,央企今年将围绕产业链关键领域和标志性重点产品,推动落地一批强链补链重点项目,并做好资源保障和民生服务保障,加大在粮食、能源、战略性矿产方面的投入力度。

  国务院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组织企业科学编制年度投资计划,加强投资情况月度监测分析,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重点项目面临的困难,推动投资进度按照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自主创新

 

陕西6部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

 

  据悉,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营造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宽容失误、敢于担当的良好氛围,陕西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审计厅近日联合印发《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工作指引(试行)》,促进有关高校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等的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政策落实落细。

  根据《指引》,各主管部门应当遵循科技成果转化客观规律,对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实行"三个区分开来",审慎包容监管。"三个区分开来"即:将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将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将为推动改革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等单位中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相关人员根据法律法规和本单位规章制度,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履行了民主决策程序、合理注意义务和监督管理职责,不存在牟取非法利益情况的,视为已履行勤勉尽责义务。

  根据《指引》,出现管理人员和领导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虽已履行关联交易相关规定程序,但仍因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中存在关联交易导致单位利益受损的;通过在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科技成果价格,或者通过协议定价并按照规定在本单位公示,但科技成果转化后续价格发生变化的;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过程中,采用"赋权+约定收益"方式,将赋权成果转让给科研人员,因科研人员创业失败,导致单位无法收回收益的;按照规定将单位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形成的股权委托给国有全资"技术托管"平台管理,因成果转化企业经营不善,导致单位国有资产减损或无法收回收益的等情形,均不予追究相关责任。

 

温州立法助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

 

  据悉,浙江省温州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2月1日表决通过《温州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简称《条例》),民营经济重镇温州通过立法,优化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环境,激发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力。

  《条例》共六章33条,主要包括创新能级提升、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生态优化等四个方面,明确政府和科技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科协、行业协会等的工作职责。

  创新能级提升方面,《条例》提出构建高能级创新体系,形成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瓯江实验室、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和大孵化集群等"一区一廊一室一会一集群"的创新格局。细化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工程,提升科技型民营企业占比,同时将研发相关指标纳入招商引资项目评审评估,优化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布局。

  创新要素方面,围绕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人才、土地、项目、资金等急难愁盼问题,《条例》提出支持民营企业根据国家、省有关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要求,自主评价认定职业技能人才。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引导、放大作用,固化提升温州"科创指数贷"运作模式,鼓励担保、保险等科技金融支持。

  温州的小微企业量大面广,且大多聚集在传统产业。《条例》着力推动民营企业科创平台建设,发挥科创平台引擎推动作用。支持民营企业设立内部研发机构,同时鼓励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技术创新联盟。通过引进、优化整合等方式推动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产业链主导民营企业联合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协同创新。

  在创新生态优化方面,《条例》提出鼓励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和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支持民营企业创新产品的规模化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建设。同时,构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技创新容错机制。

 

节能减排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5月起施行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

  碳排放权交易是通过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助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近年来,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稳步推进。2011年10月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等地启动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工作,2017年12月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交易。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纳入2257家发电企业,累计成交量约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效应初步显现。与此同时,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建设方面的短板日益明显。此前我国还没有关于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管理依据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规章、文件执行,立法位阶较低,权威性不足,难以满足规范交易活动、保障数据质量、惩处违法行为等实际需要,急需制定专门行政法规,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管理提供明确法律依据,保障和促进其健康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制定《条例》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发展的客观需要。

  《条例》总结实践经验,坚持全流程管理,重在构建基本制度框架,保障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功能的发挥。

  《条例》共33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明确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的管理,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

  二是明确监督管理体制。《条例》明确,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为提升监管效能,《条例》还规定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平台,加强对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的全过程监管,并与有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

  三是构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基本制度框架。《条例》从六个方面构建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第一方面是注册登记机构和交易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职责。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负责碳排放权交易产品登记,提供交易结算等服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负责组织开展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第二方面是碳排放权交易覆盖范围以及交易产品、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碳排放权交易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目前为二氧化碳)和行业范围,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碳排放权交易产品包括碳排放配额和经批准的其他现货交易产品,交易主体包括重点排放单位和符合规定的其他主体,交易方式包括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或者符合规定的其他方式。第三方面是重点排放单位确定。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重点排放单位确定条件,省级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据此制定年度重点排放单位名录。第四方面是碳排放配额分配。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年度碳排放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省级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据此向重点排放单位发放配额。第五方面是排放报告编制与核查。重点排放单位应当编制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省级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报告进行核查并确认实际排放量。第六方面是碳排放配额清缴和市场交易。重点排放单位应当根据核查结果足额清缴其碳排放配额,并可通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购买或者出售碳排放配额,所购碳排放配额可用于清缴。

  四是防范和惩处碳排放数据造假行为。主要从强化重点排放单位主体责任、加强对技术服务机构的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加大处罚力度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其中,在强化重点排放单位主体责任方面,要求重点排放单位制定并严格执行排放数据质量控制方案,如实准确统计核算本单位温室气体排放量、编制年度排放报告并对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负责,按规定向社会公开信息并保存原始记录和管理台账。在加强对技术服务机构的管理方面,要求受委托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检验检测的技术服务机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技术规程和技术规范要求,对出具的检验检测报告承担相应责任,不得出具虚假报告;受委托编制年度排放报告、对年度排放报告进行技术审核的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设施设备、技术能力和技术人员,建立业务质量管理制度,独立、客观、公正开展相关业务,对出具的年度排放报告和技术审核意见承担相应责任,不得篡改、伪造数据资料,不得使用虚假的数据资料或者实施其他弄虚作假行为;技术服务机构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不得同时从事年度排放报告编制和技术审核业务。在强化监督检查方面,规定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对重点排放单位、技术服务机构进行现场检查,明确现场检查可以采取的措施,并要求被检查者如实反映情况、提供资料,不得拒绝、阻碍。在加大处罚力度方面,对在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检验检测、年度排放报告编制和技术审核中弄虚作假的,规定了罚款、责令停产整治、取消相关资质、禁止从事相应业务等严格的处罚,并建立信用记录制度。

  另外,《条例》适用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对于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条例》从两个方面作了规定:一是《条例》施行前建立的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应当参照《条例》的规定健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二是《条例》施行后,不再新建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不再参与相同温室气体种类和相同行业的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碳排放权交易。

 

三部门明确非化石能源不纳入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

 

  据悉,为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进一步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以下简称"绿证")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拓展绿证应用场景,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推动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下降约束性指标,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 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的通知》(发改环资〔2024〕113号,以下简称《通知》)。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十四五"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优化完善能耗双控政策,推动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核电等非化石能源不纳入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保障高质量发展用能需求,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与此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加快推进绿证核发全覆盖,持续优化绿证交易机制,将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基础凭证,从供给侧建立并完善了绿证制度。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步伐加快,绿色电力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受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和输电通道等条件制约,一些地区和企业短期内难以大比例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普遍建议加快绿证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协调,拓展绿证应用范围,支持各地区、各类主体通过购买绿证的方式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此外,绿证与能耗双控、可再生能源消费统计、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考核等制度有待衔接,在碳排放统计核算、国际互认等方面作用有待发挥,绿证需求侧潜力未充分释放。为此,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在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印发了《通知》,进一步加强绿证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激发绿证需求潜力,夯实绿证核发交易基础,拓展绿证应用场景,支持各地区、各类主体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更大力度推进节能降碳。

  按照党的二十大关于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的部署,《通知》提出在"十四五"省级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中,将非化石能源从各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中扣除,并进一步明确了绿证交易电量的指标核算、扣除方式等具体安排。

  一是将绿证交易电量纳入节能评价考核指标核算。《通知》明确将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基础凭证,将绿证交易对应电量纳入"十四五"省级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指标核算。

  二是明确绿证交易电量的扣除方式。在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指标核算中,实行以物理电量为基础、跨省绿证交易为补充的可再生能源消费量扣除政策。不改变现行可再生能源消费统计制度基础,对于参与跨省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交易或绿色电力交易对应的电量,按物理电量计入受端省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对于未参与跨省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交易或绿色电力交易、但参与跨省绿证交易对应的电量,按绿证跨省交易流向计入受端省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不再计入送端省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

  三是避免绿证交易电量重复扣除。跨省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交易和绿色电力交易对应的绿证,以及省级行政区域内交易的绿证,相应电量已按现行统计规则计入相关地区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在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中不再重复扣除。同时,为与能源消费统计保持一致,纳入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指标核算的绿证,相应电量生产时间与评价考核年度保持一致。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绿证交易电量扣除政策可以缓解部分地区节能指标完成压力,但由于绿证交易均基于可再生能源实际发电量,不会直接对全国能耗强度下降造成影响。为坚持节约优先、能效引领的导向,推动地方更多依靠抓好节能工作本身,尽最大努力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下降约束性指标,《通知》设置了绿证交易对应电量在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指标核算中的抵扣上限。跨省绿证交易受端省份通过绿证交易抵扣的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原则上不超过本地区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下降目标所需节能量的50%。

  该负责人指出,加快绿证核发进度、扩大绿证交易范围、规范绿证交易制度是充分发挥绿证作用的重要基础。《通知》从三个方面对相关工作进行部署。

  一是加快可再生能源项目建档立卡和绿证核发。要求绿证核发机构会同电网企业、电力交易机构、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加快绿证核发进度,并明确了到2024年6月底全国集中式、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档立卡的工作目标。

  二是扩大绿证交易范围。以新上项目、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管理为抓手,进一步拓展绿证应用和交易范围。鼓励各地区实行新上项目可再生能源消费承诺制,鼓励有关项目通过购买绿证绿电进行可再生能源消费替代;要求各地区将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分解到重点用能单位,探索实施重点用能单位化石能源消费预算管理;推动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发挥带头作用,稳步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

  三是规范绿证交易制度。支持建立跨省区绿证交易协调机制和交易市场,支持绿证供需省份结合实际通过政府间协议锁定跨省绿证交易规模,协助经营主体开展绿证供需对接、集中交易、技术服务、纠纷解决。《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区不得采取强制性手段向企业简单摊派绿证购买任务,不得限制绿证跨省交易。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将加强价格监测,引导绿证交易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

  绿证作为认定绿色电力生产消费的重要凭证,需要进一步加强与节能降碳管理、碳排放核算、产品碳足迹等方面的衔接协调。《通知》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部署。

  一是健全绿电消费认证和节能降碳管理机制。加快建立基于绿证的绿色电力消费认证机制,明确认证标准、制度和标识。在用能预算、碳排放预算管理中加强绿证应用,将绿证纳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碳排放评价管理机制。

  二是加强绿证与碳核算和碳市场管理衔接。将绿证纳入统一规范的碳排放核算体系,逐步明确在区域、行业企业、公共机构、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制度规则中应用绿证的具体核算方式。研究绿证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中的应用。开展扣除绿证的修正电网排放因子核算研究,以适应不同应用场景需要。

  三是强化绿证对产品碳足迹管理的有效支撑。推动将绿证纳入产品碳足迹核算基本方法和通用国家标准,加快明确绿证的一般使用范围和认定方法。按照成熟一批、推进一批、持续完善的原则,强化绿证在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体系中的应用。为鼓励多使用可再生能源,《通知》还提出探索在特定产品中,设计体现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占比的差异化产品标识。

  四是加强绿证国际互认。通过绿证代表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权益属性,是国际通行做法。为加快绿证国际互认进程,《通知》要求充分利用多双边国际交流渠道,大力宣介中国绿证制度,解读中国绿证政策和应用实践。鼓励加强多元化、多层次国际交流,推动国际机构特别是大型国际机构碳排放核算方法与绿证衔接。积极参与国际涉绿证议题设置和研讨,推动绿证核发、计量、交易等国际标准研究制定,着力提升中国绿证的国际影响力和认可度。

 

六部门明确扩大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覆盖范围

 

  据悉,为大力推广节能减排降碳先进技术,加快提升产品设备节能标准,支撑重点领域节能改造,助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下降约束性指标,2月7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住建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4年版)》。

  该文件提出,扩大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覆盖范围。根据应用场景和使用特性,用能产品设备主要分为工业设备、信息通信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商用设备、家用电器、照明器具等6大类。综合考虑应用规模、能源消耗量和节能减排降碳工作需要,扩大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覆盖范围,在2022年已明确能效水平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电力变压器、房间空气调节器等20种产品设备基础上,增加工业锅炉、数据中心、服务器、充电桩、通信基站、光伏组件等23种产品设备或设施,基本实现重点用能产品设备全覆盖,进一步支撑重点领域节能减排降碳。

  该文件提出强化综合性政策支持。结合产品设备能效水平实施情况,加快强制性能效标准更新升级,填补信息通信、交通运输、新型家电、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强制性能效标准空白,稳步提升工业、商业等领域通用产品设备能效指标,加快制定泵、风机、空气压缩机等系统运行能效标准。按照"就高不就低"原则,做好强制性能效标准与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的衔接协调。鼓励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优先将能效先进水平及以上产品设备和相关生产技术工艺纳入《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完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加大绿色产品供给,引导绿色消费。完善政府绿色采购相关政策,研究加大对能效达到节能水平产品设备的政府采购支持力度。统筹运用金融等政策,落实好环保节能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开展产品设备节能减排降碳改造。鼓励金融机构为企业研发制造高能效产品设备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融资。

  上述规定自2024年4月1日起执行,《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2年版)》(发改环资规〔2022〕1719号)同时废止,相关产品设备标准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文件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行业重视产品设备能效水平提升工作,细化工作要求,强化责任落实,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

上海临港拟2025年海上风电制氢年产量达1400吨

 

  近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下称"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低能耗示范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24-2025年)》(下称《行动计划》)。

  根据《行动计划》,到2025年,临港新片区能耗双控制度体系更加完善,能源基础设施更加优化,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通过数字化能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支撑临港新片区经济高速发展,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20%。到2030年,临港新片区能源结构更加优化,形成更加成熟的能耗双控制度成果,行业企业低能耗精细化、数字化管控全面覆盖,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处于可控增幅,总体能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实现上述目标,临港新片制定了六大主要任务。在引导低能耗源头管理方面,临港新片区提出,践行低能耗集约化城市发展路径,坚持城市低能耗集约发展理念,加强城市源头低能耗管理。到2025年,建立用能预算化管理体系,在各领域、各行业推行能源消费强度精细化管理。

  在强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临港新片区提出,推进智慧型配电网低能耗建设,加快全生命周期低能耗近零碳变电站建设。到2025年,完成110kV洋基站和顶科站近零碳变电站建设;完成103总部园区3组"钻石型"配电网建设;实现重点区域"钻石型"配电网占比达到100%,配电自动化覆盖率达到100%。

  打造海上风电制氢基地方面,临港新片区提出,到2025年,海上风电制氢年产量争取达到1400吨。

 

欧盟委员会建议到2040年温室气体减排90%

 

  据报道,欧盟委员会2月6日发布一份报告,建议到2040年,将欧盟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的基础上减少90%,这将推动欧盟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

  该报告评估了欧盟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可能途径。根据这一评估,欧盟委员会提出了2040年气候目标建议以及所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声明说,要实现所建议的2040年气候目标,需要若干有利的政策条件,包括全面实施此前商定的2030年气候目标,确保欧洲工业的竞争力,更加注重不让任何人掉队的公平过渡,与国际伙伴建立公平竞争环境,以及就2030年后政策框架开展战略对话。具体的做法包括:利用所有零碳和低碳解决方案在2040年前实现能源系统脱碳,更早部署碳捕集技术,成立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工业联盟等。

  声明指出,制定2040年气候目标将有助于欧洲工业界、投资者、公民和政府做出决策,促使欧盟能够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同时,制定2040年气候目标还将增强欧盟的能源独立性和应对未来危机的能力。

  声明说,2040年气候目标的立法提案将在今年6月份欧洲议会选举后由新一届欧盟委员会负责提交。提案一旦通过,欧盟将着手制定2030年后政策框架。

  2023年4月,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多项减排立法提案。这些立法提案是欧盟委员会于2021年7月提出的名为"适应55"的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提案的一部分,旨在实现到2030年欧盟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的基础上至少减少55%,并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

欧盟就《净零工业法案》达成临时协议

 

  据悉,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2月6日就《净零工业法案》达成临时协议,旨在促进欧盟为实现气候目标所需净零技术的工业部署,加强欧盟在工业绿色技术方面的优势。

  欧盟理事会当天发布公报说,该临时协议保留了欧盟委员会去年3月提出的《净零工业法案》提案的主要目标:到2030年,欧盟将在本土制造其所需净零技术产品的40%,包括太阳能光伏板、风力涡轮机、电池等;在碳捕集和封存方面,实现二氧化碳年注入能力至少达到5000万吨。

  临时协议在简化施工许可规则、创建净零工业谷、明确公共采购和拍卖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改进。

  《净零工业法案》《关键原材料法案》与电力市场设计改革相关法案是欧盟绿色协议工业计划的三大关键立法。临时协议达成之后,《净零工业法案》还需经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批准才能正式生效。

 

德国北部首座商用绿氢工厂开建

 

据报道,欧洲绿色氢气生产企业Lhyfe公司2月1日称,该公司位于德国下萨克森州港口城市布拉克的绿氢工厂当天正式开工建设,这是德国北部地区首座商用绿氢工厂。

  据介绍,该工厂每年可生产1150吨绿氢,制氢所需电力将来自德国国内的风力和光伏发电厂,潜在客户来自工业和交通领域。

  绿氢是指通过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制造的氢气,被视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下萨克森州经济部长奥拉夫·利斯表示,该项目结合了创新、可持续发展和区域优势,是能源系统全面可持续转型道路上成功合作的范本。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氢能专家拉斐尔·戈尔德施泰因说:"氢能是德国能源转型的一个重要支柱,该项目是绿色氢能市场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劳动用工

 

七部门宣布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

 

  日前,人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的通知》,计划从2024年到2026年,联合组织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需求,动员和依托社会各方面力量,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有关行业重点培育领军人才,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全国新培育领军人才1.5万人次以上,带动新增高技能人才500万人次左右。

  《通知》明确了8项重点任务。一是制定专项培养计划,加强对领军人才供给需求的预测。二是加大培养培育力度,帮助领军人才及培育重点对象提高技术研发水平、综合素质、技能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三是畅通晋升成长通道,对技艺高超、业绩突出的一线职工,对解决重大工艺技术难题等高技能人才,可破格晋升职业技能等级。四是提高待遇水平,对在技术革新或技术攻关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领军人才,企业可从成果转化所得收益中以奖金、股权等多种形式给予奖励。五是完善稳才留才机制,鼓励企业创新、完善相关制度,吸引稳定领军人才。六是支持发挥作用,为领军人才参与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领衔一线生产难题攻关、总结推广绝招绝技等提供必要帮助。七是加强领军人才平台建设,对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的领军人才申办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提供支持。八是选拔表彰优秀领军人才,加大省部级以上表彰奖项和省级以上政府特殊津贴向高技能人才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荐优秀高技能人才申报参评各类表彰奖项。

  《通知》要求,各地人社等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做好信息共享等工作,为领军人才提供支持服务,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山西汾酒高管团队"换血"

 

  2月5日晚间,山西汾酒(600809)公告,公司当日召开第八届董事会第四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聘任高级管理人员的议案》。其中,聘任李沛洁为公司副总经理,不再担任公司总经理助理职务;聘任王怀为公司副总经理、总会计师;聘任张永踊为公司副总经理,不再担任公司总经理助理职务;聘任宋亚鹏为公司总经理助理,并辞任公司监事职务;聘任许志峰为公司董事会秘书。

  此外,因到龄退休原因,高明辞任山西汾酒董事、总会计师、战略委员会委员、审计委员会委员职务,辞任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因工作调整原因,王涛不再担任山西汾酒董事会秘书职务,另有任用。

  据披露,山西汾酒本次新聘任高管团队均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参加工作,整体都是"70后"。此外,新聘任管理人员多有丰富的一线经验和管理经验,是汾酒一步步培养的管理人才。

  近年来,对人才的重视也在汾酒不断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重要一环。2022年底,汾酒即提出"123 纲领"引领汾酒复兴,其中,"3"即为管理、市场与人才,以管理筑牢根基、以市场做大格局,同时坚持"专家掌权"的用人导向,按照"公正立道"的根本原则带好人才队伍,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跨上新台阶。

  在前不久的汾酒经销商大会上,汾酒再次强调要践行"卓越逻辑",即"打造一流队伍,面向全国广招优秀人才,为高质量发展聚智引才"。

 

张楠辞任抖音CEO

 

  2月7日,抖音集团CEO(首席执行官)张楠宣布自己已经辞去集团CEO一职,之后抖音集团将不再设置CEO。

  抖音集团业务将由抖音负责人韩尚佑、番茄小说及今日头条负责人张超、抖音电商负责人魏雯雯、抖音生活服务负责人浦燕子以及抖音广告业务负责人赵修影分别负责。其中,韩尚佑作为抖音总裁,会协同所有与抖音相关的主营业务。

  此前,张楠主管的抖音集团是字节跳动六大业务板块之一,包括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头条搜索、头条百科以及国内垂直服务业务,各业务线负责人均向张楠汇报。

  张楠加入字节跳动已有10年时间。2013年,张楠创业做图片社区App(应用程序),后公司被字节跳动收购,张楠2014年带领团队加入字节跳动,并负责字节跳动的UGC(用户生成内容)业务。2016年,张楠带领团队推出了抖音、火山等产品。2018年,张楠被任命为抖音CEO兼字节跳动市场品牌负责人,全面负责抖音、火山、市场品牌等业务。此外,张楠还牵头字节跳动的相机业务,带领团队研发出轻颜、剪映等新产品。

  接下来,张楠将主要负责剪映业务,并带队寻求在AI(人工智能)辅助创作上有所突破,即将推出一个AI生图和视频的产品。她称自己为原地"重启",并将用创业的状态,在未来的十年再折腾一些她热爱的事情。截至2021年,剪映的月活用户为1亿,是国内最大的移动视频编辑产品。

 

美国1月失业率维持在3.7%

 

  据悉,美国劳工部2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美国失业率环比持平在3.7%,非农业部门新增就业人数为35.3万。

  数据显示,今年1月美国失业率较2023年4月的历史低点高出0.3个百分点。劳动参与率环比持平在62.5%,低于新冠疫情暴发前的63.3%。

  按行业来看,当月专业和商业服务就业人数环比增加7.4万,医疗保健业就业人数增加7万,零售贸易业就业人数增加4.5万,制造业增加2.3万个就业岗位。

  当月,员工平均时薪继续攀升,环比增长0.6%至34.55美元,涨幅达到2022年3月以来最高。在过去12个月中,员工平均时薪增长了4.5%,涨幅较去年12月扩大了0.4个百分点。

  分析人士认为,1月美国就业增长超出市场普遍预期,表明劳动力市场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持续加息的背景下依然稳固,或支持美国经济"软着陆"。不过,近期美国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等企业大幅裁员,企业招聘趋势能否持续存疑。同时,员工平均时薪不断大幅攀升也引发外界对美国通货膨胀是否会反弹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质疑。

 

以事实优先为原则强化混同用工治理

 

    工人日报2月5日刊发安徽工程大学鲍雨撰写的文章指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具备法定用工主体资格的用人单位同时或交替使用同一劳动者,接受劳动者给付的劳务并进行劳动管理的行为被称为混同用工。实践中,多个主体对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工资报酬、社会保险等方面同时进行管理,既模糊了劳动关系归属,又易出现用工情形混乱,对劳动者权益保障和劳动法律法规适用提出了挑战。

  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近日审理的一起劳动争议案件中,劳动者先后与两家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但事实上仅接受其中一家公司的用工管理,并一直在该公司和第三家公司处提供劳动。法院认为,两家公司存在人员地点混同、办公系统一致、财务混同和工作交叉情形,劳动者虽未与两家公司签订合同,但实际上与两家公司存在劳动关系并接受管理,两家公司应当对劳动者的请求承担连带给付义务。这起案件的裁判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征求意见稿)》中的内容具有一致性。征求意见稿第九条就“混同用工”的概念、劳动关系认定、用人单位责任承担等进行了专门规定,坚持事实优先的个案裁判原则,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明确思路。

  实践中,混同用工主要包含主体混同、用工混同和协议混同三种情形。主体混同即“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情形,指多个主体的办公场所、经营业务和财务管理等存在高度混同,集团公司、母子公司之间的相互借调或委派人员即是典型。用工混同即“交叉用工”情形,指多个主体同时或先后接受劳动者的劳务给付,常见于借调、委任、外包等情形。协议混同即“共享用工”情形,指多个主体基于劳动力共享意愿通过协议将劳动者同时纳入各自的生产体系组织用工,调剂劳动力余缺的情形。混同用工中,个别劳动者向多个主体供给劳务,传统劳务双方的供需结构关系转换成多边供需结构关系。

  笔者认为,混同用工模糊了劳动法律义务的承担主体,存在消解劳动法律制度适用的风险。第一,劳动关系模糊化。确立劳动关系需同时满足“主体适格”“用人单位指挥监督下有报酬的劳动”和“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三个要件。混同用工情形下,各个主体与劳动者间的关系构成均符合上述要件,但如何区分和认定混同用工中的劳动关系归属比较困难。第二,劳动者权益保障弱化。混同用工情形下,劳动者被不同主体交替或同时用工,工作时间灵活化、工作地点不固定、工作任务多样化,劳动者权益保障面临诸多失衡问题。第三,用人单位给付义务虚化。混同用工情形下,传统劳动法上确定的用人单位对价给付义务因多个主体的交替或同时用工而虚化,带来用人单位给付义务的分散性和不确定性。

  加强规制混同用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是实现劳动法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应围绕混同用工的劳动关系认定,从合理配置各方主体的给付义务方面完善规则。

  第一,完善混同用工的劳动关系认定规则。从属性是劳动关系最根本特征,源于对从属劳动众多事实的典型概括,集中表现为劳动者从属于用人单位,受其拘束。适用从属性标准认定混同用工的劳动关系应坚持事实优先原则,通过综合考量双方有无合意、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用工管理行为等事实因素判断劳动者是否受到管理,以及分辨受到哪个用工主体的管理。

  第二,明确混同用工的用工主体给付义务。混同用工情形下,劳动者权益保障弱化最重要原因是用工主体的给付义务不明确,引发各个主体间相互推诿逃避劳动法上的用人单位义务。混同用工使多个主体同时或交替接受劳动者给付的劳务,在享有权利的同时理应尽到保护劳动者的义务。各用工主体应参照适用劳动法上用人单位的义务规定,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平等就业、同工同酬、解雇保护、休息休假、职业安全等各项合法权益。

  第三,引入违法混同用工的用人单位连带责任。在存在用人单位违法混同用工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下,应依据劳动法律规定,要求确认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承担劳动法律责任。同时明确,参与混同用工的各个主体连带承担劳动法上的用人单位责任。应由各个用工主体承担举证责任,劳动者不承担证明责任。

 

技术进步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及应对之策

 

    工人日报2月5日刊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陈建伟撰写的文章指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途径。如何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确保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而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宏观政策需要着重发力的方向。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前瞻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而体现前沿创新技术的新质生产力必然会加速劳动力市场调整。因此,要完善与数字经济时代相适配的人力资本积累政策,全面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应对就业结构变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技术进步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尽管劳动力市场受到技术、经济开放、制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但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影响经济的方方面面,应高度重视技术变化对劳动力市场的持续性影响。要理解技术进步的影响机理,就必须要认识到技术进步的不平衡性和偏向性。经济中的技术进步不是均匀发生的,在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劳动力就业的环境和匹配的劳动工具生产率也会存在差异。此外,劳动者技能与技术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即某种技术的应用需要特定类型的技能或知识,这些技能或知识与该技术的应用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生产过程或工作任务中,其结果是提高效率或产出。

  在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和技能互补性等市场性机制的作用下,劳动力市场中不同职业、行业或地区之间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开始变得不匹配。这种结构性失衡可能导致一些职业、行业或地区出现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而另一些职业、行业或地区则出现劳动力供给短缺的情况,对就业结构产生影响,主要表现特征如下。

  一是技能不匹配现象加剧。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已经存在一定的技能供需不匹配情况。例如,某些新兴行业包括新质生产力形成所需的特定技能人才短缺,而这些技能的培养规模和供应量不足,同时存在大量具备某些传统技能的劳动力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随着技术不断朝着有利于高技能劳动力的方向进步,新的技术和工作方式不断涌现,对具备相应技能和知识的劳动力需求大增。此外,技术进步可能会加速旧技术的淘汰,导致一些劳动者的技能不再符合市场需求,加剧技能不匹配现象。

  二是就业的行业结构持续调整。从需求端看,就业人员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与国民经济总需求转移同步。从供给端看,技术进步的不平衡特征驱动不同行业产品或服务的相对价格出现变化,技术进步快的行业相对价格下降引起就业份额下降。因此,技术变革驱动经济结构调整,某些行业或领域的就业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劳动力市场中的行业结构失衡。例如,传统制造业在技术升级改造后生产率持续提高,但产品相对价格和就业需求却有所降低,而新兴产业的就业需求增加。

  三是就业的区域结构失衡。技术进步会带来一定的资本化效应,即新技术出现带动新的投资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然而这种资本化效应在地区之间分布不均匀。例如,一些地区可能因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技术投资匮乏,就业机会减少;一些地区则因为新兴产业的增量投资和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增加。因此,技术进步可能引发新的就业区域结构失衡。

  四是就业的职业结构失衡。职业是劳动分工的结果,分工模式主要受技术因素影响。大量研究表明,自动化技术大量应用导致以完成日常性工作任务为主的职业类型就业机会减少,主要是中等技能就业机会减少。而低技能和高技能所对应的职业类型就业机会增加。

  五是收入差距扩大。技术进步驱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和不同职业类型的劳动力需求增减分化,从业者收入也会同步分化。一般意义上,工资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受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影响。技术进步较快的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快,劳动者工资也会保持相对快速增长,劳动力供不应求的高技术技能就业岗位的工资上升更多。技术进步驱动就业结构性失衡,也导致了不同技能水平和职业领域的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应对技术进步对就业结构影响的建议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传统的生产技能折旧非常迅速,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技能供给不足。这就需要更好地统筹教育优先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不断改善高等教育质量,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补齐欠发达地区和乡村地区基础教育短板,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制机制。

  一是不断改善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是高技能人才供给的生命线。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庞大,但教育质量仍有待提高。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强STEM学科(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和“四新”专业建设,提高理工科人才培养比例,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不断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加大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培养适应创业型社会转变的复合型人才,提高高等教育服务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

  二是完善与职业变革相适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职业变革,与数字化技术互补的新型职业类型大量涌现,而传统的职业教育仍无法满足新型职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要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探索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人才培养互联互通的体制机制,畅通人才在教育体系内部的流动机制;探索综合性大学举办高层次技工人才培养机制,以行业和职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增强技能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适配度。

  三是补齐欠发达地区和乡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短板。我国的基础教育供给责任主要在地方政府,而随着人口城镇化推进和城乡间生产率差距扩大,欠发达地区和乡村地区支撑基础教育发展的资源越来越不充分。而从根本上解决就业的区域结构失衡与技能结构失衡,必须要从改善基础教育着手,缩小城乡间、区域间的基础教育质量差距。一是要强化省级政府的统筹责任,推动基础教育省内均等化;二是要加大中央财政对欠发达地区和乡村地区的教育转移支付力度,切实改善欠发达地区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条件;三是要不断缩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数字化鸿沟,利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增加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四是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制机制。数字经济时代,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瞬息万变,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失衡、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根本举措。因此,要加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制机制建设,加强与数字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相关的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转岗再就业和适应数字经济需要的能力。

 

专家论坛

 

如何判断政策的实施达到了积极的微观效应

 

  北京日报2月5日刊发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撰写的文章指出,宏观经济政策定位和工具的选择是一门精细的科学,很多工具在理论上和宏观上都具有十分明确的取向,但由于环境的变异和传导机制的变化,其微观效果却大相径庭。我们应当深入研究总体政策的核心定位到底应该基于哪些参数,政策的积极性或者保守性应该以什么指标和工具作为判断的标准。

 

 

  需要精确界定宏观经济政策在积极或收缩方面的核心指标。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指标出现宏观与微观、短期与长期、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的分歧以及统计数据失真等问题时应如何应对,即在参数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和公众观点存在显著差异的情况下,我们在操作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候应重点关注哪些核心指标。

  以GDP的增长速度为例,5.2%的增长率,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横截面的视角来看,都是非常好的。因此,单纯从该参数出发,我们的政策不宜过度扩张。然而,若将5.2%的增长率以定基比、两年或多年复合平均、环比增速进行对比时,我们就会发现GDP增长率与趋势值之间存在1至2个百分点的偏离。这是一个比较大的缺口,也就表明可能需要进一步增加政策力度。从价格数据看,去年12月CPI为-0.3%,PPI为-2.7%,虽然全年价格水平的形势是CPI达到0.2%,与12月的-0.3%有所不同,但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并非过去的平均,而是当下的实际情况。在众多统计数据中,价格数据由于造假动机最小,成为宏观分析中总供给与总需求分析的重点。所以,12月份的CPI、PPI数据及GDP平减指数可能表明,目前面临的收缩压力超出了预期。由此可见,宏观政策应更为积极,而不应在一堆复杂的数据筛选中忽视宏观调控的基本准则。

  我们该如何判断政策的实施达到了积极的微观效应?例如,是否可以将积极的财政政策加上稳健的货币政策定义为整体积极?是否出现财政赤字或者赤字率扩大了就可以认定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不是我们货币供应盯住了名义GDP增速就是稳健了?深入研究可以看到,财政赤字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二是财政支出的增长情况。赤字是由于支出大于收入所导致的,这会带来明显的扩张效应。然而,当财政收入出现较大收缩,且成为财政赤字缺口扩大的核心原因时,财政支出可能不仅较上一期没有增长反而出现减少。财政支出减少对市场主体来说是一种收缩效应,而不是扩张效应。这意味着政府提供的补贴减少,政府投资带动的项目也在减少。市场主体不会关心政府的收入问题,他们更关注自己的获得感。因此,虽然赤字财政可能具有积极效应,但如果赤字主要来自于收入端,而非支出端,那么必然会导致宏观与微观、政策主体与调控主体之间的差异,从而使积极效应大打折扣,甚至可能产生间接的紧缩效应。同时,中国财政支出不能只看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还必须看政府基金支出,2022年基金支出占广义财政支出的30%,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了4.9%,但基金类支出却减少了13.3%,这是微观主体体感积极财政政策不那么积极的核心原因所在。2024年要想真正提升微观主体的获得感,就不能简单关注财政赤字率的多少,关注公共财政预算的规模是多少,必须充分考虑房地产市场修复的状态,确保涵盖公共预算支出和基金类支出的广义财政支出保持在正增长。这也是积极财政政策最为直接的衡量标准。

  对于货币政策,传统上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应当通过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总额与名义经济增长速度匹配来保证流动性,从一般经济学原理看,这是正确的。但是,在出现通缩和价格下行的时候,简单盯住名义GDP并不能保证流动性的总体稳健和充裕,反而可能因为过分关注名义参数,尤其是现有价格,而产生超级收缩效应。特别是在资产和产品价格同时下降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收缩效应会远大于一般名义调整速度,特别是货币供应量增速所带来的收缩效应。2022年的中国名义GDP增速4.8%,2023年中国名义GDP增速为4.6%,如果盯住名义GDP增速必定导致货币供应或社会融资增速出现持续收缩。这也导致2023年末的社会融资存量增速和M2增速较2022年末分别收缩了2.1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

  因此,即使货币和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政策定位上是恰当的,但如果在一些工具的使用上不进行深入甄别,特别是在财政支出的获得感、货币创造、融资创造的真实总量上没有深入研究,所谓的积极政策不仅会落空,同时会在微观上产生收缩效应,使市场主体的行为与宏观调控南辕北辙。

 

从三条经济曲线"不见了"看经济发展

 

  据悉,环球时报日前刊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撰写的文章指出,世界多个媒体近期对全球经济走势作出预测,很多持悲观态度。加上乌克兰战事外溢影响加剧,美国竞选年国内政治形势紧张等,如何观察全球及中国2024年的经济形势,成为大家关心的重要议题。

  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关于中国增速5.2%的判断是这样的,我国经济基本面回升向好,供给需求稳步改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上述判断基本中肯,但是,可能有些人心里还是有些疑虑,比如觉得,中国经济出现了产品过剩、产能过剩和投资过剩的综合性过剩。

  有些人出于不同的观察视角可能会对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一些疑虑。提出具体的问题,并且大家合力推动解决是好的,但是如果一味唱衰,扰乱"军心"是不可取的。

  大军行进,军旅中的战士和指挥员都有一份藏在心底里坚韧不拔的乐观,一旦与客观现实中的可行性资源良性整合,就有可能打胜仗。经济增长考验决策团队、企业家,也考验经济学者和各路专家。我认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是健康稳定的。

  先看看国外严肃媒体、学界的观察性反思。

  第一,反映劳动就业市场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逻辑不见了。在过去宏观管理下,如果实行扩张性货币及财政政策组合,物价上升过通货膨胀门槛线,一定会看见0-1之间某个百分点的就业增加。过去许多年间,美国和一些大经济体都出现多年下行,但是就业统计与传统菲利普斯曲线反应麻木。

  第二,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曲线不见了。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是经济技术关系,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报酬递减。一个二次曲线一样的经济飞行的"弹道"线,总会与一个向下的需求曲线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均衡。但在过去15年当中,出现了违反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曲线关系的观察,而且还不断主导着经济的发展趋向。我在1月底参观了抖音总部,在当天一个汇总屏幕上,线上的一个销售团队包括一个主播、一个主播助理、一个导播,三人小组最低的销售额是9万元,平均销售额是98万元(头部更高)。这是一个3小时工作单元的实际销量。我数了一下,主播团队是4300多个,一天的销售可能就超过了10亿元人民币。传统制造业时代,"生产环节涨一分,流通环节涨三分",这些平均年龄26岁的年轻人,用他们的平台经济技术节约着流通环节的三分成本。不仅在中国是这样,如今在美国也是这样。这种销售模式的投资报酬率、人力资源的年轻程度、市场的覆盖程度是全新的。他们的投资报酬率,不是劳动密集型的或技术密集型的,也不是蓝海报酬率的,而是普罗米修斯级别的报酬率,难怪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曲线不见了。

  第三,"鲍莫尔-托宾"函数中的经济人持币关系不见了。货币市场的均衡点,不会因货币发行速度移动很多。

  这3个画面综合一下就会发现,劳动就业市场不均衡了,生产销售商品市场不均衡了,货币发行持币市场不均衡了。如果用与总均衡理论对应的总需求管理、总供给管理来理解,可能就会得出让人沮丧的结论。

  但是,问题不能只看到消极的一面。为什么经济的总均衡过程关系消失了呢?关键在于过去40年间,尤其是过去15年间,数字技术支持下的联网共享经济,不仅在就业市场,而且在产品市场,更在货币市场领域不断颠覆着整体经济的内在动力学机制,发动机的力矩始发点位移了,资源配置的内在逻辑也变革了。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财富概念没有经过二次分配,也没有经过市场途径,而是直接在技术和行为力矩方面发生的变革。对应地,人们的观念直接向两极方向发散,"好得很"与"差得很"两极评价同时存在。

  对中国经济的观感也是这样。中国的大车间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在大车间经济向数字经济过渡方面,数字技术支持下的联网共享经济,中国和美国在第一方阵,甩开第二方阵领头的日本和德国较大距离。在数字技术增长方面,中国和美国互有短长,在数字创新前沿技术应用,尤其是在消费平台建设方面,中国走在了美国的前面。

  为什么?在万物互联所需的移动联网基础设施方面,中国大幅领先于美国,中国的组货、供货以及直达消费端的流程比美国更加灵动、顺畅、便捷。在工业2.0(流水线及内部流程刚性过程再造),3.0(刚性流程与柔性流程二合一),以及4.0(对2.0和3.0合一过程生成的散装数据结构化整理变成数字中间品)方面,中国虽然稍有落后,但由于规模大,整体画面已经搭建完成,在6代数字企业的迭进过程中,中国都有不俗的表现。

  中国的年轻一代更具创新思维与能力。虽然增长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结构调整和摩擦,但是更好地从大车间、流水线、模块化生产转向数字技术支持下的联网共享经济生产,并向数字经济二次成长,数字智慧经济过渡的时间点越来越近了。中国增长2024,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仍然乐观可期。

 

“进”与“立”的考量应当更加突出

 

    北京日报2月5日刊发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毛振华撰写的文章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关键的演化与调整阶段,传统的经济增长动能正在随着内外环境的转变而转变,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已经转为“多重压力”,经济运行的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应对与缓解这些困难和问题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当前我们讨论宏观政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厘清用什么样的新思路来破解经济面临的新困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协调好“稳与进”、“破与立”之间的关系,我将其解读为需要正确处理经济运行中的“存量”与“增量”之间的关系。其中,“稳”与“破”指的是此前的存量不要过快下行,但是需要消化好存量,适当地出清,“进”与“立”指的是增量要有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我认为,当前经济发展需要强调增量的作用,“进”与“立”的考量应当更加突出,以大力推动改革的新思路来处理新问题,并且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处理好二者转换的成本问题,以最小代价实现新旧动能的平稳转换,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稳与进、破与立,体现了经济运行中存量与增量之间的关系

  “稳增长与防风险”中的稳和“稳与进”中的稳具有不同的含义,要以增量的改革和调整带动存量的稳定和调整。近年来当我们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时,习惯用“以稳增长为主”还是“以防风险为主”来区别扩张与收缩的政策方向,相对于防风险,稳增长的“稳”字往往带有扩张政策的意味。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则更多意味着存量的稳定,具有一定防守性的概念,这和稳增长的“稳”还是有所区别的。通常我们讲到“破”,具有打破、放弃之意,当经济运行出现调整时市场将会淘汰落后的产能,经历一段市场的出清过程。另一方面,实现“稳”与“破”离不开“进”与“立”,只有涌现出新的动能进行接续时,存量的调整过程才能更平顺,通过“进”来实现“稳”,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维。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立”是要寻找新的标杆、新的逻辑、新的政策,使宏观政策的导向、社会心理的预期发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旧有的模式、业态和产能被替代,形成了“立”与“破”的新平衡。我认为,把握“稳与进”、“破与立”之间的关系,站在存量与增量的角度来梳理就会更加清楚。

  要大胆推进增量调整,向增量、向新的改革方向发展凝心聚力。回顾中国过去几十年来的发展历史,增量的改革、增量的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二法门”。中国改革开放遵循渐进式发展的逻辑,其核心就是要把改革的重点放在积极发展增量上,对于存量的调整非常慎重,对于增量的调整则大胆尝试快速推进。一方面增量改革可以避免对既有利益结构带来较大冲击,有利于形成一致性的激励,最终实现改革的帕累托最优。另一方面增量改革有利于从点到面、多方尝试,即便出现创新失败也损失有限,而对于成功的经验则可以通过复制与推广对全局形成带动。站在当前时点,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增量改革的意义并发挥其作用。

  要盘活存量基建资产,而增量财政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消费、改善民生

  基建投资存量规模已经相当庞大,新增基建项目空间显著收窄,基建资产存量有较大盘活利用空间。加大投资短期来看是在需求端发力,但长期来看还是会转化为供给,而如果长期在投资上发力,最终会加剧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据估计,当前我国的基建资产存量规模已经超过100万亿,这些资产尚未得到有效的盘活利用。另一方面,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饱和,新增项目空间已经显著收窄。基建投资资金的一部分来源于政府财政,在过去较长的时间里,可以说我国是一个投资型的政府,政府债务大部分用于投资建设。但现在经济运行的逻辑发生了变化,且经历长期投资后我国投资的效率边际递减,并挤占了社会资源。传统的通过政府加杠杆稳投资、加大基建投资的思维和安排已经不再符合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客观情况,在基建领域里已经很难有大作为,后续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利用好现有的基建设施存量,如政府出资建设的产业园区、公共场馆以及仓储相关的基础设施等存量资产,可通过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探索促进盘活存量和改扩建的有机结合。若能够有效盘活这些资产,不仅能避免资源闲置,支持新产业、重点领域的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

  调整优化政府债务结构,可考虑由中央政府通过发债等方式加杠杆,增量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消费,改善民生。调整政府债务支出重点涉及我国央地杠杆结构调整的问题。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杠杆率较高,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及杠杆率明显高于中央,再考虑到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压力与付息压力,地方政府通过负债支持消费并不是一个合理的方式。相较而言,我国中央政府杠杆率尚处于较低水平,据测算,截至2023年我国中央政府部门杠杆率水平为23.6%,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三位数的杠杆率水平,中央政府部门存在较大的加杠杆空间。从当前我国的政府债务用途来看,相较于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需要有对应的项目,国债的发行并无这一限制,国债有国家信用作支撑,并不需要对应某个具体项目,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央政府债务是“自由的债务”,考虑到我国中央政府的杠杆率仍位于较低水平,因此通过加大中央政府部门杠杆率水平,如增加国债发行等方式来支持消费是可考虑的选项。

  消化房地产存量、稳住资产价格,增量市场资金主要用于新动能投资与培育

  伴随资产价格持续走低,居民、企业、政府等部门资产负债表受损已经有所显现。2023年以来,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整体走低,同时我国房产价格总体呈现出下滑态势,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与二手住宅价格指数同比皆为负增长。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以及居民财富的重要载体,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下行对于全社会的资产负债表均带来较大的冲击。从近两年的情况来看,我国政府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均受损。

  要消化现有存量房产库存,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发展新的产业、培育新的动能中去,而非消耗于已经过剩的房地产等领域。经过长期大规模的房地产投资建设,房地产市场当前总体上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当前新建和在建项目中有相当部分用于保交楼、保障房供给以及“平急两用”相关设施建设等,但当前我国二三线城市甚至部分一线城市均存在着非住宅地产的大量闲置,与其新建保障房、“平急两用”相关设施增加供给,不如将现有的存量地产如写字楼性质的商业地产改造为保障房等使用,尽量消化存量房产库存,而非大规模新建增加供给,这样在盘活、消化存量的同时也不会加剧供需失衡。此外,我国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同比增速长期低于GDP同比增速,医疗基础设施仍待进一步提升,可将部分存量房产通过改造提供给医疗、养老等结构性供给短缺的领域来使用。这些存量房产伴随着新产业新业态的注入获得了新价值,既降低了银行的风险敞口,也起到缓解市场悲观情绪的作用。

  总体上来看,当前形成了经济下行与价格下行的交织叠加,二者互为因果,实现价格稳定有助于实现经济的稳定。所有可能引起价格下行的政策措施要慎重出台,要坚定地出台促进价格企稳的政策,特别是需要转换思路,在增量的改革与创新方面开拓思路。此外,政策引导最终还是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新的平衡,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行政措施进行干预,比如房地产领域的限购、限售、限价等措施只会加剧供需失衡和市场波动,反而放大了存量市场调整的风险与冲击。

 

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

 

  北京日报2月5日刊发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贾品荣撰写的文章认为,不能简单地认为数字经济就一定是高质量发展的经济。

  我们看到,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改善了社会民生,提升了治理能力,实现了绿色发展,绘制了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与此同时,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在创新发展上,部分核心技术研发仍存在突破空间,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的算力水平需要提高;在协调发展中,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还不够,数字经济对农业的赋能需加强,产业数字化的作用有待增强;在绿色发展中,数据资源存储、计算和应用需求大幅提升,数据中心升级换代淘汰的老旧设备也亟须规范化处理,避免环境污染,绿色转型迫在眉睫;在开放发展中,还存在数据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这种失衡会妨碍国内统一大市场的总体进程,不利于经济内外循环有序运行;在共享发展中,还需加快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统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在规模增长的基础上,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数字产业通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的深度融合,赋能实体经济的新发展。其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要义之一:创新驱动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创新能够促进数字经济创新要素、创新主体、创新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创新能够拓展数据要素来源,加速要素的流通和重组,不断形成新的要素组合,催生新发展模式。创新不仅意味着数字产业自身的创新发展,而且意味着数字赋能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进而推动经济体系系统性变革升级。人才的创新思维更是贯穿于数字经济发展的始终。

  要义之二:数字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显著。任何一个新经济时代的诞生,必定有一个或几个产业起到引领作用,成为先导性产业。这些先导性产业在新经济时代初期,比其他产业更早发展变革,创新性更强,发展速度更快,对其他产业的影响更大,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社会创新和转型发展。在两次工业革命期间,起到先导性产业作用的是交通运输和电力,它们改革创新的影响扩散到整个经济社会,使得整个世界面貌一新。当今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时代的先导性产业。从2012年到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50.2万亿元,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41.5%。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要义之三:数字经济促进区域产业的深度融合。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广泛渗透下,三大产业大部分都采用数字化管理,部分采用数字化运行,因此产生了三大产业相互融合的现象。传统产业相互融合的同时,也分别与新兴产业新旧融合,其深刻原因在于信息资源不再是行业内的独有资源,数据模糊了行业边界,影响了产业运作模式,而这种产业融合带来的产出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型力量。数据资源不断催生新产业。数据资源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为新兴产业提供了强大支撑。数据资源不仅可以共享、复制和重复利用,还能够极大地提高产出,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能。数据资源能够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形成多种新兴产业。特别是,数据资源与传统的生产要素相结合,大大提升了高端生产要素的比重,进而推动了产品结构的重塑,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要义之四: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是各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环节。通过工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可以提升制造业精度。在工业制造领域,产品制造精度是科技含量的重要衡量指标,同时也是历次工业革命的外在化表现。从芯片制造到航空航天器材,对精度的要求已经精准到纳米级甚至更高,远超原有数控机床加工所能达到的程度。数字化工业机器人成为时代新宠,提升了原有工艺水平。数字化转型还体现在产品模块化上,通过模块化降低生产成本,这一切基于将产品进行数字化模型构建并确保模块精度才能实现。发展数字经济根本是为促进区域产业深度融合,赋能实体经济新发展。

 

中小企业

 

上海专精特新企业破万家

 

    据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2月6日披露,近年来,上海深入开展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超2万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万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700家。“专精特新”风向标正带动规模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向“新”而行、向“专”发展”,向“特”发力,向“高”成长。

  总体来看,上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如下特征:重点产业积聚度高,聚焦“(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分布在制造业(46%)、软件信息服务业(27%)和科技服务业(20%)。专业化能力较为突出,平均营业收入1.5亿元,近两年平均增长率13.5%。净利润率4.49%。创新能力较强,企业研发人员占比37.32%,平均研发强度9.93%,户均知识产权43项,区级及以上研发机构2065个,其中市级及以上研发机构926个。融资能力强,200多家企业股权融资超过1亿元。2023年,上海全市A股上市企业26家,专精特新企业达15家,占比57.7%,上海市已累计有158家专精特新企业在A股上市。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相关人士表示,作为国内率先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的省市,近年来,上海优质中小企业数量实现快速增长。

  一是构建专精特新“培育库”。制定发布《上海市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细化“特色化”指标体系,落实“常年申报、分批发布”机制,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制定“中小企业28条”,实施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融通发展、金融赋能、纾困支持和精准服务等6项专属服务行动。2023年,创新型中小企业突破2万家,数量实现翻番;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突破万家,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二是用好重点企业“服务包”。用好市、区、街镇(园区)三级“服务包”制度,对专精特新企业实现全覆盖,形成“一企一管家”“一企一服务包”。通过建立完善领导联系服务企业机制、智能匹配推送机制、诉求协调办理机制和检查评估评价机制,着力破解惠企政策落地慢、专业服务对接弱、诉求协调解决难三个问题。通过配备服务管家,及时了解企业发展计划、投资动向、新产品和研发进展等情况,做到下情上达。

  三是做大惠企政策“资金池”。落实中央财政资金,重点支持12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累计对6300家次“专精特新”企业信用贷款给予贴息,为首批467家制造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诊断服务。区级层面,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奖励全覆盖。对新认定专精特新“小巨人”给予30万元到100万元奖励。

  四是丰富服务举措“工具箱”。培育创新载体,支持351家专精特新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占建站总数的54.8%。提升融资质效,17家商业银行推出48个专精特新企业专属金融产品,总授信额度8500亿元,专精特新企业银行授信覆盖率超过56%。促进融通发展,累计组织融通对接场次152场,参与企业3000余家。加强人才培育,开展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大讲堂、领军人才、财务总监、首席质量官等培训活动,培育企业人才8000多人次。推动资本支持,设立专精特新板,举办“一月一链”投融资路演活动,支持上海专精特新企业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壮大。

  据介绍,下阶段,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将贯彻落实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强大数据、大模型分析,重点实施新质生产力培育、经济能级跃升、产业生态优化、企业服务升级和开放合作携手“五大行动”,用好重点企业“服务包”,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拿出扎实有力的举措,切实推进上海市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调查分析

 

报告显示中国仍是美企重要投资目的地

 

    据报道,中国美国商会近日发布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50%的受访美国企业仍将中国列为全球首选或前三位投资目的地。

  这项针对中国美国商会会员企业的调查于2023年10月至11月进行,共343家美国企业参与调查。

  报告显示,大多数受访企业仍将保持在华布局,77%的受访企业表示目前没有将生产或采购业务迁出中国的计划。

  受访企业中,约半数表示2024年将保持在华投资规模不变,近四成表示2024年计划增加在华投资,视中国市场为企业战略重点以及看好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势头是其增资首要考量。

  报告还显示,受访企业2023年财务状况较上一年有所改善,主要行业的盈利水平有所上升,企业对未来两年的业务前景更为乐观。

  中国美国商会主席谭森在报告中表示,中国不仅是关键市场,更是人才和创新的重要沃土,对美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至关重要。

  这份报告发布后受到海外媒体广泛关注。美国彭博社报道说,该调查显示,美企对中国近期的商业环境愈加乐观。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说,根据该报告,美企对华投资意向有改善。

  香港《南华早报》援引中国美国商会总裁何迈可的话报道说,中国企业致力于建设更安全、更具弹性和更强健的供应链,这推动美国和其他国家企业在华投资。

 

经贸态势

 

九部门发文支持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发展

 

  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了《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健康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指导推进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健康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

  商务部外贸司负责人介绍,《意见》从六个方面提出18项政策措施。一是在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方面,提出鼓励海外研发合作、提高海外合规经营能力、因地制宜加强与海外相关企业合作、加强海外维修等售后能力建设、积极培养国际化人才等5条措施。二是在健全国际物流体系方面,提出优化运输管理、加强运输保障与服务等2条措施。三是在加强金融支持方面,提出优化信贷支持方式、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提升企业汇率避险意识与能力、便利人民币跨境结算等4条措施。四是在优化贸易促进活动方面,提出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商务活动、强化公共平台支撑等2条措施。五是在营造良好贸易环境方面,提出推动标准国际化和合格评定互认、充分发挥自由贸易协定效能、完善进出口管理政策等3条措施。六是在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方面,提出充分发挥多双边机制作用、积极妥善应对国外贸易限制措施等2条措施。

  其中,在加强与海外相关企业合作方面,《意见》指出,要引导新能源汽车及其供应链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在相关国家进行技术合作,构建各方共建共享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鼓励行业组织加强对海外市场研究,根据市场规模、贸易潜力、消费结构、产业互补、国别风险等因素,指导新能源汽车及其供应链企业优化国际合作。

  《意见》还特别提出了要加强金融支持,包括优化信贷支持方式、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提升企业汇率避险意识与能力、便利人民币跨境结算等。

  《意见》明确,要引导银行机构结合展业实际,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设计金融服务方案,综合运用好金融产品。鼓励银行机构开展面向新能源汽车产业上下游的境内外供应链金融服务。

  《意见》要求,开展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合理设置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等行业出口信用保险风险容忍度。鼓励开展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积极拓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承保,持续优化创新产品和服务。鼓励具备条件的保险机构积极向银行、相关企业提供资信调查和国别风险研究服务。

  同时,《意见》还鼓励银行机构优化外汇产品,主动靠前服务,更好满足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企业汇率避险需求。有关地方、行业组织面向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企业提供汇率避险方面的培训、咨询等公共服务,引导企业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理念。鼓励银行机构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支持新能源汽车企业及其相关企业纳入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便利化试点,简化业务办理流程。鼓励银行机构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涵盖人民币融资、结算等在内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投资视点

 

上海自贸试验区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2月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上海市落实〈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117项措施,在不断优化"边境"措施,加大商品和要素流动开放力度的同时,主动对接"边境后"规则,稳步深化制度型开放。

  《实施方案》提出,用3年时间,率先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规划范围内构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数字经济规则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具备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开放监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提高参与国际规则构建的整体能力,在重点领域形成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动能、新优势。

  加快服务贸易扩大开放是《实施方案》的重要内容。在金融领域,《实施方案》提出便利电子支付服务提供、支持境外电子支付机构持牌经营等措施,助力经营主体提升统筹配置境内外资金的能力,推动上海金融市场和产品面向国际的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实施方案》提出,便利金融数据跨境传输,在国家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制度框架下,金融机构可以向境外传输日常经营所需的数据。金融机构开展数据出境工作,应按照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及数据安全工作要求,开展数据出境安全评估、个人信息保护认证和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备案,保证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的安全。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跨境人民币业务部主任施琍娅介绍:"我们将与有关部门一起推动深化金融科技国际合作,便利金融机构开展跨境资产管理,为境外设立的基金产品提供境内投资管理、估值核算等服务,支持境外投资者扩大人民币资产配置,共享人民币市场开放与发展机遇。"

  "《实施方案》在金融、电信等服务贸易领域提出的任务措施,离不开法律、咨询、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等领域国际化的专业服务。"浦东新区常务副区长、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杨朝说,浦东新区将依托上海自贸试验区开放优势,深入实施"全球专业服务商引领计划",加快构建符合全球城市定位和功能要求的专业服务业产业体系。

  聚焦提升货物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实施方案》提出保税维修货物允许转为内销、进口葡萄酒和蒸馏酒可免于标示商标或商品名的中文译文等信息、进口医疗器械可在销售或供应前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粘贴中文标签等措施。《实施方案》还提出,健全海关监管执法措施,扩大预裁定申请主体范围,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口岸营商环境。

  率先实施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这成为《实施方案》的一大亮点。《实施方案》在规范和促进数据跨境流动、促进数字技术应用、促进数据开放共享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举措。如在数据跨境流动方面提出率先制定重要数据目录、探索建立合法安全便利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在临港新片区建立数据跨境服务中心等措施。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赵义怀表示,临港新片区将按照"从企业到行业、从案例到清单、从正面到负面"的原则,率先围绕智能网联汽车、金融理财、高端航运等重点领域,开展一般数据清单和重要数据目录的编制工作,今年3月有望发布第一批清单。

  对接"边境后"规则,《实施方案》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强化环境保护等措施,进一步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上海临港2024年重大项目清单出炉

 

  2月5日,上海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公布了2024年临港新片区的重大项目清单。清单显示,该区计划安排正式项目148项,预备项目23项。

  在148项正式项目中,产业科技类项目占据了大部分,达到63项,其中包括在建的积塔半导体、中国航发商发临港基地、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商汤科技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与赋能平台、中微半导体、中芯国际临港12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等54个项目,以及新开的特斯拉超级储能工厂、东山精密新能源汽车结构件智能研制基地、上海临港集团集成创新研发中心、中远海运物流发展上海临港项目等9个项目。

  此外,商业办公类项目有21项,市政能源类项目19项,生态环境类项目17项,社会民生类项目28项。这些项目的总投资预计约为61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为721亿元。

  这一消息的重要性在于,它展示了临港新片区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的决心和实力。特斯拉超级储能工厂等重大项目的落地,无疑将为临港新片区乃至整个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这也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对于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辽宁省统筹谋划"1+2+5"中医药振兴发展布局

 

  据辽宁省卫健委有关负责人日前披露,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需求,今年辽宁省围绕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统筹谋划"1+2+5"中医药振兴发展布局,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夯实基础,释放潜力,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质量和水平。

  该负责人介绍,"1+2+5"中医药振兴发展布局具体为确定中医药强省建设1条发展主线;明确传承创新发展和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2个主要工作导向;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质升级、杏林人才培养、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中医药文化弘扬对外交流五大工程。每项工程均对应设置重点项目群,通过加大投入与体制机制创新并举,统筹力量集中解决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突出问题,着力改善中医药发展条件,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与科研水平,促进全省中医药振兴发展。

  过去一年,辽宁省已完成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进一步健全了辽宁省重大疫病防治体系。目前基地已成立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和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分别在沈阳、大连、丹东、锦州建立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辽宁分队。同时,推动中医医院治理提质增效,推动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并依托"兴辽英才计划"等项目以及辽宁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建设打造高层次中医药人才队伍。

  今年,辽宁省突出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和载体,加大力度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和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加快速度推动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以及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投入使用。

 

山东工业经济将发力十大行动38条举措

 

  近日,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聚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将规上工业、制造业增加值预期目标分别设定为5.5%和6%以上,有效支撑GDP增长5%以上的目标。

  《意见》主要从工业增长、投资支撑、数实融合、结构优化、企业培育等5个方面,对全年工业发展目标进行细化,力争主要指标高于全国平均、走在工业大省前列。

  从重点任务看,《意见》创新性提出头号工程引领、首季开门红攻坚、规上工业扩量、工业技改提级、优质项目支撑、重点行业转调、工业品需求提振、新质生产力培育、数实融合赋能、点线面载体培优等十大行动和38条举措。

  《意见》把头号工程摆到全省经济和全国工业发展大局中定位谋划,确保以工业之稳助力经济之稳,努力扛牢工业大省责任担当。同时,充分结合山东工业发展实际和阶段性特征,以谋划十大行动为载体,着力健全统筹指挥体系、工作推进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力争把头号工程打造成山东的响亮名片。

  《意见》坚持扭住关键,牵引带动全面工作。作为《意见》的主体部分,十大行动紧扣当前山东工业发展的关键任务,努力发挥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积极效应。比如,打好开局战至关重要,事关全年稳增长成效,《意见》专门谋划了首季开门红攻坚行动,实施开门红激励等务实政策,着力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和生产积极性。

  《意见》坚持目标导向,力争取得最好成效。《意见》对标全国前列和工业大省,对各项指标、各项措施进行全面量化,聚焦稳进提质设置发展指标70余项。在"扩量"上,通过系统分析研判,将规上工业、制造业增加值预期目标分别设定为5.5%和6%以上,有效支撑GDP增长5%以上的目标;在"提质"上,把改造升级六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九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九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七大未来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效的重中之重,一业一策明确目标任务,努力为头号工程立起"四梁八柱"。

  《意见》坚持久久为功,确保持续走向纵深。十大行动是对大抓头号工程的细化实化,是更为具体的工作指南,必将形成更高能级的牵引效应,推动头号工程持续向纵深推进。一方面,聚焦当前,明确年度重点。比如,滚动推进季度"千项千亿"计划、狠抓2024年重点项目推进实施等措施,通过强化要素保障、加强服务支撑,确保形成年内拉动增长的强劲动能。另一方面,着眼长远,确定长期路径。比如,新质生产力培育、数实融合赋能等行动,就是提升产业能级、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需要持之以恒加力推进。

 

山东发布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

 

  据悉,山东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根据《规划》,到2030年,全省航空航天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形成更高水平的研发、制造、服务、应用体系。建成东方航天港、卫星星座、国际枢纽机场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力争全省航空航天重点企业达到300家,打造10个左右特色鲜明的航空航天产业园区,形成5个以上优势突出的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雁阵形集群。到2035年,全面融入国家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布局,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空天信息等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跻身航空航天制造强省之列。

  山东省高度重视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近年来不断完善航空航天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优质企业和项目招引力度,全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涵盖火箭、卫星、无人机、电子元器件、零部件制造等领域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在海上发射平台建设、空天数据应用、关键材料、检测维修等细分行业形成比较优势。

  《规划》聚焦运载火箭、卫星制造与应用、通用航空和无人机、航空航天关联制造四大产业方向,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速产品应用示范,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发展布局上,山东省将打造济南空天信息、青岛通用航空及卫星通信、烟台商业航天产业核心集聚区,辐射带动各市特色园区协同发展,形成"三核引领、多点支撑、开放合作"的发展格局。

  其中,在三核引领方面,济南空天信息产业核心集聚区聚焦信息应用、火箭卫星研制和航空配套等领域,建设国家级空天信息创新高地、应用示范区和航空航天智造产业基地。青岛通用航空及卫星通信产业核心集聚区聚焦航空整机制造、卫星互联网、空天信息系统、空天动力装备等领域,建设国家先进航空发动机技术创新策源地、通用航空及卫星通信产业基地。烟台商业航天产业核心集聚区聚焦海上发射、星箭研发制造、航天高端配套、卫星数据中心及应用等领域,建设国际领先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多点支撑方面,山东省支持东营市打造国家大飞机战略承载地,滨州市打造全国航空制造和培训基地,潍坊市打造全球航空发动机叶片生产基地,济宁市打造国家北斗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威海市打造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地,淄博市打造无人机产业融合示范区,日照市打造"通航+"新业态先行区,枣庄市、德州市打造航空航天关键材料生产基地。

  《规划》部署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产业体系强链工程、东方航天港引领工程、园区载体集聚工程、开放融合发展工程、基础设施支撑工程、应用场景拓展工程7大工程。其中,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方面,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创建国家空天信息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开展智能卫星柔性制造、空天先进探测材料与载荷等研究和应用。加快建设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建强省微纳卫星、海上航天装备、航空轮胎技术创新中心,聚力突破微纳卫星制造、大型商用客机配套、海上发射公共系统等领域。支持高校增设航空航天工程、飞行器制造设计、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等紧需专业。高标准建设空天信息大学,聚力培养空天信息网络、空天信息材料与器件、对地观测、卫星导航与物联网等领域高层次人才。

  实施产业体系强链工程方面,《规划》明确要提升直升机、通用飞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制造能力,发展行业级无人机,支持优势企业进入中国商飞供应链体系,强化新型火箭、海上发射支持系统研发,推进齐鲁卫星、东方慧眼等卫星星座组网。

  根据《规划》,山东省将完善要素资源保障。充分发挥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作用,探索设立适度规模航空航天领域基金,重点支持火箭卫星、通用航空及无人机制造、北斗导航、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发展。全面落实航空航天领域企业研发、技改、技术装备进口减免税、留抵退税等政策。建立航空航天重大设施设备共享使用制度和优惠政策,推动重大科研设施设备开放共享。

 

苏州出台20条举措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近日,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苏州市工商业联合会等部门联合发布《苏州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简称"《若干措施》"),以增强苏州民营经济发展信心,持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做优做强。

  《若干措施》内容涉及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完善企业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做优做强、加强统筹协调引导共5个方面、20条举措。

  其中,《若干措施》提出,加强重大项目支撑。统筹研究布局苏州市包括民营企业投资在内的重大产业项目和民生项目,进一步优化分工和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过度竞争。鼓励民营企业扩大有效投入,大力支持企业就地增资扩产,到2025年实施1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增资扩产项目1500个,到2027年达到2500个。加大民间投资项目培育和引进力度,建立健全民间投资重大项目库,支持民间投资项目纳入各级重大项目清单,组建1000亿元产业基金用于支持重大项目建设。

  在支持企业做优做强方面,《若干措施》明确,加快创新资源集聚;强化企业主体地位,2025年力争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7万家;支持企业转型提升;强化企业梯度培育;助力企业开拓市场。

  其中,强化企业梯度培育方面,《若干措施》进一步要求,构建优质民营企业多梯度发展体系,发展壮大链主企业、积极培育包括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在内的"专精特新"企业、全力支持中小微企业,促进内外资、大中小各类企业优势互补、竞相发展。做优做强民营龙头企业,建立民营龙头企业培育库,实施"一企一案"综合支持政策,培育更多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等,落实相关民营企业的培育政策。引导重点民营企业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支持企业加强技术迭代、产品创新和品牌培育,提升行业影响力和主营产品市占率。

  《若干措施》明确,大力实施"小升规"行动,建立完善高成长型企业挖掘、培育、扶持机制,到2027年,累计推动6000家企业"小升规",滚动培育"独角兽"(含培育)企业200家,"瞪羚企业"800家。同时,进一步促进"个转企"工作,推出"个转企一件事",推行"全城通办""证照联办",落实"个转企"优惠扶持政策,推动苏州市民营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湖北出台八条措施推动工业经济首季"开门红"

 

  2月1日,湖北省经信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推动2024年全省工业经济首季"开门红"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聚焦激励区域贡献稳大盘、鼓励春节期间生产稳定、推动新增量发力支撑、支持市场主体强信心稳预期等八条措施。

  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体和引擎,工业稳则经济稳。《措施》明确,激励工业稳增长,对市州一季度工业综合排序靠前的分三档给予奖励;鼓励节日期间企业稳产满产,对2024年2月日均用电量达到该企业2023年度日均用电量70%及以上的规上制造业企业,按2024年2月工业用电总量排名前300名,给予每家5万元一次性奖励;激励增长点多作贡献,对2024年一季度新增产值超过一定规模、增速达到一定比例的增长点,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加大对工业企业培育力度,对2024年一季度新进规上工业企业,在原有政策支持基础上,再给予每家1万元一次性奖励。

  开展金融助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早春行"活动,引导专精特新企业与政府引导基金及相关国资母基金开展专项对接活动,争取加大投资力度,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一企一策"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

  全省经信部门三级联动纵深推进"双联双百"活动,健全全省服务工业企业"破难解惑"长效机制,加强企业春节期间加班生产、节后开工复产的跟踪调度、协调服务,帮助解决融资、用工、用地、用能等问题。

  湖北省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出台激励政策,强化政策协同,形成政策合力,推动政策落地见效。

 

深圳正式启动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

 

  据悉,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市分局2月2日发布《关于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的通知》,正式在深圳市试点,便利更多经营主体合规办理跨境贸易投资业务,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圳高质量发展。

  深圳推出的上述政策,是对国家外汇管理局2023年12月15日出台的《关于扩大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的通知》进一步落实。《关于扩大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的通知》决定在上海市、江苏省、广东省(含深圳市)、北京市、浙江省(含宁波市)、海南省全域扩大实施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政策试点。

  据了解,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政策共8项。其中,经常项目政策措施5项:一是进一步便利经常项目外汇资金收付;二是支持银行优化新型国际贸易结算;三是扩大贸易收支轧差净额结算范围;四是货物贸易超期限等特殊退汇免于登记;五是优化服务贸易项下代垫或分摊业务管理。资本项目政策措施3项:一是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免予登记;二是融资租赁母子公司可共享外债额度;三是符合条件的非金融企业借用外债,以及符合条件的非金融企业赴境外上市,可直接在银行办理相关登记手续。

  政策试点将进一步便利更多经营主体合规办理跨境贸易投资业务,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一是支持优质企业开展贸易收支轧差净额结算、跨境资金集中管理,服务深圳企业高质量走出去,增加全球市场的"含深度"。二是开辟"跨境融资通"新渠道,助力经营主体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三是鼓励审慎合规银行创新金融服务,自主办理优质企业真实合规的新型国际贸易跨境结算,支持深圳建设国际贸易枢纽。

  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市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密切跟踪各项试点业务开展情况,促进试点政策与深圳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确保试点业务平稳有序开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试点政策宣传和业务辅导,督导银行提升外汇业务服务水平。加强风险评估,防范跨境资金异常流动风险,维护外汇市场秩序。

 

广西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

 

    据悉,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近日出台《广西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若干措施》围绕民营企业关切,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促进公平竞争、强化要素支撑、加强法治保障、优化涉企服务、营造良好氛围等五个方面,提出了20条企业急盼、务实管用、近期见效的重点政策措施——

  聚焦公平竞争,优化发展环境。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集中解决一批民营企业反映涉及地方保护、所有制歧视等问题。开展行政审批、许可、备案等政务服务事项前置条件和审批标准清理规范工作。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做好服务对接,加快项目落地实施。

  聚焦要素支撑,加大政策支持。多渠道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不断提升民营企业融资获得感。建立健全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民营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力度。继续实施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的财政补贴政策,引导企业持续强化研发经费投入。加强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优化市场监管领域信用修复程序。赋予民营企业职称评审权,畅通人才向民营企业流动渠道。

  聚焦预期稳定,健全法治环境。推动拖欠账款清理与审计、督查、巡视巡察等制度常态化对接。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合法权益,健全对民营企业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对民营企业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全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制度。

  聚焦企业关切,优化涉企服务。在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平台设立经营主体反映问题响应处置专区,打造联系服务经营主体的“总客服”。推动监管执法向主动服务型转变,“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扰。持续跟踪督办各类企业反映问题协调解决。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三个一”工程,健全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强化民营企业应急援助服务,帮助民企克服困难、走出困境。加强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让企业对现有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

  聚焦亲清政商关系,营造社会氛围。落实党政干部与各类所有制企业交往正负面清单制度,严肃查处在涉企服务中懒政怠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促进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健康成长。大力培树“桂商”民营企业家先进典型,依法严厉打击以民营企业负面舆情为要挟进行勒索等行为,降低企业维权成本。

 

经合组织预测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2.9%

 

  据悉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2月5日发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全球经济2024年增长2.9%,2025年增长3.0%,今明两年亚洲将与2023年一样继续贡献全球经济增长的大部分。

  经合组织秘书长科尔曼表示,过去两年间,在通胀高企、财政紧缩的情况下,全球经济表现出韧性,增长得以保持。预计到2025年底,二十国集团大多数经济体的通胀率将回到央行目标水平。

  报告强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仍是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且因中东冲突的演变进一步加剧。红海航运面临的威胁增加了航运成本,延长了供应商交货时间。如果冲突升级,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商品价格再度承压。

  报告重申,重振全球贸易,对于加强世界各地的增长和经济发展前景至关重要。

 

美联储官员暗示短期内不会降息

 

  据报道,美国克利夫兰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洛蕾塔·梅斯特2月6日表示,她对降息持开放态度,但美联储不会急于作出决定,具体时间表将取决于美国经济形势。

  梅斯特当天在俄亥俄州哥伦布市一场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说,美联储将收集更多证据表明通货膨胀确实在持续且及时向2%的长期目标回归。如果美国经济按照预期发展,美联储官员则有信心认为价格压力正在缓解,就"可以开始下调利率"。但如果通胀停滞在目标水平之上,美联储将"在更长时间内维持限制性货币政策"。

  当天,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尼尔·卡什卡利也发表了类似观点。卡什卡利认为美联储在控制通胀方面尚未达成目标,并暗示美联储短期内不太可能下调利率。

  美联储1月31日结束今年首次货币政策会议,连续第四次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5.25%至5.5%之间不变。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会后表示,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不太可能在3月达到信心水平"。这一表态淡化了市场对美联储将在3月会议上首次降息的预期。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2月6日晚,市场预计美联储3月维持利率不变的概率接近80%,认为美联储将在5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接近55%。

 

德国经济面临新挑战

 

  据悉,证券时报2月6日刊发广州经济学者韩和元撰写的文章指出,德国联邦统计局近期公布了本国202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德国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为6.5%,换算为美元约为4.5万亿美元。再来看日本,虽然该国的相应数据需等到2月份才会公布,但根据2023年第三季度(7~9月)的数值估算,去年全年日本的GDP总额约为595万亿日元。按照目前的汇率,以美元计价,日本2023年的GDP约为4.1万亿美元,低于德国。这也就意味着,日本名义GDP将被德国超越,降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同时,这也就意味着,日本自1968年首次超越德国(当时为"西德")之后,相隔55年重新出现排位的颠覆。

  当然,这早已是意料之中的事。早于2023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一份题为《世界经济展望》的报告,在报告中IMF预测称:2023年日本的名义GDP将同比减少0.2%,降至4.23万亿美元,德国将增加8.4%,增至4.43万亿美元。但德国方面的数据甫一发布,日本政府和经济界仍感到震动。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在1月16日的记者会上就公开表示,虽然德国的超越主要原因在于日元的贬值,但是,日本经济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他说,在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长期陷入通货紧缩经济中,由于收入增长乏力和其他因素,企业削减投资和工资,家庭削减消费,整个国家陷入了成本削减型经济。

  被德国反超的日本,其经济固然面临着国内外诸多问题的困扰,但当前的德国仿佛也没有太多"反超日本"所带来的振奋迹象。德国经济顾问委员会编制的长期经济预测报告就充满了危机感。报告预测,到2026年,反映德国经济增长平稳速度的潜在增长率,将下滑至0.3%,达到半个世纪以来的最低水平。而且未来10年以上,该指标都不会上升到1%。而上一次德国潜在增长率跌至1%附近,还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5年间。

  二战之后德国通过福利制度实现收入的再分配,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保持了社会公平、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但问题在于,慷慨的福利制度需要雄厚的财政实力配合。长期高负荷的福利体系,已经让政府财政不堪重负,福利开支已占到该国GDP的33%,并在养老、医疗等关键领域不断出现资金缺口。为维系福利制度,政府不得不举债度日。与此同时,由于资金过度地向福利方面倾斜,也对其他方面的支出形成了"挤出效应"。政府手里有效调节和刺激经济发展的资金也随之越来越少。因此,德国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中。

  统一后,为整合两德的货币,拉平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差距,德国将大量财政向原东德地区倾斜。最初阶段确实使得原东德地区的投资及个人消费增加,德国经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但由于结构改革缓慢,财政负担加重,这种经济繁荣难以持续。当时,德国的潜在增长率一直维持在1%~2%区间。这严重影响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这个昔日的欧洲经济强人,因经济持续低迷而被嘲讽为"欧洲病夫"。更为要紧的是,德国的潜在增长率,未来却要下降到比当时还要低很多的水平。

  德国面临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无疑是造成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因素。与日本相同,德国女性和老年人支撑了就业,但依然赶不上退休者增长的速率。虽然德国的老龄化率(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远没有日本那么严重,但其形势仍然严峻。有关数据显示,日本的老龄化率为29%,德国的该指标也高达22%。

  虽然因乌克兰危机,德国接收了上百万的难民,但这些移民仍然无法弥补其劳动力大幅减少形成的缺口。更重要的是,出于对经济低迷的不安感,很多德国人对大量移民流入抱有危机感和敌视感,使得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势力坐大。这就意味着,如果德国为克服老龄化危机,继续扩大移民,则势必会引致德国的政治地图日趋分裂。

  因能源问题导致的日益高企的成本,也是造成德国潜在增长率低迷的重要原因。俄乌冲突爆发前,德国超过一半的天然气采购依赖俄罗斯。但随着俄乌冲突的加剧,及对俄罗斯的制裁,德国再难以继续采购到低价的能源。与此同时,德国仍在执行"去核电化"、普及可再生能源,以期实现脱碳社会目标的政策。简而言之就是,俄乌冲突叠加激进的能源政策,使得德国的成本居高不下。德国经济顾问委员会提供的数据就显示,德国企业用电成本是美国的2倍以上。

  此外,德国数字化投资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默克尔上台后,格哈德·施罗德政府于2004年着手进行的劳动市场和社会保障的结构改革便陷入停滞,这也是严重制约德国经济增长的因素。

  由此可见,虽然名义GDP上德国已经超越了日本,但它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英国北爱尔兰地方政府结束两年"停摆"

 

  据报道,英国北爱尔兰地方议会2月3日恢复正常运转,任命了北爱尔兰地方政府首席部长、副首席部长等要职。北爱地方政府由此结束长达两年的"停摆"。

  来自新芬党的米歇尔·奥尼尔被任命为北爱尔兰首席部长,来自民主统一党的埃玛·利特尔-彭杰利被任命为副首席部长。北爱地方议会还任命了地方政府其他官员。

  英国政府北爱尔兰事务大臣克里斯·希顿-哈里斯说,地方政府恢复运转对北爱而言是"伟大的一天"。

  由于对英国"脱欧"后涉及北爱地区贸易问题的《北爱尔兰议定书》强烈不满,民主统一党自2022年起抵制与新芬党联合执政,导致北爱地方议会长期无法正常运转,地方政府缺位。不久前,民主统一党与中央政府就北爱贸易问题达成协议,为民主统一党结束抵制加入北爱地方政府铺平了道路。

 

土耳其央行行长换人

 

  据悉,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2月2日深夜任命法提赫·卡拉汉为土耳其中央银行行长,接替当天辞职的哈菲泽·盖伊·埃尔坎。

  卡拉汉出生于1982年,曾担任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经济学家,后任美国科技巨头亚马逊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2023年7月,卡拉汉被任命为土耳其中央银行副行长。

  卡拉汉的任命是在埃尔坎因个人原因宣布辞职几小时后做出的。埃尔坎当天在社交媒体上还表示,土耳其的经济数据和通胀指标证明她任职期间实施的经济政策已经取得成效。土耳其财政部长希姆谢克表示,埃尔坎辞职是其个人决定,他尊重埃尔坎的决定,土耳其将继续埃尔坎在任期间所实施的经济政策。

  去年6月,埃尔多安任命此前长期担任美国金融业高管的埃尔坎为土耳其央行行长。埃尔坎也是土耳其首位女性央行行长。

 

瑞典央行维持基准利率不变

 

  据报道,瑞典中央银行2月1日宣布将基准利率维持在4%不变。瑞典央行同时表示,如果通胀进一步下降,不排除今年上半年降息的可能。

  瑞典央行当天发布的新闻公报说,瑞典经济活动放缓,通胀率大幅下降,工资温和增长。不过,剔除能源价格因素后,目前的通胀率仍然过高,仍需维持紧缩的货币政策以实现通胀率回落至接近2%的目标。

  瑞典央行强调,鉴于地缘政治动荡、瑞典克朗再次大幅贬值等因素,通胀仍存在再次上升的风险,因此货币政策需要谨慎调整。

  瑞典中央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12月瑞典通胀率降至4.4%,但仍高于欧盟和欧元区的通胀水平。为抑制通胀,瑞典央行此前多次加息。去年9月,瑞典央行将基准利率提高25个基点至4%。

 

投资分析点评

 

▲雪天盐业拟87.87亿元建绿色低碳盐碱产业园

 

  据悉,雪天盐业(600929)2月6日晚间公告,公司拟由全资子公司湖南省雪天盐碱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衡阳绿色低碳盐碱产业园项目(以下简称"衡碱项目")。该项目总投资87.87亿元,项目资金来源为公司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及股权募资等方式。

  项目总用地面积1234.5亩,总建筑面积35.13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联合制碱、合成氨、盐硝联产、热电联产装置及配套公用工程和设施。根据当前已取得的批复规划,建成后预计形成产能合成氨60万吨/年、纯碱80万吨/年、氯化铵80万吨/年、工业盐150万吨/年。项目建设期预计2年,计划于2024年6月正式开工,2026年6月完成施工建设(具体以实际情况为准)。

  公告称,该项目落户于衡东经济开发区,项目用地已取得了调区扩区批复,但还未取得化工片区扩片批复;项目属于化工项目且是"两高"(高能耗、高排放)项目,部分手续尚需办理,环境影响评价、设立安全评价、节能审查等专项评价正在进行。

  公告称,该项目所在地650公里区域范围内纯碱市场供需缺口较大,交通运输便利,项目建成后可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同时,近两年国内光伏玻璃产业仍处于扩张期,纯碱价格保持相对高位,项目盈利前景较好。

  项目以衡阳地区盐卤资源为原料,通过盐碱氨一体化设计,采用国际先进、成熟可靠的工艺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单位产品能耗及排放指标均达到行业标杆水平,在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安全环保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燃料电池开发商氢鹏科技完成千万元级天使轮融资

 

  近日,氢鹏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下称氢鹏科技)顺利完成千万元级天使轮融资。此轮融资由招商启航管理的扬帆致远基金和弘晖基金联合投资。此次融资将加速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和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制氢系统的工程样机开发和中试产线建设。

  氢鹏科技成立于2022年,是一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开发商,专注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和电解池(SOEC)技术的工程化开发,以分布式热电联供、绿氢制取为主要应用。

  ▲福蓉科技加码新能源汽车业务

 

  据悉,在受托管理控股股东新能源及汽车相关业务及股权后,福蓉科技(603327)开始筹划自建产能。2月6日晚间,福蓉科技发布公告称,拟在福建福州罗源县投建年产4万吨铝型材及精深加工项目,总投资额为9.86亿元,其中建设投资6.21亿元。

  前述项目实施主体为福蓉科技全资子公司福建省福蓉源新材料高端制造有限公司,实施地点位于后者现有厂区。项目实施周期约为24个月,建设内容涵盖挤压生产线、电池托盘加工线及其辅助设施等,建成后将形成1万吨台式电脑支架和钛铝复合边框等新型消费电子产品铝制结构件材料、1.6万吨新能源电池托盘及车身铝型材、28万套新能源电池托盘(折合铝型材1.4万吨)产能。在设备匹配上,将新增反向挤压机以及大吨位挤压机,专门用于钛铝复合边框铝基材及台式电脑铝合金支架等大规格挤压材的生产。

  福蓉科技长期以来专注于消费电子产品铝制结构件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已成功进入苹果、三星、联想、谷歌等知名企业供应链。2021年以来,受到智能手机技术迭代放缓、消费换机周期变化等因素共同影响,消费电子行业持续处于下行周期,福蓉科技业绩成长空间受限。

  与此同时,消费电子品牌在手机外观材料方面不断推陈出新,铝合金、不锈钢、钛金属等材料渗透率逐步提升,尤其是2023年下半年以来,苹果iPhone15 Pro系列、小米14 Pro钛合金版等高端智能手机机型均在手机中框部分使用了钛金属结构件,或挤压传统铝制件的市场空间。

  在此背景下,福蓉科技开启了转型之路,在调整既有消费电子板块产品结构的同时,将目光瞄准新能源汽车领域。

  2023年10月,福蓉科技与控股股东南平铝业及关联方冶控投资达成股权托管协议,受托管理南平铝业特材事业部新能源及汽车相关业务和福建省闽铝轻量化汽车制造有限公司50.1%股权,以拓展至新能源汽车领域市场。

  按照协议,在福蓉科技自身具备新能源及汽车用型材业务的产能、资质等业务运营条件,且已承接特材事业部托管业务中的全部原有业务前,公司将持续托管前述业务。

  在产能规划方面,除本次拟投建项目外,福蓉科技还对部分募投项目进行了变更,加码新能源铝型材领域投资。2024年1月,公司宣布将前期可转债募投项目中的"年产6万吨消费电子铝型材及精深加工项目",变更为"年产4万吨消费电子和3万吨新能源铝型材及精深加工项目",并将项目达到可使用状态时间延长至2024年5月。

  福蓉科技表示,伴随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增长,叠加轻量化渗透率提升,新能源汽车铝制结构件材料市场前景良好。

  当然,在项目落地、产能释放之前,福蓉科技目前仍高度依赖消费电子铝制件业务。

 

    ▲中贝通信拟斥资不超30亿元投建智算中心

 

  据悉,中贝通信(603220.SH)自去年以来因布局算力租赁受到市场颇多关注,2月6日晚间公司又公告称,拟以不超30亿元投资智算中心建设项目。

  中贝通信公告称,智算中心建设项目主要包括软硬件购置、场地及配套投资等支出,拟在青海、山西等多地建设算力集群提供算力服务,项目周期2年,项目实施主体为中贝通信及(或)子公司。

  据了解,中贝通信在青海当地已有算力布局。去年中贝通信曾公告称与青海联通签订3.46亿元算力服务框架协议,以H800设备为基础搭建算力服务平台,提供960P算力服务。与青海联通签署的算力平台计划所需的算力由其合肥智算中心产生,于去年11月1日正式开始提供服务。

  中贝通信表示,政府相继颁布多项政策鼓励支持智算中心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本次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渗透及数据规模的快速增长,为项目实施提供了需求支撑。

  不仅是智算,中贝通信2月6日晚亦宣布,拟投资动力电池与储能系统项目,总金额不超8亿元,包括建筑工程、设备购置及安装、工程建设及其他、预备费用和铺底流动资金。该项目计划新建厂房、仓库及配套设施,购置先进生产、检测等设备,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5GWh锂离子动力电池与储能系统的能力。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合肥蜀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运河新城,建设周期1年。

  据悉,前述项目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金、银行借款、项目融资及通过各种渠道筹集的资金。两个项目投资金额最高或达到38亿元。

 

  ▲台积电将在日本建设第二座晶圆厂

 

  2月6日,全球最大半导体代工企业台积电(TSMC)宣布,将进一步投资其位于日本熊本的晶圆制造子公司JASM,以建设第二座晶圆厂。新晶圆厂将于2024年底开始建设,预计2027年底投入运营。

  JASM是台积电为建造其首座日本工厂而成立的合资公司。2021年11月,台积电宣布将在日本新建一座12英寸晶圆厂,日本数码巨头索尼出资5亿美元,取得台积电新子公司不超过20%股权。此后,日本汽车零部件公司电装(DENSO)在2022年2月宣布出资3.5亿美元入股该子公司,持有约10%股权。

  2月6日最新宣布的追加投资,将使JASM投资总额超过200亿美元。此外,日本汽车巨头丰田亦将投资JASM少数股权。该项投资完成之后,台积电、索尼、电装、丰田在JASM的持股比例将分别为86.5%、6.0%、5.5%和2.0%。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美利云拟终止重大资产重组

 

  据悉,美利云(000815) 2月4日发布公告,宣布终止"纸换电池"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公告称,综合近期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交易各方认为现阶段继续推进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不确定性较大。为切实维护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公司和交易各方拟协商终止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此前的2022年11月,美利云抛出此次重组的交易预案:拟以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购买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天津聚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和力神电池(苏州)有限公司100%股权,同时拟募集配套资金。本次交易完成后天津聚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力神电池(苏州)有限公司将成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美利云重组前主要从事造纸、数据中心及光伏业务,通过该重组,上市公司拟置出造纸业务的主体星河科技,拟置入2家消费电池类标的公司--天津聚元和苏州力神。由于交易对手为美利云实控人中国诚通控制的公司。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实控人仍为中国诚通。

  造纸业是美利云的主要产业,截至2023年上半年,该业务占公司营收比重仍接近70%。

  近年来,锂电池赛道高热,美利云的这一"纸换电池"方案发布后,该股于2022年11月14日复牌后连续斩获5个涨停。

  美利云曾在互动平台回复投资者表示,拟将传统的造纸业务等相关资产及负债置出,同时注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前景广阔的消费类锂离子电池业务相关资产,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上推进消费类锂离子电池业务板块发展。

  不过,该交易的推进不算顺畅。2023年6月30日,因美利云交易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数据已过有效期需要补充提交,按照相关规定,深交所对公司该交易中止审核。之后,美利云完成评估资料更新并向深交所申请恢复审核。2023年8月21日,公司收到深交所同意恢复交易审核的通知。

  2023年8月29日,美利云收到审核问询函,问询内容涉及标的资产报告期内业绩下滑情况、资产估值合理性、关联交易的商业合理性等多个方面。随后11月份,美利云回复问询并发布修订方案。

  在这份修订方案中,美利云还提示了此次重组的整合风险、此次交易可能新增关联交易的风险、标的资产的估值及业绩实现风险、质量纠纷风险等。

  最新公告还显示,此次重大资产重组终止事项尚需公司董事会审议。

 

▲洪涛股份或易主

 

  据悉,洪涛股份(002325)2月4日晚间公告称,洪涛股份控股股东刘年新于1月31日与深圳市招金金属网络交易有限公司(简称"深圳招金金属")、海南东方招金矿业有限公司(简称"海南招金矿业")及公司签署《股份转让框架协议》,深圳招金金属与海南招金矿业拟合计受让刘年新持有的8040.51万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4.58%,每股价格1.52元。若股权变动最终完成,欧阳勇将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值得注意的是,洪涛股份1月29日被债权人惠州市中和建筑装饰材料有限公司(简称"中和建筑")申请重整,并同时申请启动预重整程序。2月4日晚,洪涛股份披露,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尚未收到法院对中和建筑申请公司重整及预重整的受理文件,中和建筑的重整及预重整申请能否被法院受理,以及具体时间尚存在不确定性。

  洪涛股份本次控股权转让包括"受让股份+表决权委托"两部分。

  公告显示,刘年新拟将持有的公司股份8040.51万股转让给深圳招金金属和海南招金矿业,每股价格1.52元。

  同时,为使得深圳招金金属和海南招金矿业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刘年新完成股份交割后,将剩余持有的公司股份表决权全部委托给深圳招金金属和海南招金矿业行使,委托期限一年,并承诺不以其他方式谋求取得或联合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深圳招金金属和海南招金矿业也将在协议签订后一年内,通过包括但不限于二级市场增持、股份受让、股票定向发行等方式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

  深圳招金金属是中国黄金标准制定人之一,是中国黄金行业知名企业;海南招金矿业集勘探、开采、选矿及冶炼于一体,位于国家重要黄金成矿带,是中国领先的黄金生产商和中国最大的黄金冶炼企业之一。

  股权结构显示,深圳市天元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系深圳招金金属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为40%;上海金泳廷投资有限公司系海南招金矿业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为75%。深圳市天元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金泳廷投资有限公司均由欧阳勇实际控制。

  另外,拟受让洪涛股份控股权的深圳招金金属和海南招金矿业计划参与重整。公告显示,鉴于债权人已向法院申请对公司进行重整并启动预重整,根据控股权转让框架协议,若法院受理洪涛股份重整并裁定进入重整程序,则深圳招金金属与海南招金矿业愿意作为产业投资人参与公司重整。

 

▲认养一头牛A股IPO折戟

 

  2月6日,上交所公告,因认养一头牛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认养一头牛")保荐人撤销保荐,根据有关规定,上交所终止其发行上市审核。

  认养一头牛主要从事"认养一头牛"品牌乳制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业务,产品包括多种款式的纯牛奶、酸奶、奶粉、奶酪等乳制品及生牛乳。公司以建立自有优质奶源为业务发端与发展基础,逐步向自主品牌运营、自有生产基地拓展深化,形成了以线上销售与线下销售相结合的乳制品一体化经营体系。

  报告期内,认养一头牛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主营业务收入,即乳制品及生牛乳销售业务,占比在95%以上。公司以线上销售渠道为主,积极拓展线下销售渠道,各期线上渠道销售收入占比保持在60%以上。

  创新营销手法是认养一头牛快速崛起的法宝。认养一头牛仅用三年就实现天猫粉丝数从0到1000万。认养一头牛在官方微信称其不是一家卖牛奶的公司,是一家替用户养奶牛的公司,并鼓励消费者开启认养奶牛之旅。

  事实上,"认养一头牛"并不会让消费者亲自"认养"一头牛,而是面向消费者提供云认养、联名认养以及实名认养三种模式,消费者可以通过云养牛小游戏、养牛合伙人模式来体验认养模式。

  成立以来,认养一头牛吸引了多家机构投资。招股书显示,2021年4月,认养一头牛A轮融资,KKR、DCP(德弘资本)在内的知名机构入场,该轮投后估值达48.08亿元。

 

▲美团宣布组织架构调整

 

  据悉,美团CEO王兴2月2日发布内部邮件宣布新的组织架构调整方案。主要调整包括:对到家事业群、到店事业群、美团平台、基础研发等进行整合,共同向美团高级副总裁王莆中汇报。而大众点评、SaaS、骑行、充电宝等业务将由美团高级副总裁张川负责。其他组织保持不变。

  自2021年美团宣布"零售+科技"新战略后,这是美团首次对组织与人员进行大规模调整。

  邮件显示,美团此次主要对核心本地商业相关业务进行整合,同时对过去相对独立的事业群进行整合。

  其中,到店是美团历史最悠久的业务之一,历经多次调整与整合,最近的一次重大调整发生在2017年12月,美团宣布成立到店事业群,由美团高级副总裁张川担任负责人至今。

  据报道,王莆中出生于1984年,曾任美团到家事业群负责人,是目前美团S-team中年龄最小的成员。自2015年加入美团后,王莆中历任外卖配送高级产品总监、外卖事业部兼配送事业部负责人等职务。

  在本轮调整前,美团还对一些业务管理者进行了晋升。去年9月,美团宣布有5位业务负责人晋升为副总裁,其中多位为85后。

  除对核心本地商业业务进行整合外,邮件信息显示,无人机与境外业务也调整为向王兴直接汇报。

 

  ▲协鑫集成拟回购股份并启动高管增持

 

  2月5日,协鑫集成(002506.SZ)发布股份回购及高管增持公告。

  公告表示,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以及对公司价值的高度认可,为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增强投资者信心,共同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协鑫集成拟使用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方式回购公司股份,并启动高管增持。

  根据公告方案,协鑫集成拟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回购股份的资金总额不低于10000万元(含),且不超过20000万元(含),回购股份价格不高于3.85元/股。本次回购股份将用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公司如未能在股份回购完成之后36个月内实施上述用途,未使用部分将履行相关程序予以注销。

  同期公布的"关于公司部分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拟增持公司股份的公告"显示,公司总经理蒋卫朋、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方建才、董事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马君健拟在未来6个月内增持公司股票,合计增持金额将不低于1500万元且不超过2400万元。

 

  ▲药明康德完成10亿元回购计划

 

  据报道,CRO龙头药明康德(603259)2月5日晚间公告称,公司当日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首次实施回购公司股份,回购股份数为2027.54万股,占公司截至公告日总股本的0.69%,回购均价49.321元/股,使用资金总额10亿元(不含交易费用)。

  药明康德称,本次总计回购A股2027.54万股,将暂存于公司股份回购专用账户中,并将按照相关规定及本次回购股份方案予以注销,后续将依法履行相关注销、减资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

  实际上,近期药明康德股价连续下挫是其抛出大额回购计划的重要背景:

  1月26日,一则市场传闻引发药明康德以及相关医药板块大幅跳水。当晚,药明康德发布澄清公告称,在一项2024年1月25日提交给美国众议院的《生物安全法案》草案版本(简称"生物安全法草案")中药明康德被提及,近期亦有一项类似的法案草稿在美国参议院被提出。药明康德称,该生物安全法草案尚未生效颁布,其后的立法程序要求美国众议院和美国参议院分别在相关委员会审查后,对各自的法案版本进行投票以形成最终版本。因此,生物安全法草案的内容(包括提及药明康德之部分)仍有待进一步审议并可能变更。公司正与咨询顾问一起密切关注这项草案立法程序的进展。公司坚信,药明康德的业务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的安全构成风险。不过,1月29日,药明康德股价再次跌停。

  2月4日晚间,药明康德发布关于澄清事项的进一步公告称,作为一家在亚洲、欧洲和北美均设有运营基地的全球公司,药明康德提供多种一体化研发和生产服务以赋能全球医药和医疗行业。公司没有人类基因组学业务,公司现有各类业务也不会收集人类基因组数据。而且公司与任何政府或其军事组织均无任何关联关系。除了澄清公告外,5日早间,药明康德还发布管理团队致客户的公开信称,不对任何国家的国家安全构成风险。

 

  ▲中国能建与宁德时代合资公司落地

 

  2月5日,能建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能建时代")在沪成立。该公司注册资本6亿元人民币,由央企中国能建(601868)全资控股的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与宁德时代(300750)联合设立,前者持股51%。

  能建时代是一家新型储能开发投资建设运营及相关装备集成服务的一体化公司,主营业务为电化学储能及相关新能源、综合智慧能源的投建营一体化、储能产品集成服务和工程服务。未来,能建时代将全力打造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三新"能建的整体发展思路,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的风光储充检等新型储能,及综合智慧能源的产业研究、规划、咨询、建设、运维和监测等服务,为客户提供多应用场景的一揽子综合用能整体解决方案,打造绿色零碳融合典范。

  中国能建是一家为全球能源电力、基础设施等行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全产业链服务的综合性特大型集团公司。宁德时代致力于为全球新能源应用提供一流解决方案和服务。根据SNE Research数据统计,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使用量连续六年全球第一,全球市占率37%。储能电池出货量连续两年全球第一,全球市占率43.4%。另据EVTank、海融网(hirohida.com)、电池网(itdcw.com)、伊维经济研究院、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等联合发布的"2023年中国锂电池行业储能电池年度竞争力品牌榜单",宁德时代位列第一。

 

  ▲南方电网纪检监察组长龙飞被查

 

  2月5日晚,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披露,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党组成员、纪检监察组组长龙飞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这是今年以来被查的第7名中管干部。

  此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党组书记、局长钟自然,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彭国甫,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苏增添,湖南省政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戴道晋,西藏自治区政府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勇,中石油原董事长王宜林先后落马。

  龙飞出生于1969年8月。他曾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办公厅副局级巡视员、副主任、主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办公厅主任兼航天科工深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纪检监察组组长、党组成员等职,2020年出任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纪检监察组组长。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央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

▲宝马、奔驰在华合资公司获批

 

  2月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执法二司公布了2024年1月22日-28日无条件批准经营者集中案件列表,其中包含批准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新设合营企业案,审结时间为1月23日。

  回顾来看,2023年11月30日,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宣布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以50:50的股比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在中国市场运营超级充电网络。至2026年底,该合资公司计划在中国建设至少1000座具备先进技术的超级充电站,约7000根超充桩。首批充电站计划于2024年起在中国重点新能源汽车城市开始运营,后续充电站建设也将覆盖全国其他城市和地区。业界指出,该合资公司的成立,意味着两家传统汽车巨头在中国市场电动化转型的进一步努力。

  今年1月24日,欧盟委员会宣布,该交易主要涉及中国电动汽车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市场,对欧洲经济区的影响有限,相关交易不会引起竞争问题,已批准上述双方成立合资企业。

 

▲韩国法院宣判李在镕继承三星经营权一案无罪

 

  据报道,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2月5日对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涉嫌非法继承经营权一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李在镕在经营权继承过程中无非法行为,宣判其无罪。

  2020年9月1日,韩国检方以涉嫌非法交易、操纵股价和渎职对时任三星电子副会长的李在镕提起诉讼。检方认为,李在镕涉嫌在三星集团旗下第一毛织和三星物产两家企业合并过程中哄抬第一毛织股价、压低三星物产股价,以强化其在三星集团内的影响力、以最少费用推动三星经营权继承,检方要求法院对李在镕判处5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5亿韩元(约合37.62万美元)。

  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在判决中表示,该案件有关指控事实均无确凿证据。法院认为,两家公司的合并目的并非仅为了李在镕继承或增强其支配力,因此无法认定整体上属不正当交易,且没有证据证明该合并给股东造成损失。

    另外,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还判定李在镕在第一毛织子公司三星生物制剂公司相关的会计造假案中无罪。

  李在镕现年55岁,1991年进入三星电子工作,2012年起出任三星电子副会长,2018年成为三星集团掌门人。2020年10月,他的父亲、时任会长李健熙去世。2022年10月李在镕出任三星电子会长。

 

管理视点

 

真正的领导力,等于“亲和力+能力”

 

    哈佛商业评论2月6日刊发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副教授埃米·卡迪(Amy J.C. Cuddy)、KNP 沟通(KNP Communications)合伙人马修·科胡特(Matthew Kohut)和约翰·内芬戈(John Neffinger)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越来越多研究显示,发挥影响力和领导能力,首先需要从亲和力开始。亲和力是影响力的通道:它能建立信任感,促使人们沟通并吸收彼此的观点。即使是一些极小的非语言信号——点头,微笑或开放的身体姿势,都能告诉人们你愿意与他们相处并且会顾及对方的感受。重视亲和力能帮助你迅速与身边的人建立联系,让人们感觉你愿意倾听、善解人意并且值得信任。

  能力优先损害领导力

  大部分人都对展示自身能力乐此不疲。我们希望自己非常强大,并希望别人也这样看待我们。我们全神贯注地应对那些对我们能力的挑战,并不遗余力地证明自己的能力。开会时,我们会努力呈上最有创意的点子,面对困难我们身先士卒,还会不断延长自己的工作时间,希望以此展示自己能够胜任手头工作。我们动机明确,因此觉得没有必要向他人证明这点,虽然我们在评价他人时,首先看重的就是对方是否值得信任。

  将能力居先会损害领导力。缺乏信任基础时,人们虽然表面上会跟从领导者,但私底下真正认同的可能性很小,即心悦诚服、持续地认同组织的价值、文化和使命。缺乏信任感常孕育出一种“人人为己”的工作文化,每个人都感到必须时刻警惕,牢牢保护自身的利益。因为不确定帮助行为是否可能被认可或带来互惠,人们就不愿帮助他人。结果,这种普遍的不信任感造成了组织资源的巨大浪费。

  亲和力增强信任

  虽然很多人会努力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能力,但是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更多是来自亲和力,换言之,在考察能力之前,人们会先考察亲和力。普林斯顿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阿莱士·托多罗夫(Alex Todorov)和同事研究了人们的“自动个性猜测”,即我们在扫描他人面庞时所做的瞬间判断。结果显示,在做判断过程中,人们总是对亲和力比能力更敏感。亲和力的重要性也表现在其他领域。根据密歇根大学奥斯卡·伊巴拉(Oscar Ybarra)及其团队的研究,受试者在玩文字游戏时,辨认亲和力词汇(如“态度友好”)的速度远远高于能力类词汇(如“技术熟练”)。

  从管理的角度说,信任感能增加信息分享、开放度、流动性和合作。如果你相信同事能做出正确的行动并兑现承诺,那么计划、协调和执行都会变得更容易。信任也能促进观点的分享和交流(帮助人们学习彼此聆听),并为组织带来更多可分享的好点子。最重要的一点是,信任能改变人们的态度和观点,而不只是外在行为。当你在试图影响他人并让其彻底接受你的信息时,改变他人态度和观点尤为重要。

  成为快乐战士

  获得影响力的最佳方法是将亲和力和能力结合为一,正如马基亚维利所说,这可能并不容易,但事实上,这两种特质相辅相成:自信使我们更开放、更放松,在高压环境中对人更温和。当我们感到自信和沉着冷静时,也能给人真诚和亲切的感觉。

  这样的领导者能够不为困难所困。他们在行动上并不松懈,但情绪却很放松。这样的人时常被称作“快乐战士”,他们的言行举止对身边人有着不可抑制的影响力。快乐战士使我们相信,无论面对什么挑战,问题都会圆满解决。例如,德州前州长安·理查兹(Ann Richards)常常用洋溢的微笑和机敏的反应展现自己的自信和权威。她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混乱无序的政治斗争绝不可能把她打倒。

  在遭遇危机时,正是这样的人能打通影响力的通道,甚至扩大他们的影响力。大部分人都对不确定性深恶痛绝,但当他们相信自己的领导者能沉着冷静、头脑清醒、勇敢处事并懂得照顾他们的利益,人们就能大大提高对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我们愿意相信这样的领导者,我们也愿意跟随这样的领导者。

  一些运动能够激励自信心,甚至改变你体内的化学构成,让你变得更像快乐战士。组织行为学家达娜·卡尼(Dana Carney)、埃米·卡迪和学者安迪·叶(Andy Yap)提出了“力量姿势”的说法,这是一种象征统治和力量的姿势,适用于所有动物。人在摆出这些姿势时,身体会开放、舒展并占据很多空间。例如,想象一下神奇女侠或超人的姿势,他们会挺直身体,手放在臀部,双脚张开。根据以上学者的研究,人们如果在社交前保持两分钟这样的姿势,就可以极大地提高体内的睾丸激素含量,同时降低皮质醇水平。

  表现亲和力和能力的技巧不一而足,你可以根据情形自行增减,灵活使用。本文作者马修·科胡特和约翰·内芬戈通过研究来自各个行业的领导者,得出了掌握语言和非语言信号的诀窍。下面是一些最佳实践。

  如何展现亲和力

  刻意控制非语言信息,想让人们感觉亲切或值得信赖时,可能会事与愿违。这么做往往会给人一种僵硬或虚假的感觉。

  把握分寸。人们希望表达亲切感时,有时会让声音听起来热情、提高音量或变化语调,来传达一种欢快的气氛。使用得当时会产生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你身边的人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那么你的曲意逢迎将给人一种矫揉造作或什么人都讨好的印象。

  更好地展现声音亲和力的办法是,在说话时保持低音和微弱的音量,就像你在安慰朋友时会使用的声音。你使用的音调应努力让人觉得坦诚,即你是在直抒胸臆,没有附加任何伪装和情绪渲染。这么做,人们将感觉到你对他们能力的信任。你甚至可以偶尔吐露一些个人经历(一些让人可能觉得较为隐私但并非不妥的故事)。这时,你需要使用一种讲秘密的语调,让人知道你的态度真诚并开放。比如,假设你希望与一个初次见面的新同事建立关系。你可以立即告诉对方自己的经历,例如你当年处于对方所在阶段时的体验。这么做通常足以制造出一种亲近氛围。

  感受对方。在决定是否接受你的信息前,人们会首先决定是否接受你这个人。如果你使员工相信你的世界观与他们基本相同,那么人们不但会觉得你有同理心,而且会产生共同的感触,他们会相信你在认真倾听。因此,如果你希望人们同意并认同你,那么首先要认同对方。

  例如,假设你的公司正在经历一次重要重组,你所在的团队对变化带来的影响,包括产品质量、创新和工作保障,都感到忧心忡忡。与他们交流的时候,无论是正式会议还是茶水间闲聊,你都应正面人们的焦虑和担忧,直视对方的眼睛说,“我知道大家现在都感觉前途未卜,这让人很焦虑。”坦率地捅破窗户纸能使你赢取他人的尊重,而且人们会更愿意接受你的观点。

  真心微笑。我们真心微笑时,这种温暖的感觉会带来良性循环:心情愉悦让我们露出微笑,微笑让我们心情愉悦。这种脸部表情具有传染性。我们都有反射他人表情和情绪等非语言信息的倾向,因此当我们碰上一个笑容洋溢、性格阳光的人,我们也会不自觉地微笑。

  当然,你很难假装出亲切感,如果只是礼仪性地微笑,谁都能看出来。只有当你真心微笑,才可能让他人感觉亲切。例如,真笑不止包括嘴部肌肉的运动,而且也会牵连眼部肌肉,形成鱼尾纹。

  那么,你怎样才可以笑得自然呢?方法是随时随地找到让你开心的理由,即使只能自我解嘲。在群体环境中,如果你性格内向,可以从人群中挑出一个人,这能让你产生一种类似与挚友或家人在一起的宽慰感。

  例如,KNP(本文两位作者所在的公司)辅导过一位主管,这位主管在处理同事关系方面有些障碍。她曾是一名分析能力很强的工程师,逐级升迁到今天的位置。她让人感觉既能干又意志坚定,但是亲和力几乎为零。但是,我们注意到,当她提到自己童年的故乡以及亲密无间的邻舍如何教会她生活时,她变得笑容可掬,言行举止也很自然。在开会或做报告前,通过简短插入一段自己的成长经历,她成功向同事展示了自己平易近人的一面。

  有一点需要格外注意:不要在微笑时眉毛上扬,除非对方只有五岁或更小。这样做会让人觉得你过度殷勤地希望讨好别人。这样做还会传达出一种焦虑信号。和亲切感一样,焦虑也具有传染性。这种行为对你能力的损害,大于在展现亲和力方面的好处。

  怎样展现能力

  你可以通过所在职位、口碑和工作业绩来证明自身能力和才干,落落大方的举止也同样很重要。你的言谈自然不能证明你的实力,却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你的态度,即你是否在认真并充满决心地应对挑战,这是考评综合能力的重要内容。秘诀在于如何从举止中展现力量,同时不给人气势汹汹的感觉。

  掌控感。亲切感很难伪装,自信心更难凭空出现。很多人都有冒名顶替综合征,即不相信自己可以胜任现在的职位,只是一个“模仿者”,而且迟早会“露底”。自我怀疑会完全破坏你展现信心、热情和激情的能力,而这些特质是保持常态的关键。事实上,如果你不相信自己,别人也不会相信你。找到权威感并充满自信,关键是与你的内在自我建立联系。当我们能自然地与自己相处时,也能更轻松地与别人相处。

  像我们前面所说,使用一些身体姿势会很有帮助。虽然我们将这些姿势称作力量姿势,但使用这些姿势不会让你显得咄咄逼人。力量指的是一种个人能力,即执行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最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教授达谢·凯尔特纳(Dacher Keltner)的研究发现,这种力量能帮助你挣脱恐惧感和拘谨,使你在关键的职业场合中,完全并更真实地发挥自身潜能,例如说服投资者或对潜在观众做演讲。

  挺直身体。正确的身体姿势可以展现权威,让人严肃地对待你,这一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正如美国黑人女作家玛娅·安杰洛(Maya Angelou)所说,“挺直身体,知道你是谁,你对当下的情形拥有完全的控制力”。良好的姿势不是指很夸张地挺起胸脯,像军事训练中的立正稍息,或是把下巴抬得高高的。你只需要把身体挺起来,收缩肌肉让脊椎曲线自然显现,不要驼背。这个技巧听上去很微小,但是,在四周的空间充分舒展身体能极大地改观旁人对你的反应,无论你身高如何。

  稳住自己。移动身体时,要从容准确,不要骨头散架似地晃动四肢。移好位置后就站立不动,抽搐、动来动去或发出其他碍眼反应会让人觉得你不能控制自己。身体静止能给人从容不迫的感觉。配上正确的姿势,你将给人镇定自若(既平静又沉稳)的感觉,这些是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挺直身体是一种极好的展现能力的方法,因为很多其他展现力量的做法,例如摆出带攻击性的姿势,皱眉或把下巴抬得很高,都不能给人亲切的感觉,不过挺直身体是例外。家长们在教导孩子挺直身体并微笑时不无道理:这种简单结合或许是同时展现亲和力和能力的最佳做法。

  如果你想做一个高效的领导者,那么必须在能力和亲和力之间寻找平衡。同时展现亲和力和能力非常困难,但这两种特点是相辅相成的,将两者结合能带来很大收益。无论是获得周围人的信任和欣赏,还是在特定环境中充当领导角色,都会令人心情愉悦。两者兼有能让你使在影响力上更进一步。

  本文提出的方法乍看可能有些奇怪,不过实行起来将会带来良性循环。沉着自信给你带来更多的空间,让你可以变得更亲切、开放并常怀感恩,同时能做出与内心价值观相符的行为。一旦拥有亲和力,你的能力将更容易被人接受。你的领导力将不再是对人的虎视眈眈,而成为一种馈赠。

 

信息化建设

 

重庆将启动建设一批"行业大脑"

 

  近日,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2024年行业产业大脑建设的通知。通知指出,2024年重庆将面向工业领域启动建设5个行业"产业大脑",助力贯通政府产业基础数据、行业公共数据、企业共享数据,实现全行业、全产业链智能化协同发展,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重庆作为重要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力促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迄今为止,全市累计推进实施了6700余个数字化转型项目,有力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

  重庆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与企业层面数字化转型不同,行业"产业大脑"将聚焦工业细分行业,打造集数据汇聚、智能计算、能力生成、赋能服务于一体的AI大模型,充分释放工业大数据的价值潜力,并重塑产业组织形态和资源配置模式,实现全行业、全产业链智能化协同发展,为重庆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注入新动能。

  重庆还明确,将加快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核心场景,驱动工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根据规划,到2027年,重庆将建设超过20个行业大脑、超过20个未来工厂,以及逾40个智能工厂、逾400个数字化车间。

 

欧盟27国代表一致支持《人工智能法案》文本

 

  据悉,欧盟27国代表2月2日投票一致支持《人工智能法案》文本,标志欧盟向立法监管人工智能迈出重要一步。

  欧盟内部市场委员蒂埃里·布雷东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27国一致支持这一法案,说明它们认可"谈判者在创新与安全之间找到了完美平衡"。

  欧盟委员会于2021年4月提出《人工智能法案》提案的谈判授权草案。去年12月,欧洲议会、欧盟成员国和欧盟委员会三方就《人工智能法案》达成协议。

  此后,包括法国、德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对法案文本表达异议,担忧法案对先进人工智能模型的严格监管将阻碍欧洲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担忧,欧盟委员会在人工智能领域推出多项支持创新的措施,建立新的监管机构"人工智能办公室"负责该法案的实施。

  《人工智能法案》仍需要提交欧洲议会批准。如果获得批准,相关规则将分阶段实施,其中一些禁止性规则将在该法律通过六个月后生效,与通用人工智能模型相关的某些规则将从2025年起适用。

 

8 家全球科技公司签署人工智能伦理相关协议

 

  近日,联想集团、微软、LG 人工智能研发、因尼特(INNIT)、赛富时和西班牙电信、万事达卡、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等 8 家全球科技公司/机构在斯洛文尼亚签署了一项协议,承诺遵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工智能伦理建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黛丽·阿祖莱表示:2021 年 11 月,教科文组织在其所有会员国之间达成共识,通过第一个使用人工智能的全球伦理框架。今天,我们又迈出了一大步,从全球科技公司那里获得了同样的具体承诺。我呼吁所有技术利益相关者效仿前八家公司的榜样。这种公共和私营部门的联盟对于为共同利益构建人工智能至关重要。

  此次签署的协议要求,企业在人工智能的设计、开发、购买、销售和使用过程中,必须进行尽职调查,以满足安全标准,识别人工智能的不利影响,并根据国内立法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减轻或补救这些影响。

  该协议是在斯洛文尼亚克拉尼举行的第二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人工智能论坛上签署的。

 

企业信息员园地

 

如何应用精益管理推进企业能源管理工作

 

  特约信息员:王协忠

  精益管理是以客户价值为导向,通过5S 、TPM、员工培训体系、车间标准化管理体系、精益改善等基础项目的运维,持续提升业务管理基础和管理绩效,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低库存"的卓越运营,形成全员参与、不断持续改善的文化氛围。目前,作为一套成熟的管理模式,精益管理己经在许多行业企业得到有效落实并取得显著效果。了解了什么是精益管理,那么如何将精益管理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能源管理工作实践中去呢?下面,笔者根据多年工作实践,针对企业产品蒸汽消耗量这个能源绩效参数分别从日常持续改善两个方面,运用SDCA方法维持能源绩效作一案例分享。

  一、标准阶段

  1、利用目视化工具将生产现场影响单位生产占汽消耗量的管控点——蒸汽压力值标识出来。在压力上将蒸汽压力正常运转范围与警戒范围、上限范围用颜色进行区分,现场人员可以一目了然的查看是否正常。

  2、将目视化后的蒸汽压力表读数检查纳入到《点检基准书》中。

  二、执行阶段

  按照《点检基准书》中的要求,制作《点检记录表》,现场人员按照判定基准及点检周期对点检项目进行点检。

  三、检查阶段

  能源管控水平高低的最终落脚点是在员工的行为落实上,即员工有没有有效执行有关管理及操作标准。因此,需要管理人员对员工是否进行点检及点检效果进行检查。将巡检纳入到管理人员的一日作业标准中,并通过管理看板将每班的单位产品蒸汽消耗数值进行展示,及时发现异常,让班组内的每名员工时刻关注指标,与其他班组进行对标比赛。

  四、总结阶段

  根据点检及巡检出来的问题点,及时进行纠偏或维修,班前会及周例会上对经常出现的问题点利用5WHY分析,查找根源,制定方案,防止问题点的再次发生,同时如发现标准不适用,则对标准进行调整、改进。   

  企业其他方面的专业管理环节,尤其是安全生产管控,可以按此方法举一反三,进行探索与实践。

 

 

 

 

 

 

 

 

 

 

 

 

 

 

 

 

 

 

 

 

 

 

 

 

 

 

 

 

 

 

 

 

 

 

转载:中企联

公告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