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2024年第5期

2024年第5期

 

 

部委决策

 

习近平要求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据悉,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1月31日下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落实到位,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要高度重视,切实解决。

  习近平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习近平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习近平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习近平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新规落地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强1月22日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反垄断工作。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现行的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偏低,不适应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客观需要。修订《规定》,对现行的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进行调整,旨在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门槛,降低经营者集中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反垄断监管执法效能,促进投资并购。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情况,修订后的《规定》进一步提高经营者集中营业额申报标准:

  一是将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的全球合计营业额标准,由现行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提高至超过120亿元人民币;

  二是将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的中国境内合计营业额标准,由现行超过20亿元人民币提高至超过40亿元人民币;

  三是将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的中国境内营业额标准,由现行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提高至均超过8亿元人民币。

  此外,《规定》要求,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对申报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财政部诠释"积极的财政政策"

 

  据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4年2月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在会上对"财政政策怎么有效支持经济的复苏"等问题进行了回应。

  王东伟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明确部署,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所谓适度加力,主要是四点:一是保持适当的支出强度,释放积极的信号;二是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三是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四是优化调整税费政策,提高政策的精准性、针对性、有效性。所谓提质增效,就是要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绩效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强化政策协同这六个方面下功夫,大力推进财政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法治化,要把钱用在刀刃上、关键处,同样的钱花出更大成效,实现更高效益。

  王东伟进一步指出,2024年财政政策重点做好"七个着力":

  一是着力支持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方面用好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链,推动解决好基础产品、核心技术、关键软件等方面的难点堵点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先进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的撬动引导作用,以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制造业重点领域,培育产业新赛道。

  二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主要从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发力。从投资看,要扩大有效益投资。今年将用好相关国债资金,继续安排一定规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适当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等,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从消费看,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2024年将围绕居民消费升级方向,推动壮大文化、旅游、教育、养老等新的增长点,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意愿和能力。

  三是着力持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确保落实我们常说的"一个一般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要求,推动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建设。全力支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保障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资金需求,推动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四是着力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统筹用好税费减免、社保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多渠道支持创业就业。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分类分层社会救助保障。同时加强"三保"支出的预算管理和财力下沉,兜牢基层"三保"的底线。

  五是着力支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支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就是将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政策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范围扩大到全国,实现全覆盖。要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这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非常重要的方面。同时要用好中央财政的衔接资金,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建设。

  六是着力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支持地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完善支持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财税政策,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的支持力度。

  七是着力支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持投入力度,完善财税政策,培育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金融监管总局部署2024年八大重点任务

 

  1月30日,金融监管总局召开2024年工作会议,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会议强调,2024年是金融监管总局全面履职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全系统要锚定金融强国建设目标,坚决做到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扎实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会议要求,2024年要紧紧围绕金融监管总局年度重点任务目标,以责任定目标、以目标抓考核、以考核促落实。具体来看,要重点做好八大重点工作。

  一是全力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把握好时度效,有计划、分步骤开展工作。健全金融风险处置常态化机制,落实机构、股东、高管、监管、属地、行业六方责任,推动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积极稳妥防控重点领域风险,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加快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督促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落实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要求。配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指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方式开展债务重组、置换。

  三是坚决落实强监管严监管要求,全面强化"五大监管",严把准入关口、严密风险监测、严肃早期干预纠正。紧盯"关键事""关键人""关键行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做到一贯到底、一严到底、一查到底。

  四是跨前一步强化央地监管协同,加强信息交流共享和重点任务协同,切实做到同责共担、同题共答、同向发力。

  五是着力防范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强化抓早抓小,保持高压震慑,加快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六是坚定不移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引导金融机构聚焦主业、苦练内功、降本增效,切实提升行业发展可持续性。稳定扩大制度型开放,助力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推动实现"机构不做假、股东守规矩、高管知敬畏、员工有操守、公众识风险"。

  七是精准高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做好"五篇大文章",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支持扩大有效需求,持续增强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切实提升金融消保工作质效。

  八是平稳有序完成机构改革任务,加快推动省市"三定"落地,稳步推进县域机构改革,同步建机制、强保障、提效能。

会议强调,要旗帜鲜明加强政治建设,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作为管党治党的根本职责。要常态长效抓好中央巡视整改,举一反三解决共性问题。要坚持不懈正风肃纪反腐,持续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大力开展监管作风专项整治。要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坚持"三个过硬"标准,统筹推进干部队伍建设。要深入实施"四新"工程,促进形成奋发有为、实干兴局、争先创优、勇立新功的良好氛围。

 

央行要求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主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一是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坚决落实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折不扣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二是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稳健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把握好新增信贷的均衡投放,注重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为经济稳定增长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兼顾内外均衡,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三是加快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持续做好金融管理和服务,不断完善征信、支付清算、货币金银、国库管理等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与建设规划,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四是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强服务和产品创新,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建设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制度安排。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培育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

  五是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推进金融安全网建设,提升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能力,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发挥好行业保障基金、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作用。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配合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稳妥有效化解重点领域和重点机构风险。强化金融稳定法治保障,加快出台金融稳定法等法律法规。

  六是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展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继续支持香港和上海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深化国际金融合作,推进全球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协调。

  七是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扎实做好中央巡视和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强化作风建设。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加强干部队伍理想信念教育,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

 

证监会研究部署2024年资本市场重点工作

 

  1月25日至26日,证监会召开2024年系统工作会议,研究部署2024年资本市场重点工作。

  会议强调,要突出政治引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深刻领会金融强国建设的根本目的、必由路径和紧迫任务,强化金融报国的情怀和担当,进一步明确资本市场功能定位,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深化中央巡视整改,抓好审计整改,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加强权力监督制约,提高监管透明度,坚决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坚持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标准,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监管干部队伍。

  会议强调,要突出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从维护市场公平性出发,系统梳理评估资本市场关键制度安排,重点完善发行定价、量化交易、融券等监管规则,旗帜鲜明地体现优先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落实资本市场防假打假综合惩防体系,加大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案件的查办力度,提升案件查办效率,对性质恶劣、危害严重的,进一步强化行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让违法者付出惨痛代价。充分用好集体诉讼、代位诉讼、"示范判决+专业调解"等机制,让投资者更加便捷、直接地获得赔偿。大力推动提升上市公司的可投性,完善上市公司质量评价标准,督促和引导上市公司强化回报投资者的意识,更加积极开展回购注销、现金分红。推动完善公司治理,建立对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等"关键少数"更加严密有效的监管制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市场化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推动将市值纳入央企国企考核评价体系,研究从信息披露等角度加大对低估值上市公司的约束。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坚持"应退尽退",加速优胜劣汰。压实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坚持"申报即担责",对"带病闯关"的,严肃核查、严厉惩治。督促公募基金等投资机构履行受托责任,增强专业能力,更好服务居民财富保值增值。

  会议强调,要突出"稳"与"进"的统筹。着力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健全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的有效机制,强化各方协同,加强与市场沟通,以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稳市场、稳信心。坚持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加强发行上市全链条监管,评估完善相关机制安排。大力推进投资端改革,推动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改革试点加快落地,完善投资机构长周期考核,健全有利于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环境,促进投融资动态平衡。统筹开放和安全,稳步扩大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加强开放条件下的监管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围绕做好"五篇大文章",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优化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发展政策环境,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探索中国特色期货监管制度和业务模式,健全商品期货品种体系,着力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会议强调,要突出强监管、防风险与促发展一体推进。坚持把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坚守监管主责主业,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把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落实到位。依法将所有证券期货活动全部纳入监管,消除监管空白。扎实推进资本市场法治建设,积极培育健康的资本市场文化。落实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的要求,健全私募基金监管制度机制,扎实推进交易场所清理整顿,推动资本市场重点领域风险持续收敛。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等部署,统筹抓好风险防控和合理融资支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确保资本市场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证监会加强融券业务监管

 

  1月28日,中国证监会加强对限售股出借的监管,进一步优化融券机制,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将转融券市场化约定申报由实时可用调整为次日可用,对融券效率进行限制。

  证监会表示,因涉及系统调整等因素,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的措施自1月29日起实施,融券效率限制措施自3月18日起实施。沪深交易所同步发出通知,暂停战略投资者在承诺的持有期限内出借获配股票,通知实施前尚未了结的出借合约到期不得展期。

  2023年10月,证监会取消上市公司高管及核心员工通过参与战略配售设立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出借,并限制其他战略投资者在上市初期的出借方式和比例,包括将融券保证金比例由不得低于50%上调至80%,对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融券的保证金比例上调至100%等。新规实施以来,战略投资者出借余额降幅近四成。

  证监会指出,在总结前期优化融券机制安排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稳妥推进、分步实施”的思路,此次优化融券机制,主要体现两方面监管意图:一是突出公平合理,降低融券效率,制约机构在信息、工具运用方面的优势,给各类投资者更充足的时间消化市场信息,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秩序。二是突出从严监管,阶段性限制所有限售股出借,进一步加强对限售股融券监管,同时,坚决打击借融券之名行绕道减持、套现之实的违法违规行为。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此前通过答记者问表示,对于融券业务将全面强化穿透式监管,一方面压实券商责任,督促公司按照“看不清,不展业”的要求,加强对客户交易行为和交易目的的穿透式管理,严禁参与违规或为违规提供便利,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证监会将强化监管执法,建立健全穿透式监管的工作机制,对通过多层嵌套、合谋交易、串联套利等方式违反“限售股不得融券”等要求的行为从严打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强化监管,把制度的公平性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及时总结评估运行效果,依法维护市场秩序,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报行合一"首个行业倡议出炉

 

  1月26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向业内下发《关于促进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健康发展的倡议》(下称《倡议》),旨在规范银保业务,防范化解长期经营风险,促进人身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看,《倡议》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加强精算约束,科学设计银保产品。人身险公司要以精算技术为支持,审慎确定产品定价假设。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全面分析产品的客户利益、理赔给付、佣金、业务及管理费、公司盈余和资本需求的关系。充分考虑保障期限、交费周期和退保率假设等因素,科学确定预定附加费用率水平和期限结构等。

  二是要加强精细化管理,合理确定银保产品费用结构。人身险公司对银保代理渠道销售的产品,合理确定费用结构。在产品备案时的产品精算报告中明确说明费用假设和费用结构,费用结构不明显偏离公司的实际费用情况,原则上包含向银行支付的佣金、银保专员的薪酬激励、培训及客户服务费、分摊的固定费用等部分。其中,向银行支付的佣金列明上限。银行代理保险产品缴费期内的附加费用率即为可用的总费用率。

  三是要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报行合一"内控管理机制。保险业协会倡导险企总公司高度重视,建立健全银行代理保险业务、财务内控机制,督促各部门、各分支机构有效落实"报行合一"。建议将精算技术充分运用到内部控制相关环节,建立约束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基于经验分析和合理预期设定产品定价使用的预定附加费用率。规范费用预算执行,强化费用预算执行考核刚性约束,围绕"报行合一"要求开展费用管理。合理制定费用列支政策,总公司做好"报行合一"统筹管理,制定费用列支政策。

  四是要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费用真实性管理。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明确各类费用科目列支的具体要求。建立完善的费用分摊机制,不以不合理费用分摊方式调整费用结构。不通过虚增银行代理业务收入、账外支付、虚构中介业务、虚假费用列支等方式套取费用。

  五是要坚持依法合规,严格规范佣金支付管理。在产品报备列明的银行代理渠道佣金上限内支付佣金。佣金入账时,凭证内附相应的专项发票以及佣金计算说明等决策程序证明材料。不向银行代理渠道以出单费、信息费等名义支付佣金以外的费用。人身险公司及其人员不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向银行及保险销售从业人员支付协议约定佣金之外的任何利益。鼓励积极探索与业务品质挂钩的激励机制,探索佣金费用的递延支付。

  六是要动态跟踪调整,加强费用假设回溯分析。人身险公司要加强运用实际经营结果对费用假设的回溯分析,对费用波动的合理性进行综合判断,如发现实际费用水平或费用结构不合理的,及时根据"报行合一"要求对费用水平、费用结构等进行调整,必要时停售相关产品。

  七是要筑牢风险防线,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加强对各部门、各分支机构"报行合一"执行情况的专项审计力度,纳入公司年度审计工作安排,制定可操作、可量化的审计工作计划,确保审计效果。

  业内人士认为,《倡议》的精神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1月19日下发的《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银行代理渠道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通知》)保持一致,并从业务实操的角度对促进银保业务健康发展提出了非常详细的举措,有助于持续规范业务,提升银保业务价值。据了解,《通知》督促保险公司严格执行经备案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简称"报行合一")。

 

金融监管总局召开会议部署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相关工作

 

据报道,继1月初发文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之后,1月2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召开会议,部署推动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相关工作。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会议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更加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金融监管总局的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今年1月初,住建部联合金融监管总局出台了《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要求各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协调机制是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决策部署,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

  该会议认为,协调机制要发挥好地方政府的牵头协调作用,加强工作统筹,细化政策措施,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和金融机构精准对接。要按照公平公正原则,筛选确定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向本行政区域内金融机构推送。要加强信息共享,及时向相关金融机构提供项目建设运行、预售资金监管等信息。要指导金融机构与房地产开发企业平等协商,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自主决策和实施,保障金融机构合法权益。

  会议强调,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内部机制,明确工作规则。对符合授信条件的项目,要建立授信绿色通道,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积极满足合理融资需求。对开发建设暂时遇到困难但资金基本能够平衡的项目,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通过存量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新增贷款等方式予以支持。同时,金融机构要加强资金封闭管理,严防信贷资金被挪用。

  会议要求,各监管局要积极参与协调机制,主动配合地方政府和住建部门,稳妥有序开展相关工作,共同推动协调机制落地见效,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住建部要求抓紧提出可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

 

  1月26日,住建部召开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住建部部长倪虹出席会议并强调,加快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支持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会议要求,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长短结合、标本兼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坚持因城施策、精准施策、一城一策,用好政策工具箱,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各城市可以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

  会议指出,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的重大举措。地级及以上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发挥牵头协调作用,把这一重要机制迅速建立和运转起来,及时研判本地房地产市场形势和房地产融资需求,强化统筹谋划,细化政策措施,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推动房地产企业和金融机构精准对接,协调解决好房地产融资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会议强调,针对当前部分房地产项目融资难题,各地要以项目为对象,抓紧研究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协调本行政区域内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精准有效支持合理融资需求。信贷资金要确保封闭运行、合规使用,坚决防止挪用。省级层面要跟踪监测落实情况,加强督促指导。国家层面将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项目信息平台,实行周调度、月通报。

  住建部抓机制落实力度大,据了解,1月底前,第一批项目名单落地后即可争取贷款。

  会议还要求,要以编制住房发展规划为抓手,完善"保障+市场"的住房供应体系,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健全房屋全生命周期基础性制度,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打造绿色、低碳、智能、安全好房子。要重拳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纠治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物业等方面乱象,曝光违法违规典型案例,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据报道,住房城乡建设部和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印发通知,明确发挥城市人民政府牵头协调作用,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研判房地产市场形势和房地产融资需求,协调解决房地产融资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公平公正原则,综合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情况及项目开发企业有关情况,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推送金融机构,做好融资支持。

据了解,住建部和金融监管总局1月5日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要求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研判房地产市场形势和房地产融资需求,协调解决房地产融资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公平公正原则,综合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情况及开发企业有关情况,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推送金融机构,做好融资支持。这是"金融16条"、"三个不低于"、"金融支持租赁住房"后,金融领域支持房地产的重要文件之一。

  2023年11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本次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中期协发布《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管理规则》

 

  据悉,为引导期货公司有效管理声誉风险,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维护期货行业形象和市场稳定,中国期货业协会(下称"中期协")1月31日发布《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管理规则》(下称《规则》)。

  中期协表示,声誉作为期货公司长期培育积累的无形资产,不仅是期货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也是确保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战略资源,加强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培育和维护期货公司及行业的良好声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据了解,随着期货行业规模的逐渐扩张、期货公司产品的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以及金融市场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期货市场声誉事件有所增多。同时,期货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声誉风险管理意识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工作人员对声誉风险的内涵及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存在把声誉风险管理与公司风险管理、业务发展等割裂开来的情况。

  考虑到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中期协认为,有必要在声誉风险管理方面建立统一的制度规范,从总体框架和具体操作上对期货公司开展声誉风险管理提出基本要求。

  《规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明确声誉风险及声誉事件定义。《规则》明确了声誉风险和声誉事件的定义,指出声誉风险是指因期货公司及子公司、工作人员行为或外部事件等,导致交易者及社会舆论对期货公司产生负面评价,从而损害期货公司品牌价值,不利于其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行业形象的风险。期货声誉事件是指引发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的相关行为或事件。

  二是提出声誉风险管理的总体原则。《规则》提出了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全局性、全面性、匹配性、前瞻性、审慎性、时效性,旨在要求期货公司将声誉风险管理贯穿于公司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和全体工作人员,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期货公司要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声誉风险管理理念,主动识别并防范声誉风险,强化对声誉风险及事件的审慎评估和判断,并能够及时报告、主动应对和积极控制声誉事件,防止声誉风险升级。

  三是要求期货公司确定声誉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规则》要求期货公司确定各部门及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在内的声誉风险管理架构及各层级的职责分工,规定工作人员的执业规范,并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内部审计范畴。其中,《规则》明确期货公司董事会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期货公司监事会或监事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监督责任,期货公司经理层对声誉风险管理承担直接责任。《规则》要求期货公司建立或指定部门或团队负责开展声誉风险管理工作,并指定一名除首席风险官以外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期货公司首席风险官配合做好声誉风险处置相关工作。同时,《规则》要求期货公司应设置新闻发言人,可由一人或多人担任,其中至少一名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期货公司应保障负责声誉风险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首席风险官、新闻发言人能够充分履职所必需的知情权及资源配置。此外,期货公司应当建立或指定部门或团队负责开展声誉风险管理工作,其他职能部门、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应当配合开展声誉风险管理工作。

  四是要求期货公司确定声誉风险的覆盖领域和管理机制。《规则》要求期货公司在战略规划、公司治理、业务运营、信息披露、工作人员行为管理等经营管理的各领域充分考虑声誉风险,并防范声誉风险与其他风险类别的交互影响和转化。期货公司要制定并持续完善声誉风险管理制度以及相关机制,并提出规范性要求。主要包括:一是梳理影响期货公司声誉的风险来源,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和识别相关内外部信息,以及需重点关注的驱动因素,并据此制定应对预案。二是期货公司应当保证对外发布内容真实、准确与完整,并建立统一管理的媒体沟通机制,规范向媒体发布信息的授权、审核、发布流程,避免误报、误读等不实信息在公众舆论环境中扩散和升级。三是明确期货公司新闻发言人应当具备的岗位素养和条件,加强与新闻宣传、网络信息主管部门的联系,不断提升对外沟通中相关单位的认知水平和彼此配合。四是要求期货公司明确声誉风险的报告内容、形式、频率和报送范围,确保董事会、经理层、首席风险官及时了解公司声誉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并根据监管部门或其派出机构、协会等的要求报送与声誉风险有关的报告。五是明确期货公司应当建立工作人员声誉约束及评价机制,防范和管理工作人员引发的声誉风险,提出具体要遵守的要求。六是要求期货公司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的工作考核及责任追究机制,将声誉风险的处置情况明确纳入高级管理人员、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和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范围。七是要求期货公司妥善保存声誉事件情况、应对措施、处理结果等信息,保存期限不少于五年。

  五是规范声誉风险的处理流程与应对措施。《规则》规范了处置声誉风险的流程和应对措施,对处理声誉事件的各流程和环节进行细化要求。声誉风险发生前,要进行源头防控和预期管理,做好日常监测和声誉事件发生时的动态监测;声誉风险发生时,组织协调要顺畅,风险评估要准确,分级处置要得当,响应回应要及时,沟通口径要审核,引导方法要适当,报告情况要迅速;声誉风险发生后,要积极开展声誉修复与整改总结工作,对外综合施策消除或降低负面影响,对内举一反三及时填补漏洞。针对恶意损害公司声誉的行为,期货公司要依法采取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需要强调的是,对于重大及特别重大声誉风险,应当成立专门的声誉风险应急处置工作小组。期货公司对声誉风险及处置情况应当及时向协会和公司属地的监管部门派出机构报告。对于重大声誉风险,应当于发现24小时内报告;对于特别重大或紧急突发的声誉风险,应当于发现30分钟内报告。

六是明确自律管理要求和适用范围。《规则》明确了协会对期货公司及子公司、工作人员的声誉风险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期货公司及子公司、工作人员因自身过错引发声誉风险、不当处置声誉风险造成不良影响,或违反本规则规定的,协会可以视情节轻重实施纪律处分,并记入诚信信息档案。《规则》还明确了期货公司需要进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工作人员范围。包括与公司建立劳动关系的正式员工、劳务派遣至公司的员工,对于外包和借调等人员,期货公司也应当根据需要参照本规则,对其进行声誉风险管理。

 

四部门发文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度

 

  2月1日,自然资源部、国资委、税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度促进营商环境优化的通知》,从全面推进"全程网办"、创新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登记服务、提高涉企登记服务水平等八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在全面推进"全程网办"方面,《通知》要求,加快实现不动产登记全业务类型网上可办、网上好办,提升转移登记、抵押登记等高频业务"全程网办"比例。在长三角地区打造"全程网办"为主、线下帮办为辅的一体化"跨省通办"示范样板,并逐步向京津冀、成渝等区域拓展。推广应用电子证书证明。完善信息在线查询服务。

  在创新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登记服务方面,《通知》提出,"交地(房)即交证",围绕各类项目,主动向前延伸不动产登记服务,提前对接开展地籍调查,打通上游相关业务环节,逐步实现土地供应、规划许可、不动产登记等信息共享、并行办理。同时,有抵押融资需求的经营主体,可一并申请办理土地首次登记和土地抵押登记,实现"抵押即交证"。

  在提高涉企登记服务水平方面,《通知》明确,鼓励设立企业办事专区或企业专窗,为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提供"绿色通道"。对改制重组涉及权属转移,符合契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减征、免征或暂不征收政策的,通过综合窗口申请登记、办税,税务机关办理有关税收事项后,不动产登记机构及时依法办理登记,支持各类经营主体改革发展。免收小微企业不动产登记费。

  此外,《通知》还提出,强化登记和税务、金融高效协同,推动"一窗办理、集成服务"。优化线上缴纳土地出让价款、相关税费支付方式,合理提升线上支付额度。为纳税人提供方便的代开发票服务,实现省级层面税收征缴和不动产登记信息实时共享。同时,自然资源部、金融监管总局探索开展"总对总"系统对接机制,促进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业务高效协同。深化不动产登记"带押过户"改革,加快实现"带押过户"业务跨银行业金融机构可办,覆盖工业、商业等各类不动产。

 

市场监管总局将对无人机等开展监督抽查

 

  1月24日,2024年全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座谈会以视频形式召开,研究部署2024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工作。其中提出,今年将对无人机、电动汽车充电桩、电动自行车头盔等产品开展国家监督抽查。

  会议强调,2024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制定重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清单;二是研究推进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风险产品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三是制定实施2024年抽查计划,对无人机、电动汽车充电桩、电动自行车头盔等产品开展国家监督抽查;四是开展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重点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行动、市场监管系统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以及"监管护棉"行动;五是建立适应新形势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制度;六是建立产品质量安全"三书一函"制度。

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发布多条关于无人机的管理办法和条例。2023年年底,市场监管总局依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标准最新发布实施情况,修订了无人机、电动汽车充电桩、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3种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细则,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对于产品的主要检验项目进行了详细说明。其中,无人机主要检验项目有:电子围栏、机体结构、整机跌落、感知和避让等。电动汽车充电桩主要检验项目有:充电连接控制时序、非正常条件下充电结束或停止、接触电流等。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主要检验项目有:材料阻燃性能、一氧化碳防护性能、连接强度等。

 

 

  2023年12月,市场监管总局根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就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召回管理相关工作发布公告。公告表示,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生产者、进口商对其产品安全负责,确认产品存在缺陷的,应当立即实施召回,不得隐瞒缺陷,并立即停止生产、销售、进口缺陷产品,通知其他经营者停止经营。市场监管总局负责指导协调、监督管理全国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召回工作。省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召回工作。省级以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认为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可能存在足以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影响范围较大的缺陷的,可以直接组织缺陷调查。确认产品存在缺陷但生产者、进口商未实施召回的,由市场监管总局责令其实施召回。

 

九部门发文健全废旧家电家具回收体系

 

  2月1日,商务部等九部门发布了《关于健全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通知》,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典型探索、以点带面,加快健全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典型城市,培育一批回收龙头企业,推广一批典型经验模式,形成一批政策法规标准,全国废旧家电家具回收量比2023年增长15%以上,废旧家电家具规范化回收水平明显提高。

  在同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指出,近年来,我国家电市场已从"增量时代"进入"增量和存量并重时代"。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主要品类家电保有量超过30亿台,每百户居民拥有空调、冰箱、电视均超百台,一些家电使用时间较长,更新换代的需求和潜力很大。"健全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对于提高家电家具以旧换新便利性,畅通更新消费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何亚东称。

  《通知》围绕完善回收网络、培育回收主体、创新回收模式、规范回收行为等四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任务。

  《通知》围绕完善回收网络、培育回收主体、创新回收模式、规范回收行为等方面提出工作任务。具体来说,一是在完善回收网络规划布局方面,要合理规划回收网络,完善社区回收网点建设,畅通公共机构回收渠道。二是在培育多元化、规模化回收主体方面,要延伸生产企业责任,发挥流通企业渠道优势,支持回收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在探索创新回收模式方面,要发展"互联网+回收",支持开展规范的"以车代库"回收。四是在做好规范化处理方面,要促进废旧家电家具规范化处理与二手商品流通。

  其中,《通知》提出,加强社区回收网点建设。扎实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设置废旧家电家具暂时存放点。定期组织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家电家具销售企业上门回收废旧家电家具,并为回收车辆进出提供便利。鼓励有条件的居民社区利用闲置房屋设置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临时存放场所,方便居民装修、搬家。

  《通知》支持回收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回收企业以连锁经营、协议合作等方式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形成一批回收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对较为分散的前端回收主体的引导。支持家电家具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建设。指导回收企业与家电家具品牌企业联动,设立废旧家电储运货场、家具回收中心仓,提升废旧家电家具回收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政策要闻

 

▲商务部将尽早出台新一轮稳外贸政策

 

  1月2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部长王文涛透露,目前商务部正抓紧开展新一轮稳外贸政策研究评估,争取尽早出台,与已有政策叠加组合,最大程度发挥协同效应。

  王文涛还表示,目前有超九成的外资企业,对去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即"外资24条")持积极正面评价,未来外资企业可以继续通过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和"外资企业问题诉求收集办理"系统等途径,反映困难和问题。

  对于当前外界关注的外贸进出口工作部署,王文涛表示,商务部将抓紧出台新政策。

  "根据今年的新形势新任务,做好政策研究储备,要多加一点工具在工具箱里面。"王文涛指出,商务部已对地方和企业提出的建议和诉求进行摸底,目前正在抓紧开展新一轮政策研究评估,争取尽早出台,与已有政策叠加组合,最大程度发挥协同效应。

  "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我国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各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合作机遇。"王文涛指出,商务部将扩大优质消费品、先进技术、重要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增加能源资源产品和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发挥好进博会等重要展会平台作用,拓展多元化的进口渠道,提升进口贸易的便利化水平。

 

  ▲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发布

 

  据悉,为规范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管理,提高引导资金使用效益,推进科技创新,财政部、科技部近日联合发布《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简称《办法》)。

  《办法》所称引导资金,是指中央财政用于支持和引导地方政府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改革发展政策、优化区域科技创新环境、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资金。实施期限根据科技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等政策相应进行调整。

  根据《办法》,引导资金支持重大科技任务、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其中支持重大科技任务、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的资金,鼓励地方综合采用直接补助、后补助、以奖代补等多种投入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资金,鼓励地方综合采用风险补偿、后补助、创投引导等财政投入方式。

 

  ▲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公司、企业资产罪3月起执行

 

  1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八)》(以下简称《补充规定(八)》)。据悉,《补充规定(八)》根据刑法修正案(十二),修改调整1个罪名,即将"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调整为"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公司、企业资产罪"。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2023年12月29日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十二),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刑法修正案(十二)第三条规定,在刑法第一百六十九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将该条修改为:"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徇私舞弊,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或者低价出售,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他公司、企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徇私舞弊,将公司、企业资产低价折股或者低价出售,致使公司、企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刑法修正案(十二)将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公司、企业资产构成犯罪的对象由'国有资产'扩大至包括其他公司、企业资产在内。鉴此,必须对原罪名'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作出调整。"最高检法律政策研究室负责人介绍,"两高"经征求中央相关单位、部分专家学者等意见后,最终研究决定将罪名由"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调整为"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公司、企业资产罪"。这一修改基于强化对民营企业保护的现实需要,将该罪名适用范围从国有公司、企业扩展至包括其他公司、企业在内,能够更好体现产权平等保护要求。

  据悉,《补充规定(八)》将于2024年3月1日起施行。

 

国资改革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全面推开

 

  1月29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考核分配工作会议,研究部署2024年国资国企考核分配工作。

  会议强调,2024年,国资国企要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锚定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进一步突出价值创造导向,增强考核分配精准性规范性有效性,引导国有企业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各中央企业要更加突出精准有效,推动"一企一策"考核全面实施,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更加突出创新引领,推动激励保障政策落地落细;更加突出分类施策,推动工资分配管理科学规范高效;更加突出纵深拓展,推动三项制度改革更广更深落实。

  具体来说,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将对中央企业全面实施"一企一策"考核,即统筹共性量化指标与个体企业差异性,根据企业功能定位、行业特点、承担重大任务等情况,增加反映价值创造能力的针对性考核指标,"一企一策"签订个性化经营业绩责任书,引导企业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年国务院国资委将建立考核"双加分"机制--分档设置效益指标考核目标,对跑赢国民经济增速的企业给予考核加分,同步设立提质增效特别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再给予额外加分,引导央企积极确定挑战性目标。

  国务院国资委表示,在前期试点探索、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坚持过程和结果并重、激励和约束对等,量化评价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场表现,客观评价企业市值管理工作举措和成效,同时对踩红线、越底线的违规事项加强惩戒,引导企业更加重视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市场表现,传递信心、稳定预期,更好地回报投资者。

  在推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国务院国资委将强化研发投入和产出"双线"考核,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差异化考核机制;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考核,引导企业加快优化布局结构,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国资委优化央企资产评估管理

 

  据悉,为推动中央企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更好适应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新形势,1月30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优化中央企业资产评估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通知》),首次提出中央企业应当对资产评估项目实施分类管理,明确8类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的情形,严格限定了5类估值报告的应用情形,并健全完善数据资产等资产交易流转定价方式。

  具体来说,《通知》在现行制度的原则和框架下,集中解决了一批中央企业资产评估管理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加强重大资产评估项目管理。《通知》首次提出中央企业应当对资产评估项目实施分类管理,要求中央企业确定重大资产评估项目划分标准,对重大资产评估项目管理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管控要求。明确中央企业备案重大资产评估项目过程中如遇到难点问题,可以书面向国务院国资委申请推荐专家参与论证,必要时国务院国资委将加强对项目的业务指导。该规定借鉴《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令第12号)中资产评估核准项目的相关规定,有助于推动中央企业解决备案审核中发现的问题,提高中央企业评估项目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是明确8类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的情形。《通知》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对散落在现行制度文件中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的情形做了统一归拢,便于企业查阅执行。针对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无法正常履行资产评估程序的参股股权退出,处置成本较高、账面原值较低(低于500万元)的资产处置,以及能够通过公开市场获取市场价格的房产出售或租赁等情形,《通知》以推动企业改革发展、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明确上述情形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同时要求必须通过公开挂牌方式进行交易,借助公开市场发现买方、实现价值,既有效维护国有资产权益,又合理降低企业改革重组成本。

  三是确定5类可以进行估值的情形。多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充分考虑客观条件限制和国企改革发展实际需要,在相关规章制度中允许部分境外国有资产交易和并购上市公司采用估值方式为交易价格提供参考。近年来,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企业并购、前沿性原创性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交易攀增,以及中央企业投资有限合伙企业事项的增多,中央企业对资产估值的需求和实践与日俱增。为规范中央企业资产估值项目管理,《通知》严格限定了5类估值报告的应用情形,并要求中央企业制定资产估值项目管理制度,规范估值事项的管理方式和管理内容。针对业界尚未形成估值报告执业准则、估值报告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国务院国资委在汇聚多家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的管理经验,充分征求相关专业机构、资深行业专家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央企业估值报告审核指引》作为《通知》附件,推动估值报告内容规范化,提高估值项目审核质量。

  四是健全完善知识产权、科技成果、数据资产等资产交易流转定价方式。现行相关制度已经明确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资产流转时,可以通过资产评估、协议、挂牌、询价等多种方式定价。《通知》进一步明确科技成果、知识产权、数据资产流转时,应首选资产评估或估值的方式对资产价值进行评定估算;评估或估值确有难度的,可以通过挂牌交易、拍卖、询价、协议等方式确定交易价格。针对企业进一步提高相关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诉求,《通知》对询价、协议等各种定价方式的原则、路径等予以明确,有助于企业推动相关资产规范有序流转,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助力数据资产加快商业化应用。

  五是对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中的部分常见热点问题予以明确。包括多个国有股东发生同一经济行为时,如何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估或估值;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的参股企业发生相关经济行为时,是否需要进行资产评估或估值;拟交易价格与评估结果存在差异时的管理要求等。

  六是附件。附件1为《评估机构执业质量评价表》,主要从评估机构服务质量、评估报告质量两方面设定评价内容,评价结果作为中央企业调整优化评估机构备选库和选聘执业评估机构的重要参考依据。附件2为《中央企业估值报告审核指引》,国务院国资委从出资人监管角度,对估值报告审核提出管理要求。两个附件与《通知》正文内容紧密相关,随《通知》一起印发,便于企业更好地理解和执行《通知》。

  《通知》适用于境外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根据国务院国资委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86.6万亿元。

 

自主创新

 

七部门发文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1月29日,工信部、教育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文旅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要求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引导地方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未来产业。

  工信部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融合不断加深,催生出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新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培育未来产业已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但我国未来产业发展也面临系统谋划不足、技术底座不牢等问题。

  《意见》提出,到2025年,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安全治理等全面发展,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突破百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百项标志性产品,打造百家领军企业,开拓百项典型应用场景,制定百项关键标准,培育百家专业服务机构,初步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未来产业发展模式。

  到2027年,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得到普遍应用,重点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培育一批生态主导型领军企业,构建未来产业和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

  《意见》从全面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打造标志性产品、壮大产业主体、丰富应用场景、优化产业体系等六方面做出具体部署。

  在全面布局未来产业上,要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引导地方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未来产业。

  在打造标志性产品方面,《意见》提出,打造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新型显示、脑机接口、6G网络设备、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第三代互联网、高端文旅装备、先进高效航空装备、深部资源勘探开发装备等十项创新标志性产品。

  《意见》明确,要突破高级别智能网联汽车、元宇宙入口等具有爆发潜能的超级终端,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探索以区块链为核心技术、以数据为关键要素,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创新应用和数字化生态;面向新一代移动信息网络、类脑智能等加快软件产品研发,鼓励新产品示范应用,激发信息服务潜能。加快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突破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下一代大飞机、绿色智能船舶、无人船艇等高端装备产品,以整机带动新技术产业化落地,打造全球领先的高端装备体系。

  在壮大产业主体方面,《意见》提出,引导领军企业前瞻谋划新赛道,通过内部创业、投资孵化等培育未来产业新主体。实施中央企业未来产业启航行动计划,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新企业。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巨人"企业。

  此外,在保障措施方面,《意见》强调,加大金融支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加大投入,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带动更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完善金融财税支持政策,鼓励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等加大投入,引导地方设立未来产业专项资金,探索建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优化风险拨备资金等补偿措施。

 

节能减排

 

环境部调整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

 

  据悉,为巩固空气质量改善成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推动经济和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任务要求,聚焦重点污染物、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生态环境部1月23日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明确,统一以空气质量指数(AQI)为预警分级指标,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以下简称重点区域)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城市、县(以下简称省市县)黄色预警以预测日AQI>200或日AQI>150持续48小时及以上、橙色预警以预测日AQI>200持续48小时或日AQI>150持续72小时及以上、红色预警以预测日AQI>200持续72小时且日AQI>300持续24小时及以上为分级标准,其他近三年仍出现重污染日的省市县原则上参照执行。

  对不同污染物造成的重污染天气,采取差异化应对措施。因细颗粒物(PM2.5)污染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应严格按照大气法第九十六条有关规定积极应对,应急减排措施应依法按照国家有关技术指南制定。因臭氧(O3)污染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应及时向社会发布健康提示信息,同时加强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排放源的日常监管。因沙尘、山火、局地扬沙、国境外传输等不可控因素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应及时向社会发布健康提示信息,引导公众采取健康防护措施,可视情采取加强扬尘源管控等措施。

  《指导意见》指出,各地应根据预测预报结果和预警分级标准,依法依规及时启动和解除应急响应,不得出现达到启动条件但未启动、达到解除条件而未解除的情况;不得以完成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为理由,随意发布预警信息并启动应急响应、提高预警等级、延长响应时间。各地应在预警信息发布或应急响应解除当天将相关信息通过空气质量预报联网信息发布管理平台报送生态环境部。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信息应向社会公开发布。

  据了解,重污染天气消除与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并列为蓝天保卫战三个标志性战役。2021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到2025年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2022年11月,15部委联合发布《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行动方案》等文件,提出到2025年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70%以上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等细化目标。

 

交易商协会发布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相关披露安排

 

  据悉,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1月31日发布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含绿色资产支持证券)适用《绿色债券存续期信息披露指南》(下称《指南》)的通知。

  通知称,为做好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含绿色资产支持证券)与《指南》的衔接工作,进一步提高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根据《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业务指引》《指南》等相关自律规则,对存续和新注册发行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明确了披露安排。

  具体来看,存续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方面,发行人应参照《指南》要求,于每年4月30日前披露报告期内存续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基本情况、募集资金整体使用情况、募投项目进展(已完工项目可披露完工时间节点)、环境效益情况、募集资金管理情况等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存续期信息。

  此外,针对环境效益情况,鼓励发行人在2023年年报中参考《指南》中《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相关要求披露,确因客观原因无法披露的,2023年年报可豁免披露,但后续年报需按照相关要求予以披露。

  对于新注册发行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信息披露方面,交易商协会提出,在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注册发行文件中披露绿色项目的,应参考《指南》中《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相关要求披露环境效益信息,并对存续期环境效益信息披露进行约定。例如风力发电项目符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三级目录3.2.2可再生能源设施建设与运营相关标准,结合《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须披露必选指标(节能量及二氧化碳减排量),鼓励披露可选指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减排量)。

  至于存续期信息披露形式方面,交易商协会称,发行人可在年度报告中披露,也可通过单独文件披露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存续期信息。在年度报告中披露的,应采用单独章节;单独文件披露的,文件名应为《XX公司XX年度关于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用途及项目进展情况的说明》。披露形式应按照《指南》中的《绿色债券存续期定期报告模板》进行披露。

  据悉,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适用范围包括本通知实施之日起存续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以及新注册发行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

 

河北量身定制环保绩效创A激励措施

 

  据悉,河北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支持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创A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为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创A量身定制激励措施,进一步激发企业创A内生动力。

  注重创新性,政策力度更大更灵活

  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若干措施》注重创新性,聚焦提升企业竞争力,深度挖掘政策潜力,首次提出设置省级科技计划创A专题方向、鼓励预拌混凝土企业使用单位污染物排放更少能耗更低的绿色建材及环保绩效A级企业产品、开发A级企业转型金融产品等更大力度、更加灵活的鼓励和支持政策。

  《若干措施》提出,支持A级企业承担省级科研项目,符合条件的按规定享受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鼓励省属国有A级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综合考核中予以加分奖励,直至提升考核等级,产生的研发支出费用,按照有关规定视同利润。支持A级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完成后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奖励。对完成实质性兼并重组、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在产能置换、项目审批和排污许可等方面,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研究给予支持措施。

  《若干措施》提出加大金融财政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将企业环保绩效评级情况纳入信贷审核体系,在授信审批、信贷发放、利率评定等方面实行差异化激励,对A级企业推出专属信贷产品,推广以有偿取得排污权、知识产权等为抵质押物的信贷业务。围绕钢铁等7个重点行业,加快制定行业转型金融标准,积极开发转型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A级企业直接融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分拆相关创新业务独立上市,符合条件的按规定予以资金补助。在申报和安排使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污染治理、科技研发等方面的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时,对A级企业予以支持。

  推动试点示范创建,将A级企业列入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海关、市场监管等部门各类试点示范企业培育范围,推荐申报专精特新、绿色工厂、高新技术、海关高级认证、知识产权优势等示范企业。同等条件下,支持将A级企业及时列入先进制造业企业名单,按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和奖励性补助。将清洁运输方式长期稳定并保持同行业较高水平的A级企业,评定为省清洁运输优秀场景,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奖励。

  针对性强,积极提升服务质效

  《若干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调动创A企业的积极性,河北省聚焦企业普遍关心关注的生产经营、执法监管、项目审批等方面诉求,积极完善机制建设,提升服务质效。

  提高资源供给能力,河北省将把符合条件的A级企业建设项目及时纳入省重点项目清单,支持相关项目获得去产能等腾挪出的能耗、水耗等资源环境容量指标,以及省市两级政府储备排污权指标。灵活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等方式保障A级企业重点项目土地供应。

  河北省还将优化执法监管方式,对A级企业主要采取非现场方式开展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执法检查。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对A级企业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违法行为实行轻微不罚、首违不罚、非故意不罚。

  同时,提高审核审批效率,建立A级企业排污权交易绿色通道,注册登记审核、交易鉴证书出具均由3个工作日压缩到1个工作日。加快A级企业安全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效率,对不需要现场核查的事项,原则上当天办结;对涉及"两重点一重大"(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和重大危险源)化工项目即报即审,确保符合安全条件的项目快速落地。

  《若干措施》还提出,结合行业特色,加强产业政策引导。比如支持水泥、玻璃、陶瓷A级企业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或与石灰石、砂岩等矿产企业进行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开发利用水平。支持陶瓷、玻璃A级企业申请国家绿色建材产品认证,探索制定钢铁、水泥、陶瓷、玻璃行业省级绿色建材标准,开展绿色建材省级认证试点。在特许经营范围内统筹调配垃圾资源,及时足量保障供应垃圾发电A级企业,督促各地按协议及时足额拨付垃圾处理费。

 

宁德时代800MW海上风电项目获核准

 

  近日,宁德深水A区海上风电场项目正式获福建省发展改革委核准批复。

  根据批复文件,宁德深水A区海上风电场项目位于宁德霞浦东侧海域,陆上集控中心位于霞浦经济开发区渔洋里片区。建设规模为800MW,并建设500kV海上升压站、500kV陆上集控中心、配套储能、控制保护和辅助工程等。项目总投资129.875亿元。

  上述风电场的项目单位为福建润时海上风电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注册资本25亿元,为时代绿色能源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时代绿色能源有限公司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默克中国与华润电力签署十年绿电采购协议

 

  据悉,跨国药企默克中国1月25日宣布与华润电力( 00836.HK )签署为期十年的绿色电力采购协议,这是默克在中国的首个长期绿电采购项目,十年所购绿电总量为3亿千瓦时。

  依据新签署的绿电采购协议,华润电力自2024年1月起,为默克位于江苏的五个生产基地和一个仓库提供绿电,所购绿电覆盖医药健康、生命科学、电子科技三大业务。

  其中,江苏南通制药基地是默克全球第二大制药基地,也是默克在欧洲以外最大的制药基地,年产量可高达100亿片药品,其产品包括甲状腺功能失调治疗药物优甲乐等;默克还在无锡建设了生命科学产品制造生产基地;张家港新建了半导体一体化基地等。

 

宁德时代投资超百亿开发海上风电

 

  据悉,全球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 300750.SZ )海上风电最大投资项目获批。福建省发改委1月29日公告,同意建设宁德深水A区海上风电场项目,建设规模800兆瓦,并建设500千伏海上升压站、500千伏陆上集控中心、配套储能、控制保护和辅助工程等。

  该项目开发单位为福建润时海上风电有限公司(下称福建润时),后者成立于2023年4月,注册资本25亿元,大股东为宁德时代子公司时代绿色能源有限公司,持股96%;福建闽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持有该合资公司3%的股权,中国电建集团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持有剩余1%股权。

  一名接近宁德时代的人士透露,宁德时代通过福建当地的电池工厂,换得了海上风电的开发指标,项目建成后可为工厂提供绿电,这是宁德时代投资的首个海上风电项目。

 

劳动用工

 

司法部要求法律援助机构为农民工提供"一次办好"服务

 

  据悉,为做好春节前后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司法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全国法律援助机构为农民工提供"一次办好"法律援助服务,包括畅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

  通知要求,全国法律援助机构要聚焦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法律服务需求,精准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做好进城务工人员请求确认劳动关系或者给予社会保险待遇等事项的法律援助工作,对申请支付劳动报酬或者请求工伤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免予核查经济困难状况,对诉讼时效即将到期等紧急情况,先行提供法律援助。

  通知提出,要加强普法宣传,拓宽服务渠道,利用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平台,线上线下为农民工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在农民工聚集地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或者联络点,方便农民工就近申请法律援助。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开设农民工话务专席。做好中国法律服务网"农民工欠薪求助绿色通道"工作,收集欠薪线索、解答留言咨询、转办法律援助案件。

 

宁夏修订新版高层次人才认定目录

 

  近日,宁夏自治区党委人才办、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修订印发新版《宁夏回族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目录》,进一步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新版目录修订前共21条,修订后77条,新增56条。"自治区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新修订的《目录》更加明确,重点将宁夏"三区建设""六新六特六优"重点产业布局,新型工业化以及我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五大领域,作为全区高层次人才培育、选拔、认定的主要工作目标,将高层次人才选拔认定与服务自治区发展大局和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进行优化调整完善。

  新修订的《目录》认定条件更加明晰,注重以工作实绩、创新价值、能力和贡献为导向评价人才,认定条件定性明确、定量清晰、界限明了、实操性强,形成了A类(国内外顶尖人才)、B类(国家级杰出人才)、C类(省部级卓越人才)、D类(行业类创新人才)、E类(中青年骨干人才)五个层次。对B、C、D类划分为科技创新创业、企业经营管理、教育卫生农业、哲学社科和文化艺术等领域,细化完善了各领域人才认定条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梯次认定体系。

  新修订的《目录》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宁夏综合竞争力为导向,将更多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创新团队等纳入了认定范围。新增省(部)级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何梁何利奖"、宁夏杰出人才奖获得者、"宁夏杰出科技人才培养工程"人选等4个类别认定条件。在小类中将葡萄酒酿酒大师和社会贡献突出的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纳入C类、D类认定范围,将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考核优秀人选纳入E类认定范围,首次将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和聘任制公务员纳入认定范围,以支持自治区重点部门、行业、产业和民营企业发展。

  新修订的《目录》创新提出"以岗定才""以绩定才""以赛定才"等标准,首次采取科研成果量化积分的认定方式,对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取得奖项的人员,累计达到一定分值可认定为相应层级;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解决就业人数、年营业收入、新增产值或纳税额、取得国家发明专利等综合性条件进行认定。

  据介绍,对人才长期以来取得的科研成果予以认可,有利于人才的长期成长发展与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宁夏自2018年实施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政策以来,已认定高层次人才三批2847人,自治区给予最高220万元的安家费和最高3000万元的科研和项目启动资金,在区内53家定点医院享受就医"绿色通道"服务,还可享受住房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保健、职称评审、科研服务等优厚待遇。

 

摩根大通中国区CEO梁治文将于2024年底退休

 

  2月1日,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CEO)梁治文(Mark Leung)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决定从摩根大通退休。2024年接下来的时间直到2024年底,梁治文仍将继续作为摩根大通中国区CEO以帮助公司完成交接。

  据了解,梁治文在摩根大通任职25年,曾在中国、新加坡、日本工作。他的职业生涯开始于利率衍生品交易部,之后曾任职于新兴市场、信贷交叉产品和股票衍生品等交易部门,并曾担任股票经纪业务的全球主管。2018年,梁治文被任命为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负责管理摩根大通中国在岸和离岸的各项业务,以便将摩根大通的全球网络和资源优势配置到中国。

  在梁治文担任摩根大通中国区CEO期间,摩根大通中国业务实现诸多突破。2020年6月19日,摩根大通宣布,已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将公司在摩根大通期货有限公司中的持股比例由49%增至100%。摩根大通期货成为中国境内首家外资独资期货公司。

  2021年8月,摩根大通宣布,中国证监会已对旗下在华合资券商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摩根大通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受让5家内资股东所持股权的事项准予备案,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成为中国首家外资全资控股的证券公司。

  2023年1月19日,中国证监会核准摩根资产管理控股公司成为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主要股东;核准摩根大通公司成为上投摩根基金实际控制人;对摩根资产管理控股公司依法受让上投摩根基金2.5亿元出资无异议。该项变更完成后,摩根资管对上投摩根基金持股比例达100%。至此,摩根大通也成为首家在本地法人银行、证券、期货、资产管理四大业务领域均实现全资控股的外资金融机构。

 

大众汽车任命中国新CTO

 

  1月29日,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发布,吴博锐(Thomas Ulbrich)将于4月1日起接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首席技术官,并兼任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首席执行官贝瑞德(Ralf Brandst?tter)称,吴博锐今后的工作重点是加强与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和大众安徽三家合资公司合作,继续推动中国本土化研发。

 

微软宣布游戏板块裁员1900人

 

  1月25日,微软对外宣布将对游戏部门进行人员调整。

  据悉,微软游戏部门将裁员1900人,约为微软游戏部门人员的8%。此次裁员涉及的员工分布在动视暴雪、ZeniMax和Xbox团队,但是以动视暴雪为主。

  对于裁员的具体原因,微软方面提到,进入2024年,微软游戏和动视暴雪的领导层致力于将战略和执行计划与可持续的成本结构相一致,双方共同制定了优先事项,确定了重叠领域。

  与裁员消息同时披露的另一个消息是,动视暴雪总裁Mike Ybarra和首席设计官Allen Adham将离开公司,而动视暴雪之前宣布的一款生存游戏也已被取消。

2023年10月,微软完成对游戏公司动视暴雪的收购,动视暴雪旗下拥有《魔兽世界》《使命召唤》《星际争霸》《暗黑破坏神》等众多全球知名IP。此次收购历时22个月,价值690亿美元,是微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交易。

 

恒隆集团董事长陈启宗退休

 

  1月30日,现年74岁的香港恒隆集团( 00010.HK )兼恒隆地产( 00101.HK )董事长陈启宗宣布退休,集团生意将交棒给他的长子、恒隆副董事长陈文博。

  陈启宗表示,自己并无健康状况,但公司寻找接班人已十余年,认为此时适合由陈文博接任,因此他将会在4月股东会后退出所有恒隆董事会职务以及旗下多个非牟利机构的主席,只出任"荣誉董事长"一职,给予管理层完全的自由度。

当前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恒隆选择此刻交棒,接班人将面临更为艰巨的外部挑战。对此,陈启宗表示,近几年世界快速转变,"现在是保本、保命、并非大发展的时期。"陈启宗认为,集团在财务及风险管理已走上正轨,不用太担心,最重要的是不犯大的资本开支错误,恒隆集团负债率较低,仍要小心为上。

 

马斯克500多亿美元薪酬方案被裁定无效

 

  1月30日,美国特拉华州衡平法院法官凯瑟琳·麦考密克(Kathaleen McCormick)裁定特斯拉(NASDAQ:TSLA)董事会在2018年授予CEO埃隆·马斯克的5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25亿元)薪酬方案无效,马斯克需要退还通过该计划获得的收入。但马斯克还可以向特拉华州最高法院提起上诉。

  根据McCormick的裁决,股东Tornetta已经证明了马斯克"控制着特斯拉",而董事会批准其薪酬的过程"存在严重缺陷"。

  McCormick表示,特斯拉在审判中几乎没有给出任何理由,来说明其是如何达成薪酬计划中的巨额奖励的,而且马斯克与一些董事会成员关系过于密切,以至于他们无法真正独立行事。

  McCormick指出,她的裁决是因为马斯克控制着特斯拉,而非该公司董事会和股东,至少在设定他的薪酬方面是这样。

 

司法裁判让“隐形加班”难隐形

 

据悉,法治日报1月31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法室副主任王天玉撰写的文章指出,在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近日联合发布的多起涉欠薪纠纷典型案例中,一起有关线上加班费引发的劳动争议案备受瞩目。该案是全国首例在裁判文书中明确提及“隐形加班”问题的案件,法院将下班后利用微信付出的实质性劳动依法认定为加班,保障了劳动者获得相应加班报酬的权利。这一判决对于在网络时代下班后继续工作的劳动者权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下班后还要盯着手机,即便回到家也得处理工作。”这样的抱怨对于职场劳动者来说,恐怕并不陌生。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终端的普及,人们生活获得了巨大便利,但同时也让部分劳动者被深深捆绑在了工作上,以致生活与工作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如何保障劳动者获得相应的报酬?如何防止劳动者私人生活被工作侵蚀?面对劳动者广泛存在的疑问和焦虑,法院在该案中给出了明确答复:劳动者长期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以外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工作,属于加班,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加班费。可以说,这起案件以权威、清晰的司法立场揭开了“隐形加班”的面纱。

  “隐形加班”是随着数字时代劳动方式转变而产生的新概念,指劳动者在日常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外,通过社交媒体或办公软件,与同事、客户沟通或按照用人单位指示处理相关业务,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加班有所不同。在数字技术对劳动形态和组织结构的不断改造的现实背景下,劳动的对象早已从实物加工制造拓展到了信息和服务产品。技术不断赋能劳动者在工作场所和团队协作之外,利用电脑、软件和自身技能完成特定任务。这一数字化劳动变革呈现的规模化、普遍化的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我们更新关于加班的认识,所谓的工作场所除了用人单位线下办公场所之外,还应该包括劳动者继续工作所依托的线上社交媒体或办公软件。

  关于劳动时间,我国劳动法规定,实行标准工时制的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四十四小时。劳动者超出该工时上限的工作时间属于加班,用人单位应按照法定标准支付工资报酬。实践中,一些劳动者脱离用人单位办公场所后仍处于工作状态,实际工作时间超出了法定标准。对此,法院创新性地提出“提供工作实质性”原则和“占用时间明显性”原则,并将其作为对“隐形加班”问题的认定标准,明确员工通过网络方式投入时间和付出劳动,应该认定为工作时间并支付劳动报酬,体现了对相关劳动法律的正确理解与适用,彰显了司法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力度与温度,并推动了工作时间认定标准随技术进步和劳动变革的新发展。

  从这起案件中,我们看到了司法机关对于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积极探索和努力。数字时代的诸多改变是显而易见的,但“披着数字面纱”的加班在本质上没有改变,仍是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指示监督下从事劳动。这起案例促使用人单位明确加班的边界以及不合理加班的法律后果。基于司法划定的红线,用人单位应当更为积极地思考如何完善劳动管理流程,尤其是将数字技术更好地用于提升劳动协作效率,而不是安排“隐形加班”。对于劳动者来说,既要增强法律意识,了解自身合法权益,学会保护个人隐私和保存证据以便维权,更需要适应虚实交互的工作模式,自觉建立工时上限的意识,避免被动陷入“隐形加班”。

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

 

工人日报1月29日刊发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江师范学院分中心研究员王志标撰写的文章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卓越的工匠精神是推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要通过培育青年科技人才的工匠精神,储备青年人才队伍,提升青年人才能力,促进青年人才成长。

  树立人才标杆

  人才标杆具有较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要积极树立青年科技人才标杆,通过分析总结和展示标杆的成才路径及其工匠精神,形成对青年科技人才强大的示范和鼓舞力量。

  一是对人才标杆的工匠精神进行深度总结。青年科技人才中的标杆具有较强的科技能力、精神和素养,工匠精神是人才标杆众多精神中对于科技自立自强至关重要的精神,值得深度总结。可以对人才标杆的学校、单位等进行深入调研,采集促进其工匠精神形成的典型事例、突出表现、精神内涵,将其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凝练。

  二是对人才标杆的工匠精神进行宣传推广。可对其科技成就及工匠精神进行关联性宣传,使工匠精神在社会上形成正能量,对青年科技人才形成辐射力和影响力;将其整理为典型案例,在继续教育课程、技术技能教育课程和其他课程中进行讲解,使其工匠精神在课堂中产生溢出效应和教育价值。

  三是对人才标杆的工匠精神进行范式推广。推广人才标杆工匠精神的范式是对工匠精神进行应用转化的关键环节,能够促进形成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打造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聚合力。因此,要从人才标杆工匠精神的形态、内容和做法着手,提炼出具有可应用性、可拓展性的范式,供青年科技人才学习。

  规范科技管理

  规范化发展在科技管理领域尤为重要。无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还是高新技术企业,规范科技管理都是确保青年科技人才形成工匠精神的重要保证。

  一是提升科技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对于青年科技人才的公平性。近年来,国家对于科技伦理越来越重视,出台各种制度文件对科技规范、科技伦理提出新要求。在落实过程中,要确保青年科技人才在项目评审、人才评审、贡献评价中的平等机会,使青年科技人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展示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成果中的贡献,赢得社会尊重,提升青年科技人才对于事业的忠诚度和获得感。

  二是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科技规范培训。要把科技规范培训作为助推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规范示例、规范引导、规范教育强化青年科技人才对于科技规范的敬畏之心,提升其自觉践行科技规范的能力。

  三是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科技创新的过程管理。要注重对科技环节的监督和把控,科研管理部门要经常组织青年科技人才进行学习会、讨论会,为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科技规范、科技伦理创造条件;纪检监察部门应注意搜集整理各种科技违规案件,以案说法,做好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警示教育。

  加强绩效激励

  确保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工作中形成和发挥工匠精神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绩效激励,化解其后顾之忧。

  一是根据青年科技人才的成绩和潜力为其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酬结构。青年科技人才过去的成绩是其能力的显性指标,一些关键性业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其发展潜力。用人单位要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成绩和潜力进行科学评估,拟定与此相称的薪酬安排。合理的薪酬结构能够激发人才的创造创新活力,发扬工匠精神,推动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涌现。

  二是在科研团队中根据青年科技人才的贡献提供匹配的激励报酬。青年科技人才在最初成长的过程中多依托于科研团队,并在服务于科研团队的过程中作出了自身的科技贡献。科研团队的管理者要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贡献给予肯定,并使其体现在充分的激励报酬中。

  三是为青年科技人才的应用性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通道。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成果的主要生产者,其成果中包含了能够进行转化利用的项目。政府和企业等各方应主动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服务,组织相应的成果转化活动,搭建成果转化平台。通过转化科技成果,青年科技人才能够按比例获取成果收益,这将对青年人才在科技工作中形成工匠精神产生正向促进和激励作用。

 

钱诚: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

 

《经济日报》1月25日刊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钱诚撰写的文章指出,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创新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关键作用,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要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人口是人力资源的基础,也是我国人力资源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的重要表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特征决定了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首先要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这对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要在优化人口发展战略上下功夫,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更好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

  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要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现代化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各种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实现人岗匹配、人事相宜和人尽其才。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利用效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青年就业率还需进一步提高,有就业意愿和能力的低龄老年人开发潜力巨大,提升人力资源在城乡间、地区间和行业间的配置效率还大有可为。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可以进一步激发广大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干事创业活力,让人才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稳定劳动参与率,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以此为抓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要实现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人口红利是长期以来支撑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抚养比和劳动力成本上升,需要进一步推动人口由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在一些科技前沿领域国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这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塑造“人才红利”,实现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要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就业既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事关人力资源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培育现代化人力资源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受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影响,我国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稳就业工作仍需持续推进。迫切需要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推动形成就业政策与产业政策有机协同、人力资源开发与实体经济发展联动的就业工作体系。以强化就业公共服务、保经营主体稳就业、抓好重点群体就业等,实现就业机会更加充分、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就业环境更加平等、就业能力持续增强、就业保障稳步提升。

 

专家论坛

 

金融可从关键方面支持中国式现代化

 

北京日报1月29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蔡昉撰写的文章指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成现代化的经济目标要求,我们需要深化对金融支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规律遵循和实现方式的认识。

  全面准确刻画基本实现现代化任务目标的内涵和路径,需要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立足于当代中国国情及其在经济社会方面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和理解经济发展预期的目标和面临的挑战,决定了我们能够多么有效地破解困难,抓住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对这些发展的新要求进行概括,我们就能深切了解金融可以从哪些关键方面支持中国式现代化。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保持经济增长的合理速度

  按照党的二十大的部署,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水平,就意味着在2022年的基础上,到2035年前的这段时间,年均GDP增长率需要达到4.66%。这要求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从而予以保障。

  随着2022年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人口发展新状况相汇合,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新常态增长轨道。一方面,由于劳动年龄人口以更快的速度减少,出现的劳动力短缺、人力资本改善和生产率提高速度放慢、资本回报率下降等情况,都将进一步降低GDP的潜在增长能力。另一方面,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也使需求侧因素特别是居民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常态制约。

  也就是说,如果不能稳定住潜在增长率,或者不能有效扩大消费需求,就会使GDP的实际增长速度向下偏离合理和合意的区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应该适应供需两侧的这种新常态,以应对由此产生的新挑战,特别是在支持对象上,从项目本位和企业本位转向居民家庭本位。

  转变金融基础功能和服务模式,追求高质量发展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增长,不再能够依靠不均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高质量发展至少需要符合以下两个方面的标准。

  从供给侧来看,经济增长不再由生产要素投入驱动,而是越来越依靠创新驱动和生产率的提高。与此相适应,金融发展的基础功能应该从动员资源转向支持创新,从培育和积累产能到创造性破坏,从以间接融资为主到更加倚重直接投资特别是风险投资,从重点支持大项目到更加包容、更加普惠的金融服务。

  从需求侧来看,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重要,既需要宏观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予以保障,也要求金融转变功能和服务模式予以支持,特别是以创新向善的姿态,运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最新成果增强金融的普惠性。

  金融要摒弃趋大避小的倾向,以普惠金融思维促进共同富裕

  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需要在以下方面施力,调动各种市场主体的活力和潜力,使发展成果得到充分的分享。一是保持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与GDP增长之间的同步关系;二是明显改善居民收入分配,显著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基本公共服务差异;三是增进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城乡发展的均衡性。这就要求金融摒弃嫌贫爱富、趋大避小的天然倾向,以普惠金融思维挖掘金字塔底层的潜力。

  为小农户、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千家万户提供金融服务,并不必然意味着“以小对小”的金融模式。在金融科技、(移动)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平台金融等新金融的发展新模式下,大量涌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业态,以互联网和大数据特有的趋近于零的边际成本,大幅度降低了金融业务的物质成本和交易费用,使业务范围在以往难以抵达的领域成为常态,从内涵和外延上扩大了金融的服务内容。

  转变金融理念,拓展金融内涵,加快绿色转型,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2035年做出了如下的目标描述: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无疑也是金融发展的目标和金融模式转变的方向。

  为绿色发展、绿色转型服务,以及更广义而言为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目标服务,涉及一系列金融理念的转变和金融内涵的拓展。

  一是这些领域具有私人收益与社会效益并存、外部效应特别突出的特点。例如,相比于经济学曾经广泛讨论的“公地悲剧”,气候变化问题足以被称为一个“地平线悲剧”,显现出超越传统的经济领域和商业视野的巨大外部性。

  二是绿色转型和ESG投资始终伴随着创新活动,或者说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只有以金融的创新适应和引领,才能有效支持这些领域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

  三是仍然需要加强监管,高度关注和防范金融风险。中国绿色经济和绿色金融起步很快,在绿色债券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及绿色金融国际化方面进展迅速,也逐渐成为一些投资和融资的热点。与此同时,需要把握好加快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平衡,特别要借助金融科技发展成果来提高监管水平,防范和应对超常规绿色发展可能伴随的超常规金融风险。

  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指导原则。

  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倡导者和积极参与者,为涵盖面广泛的共建国家创造和改善设施联通条件,建设的重点通常集中在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倡议本身、指导原则和建设内容,都决定了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有着更高的质量标准。同时,由于涉及极其复杂和多样的问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风险控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需要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互惠互利的合作原则、商业化运作的方式有效结合起来。

 

张其仔: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据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此,《经济日报》1月31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其仔撰写的文章认为,这是我国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巩固扩大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的需要,关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

  深刻认识重要意义

  从结构上看,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它们各有其特性,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传统产业种类多、体量大、市场广、产值高,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在产业链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离开传统产业,很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就不能完全循环起来,甚至会出现“断链”现象。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看,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等问题,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从实践情况看,若传统产业不能实现转型升级,就会导致其国际竞争力下降,引发整体外迁或部分外迁,造成研发与制造环节脱节。离开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也就无从谈起。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不能脱离社会需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扩大国内需求。传统产业是重要的就业渠道,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稳就业、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提升居民消费信心。居民需求既包括基本需求,也包括改善型需求、升级型需求。当前我国扩大内需,既要巩固拓展基本需求,也要不断扩大改善型需求、升级型需求。传统产业不但是满足居民基本需求的主体部分,而且通过转型升级也有利于扩大改善型需求、升级型需求。还要看到,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既受供给侧因素如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也受需求侧的制约。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可以不断巩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扩大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需求,进一步激励科技进步、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创新。

  传统产业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开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基本盘。近年来,随着国内劳动力、资源环境等要素成本普遍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南亚等地转移。同时,发达国家推动全球产业链布局重构,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出台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产业链高端环节回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应对这些挑战的需要。

  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

  其一,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迈进。从附加值率上看,就是要强化传统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各环节的增值能力,以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提升,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率。从结构上看,就是要增强重点环节和核心部件的国内自给率,不断提升我国资本品和中间品市场占有率。从质量和产品上看,就是要引导企业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不断提升产品、服务的质量水平和层次。要增加高端产品供给,加快产品迭代升级;提高质量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加快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制造”高端品牌。从动力上看,就是要转向创新驱动,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势领域锻长板,推进强链延链补链,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聚焦消费升级需求和薄弱环节,大力开发新产品,在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加快攻关突破和产业化应用。

  其二,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迈进。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要提升研发、设计、生产、企业管理等各环节的数字化水平,推动数字化设计、数字化控制、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服务的发展,节省设计和生产成本。要通过应用网络技术,实现网络协同设计、远程设计,实现生产制造过程的信息共享、企业设备的监控和运维,提高产品、管理和服务的精准性、协同性,推动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展,建设智慧供应链。要大力发展智能产品、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工厂,在重点行业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实现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决策和执行的敏捷性,缩短设计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化解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影响。

  其三,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化迈进。要进一步优化结构,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动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实现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加快绿色能源建设,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企业能效水平。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全链条、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加快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推动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流通、绿色金融、绿色消费、绿色管理等的发展。

  其四,推动传统产业向融合化迈进。从产业上看,就是要促进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从资源利用上看,就是要促进行业耦合发展,实现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和产业衔接。从要素上看,就是要促进新型要素与传统要素有机融合,促进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发展。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大支持力度,为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要素保障。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集中优势资源,推进传统产业核心技术、关键产品的攻关和应用。支持传统产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支持传统产业企业通过多种融资方式进行技术改造或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转型升级。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落实企业购置用于环保、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所得税抵免政策,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信贷支持,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传统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建设培养基地,面向传统产业领域培养一批数字化转型人才、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工程师队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二是激活需求潜力。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稳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吃穿等基本消费品质,推动增加高品质基本消费品供给,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促进居民耐用消费品绿色更新和品质升级,更好满足中高端消费品消费需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内需潜能。通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研发设计、商务服务、通信技术等服务要素嵌入制造业产品,显著扩展现有产品或服务的形态和模式,更大程度地丰富最终消费者的体验。推动企业通过运用大数据更精准地发现消费者需求,进一步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和创造新的需求,推动运用数字化技术和新型要素重塑产业形态和商业运行模式,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接,实现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

  三是优化组织方式。充分发挥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优势,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大力度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深化传统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培育一批能发挥带动作用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传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鼓励企业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和水平,开展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构筑安全稳定、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

 

专家论点辑要

 

  ▲报告认为提升名义GDP增速是稳杠杆的关键

 

  据悉,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1月25日发布的《2023年度宏观杠杆率》(下称《报告》)指出,"2023年债务扩张有限,而宏观杠杆率大幅攀升,名义经济增速放缓应是这两个数据矛盾的主要原因。"

  《报告》指出,2023年实体经济债务增速与2022年基本持平,全年同比增长9.8%,处于历史上较低水平;但宏观杠杆率上升幅度超过了2022年,全年上升13.5个百分点达到287.8%,四个季度分别上涨了8.8、1.5、3.0和0.2个百分点。

  《报告》认为,当前很难进一步压降债务增速,稳杠杆的正解是扩大有效需求,7%左右的名义GDP增长率是一个较为合理的目标。

  为推动名义GDP增速回升,《报告》建议,对于财政政策,保持必要的财政赤字率水平,主要由中央政府加杠杆,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使用,减轻地方偿债压力。

 

中小企业

 

小微企业金融健康报告公布

 

  1月30日,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发布小微企业金融健康报告。基于严格筛选后的调研数据构建金融健康指数,从日常财务管理、风险防范应对、资本筹措管理等多维度,对小微企业当前金融健康状况进行系统性分析;结合小微企业当前金融服务提出针对性建议,助力小微企业提振信心,增强经营韧性。

  报告编制了金融健康指数,分为:非常不健康(0-40)、比较不健康(40-60)、比较健康(60-80)、非常健康(80-100)。参与调研的大部分企业分布在40-80分值区间,有超三分之一小微企业表现为金融不健康。

  从地区上看,需要重点关注河南、陕西等地的小微企业,处于金融不健康状态的占比偏高;广西和重庆的小微企业金融健康状况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从企业成立时长上看,成立时长在3-5年和8年以上的小微企业金融健康状况欠佳,需要重点关注。

  在日常财务管理上,小微企业的应收账款拖欠问题较为严峻,资金回流压力较大,需要重点关注。在非常不健康组内,80%左右的小微企业不能按时收回应收款项。

  目前,小微企业主要面临来自市场竞争、日常周转资金紧张、价格波动等方面风险。风险意识不足、金融素养不够、缺乏合适保险产品等是制约小微企业提高保险保障的重要原因。

  在资本筹措管理上,小微企业依然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从银行融资面临缺乏抵质押担保物、银行授信流程复杂且时间过长、融资成本高等困难。从融资渠道上看,小微企业间接融资经验较多,其中传统商业银行是最主要融资渠道,直接融资(股权投资)使用度偏低。这方面科创类(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小微企业参与度相对更高。

针对如何提升小微企业金融健康状况,报告给出了五大建议。一是重点关注小微企业最紧要的现金流问题,缓解由于应收账款拖欠严重所带来的现金流压力。这会直接关系到企业自身存亡和供应链产业链安全,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投入更多支持。二是推动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现金流管理的能力,改善日常经营管理的长期表现。金融机构要为不同类型的小微企业开发更加便捷、低成本、适配度高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三是金融机构应该针对小微企业的风险特征和保险需求,研发更多适配度高、性价比高、保障力强的普惠保险产品,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和效率,将客户金融素养赋能融入到业务中。政府可以开展保险知识普及教育,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和行业监管。四是金融机构要不断优化普惠金融产品服务,提高金融可得性和适配性。通过"信贷+"综合金融服务进行经营赋能,更好满足小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多样化需求。政府可以加大对弱势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发挥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补位价值,切实降低融资成本。五是提高社会整体的金融健康意识,促进金融健康理念和指数的推广实践。政府和金融机构可以探索应用小微企业金融健康指数,将其作为检测小微企业经营状况、指导金融机构赋能小微企业可持续经营、检验政策支持小微企业效果的有力工具,成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指标体系一部分。

 

经贸态势

 

美议案拟限制特定生物公司

 

据报道,海外因素再度令中国医药股上演“惊魂时刻”。1月26日下午,A股、港股市场医药板块急跌,CXO(医药外包服务)“药明系”公司股价跳水,基因测序公司华大基因( 300676.SZ )、华大智造( 688114.SH )亦午后走跌。市场流传一份美国国会议员关于限制外国生物技术公司的议案,涉及相关公司。

  1月25日,参众两院多名议员共同提出了一项两党立法,旨在阻止外国对手窃取敏感的美国基因数据和个人健康信息。该议案将禁止所有由外国对手拥有或控制的生物技术公司的商业运营威胁国家安全,不得通过联邦合同、拨款和贷款获得美国纳税人的资金。议案的发起人包括,美国“国土安全和政府事务委员会”主席、民主党参议员加里·彼得斯,共和党参议员比尔·哈格蒂,以及“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共和党众议员迈克·加拉格尔,该委员会成员、民主党众议员拉贾·克里希纳穆尔蒂。

该议案尚未成为正式法案,拟立法禁止所有由外国对手拥有或控制的生物技术公司通过联邦合同、拨款和贷款获得美国纳税人的资金,“华大系”三家公司和药明康德被提及。

 

美国防部又"拉黑"16家中国实体

 

  据报道,美国国防部又"拉黑"16家中国实体。1月31日,美国国防部更新"中国军事企业"名单,新增旷视、依图、长江存储、禾赛、东方网力、中国电信等16家在美国直接或间接经营的中国企业。该名单目前主要是警示作用,但可能为美国政府其他部门的进一步制裁提供参考。

  美国国防部称,根据美国国会《2021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第1260H条的法定要求,新增了"中国军事企业"的名单,称目的是对抗中国的军民融合战略。

 

欧盟再次延长对俄经济制裁

 

  据报道,欧盟理事会1月29日发布声明,宣布把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再延长6个月至今年7月31日,理由是俄乌冲突持续。

  声明说,这些制裁包括对贸易、金融、运输、奢侈品、海运原油、部分银行和媒体等方面的限制。此外,欧盟还出台了一些限制俄规避制裁行为的措施。

  欧盟理事会表示,只要冲突继续,就会维持欧盟实施的所有制裁措施,并可能在必要时采取更多措施。

  俄罗斯驻欧盟外交使团此前就欧盟制裁发表声明说,俄罗斯经济并未"分崩离析",在欧盟等国际舞台上孤立俄罗斯的企图告以失败,使俄罗斯"遭受战略性失败"的目标没有得逞。俄方同时斥责制裁是欧盟"在域外实施非法限制、政治敲诈、新殖民主义行径"。

  自俄罗斯2022年2月发起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之后,欧盟大幅扩大了对俄制裁范围,迄今已通过了12轮对俄制裁。针对欧盟的制裁,俄罗斯采取了反制措施。

 

俄白续签落实联盟国家一体化法令

 

  据报道,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联盟国家最高国务委员会1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举行会议,其间签署旨在落实联盟国家一体化的新三年期法令。俄罗斯总统普京与到访的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出席会议。

  两国领导人在会上总结了2021年至2023年实施建立联盟国家条约主要方向的法令的落实情况,并签署2024年至2026年的新三年期法令,旨在进一步加强两国在工业、农业、能源、物流和信息等领域的全方位互动。双方还签署有关推动联盟国家发展的其他十余项文件,涉及科技、基建、文化艺术、媒体等多个领域

  普京说,面对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在世界舞台密切合作,始终如一地相互提供切实盟友支持;两国将致力于构建一个民主和公平的多极化世界秩序。卢卡申科说,两国商品和服务贸易总额去年达到约54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两国过去三年实施相关法令的结果。

  俄罗斯与白俄罗斯1999年12月8日签署建立俄白联盟国家条约,规定两国在保持各自国家主权、独立和国家体制的同时,建立邦联性质的国家。

 

投资视点

 

北京市重点工程计划公布

 

  1月30日,北京市发布"3个100"市重点工程,包含100个重大科技创新及现代化产业项目、10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100个重大民生改善项目,旨在以重大项目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据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3个100"市重点工程中,包含120个新建项目和180个续建项目,力争当年竣工项目65个。项目总投资约1.2万亿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2811亿元,对全市投资的支撑比例保持在三成以上。

  此次发布的重点工程包括100个科技创新及现代化产业项目,例如全力推进怀柔科学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领域的重大科技设施平台集群项目,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医药健康产业等先进制造业项目。此外还包括金融业、服务业扩大开放,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空间资源以及文化旅游等领域项目。

  10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将重点聚焦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绿色低碳和韧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等铁路、公路项目,以及轨道交通、站城一体化交通枢纽、城市道路及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城市运行保障设施和新基建等项目。

  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北京市还发布了100个重大民生改善项目,不断提升百姓获得感。其中包括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政策性住房、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等城市更新项目,以及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绿化、水务和消费新地标等项目。

  此外,临空经济区国际消费枢纽、首都规划展览馆等200个重大项目也列入了2024年前期推进项目,力争加快落地实施。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发布的市重点工程,精心筛选了一批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的重大投资项目,释放了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强劲信号。下一步将以此为抓手,建立台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下大力气扩大有效投资,推动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上海临港加大知识产权金融支持力度

 

  近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支持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若干政策》提出支持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全面提升、助力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创新拓展、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持续优化、促进知识产权服务能级持续跃升等四方面、15条支持内容。

  其中提出,激励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对获评国际专利奖和"中国专利奖""中国商标奖"等国家及本市奖项的,给予不超过50万元的分档奖励。加大知识产权金融支持力度。对通过质押知识产权获得贷款的,按实际利息支出的50%给予支持,同一单位每年资助总额最高100万元。对购买知识产权保险的,按实际保费支出50%的比例给予支持,同一单位每年资助总额最高20万元。

 

山东拟2025年基本实现"县县双高速"

 

  据悉,山东省人民政府近日发布《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加快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到2025年基本实现"县县双高速",在建及营运里程达到10000公里。

  在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行动方案》中提出要发展快捷融合的城际和市域(郊)铁路网,以轨道交通辐射带动沿线城镇发展,到2025年,城市轨道交通在建及营运里程达到700公里。同时提出,到2025年,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380个。畅通黄河流域出海通道,合作建设50个内陆港。支持济南机场和青岛机场建设国际枢纽机场,培育烟台、临沂等区域枢纽机场,建设现代化运输机场群。

  《行动方案》中还提出做大做强建筑业。到2025年,千亿级建筑业企业集团突破4家,超500亿级12家,超100亿级45家。发展总部经济,推动大型优质建筑业企业在鲁投资,带动山东企业发展。发挥建筑业吸纳就业潜力,培育满足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管理、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产业工人队伍。

  在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方面,《行动方案》中提出,支持济南、青岛、烟台、潍坊4个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到2025年,全省新增绿色建筑2亿平方米以上,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100%。

 

山东出台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聚焦设施扩量、服务提质、体系增能,提出未来三年全省养老工作的发展目标,量化了护理型床位占比、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等重点指标。同时,明确实施养老机构固本强基、居家社区扩围增效、医养康养提质赋能、农村养老提档达标、养老人才提升培育、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养老产业提速发展等"七大行动"。

  《行动计划》要求,2026年年底前,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保持在70%以上,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保持在100%。养老服务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发展智慧养老院100家,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90%以上,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保持在100%。养老与相关行业加快融合发展,形成一批产业链条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龙头企业、服务名牌和产业集群。

  好的政策落地生根,离不开各类保障。《行动计划》规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县级以上政府设立养老服务专项资金。各级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将不低于55%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鼓励利用闲置资源举办养老服务机构,简化审批手续,5年内按土地原用途适用过渡期政策。

 

辽宁发布推动经济稳中求进43条新政

 

  1月29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布《辽宁省推动经济稳中求进若干政策举措》,提出了积极促进消费、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外贸质效提升、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九个方面共43条政策举措。

  新评省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奖补100万元

  在积极促进消费方面,提出鼓励各地发放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补贴和餐饮消费补贴,省级在一定额度内按不低于50%比例,对发放消费补贴的市予以配套支持。积极打造消费场景。对2023年度获评的辽宁美食街,每个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新评定10个省级夜经济示范街区,每个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获评2023年度"辽宁品牌展会"每个展会项目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获评省级电商直播示范基地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培育10个文体旅融合发展消费新场景,每个奖补50万元。

  同时提出大力发展冰雪经济。推进沈阳冰上中心、抚顺雪上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各地加快完善冰雪场地设施,鼓励各市对原有冰雪场地及配套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对符合条件并入选为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竞赛场地的,根据承办任务情况给予奖补。对新评选的省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每个奖补100万元。

  企业新获评"中华老字号"可一次性奖励50万元

  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分别给予新获评"中华老字号""辽宁老字号"的企业50万元、3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省内当年网上零售额500万元以上并首次进入统计部门调查单位库的线上企业,按照其纳统零售额的3%对该企业给予奖励,每年奖励金额不超过100万元。对当年注册成立并达限纳统的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经营主体,每个给予不超过10万元奖励,次年零售额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再给予不超过10万元奖励。对非当年注册成立并于当年首次达限纳统的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经营主体,入库次年零售额增速超过10%(含)以上的,给予不超过15万元奖励。

  激励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对在库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2024年各月度零售额增速高于8%的,月度零售额增量每达1000万元,给予不超过5万元奖励。对在库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2024年各月度餐饮收入增量100万元-200万元(不含)的,给予2万元奖励,餐饮收入增量每达100万元再给予一定额度奖励。

加大企业上市扶持力度。对在境内科创板、主板、创业板上市企业,延续执行相关补助政策。对在北京证券交易所首发上市企业分阶段给予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补助;对以红筹方式在境外证券交易所首发上市企业,按照募集资金投资于辽宁金额的1%一次性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奖励另按相关政策执行。坚持"随报随审"原则拨付企业上市补助。

 

  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4405个

  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提出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到2024年底前,再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4405个,对每个新建站点给予5000元财政补贴,基本实现行政建制村全覆盖。

  推进工业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支持在辽研发工业软件首版次产品并在重点行业应用,给予单个项目最高500万元资金支持。以"免申即享"方式,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级智能工厂,对新获评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新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

  2024年,建设16个省级快递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试点先行区,培育22个省级快递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典型项目。对新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给予一次性500万元奖补。对新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补。对新获评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试点的,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补。对代表辽宁参加全国顶级职业体育联赛的俱乐部,取得全国前三名的,分别给予1000万元、500万元、300万元一次性奖励。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方面,提出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对规上工业企业建设研发机构进行运营绩效评估,对评估优秀的给予最高100万元资金支持,鼓励各市制定相应的配套奖补政策。支持行业领先企业等经营主体设立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对创建成为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的给予不低于500万元资金支持。

  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保险试点。对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和试点地区企业投保专利保险的,按实际投保年度保费60%的比例给予补贴,年度补贴总额最高5万元。其中,涉及高价值专利保险、包含专利保险的新保险产品,保费补贴标准上浮10%,年度补贴总额最高10万元;知识产权证券化所涉及保险、投保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保险,保费补贴标准上浮20%,年度补贴总额最高15万元。

  全年解决用工缺口70万个以上

  在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提出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全年解决用工缺口70万个以上。建设500个左右"舒心就业"指导服务站点。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执行期至2025年底。降低房地产市场交易成本。对一年内出售自有住房并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可由购房地给予一定额度的购房补贴,卖旧买新时间不分先后;对新购或租赁(自持)存量非住宅商品房的,可采取购房补贴、租金补贴、降低相关交易费用等方式予以支持;对转让非住宅商品房的,可适当降低相关交易费用,具体实施细则由各市县按实际情况制定。推动各市出台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转换为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鼓励采取顺位抵押等方式开展业务。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重点保障住房困难的城镇家庭和引进人才。对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通过建设筹集配租型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实施住房保障。

 

沈阳规划208平方公里临空经济区

 

近日,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沈阳临空经济区管理办法(试行)》,规划临空经济区占地面积20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航空制造维修、智能制造、商务会展、航空物流、跨境电商、航空金融、生物医药和总部经济等临空高端产业。

  据介绍,沈阳市政府将支持临空经济区争取专项债券和上级专项资金,每年整合不低于10%的各类专项资金(如人才专项、工业专项、基建专项、科技专项、新兴产业专项、服务业发展专项、外经贸产业专项、金融专项、文化旅游专项、会展专项、大型活动专项、中小企业专项、数字经济专项等,临空经济区城建项目优先列入市本级城建计划)约10亿元,用于支持临空经济区发展。

 

山西发布重点产业链"链长制"2024年行动计划

 

  据悉,山西省重点产业链链长制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印发《山西省重点产业链"链长制"2024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确立年度目标任务:围绕重点产业链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优化制度体系,细化发展路径,强化服务支撑,力争到2024年底,产业链企业突破700家,整体营收突破7000亿元,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行动计划》要求,完善链长制工作机制,全力推行"政府+链主+园区"招商、"重大项目+链长+属地"共建、"链主+链核+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链长牵头单位+园区"锻造、"产业链+专家"智库、"产业链+链主企业+产业基金"运作等"六种模式",链长制工作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推动产业链提质升级,着力强化精准性政策、系统性规划、协同性发展、关键性技术等"四项支撑",推动"链主"企业"以大带小"、链上企业"以小托大",持续开展产业链配套签约活动,打造密切协作、高效协同、一体联动的产业链发展生态。

  《行动计划》还明确了10项重点工作、责任单位、时限进度以及全年工作成果。山西省大力推行"政府+链主+园区"招商模式,力争每个招商引资承载示范开发区每年至少形成2个以上招商落地项目,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各市每年分别形成10个以上产业链招商落地项目;建立推行产业链"重大项目+链长+属地"共建模式,力争在5条省级重点产业链探索形成"项目+链长+属地"共建示范模式,亿元以上省重点产业链项目达到150个;深度实施产业链"链主+链核+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模式,力争省级重点产业链企业突破45家,链上企业突破700家,5条以上的产业链形成协作联合体试点示范,并向16条产业链推行;健全完善产业链"链长牵头单位+园区"锻造模式,力争在有条件的5条以上重点产业链形成"链长牵头单位+园区"锻造示范;建立推行"产业链+专家"智库模式,2024年全年,各链长牵头单位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组织开展相关专家咨询对接活动,并视情况形成相关专家咨询报告;探索建立"产业链+链主企业+产业基金"运作模式,力争推动产业基金在省级重点产业链上发挥引导带动效应;强化重点产业链精准性政策支撑,优化完善产业链激励政策。

 

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发布涉企行政合规指导清单

 

  据悉,为进一步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近日,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印发《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涉企行政合规指导清单》(简称《清单》),预先为企业经营活动设置"红绿灯",帮助企业筑牢"防火墙",从源头上预防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清单》由行政机关按照"谁主管、谁制定、谁负责"的原则,梳理企业高频多发违法事项,列明相关法律规定,提出相应合法合规建议,并根据违法行为发生频率、危害后果等因素设定风险等级,帮助企业提前找准违法风险点,做好风险防范。

  《清单》涵盖登记注册、信用监管、反垄断、价格、反不正当竞争、网络交易、广告、产品质量、食品、特种设备、计量、标准、认证、检验检测等市场监管主要执法领域,从合规事项、常见违法行为表现、风险等级、法律依据以及违法责任、合规建议和指导机构等6个方面,梳理行政合规事项113项,是一本浓缩版、精华版的"市场监管合规指导手册"。

  一些新设企业对相关法律法规还不了解不熟悉,合规能力较为薄弱,通过随查随学随用《清单》可以帮助他们在经营活动中守牢法律底线,实现从之前的"无知无觉,被动受罚"到"对照自查,主动迎检"的思路转变,防止因小失大,给企业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024年深圳GDP增速目标为5.5%

 

  1月30日,深圳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深圳市市长覃伟中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24年深圳市生产总值(GDP)增长预期目标是5.5%,要实现外贸进出口稳规模、稳份额、稳增长。

  2023年,深圳GDP达到3.46万亿元,同比增长6%。全年进出口总额3.87万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出口2.46万亿元,增长12.5%,出口总量连续31年居内地城市首位,与全球超200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覃伟中表示,2024年深圳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外贸进出口稳规模、稳份额、稳增长,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

  2024年,深圳将如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国际贸易枢纽建设取得新突破,深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全面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拓展东盟、中东、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从具体的目标来看,2024年深圳要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额1400亿美元,数字贸易进出口额600亿美元,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3000亿元,新增海外仓20万平方米。

  报告指出,2024年深圳将推动网络与通信、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等支柱型新兴产业迭代升级,抢抓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低空和空天经济等产业新风口,建设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加快提升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制造、生物医药、工业母机、高端精密仪器设备、工业软件等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具身智能机器人、合成生物、脑科学与脑健康、细胞与基因、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新增长点。

  据了解,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剑指未来产业新赛道等相关内容。例如,北京提出加快推进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加强原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开辟量子、生命科学、6G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力落实新一轮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培育提升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民用航空、空间信息等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奋发有为推动"二次创业"再出发--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再发力,在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上再发力。

  业内人士表示,北上广深不约而同加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全国经济将产生非常强的带动作用。

广州放开120平方米以上住房限购

 

2024年1月27日,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的通知》(简称《通知》),提出继续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优化调整限购政策、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等政策措施。

  《通知》指出,在限购区域范围内,购买建筑面积120平方米以上(不含120平方米)住房,不纳入限购范围;在限购区域范围内,居民家庭将自有住房用作租赁住房并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手续的,或者在广州市存量房交易系统取得房源信息编码并挂牌计划出售的,购买住房时相应核减家庭住房套数;对于具备合并不动产权证书条件的房屋,购房人可以申请转移登记业务、合并登记业务一同办理;商服类物业不再限定转让对象。通知自2024年1月27日起正式实施。

  《通知》指出,建立广州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和金融机构精准对接,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通知》还指出,进一步完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供应结构和政策体系,加大供应力度,不断满足各类保障人群住房需求。2024年计划筹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1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10万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8万户。

对此,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稳定商品房市场是稳定内需和消费基本盘的重要一环,也是稳定市场预期的关键之举。此次《通知》首先从需求端着手,落实1月26日住建部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提出的“要坚持因城施策、精准施策、一城一策,用好政策工具箱,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各城市可以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的精神。

 

成渝双城经济圈2024年重大项目清单发布

 

  1月26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发布《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4年重大项目清单》。包括现代基础设施、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同创新、巴蜀文旅、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对外开放、公共服务等7大类300个项目,总投资约3.6万亿元。

  今年,川渝两地将锚定年度任务,全力推动新开工项目尽早开工建设,续建项目加快形成更多实物工程量,完工项目尽早投产投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跑出加速度。

 

宁夏落实重点任务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近日召开的宁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披露,2024年,宁夏全面落实"1234"重点任务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1234"重点任务是指夯实稳增长一个基础,抓好数字经济和产业集群两个重点,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三大工程,开展招商引资扩量、园区改革创新、企业服务增效、安全基础提升四项行动。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工业投资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5%。

  今年宁夏工业经济统筹包抓机制,一体化推进稳定增长、安全环保、招商引资、转型升级等重点任务,压实市、县、园区主体责任,力促前100户重点企业产值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力促100个新建项目开工率达到80%以上,100个拟投产项目贡献产值达到640亿元,100个技术改造项目全部建成投产。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增长极,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造2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2千亿级现代化工产业集群、打造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打造千亿级轻工纺织产业集群。并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主攻方向开展新一轮全覆盖、高强度技术改造,实施企业融通上云赋智计划,新增上云企业1000家,增长50%。

  招商引资方面,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重大战略、制造业规划布局和产业梯度转移,积极争取一批头部企业战略合作项目和关键项目落地,实现引进一个带来一批。助企服务增效方面,健全龙头企业培育库,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生态主导力的行业领军和单项冠军企业,力争百亿级企业达到11个,五十亿级企业达到16个。

 

今年江西省工业发展重点敲定

 

  据江西省工信厅日前披露,今年,江西省将以深化细化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为主抓手,以制造业创新驱动、数智化改造、绿色低碳转型为路径,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积极培育,扎实推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和新型工业化。

  按照省重大项目"十百千万"工程部署,江西省大力推进工业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全年调度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000个左右,带动全省完成工业固定投资5000亿元左右;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攻坚,力争赣州市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纳入工信部重点支持世界级集群培育库,在铜基新材料、光伏、锂电、航空、电子信息等优势领域再争创1至2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梯次发展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体系。

  积极开展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遴选10个左右县(市、区)和10个左右开发区作为试点,在全省60%县(市、区)开展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千项技改、万企升级"计划;鼓励龙头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吸纳或整合创新资源,加强产业链内、链间、链群联合技术攻关,提升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重点在锂电、汽车电子等领域组建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以上。

 

IMF上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据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30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将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3.1%,较去年10月预测值高出0.2个百分点,并表示这反映了对中国、美国以及一些大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预期的上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皮埃尔-奥利维耶·古兰沙当天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全球经济继续表现出"令人瞩目的"韧性,通货膨胀稳步下降,增长依然坚挺,"软着陆"的可能性增加,但经济扩张步伐仍然较慢。

  具体来看,发达经济体2024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为1.5%。其中,美国2024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为2.1%,较此前预测上调0.6个百分点;欧元区2024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为0.9%,较此前预测下调0.3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2024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为4.1%。

  报告预计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3.2%,与此前预测持平。报告指出,多国央行上调政策利率以对抗通胀等一些举措正拖累经济增长,加之低迷的潜在生产率增长,2024年至2025年的经济增长预测值低于2000年至2019年间3.8%的平均水平。

  报告指出,在供给侧问题缓解和限制性货币政策背景下,大多数地区的通胀下降速度快于预期。但古兰沙警告,中东地区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红海局势持续紧张,这些因素都可能扰乱大宗商品和供应链,给全球通胀带来上行风险。

 

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并暗示暂不会降息

 

  据报道,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月31日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5.25%至5.5%之间不变,并暗示暂时不会降息。这是美联储连续第四次维持这一利率区间不变。

  美联储在当天发表的声明中说,近期指标显示美国经济活动持续稳步扩张。自2023年初以来,就业增长有所放缓,但依然强劲,失业率保持在低位。通货膨胀水平在过去一年有所缓解,但仍处于高位。

  声明强调,在考虑对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进行任何调整时,制定货币政策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将仔细评估未来的数据、不断变化的前景和风险平衡。在更有信心确定通胀率持续向2%的目标迈进之前,降低利率"是不合适的"。

  声明还重申,在评估适当的货币政策立场时,美联储将继续监测即将发布的信息对经济前景的影响。如果出现可能阻碍目标实现的风险,美联储将准备酌情调整货币政策立场。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当天会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联邦基金利率很可能处于本轮紧缩周期峰值。如果经济发展与预期大体一致,美联储将开始调整政策力度。但他同时表示,根据本次会议,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不太可能在3月达到信心水平,并确定3月是采取行动(降息)的时机"。

多数美联储官员去年底预计,如果通胀率持续逐步下降且经济稳定增长,美联储可能在2024年三次下调利率,每次下调25个基点。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一项跟踪数据显示,截至发稿时,市场预计美联储在今年3月会议上维持利率的可能性已升至超过60%。

 

欧元区和欧盟经济去年均增长0.5%

 

  据报道,欧盟统计局1月30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经季节和工作日调整后,欧元区和欧盟去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均增长0.5%。

  数据显示,经季节调整后,去年第四季度欧元区和欧盟经济环比零增长,欧元区经济同比增长0.1%,欧盟同比增长0.2%。

  去年第三季度,欧元区和欧盟GDP均环比萎缩0.1%。去年第一和第二季度,欧元区和欧盟GDP均环比增长0.1%。

  数据还显示,去年第四季度,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拉脱维亚经济表现相对较好,分别环比增长0.8%、0.6%、0.4%和0.4%。爱尔兰、德国以及立陶宛经济表现不佳,环比下滑0.7%、0.3%和0.3%。

  分析人士指出,尽管数据显示欧元区经济在2023年下半年避免了技术性衰退,但受能源价格上涨、信贷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欧元区经济依然萎靡不振,其中欧盟主要经济体德国经济萎缩,法国经济也表现平平。

  标普全球市场财智公司欧洲经济主管迭戈·伊斯卡罗表示,到2023年底,欧元区经济"勉强摆脱了衰退"。但他担心,欧元区经济在2023年最后一个季度陷入停滞后,今年上半年将难以实现增长。

  伊斯卡罗说,在需求疲软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情况下,2024年欧洲经济前景仍然充满挑战。

 

欧元区1月通胀率为2.8%

 

  据悉,欧盟统计局2月1日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1月通胀率按年率计算为2.8%,低于去年12月的2.9%。

  数据显示,1月欧元区食品和烟酒价格同比上涨5.7%,非能源类工业产品价格上涨2.0%,服务价格上涨4.0%,能源价格下降6.3%。

 

法国新总理施政纲领提出4个优先项

 

  据悉,法国新总理阿塔尔1月30日在法国国民议会就其施政纲领发表演说,提出劳动、公共服务、社会权威和环境4个方面的"优先行动"。

  阿塔尔表示,他所领导的政府要提高劳动者待遇;医疗等公共服务要可及且优质;要通过提高文明素质、尊重权利与义务来维护社会权威;要加强环境保护。

  围绕这4个优先项,阿塔尔宣布了最低工资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医疗与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改革方向,以及加强青少年文明素质教育、保护生态环境等多种措施。此外,阿塔尔还强调应加强法国工业建设、深化欧盟建设等。

1月9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任命34岁的时任国民教育和青年部长阿塔尔出任总理,使他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建立以来最年轻的总理。

 

西非三国宣布立即退出西共体

 

  据报道,西非国家马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1月28日发布联合公报,宣布立即退出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共体)。

  马里过渡政府发言人阿卜杜拉耶·马伊加当天在国家电视台宣读了联合公报。公报说,这三个国家"回应本国人民的期望、关切和愿望",决定立即退出西共体。

  公报说,西共体已背离创立时的理想和泛非主义。该组织在打击恐怖主义和应对安全威胁时没有向三国提供援助,并对三国实施了"非法、不人道和不负责任"的制裁。

  此前,西共体在马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发生军事政变后对三个国家实施制裁。

  西共体成立于1975年,旨在加强区域一体化,促进成员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合作。马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退出前,西共体共有15个成员国。

另据悉,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共体)1月28日宣布,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和马里仍然是该组织"不可分割的成员",以回应这三个国家当日稍早时宣布立即退出西共体的联合公报。

  西共体在一份声明中说,尚未收到这三个成员国关于退出西共体的任何直接通知。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和马里仍是西共体的重要成员,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仍致力于通过谈判解决政治僵局。

 

香港2023年本地生产总值上升3.2%

 

  据悉,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1月31日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的本地生产总值预先估计数字显示,2023年本地生产总值实质同比上升3.2%。

  根据预先估计数字,2023年第四季度本地生产总值同比上升4.3%。私人消费开支第四季度同比上升3.5%,2023年全年同比上升7.4%。服务输出及服务输入2023年同比分别上升21.2%及26%。

  特区政府发言人表示,香港经济在2023年第四季度继续恢复,访港旅游业和私人消费仍然是主要动力。受惠于访港旅客人数在香港与内地和国际全面通关后有所恢复,服务输出展现强劲反弹态势。在住户收入上升及特区政府多项措施的支持下,私人消费开支在防疫措施取消后转为显著上升。整体投资开支随着经济复苏而转跌为升。

  发言人认为,外围环境在2024年将继续为香港的货物出口带来压力。与此同时,访港旅客人数应会随接待能力继续恢复而进一步上升,特区政府致力推动举办盛事也会带来额外的提振作用。固定资产投资也将继续增长。

 

投资分析点评

 

▲北京16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约2478亿元

 

  1月27日,北京市一季度16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总投资约2478亿元。

  据了解,此次开工的重大项目主要集中在五个领域:一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开工清华国重昌平基地、永丰实创园二期等26个现代化产业项目,总投资380亿元。二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开工轨道交通1号线支线等52个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316亿元。三是城市更新行动落地,开工钟鼓楼周边院落申请式退租等24个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150亿元。四是惠民生暖民心实事,开工保障性住房、清华附小清河分校等38个民生改善项目,总投资1599亿元。五是灾后恢复重建和防洪能力提升,开工房山区养老服务机构水毁修复、门头沟区乡村公路建设等20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总投资33亿元。

  "这些项目开工落地会有力支撑全年投资,建成后将有效实现补短板、扬优势、优布局、强功能。"北京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围绕市区重大项目建立台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推动项目顺利实施、投资加快落地,为实现一季度"开门红"、完成全年投资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9%,超额完成年度预期目标,充分发挥了投资对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今年北京市还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以更大力度做好投资工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大金重工拟斥资12亿元投建唐山曹妃甸250MW光伏项目

 

  据悉,大金重工(002487)1月30日晚公告,公司拟通过下属公司投资建设唐山曹妃甸250MW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包含大金重工十里海12.5万千瓦渔光互补保障性光伏项目、大金重工十里海12.5万千瓦渔光互补市场化光伏项目。项目资本金出资比例20%,由公司以自有资金支付,其余资金向金融机构申请配套项目贷款,合计投资总额不超过12亿元。

  据介绍,项目建设期预计不超过12个月(自项目开工之日起计算),项目建成后运营期25年,由大金重工下属子公司唐山金瑞和唐山金弘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分别投建和运营125MW。项目一和项目二需要按照不同比例配置储能或购买储能调峰服务。

  大金重工主要从事风电装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新能源投资开发、建设和运营业务。大金重工本次在唐山曹妃甸区投建可再生能源项目,是基于区域产业综合布局和发展而实施。大金重工在当地已规划建设出口海工基地,定位于供应海外风电市场未来更高技术标准的产品需求,从而保障后续出口订单的生产和交付。

  大金重工此前在2023年半年报中介绍,基于风电海工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公司已启动在唐山和盘锦基地配备更先进、满足更高交付标准的生产设备和配套设施。正在建设的盘锦和唐山基地占地规模更大、码头设施条件更优。优良的海港码头是将风电装备产品运往全球,支撑海上风电未来发展的突破口。

大金重工自2021年开始启动风电场投资建设,2023年上半年,彰武西六家子250MW项目实现并网发电,运营情况良好。据大金重工2023年半年报,未来,公司还将持续积极践行国家双碳目标,大力参与新能源开发建设工作。公司规划三年内建成并网2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储备新能源开发资源500万千瓦。上述项目建成并网后,将为公司创造稳定的经济效益。

 

▲华工科技拟5亿投建新厂

 

  2月1日晚间,华工科技(000988)公告,为解决生产场地分散、发展空间受限等因素影响,华工科技全资子公司华工正源拟投资新建工业厂房及厂房配套建筑。

  本次建设投资概算不超过5亿元,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为华工正源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新建工业厂房及厂房配套建筑约8.3万平方米,建设工期约12个月,计划2025年上半年完成竣工验收投入使用。

华工科技为华中地区一家高校背景的上市企业,以"激光技术及其应用"为主业,在已形成的激光装备制造、光通信器件、激光全息防伪、传感器、信息追溯的产业格局基础上,针对全球"再工业化"发展趋势以及自身特点,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智能制造关键产品及解决方案。

 

  ▲中国电建拟投180亿元建设38个光伏项目

 

  2月1日晚间,中国电建(601669)公告,董事会同意由公司下属子公司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电建新能源)投资建设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395MWp光伏项目(一期200MW)等38个光伏投资项目,项目总投资合计约180.27亿元。

  今年1月9日,中国电建2024年度光伏组件框架入围集中采购招标刚刚开标。招标公告显示,中国电建本次招标容量共42GW,包含P型单晶硅组件12GW,N型单晶硅组件30GW,规模空前。

  对于电站投资方而言,目前光伏组件价格处于低位,投建电站项目收益率十分可观。

  中国电建最新披露的投资中另一个看点是电建新能源。去年6月,中国电建宣布筹划分拆控股子公司电建新能源上市,去年8月,中国电建披露了分拆预案,且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电建集团已原则性同意上市公司实施本次分拆。

  去年6月,电建新能源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成功引入10家实力雄厚的投资者,募集资金76.25亿元。

  中国电建此前表示,本次分拆完成后,电建新能源将坚持中国电建旗下从事中国境内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项目开发、投资、运营和管理业务的唯一平台业务定位不动摇,借助资本市场力量迅速增强自身资本实力。

  上述预案显示,"十四五"期间,电建新能源将进一步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预计到2025年,控股风电、光伏新能源装机规模有望比肩行业龙头,跻身国内新能源运营商第一梯队。

  中国电建近期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公司新建能源电力类项目4590个,新签合同金额6167.74亿元,同比增长36.17%,增速位列公司三大业务板块之首。

 

▲海德股份拟进入破产管理人行业

 

  1月29日,海德股份(000567.SZ)公告称,近期,公司与四川豪诚企业清算事务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算公司")及其股东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公司将以自有资金1773.36万元收购清算公司现有股东持有的清算公司的51%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清算公司将成为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的控股子公司。公司通过本次交易控股清算公司进入破产管理人行业。

  公告称,清算公司设立于2005年,是我国最早从事企业破产及债务重组业务的专业服务机构之一,已入围19家法院的管理人名册。   

  据了解,海德股份持有稀缺AMC牌照。

 

  ▲XREAL宣布完成6000万美元战略融资

 

  据报道,AR眼镜品牌XREAL1月30日宣布已完成新一轮6000万美元战略融资。据悉,本轮融资将用于产品研发和光学引擎生产基地的扩建,这意味着XREAL可以进一步提升AR眼镜的产能,预计在2025年将达到200万台的生产规模。

  据彭博社披露,这家初创公司预计今年将再生产50万至100万台AR设备,营收将达到1亿至1.5亿美元。到2025年,XREAL预计将生产多达200万台设备,并转化为2亿至3亿美元的营收。

  XREAL成立于2017年,获得了包括快手、蔚来资本、云锋基金、红杉中国、高瓴、洪泰基金、中金资本、金浦投资、顺为资本、CPE源峰、华创资本、爱奇艺等投资者的支持。迄今为止,这家公司已融资3亿美元。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2023胡润世界500强发布

 

  1月31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3胡润世界500强》显示,上榜企业门槛同比增长7%至2170亿元,总价值同比增长12%至382万亿元,位于美国、中国的上榜企业数量排名前两位。

  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认为,价值可能是衡量一家公司实力的重要方式,考虑了一家公司未来的盈利潜力。此次上榜企业总价值超过380万亿元,意味着上榜企业将在未来10年创造380万亿元利润。

  不过,企业价值正在快速变化。胡润介绍,三成五年前上榜胡润世界500强的企业,如今已经跌出此次榜单。此次上榜企业的总价值上涨12%,主要得益于软件与服务、半导体以及传媒和娱乐板块强劲增长。

 

▲第三届胡润中国食品行业百强榜出炉

 

  1月29日,第三届胡润中国食品行业百强榜在上海发布。榜单显示,贵州茅台以2.2万亿元价值蝉联中国食品行业最具价值企业,比去年下降5%。

  榜单前10名中,有5家是白酒企业,依次是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山西汾酒、洋河股份。

  榜单显示,今年上榜门槛为90亿元,比去年下降10亿元;前10名门槛为1900亿元,比去年下降400亿元。上榜企业总价值为8万亿元,比去年下降12%。

  "在中国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最值钱的企业,不是一个生活必需品,而是食品行业的高档白酒,这在全球是绝无仅有的。唯一比较相近的,是瑞士,它价值最高的企业是一家做食品的,就是雀巢公司。"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表示。

 

▲迈瑞医疗66.52亿元收购惠泰医疗21%股份

 

  据悉,市值超3400亿元的医疗器械"一哥"迈瑞医疗(300760)1月28日晚公告,公司拟通过全资子公司深迈控以协议转让方式收购科创板公司惠泰医疗(688617)21.12%股份,转让金额合计约66.52亿元。惠泰医疗实际控制人成正辉承诺,将不可撤销地放弃所持惠泰医疗10%股份所享有的表决权。

  同时,深迈控拟受让晨壹红启持有的珠海彤昇全部0.12%的普通合伙权益(迈瑞医疗持有珠海彤昇99.88%的有限合伙权益),珠海彤昇目前持有惠泰医疗3.49%的股份。

  本交易完成后,深迈控及其一致行动人珠海彤昇合计持有惠泰医疗24.61%股份,惠泰医疗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深迈控,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李西廷和徐航。

  1月28日晚,惠泰医疗也同步发布相关公告。惠泰医疗的主营业务为电生理、冠脉通路及外周血管介入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为我国电生理领域国产龙头企业及心血管领域国产领先企业,具备深厚的技术储备与丰富的产品矩阵。

  惠泰医疗1月28日晚公告,本次交易完成后,成正辉将继续担任公司副董事长及总经理职务。深迈控及其控股股东迈瑞医疗目前暂无在未来改变公司主营业务或者对公司主营业务作出重大调整的计划。

  迈瑞医疗看好电生理等心血管产品的市场发展趋势,不断构建和丰富耗材型业务布局是公司重要发展战略方向之一,为此迈瑞医疗积极寻找全球优秀标的进行并购整合,期望实现内外协同发展。

  近年来,迈瑞医疗格外重视外延式并购为公司发展带来的驱动效应。2021年,公司就收购了全球知名的IVD原材料领域公司海肽生物(HyTest),实现了在IVD原材料领域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2023年,迈瑞医疗再次完成对德国DiaSys控股收购,成功构建起体外诊断产品全球供应链平台,为实现IVD业务的全面国际化奠定基础。

  据迈瑞医疗最新公告,通过本次交易,公司将以此进入心血管领域相关赛道,并将利用在医疗器械领域的积累和人才储备,助力惠泰医疗提升研发能力、优化产品性能。

 

▲山东黄金拟斥资超百亿收购国内最大单体金矿床探矿权

 

  山东黄金(600547.SH)1月26日晚间公告,拟收购公司控股股东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黄金集团")全资子公司山东黄金地质矿产勘查有限公司(简称"黄金地勘")所持山东省莱州市西岭村金矿勘探探矿权,转让价款共计103.3亿元。此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但未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公告显示,本次交易的标的资产西岭金矿探矿权是目前为止国内探获的最大(世界级巨型)单体金矿床,资源储量丰富,且相邻于三山岛金矿的东侧,为三山岛金矿矿体沿走向和倾向的延伸部位。按照山东省及烟台市政府关于金矿资源整合的要求,西岭金矿应与三山岛金矿进行整合,统一开发。

  公告称,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黄金资源储量进一步增加。

 

  ▲康恩贝控股股东推出股份增持计划

 

  2024年1月30日晚间,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康恩贝,600572)发布关于控股股东增持公司股份计划的公告。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浙江省中医药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计划在6个月内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康恩贝股份,拟累计增持股份占康恩贝现总股本的比例不少于2%、不高于4%,这是康恩贝在1月22日晚间发布以自有资金2亿元至4亿元回购公司股份公告之后的再一次价值守护行动。

  据了解,这也是康恩贝控股股东自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对公司实施增持以来的又一次增持举措。

 

▲滴滴与宁德时代宣布正式成立换电合资公司

 

  1月26日,滴滴与宁德时代在福建省宁德市宣布正式成立换电合资公司。换电合资公司将依托双方的技术优势和运营能力强强联合,从网约车场景切入,为众多新能源车辆提供高效换电服务。此次合作是双方在公共补能领域的重要战略布局。

  除成立换电合资公司之外,宁德时代还与滴滴旗下小桔能源形成战略合作意向,将推动在储充一体等更广泛新能源领域的合作。

▲威马汽车重整程序启动

 

  1月26日,上海市三中院公告,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威马汽车")正式进入重整程序,计划于3月29日召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

  预重整期间,威马汽车评估资产价值约为96亿余元,审计负债金额约为250亿元。

  威马汽车成立于2015年,创始人是沈晖,拥有两个造车资质及工厂,分别位于浙江温州和湖北黄冈。

  威马汽车曾是国内头部造车新势力企业之一,市场地位仅次于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

  2018年,威马汽车被吉利控股集团起诉侵犯商业秘密,2020年品牌下车辆又发生多起自燃事件,该公司经营逐渐陷入困境。2023年10月,威马汽车申请预重整。

 

▲恒大终被清盘

 

  1月29日,香港高等法院正式公布,在呈请人佳盛环球(Top Shine Global Limited)于2022年6月提交的清盘呈请第6次聆讯上,对中国恒大集团(03333.HK,下称"中国恒大")颁布清盘令。同时,亦公布了颁布清盘令的理由。

负责审理此案的陈静芬法官指出,对恒大清盘,意味着解决包括创办人兼集团主席许家印控制权等一些问题的同时,将更换公司的管理层。

  根据本次判决书,中国恒大已严重资不抵债,无力偿还债务,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恒大曾提出过重组计划,但后因销售不及预期、恒大地产(中国恒大的主要附属公司)被立案调查等因素而无法进一步推进重组。同时,还有45%的C类债权人反对相关重组方案。

  数据显示,中国恒大共有10只存续美元债,余额143.104亿美元,已全部违约。恒大地产有13只存续境内债,规模513.63亿元;其中余额40亿元的"20恒大04"已违约,而其余境内债均发生过展期。

  恒大集团执行总裁肖恩回应中国恒大被颁令清盘称,接下来,集团将积极与清盘人沟通,依法配合清盘人履行相关程序,根据国际惯例、市场规则推进债务化解等工作;将稳步推进保交楼等重点工作。

  据悉,2022年6月,清盘呈请人佳盛环球以债权人身份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对中国恒大的清盘呈请。涉及财务义务金额为8.625亿港元,呈请人由连浩民代表。彼时,中国恒大表示,将极力反对该呈请。公司一直在积极与债权人沟通,推进境外债务重组工作。

  从2022年6月至今,中国恒大清盘呈请聆讯已经延期过7次。

  根据香港有关规定,法庭通常会在以下情况颁布清盘令,如公司无力偿还债务、法庭认为清盘乃属公正及公平等。在考虑上述理由时,法庭通常会了解公司实际状况,包括是否没有还债能力及是否仍有解决争议的方案。

  在被呈请清盘期间,中国恒大曾发起过债务重组,但最终因恒大销售不及预期、恒大地产(中国恒大的主要附属公司)被立案调查等因素而无法重组。

  根据香港有关条例,一间公司可申请自动清盘,或被法院强制清盘,公司任何一位债权人、股东或公司本身,均可提出将公司清盘的呈请。呈请人通常会聘请律师拟备和提出清盘呈请的程序。

  法院一旦信纳已符合香港《公司清盘条例》第177(1)条所载其中一项要求(包括公司无力偿还债务),便可对该公司发出清盘令。法院会考虑债权人的意愿以及公平公正原则。在强制清盘期间,所有针对公司的诉讼程序及债权人的行动都会自动中止,除非法院批准此类程序开始或继续。

  此外,董事的权力将被暂停,而受法院监督的清盘人将负责收回及变现公司资产、调查公司事务、裁定债权人的申索,以及从清盘产业中分配给债权人。一旦公司完成清盘,清盘人将向法院申请免除清盘人的责任及解散公司。

  汇生国际资本有限公司总裁黄立冲表示,中国恒大被清盘是早晚的事情,要阻止被清盘,只能是"白武士"站出来提出一个可行的债务重组方案,但迟迟没实现。如果中国恒大正式清盘,境外债权人就只能等待清盘后的资产分配了,股东也基本会全部清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恒大能让境外债权人分配的资产应该不多。

  一般而言,在香港清盘的公司债项偿付的优先次序是:员工工资等权益支出、有资产担保的有担保债权人、清盘的开支(包括清盘人的薪酬)、无担保债权人等。

 

管理视点

 

决策出问题,是因为它可能被居心不良的人操纵了

 

哈佛商业评论2月2日刊发初创企业、基金和C级高管团队的组织设计和沟通策略师玛丽娜·格拉兹曼(Marina Glazman)撰写的文章指出,影响我们日常决策的变量很多,但最有影响力的可能还是他人的态度和偏好。人类寻求归属感的本能帮助我们互相合作,建立了系统和社会,但也给居心不良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误导、哄骗甚至胁迫我们为他们、而不是自己的利益服务。

  我所说的“同伴压力操纵”(peer pressure manipulation)直接针对我们的共性本能。有五种操纵手段尤其会导致决策者陷入误区,如选择可疑的合作伙伴或投资、雇用不合格的代理组织、为构思不周的内部活动开绿灯,以及支持坏主意。

  这里,我们将讨论如何保护自己和团队的决策免受同伴压力操纵影响。一旦可以识别这五种常见的操纵策略,你就能在推销产品、想法、投资或行动方案时,随时进行保护性心理练习。

  同伴压力操纵如何实现?

  操纵者需要你即便没有得到明确说明,依然接受下面三个假设。这些想法构成了同伴压力操纵的基础,所以要学会注意和评估何时有人希望你相信这三个“真理”:

  · 其他相关人相信操纵者告诉你“他们也这样想”。

  · 他人的意见不仅真实,而且与你的决定有关。

  · 在决定违抗或赞同他人观点时,你的个人最佳利益受到威胁。

  识别五种操纵策略以及如何转移每种策略时,请记住这个框架。

  五种操纵策略

  这些场景灵感来源于我与不同领域决策者的对话,我将其整理为了现实案例。他们会:

  1、盗取信誉。科技会议主席莎拉需要为她的活动再预约一位演讲者。一位营销专家提出了申请。他说曾与亚马逊、PayPal、Stripe和其他主要品牌合作,还点名了一个“科技股权”非营利组织,说他想为边缘群体的创始人赋权。莎拉印象深刻,于是约了他做演讲。

  但在他演讲几分钟后,她后悔了。这位专家没有向观众提供任何营销建议,而是向他们推销自己的服务。他甚至提供了一个“特别一次性折扣”,一位与会者称这一举动实在“令人尴尬”。

  演讲失败后莎拉更详细地研究了这位专家,看看她遗漏了什么。这才得知他的客户实际上是亚马逊、PayPal、Stripe等公司的现任或前员工,而不是他说的这些公司本身。她也找不到他参与声称支持的事业的任何记录。

  看起来莎拉的“专家”虚假地将自己与品牌和事业联系在一起,他知道这些品牌和事业会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并将它们的可信度挪用到了自己身上。

  当某人的推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关系时,要审查其真实性。询问有关这些关系的问题。这个人与这些人或品牌到底有什么联系?他们是否在这些事业上投入了时间?他们采取了哪些行动来践行他们宣称的价值观?

  2、利用共同敌人赢得信任。虽然我们经常会因共同兴趣与人建立联系,但我们往往会立刻喜欢上那些与我们有相同负面观点的人。

  和格温一样对CFO感到不满的人更有可能向她推销他们的提议。和本一样担心交易会对自己有害的人更可能赢得他的信任。共同的负面情绪可以将人们团结起来,但也可以帮助操纵者让人们与他们的目的保持一致。

  仔细审查所有引用共同敌人或共同威胁建立融洽关系的推销。如果有人谈到你们对灾难性结果或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恐惧,或者声称与你一样对某个人、某种情况或某个品牌感到愤怒,就要注意了。他们使用这种共同威胁的方式很重要。他们提到这个威胁是因为这是一个他们想解决的实际问题吗?还是说,这种共同威胁除了帮助他们与你建立联系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作用?如果有人只是为了表示志同道合而激起你的愤怒或恐惧,那么他们就是在引导你接受所有他们接下来说的话。

  最后,不用怀疑每个与你分享恐惧的人。但是,你正在考虑的产品或计划应该因内容本身而不是所反对的内容引人注目。

  3、伪造市场验证。品牌合作未能推动销售后,营销主管乔丹重新阅读了他们合作品牌的案例研究,以调查问题。他注意到一些之前没注意到的奇怪现象:案例研究是假设的,没有点名实际客户。这个品牌还有大量的社交媒体受众,但参与度较低,表明可能有“僵尸粉”。该品牌网站上的媒体标识原来代表的是付费广告,而不是文章或新闻。乔丹开始认为这个品牌在伪造他们的受众规模,甚至是之前的成就。

  对操纵者来说,想伪造市场验证实在过于简单。他们知道,强大受众群体的表象迎合了我们寻求同行认可和归属感的本能。他们希望我们相信这些指标的表面价值。

  我们很容易相信表象。但要花点时间了解一下市场洞察的来源,以了解受众的规模和情绪。NPS 、使用统计、网络分析和社交参与等量化数据比粉丝数量更能直接反映情绪。要拿到参考资料和案例研究对象的名字,并询问网站上媒体标识等模糊信息。

  4、试图抹黑竞争对手。迈克尔是一家营养饮料品牌的销售总监,他希望与当地的一家经销商合作。但另一个竞争品牌也想合作,而且他们中只有一个能拿下独家代理权。于是,迈克尔告诉经销商选择另一个品牌有风险。迈克尔说,他们的产品在营养科学界不被信任,许多人认为它“不安全”。迈克尔暗示说,与他们合作会损害经销商的声誉,甚至要负一定责任。

  批评竞争产品的质量或特性并无不妥。但试图通过把它们描绘成有污点、不合法或是被禁止的来诋毁它们,则是一种操纵性策略,会让人们担心如果敢做出错误选择,就会被污名化。在迈克尔的案例中,他引用了社会上最大的污点之一来诋毁竞争对手:无视安全。

  如果你感到不安,觉得向你推销东西的人想诋毁或丑化竞争对手,你需要首先从描述中分析事实。深入研究“人们认为”或“社会相信”的说法,看看到底是谁说了什么,他们的原话是什么?他们使用了“不安全”这个词,还是只是一种描述?各利益相关者是如何解释这些来源的信息的?

  如果你认为这些描述确实有价值,那就迈出下一步。评估其优点,而不考虑其他选项。拒绝错误的二分法:仅仅因为选项A不好,选项B就一定好。

  5、分而治之。凯德是一位雄心勃勃,却没有完全得到同行信任的物流经理,因为他似乎总是渴望更多权力。他请副总裁允许他组建一个监管委员会并担任主席。这个委员会表面上可以保护公司免受意外事故的影响,但同时也会让凯德接触到其他经理的私人项目日志。副总裁没有买账,但他告诉凯德,如果团队其他成员都同意的话,他会予以考虑。

  所以凯德向部门负责人请愿。他告诉他们自己已经得到了副总裁的支持。部门负责人不想惹起愤怒所以签字同意。然后,凯德告诉经理们,他们的部门负责人已经加入,经理们也不情愿地签字同意。人们对授予凯德监督持谨慎态度,但他们不想挑战老板和同事,所以没人站出来。因此,凯德向副总裁展示了团队的“一致支持”,并获得了组建委员会的许可,这个私下没有人想要的委员会。

  这种策略被称为多数无知(pluralistic ignorance)。它通过在群体成员中引起反对一个坏主意的恐惧来发挥作用,因为他们被(错误地)引导相信自己是唯一的反对者。

  如果你发现自己被迫采纳一个不确定的共识观点,可以调查一下它是否得到了实际支持——还是只是遵从。问问同事们喜欢这个想法的哪些地方,以及他们认为它有什么帮助。观察他们的语气。他们是在传播观点,还是只在附和?通过分享自己的不确定性,为坦诚的反馈创造一个机会:“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感觉。你确定这是正确的吗?”匿名调查也可以通过发现团队成员没有分享的实际观点,为讨论打开大门。

  同伴压力操纵者不会用最有力的论据来说服我们。他们只是利用我们对认可和关系的需求,或者我们在群体中失去地位的恐惧。

  好消息是,我们不需要停止关心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来抵制这种操纵,只要我们识破其中的花招、简单的漏洞和错误的假设。因此,我们要提出问题,检验自己的说法。当你质疑操纵基础时,操纵就会瓦解。很多时候,其他人会感谢你的反击。

 

信息化建设

 

上海发文支持五个重点区域打造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

 

  1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宝山区打造吴淞创新城等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普陀区打造半马苏河有色金属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临港新片区打造临港科技城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打造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这五个重点区域的《若干措施》自2024年1月15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

  其中,《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5年,引领区服务平台交易规模突破7000亿元,引育50家标杆平台企业,建设形成"千亿平台、千万品类、千企上云、百项服务",大宗商品千亿级交易服务平台能级提升,工业品电商服务平台覆盖产品品类超千万种,数字化技术带动千家企业上云上平台,构建集聚百项专业服务产品的产业生态。浦东新区在集聚培育一批高能级平台主体、优化服务平台发展的营商环境的同时,还将重点打造一批功能突出的特色园区,张江数链(元宇宙)产业基地重点聚焦服务中国芯、创新药等先导产业的专业服务平台及工业品电商平台,世博园B片区央企总部基地重点培育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及专业服务平台,金桥5G产业生态园重点发展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陆家嘴集聚专业服务平台及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外高桥聚焦支持培育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类专业服务平台及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

  《关于支持宝山区打造吴淞创新城等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提出,依托宝山区位优势和资源,到2025年,大宗商品互联网交易服务平台与大宗商品生产、流通和配套服务实现高效融合、创新发展,提升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全国领先的大宗商品产业生态圈更加优化,新培育2家上市平台企业、3家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基本建成绿色低碳供应链核心功能区、长三角绿色低碳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高质量的低碳供应链数据库。并提出聚焦吴淞创新城,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服务平台集聚区。依托宝山区内产业园区综合资源优势,培育建设大宗商品电子商务示范园、南大智慧城、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等若干个"平台+园区"产业社区。通过规则创新、要素创新和监管创新,着力提升服务平台的发展能级规模、辐射带动力和产业衍生力,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龙头和高成长性的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和绿色低碳供应链服务平台企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领先大宗商品产业生态圈,助推产业规模能级、产业集聚度和市场价值进一步提升。

  《关于支持普陀区打造半马苏河有色金属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提出,依托普陀区位和商贸优势,到2025年,区内服务平台企业交易额持续向上突破,力争建成万亿级平台。孵化培育若干全国领先、亚太知名的有色金属供应链企业和一批独角兽企业。服务平台专业化、智能化、一体化、低碳化水平大幅提升,交易、物流、仓储等全流程服务进一步完善,形成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强劲的迭代升级能力,稳步释放服务平台引领带动效应。据悉,普陀区沿半马苏河水岸发展带建设大宗贸易总部集聚标杆园,围绕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产业链和垂直行业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

  《关于支持临港新片区打造临港科技城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集研发设计、供应链优化、企业服务、展示体验功能为一体的服务平台集聚区,培育集聚40家以上更高开放度的重点功能型平台,服务1000家以上重点企业,带动4000亿元工业总产值和40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值,支撑临港新片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国际化体系建设,加快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关于支持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打造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提出,充分发挥虹桥商务区"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大科创"功能优势,到2025年,培育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资源配置力和创新驱动力的龙头型服务平台企业,集聚10家以上具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整合能力的高成长性企业;培育若干"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争取相关国家级和市级服务平台落地,建成以数字化转型示范和专业服务为特色的服务平台集聚区,成为链接长三角城市群、"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城市的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新高地。

 

山东发文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据悉,山东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大数据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7个方面共18条工作举措,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塑强山东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力争三年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10%。

  近年来,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措施》强调,要强化数字技术突破,提升数字技术供给能力。每年实施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鼓励长周期支持模式,提升数字技术原创策源能力。实施数字技术攻关工程,聚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关键领域,以"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每年部署不少于20项关键技术攻关任务;建立省级数字产业重点项目库,每年谋划推出100个重大数字产业项目。

  山东省将加快构建数字技术梯次实验室体系,建强用好高水平创新平台。加快量子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建设,建强高端智能家电、虚拟现实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工业大脑、基础计算架构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共享平台,聚焦高端工业软件、未来网络、虚拟现实等重点方向,打造"5351"数字经济创新平台体系。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育强数字经济主力军。《措施》提出,3年内新培育数字经济领域高新技术企业3000家以上、数据要素型重点企业100家以上,全国电子百强、软件百强企业达到10家左右。每年新培育10家左右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0家左右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实施300项左右企业技术创新项目。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数字产业新增长点。省市联动高水平建设山东科技大市场,为数字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生态化"服务。加快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示范基地等布局,推动数字领域科技成果"边研发、边转化"。加大数字领域科技成果奖励力度。

  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实施数字强省重点人才引育工程,建立"数字工匠"培育库,在细分领域设置泰山学者申报专项,每年支持引育数字领域紧缺型、引领型高端人才不少于30名。支持数字经济领域重大创新平台中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人才团队以"特聘专家+青年专家"方式组团申报泰山学者。创新推行CDO(总数据师)制度。

  实施科技示范赋能行动,加快培育壮大数字产业集群。开展产业数字化提质增效行动,推动超过2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环节全面数字化率达到70%,"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率达到80%左右。

 

 

美国拟限制外国账号恶意使用AI云服务

 

  据报道,继芯片出口管制后,美国商务部着手管制云的出口。1月28日,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工业和安全局(BIS)发布新规的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称如果外国用户使用美国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来训练AI(人工智能)大模型,且大模型的参数达到一定水平,那么美国IaaS公司就需要向美国商务部上报外国用户的信息,该规定对IaaS经销商也使用。该规定截至4月29日向公众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称,美国IaaS商和外国经销商提供大规模算力基础设施服务,而外国"恶意人士"可以使用这些基础设施来训练大型AI模型,以协助或自动化恶意网络活动,这引起了担忧。BIS称,这些服务可以临时注册,易于更换,还有"恶意人士"通过经销商来使用服务,这都阻碍了执法部门获取恶意人士的身份。

  美商务部称,还可采取"特殊手段",封禁或限制云的外国用户账号。

 

法国启动自旋电子技术研究计划

 

  据报道,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1月29日宣布,在法国东南部城市格勒诺布尔正式启动一项国家级研究计划,旨在促进自旋电子技术发展,并以此推动数字领域的节能和可持续发展。

  这项计划由法国替代能源与原子能委员会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导,为期八年,将获得3813万欧元资助。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说,自旋电子技术为数字领域发展提供了颠覆性解决方案。与传统电子学相比,它利用电子的自旋等特征,可实现更强功能以及更低能耗。

  数字领域发展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不可忽视。有关预测认为,到2030年,数字领域将占全球电力消耗的20%到30%。因此,未来电子设备除了计算能力、微型化、成本等指标外,也需要重视能效指标。

 

李俊:培育数字贸易竞争新优势

 

《经济日报》1月25日刊发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数字贸易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李俊撰写的文章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这是党中央顺应全球贸易发展趋势和国际分工演进规律,结合现阶段中国外贸发展现实需要作出的战略部署。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不仅持续赋能传统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而且创造出了新的贸易模式和贸易形态,以数据为生产要素、数字服务为核心、数字订购与交付为主要特征的数字贸易蓬勃兴起,成为推动全球贸易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此背景下,要充分认识到数字贸易在促进贸易提质升级方面的重要作用,抓住发展机遇,塑造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

  顺应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数字贸易是全球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我国贸易规模持续稳步增长的新动力,发展数字贸易对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大意义。

  从国际看,当前全球贸易发展趋势正从传统的货物贸易、价值链贸易、服务贸易向数字贸易升级演进,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加大对数字贸易领域的投入力度,力图抢占国际分工与贸易新的制高点。数字贸易的快速发展不仅能有效降低现有产品全球价值链的组织和协调成本,而且能提供一系列新的可贸易产品及相应的新的全球价值链,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型全球价值链体系,并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我国要适应全球价值链的调整进程,在巩固传统贸易发展优势的同时,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培育数字贸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起新的贸易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从国内看,受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等影响,我国外贸持续稳定发展面临一些挑战,稳外贸压力有所增加。发展数字贸易能够推动全球资金、技术、人才、知识、数据、服务等要素流动畅通,不断拓展服务可贸易的边界,扩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增强全球贸易发展动力。展望未来,加大力度发展数字贸易是我国稳定外贸发展态势、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必然选择。对此,需要提高数字贸易发展的战略定位,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跨境电商、贸易数字化等手段,帮助企业拓展市场、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贸易附加值。

  深刻认识现实基础

  当前,数字贸易正在成为引领全球贸易增长的重要力量,要深刻认识其面临的优势与差距、机遇与挑战,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

  从发展优势看,我国具备发展数字贸易的良好基础条件。一是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较大,数字市场前景广阔。多年来,我国依靠庞大的国内数字消费市场,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助力作用,迅速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二是数字贸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跨境电商出口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B2C跨境电商交易市场,2022年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达到2.5万亿元,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到2.1万亿元。三是数字平台企业综合实力较强,支持数字贸易发展的产业链优势明显,相关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数字技术人才持续涌现,应用场景等资源要素较为充沛。

  从发展机遇看,当前全球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我国数字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重大机遇。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产业和贸易发展拓宽了空间。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直播电商、移动支付、远程制造、智能机器人、大数据营销等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跨境电商、云服务、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各类经营主体创新活跃,为数字贸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为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我国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开放平台持续推进数字贸易领域改革创新,成功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并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致力于对标更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此外,我国大力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网络。截至2023年9月底,中国已与五大洲30个国家建立双边电子商务合作机制,带动提升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为我国数字贸易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空间。

  我国数字贸易发展有很大提升空间。虽然B2C跨境电商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但B2B跨境电商发展相对滞后,数字服务贸易发展不充分,数字服务出口国际市场占有率低。此外,我国数字平台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海外收入占比不高,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我国数字贸易发展还面临着不少挑战。一是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芯片、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领域需要进一步突破。二是数字贸易国际规则的话语权较弱,在相关规则制定方面滞后于西方发达经济体。三是数字市场开放水平有待提高,需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治理水平。

  把准未来发展着力点

  面向未来,我国要在数字化发展浪潮中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塑造新优势,推动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积极打造数字经济对外合作开放高地。

  一是明确数字贸易发展的战略定位。加强数字贸易顶层设计,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支持数字贸易企业走出去,全力扩大数字服务出口。研究制定数字贸易重点业态目录,出台支持数字贸易相关的投资准入、财政金融、人才引育等政策。支持地方开展试点和示范,促进数据跨境安全、自由流动,在数字服务市场开放、电子发票和数字身份认证等方面先行试点。

  二是实现跨境电商提质增效。持续推动B2C跨境电商业态创新,进一步增强消费品跨境电商优势,积极发展B2B跨境电商贸易,扩大与制造业相关的信息技术、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等数字服务进口,以此推动技术创新和价值链升级。鼓励跨境电商企业深耕行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带动生产端个性化、定制化发展。

  三是加快推进贸易数字化进程。促进数字贸易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融合发展,支持外贸企业在贸易开发、贸易撮合、贸易执行、贸易服务等全链条各环节实现数字化转型,推进贸易供采对接、贸易服务平台、外贸基础设施数字化。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在贸易科技、发展模式、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

  四是为数字平台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统筹发展和安全,协调好数字贸易监管与促进政策,进一步完善细化我国网络安全、数据跨境流动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合规指引,丰富企业数据跨境流动安全合规的渠道。加强开展数字贸易规则相关的磋商与谈判,多渠道为数字平台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五是探索高水平数字贸易国际规则和标准。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推动数字领域制度型开放,积极参与数字贸易国际规则制定。充分发挥标准化在助力数字贸易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应对不合理贸易壁垒、拓展国际市场等方面的作用,加大数字贸易标准化建设力度。

 

世界需要怎样的人工智能治理?

 

广州日报1月29日刊发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教授潘恩荣,和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卢紫梦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时,宣布中国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倡议》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安全和治理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人工智能治理的中国方案,充分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契合各国发展人工智能的现实需要,引领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安全、有序发展。《倡议》吸收各国现代化进程和工业革命的经验教训,以自立自强的科技伦理筑牢人工智能治理的战略支撑。

  发展态势:以科技创新驱动社会变革

  人工智能展现了其大幅提升人类生产力的潜能。一般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概持续80多年(自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器系统取代人的体力劳动。机器生产在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从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实现的突破使其初步具备掀起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条件,有望以智能机器生产全面替代手工生产或传统机器生产。

  一方面,人工智能具备执行人类部分智能行为的能力。2006年,有“人工智能教父”之称的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与科学家杨立昆(Yann LeCun)、约书亚·本吉奥(Yoshua Bengio)一道发明深度学习算法,奠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技术基础。2012年10月,辛顿团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AlexNet算法在ImageNet大型视觉识别挑战(ImageNet Large Scale Visual Recognition Challenge, ILSVRC)比赛中取得进展,将图像识别的错误率从原来的25.7%降到16.4%。当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机器学习算法的错误率低于人类的错误率时,机器学习算法开始大规模进入商业应用领域,在视觉、听觉、语言、文字等方面大放异彩,开辟出安防、金融、医疗和教育等新应用场景,商业领域的人工智能“机器换人”新浪潮涌现。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具备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功能,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出现革命性的突破。2023年7月,《科学》期刊发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生产力影响的实验证据》(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the productivity effects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文显示,453名受过大学教育的专业人士被分配职业特定和激励性的写作任务(均为职业中存在的真实任务),其中一半的参与者被要求学习、使用ChatGPT。实验结果表明,以ChatGPT作为辅助后,完成任务的平均花费时间减少40%,输出质量提高18%。实验证明,ChatGPT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

  反思安全:工业革命带来颠覆性影响

  从历史视角考察,当前人工智能推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就像是18世纪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智能版”。近两百年前,由工作机、传动机、动力机组成的机器体系解放了人的双手。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技术革新为基础,对商品生产的组织形式进行制度化重构,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工厂制度,带来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在短短几十年内,英国实现了从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强国的飞跃,被冠以“世界工厂”的称号。由机器变革引发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一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社会革命。一方面,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从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它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冲突推动近代社会的深刻变革;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引发工业化和全球化浪潮,新老工业化强国的恶性竞争改变世界格局,甚至引发世界大战。总的来说,机器工业的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彻底的社会变革,其负面效应则表现为引发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安全挑战,轻则导致规模性失业和贫富差距悬殊,重则加剧社会群体分化和冲突。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爆发性发展所蕴含的安全风险已经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首先是失业问题。在ChatGPT最初闯入人类社会时,探讨新一波失业浪潮来临的声音尤为响亮。人们发现,不仅人类的体力劳动被取代,人类的智力劳动甚至某些创造性工作都面临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挑战。许多需要人类经年累月才能训练出来的技能,如创作诗词书画,一下子被大模型取代,不仅在质量上与人类相当,还在速度上远超人类。这可能带来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为突出的社会失业现象。

  其次是发展鸿沟的隐患。一方面,当前智能算法技术本身针对不同或特定的民族、信仰、国别、性别等特征,存在歧视性的弊端。另一方面,智能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同样出现向精英人群和发达国家倾斜的趋势。由此导致不同群体和国家之间出现“智能时代的发展鸿沟”,在科技和产业发展方面产生“代差”风险。如果不加以有效遏制,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分化将表现为更难弥合、更彻底的分裂格局。

  最后是发生冲突的风险。一种担忧是人工智能可能发展出自主意识,另一种担忧是人工智能将被少数人掌控。无论哪一种,人工智能都可能成为奴役人的存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机器的异化造成了机器驱使工人过度劳作的现象,工人甚至沦为机器的一部分,底层人群成为整个工业社会发展的牺牲品。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但人工智能已经展示出加剧军事冲突烈度的能力,人工智能赋能的武器系统使人类发动的战争更具毁灭性,甚至可能使武器系统产生自主性,并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对所选择目标给予武力打击。

  人工智能治理:把好科技伦理“方向盘”

  人工智能展现出提升和促进人类福祉、和平与繁荣的极大潜能。同时,围绕此类技术的使用是否合乎道德规范这一问题,产生了愈发热烈的讨论。尤其在人权保护、恶意使用人工智能设计生物武器或进行网络攻击、人工智能的军事应用等方面,存在诸多全球性风险。为解决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世界上各主权国家、国际组织、技术社群和非政府组织等不断推出关于人工智能伦理和治理的准则。总体来看,其中的核心意识形态来自西方式现代化的宗教文化传统。例如,广为流传的“以人为本”伦理准则,即“西方中心论”思想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映射,表达了“以人类为中心”和“人权优先”的意图。

  《倡议》明确表达了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对人工智能伦理和治理的理解。《倡议》以发展和安全并重为原则,明确提出人工智能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智能向善”的宗旨,强调以增进人类共同福祉为目标,以保障社会安全、尊重人类权益为前提,遵守适用的国际法,符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其中,“以人为本”与“尊重他国主权”的组合理念,一方面凸显人工智能技术造福于人类的伦理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强调应当严格遵守他国法律,接受他国法律管辖,反对科技霸权霸凌行径,特别指出增强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伦理先行与健全法律规章制度的组合理念,一方面有助于明确人工智能相关主体的责任和权力边界,及时回应国内和国际相关伦理关切;另一方面聚焦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中的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保障,遏制人工智能技术的非法使用。

  《倡议》坚持创新居于现代化建设全局核心地位的理念,包含三层含义。首先,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人工智能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重构社会组织架构、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其次,人工智能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否则,科技霸凌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干涉他国内政、社会制度及社会秩序,危害他国主权。最后,科技伦理自立自强是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新战略支撑。只有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才能以落实《倡议》为契机,同各方就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开展沟通交流、务实合作,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朝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系着我国能否抓住赶超跨越的历史机遇。《倡议》的提出为我国在科技发展领域赢得主动权,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奠定了基础。《倡议》不仅关注人类与技术的关系,而且注重人类社会群体关系的协调,实际上是主张以全人类之力应对技术带来的风险挑战,进而推动智能技术造福人类。《倡议》的思想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关于19世纪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反思:在欧洲工业化背景下,通过研究企业(工场/工厂)内部生产领域中的技术创新活动及社会层面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创新,反思技术进步与制度变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展望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从中国发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到28个国家及欧盟共同签署《布莱奇利宣言》,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中所起到的作用。在这片新领域,聚焦点从传统的“人与人”关系扩展到人工智能时代的“人与机”关系。

 

企业信息员园地

 

创业成功的八种类型和实现路径

 

  特约信息员:王协忠                            

  近期,笔者根据500多个优势产业的成长历程分析研究,有以下八种类型值得借鉴:    

  第一种是资源型,主要是区域性的资源优势,如原料、能源、土地的资源优势,比如说滨海的秋葵酒、大纵湖的旅游服务业。

  第二种是市场型,所谓市场型就是市场需求型,在创业者所在的地区,消费者对某一种产品的需求特别大,就像80年代初期,只要做生意就发财,因为那时国内的物质条件贫乏,市场需求特别大。

  第三种资金型创业,主要是选择那些对资金需求量比较大的项目,这类项目一般人投资不起,跟随者不多。因而创业容易成功。

  第四种技术型,主要是那些掌握一技之长的那些创业者,对某项技术比较熟练,能够独立设计出某种产品,并能进行批量化生产。这种类型的人创业也容易成功,只是需要体格醒,团队成员里要有营销类人才来支撑,因为技术型的人才,一般营销意识都很差。

  第五种营销型创业,主要是那些在企业里从事市场营销那些年轻人,因为工作关系手里客户资源比较多,创业也相对容易,大家应该看到,80-90年代的那些被别人瞧不起的,走南闯北的供销员们,有几个现在不是老板。

  第六种物流型,即创业者所在的地方交通条件较好,铁公机船都很发达,靠车站、码头、港口、货场、机场等交通枢纽附近,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都比较发达,在这些地段无任做什么都发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地利”。

  第七种创业类型文化创意型,对于那些毕业于艺术院校的专业,如广告设计、环境设计、舞蹈、表演等专业,这类人才工作2-3年后,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进行创业,广告公司、装修公司、演艺公司的开办成本比较低,风险也很低,创业容易成功。

  第八种互联网型创业,很多人通过互联网平台,结合本地区的资源优势,通过新的商业模式创新,开展互联网创业,比如开网店、微店,自建平台等形式进行创业,典型的是时下非常流行的OTO互联网商业模式。

  第九种高科技型创业,拥有某项专利,能够独立研发新产品。

  第十种综合性创业,从生产要素的数量多少,可以分为生产要素混合型创业,即由一种或多种生产要素综合起来创业。

  从创业的主体来看,创业也可以分为个人单独创业和合伙创业,实现强强联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譬如技术型和营销型结合起来,创业的成功性会大大增加;技术型和互联网型结合,实现互联网+,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从而在创业路上通行无阻。

  从创业的方式来看,创业分为连锁加盟型、自立型,通过连锁加盟某个连锁经营企业,获得品牌、技术、管理、人才的输出和支持,能够减少风险,提高创业的成功率,相对而言自立性创业要靠自己单打独斗和摸索要简单得多。

 

 

 

 

 

 

 

 

 

 

 

 

 

 

 

 

 

 

 

 

 

 

 

 

 

 

 

 

 

 

 

 

 

 

 

 

 

责任编辑:张江红 服务电话:(010)68701142

内部资料  请勿外传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2024年 第5期

中国企业联合会信息工作委员会                        2024年2月2日

 

部委决策

 

习近平要求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据悉,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1月31日下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落实到位,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要高度重视,切实解决。

  习近平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习近平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习近平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习近平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新规落地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强1月22日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反垄断工作。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现行的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偏低,不适应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客观需要。修订《规定》,对现行的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进行调整,旨在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门槛,降低经营者集中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反垄断监管执法效能,促进投资并购。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情况,修订后的《规定》进一步提高经营者集中营业额申报标准:

  一是将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的全球合计营业额标准,由现行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提高至超过120亿元人民币;

  二是将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的中国境内合计营业额标准,由现行超过20亿元人民币提高至超过40亿元人民币;

  三是将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的中国境内营业额标准,由现行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提高至均超过8亿元人民币。

  此外,《规定》要求,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对申报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财政部诠释"积极的财政政策"

 

  据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4年2月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在会上对"财政政策怎么有效支持经济的复苏"等问题进行了回应。

  王东伟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明确部署,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所谓适度加力,主要是四点:一是保持适当的支出强度,释放积极的信号;二是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三是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四是优化调整税费政策,提高政策的精准性、针对性、有效性。所谓提质增效,就是要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绩效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强化政策协同这六个方面下功夫,大力推进财政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法治化,要把钱用在刀刃上、关键处,同样的钱花出更大成效,实现更高效益。

  王东伟进一步指出,2024年财政政策重点做好"七个着力":

  一是着力支持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方面用好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链,推动解决好基础产品、核心技术、关键软件等方面的难点堵点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先进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的撬动引导作用,以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制造业重点领域,培育产业新赛道。

  二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主要从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发力。从投资看,要扩大有效益投资。今年将用好相关国债资金,继续安排一定规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适当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等,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从消费看,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2024年将围绕居民消费升级方向,推动壮大文化、旅游、教育、养老等新的增长点,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意愿和能力。

  三是着力持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确保落实我们常说的"一个一般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要求,推动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建设。全力支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保障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资金需求,推动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四是着力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统筹用好税费减免、社保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多渠道支持创业就业。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分类分层社会救助保障。同时加强"三保"支出的预算管理和财力下沉,兜牢基层"三保"的底线。

  五是着力支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支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就是将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政策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范围扩大到全国,实现全覆盖。要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这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非常重要的方面。同时要用好中央财政的衔接资金,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建设。

  六是着力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支持地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完善支持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财税政策,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的支持力度。

  七是着力支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持投入力度,完善财税政策,培育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金融监管总局部署2024年八大重点任务

 

  1月30日,金融监管总局召开2024年工作会议,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会议强调,2024年是金融监管总局全面履职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全系统要锚定金融强国建设目标,坚决做到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扎实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会议要求,2024年要紧紧围绕金融监管总局年度重点任务目标,以责任定目标、以目标抓考核、以考核促落实。具体来看,要重点做好八大重点工作。

  一是全力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把握好时度效,有计划、分步骤开展工作。健全金融风险处置常态化机制,落实机构、股东、高管、监管、属地、行业六方责任,推动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积极稳妥防控重点领域风险,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加快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督促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落实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要求。配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指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方式开展债务重组、置换。

  三是坚决落实强监管严监管要求,全面强化"五大监管",严把准入关口、严密风险监测、严肃早期干预纠正。紧盯"关键事""关键人""关键行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做到一贯到底、一严到底、一查到底。

  四是跨前一步强化央地监管协同,加强信息交流共享和重点任务协同,切实做到同责共担、同题共答、同向发力。

  五是着力防范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强化抓早抓小,保持高压震慑,加快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六是坚定不移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引导金融机构聚焦主业、苦练内功、降本增效,切实提升行业发展可持续性。稳定扩大制度型开放,助力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推动实现"机构不做假、股东守规矩、高管知敬畏、员工有操守、公众识风险"。

  七是精准高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做好"五篇大文章",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支持扩大有效需求,持续增强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切实提升金融消保工作质效。

  八是平稳有序完成机构改革任务,加快推动省市"三定"落地,稳步推进县域机构改革,同步建机制、强保障、提效能。

会议强调,要旗帜鲜明加强政治建设,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作为管党治党的根本职责。要常态长效抓好中央巡视整改,举一反三解决共性问题。要坚持不懈正风肃纪反腐,持续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大力开展监管作风专项整治。要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坚持"三个过硬"标准,统筹推进干部队伍建设。要深入实施"四新"工程,促进形成奋发有为、实干兴局、争先创优、勇立新功的良好氛围。

 

央行要求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主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一是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坚决落实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折不扣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二是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稳健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把握好新增信贷的均衡投放,注重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为经济稳定增长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兼顾内外均衡,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三是加快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持续做好金融管理和服务,不断完善征信、支付清算、货币金银、国库管理等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与建设规划,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四是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强服务和产品创新,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建设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制度安排。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培育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

  五是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推进金融安全网建设,提升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能力,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发挥好行业保障基金、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作用。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配合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稳妥有效化解重点领域和重点机构风险。强化金融稳定法治保障,加快出台金融稳定法等法律法规。

  六是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展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继续支持香港和上海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深化国际金融合作,推进全球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协调。

  七是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扎实做好中央巡视和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强化作风建设。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加强干部队伍理想信念教育,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

 

证监会研究部署2024年资本市场重点工作

 

  1月25日至26日,证监会召开2024年系统工作会议,研究部署2024年资本市场重点工作。

  会议强调,要突出政治引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深刻领会金融强国建设的根本目的、必由路径和紧迫任务,强化金融报国的情怀和担当,进一步明确资本市场功能定位,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深化中央巡视整改,抓好审计整改,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加强权力监督制约,提高监管透明度,坚决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坚持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标准,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监管干部队伍。

  会议强调,要突出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从维护市场公平性出发,系统梳理评估资本市场关键制度安排,重点完善发行定价、量化交易、融券等监管规则,旗帜鲜明地体现优先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落实资本市场防假打假综合惩防体系,加大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案件的查办力度,提升案件查办效率,对性质恶劣、危害严重的,进一步强化行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让违法者付出惨痛代价。充分用好集体诉讼、代位诉讼、"示范判决+专业调解"等机制,让投资者更加便捷、直接地获得赔偿。大力推动提升上市公司的可投性,完善上市公司质量评价标准,督促和引导上市公司强化回报投资者的意识,更加积极开展回购注销、现金分红。推动完善公司治理,建立对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等"关键少数"更加严密有效的监管制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市场化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推动将市值纳入央企国企考核评价体系,研究从信息披露等角度加大对低估值上市公司的约束。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坚持"应退尽退",加速优胜劣汰。压实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坚持"申报即担责",对"带病闯关"的,严肃核查、严厉惩治。督促公募基金等投资机构履行受托责任,增强专业能力,更好服务居民财富保值增值。

  会议强调,要突出"稳"与"进"的统筹。着力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健全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的有效机制,强化各方协同,加强与市场沟通,以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稳市场、稳信心。坚持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加强发行上市全链条监管,评估完善相关机制安排。大力推进投资端改革,推动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改革试点加快落地,完善投资机构长周期考核,健全有利于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环境,促进投融资动态平衡。统筹开放和安全,稳步扩大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加强开放条件下的监管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围绕做好"五篇大文章",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优化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发展政策环境,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探索中国特色期货监管制度和业务模式,健全商品期货品种体系,着力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会议强调,要突出强监管、防风险与促发展一体推进。坚持把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坚守监管主责主业,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把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落实到位。依法将所有证券期货活动全部纳入监管,消除监管空白。扎实推进资本市场法治建设,积极培育健康的资本市场文化。落实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的要求,健全私募基金监管制度机制,扎实推进交易场所清理整顿,推动资本市场重点领域风险持续收敛。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等部署,统筹抓好风险防控和合理融资支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确保资本市场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证监会加强融券业务监管

 

  1月28日,中国证监会加强对限售股出借的监管,进一步优化融券机制,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将转融券市场化约定申报由实时可用调整为次日可用,对融券效率进行限制。

  证监会表示,因涉及系统调整等因素,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的措施自1月29日起实施,融券效率限制措施自3月18日起实施。沪深交易所同步发出通知,暂停战略投资者在承诺的持有期限内出借获配股票,通知实施前尚未了结的出借合约到期不得展期。

  2023年10月,证监会取消上市公司高管及核心员工通过参与战略配售设立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出借,并限制其他战略投资者在上市初期的出借方式和比例,包括将融券保证金比例由不得低于50%上调至80%,对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融券的保证金比例上调至100%等。新规实施以来,战略投资者出借余额降幅近四成。

  证监会指出,在总结前期优化融券机制安排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稳妥推进、分步实施”的思路,此次优化融券机制,主要体现两方面监管意图:一是突出公平合理,降低融券效率,制约机构在信息、工具运用方面的优势,给各类投资者更充足的时间消化市场信息,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秩序。二是突出从严监管,阶段性限制所有限售股出借,进一步加强对限售股融券监管,同时,坚决打击借融券之名行绕道减持、套现之实的违法违规行为。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此前通过答记者问表示,对于融券业务将全面强化穿透式监管,一方面压实券商责任,督促公司按照“看不清,不展业”的要求,加强对客户交易行为和交易目的的穿透式管理,严禁参与违规或为违规提供便利,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证监会将强化监管执法,建立健全穿透式监管的工作机制,对通过多层嵌套、合谋交易、串联套利等方式违反“限售股不得融券”等要求的行为从严打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强化监管,把制度的公平性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及时总结评估运行效果,依法维护市场秩序,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报行合一"首个行业倡议出炉

 

  1月26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向业内下发《关于促进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健康发展的倡议》(下称《倡议》),旨在规范银保业务,防范化解长期经营风险,促进人身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看,《倡议》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加强精算约束,科学设计银保产品。人身险公司要以精算技术为支持,审慎确定产品定价假设。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全面分析产品的客户利益、理赔给付、佣金、业务及管理费、公司盈余和资本需求的关系。充分考虑保障期限、交费周期和退保率假设等因素,科学确定预定附加费用率水平和期限结构等。

  二是要加强精细化管理,合理确定银保产品费用结构。人身险公司对银保代理渠道销售的产品,合理确定费用结构。在产品备案时的产品精算报告中明确说明费用假设和费用结构,费用结构不明显偏离公司的实际费用情况,原则上包含向银行支付的佣金、银保专员的薪酬激励、培训及客户服务费、分摊的固定费用等部分。其中,向银行支付的佣金列明上限。银行代理保险产品缴费期内的附加费用率即为可用的总费用率。

  三是要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报行合一"内控管理机制。保险业协会倡导险企总公司高度重视,建立健全银行代理保险业务、财务内控机制,督促各部门、各分支机构有效落实"报行合一"。建议将精算技术充分运用到内部控制相关环节,建立约束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基于经验分析和合理预期设定产品定价使用的预定附加费用率。规范费用预算执行,强化费用预算执行考核刚性约束,围绕"报行合一"要求开展费用管理。合理制定费用列支政策,总公司做好"报行合一"统筹管理,制定费用列支政策。

  四是要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费用真实性管理。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明确各类费用科目列支的具体要求。建立完善的费用分摊机制,不以不合理费用分摊方式调整费用结构。不通过虚增银行代理业务收入、账外支付、虚构中介业务、虚假费用列支等方式套取费用。

  五是要坚持依法合规,严格规范佣金支付管理。在产品报备列明的银行代理渠道佣金上限内支付佣金。佣金入账时,凭证内附相应的专项发票以及佣金计算说明等决策程序证明材料。不向银行代理渠道以出单费、信息费等名义支付佣金以外的费用。人身险公司及其人员不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向银行及保险销售从业人员支付协议约定佣金之外的任何利益。鼓励积极探索与业务品质挂钩的激励机制,探索佣金费用的递延支付。

  六是要动态跟踪调整,加强费用假设回溯分析。人身险公司要加强运用实际经营结果对费用假设的回溯分析,对费用波动的合理性进行综合判断,如发现实际费用水平或费用结构不合理的,及时根据"报行合一"要求对费用水平、费用结构等进行调整,必要时停售相关产品。

  七是要筑牢风险防线,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加强对各部门、各分支机构"报行合一"执行情况的专项审计力度,纳入公司年度审计工作安排,制定可操作、可量化的审计工作计划,确保审计效果。

  业内人士认为,《倡议》的精神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1月19日下发的《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银行代理渠道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通知》)保持一致,并从业务实操的角度对促进银保业务健康发展提出了非常详细的举措,有助于持续规范业务,提升银保业务价值。据了解,《通知》督促保险公司严格执行经备案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简称"报行合一")。

 

金融监管总局召开会议部署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相关工作

 

据报道,继1月初发文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之后,1月2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召开会议,部署推动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相关工作。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会议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更加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金融监管总局的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今年1月初,住建部联合金融监管总局出台了《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要求各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协调机制是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决策部署,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

  该会议认为,协调机制要发挥好地方政府的牵头协调作用,加强工作统筹,细化政策措施,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和金融机构精准对接。要按照公平公正原则,筛选确定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向本行政区域内金融机构推送。要加强信息共享,及时向相关金融机构提供项目建设运行、预售资金监管等信息。要指导金融机构与房地产开发企业平等协商,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自主决策和实施,保障金融机构合法权益。

  会议强调,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内部机制,明确工作规则。对符合授信条件的项目,要建立授信绿色通道,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积极满足合理融资需求。对开发建设暂时遇到困难但资金基本能够平衡的项目,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通过存量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新增贷款等方式予以支持。同时,金融机构要加强资金封闭管理,严防信贷资金被挪用。

  会议要求,各监管局要积极参与协调机制,主动配合地方政府和住建部门,稳妥有序开展相关工作,共同推动协调机制落地见效,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住建部要求抓紧提出可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

 

  1月26日,住建部召开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住建部部长倪虹出席会议并强调,加快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支持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会议要求,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长短结合、标本兼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坚持因城施策、精准施策、一城一策,用好政策工具箱,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各城市可以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

  会议指出,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的重大举措。地级及以上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发挥牵头协调作用,把这一重要机制迅速建立和运转起来,及时研判本地房地产市场形势和房地产融资需求,强化统筹谋划,细化政策措施,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推动房地产企业和金融机构精准对接,协调解决好房地产融资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会议强调,针对当前部分房地产项目融资难题,各地要以项目为对象,抓紧研究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协调本行政区域内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精准有效支持合理融资需求。信贷资金要确保封闭运行、合规使用,坚决防止挪用。省级层面要跟踪监测落实情况,加强督促指导。国家层面将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项目信息平台,实行周调度、月通报。

  住建部抓机制落实力度大,据了解,1月底前,第一批项目名单落地后即可争取贷款。

  会议还要求,要以编制住房发展规划为抓手,完善"保障+市场"的住房供应体系,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健全房屋全生命周期基础性制度,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打造绿色、低碳、智能、安全好房子。要重拳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纠治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物业等方面乱象,曝光违法违规典型案例,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据报道,住房城乡建设部和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印发通知,明确发挥城市人民政府牵头协调作用,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研判房地产市场形势和房地产融资需求,协调解决房地产融资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公平公正原则,综合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情况及项目开发企业有关情况,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推送金融机构,做好融资支持。

据了解,住建部和金融监管总局1月5日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要求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研判房地产市场形势和房地产融资需求,协调解决房地产融资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公平公正原则,综合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情况及开发企业有关情况,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推送金融机构,做好融资支持。这是"金融16条"、"三个不低于"、"金融支持租赁住房"后,金融领域支持房地产的重要文件之一。

  2023年11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本次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中期协发布《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管理规则》

 

  据悉,为引导期货公司有效管理声誉风险,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维护期货行业形象和市场稳定,中国期货业协会(下称"中期协")1月31日发布《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管理规则》(下称《规则》)。

  中期协表示,声誉作为期货公司长期培育积累的无形资产,不仅是期货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也是确保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战略资源,加强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培育和维护期货公司及行业的良好声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据了解,随着期货行业规模的逐渐扩张、期货公司产品的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以及金融市场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期货市场声誉事件有所增多。同时,期货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声誉风险管理意识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工作人员对声誉风险的内涵及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存在把声誉风险管理与公司风险管理、业务发展等割裂开来的情况。

  考虑到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中期协认为,有必要在声誉风险管理方面建立统一的制度规范,从总体框架和具体操作上对期货公司开展声誉风险管理提出基本要求。

  《规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明确声誉风险及声誉事件定义。《规则》明确了声誉风险和声誉事件的定义,指出声誉风险是指因期货公司及子公司、工作人员行为或外部事件等,导致交易者及社会舆论对期货公司产生负面评价,从而损害期货公司品牌价值,不利于其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行业形象的风险。期货声誉事件是指引发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的相关行为或事件。

  二是提出声誉风险管理的总体原则。《规则》提出了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全局性、全面性、匹配性、前瞻性、审慎性、时效性,旨在要求期货公司将声誉风险管理贯穿于公司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和全体工作人员,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期货公司要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声誉风险管理理念,主动识别并防范声誉风险,强化对声誉风险及事件的审慎评估和判断,并能够及时报告、主动应对和积极控制声誉事件,防止声誉风险升级。

  三是要求期货公司确定声誉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规则》要求期货公司确定各部门及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在内的声誉风险管理架构及各层级的职责分工,规定工作人员的执业规范,并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内部审计范畴。其中,《规则》明确期货公司董事会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期货公司监事会或监事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监督责任,期货公司经理层对声誉风险管理承担直接责任。《规则》要求期货公司建立或指定部门或团队负责开展声誉风险管理工作,并指定一名除首席风险官以外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期货公司首席风险官配合做好声誉风险处置相关工作。同时,《规则》要求期货公司应设置新闻发言人,可由一人或多人担任,其中至少一名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期货公司应保障负责声誉风险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首席风险官、新闻发言人能够充分履职所必需的知情权及资源配置。此外,期货公司应当建立或指定部门或团队负责开展声誉风险管理工作,其他职能部门、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应当配合开展声誉风险管理工作。

  四是要求期货公司确定声誉风险的覆盖领域和管理机制。《规则》要求期货公司在战略规划、公司治理、业务运营、信息披露、工作人员行为管理等经营管理的各领域充分考虑声誉风险,并防范声誉风险与其他风险类别的交互影响和转化。期货公司要制定并持续完善声誉风险管理制度以及相关机制,并提出规范性要求。主要包括:一是梳理影响期货公司声誉的风险来源,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和识别相关内外部信息,以及需重点关注的驱动因素,并据此制定应对预案。二是期货公司应当保证对外发布内容真实、准确与完整,并建立统一管理的媒体沟通机制,规范向媒体发布信息的授权、审核、发布流程,避免误报、误读等不实信息在公众舆论环境中扩散和升级。三是明确期货公司新闻发言人应当具备的岗位素养和条件,加强与新闻宣传、网络信息主管部门的联系,不断提升对外沟通中相关单位的认知水平和彼此配合。四是要求期货公司明确声誉风险的报告内容、形式、频率和报送范围,确保董事会、经理层、首席风险官及时了解公司声誉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并根据监管部门或其派出机构、协会等的要求报送与声誉风险有关的报告。五是明确期货公司应当建立工作人员声誉约束及评价机制,防范和管理工作人员引发的声誉风险,提出具体要遵守的要求。六是要求期货公司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的工作考核及责任追究机制,将声誉风险的处置情况明确纳入高级管理人员、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和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范围。七是要求期货公司妥善保存声誉事件情况、应对措施、处理结果等信息,保存期限不少于五年。

  五是规范声誉风险的处理流程与应对措施。《规则》规范了处置声誉风险的流程和应对措施,对处理声誉事件的各流程和环节进行细化要求。声誉风险发生前,要进行源头防控和预期管理,做好日常监测和声誉事件发生时的动态监测;声誉风险发生时,组织协调要顺畅,风险评估要准确,分级处置要得当,响应回应要及时,沟通口径要审核,引导方法要适当,报告情况要迅速;声誉风险发生后,要积极开展声誉修复与整改总结工作,对外综合施策消除或降低负面影响,对内举一反三及时填补漏洞。针对恶意损害公司声誉的行为,期货公司要依法采取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需要强调的是,对于重大及特别重大声誉风险,应当成立专门的声誉风险应急处置工作小组。期货公司对声誉风险及处置情况应当及时向协会和公司属地的监管部门派出机构报告。对于重大声誉风险,应当于发现24小时内报告;对于特别重大或紧急突发的声誉风险,应当于发现30分钟内报告。

六是明确自律管理要求和适用范围。《规则》明确了协会对期货公司及子公司、工作人员的声誉风险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期货公司及子公司、工作人员因自身过错引发声誉风险、不当处置声誉风险造成不良影响,或违反本规则规定的,协会可以视情节轻重实施纪律处分,并记入诚信信息档案。《规则》还明确了期货公司需要进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工作人员范围。包括与公司建立劳动关系的正式员工、劳务派遣至公司的员工,对于外包和借调等人员,期货公司也应当根据需要参照本规则,对其进行声誉风险管理。

 

四部门发文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度

 

  2月1日,自然资源部、国资委、税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度促进营商环境优化的通知》,从全面推进"全程网办"、创新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登记服务、提高涉企登记服务水平等八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在全面推进"全程网办"方面,《通知》要求,加快实现不动产登记全业务类型网上可办、网上好办,提升转移登记、抵押登记等高频业务"全程网办"比例。在长三角地区打造"全程网办"为主、线下帮办为辅的一体化"跨省通办"示范样板,并逐步向京津冀、成渝等区域拓展。推广应用电子证书证明。完善信息在线查询服务。

  在创新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登记服务方面,《通知》提出,"交地(房)即交证",围绕各类项目,主动向前延伸不动产登记服务,提前对接开展地籍调查,打通上游相关业务环节,逐步实现土地供应、规划许可、不动产登记等信息共享、并行办理。同时,有抵押融资需求的经营主体,可一并申请办理土地首次登记和土地抵押登记,实现"抵押即交证"。

  在提高涉企登记服务水平方面,《通知》明确,鼓励设立企业办事专区或企业专窗,为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提供"绿色通道"。对改制重组涉及权属转移,符合契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减征、免征或暂不征收政策的,通过综合窗口申请登记、办税,税务机关办理有关税收事项后,不动产登记机构及时依法办理登记,支持各类经营主体改革发展。免收小微企业不动产登记费。

  此外,《通知》还提出,强化登记和税务、金融高效协同,推动"一窗办理、集成服务"。优化线上缴纳土地出让价款、相关税费支付方式,合理提升线上支付额度。为纳税人提供方便的代开发票服务,实现省级层面税收征缴和不动产登记信息实时共享。同时,自然资源部、金融监管总局探索开展"总对总"系统对接机制,促进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业务高效协同。深化不动产登记"带押过户"改革,加快实现"带押过户"业务跨银行业金融机构可办,覆盖工业、商业等各类不动产。

 

市场监管总局将对无人机等开展监督抽查

 

  1月24日,2024年全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座谈会以视频形式召开,研究部署2024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工作。其中提出,今年将对无人机、电动汽车充电桩、电动自行车头盔等产品开展国家监督抽查。

  会议强调,2024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制定重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清单;二是研究推进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风险产品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三是制定实施2024年抽查计划,对无人机、电动汽车充电桩、电动自行车头盔等产品开展国家监督抽查;四是开展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重点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行动、市场监管系统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以及"监管护棉"行动;五是建立适应新形势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制度;六是建立产品质量安全"三书一函"制度。

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发布多条关于无人机的管理办法和条例。2023年年底,市场监管总局依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标准最新发布实施情况,修订了无人机、电动汽车充电桩、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3种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细则,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对于产品的主要检验项目进行了详细说明。其中,无人机主要检验项目有:电子围栏、机体结构、整机跌落、感知和避让等。电动汽车充电桩主要检验项目有:充电连接控制时序、非正常条件下充电结束或停止、接触电流等。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主要检验项目有:材料阻燃性能、一氧化碳防护性能、连接强度等。

 

 

  2023年12月,市场监管总局根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就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召回管理相关工作发布公告。公告表示,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生产者、进口商对其产品安全负责,确认产品存在缺陷的,应当立即实施召回,不得隐瞒缺陷,并立即停止生产、销售、进口缺陷产品,通知其他经营者停止经营。市场监管总局负责指导协调、监督管理全国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召回工作。省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召回工作。省级以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认为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可能存在足以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影响范围较大的缺陷的,可以直接组织缺陷调查。确认产品存在缺陷但生产者、进口商未实施召回的,由市场监管总局责令其实施召回。

 

九部门发文健全废旧家电家具回收体系

 

  2月1日,商务部等九部门发布了《关于健全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通知》,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典型探索、以点带面,加快健全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典型城市,培育一批回收龙头企业,推广一批典型经验模式,形成一批政策法规标准,全国废旧家电家具回收量比2023年增长15%以上,废旧家电家具规范化回收水平明显提高。

  在同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指出,近年来,我国家电市场已从"增量时代"进入"增量和存量并重时代"。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主要品类家电保有量超过30亿台,每百户居民拥有空调、冰箱、电视均超百台,一些家电使用时间较长,更新换代的需求和潜力很大。"健全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对于提高家电家具以旧换新便利性,畅通更新消费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何亚东称。

  《通知》围绕完善回收网络、培育回收主体、创新回收模式、规范回收行为等四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任务。

  《通知》围绕完善回收网络、培育回收主体、创新回收模式、规范回收行为等方面提出工作任务。具体来说,一是在完善回收网络规划布局方面,要合理规划回收网络,完善社区回收网点建设,畅通公共机构回收渠道。二是在培育多元化、规模化回收主体方面,要延伸生产企业责任,发挥流通企业渠道优势,支持回收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在探索创新回收模式方面,要发展"互联网+回收",支持开展规范的"以车代库"回收。四是在做好规范化处理方面,要促进废旧家电家具规范化处理与二手商品流通。

  其中,《通知》提出,加强社区回收网点建设。扎实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设置废旧家电家具暂时存放点。定期组织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家电家具销售企业上门回收废旧家电家具,并为回收车辆进出提供便利。鼓励有条件的居民社区利用闲置房屋设置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临时存放场所,方便居民装修、搬家。

  《通知》支持回收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回收企业以连锁经营、协议合作等方式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形成一批回收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对较为分散的前端回收主体的引导。支持家电家具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建设。指导回收企业与家电家具品牌企业联动,设立废旧家电储运货场、家具回收中心仓,提升废旧家电家具回收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政策要闻

 

▲商务部将尽早出台新一轮稳外贸政策

 

  1月2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部长王文涛透露,目前商务部正抓紧开展新一轮稳外贸政策研究评估,争取尽早出台,与已有政策叠加组合,最大程度发挥协同效应。

  王文涛还表示,目前有超九成的外资企业,对去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即"外资24条")持积极正面评价,未来外资企业可以继续通过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和"外资企业问题诉求收集办理"系统等途径,反映困难和问题。

  对于当前外界关注的外贸进出口工作部署,王文涛表示,商务部将抓紧出台新政策。

  "根据今年的新形势新任务,做好政策研究储备,要多加一点工具在工具箱里面。"王文涛指出,商务部已对地方和企业提出的建议和诉求进行摸底,目前正在抓紧开展新一轮政策研究评估,争取尽早出台,与已有政策叠加组合,最大程度发挥协同效应。

  "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我国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各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合作机遇。"王文涛指出,商务部将扩大优质消费品、先进技术、重要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增加能源资源产品和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发挥好进博会等重要展会平台作用,拓展多元化的进口渠道,提升进口贸易的便利化水平。

 

  ▲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发布

 

  据悉,为规范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管理,提高引导资金使用效益,推进科技创新,财政部、科技部近日联合发布《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简称《办法》)。

  《办法》所称引导资金,是指中央财政用于支持和引导地方政府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改革发展政策、优化区域科技创新环境、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资金。实施期限根据科技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等政策相应进行调整。

  根据《办法》,引导资金支持重大科技任务、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其中支持重大科技任务、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的资金,鼓励地方综合采用直接补助、后补助、以奖代补等多种投入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资金,鼓励地方综合采用风险补偿、后补助、创投引导等财政投入方式。

 

  ▲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公司、企业资产罪3月起执行

 

  1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八)》(以下简称《补充规定(八)》)。据悉,《补充规定(八)》根据刑法修正案(十二),修改调整1个罪名,即将"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调整为"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公司、企业资产罪"。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2023年12月29日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十二),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刑法修正案(十二)第三条规定,在刑法第一百六十九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将该条修改为:"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徇私舞弊,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或者低价出售,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他公司、企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徇私舞弊,将公司、企业资产低价折股或者低价出售,致使公司、企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刑法修正案(十二)将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公司、企业资产构成犯罪的对象由'国有资产'扩大至包括其他公司、企业资产在内。鉴此,必须对原罪名'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作出调整。"最高检法律政策研究室负责人介绍,"两高"经征求中央相关单位、部分专家学者等意见后,最终研究决定将罪名由"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调整为"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公司、企业资产罪"。这一修改基于强化对民营企业保护的现实需要,将该罪名适用范围从国有公司、企业扩展至包括其他公司、企业在内,能够更好体现产权平等保护要求。

  据悉,《补充规定(八)》将于2024年3月1日起施行。

 

国资改革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全面推开

 

  1月29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考核分配工作会议,研究部署2024年国资国企考核分配工作。

  会议强调,2024年,国资国企要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锚定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进一步突出价值创造导向,增强考核分配精准性规范性有效性,引导国有企业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各中央企业要更加突出精准有效,推动"一企一策"考核全面实施,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更加突出创新引领,推动激励保障政策落地落细;更加突出分类施策,推动工资分配管理科学规范高效;更加突出纵深拓展,推动三项制度改革更广更深落实。

  具体来说,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将对中央企业全面实施"一企一策"考核,即统筹共性量化指标与个体企业差异性,根据企业功能定位、行业特点、承担重大任务等情况,增加反映价值创造能力的针对性考核指标,"一企一策"签订个性化经营业绩责任书,引导企业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年国务院国资委将建立考核"双加分"机制--分档设置效益指标考核目标,对跑赢国民经济增速的企业给予考核加分,同步设立提质增效特别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再给予额外加分,引导央企积极确定挑战性目标。

  国务院国资委表示,在前期试点探索、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坚持过程和结果并重、激励和约束对等,量化评价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场表现,客观评价企业市值管理工作举措和成效,同时对踩红线、越底线的违规事项加强惩戒,引导企业更加重视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市场表现,传递信心、稳定预期,更好地回报投资者。

  在推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国务院国资委将强化研发投入和产出"双线"考核,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差异化考核机制;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考核,引导企业加快优化布局结构,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国资委优化央企资产评估管理

 

  据悉,为推动中央企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更好适应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新形势,1月30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优化中央企业资产评估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通知》),首次提出中央企业应当对资产评估项目实施分类管理,明确8类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的情形,严格限定了5类估值报告的应用情形,并健全完善数据资产等资产交易流转定价方式。

  具体来说,《通知》在现行制度的原则和框架下,集中解决了一批中央企业资产评估管理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加强重大资产评估项目管理。《通知》首次提出中央企业应当对资产评估项目实施分类管理,要求中央企业确定重大资产评估项目划分标准,对重大资产评估项目管理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管控要求。明确中央企业备案重大资产评估项目过程中如遇到难点问题,可以书面向国务院国资委申请推荐专家参与论证,必要时国务院国资委将加强对项目的业务指导。该规定借鉴《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令第12号)中资产评估核准项目的相关规定,有助于推动中央企业解决备案审核中发现的问题,提高中央企业评估项目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是明确8类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的情形。《通知》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对散落在现行制度文件中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的情形做了统一归拢,便于企业查阅执行。针对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无法正常履行资产评估程序的参股股权退出,处置成本较高、账面原值较低(低于500万元)的资产处置,以及能够通过公开市场获取市场价格的房产出售或租赁等情形,《通知》以推动企业改革发展、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明确上述情形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同时要求必须通过公开挂牌方式进行交易,借助公开市场发现买方、实现价值,既有效维护国有资产权益,又合理降低企业改革重组成本。

  三是确定5类可以进行估值的情形。多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充分考虑客观条件限制和国企改革发展实际需要,在相关规章制度中允许部分境外国有资产交易和并购上市公司采用估值方式为交易价格提供参考。近年来,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企业并购、前沿性原创性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交易攀增,以及中央企业投资有限合伙企业事项的增多,中央企业对资产估值的需求和实践与日俱增。为规范中央企业资产估值项目管理,《通知》严格限定了5类估值报告的应用情形,并要求中央企业制定资产估值项目管理制度,规范估值事项的管理方式和管理内容。针对业界尚未形成估值报告执业准则、估值报告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国务院国资委在汇聚多家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的管理经验,充分征求相关专业机构、资深行业专家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央企业估值报告审核指引》作为《通知》附件,推动估值报告内容规范化,提高估值项目审核质量。

  四是健全完善知识产权、科技成果、数据资产等资产交易流转定价方式。现行相关制度已经明确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资产流转时,可以通过资产评估、协议、挂牌、询价等多种方式定价。《通知》进一步明确科技成果、知识产权、数据资产流转时,应首选资产评估或估值的方式对资产价值进行评定估算;评估或估值确有难度的,可以通过挂牌交易、拍卖、询价、协议等方式确定交易价格。针对企业进一步提高相关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诉求,《通知》对询价、协议等各种定价方式的原则、路径等予以明确,有助于企业推动相关资产规范有序流转,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助力数据资产加快商业化应用。

  五是对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中的部分常见热点问题予以明确。包括多个国有股东发生同一经济行为时,如何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估或估值;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的参股企业发生相关经济行为时,是否需要进行资产评估或估值;拟交易价格与评估结果存在差异时的管理要求等。

  六是附件。附件1为《评估机构执业质量评价表》,主要从评估机构服务质量、评估报告质量两方面设定评价内容,评价结果作为中央企业调整优化评估机构备选库和选聘执业评估机构的重要参考依据。附件2为《中央企业估值报告审核指引》,国务院国资委从出资人监管角度,对估值报告审核提出管理要求。两个附件与《通知》正文内容紧密相关,随《通知》一起印发,便于企业更好地理解和执行《通知》。

  《通知》适用于境外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根据国务院国资委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86.6万亿元。

 

自主创新

 

七部门发文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1月29日,工信部、教育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文旅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要求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引导地方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未来产业。

  工信部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融合不断加深,催生出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新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培育未来产业已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但我国未来产业发展也面临系统谋划不足、技术底座不牢等问题。

  《意见》提出,到2025年,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安全治理等全面发展,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突破百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百项标志性产品,打造百家领军企业,开拓百项典型应用场景,制定百项关键标准,培育百家专业服务机构,初步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未来产业发展模式。

  到2027年,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得到普遍应用,重点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培育一批生态主导型领军企业,构建未来产业和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

  《意见》从全面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打造标志性产品、壮大产业主体、丰富应用场景、优化产业体系等六方面做出具体部署。

  在全面布局未来产业上,要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引导地方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未来产业。

  在打造标志性产品方面,《意见》提出,打造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新型显示、脑机接口、6G网络设备、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第三代互联网、高端文旅装备、先进高效航空装备、深部资源勘探开发装备等十项创新标志性产品。

  《意见》明确,要突破高级别智能网联汽车、元宇宙入口等具有爆发潜能的超级终端,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探索以区块链为核心技术、以数据为关键要素,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创新应用和数字化生态;面向新一代移动信息网络、类脑智能等加快软件产品研发,鼓励新产品示范应用,激发信息服务潜能。加快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突破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下一代大飞机、绿色智能船舶、无人船艇等高端装备产品,以整机带动新技术产业化落地,打造全球领先的高端装备体系。

  在壮大产业主体方面,《意见》提出,引导领军企业前瞻谋划新赛道,通过内部创业、投资孵化等培育未来产业新主体。实施中央企业未来产业启航行动计划,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新企业。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巨人"企业。

  此外,在保障措施方面,《意见》强调,加大金融支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加大投入,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带动更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完善金融财税支持政策,鼓励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等加大投入,引导地方设立未来产业专项资金,探索建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优化风险拨备资金等补偿措施。

 

节能减排

 

环境部调整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

 

  据悉,为巩固空气质量改善成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推动经济和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任务要求,聚焦重点污染物、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生态环境部1月23日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明确,统一以空气质量指数(AQI)为预警分级指标,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以下简称重点区域)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城市、县(以下简称省市县)黄色预警以预测日AQI>200或日AQI>150持续48小时及以上、橙色预警以预测日AQI>200持续48小时或日AQI>150持续72小时及以上、红色预警以预测日AQI>200持续72小时且日AQI>300持续24小时及以上为分级标准,其他近三年仍出现重污染日的省市县原则上参照执行。

  对不同污染物造成的重污染天气,采取差异化应对措施。因细颗粒物(PM2.5)污染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应严格按照大气法第九十六条有关规定积极应对,应急减排措施应依法按照国家有关技术指南制定。因臭氧(O3)污染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应及时向社会发布健康提示信息,同时加强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排放源的日常监管。因沙尘、山火、局地扬沙、国境外传输等不可控因素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应及时向社会发布健康提示信息,引导公众采取健康防护措施,可视情采取加强扬尘源管控等措施。

  《指导意见》指出,各地应根据预测预报结果和预警分级标准,依法依规及时启动和解除应急响应,不得出现达到启动条件但未启动、达到解除条件而未解除的情况;不得以完成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为理由,随意发布预警信息并启动应急响应、提高预警等级、延长响应时间。各地应在预警信息发布或应急响应解除当天将相关信息通过空气质量预报联网信息发布管理平台报送生态环境部。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信息应向社会公开发布。

  据了解,重污染天气消除与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并列为蓝天保卫战三个标志性战役。2021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到2025年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2022年11月,15部委联合发布《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行动方案》等文件,提出到2025年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70%以上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等细化目标。

 

交易商协会发布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相关披露安排

 

  据悉,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1月31日发布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含绿色资产支持证券)适用《绿色债券存续期信息披露指南》(下称《指南》)的通知。

  通知称,为做好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含绿色资产支持证券)与《指南》的衔接工作,进一步提高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根据《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业务指引》《指南》等相关自律规则,对存续和新注册发行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明确了披露安排。

  具体来看,存续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方面,发行人应参照《指南》要求,于每年4月30日前披露报告期内存续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基本情况、募集资金整体使用情况、募投项目进展(已完工项目可披露完工时间节点)、环境效益情况、募集资金管理情况等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存续期信息。

  此外,针对环境效益情况,鼓励发行人在2023年年报中参考《指南》中《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相关要求披露,确因客观原因无法披露的,2023年年报可豁免披露,但后续年报需按照相关要求予以披露。

  对于新注册发行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信息披露方面,交易商协会提出,在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注册发行文件中披露绿色项目的,应参考《指南》中《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相关要求披露环境效益信息,并对存续期环境效益信息披露进行约定。例如风力发电项目符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三级目录3.2.2可再生能源设施建设与运营相关标准,结合《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须披露必选指标(节能量及二氧化碳减排量),鼓励披露可选指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减排量)。

  至于存续期信息披露形式方面,交易商协会称,发行人可在年度报告中披露,也可通过单独文件披露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存续期信息。在年度报告中披露的,应采用单独章节;单独文件披露的,文件名应为《XX公司XX年度关于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用途及项目进展情况的说明》。披露形式应按照《指南》中的《绿色债券存续期定期报告模板》进行披露。

  据悉,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适用范围包括本通知实施之日起存续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以及新注册发行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

 

河北量身定制环保绩效创A激励措施

 

  据悉,河北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支持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创A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为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创A量身定制激励措施,进一步激发企业创A内生动力。

  注重创新性,政策力度更大更灵活

  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若干措施》注重创新性,聚焦提升企业竞争力,深度挖掘政策潜力,首次提出设置省级科技计划创A专题方向、鼓励预拌混凝土企业使用单位污染物排放更少能耗更低的绿色建材及环保绩效A级企业产品、开发A级企业转型金融产品等更大力度、更加灵活的鼓励和支持政策。

  《若干措施》提出,支持A级企业承担省级科研项目,符合条件的按规定享受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鼓励省属国有A级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综合考核中予以加分奖励,直至提升考核等级,产生的研发支出费用,按照有关规定视同利润。支持A级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完成后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奖励。对完成实质性兼并重组、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在产能置换、项目审批和排污许可等方面,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研究给予支持措施。

  《若干措施》提出加大金融财政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将企业环保绩效评级情况纳入信贷审核体系,在授信审批、信贷发放、利率评定等方面实行差异化激励,对A级企业推出专属信贷产品,推广以有偿取得排污权、知识产权等为抵质押物的信贷业务。围绕钢铁等7个重点行业,加快制定行业转型金融标准,积极开发转型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A级企业直接融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分拆相关创新业务独立上市,符合条件的按规定予以资金补助。在申报和安排使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污染治理、科技研发等方面的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时,对A级企业予以支持。

  推动试点示范创建,将A级企业列入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海关、市场监管等部门各类试点示范企业培育范围,推荐申报专精特新、绿色工厂、高新技术、海关高级认证、知识产权优势等示范企业。同等条件下,支持将A级企业及时列入先进制造业企业名单,按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和奖励性补助。将清洁运输方式长期稳定并保持同行业较高水平的A级企业,评定为省清洁运输优秀场景,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奖励。

  针对性强,积极提升服务质效

  《若干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调动创A企业的积极性,河北省聚焦企业普遍关心关注的生产经营、执法监管、项目审批等方面诉求,积极完善机制建设,提升服务质效。

  提高资源供给能力,河北省将把符合条件的A级企业建设项目及时纳入省重点项目清单,支持相关项目获得去产能等腾挪出的能耗、水耗等资源环境容量指标,以及省市两级政府储备排污权指标。灵活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等方式保障A级企业重点项目土地供应。

  河北省还将优化执法监管方式,对A级企业主要采取非现场方式开展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执法检查。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对A级企业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违法行为实行轻微不罚、首违不罚、非故意不罚。

  同时,提高审核审批效率,建立A级企业排污权交易绿色通道,注册登记审核、交易鉴证书出具均由3个工作日压缩到1个工作日。加快A级企业安全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效率,对不需要现场核查的事项,原则上当天办结;对涉及"两重点一重大"(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和重大危险源)化工项目即报即审,确保符合安全条件的项目快速落地。

  《若干措施》还提出,结合行业特色,加强产业政策引导。比如支持水泥、玻璃、陶瓷A级企业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或与石灰石、砂岩等矿产企业进行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开发利用水平。支持陶瓷、玻璃A级企业申请国家绿色建材产品认证,探索制定钢铁、水泥、陶瓷、玻璃行业省级绿色建材标准,开展绿色建材省级认证试点。在特许经营范围内统筹调配垃圾资源,及时足量保障供应垃圾发电A级企业,督促各地按协议及时足额拨付垃圾处理费。

 

宁德时代800MW海上风电项目获核准

 

  近日,宁德深水A区海上风电场项目正式获福建省发展改革委核准批复。

  根据批复文件,宁德深水A区海上风电场项目位于宁德霞浦东侧海域,陆上集控中心位于霞浦经济开发区渔洋里片区。建设规模为800MW,并建设500kV海上升压站、500kV陆上集控中心、配套储能、控制保护和辅助工程等。项目总投资129.875亿元。

  上述风电场的项目单位为福建润时海上风电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注册资本25亿元,为时代绿色能源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时代绿色能源有限公司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默克中国与华润电力签署十年绿电采购协议

 

  据悉,跨国药企默克中国1月25日宣布与华润电力( 00836.HK )签署为期十年的绿色电力采购协议,这是默克在中国的首个长期绿电采购项目,十年所购绿电总量为3亿千瓦时。

  依据新签署的绿电采购协议,华润电力自2024年1月起,为默克位于江苏的五个生产基地和一个仓库提供绿电,所购绿电覆盖医药健康、生命科学、电子科技三大业务。

  其中,江苏南通制药基地是默克全球第二大制药基地,也是默克在欧洲以外最大的制药基地,年产量可高达100亿片药品,其产品包括甲状腺功能失调治疗药物优甲乐等;默克还在无锡建设了生命科学产品制造生产基地;张家港新建了半导体一体化基地等。

 

宁德时代投资超百亿开发海上风电

 

  据悉,全球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 300750.SZ )海上风电最大投资项目获批。福建省发改委1月29日公告,同意建设宁德深水A区海上风电场项目,建设规模800兆瓦,并建设500千伏海上升压站、500千伏陆上集控中心、配套储能、控制保护和辅助工程等。

  该项目开发单位为福建润时海上风电有限公司(下称福建润时),后者成立于2023年4月,注册资本25亿元,大股东为宁德时代子公司时代绿色能源有限公司,持股96%;福建闽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持有该合资公司3%的股权,中国电建集团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持有剩余1%股权。

  一名接近宁德时代的人士透露,宁德时代通过福建当地的电池工厂,换得了海上风电的开发指标,项目建成后可为工厂提供绿电,这是宁德时代投资的首个海上风电项目。

 

劳动用工

 

司法部要求法律援助机构为农民工提供"一次办好"服务

 

  据悉,为做好春节前后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司法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全国法律援助机构为农民工提供"一次办好"法律援助服务,包括畅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

  通知要求,全国法律援助机构要聚焦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法律服务需求,精准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做好进城务工人员请求确认劳动关系或者给予社会保险待遇等事项的法律援助工作,对申请支付劳动报酬或者请求工伤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免予核查经济困难状况,对诉讼时效即将到期等紧急情况,先行提供法律援助。

  通知提出,要加强普法宣传,拓宽服务渠道,利用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平台,线上线下为农民工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在农民工聚集地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或者联络点,方便农民工就近申请法律援助。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开设农民工话务专席。做好中国法律服务网"农民工欠薪求助绿色通道"工作,收集欠薪线索、解答留言咨询、转办法律援助案件。

 

宁夏修订新版高层次人才认定目录

 

  近日,宁夏自治区党委人才办、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修订印发新版《宁夏回族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目录》,进一步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新版目录修订前共21条,修订后77条,新增56条。"自治区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新修订的《目录》更加明确,重点将宁夏"三区建设""六新六特六优"重点产业布局,新型工业化以及我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五大领域,作为全区高层次人才培育、选拔、认定的主要工作目标,将高层次人才选拔认定与服务自治区发展大局和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进行优化调整完善。

  新修订的《目录》认定条件更加明晰,注重以工作实绩、创新价值、能力和贡献为导向评价人才,认定条件定性明确、定量清晰、界限明了、实操性强,形成了A类(国内外顶尖人才)、B类(国家级杰出人才)、C类(省部级卓越人才)、D类(行业类创新人才)、E类(中青年骨干人才)五个层次。对B、C、D类划分为科技创新创业、企业经营管理、教育卫生农业、哲学社科和文化艺术等领域,细化完善了各领域人才认定条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梯次认定体系。

  新修订的《目录》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宁夏综合竞争力为导向,将更多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创新团队等纳入了认定范围。新增省(部)级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何梁何利奖"、宁夏杰出人才奖获得者、"宁夏杰出科技人才培养工程"人选等4个类别认定条件。在小类中将葡萄酒酿酒大师和社会贡献突出的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纳入C类、D类认定范围,将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考核优秀人选纳入E类认定范围,首次将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和聘任制公务员纳入认定范围,以支持自治区重点部门、行业、产业和民营企业发展。

  新修订的《目录》创新提出"以岗定才""以绩定才""以赛定才"等标准,首次采取科研成果量化积分的认定方式,对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取得奖项的人员,累计达到一定分值可认定为相应层级;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解决就业人数、年营业收入、新增产值或纳税额、取得国家发明专利等综合性条件进行认定。

  据介绍,对人才长期以来取得的科研成果予以认可,有利于人才的长期成长发展与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宁夏自2018年实施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政策以来,已认定高层次人才三批2847人,自治区给予最高220万元的安家费和最高3000万元的科研和项目启动资金,在区内53家定点医院享受就医"绿色通道"服务,还可享受住房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保健、职称评审、科研服务等优厚待遇。

 

摩根大通中国区CEO梁治文将于2024年底退休

 

  2月1日,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CEO)梁治文(Mark Leung)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决定从摩根大通退休。2024年接下来的时间直到2024年底,梁治文仍将继续作为摩根大通中国区CEO以帮助公司完成交接。

  据了解,梁治文在摩根大通任职25年,曾在中国、新加坡、日本工作。他的职业生涯开始于利率衍生品交易部,之后曾任职于新兴市场、信贷交叉产品和股票衍生品等交易部门,并曾担任股票经纪业务的全球主管。2018年,梁治文被任命为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负责管理摩根大通中国在岸和离岸的各项业务,以便将摩根大通的全球网络和资源优势配置到中国。

  在梁治文担任摩根大通中国区CEO期间,摩根大通中国业务实现诸多突破。2020年6月19日,摩根大通宣布,已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将公司在摩根大通期货有限公司中的持股比例由49%增至100%。摩根大通期货成为中国境内首家外资独资期货公司。

  2021年8月,摩根大通宣布,中国证监会已对旗下在华合资券商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摩根大通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受让5家内资股东所持股权的事项准予备案,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成为中国首家外资全资控股的证券公司。

  2023年1月19日,中国证监会核准摩根资产管理控股公司成为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主要股东;核准摩根大通公司成为上投摩根基金实际控制人;对摩根资产管理控股公司依法受让上投摩根基金2.5亿元出资无异议。该项变更完成后,摩根资管对上投摩根基金持股比例达100%。至此,摩根大通也成为首家在本地法人银行、证券、期货、资产管理四大业务领域均实现全资控股的外资金融机构。

 

大众汽车任命中国新CTO

 

  1月29日,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发布,吴博锐(Thomas Ulbrich)将于4月1日起接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首席技术官,并兼任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首席执行官贝瑞德(Ralf Brandst?tter)称,吴博锐今后的工作重点是加强与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和大众安徽三家合资公司合作,继续推动中国本土化研发。

 

微软宣布游戏板块裁员1900人

 

  1月25日,微软对外宣布将对游戏部门进行人员调整。

  据悉,微软游戏部门将裁员1900人,约为微软游戏部门人员的8%。此次裁员涉及的员工分布在动视暴雪、ZeniMax和Xbox团队,但是以动视暴雪为主。

  对于裁员的具体原因,微软方面提到,进入2024年,微软游戏和动视暴雪的领导层致力于将战略和执行计划与可持续的成本结构相一致,双方共同制定了优先事项,确定了重叠领域。

  与裁员消息同时披露的另一个消息是,动视暴雪总裁Mike Ybarra和首席设计官Allen Adham将离开公司,而动视暴雪之前宣布的一款生存游戏也已被取消。

2023年10月,微软完成对游戏公司动视暴雪的收购,动视暴雪旗下拥有《魔兽世界》《使命召唤》《星际争霸》《暗黑破坏神》等众多全球知名IP。此次收购历时22个月,价值690亿美元,是微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交易。

 

恒隆集团董事长陈启宗退休

 

  1月30日,现年74岁的香港恒隆集团( 00010.HK )兼恒隆地产( 00101.HK )董事长陈启宗宣布退休,集团生意将交棒给他的长子、恒隆副董事长陈文博。

  陈启宗表示,自己并无健康状况,但公司寻找接班人已十余年,认为此时适合由陈文博接任,因此他将会在4月股东会后退出所有恒隆董事会职务以及旗下多个非牟利机构的主席,只出任"荣誉董事长"一职,给予管理层完全的自由度。

当前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恒隆选择此刻交棒,接班人将面临更为艰巨的外部挑战。对此,陈启宗表示,近几年世界快速转变,"现在是保本、保命、并非大发展的时期。"陈启宗认为,集团在财务及风险管理已走上正轨,不用太担心,最重要的是不犯大的资本开支错误,恒隆集团负债率较低,仍要小心为上。

 

马斯克500多亿美元薪酬方案被裁定无效

 

  1月30日,美国特拉华州衡平法院法官凯瑟琳·麦考密克(Kathaleen McCormick)裁定特斯拉(NASDAQ:TSLA)董事会在2018年授予CEO埃隆·马斯克的5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25亿元)薪酬方案无效,马斯克需要退还通过该计划获得的收入。但马斯克还可以向特拉华州最高法院提起上诉。

  根据McCormick的裁决,股东Tornetta已经证明了马斯克"控制着特斯拉",而董事会批准其薪酬的过程"存在严重缺陷"。

  McCormick表示,特斯拉在审判中几乎没有给出任何理由,来说明其是如何达成薪酬计划中的巨额奖励的,而且马斯克与一些董事会成员关系过于密切,以至于他们无法真正独立行事。

  McCormick指出,她的裁决是因为马斯克控制着特斯拉,而非该公司董事会和股东,至少在设定他的薪酬方面是这样。

 

司法裁判让“隐形加班”难隐形

 

据悉,法治日报1月31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法室副主任王天玉撰写的文章指出,在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近日联合发布的多起涉欠薪纠纷典型案例中,一起有关线上加班费引发的劳动争议案备受瞩目。该案是全国首例在裁判文书中明确提及“隐形加班”问题的案件,法院将下班后利用微信付出的实质性劳动依法认定为加班,保障了劳动者获得相应加班报酬的权利。这一判决对于在网络时代下班后继续工作的劳动者权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下班后还要盯着手机,即便回到家也得处理工作。”这样的抱怨对于职场劳动者来说,恐怕并不陌生。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终端的普及,人们生活获得了巨大便利,但同时也让部分劳动者被深深捆绑在了工作上,以致生活与工作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如何保障劳动者获得相应的报酬?如何防止劳动者私人生活被工作侵蚀?面对劳动者广泛存在的疑问和焦虑,法院在该案中给出了明确答复:劳动者长期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以外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工作,属于加班,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加班费。可以说,这起案件以权威、清晰的司法立场揭开了“隐形加班”的面纱。

  “隐形加班”是随着数字时代劳动方式转变而产生的新概念,指劳动者在日常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外,通过社交媒体或办公软件,与同事、客户沟通或按照用人单位指示处理相关业务,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加班有所不同。在数字技术对劳动形态和组织结构的不断改造的现实背景下,劳动的对象早已从实物加工制造拓展到了信息和服务产品。技术不断赋能劳动者在工作场所和团队协作之外,利用电脑、软件和自身技能完成特定任务。这一数字化劳动变革呈现的规模化、普遍化的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我们更新关于加班的认识,所谓的工作场所除了用人单位线下办公场所之外,还应该包括劳动者继续工作所依托的线上社交媒体或办公软件。

  关于劳动时间,我国劳动法规定,实行标准工时制的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四十四小时。劳动者超出该工时上限的工作时间属于加班,用人单位应按照法定标准支付工资报酬。实践中,一些劳动者脱离用人单位办公场所后仍处于工作状态,实际工作时间超出了法定标准。对此,法院创新性地提出“提供工作实质性”原则和“占用时间明显性”原则,并将其作为对“隐形加班”问题的认定标准,明确员工通过网络方式投入时间和付出劳动,应该认定为工作时间并支付劳动报酬,体现了对相关劳动法律的正确理解与适用,彰显了司法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力度与温度,并推动了工作时间认定标准随技术进步和劳动变革的新发展。

  从这起案件中,我们看到了司法机关对于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积极探索和努力。数字时代的诸多改变是显而易见的,但“披着数字面纱”的加班在本质上没有改变,仍是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指示监督下从事劳动。这起案例促使用人单位明确加班的边界以及不合理加班的法律后果。基于司法划定的红线,用人单位应当更为积极地思考如何完善劳动管理流程,尤其是将数字技术更好地用于提升劳动协作效率,而不是安排“隐形加班”。对于劳动者来说,既要增强法律意识,了解自身合法权益,学会保护个人隐私和保存证据以便维权,更需要适应虚实交互的工作模式,自觉建立工时上限的意识,避免被动陷入“隐形加班”。

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

 

工人日报1月29日刊发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江师范学院分中心研究员王志标撰写的文章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卓越的工匠精神是推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要通过培育青年科技人才的工匠精神,储备青年人才队伍,提升青年人才能力,促进青年人才成长。

  树立人才标杆

  人才标杆具有较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要积极树立青年科技人才标杆,通过分析总结和展示标杆的成才路径及其工匠精神,形成对青年科技人才强大的示范和鼓舞力量。

  一是对人才标杆的工匠精神进行深度总结。青年科技人才中的标杆具有较强的科技能力、精神和素养,工匠精神是人才标杆众多精神中对于科技自立自强至关重要的精神,值得深度总结。可以对人才标杆的学校、单位等进行深入调研,采集促进其工匠精神形成的典型事例、突出表现、精神内涵,将其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凝练。

  二是对人才标杆的工匠精神进行宣传推广。可对其科技成就及工匠精神进行关联性宣传,使工匠精神在社会上形成正能量,对青年科技人才形成辐射力和影响力;将其整理为典型案例,在继续教育课程、技术技能教育课程和其他课程中进行讲解,使其工匠精神在课堂中产生溢出效应和教育价值。

  三是对人才标杆的工匠精神进行范式推广。推广人才标杆工匠精神的范式是对工匠精神进行应用转化的关键环节,能够促进形成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打造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聚合力。因此,要从人才标杆工匠精神的形态、内容和做法着手,提炼出具有可应用性、可拓展性的范式,供青年科技人才学习。

  规范科技管理

  规范化发展在科技管理领域尤为重要。无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还是高新技术企业,规范科技管理都是确保青年科技人才形成工匠精神的重要保证。

  一是提升科技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对于青年科技人才的公平性。近年来,国家对于科技伦理越来越重视,出台各种制度文件对科技规范、科技伦理提出新要求。在落实过程中,要确保青年科技人才在项目评审、人才评审、贡献评价中的平等机会,使青年科技人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展示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成果中的贡献,赢得社会尊重,提升青年科技人才对于事业的忠诚度和获得感。

  二是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科技规范培训。要把科技规范培训作为助推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规范示例、规范引导、规范教育强化青年科技人才对于科技规范的敬畏之心,提升其自觉践行科技规范的能力。

  三是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科技创新的过程管理。要注重对科技环节的监督和把控,科研管理部门要经常组织青年科技人才进行学习会、讨论会,为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科技规范、科技伦理创造条件;纪检监察部门应注意搜集整理各种科技违规案件,以案说法,做好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警示教育。

  加强绩效激励

  确保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工作中形成和发挥工匠精神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绩效激励,化解其后顾之忧。

  一是根据青年科技人才的成绩和潜力为其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酬结构。青年科技人才过去的成绩是其能力的显性指标,一些关键性业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其发展潜力。用人单位要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成绩和潜力进行科学评估,拟定与此相称的薪酬安排。合理的薪酬结构能够激发人才的创造创新活力,发扬工匠精神,推动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涌现。

  二是在科研团队中根据青年科技人才的贡献提供匹配的激励报酬。青年科技人才在最初成长的过程中多依托于科研团队,并在服务于科研团队的过程中作出了自身的科技贡献。科研团队的管理者要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贡献给予肯定,并使其体现在充分的激励报酬中。

  三是为青年科技人才的应用性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通道。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成果的主要生产者,其成果中包含了能够进行转化利用的项目。政府和企业等各方应主动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服务,组织相应的成果转化活动,搭建成果转化平台。通过转化科技成果,青年科技人才能够按比例获取成果收益,这将对青年人才在科技工作中形成工匠精神产生正向促进和激励作用。

 

钱诚: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

 

《经济日报》1月25日刊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钱诚撰写的文章指出,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创新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关键作用,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要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人口是人力资源的基础,也是我国人力资源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的重要表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特征决定了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首先要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这对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要在优化人口发展战略上下功夫,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更好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

  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要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现代化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各种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实现人岗匹配、人事相宜和人尽其才。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利用效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青年就业率还需进一步提高,有就业意愿和能力的低龄老年人开发潜力巨大,提升人力资源在城乡间、地区间和行业间的配置效率还大有可为。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可以进一步激发广大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干事创业活力,让人才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稳定劳动参与率,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以此为抓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要实现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人口红利是长期以来支撑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抚养比和劳动力成本上升,需要进一步推动人口由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在一些科技前沿领域国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这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塑造“人才红利”,实现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要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就业既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事关人力资源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培育现代化人力资源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受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影响,我国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稳就业工作仍需持续推进。迫切需要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推动形成就业政策与产业政策有机协同、人力资源开发与实体经济发展联动的就业工作体系。以强化就业公共服务、保经营主体稳就业、抓好重点群体就业等,实现就业机会更加充分、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就业环境更加平等、就业能力持续增强、就业保障稳步提升。

 

专家论坛

 

金融可从关键方面支持中国式现代化

 

北京日报1月29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蔡昉撰写的文章指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成现代化的经济目标要求,我们需要深化对金融支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规律遵循和实现方式的认识。

  全面准确刻画基本实现现代化任务目标的内涵和路径,需要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立足于当代中国国情及其在经济社会方面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和理解经济发展预期的目标和面临的挑战,决定了我们能够多么有效地破解困难,抓住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对这些发展的新要求进行概括,我们就能深切了解金融可以从哪些关键方面支持中国式现代化。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保持经济增长的合理速度

  按照党的二十大的部署,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水平,就意味着在2022年的基础上,到2035年前的这段时间,年均GDP增长率需要达到4.66%。这要求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从而予以保障。

  随着2022年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人口发展新状况相汇合,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新常态增长轨道。一方面,由于劳动年龄人口以更快的速度减少,出现的劳动力短缺、人力资本改善和生产率提高速度放慢、资本回报率下降等情况,都将进一步降低GDP的潜在增长能力。另一方面,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也使需求侧因素特别是居民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常态制约。

  也就是说,如果不能稳定住潜在增长率,或者不能有效扩大消费需求,就会使GDP的实际增长速度向下偏离合理和合意的区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应该适应供需两侧的这种新常态,以应对由此产生的新挑战,特别是在支持对象上,从项目本位和企业本位转向居民家庭本位。

  转变金融基础功能和服务模式,追求高质量发展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增长,不再能够依靠不均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高质量发展至少需要符合以下两个方面的标准。

  从供给侧来看,经济增长不再由生产要素投入驱动,而是越来越依靠创新驱动和生产率的提高。与此相适应,金融发展的基础功能应该从动员资源转向支持创新,从培育和积累产能到创造性破坏,从以间接融资为主到更加倚重直接投资特别是风险投资,从重点支持大项目到更加包容、更加普惠的金融服务。

  从需求侧来看,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重要,既需要宏观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予以保障,也要求金融转变功能和服务模式予以支持,特别是以创新向善的姿态,运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最新成果增强金融的普惠性。

  金融要摒弃趋大避小的倾向,以普惠金融思维促进共同富裕

  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需要在以下方面施力,调动各种市场主体的活力和潜力,使发展成果得到充分的分享。一是保持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与GDP增长之间的同步关系;二是明显改善居民收入分配,显著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基本公共服务差异;三是增进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城乡发展的均衡性。这就要求金融摒弃嫌贫爱富、趋大避小的天然倾向,以普惠金融思维挖掘金字塔底层的潜力。

  为小农户、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千家万户提供金融服务,并不必然意味着“以小对小”的金融模式。在金融科技、(移动)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平台金融等新金融的发展新模式下,大量涌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业态,以互联网和大数据特有的趋近于零的边际成本,大幅度降低了金融业务的物质成本和交易费用,使业务范围在以往难以抵达的领域成为常态,从内涵和外延上扩大了金融的服务内容。

  转变金融理念,拓展金融内涵,加快绿色转型,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2035年做出了如下的目标描述: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无疑也是金融发展的目标和金融模式转变的方向。

  为绿色发展、绿色转型服务,以及更广义而言为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目标服务,涉及一系列金融理念的转变和金融内涵的拓展。

  一是这些领域具有私人收益与社会效益并存、外部效应特别突出的特点。例如,相比于经济学曾经广泛讨论的“公地悲剧”,气候变化问题足以被称为一个“地平线悲剧”,显现出超越传统的经济领域和商业视野的巨大外部性。

  二是绿色转型和ESG投资始终伴随着创新活动,或者说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只有以金融的创新适应和引领,才能有效支持这些领域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

  三是仍然需要加强监管,高度关注和防范金融风险。中国绿色经济和绿色金融起步很快,在绿色债券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及绿色金融国际化方面进展迅速,也逐渐成为一些投资和融资的热点。与此同时,需要把握好加快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平衡,特别要借助金融科技发展成果来提高监管水平,防范和应对超常规绿色发展可能伴随的超常规金融风险。

  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指导原则。

  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倡导者和积极参与者,为涵盖面广泛的共建国家创造和改善设施联通条件,建设的重点通常集中在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倡议本身、指导原则和建设内容,都决定了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有着更高的质量标准。同时,由于涉及极其复杂和多样的问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风险控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需要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互惠互利的合作原则、商业化运作的方式有效结合起来。

 

张其仔: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据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此,《经济日报》1月31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其仔撰写的文章认为,这是我国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巩固扩大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的需要,关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

  深刻认识重要意义

  从结构上看,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它们各有其特性,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传统产业种类多、体量大、市场广、产值高,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在产业链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离开传统产业,很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就不能完全循环起来,甚至会出现“断链”现象。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看,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等问题,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从实践情况看,若传统产业不能实现转型升级,就会导致其国际竞争力下降,引发整体外迁或部分外迁,造成研发与制造环节脱节。离开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也就无从谈起。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不能脱离社会需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扩大国内需求。传统产业是重要的就业渠道,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稳就业、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提升居民消费信心。居民需求既包括基本需求,也包括改善型需求、升级型需求。当前我国扩大内需,既要巩固拓展基本需求,也要不断扩大改善型需求、升级型需求。传统产业不但是满足居民基本需求的主体部分,而且通过转型升级也有利于扩大改善型需求、升级型需求。还要看到,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既受供给侧因素如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也受需求侧的制约。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可以不断巩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扩大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需求,进一步激励科技进步、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创新。

  传统产业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开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基本盘。近年来,随着国内劳动力、资源环境等要素成本普遍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南亚等地转移。同时,发达国家推动全球产业链布局重构,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出台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产业链高端环节回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应对这些挑战的需要。

  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

  其一,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迈进。从附加值率上看,就是要强化传统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各环节的增值能力,以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提升,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率。从结构上看,就是要增强重点环节和核心部件的国内自给率,不断提升我国资本品和中间品市场占有率。从质量和产品上看,就是要引导企业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不断提升产品、服务的质量水平和层次。要增加高端产品供给,加快产品迭代升级;提高质量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加快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制造”高端品牌。从动力上看,就是要转向创新驱动,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势领域锻长板,推进强链延链补链,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聚焦消费升级需求和薄弱环节,大力开发新产品,在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加快攻关突破和产业化应用。

  其二,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迈进。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要提升研发、设计、生产、企业管理等各环节的数字化水平,推动数字化设计、数字化控制、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服务的发展,节省设计和生产成本。要通过应用网络技术,实现网络协同设计、远程设计,实现生产制造过程的信息共享、企业设备的监控和运维,提高产品、管理和服务的精准性、协同性,推动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展,建设智慧供应链。要大力发展智能产品、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工厂,在重点行业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实现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决策和执行的敏捷性,缩短设计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化解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影响。

  其三,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化迈进。要进一步优化结构,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动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实现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加快绿色能源建设,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企业能效水平。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全链条、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加快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推动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流通、绿色金融、绿色消费、绿色管理等的发展。

  其四,推动传统产业向融合化迈进。从产业上看,就是要促进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从资源利用上看,就是要促进行业耦合发展,实现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和产业衔接。从要素上看,就是要促进新型要素与传统要素有机融合,促进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发展。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大支持力度,为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要素保障。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集中优势资源,推进传统产业核心技术、关键产品的攻关和应用。支持传统产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支持传统产业企业通过多种融资方式进行技术改造或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转型升级。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落实企业购置用于环保、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所得税抵免政策,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信贷支持,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传统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建设培养基地,面向传统产业领域培养一批数字化转型人才、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工程师队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二是激活需求潜力。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稳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吃穿等基本消费品质,推动增加高品质基本消费品供给,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促进居民耐用消费品绿色更新和品质升级,更好满足中高端消费品消费需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内需潜能。通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研发设计、商务服务、通信技术等服务要素嵌入制造业产品,显著扩展现有产品或服务的形态和模式,更大程度地丰富最终消费者的体验。推动企业通过运用大数据更精准地发现消费者需求,进一步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和创造新的需求,推动运用数字化技术和新型要素重塑产业形态和商业运行模式,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接,实现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

  三是优化组织方式。充分发挥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优势,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大力度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深化传统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培育一批能发挥带动作用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传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鼓励企业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和水平,开展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构筑安全稳定、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

 

专家论点辑要

 

  ▲报告认为提升名义GDP增速是稳杠杆的关键

 

  据悉,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1月25日发布的《2023年度宏观杠杆率》(下称《报告》)指出,"2023年债务扩张有限,而宏观杠杆率大幅攀升,名义经济增速放缓应是这两个数据矛盾的主要原因。"

  《报告》指出,2023年实体经济债务增速与2022年基本持平,全年同比增长9.8%,处于历史上较低水平;但宏观杠杆率上升幅度超过了2022年,全年上升13.5个百分点达到287.8%,四个季度分别上涨了8.8、1.5、3.0和0.2个百分点。

  《报告》认为,当前很难进一步压降债务增速,稳杠杆的正解是扩大有效需求,7%左右的名义GDP增长率是一个较为合理的目标。

  为推动名义GDP增速回升,《报告》建议,对于财政政策,保持必要的财政赤字率水平,主要由中央政府加杠杆,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使用,减轻地方偿债压力。

 

中小企业

 

小微企业金融健康报告公布

 

  1月30日,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发布小微企业金融健康报告。基于严格筛选后的调研数据构建金融健康指数,从日常财务管理、风险防范应对、资本筹措管理等多维度,对小微企业当前金融健康状况进行系统性分析;结合小微企业当前金融服务提出针对性建议,助力小微企业提振信心,增强经营韧性。

  报告编制了金融健康指数,分为:非常不健康(0-40)、比较不健康(40-60)、比较健康(60-80)、非常健康(80-100)。参与调研的大部分企业分布在40-80分值区间,有超三分之一小微企业表现为金融不健康。

  从地区上看,需要重点关注河南、陕西等地的小微企业,处于金融不健康状态的占比偏高;广西和重庆的小微企业金融健康状况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从企业成立时长上看,成立时长在3-5年和8年以上的小微企业金融健康状况欠佳,需要重点关注。

  在日常财务管理上,小微企业的应收账款拖欠问题较为严峻,资金回流压力较大,需要重点关注。在非常不健康组内,80%左右的小微企业不能按时收回应收款项。

  目前,小微企业主要面临来自市场竞争、日常周转资金紧张、价格波动等方面风险。风险意识不足、金融素养不够、缺乏合适保险产品等是制约小微企业提高保险保障的重要原因。

  在资本筹措管理上,小微企业依然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从银行融资面临缺乏抵质押担保物、银行授信流程复杂且时间过长、融资成本高等困难。从融资渠道上看,小微企业间接融资经验较多,其中传统商业银行是最主要融资渠道,直接融资(股权投资)使用度偏低。这方面科创类(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小微企业参与度相对更高。

针对如何提升小微企业金融健康状况,报告给出了五大建议。一是重点关注小微企业最紧要的现金流问题,缓解由于应收账款拖欠严重所带来的现金流压力。这会直接关系到企业自身存亡和供应链产业链安全,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投入更多支持。二是推动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现金流管理的能力,改善日常经营管理的长期表现。金融机构要为不同类型的小微企业开发更加便捷、低成本、适配度高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三是金融机构应该针对小微企业的风险特征和保险需求,研发更多适配度高、性价比高、保障力强的普惠保险产品,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和效率,将客户金融素养赋能融入到业务中。政府可以开展保险知识普及教育,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和行业监管。四是金融机构要不断优化普惠金融产品服务,提高金融可得性和适配性。通过"信贷+"综合金融服务进行经营赋能,更好满足小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多样化需求。政府可以加大对弱势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发挥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补位价值,切实降低融资成本。五是提高社会整体的金融健康意识,促进金融健康理念和指数的推广实践。政府和金融机构可以探索应用小微企业金融健康指数,将其作为检测小微企业经营状况、指导金融机构赋能小微企业可持续经营、检验政策支持小微企业效果的有力工具,成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指标体系一部分。

 

经贸态势

 

美议案拟限制特定生物公司

 

据报道,海外因素再度令中国医药股上演“惊魂时刻”。1月26日下午,A股、港股市场医药板块急跌,CXO(医药外包服务)“药明系”公司股价跳水,基因测序公司华大基因( 300676.SZ )、华大智造( 688114.SH )亦午后走跌。市场流传一份美国国会议员关于限制外国生物技术公司的议案,涉及相关公司。

  1月25日,参众两院多名议员共同提出了一项两党立法,旨在阻止外国对手窃取敏感的美国基因数据和个人健康信息。该议案将禁止所有由外国对手拥有或控制的生物技术公司的商业运营威胁国家安全,不得通过联邦合同、拨款和贷款获得美国纳税人的资金。议案的发起人包括,美国“国土安全和政府事务委员会”主席、民主党参议员加里·彼得斯,共和党参议员比尔·哈格蒂,以及“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共和党众议员迈克·加拉格尔,该委员会成员、民主党众议员拉贾·克里希纳穆尔蒂。

该议案尚未成为正式法案,拟立法禁止所有由外国对手拥有或控制的生物技术公司通过联邦合同、拨款和贷款获得美国纳税人的资金,“华大系”三家公司和药明康德被提及。

 

美国防部又"拉黑"16家中国实体

 

  据报道,美国国防部又"拉黑"16家中国实体。1月31日,美国国防部更新"中国军事企业"名单,新增旷视、依图、长江存储、禾赛、东方网力、中国电信等16家在美国直接或间接经营的中国企业。该名单目前主要是警示作用,但可能为美国政府其他部门的进一步制裁提供参考。

  美国国防部称,根据美国国会《2021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第1260H条的法定要求,新增了"中国军事企业"的名单,称目的是对抗中国的军民融合战略。

 

欧盟再次延长对俄经济制裁

 

  据报道,欧盟理事会1月29日发布声明,宣布把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再延长6个月至今年7月31日,理由是俄乌冲突持续。

  声明说,这些制裁包括对贸易、金融、运输、奢侈品、海运原油、部分银行和媒体等方面的限制。此外,欧盟还出台了一些限制俄规避制裁行为的措施。

  欧盟理事会表示,只要冲突继续,就会维持欧盟实施的所有制裁措施,并可能在必要时采取更多措施。

  俄罗斯驻欧盟外交使团此前就欧盟制裁发表声明说,俄罗斯经济并未"分崩离析",在欧盟等国际舞台上孤立俄罗斯的企图告以失败,使俄罗斯"遭受战略性失败"的目标没有得逞。俄方同时斥责制裁是欧盟"在域外实施非法限制、政治敲诈、新殖民主义行径"。

  自俄罗斯2022年2月发起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之后,欧盟大幅扩大了对俄制裁范围,迄今已通过了12轮对俄制裁。针对欧盟的制裁,俄罗斯采取了反制措施。

 

俄白续签落实联盟国家一体化法令

 

  据报道,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联盟国家最高国务委员会1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举行会议,其间签署旨在落实联盟国家一体化的新三年期法令。俄罗斯总统普京与到访的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出席会议。

  两国领导人在会上总结了2021年至2023年实施建立联盟国家条约主要方向的法令的落实情况,并签署2024年至2026年的新三年期法令,旨在进一步加强两国在工业、农业、能源、物流和信息等领域的全方位互动。双方还签署有关推动联盟国家发展的其他十余项文件,涉及科技、基建、文化艺术、媒体等多个领域

  普京说,面对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在世界舞台密切合作,始终如一地相互提供切实盟友支持;两国将致力于构建一个民主和公平的多极化世界秩序。卢卡申科说,两国商品和服务贸易总额去年达到约54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两国过去三年实施相关法令的结果。

  俄罗斯与白俄罗斯1999年12月8日签署建立俄白联盟国家条约,规定两国在保持各自国家主权、独立和国家体制的同时,建立邦联性质的国家。

 

投资视点

 

北京市重点工程计划公布

 

  1月30日,北京市发布"3个100"市重点工程,包含100个重大科技创新及现代化产业项目、10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100个重大民生改善项目,旨在以重大项目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据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3个100"市重点工程中,包含120个新建项目和180个续建项目,力争当年竣工项目65个。项目总投资约1.2万亿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2811亿元,对全市投资的支撑比例保持在三成以上。

  此次发布的重点工程包括100个科技创新及现代化产业项目,例如全力推进怀柔科学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领域的重大科技设施平台集群项目,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医药健康产业等先进制造业项目。此外还包括金融业、服务业扩大开放,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空间资源以及文化旅游等领域项目。

  10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将重点聚焦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绿色低碳和韧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等铁路、公路项目,以及轨道交通、站城一体化交通枢纽、城市道路及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城市运行保障设施和新基建等项目。

  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北京市还发布了100个重大民生改善项目,不断提升百姓获得感。其中包括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政策性住房、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等城市更新项目,以及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绿化、水务和消费新地标等项目。

  此外,临空经济区国际消费枢纽、首都规划展览馆等200个重大项目也列入了2024年前期推进项目,力争加快落地实施。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发布的市重点工程,精心筛选了一批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的重大投资项目,释放了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强劲信号。下一步将以此为抓手,建立台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下大力气扩大有效投资,推动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上海临港加大知识产权金融支持力度

 

  近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支持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若干政策》提出支持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全面提升、助力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创新拓展、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持续优化、促进知识产权服务能级持续跃升等四方面、15条支持内容。

  其中提出,激励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对获评国际专利奖和"中国专利奖""中国商标奖"等国家及本市奖项的,给予不超过50万元的分档奖励。加大知识产权金融支持力度。对通过质押知识产权获得贷款的,按实际利息支出的50%给予支持,同一单位每年资助总额最高100万元。对购买知识产权保险的,按实际保费支出50%的比例给予支持,同一单位每年资助总额最高20万元。

 

山东拟2025年基本实现"县县双高速"

 

  据悉,山东省人民政府近日发布《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加快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到2025年基本实现"县县双高速",在建及营运里程达到10000公里。

  在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行动方案》中提出要发展快捷融合的城际和市域(郊)铁路网,以轨道交通辐射带动沿线城镇发展,到2025年,城市轨道交通在建及营运里程达到700公里。同时提出,到2025年,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380个。畅通黄河流域出海通道,合作建设50个内陆港。支持济南机场和青岛机场建设国际枢纽机场,培育烟台、临沂等区域枢纽机场,建设现代化运输机场群。

  《行动方案》中还提出做大做强建筑业。到2025年,千亿级建筑业企业集团突破4家,超500亿级12家,超100亿级45家。发展总部经济,推动大型优质建筑业企业在鲁投资,带动山东企业发展。发挥建筑业吸纳就业潜力,培育满足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管理、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产业工人队伍。

  在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方面,《行动方案》中提出,支持济南、青岛、烟台、潍坊4个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到2025年,全省新增绿色建筑2亿平方米以上,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100%。

 

山东出台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聚焦设施扩量、服务提质、体系增能,提出未来三年全省养老工作的发展目标,量化了护理型床位占比、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等重点指标。同时,明确实施养老机构固本强基、居家社区扩围增效、医养康养提质赋能、农村养老提档达标、养老人才提升培育、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养老产业提速发展等"七大行动"。

  《行动计划》要求,2026年年底前,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保持在70%以上,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保持在100%。养老服务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发展智慧养老院100家,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90%以上,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保持在100%。养老与相关行业加快融合发展,形成一批产业链条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龙头企业、服务名牌和产业集群。

  好的政策落地生根,离不开各类保障。《行动计划》规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县级以上政府设立养老服务专项资金。各级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将不低于55%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鼓励利用闲置资源举办养老服务机构,简化审批手续,5年内按土地原用途适用过渡期政策。

 

辽宁发布推动经济稳中求进43条新政

 

  1月29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布《辽宁省推动经济稳中求进若干政策举措》,提出了积极促进消费、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外贸质效提升、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九个方面共43条政策举措。

  新评省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奖补100万元

  在积极促进消费方面,提出鼓励各地发放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补贴和餐饮消费补贴,省级在一定额度内按不低于50%比例,对发放消费补贴的市予以配套支持。积极打造消费场景。对2023年度获评的辽宁美食街,每个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新评定10个省级夜经济示范街区,每个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获评2023年度"辽宁品牌展会"每个展会项目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获评省级电商直播示范基地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培育10个文体旅融合发展消费新场景,每个奖补50万元。

  同时提出大力发展冰雪经济。推进沈阳冰上中心、抚顺雪上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各地加快完善冰雪场地设施,鼓励各市对原有冰雪场地及配套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对符合条件并入选为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竞赛场地的,根据承办任务情况给予奖补。对新评选的省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每个奖补100万元。

  企业新获评"中华老字号"可一次性奖励50万元

  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分别给予新获评"中华老字号""辽宁老字号"的企业50万元、3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省内当年网上零售额500万元以上并首次进入统计部门调查单位库的线上企业,按照其纳统零售额的3%对该企业给予奖励,每年奖励金额不超过100万元。对当年注册成立并达限纳统的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经营主体,每个给予不超过10万元奖励,次年零售额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再给予不超过10万元奖励。对非当年注册成立并于当年首次达限纳统的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经营主体,入库次年零售额增速超过10%(含)以上的,给予不超过15万元奖励。

  激励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对在库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2024年各月度零售额增速高于8%的,月度零售额增量每达1000万元,给予不超过5万元奖励。对在库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2024年各月度餐饮收入增量100万元-200万元(不含)的,给予2万元奖励,餐饮收入增量每达100万元再给予一定额度奖励。

加大企业上市扶持力度。对在境内科创板、主板、创业板上市企业,延续执行相关补助政策。对在北京证券交易所首发上市企业分阶段给予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补助;对以红筹方式在境外证券交易所首发上市企业,按照募集资金投资于辽宁金额的1%一次性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奖励另按相关政策执行。坚持"随报随审"原则拨付企业上市补助。

 

  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4405个

  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提出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到2024年底前,再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4405个,对每个新建站点给予5000元财政补贴,基本实现行政建制村全覆盖。

  推进工业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支持在辽研发工业软件首版次产品并在重点行业应用,给予单个项目最高500万元资金支持。以"免申即享"方式,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级智能工厂,对新获评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新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

  2024年,建设16个省级快递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试点先行区,培育22个省级快递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典型项目。对新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给予一次性500万元奖补。对新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补。对新获评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试点的,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补。对代表辽宁参加全国顶级职业体育联赛的俱乐部,取得全国前三名的,分别给予1000万元、500万元、300万元一次性奖励。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方面,提出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对规上工业企业建设研发机构进行运营绩效评估,对评估优秀的给予最高100万元资金支持,鼓励各市制定相应的配套奖补政策。支持行业领先企业等经营主体设立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对创建成为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的给予不低于500万元资金支持。

  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保险试点。对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和试点地区企业投保专利保险的,按实际投保年度保费60%的比例给予补贴,年度补贴总额最高5万元。其中,涉及高价值专利保险、包含专利保险的新保险产品,保费补贴标准上浮10%,年度补贴总额最高10万元;知识产权证券化所涉及保险、投保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保险,保费补贴标准上浮20%,年度补贴总额最高15万元。

  全年解决用工缺口70万个以上

  在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提出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全年解决用工缺口70万个以上。建设500个左右"舒心就业"指导服务站点。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执行期至2025年底。降低房地产市场交易成本。对一年内出售自有住房并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可由购房地给予一定额度的购房补贴,卖旧买新时间不分先后;对新购或租赁(自持)存量非住宅商品房的,可采取购房补贴、租金补贴、降低相关交易费用等方式予以支持;对转让非住宅商品房的,可适当降低相关交易费用,具体实施细则由各市县按实际情况制定。推动各市出台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转换为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鼓励采取顺位抵押等方式开展业务。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重点保障住房困难的城镇家庭和引进人才。对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通过建设筹集配租型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实施住房保障。

 

沈阳规划208平方公里临空经济区

 

近日,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沈阳临空经济区管理办法(试行)》,规划临空经济区占地面积20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航空制造维修、智能制造、商务会展、航空物流、跨境电商、航空金融、生物医药和总部经济等临空高端产业。

  据介绍,沈阳市政府将支持临空经济区争取专项债券和上级专项资金,每年整合不低于10%的各类专项资金(如人才专项、工业专项、基建专项、科技专项、新兴产业专项、服务业发展专项、外经贸产业专项、金融专项、文化旅游专项、会展专项、大型活动专项、中小企业专项、数字经济专项等,临空经济区城建项目优先列入市本级城建计划)约10亿元,用于支持临空经济区发展。

 

山西发布重点产业链"链长制"2024年行动计划

 

  据悉,山西省重点产业链链长制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印发《山西省重点产业链"链长制"2024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确立年度目标任务:围绕重点产业链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优化制度体系,细化发展路径,强化服务支撑,力争到2024年底,产业链企业突破700家,整体营收突破7000亿元,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行动计划》要求,完善链长制工作机制,全力推行"政府+链主+园区"招商、"重大项目+链长+属地"共建、"链主+链核+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链长牵头单位+园区"锻造、"产业链+专家"智库、"产业链+链主企业+产业基金"运作等"六种模式",链长制工作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推动产业链提质升级,着力强化精准性政策、系统性规划、协同性发展、关键性技术等"四项支撑",推动"链主"企业"以大带小"、链上企业"以小托大",持续开展产业链配套签约活动,打造密切协作、高效协同、一体联动的产业链发展生态。

  《行动计划》还明确了10项重点工作、责任单位、时限进度以及全年工作成果。山西省大力推行"政府+链主+园区"招商模式,力争每个招商引资承载示范开发区每年至少形成2个以上招商落地项目,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各市每年分别形成10个以上产业链招商落地项目;建立推行产业链"重大项目+链长+属地"共建模式,力争在5条省级重点产业链探索形成"项目+链长+属地"共建示范模式,亿元以上省重点产业链项目达到150个;深度实施产业链"链主+链核+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模式,力争省级重点产业链企业突破45家,链上企业突破700家,5条以上的产业链形成协作联合体试点示范,并向16条产业链推行;健全完善产业链"链长牵头单位+园区"锻造模式,力争在有条件的5条以上重点产业链形成"链长牵头单位+园区"锻造示范;建立推行"产业链+专家"智库模式,2024年全年,各链长牵头单位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组织开展相关专家咨询对接活动,并视情况形成相关专家咨询报告;探索建立"产业链+链主企业+产业基金"运作模式,力争推动产业基金在省级重点产业链上发挥引导带动效应;强化重点产业链精准性政策支撑,优化完善产业链激励政策。

 

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发布涉企行政合规指导清单

 

  据悉,为进一步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近日,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印发《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涉企行政合规指导清单》(简称《清单》),预先为企业经营活动设置"红绿灯",帮助企业筑牢"防火墙",从源头上预防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清单》由行政机关按照"谁主管、谁制定、谁负责"的原则,梳理企业高频多发违法事项,列明相关法律规定,提出相应合法合规建议,并根据违法行为发生频率、危害后果等因素设定风险等级,帮助企业提前找准违法风险点,做好风险防范。

  《清单》涵盖登记注册、信用监管、反垄断、价格、反不正当竞争、网络交易、广告、产品质量、食品、特种设备、计量、标准、认证、检验检测等市场监管主要执法领域,从合规事项、常见违法行为表现、风险等级、法律依据以及违法责任、合规建议和指导机构等6个方面,梳理行政合规事项113项,是一本浓缩版、精华版的"市场监管合规指导手册"。

  一些新设企业对相关法律法规还不了解不熟悉,合规能力较为薄弱,通过随查随学随用《清单》可以帮助他们在经营活动中守牢法律底线,实现从之前的"无知无觉,被动受罚"到"对照自查,主动迎检"的思路转变,防止因小失大,给企业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024年深圳GDP增速目标为5.5%

 

  1月30日,深圳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深圳市市长覃伟中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24年深圳市生产总值(GDP)增长预期目标是5.5%,要实现外贸进出口稳规模、稳份额、稳增长。

  2023年,深圳GDP达到3.46万亿元,同比增长6%。全年进出口总额3.87万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出口2.46万亿元,增长12.5%,出口总量连续31年居内地城市首位,与全球超200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覃伟中表示,2024年深圳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外贸进出口稳规模、稳份额、稳增长,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

  2024年,深圳将如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国际贸易枢纽建设取得新突破,深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全面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拓展东盟、中东、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从具体的目标来看,2024年深圳要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额1400亿美元,数字贸易进出口额600亿美元,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3000亿元,新增海外仓20万平方米。

  报告指出,2024年深圳将推动网络与通信、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等支柱型新兴产业迭代升级,抢抓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低空和空天经济等产业新风口,建设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加快提升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制造、生物医药、工业母机、高端精密仪器设备、工业软件等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具身智能机器人、合成生物、脑科学与脑健康、细胞与基因、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新增长点。

  据了解,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剑指未来产业新赛道等相关内容。例如,北京提出加快推进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加强原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开辟量子、生命科学、6G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力落实新一轮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培育提升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民用航空、空间信息等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奋发有为推动"二次创业"再出发--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再发力,在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上再发力。

  业内人士表示,北上广深不约而同加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全国经济将产生非常强的带动作用。

广州放开120平方米以上住房限购

 

2024年1月27日,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的通知》(简称《通知》),提出继续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优化调整限购政策、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等政策措施。

  《通知》指出,在限购区域范围内,购买建筑面积120平方米以上(不含120平方米)住房,不纳入限购范围;在限购区域范围内,居民家庭将自有住房用作租赁住房并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手续的,或者在广州市存量房交易系统取得房源信息编码并挂牌计划出售的,购买住房时相应核减家庭住房套数;对于具备合并不动产权证书条件的房屋,购房人可以申请转移登记业务、合并登记业务一同办理;商服类物业不再限定转让对象。通知自2024年1月27日起正式实施。

  《通知》指出,建立广州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和金融机构精准对接,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通知》还指出,进一步完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供应结构和政策体系,加大供应力度,不断满足各类保障人群住房需求。2024年计划筹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1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10万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8万户。

对此,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稳定商品房市场是稳定内需和消费基本盘的重要一环,也是稳定市场预期的关键之举。此次《通知》首先从需求端着手,落实1月26日住建部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提出的“要坚持因城施策、精准施策、一城一策,用好政策工具箱,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各城市可以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的精神。

 

成渝双城经济圈2024年重大项目清单发布

 

  1月26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发布《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4年重大项目清单》。包括现代基础设施、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同创新、巴蜀文旅、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对外开放、公共服务等7大类300个项目,总投资约3.6万亿元。

  今年,川渝两地将锚定年度任务,全力推动新开工项目尽早开工建设,续建项目加快形成更多实物工程量,完工项目尽早投产投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跑出加速度。

 

宁夏落实重点任务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近日召开的宁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披露,2024年,宁夏全面落实"1234"重点任务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1234"重点任务是指夯实稳增长一个基础,抓好数字经济和产业集群两个重点,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三大工程,开展招商引资扩量、园区改革创新、企业服务增效、安全基础提升四项行动。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工业投资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5%。

  今年宁夏工业经济统筹包抓机制,一体化推进稳定增长、安全环保、招商引资、转型升级等重点任务,压实市、县、园区主体责任,力促前100户重点企业产值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力促100个新建项目开工率达到80%以上,100个拟投产项目贡献产值达到640亿元,100个技术改造项目全部建成投产。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增长极,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造2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2千亿级现代化工产业集群、打造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打造千亿级轻工纺织产业集群。并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主攻方向开展新一轮全覆盖、高强度技术改造,实施企业融通上云赋智计划,新增上云企业1000家,增长50%。

  招商引资方面,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重大战略、制造业规划布局和产业梯度转移,积极争取一批头部企业战略合作项目和关键项目落地,实现引进一个带来一批。助企服务增效方面,健全龙头企业培育库,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生态主导力的行业领军和单项冠军企业,力争百亿级企业达到11个,五十亿级企业达到16个。

 

今年江西省工业发展重点敲定

 

  据江西省工信厅日前披露,今年,江西省将以深化细化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为主抓手,以制造业创新驱动、数智化改造、绿色低碳转型为路径,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积极培育,扎实推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和新型工业化。

  按照省重大项目"十百千万"工程部署,江西省大力推进工业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全年调度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000个左右,带动全省完成工业固定投资5000亿元左右;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攻坚,力争赣州市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纳入工信部重点支持世界级集群培育库,在铜基新材料、光伏、锂电、航空、电子信息等优势领域再争创1至2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梯次发展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体系。

  积极开展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遴选10个左右县(市、区)和10个左右开发区作为试点,在全省60%县(市、区)开展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千项技改、万企升级"计划;鼓励龙头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吸纳或整合创新资源,加强产业链内、链间、链群联合技术攻关,提升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重点在锂电、汽车电子等领域组建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以上。

 

IMF上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据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30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将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3.1%,较去年10月预测值高出0.2个百分点,并表示这反映了对中国、美国以及一些大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预期的上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皮埃尔-奥利维耶·古兰沙当天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全球经济继续表现出"令人瞩目的"韧性,通货膨胀稳步下降,增长依然坚挺,"软着陆"的可能性增加,但经济扩张步伐仍然较慢。

  具体来看,发达经济体2024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为1.5%。其中,美国2024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为2.1%,较此前预测上调0.6个百分点;欧元区2024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为0.9%,较此前预测下调0.3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2024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为4.1%。

  报告预计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3.2%,与此前预测持平。报告指出,多国央行上调政策利率以对抗通胀等一些举措正拖累经济增长,加之低迷的潜在生产率增长,2024年至2025年的经济增长预测值低于2000年至2019年间3.8%的平均水平。

  报告指出,在供给侧问题缓解和限制性货币政策背景下,大多数地区的通胀下降速度快于预期。但古兰沙警告,中东地区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红海局势持续紧张,这些因素都可能扰乱大宗商品和供应链,给全球通胀带来上行风险。

 

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并暗示暂不会降息

 

  据报道,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月31日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5.25%至5.5%之间不变,并暗示暂时不会降息。这是美联储连续第四次维持这一利率区间不变。

  美联储在当天发表的声明中说,近期指标显示美国经济活动持续稳步扩张。自2023年初以来,就业增长有所放缓,但依然强劲,失业率保持在低位。通货膨胀水平在过去一年有所缓解,但仍处于高位。

  声明强调,在考虑对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进行任何调整时,制定货币政策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将仔细评估未来的数据、不断变化的前景和风险平衡。在更有信心确定通胀率持续向2%的目标迈进之前,降低利率"是不合适的"。

  声明还重申,在评估适当的货币政策立场时,美联储将继续监测即将发布的信息对经济前景的影响。如果出现可能阻碍目标实现的风险,美联储将准备酌情调整货币政策立场。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当天会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联邦基金利率很可能处于本轮紧缩周期峰值。如果经济发展与预期大体一致,美联储将开始调整政策力度。但他同时表示,根据本次会议,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不太可能在3月达到信心水平,并确定3月是采取行动(降息)的时机"。

多数美联储官员去年底预计,如果通胀率持续逐步下降且经济稳定增长,美联储可能在2024年三次下调利率,每次下调25个基点。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一项跟踪数据显示,截至发稿时,市场预计美联储在今年3月会议上维持利率的可能性已升至超过60%。

 

欧元区和欧盟经济去年均增长0.5%

 

  据报道,欧盟统计局1月30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经季节和工作日调整后,欧元区和欧盟去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均增长0.5%。

  数据显示,经季节调整后,去年第四季度欧元区和欧盟经济环比零增长,欧元区经济同比增长0.1%,欧盟同比增长0.2%。

  去年第三季度,欧元区和欧盟GDP均环比萎缩0.1%。去年第一和第二季度,欧元区和欧盟GDP均环比增长0.1%。

  数据还显示,去年第四季度,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拉脱维亚经济表现相对较好,分别环比增长0.8%、0.6%、0.4%和0.4%。爱尔兰、德国以及立陶宛经济表现不佳,环比下滑0.7%、0.3%和0.3%。

  分析人士指出,尽管数据显示欧元区经济在2023年下半年避免了技术性衰退,但受能源价格上涨、信贷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欧元区经济依然萎靡不振,其中欧盟主要经济体德国经济萎缩,法国经济也表现平平。

  标普全球市场财智公司欧洲经济主管迭戈·伊斯卡罗表示,到2023年底,欧元区经济"勉强摆脱了衰退"。但他担心,欧元区经济在2023年最后一个季度陷入停滞后,今年上半年将难以实现增长。

  伊斯卡罗说,在需求疲软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情况下,2024年欧洲经济前景仍然充满挑战。

 

欧元区1月通胀率为2.8%

 

  据悉,欧盟统计局2月1日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1月通胀率按年率计算为2.8%,低于去年12月的2.9%。

  数据显示,1月欧元区食品和烟酒价格同比上涨5.7%,非能源类工业产品价格上涨2.0%,服务价格上涨4.0%,能源价格下降6.3%。

 

法国新总理施政纲领提出4个优先项

 

  据悉,法国新总理阿塔尔1月30日在法国国民议会就其施政纲领发表演说,提出劳动、公共服务、社会权威和环境4个方面的"优先行动"。

  阿塔尔表示,他所领导的政府要提高劳动者待遇;医疗等公共服务要可及且优质;要通过提高文明素质、尊重权利与义务来维护社会权威;要加强环境保护。

  围绕这4个优先项,阿塔尔宣布了最低工资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医疗与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改革方向,以及加强青少年文明素质教育、保护生态环境等多种措施。此外,阿塔尔还强调应加强法国工业建设、深化欧盟建设等。

1月9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任命34岁的时任国民教育和青年部长阿塔尔出任总理,使他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建立以来最年轻的总理。

 

西非三国宣布立即退出西共体

 

  据报道,西非国家马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1月28日发布联合公报,宣布立即退出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共体)。

  马里过渡政府发言人阿卜杜拉耶·马伊加当天在国家电视台宣读了联合公报。公报说,这三个国家"回应本国人民的期望、关切和愿望",决定立即退出西共体。

  公报说,西共体已背离创立时的理想和泛非主义。该组织在打击恐怖主义和应对安全威胁时没有向三国提供援助,并对三国实施了"非法、不人道和不负责任"的制裁。

  此前,西共体在马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发生军事政变后对三个国家实施制裁。

  西共体成立于1975年,旨在加强区域一体化,促进成员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合作。马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退出前,西共体共有15个成员国。

另据悉,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共体)1月28日宣布,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和马里仍然是该组织"不可分割的成员",以回应这三个国家当日稍早时宣布立即退出西共体的联合公报。

  西共体在一份声明中说,尚未收到这三个成员国关于退出西共体的任何直接通知。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和马里仍是西共体的重要成员,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仍致力于通过谈判解决政治僵局。

 

香港2023年本地生产总值上升3.2%

 

  据悉,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1月31日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的本地生产总值预先估计数字显示,2023年本地生产总值实质同比上升3.2%。

  根据预先估计数字,2023年第四季度本地生产总值同比上升4.3%。私人消费开支第四季度同比上升3.5%,2023年全年同比上升7.4%。服务输出及服务输入2023年同比分别上升21.2%及26%。

  特区政府发言人表示,香港经济在2023年第四季度继续恢复,访港旅游业和私人消费仍然是主要动力。受惠于访港旅客人数在香港与内地和国际全面通关后有所恢复,服务输出展现强劲反弹态势。在住户收入上升及特区政府多项措施的支持下,私人消费开支在防疫措施取消后转为显著上升。整体投资开支随着经济复苏而转跌为升。

  发言人认为,外围环境在2024年将继续为香港的货物出口带来压力。与此同时,访港旅客人数应会随接待能力继续恢复而进一步上升,特区政府致力推动举办盛事也会带来额外的提振作用。固定资产投资也将继续增长。

 

投资分析点评

 

▲北京16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约2478亿元

 

  1月27日,北京市一季度16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总投资约2478亿元。

  据了解,此次开工的重大项目主要集中在五个领域:一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开工清华国重昌平基地、永丰实创园二期等26个现代化产业项目,总投资380亿元。二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开工轨道交通1号线支线等52个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316亿元。三是城市更新行动落地,开工钟鼓楼周边院落申请式退租等24个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150亿元。四是惠民生暖民心实事,开工保障性住房、清华附小清河分校等38个民生改善项目,总投资1599亿元。五是灾后恢复重建和防洪能力提升,开工房山区养老服务机构水毁修复、门头沟区乡村公路建设等20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总投资33亿元。

  "这些项目开工落地会有力支撑全年投资,建成后将有效实现补短板、扬优势、优布局、强功能。"北京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围绕市区重大项目建立台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推动项目顺利实施、投资加快落地,为实现一季度"开门红"、完成全年投资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9%,超额完成年度预期目标,充分发挥了投资对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今年北京市还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以更大力度做好投资工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大金重工拟斥资12亿元投建唐山曹妃甸250MW光伏项目

 

  据悉,大金重工(002487)1月30日晚公告,公司拟通过下属公司投资建设唐山曹妃甸250MW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包含大金重工十里海12.5万千瓦渔光互补保障性光伏项目、大金重工十里海12.5万千瓦渔光互补市场化光伏项目。项目资本金出资比例20%,由公司以自有资金支付,其余资金向金融机构申请配套项目贷款,合计投资总额不超过12亿元。

  据介绍,项目建设期预计不超过12个月(自项目开工之日起计算),项目建成后运营期25年,由大金重工下属子公司唐山金瑞和唐山金弘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分别投建和运营125MW。项目一和项目二需要按照不同比例配置储能或购买储能调峰服务。

  大金重工主要从事风电装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新能源投资开发、建设和运营业务。大金重工本次在唐山曹妃甸区投建可再生能源项目,是基于区域产业综合布局和发展而实施。大金重工在当地已规划建设出口海工基地,定位于供应海外风电市场未来更高技术标准的产品需求,从而保障后续出口订单的生产和交付。

  大金重工此前在2023年半年报中介绍,基于风电海工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公司已启动在唐山和盘锦基地配备更先进、满足更高交付标准的生产设备和配套设施。正在建设的盘锦和唐山基地占地规模更大、码头设施条件更优。优良的海港码头是将风电装备产品运往全球,支撑海上风电未来发展的突破口。

大金重工自2021年开始启动风电场投资建设,2023年上半年,彰武西六家子250MW项目实现并网发电,运营情况良好。据大金重工2023年半年报,未来,公司还将持续积极践行国家双碳目标,大力参与新能源开发建设工作。公司规划三年内建成并网2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储备新能源开发资源500万千瓦。上述项目建成并网后,将为公司创造稳定的经济效益。

 

▲华工科技拟5亿投建新厂

 

  2月1日晚间,华工科技(000988)公告,为解决生产场地分散、发展空间受限等因素影响,华工科技全资子公司华工正源拟投资新建工业厂房及厂房配套建筑。

  本次建设投资概算不超过5亿元,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为华工正源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新建工业厂房及厂房配套建筑约8.3万平方米,建设工期约12个月,计划2025年上半年完成竣工验收投入使用。

华工科技为华中地区一家高校背景的上市企业,以"激光技术及其应用"为主业,在已形成的激光装备制造、光通信器件、激光全息防伪、传感器、信息追溯的产业格局基础上,针对全球"再工业化"发展趋势以及自身特点,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智能制造关键产品及解决方案。

 

  ▲中国电建拟投180亿元建设38个光伏项目

 

  2月1日晚间,中国电建(601669)公告,董事会同意由公司下属子公司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电建新能源)投资建设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395MWp光伏项目(一期200MW)等38个光伏投资项目,项目总投资合计约180.27亿元。

  今年1月9日,中国电建2024年度光伏组件框架入围集中采购招标刚刚开标。招标公告显示,中国电建本次招标容量共42GW,包含P型单晶硅组件12GW,N型单晶硅组件30GW,规模空前。

  对于电站投资方而言,目前光伏组件价格处于低位,投建电站项目收益率十分可观。

  中国电建最新披露的投资中另一个看点是电建新能源。去年6月,中国电建宣布筹划分拆控股子公司电建新能源上市,去年8月,中国电建披露了分拆预案,且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电建集团已原则性同意上市公司实施本次分拆。

  去年6月,电建新能源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成功引入10家实力雄厚的投资者,募集资金76.25亿元。

  中国电建此前表示,本次分拆完成后,电建新能源将坚持中国电建旗下从事中国境内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项目开发、投资、运营和管理业务的唯一平台业务定位不动摇,借助资本市场力量迅速增强自身资本实力。

  上述预案显示,"十四五"期间,电建新能源将进一步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预计到2025年,控股风电、光伏新能源装机规模有望比肩行业龙头,跻身国内新能源运营商第一梯队。

  中国电建近期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公司新建能源电力类项目4590个,新签合同金额6167.74亿元,同比增长36.17%,增速位列公司三大业务板块之首。

 

▲海德股份拟进入破产管理人行业

 

  1月29日,海德股份(000567.SZ)公告称,近期,公司与四川豪诚企业清算事务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算公司")及其股东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公司将以自有资金1773.36万元收购清算公司现有股东持有的清算公司的51%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清算公司将成为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的控股子公司。公司通过本次交易控股清算公司进入破产管理人行业。

  公告称,清算公司设立于2005年,是我国最早从事企业破产及债务重组业务的专业服务机构之一,已入围19家法院的管理人名册。   

  据了解,海德股份持有稀缺AMC牌照。

 

  ▲XREAL宣布完成6000万美元战略融资

 

  据报道,AR眼镜品牌XREAL1月30日宣布已完成新一轮6000万美元战略融资。据悉,本轮融资将用于产品研发和光学引擎生产基地的扩建,这意味着XREAL可以进一步提升AR眼镜的产能,预计在2025年将达到200万台的生产规模。

  据彭博社披露,这家初创公司预计今年将再生产50万至100万台AR设备,营收将达到1亿至1.5亿美元。到2025年,XREAL预计将生产多达200万台设备,并转化为2亿至3亿美元的营收。

  XREAL成立于2017年,获得了包括快手、蔚来资本、云锋基金、红杉中国、高瓴、洪泰基金、中金资本、金浦投资、顺为资本、CPE源峰、华创资本、爱奇艺等投资者的支持。迄今为止,这家公司已融资3亿美元。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2023胡润世界500强发布

 

  1月31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3胡润世界500强》显示,上榜企业门槛同比增长7%至2170亿元,总价值同比增长12%至382万亿元,位于美国、中国的上榜企业数量排名前两位。

  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认为,价值可能是衡量一家公司实力的重要方式,考虑了一家公司未来的盈利潜力。此次上榜企业总价值超过380万亿元,意味着上榜企业将在未来10年创造380万亿元利润。

  不过,企业价值正在快速变化。胡润介绍,三成五年前上榜胡润世界500强的企业,如今已经跌出此次榜单。此次上榜企业的总价值上涨12%,主要得益于软件与服务、半导体以及传媒和娱乐板块强劲增长。

 

▲第三届胡润中国食品行业百强榜出炉

 

  1月29日,第三届胡润中国食品行业百强榜在上海发布。榜单显示,贵州茅台以2.2万亿元价值蝉联中国食品行业最具价值企业,比去年下降5%。

  榜单前10名中,有5家是白酒企业,依次是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山西汾酒、洋河股份。

  榜单显示,今年上榜门槛为90亿元,比去年下降10亿元;前10名门槛为1900亿元,比去年下降400亿元。上榜企业总价值为8万亿元,比去年下降12%。

  "在中国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最值钱的企业,不是一个生活必需品,而是食品行业的高档白酒,这在全球是绝无仅有的。唯一比较相近的,是瑞士,它价值最高的企业是一家做食品的,就是雀巢公司。"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表示。

 

▲迈瑞医疗66.52亿元收购惠泰医疗21%股份

 

  据悉,市值超3400亿元的医疗器械"一哥"迈瑞医疗(300760)1月28日晚公告,公司拟通过全资子公司深迈控以协议转让方式收购科创板公司惠泰医疗(688617)21.12%股份,转让金额合计约66.52亿元。惠泰医疗实际控制人成正辉承诺,将不可撤销地放弃所持惠泰医疗10%股份所享有的表决权。

  同时,深迈控拟受让晨壹红启持有的珠海彤昇全部0.12%的普通合伙权益(迈瑞医疗持有珠海彤昇99.88%的有限合伙权益),珠海彤昇目前持有惠泰医疗3.49%的股份。

  本交易完成后,深迈控及其一致行动人珠海彤昇合计持有惠泰医疗24.61%股份,惠泰医疗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深迈控,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李西廷和徐航。

  1月28日晚,惠泰医疗也同步发布相关公告。惠泰医疗的主营业务为电生理、冠脉通路及外周血管介入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为我国电生理领域国产龙头企业及心血管领域国产领先企业,具备深厚的技术储备与丰富的产品矩阵。

  惠泰医疗1月28日晚公告,本次交易完成后,成正辉将继续担任公司副董事长及总经理职务。深迈控及其控股股东迈瑞医疗目前暂无在未来改变公司主营业务或者对公司主营业务作出重大调整的计划。

  迈瑞医疗看好电生理等心血管产品的市场发展趋势,不断构建和丰富耗材型业务布局是公司重要发展战略方向之一,为此迈瑞医疗积极寻找全球优秀标的进行并购整合,期望实现内外协同发展。

  近年来,迈瑞医疗格外重视外延式并购为公司发展带来的驱动效应。2021年,公司就收购了全球知名的IVD原材料领域公司海肽生物(HyTest),实现了在IVD原材料领域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2023年,迈瑞医疗再次完成对德国DiaSys控股收购,成功构建起体外诊断产品全球供应链平台,为实现IVD业务的全面国际化奠定基础。

  据迈瑞医疗最新公告,通过本次交易,公司将以此进入心血管领域相关赛道,并将利用在医疗器械领域的积累和人才储备,助力惠泰医疗提升研发能力、优化产品性能。

 

▲山东黄金拟斥资超百亿收购国内最大单体金矿床探矿权

 

  山东黄金(600547.SH)1月26日晚间公告,拟收购公司控股股东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黄金集团")全资子公司山东黄金地质矿产勘查有限公司(简称"黄金地勘")所持山东省莱州市西岭村金矿勘探探矿权,转让价款共计103.3亿元。此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但未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公告显示,本次交易的标的资产西岭金矿探矿权是目前为止国内探获的最大(世界级巨型)单体金矿床,资源储量丰富,且相邻于三山岛金矿的东侧,为三山岛金矿矿体沿走向和倾向的延伸部位。按照山东省及烟台市政府关于金矿资源整合的要求,西岭金矿应与三山岛金矿进行整合,统一开发。

  公告称,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黄金资源储量进一步增加。

 

  ▲康恩贝控股股东推出股份增持计划

 

  2024年1月30日晚间,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康恩贝,600572)发布关于控股股东增持公司股份计划的公告。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浙江省中医药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计划在6个月内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康恩贝股份,拟累计增持股份占康恩贝现总股本的比例不少于2%、不高于4%,这是康恩贝在1月22日晚间发布以自有资金2亿元至4亿元回购公司股份公告之后的再一次价值守护行动。

  据了解,这也是康恩贝控股股东自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对公司实施增持以来的又一次增持举措。

 

▲滴滴与宁德时代宣布正式成立换电合资公司

 

  1月26日,滴滴与宁德时代在福建省宁德市宣布正式成立换电合资公司。换电合资公司将依托双方的技术优势和运营能力强强联合,从网约车场景切入,为众多新能源车辆提供高效换电服务。此次合作是双方在公共补能领域的重要战略布局。

  除成立换电合资公司之外,宁德时代还与滴滴旗下小桔能源形成战略合作意向,将推动在储充一体等更广泛新能源领域的合作。

▲威马汽车重整程序启动

 

  1月26日,上海市三中院公告,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威马汽车")正式进入重整程序,计划于3月29日召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

  预重整期间,威马汽车评估资产价值约为96亿余元,审计负债金额约为250亿元。

  威马汽车成立于2015年,创始人是沈晖,拥有两个造车资质及工厂,分别位于浙江温州和湖北黄冈。

  威马汽车曾是国内头部造车新势力企业之一,市场地位仅次于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

  2018年,威马汽车被吉利控股集团起诉侵犯商业秘密,2020年品牌下车辆又发生多起自燃事件,该公司经营逐渐陷入困境。2023年10月,威马汽车申请预重整。

 

▲恒大终被清盘

 

  1月29日,香港高等法院正式公布,在呈请人佳盛环球(Top Shine Global Limited)于2022年6月提交的清盘呈请第6次聆讯上,对中国恒大集团(03333.HK,下称"中国恒大")颁布清盘令。同时,亦公布了颁布清盘令的理由。

负责审理此案的陈静芬法官指出,对恒大清盘,意味着解决包括创办人兼集团主席许家印控制权等一些问题的同时,将更换公司的管理层。

  根据本次判决书,中国恒大已严重资不抵债,无力偿还债务,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恒大曾提出过重组计划,但后因销售不及预期、恒大地产(中国恒大的主要附属公司)被立案调查等因素而无法进一步推进重组。同时,还有45%的C类债权人反对相关重组方案。

  数据显示,中国恒大共有10只存续美元债,余额143.104亿美元,已全部违约。恒大地产有13只存续境内债,规模513.63亿元;其中余额40亿元的"20恒大04"已违约,而其余境内债均发生过展期。

  恒大集团执行总裁肖恩回应中国恒大被颁令清盘称,接下来,集团将积极与清盘人沟通,依法配合清盘人履行相关程序,根据国际惯例、市场规则推进债务化解等工作;将稳步推进保交楼等重点工作。

  据悉,2022年6月,清盘呈请人佳盛环球以债权人身份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对中国恒大的清盘呈请。涉及财务义务金额为8.625亿港元,呈请人由连浩民代表。彼时,中国恒大表示,将极力反对该呈请。公司一直在积极与债权人沟通,推进境外债务重组工作。

  从2022年6月至今,中国恒大清盘呈请聆讯已经延期过7次。

  根据香港有关规定,法庭通常会在以下情况颁布清盘令,如公司无力偿还债务、法庭认为清盘乃属公正及公平等。在考虑上述理由时,法庭通常会了解公司实际状况,包括是否没有还债能力及是否仍有解决争议的方案。

  在被呈请清盘期间,中国恒大曾发起过债务重组,但最终因恒大销售不及预期、恒大地产(中国恒大的主要附属公司)被立案调查等因素而无法重组。

  根据香港有关条例,一间公司可申请自动清盘,或被法院强制清盘,公司任何一位债权人、股东或公司本身,均可提出将公司清盘的呈请。呈请人通常会聘请律师拟备和提出清盘呈请的程序。

  法院一旦信纳已符合香港《公司清盘条例》第177(1)条所载其中一项要求(包括公司无力偿还债务),便可对该公司发出清盘令。法院会考虑债权人的意愿以及公平公正原则。在强制清盘期间,所有针对公司的诉讼程序及债权人的行动都会自动中止,除非法院批准此类程序开始或继续。

  此外,董事的权力将被暂停,而受法院监督的清盘人将负责收回及变现公司资产、调查公司事务、裁定债权人的申索,以及从清盘产业中分配给债权人。一旦公司完成清盘,清盘人将向法院申请免除清盘人的责任及解散公司。

  汇生国际资本有限公司总裁黄立冲表示,中国恒大被清盘是早晚的事情,要阻止被清盘,只能是"白武士"站出来提出一个可行的债务重组方案,但迟迟没实现。如果中国恒大正式清盘,境外债权人就只能等待清盘后的资产分配了,股东也基本会全部清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恒大能让境外债权人分配的资产应该不多。

  一般而言,在香港清盘的公司债项偿付的优先次序是:员工工资等权益支出、有资产担保的有担保债权人、清盘的开支(包括清盘人的薪酬)、无担保债权人等。

 

管理视点

 

决策出问题,是因为它可能被居心不良的人操纵了

 

哈佛商业评论2月2日刊发初创企业、基金和C级高管团队的组织设计和沟通策略师玛丽娜·格拉兹曼(Marina Glazman)撰写的文章指出,影响我们日常决策的变量很多,但最有影响力的可能还是他人的态度和偏好。人类寻求归属感的本能帮助我们互相合作,建立了系统和社会,但也给居心不良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误导、哄骗甚至胁迫我们为他们、而不是自己的利益服务。

  我所说的“同伴压力操纵”(peer pressure manipulation)直接针对我们的共性本能。有五种操纵手段尤其会导致决策者陷入误区,如选择可疑的合作伙伴或投资、雇用不合格的代理组织、为构思不周的内部活动开绿灯,以及支持坏主意。

  这里,我们将讨论如何保护自己和团队的决策免受同伴压力操纵影响。一旦可以识别这五种常见的操纵策略,你就能在推销产品、想法、投资或行动方案时,随时进行保护性心理练习。

  同伴压力操纵如何实现?

  操纵者需要你即便没有得到明确说明,依然接受下面三个假设。这些想法构成了同伴压力操纵的基础,所以要学会注意和评估何时有人希望你相信这三个“真理”:

  · 其他相关人相信操纵者告诉你“他们也这样想”。

  · 他人的意见不仅真实,而且与你的决定有关。

  · 在决定违抗或赞同他人观点时,你的个人最佳利益受到威胁。

  识别五种操纵策略以及如何转移每种策略时,请记住这个框架。

  五种操纵策略

  这些场景灵感来源于我与不同领域决策者的对话,我将其整理为了现实案例。他们会:

  1、盗取信誉。科技会议主席莎拉需要为她的活动再预约一位演讲者。一位营销专家提出了申请。他说曾与亚马逊、PayPal、Stripe和其他主要品牌合作,还点名了一个“科技股权”非营利组织,说他想为边缘群体的创始人赋权。莎拉印象深刻,于是约了他做演讲。

  但在他演讲几分钟后,她后悔了。这位专家没有向观众提供任何营销建议,而是向他们推销自己的服务。他甚至提供了一个“特别一次性折扣”,一位与会者称这一举动实在“令人尴尬”。

  演讲失败后莎拉更详细地研究了这位专家,看看她遗漏了什么。这才得知他的客户实际上是亚马逊、PayPal、Stripe等公司的现任或前员工,而不是他说的这些公司本身。她也找不到他参与声称支持的事业的任何记录。

  看起来莎拉的“专家”虚假地将自己与品牌和事业联系在一起,他知道这些品牌和事业会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并将它们的可信度挪用到了自己身上。

  当某人的推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关系时,要审查其真实性。询问有关这些关系的问题。这个人与这些人或品牌到底有什么联系?他们是否在这些事业上投入了时间?他们采取了哪些行动来践行他们宣称的价值观?

  2、利用共同敌人赢得信任。虽然我们经常会因共同兴趣与人建立联系,但我们往往会立刻喜欢上那些与我们有相同负面观点的人。

  和格温一样对CFO感到不满的人更有可能向她推销他们的提议。和本一样担心交易会对自己有害的人更可能赢得他的信任。共同的负面情绪可以将人们团结起来,但也可以帮助操纵者让人们与他们的目的保持一致。

  仔细审查所有引用共同敌人或共同威胁建立融洽关系的推销。如果有人谈到你们对灾难性结果或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恐惧,或者声称与你一样对某个人、某种情况或某个品牌感到愤怒,就要注意了。他们使用这种共同威胁的方式很重要。他们提到这个威胁是因为这是一个他们想解决的实际问题吗?还是说,这种共同威胁除了帮助他们与你建立联系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作用?如果有人只是为了表示志同道合而激起你的愤怒或恐惧,那么他们就是在引导你接受所有他们接下来说的话。

  最后,不用怀疑每个与你分享恐惧的人。但是,你正在考虑的产品或计划应该因内容本身而不是所反对的内容引人注目。

  3、伪造市场验证。品牌合作未能推动销售后,营销主管乔丹重新阅读了他们合作品牌的案例研究,以调查问题。他注意到一些之前没注意到的奇怪现象:案例研究是假设的,没有点名实际客户。这个品牌还有大量的社交媒体受众,但参与度较低,表明可能有“僵尸粉”。该品牌网站上的媒体标识原来代表的是付费广告,而不是文章或新闻。乔丹开始认为这个品牌在伪造他们的受众规模,甚至是之前的成就。

  对操纵者来说,想伪造市场验证实在过于简单。他们知道,强大受众群体的表象迎合了我们寻求同行认可和归属感的本能。他们希望我们相信这些指标的表面价值。

  我们很容易相信表象。但要花点时间了解一下市场洞察的来源,以了解受众的规模和情绪。NPS 、使用统计、网络分析和社交参与等量化数据比粉丝数量更能直接反映情绪。要拿到参考资料和案例研究对象的名字,并询问网站上媒体标识等模糊信息。

  4、试图抹黑竞争对手。迈克尔是一家营养饮料品牌的销售总监,他希望与当地的一家经销商合作。但另一个竞争品牌也想合作,而且他们中只有一个能拿下独家代理权。于是,迈克尔告诉经销商选择另一个品牌有风险。迈克尔说,他们的产品在营养科学界不被信任,许多人认为它“不安全”。迈克尔暗示说,与他们合作会损害经销商的声誉,甚至要负一定责任。

  批评竞争产品的质量或特性并无不妥。但试图通过把它们描绘成有污点、不合法或是被禁止的来诋毁它们,则是一种操纵性策略,会让人们担心如果敢做出错误选择,就会被污名化。在迈克尔的案例中,他引用了社会上最大的污点之一来诋毁竞争对手:无视安全。

  如果你感到不安,觉得向你推销东西的人想诋毁或丑化竞争对手,你需要首先从描述中分析事实。深入研究“人们认为”或“社会相信”的说法,看看到底是谁说了什么,他们的原话是什么?他们使用了“不安全”这个词,还是只是一种描述?各利益相关者是如何解释这些来源的信息的?

  如果你认为这些描述确实有价值,那就迈出下一步。评估其优点,而不考虑其他选项。拒绝错误的二分法:仅仅因为选项A不好,选项B就一定好。

  5、分而治之。凯德是一位雄心勃勃,却没有完全得到同行信任的物流经理,因为他似乎总是渴望更多权力。他请副总裁允许他组建一个监管委员会并担任主席。这个委员会表面上可以保护公司免受意外事故的影响,但同时也会让凯德接触到其他经理的私人项目日志。副总裁没有买账,但他告诉凯德,如果团队其他成员都同意的话,他会予以考虑。

  所以凯德向部门负责人请愿。他告诉他们自己已经得到了副总裁的支持。部门负责人不想惹起愤怒所以签字同意。然后,凯德告诉经理们,他们的部门负责人已经加入,经理们也不情愿地签字同意。人们对授予凯德监督持谨慎态度,但他们不想挑战老板和同事,所以没人站出来。因此,凯德向副总裁展示了团队的“一致支持”,并获得了组建委员会的许可,这个私下没有人想要的委员会。

  这种策略被称为多数无知(pluralistic ignorance)。它通过在群体成员中引起反对一个坏主意的恐惧来发挥作用,因为他们被(错误地)引导相信自己是唯一的反对者。

  如果你发现自己被迫采纳一个不确定的共识观点,可以调查一下它是否得到了实际支持——还是只是遵从。问问同事们喜欢这个想法的哪些地方,以及他们认为它有什么帮助。观察他们的语气。他们是在传播观点,还是只在附和?通过分享自己的不确定性,为坦诚的反馈创造一个机会:“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感觉。你确定这是正确的吗?”匿名调查也可以通过发现团队成员没有分享的实际观点,为讨论打开大门。

  同伴压力操纵者不会用最有力的论据来说服我们。他们只是利用我们对认可和关系的需求,或者我们在群体中失去地位的恐惧。

  好消息是,我们不需要停止关心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来抵制这种操纵,只要我们识破其中的花招、简单的漏洞和错误的假设。因此,我们要提出问题,检验自己的说法。当你质疑操纵基础时,操纵就会瓦解。很多时候,其他人会感谢你的反击。

 

信息化建设

 

上海发文支持五个重点区域打造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

 

  1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宝山区打造吴淞创新城等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普陀区打造半马苏河有色金属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临港新片区打造临港科技城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打造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这五个重点区域的《若干措施》自2024年1月15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

  其中,《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5年,引领区服务平台交易规模突破7000亿元,引育50家标杆平台企业,建设形成"千亿平台、千万品类、千企上云、百项服务",大宗商品千亿级交易服务平台能级提升,工业品电商服务平台覆盖产品品类超千万种,数字化技术带动千家企业上云上平台,构建集聚百项专业服务产品的产业生态。浦东新区在集聚培育一批高能级平台主体、优化服务平台发展的营商环境的同时,还将重点打造一批功能突出的特色园区,张江数链(元宇宙)产业基地重点聚焦服务中国芯、创新药等先导产业的专业服务平台及工业品电商平台,世博园B片区央企总部基地重点培育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及专业服务平台,金桥5G产业生态园重点发展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陆家嘴集聚专业服务平台及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外高桥聚焦支持培育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类专业服务平台及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

  《关于支持宝山区打造吴淞创新城等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提出,依托宝山区位优势和资源,到2025年,大宗商品互联网交易服务平台与大宗商品生产、流通和配套服务实现高效融合、创新发展,提升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全国领先的大宗商品产业生态圈更加优化,新培育2家上市平台企业、3家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基本建成绿色低碳供应链核心功能区、长三角绿色低碳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高质量的低碳供应链数据库。并提出聚焦吴淞创新城,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服务平台集聚区。依托宝山区内产业园区综合资源优势,培育建设大宗商品电子商务示范园、南大智慧城、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等若干个"平台+园区"产业社区。通过规则创新、要素创新和监管创新,着力提升服务平台的发展能级规模、辐射带动力和产业衍生力,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龙头和高成长性的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和绿色低碳供应链服务平台企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领先大宗商品产业生态圈,助推产业规模能级、产业集聚度和市场价值进一步提升。

  《关于支持普陀区打造半马苏河有色金属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提出,依托普陀区位和商贸优势,到2025年,区内服务平台企业交易额持续向上突破,力争建成万亿级平台。孵化培育若干全国领先、亚太知名的有色金属供应链企业和一批独角兽企业。服务平台专业化、智能化、一体化、低碳化水平大幅提升,交易、物流、仓储等全流程服务进一步完善,形成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强劲的迭代升级能力,稳步释放服务平台引领带动效应。据悉,普陀区沿半马苏河水岸发展带建设大宗贸易总部集聚标杆园,围绕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产业链和垂直行业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

  《关于支持临港新片区打造临港科技城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集研发设计、供应链优化、企业服务、展示体验功能为一体的服务平台集聚区,培育集聚40家以上更高开放度的重点功能型平台,服务1000家以上重点企业,带动4000亿元工业总产值和40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值,支撑临港新片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国际化体系建设,加快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关于支持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打造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提出,充分发挥虹桥商务区"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大科创"功能优势,到2025年,培育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资源配置力和创新驱动力的龙头型服务平台企业,集聚10家以上具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整合能力的高成长性企业;培育若干"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争取相关国家级和市级服务平台落地,建成以数字化转型示范和专业服务为特色的服务平台集聚区,成为链接长三角城市群、"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城市的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新高地。

 

山东发文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据悉,山东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大数据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7个方面共18条工作举措,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塑强山东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力争三年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10%。

  近年来,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措施》强调,要强化数字技术突破,提升数字技术供给能力。每年实施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鼓励长周期支持模式,提升数字技术原创策源能力。实施数字技术攻关工程,聚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关键领域,以"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每年部署不少于20项关键技术攻关任务;建立省级数字产业重点项目库,每年谋划推出100个重大数字产业项目。

  山东省将加快构建数字技术梯次实验室体系,建强用好高水平创新平台。加快量子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建设,建强高端智能家电、虚拟现实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工业大脑、基础计算架构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共享平台,聚焦高端工业软件、未来网络、虚拟现实等重点方向,打造"5351"数字经济创新平台体系。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育强数字经济主力军。《措施》提出,3年内新培育数字经济领域高新技术企业3000家以上、数据要素型重点企业100家以上,全国电子百强、软件百强企业达到10家左右。每年新培育10家左右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0家左右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实施300项左右企业技术创新项目。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数字产业新增长点。省市联动高水平建设山东科技大市场,为数字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生态化"服务。加快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示范基地等布局,推动数字领域科技成果"边研发、边转化"。加大数字领域科技成果奖励力度。

  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实施数字强省重点人才引育工程,建立"数字工匠"培育库,在细分领域设置泰山学者申报专项,每年支持引育数字领域紧缺型、引领型高端人才不少于30名。支持数字经济领域重大创新平台中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人才团队以"特聘专家+青年专家"方式组团申报泰山学者。创新推行CDO(总数据师)制度。

  实施科技示范赋能行动,加快培育壮大数字产业集群。开展产业数字化提质增效行动,推动超过2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环节全面数字化率达到70%,"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率达到80%左右。

 

 

美国拟限制外国账号恶意使用AI云服务

 

  据报道,继芯片出口管制后,美国商务部着手管制云的出口。1月28日,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工业和安全局(BIS)发布新规的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称如果外国用户使用美国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来训练AI(人工智能)大模型,且大模型的参数达到一定水平,那么美国IaaS公司就需要向美国商务部上报外国用户的信息,该规定对IaaS经销商也使用。该规定截至4月29日向公众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称,美国IaaS商和外国经销商提供大规模算力基础设施服务,而外国"恶意人士"可以使用这些基础设施来训练大型AI模型,以协助或自动化恶意网络活动,这引起了担忧。BIS称,这些服务可以临时注册,易于更换,还有"恶意人士"通过经销商来使用服务,这都阻碍了执法部门获取恶意人士的身份。

  美商务部称,还可采取"特殊手段",封禁或限制云的外国用户账号。

 

法国启动自旋电子技术研究计划

 

  据报道,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1月29日宣布,在法国东南部城市格勒诺布尔正式启动一项国家级研究计划,旨在促进自旋电子技术发展,并以此推动数字领域的节能和可持续发展。

  这项计划由法国替代能源与原子能委员会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导,为期八年,将获得3813万欧元资助。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说,自旋电子技术为数字领域发展提供了颠覆性解决方案。与传统电子学相比,它利用电子的自旋等特征,可实现更强功能以及更低能耗。

  数字领域发展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不可忽视。有关预测认为,到2030年,数字领域将占全球电力消耗的20%到30%。因此,未来电子设备除了计算能力、微型化、成本等指标外,也需要重视能效指标。

 

李俊:培育数字贸易竞争新优势

 

《经济日报》1月25日刊发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数字贸易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李俊撰写的文章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这是党中央顺应全球贸易发展趋势和国际分工演进规律,结合现阶段中国外贸发展现实需要作出的战略部署。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不仅持续赋能传统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而且创造出了新的贸易模式和贸易形态,以数据为生产要素、数字服务为核心、数字订购与交付为主要特征的数字贸易蓬勃兴起,成为推动全球贸易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此背景下,要充分认识到数字贸易在促进贸易提质升级方面的重要作用,抓住发展机遇,塑造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

  顺应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数字贸易是全球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我国贸易规模持续稳步增长的新动力,发展数字贸易对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大意义。

  从国际看,当前全球贸易发展趋势正从传统的货物贸易、价值链贸易、服务贸易向数字贸易升级演进,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加大对数字贸易领域的投入力度,力图抢占国际分工与贸易新的制高点。数字贸易的快速发展不仅能有效降低现有产品全球价值链的组织和协调成本,而且能提供一系列新的可贸易产品及相应的新的全球价值链,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型全球价值链体系,并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我国要适应全球价值链的调整进程,在巩固传统贸易发展优势的同时,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培育数字贸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起新的贸易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从国内看,受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等影响,我国外贸持续稳定发展面临一些挑战,稳外贸压力有所增加。发展数字贸易能够推动全球资金、技术、人才、知识、数据、服务等要素流动畅通,不断拓展服务可贸易的边界,扩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增强全球贸易发展动力。展望未来,加大力度发展数字贸易是我国稳定外贸发展态势、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必然选择。对此,需要提高数字贸易发展的战略定位,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跨境电商、贸易数字化等手段,帮助企业拓展市场、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贸易附加值。

  深刻认识现实基础

  当前,数字贸易正在成为引领全球贸易增长的重要力量,要深刻认识其面临的优势与差距、机遇与挑战,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

  从发展优势看,我国具备发展数字贸易的良好基础条件。一是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较大,数字市场前景广阔。多年来,我国依靠庞大的国内数字消费市场,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助力作用,迅速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二是数字贸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跨境电商出口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B2C跨境电商交易市场,2022年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达到2.5万亿元,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到2.1万亿元。三是数字平台企业综合实力较强,支持数字贸易发展的产业链优势明显,相关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数字技术人才持续涌现,应用场景等资源要素较为充沛。

  从发展机遇看,当前全球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我国数字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重大机遇。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产业和贸易发展拓宽了空间。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直播电商、移动支付、远程制造、智能机器人、大数据营销等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跨境电商、云服务、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各类经营主体创新活跃,为数字贸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为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我国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开放平台持续推进数字贸易领域改革创新,成功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并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致力于对标更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此外,我国大力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网络。截至2023年9月底,中国已与五大洲30个国家建立双边电子商务合作机制,带动提升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为我国数字贸易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空间。

  我国数字贸易发展有很大提升空间。虽然B2C跨境电商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但B2B跨境电商发展相对滞后,数字服务贸易发展不充分,数字服务出口国际市场占有率低。此外,我国数字平台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海外收入占比不高,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我国数字贸易发展还面临着不少挑战。一是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芯片、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领域需要进一步突破。二是数字贸易国际规则的话语权较弱,在相关规则制定方面滞后于西方发达经济体。三是数字市场开放水平有待提高,需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治理水平。

  把准未来发展着力点

  面向未来,我国要在数字化发展浪潮中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塑造新优势,推动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积极打造数字经济对外合作开放高地。

  一是明确数字贸易发展的战略定位。加强数字贸易顶层设计,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支持数字贸易企业走出去,全力扩大数字服务出口。研究制定数字贸易重点业态目录,出台支持数字贸易相关的投资准入、财政金融、人才引育等政策。支持地方开展试点和示范,促进数据跨境安全、自由流动,在数字服务市场开放、电子发票和数字身份认证等方面先行试点。

  二是实现跨境电商提质增效。持续推动B2C跨境电商业态创新,进一步增强消费品跨境电商优势,积极发展B2B跨境电商贸易,扩大与制造业相关的信息技术、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等数字服务进口,以此推动技术创新和价值链升级。鼓励跨境电商企业深耕行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带动生产端个性化、定制化发展。

  三是加快推进贸易数字化进程。促进数字贸易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融合发展,支持外贸企业在贸易开发、贸易撮合、贸易执行、贸易服务等全链条各环节实现数字化转型,推进贸易供采对接、贸易服务平台、外贸基础设施数字化。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在贸易科技、发展模式、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

  四是为数字平台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统筹发展和安全,协调好数字贸易监管与促进政策,进一步完善细化我国网络安全、数据跨境流动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合规指引,丰富企业数据跨境流动安全合规的渠道。加强开展数字贸易规则相关的磋商与谈判,多渠道为数字平台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五是探索高水平数字贸易国际规则和标准。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推动数字领域制度型开放,积极参与数字贸易国际规则制定。充分发挥标准化在助力数字贸易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应对不合理贸易壁垒、拓展国际市场等方面的作用,加大数字贸易标准化建设力度。

 

世界需要怎样的人工智能治理?

 

广州日报1月29日刊发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教授潘恩荣,和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卢紫梦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时,宣布中国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倡议》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安全和治理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人工智能治理的中国方案,充分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契合各国发展人工智能的现实需要,引领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安全、有序发展。《倡议》吸收各国现代化进程和工业革命的经验教训,以自立自强的科技伦理筑牢人工智能治理的战略支撑。

  发展态势:以科技创新驱动社会变革

  人工智能展现了其大幅提升人类生产力的潜能。一般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概持续80多年(自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器系统取代人的体力劳动。机器生产在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从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实现的突破使其初步具备掀起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条件,有望以智能机器生产全面替代手工生产或传统机器生产。

  一方面,人工智能具备执行人类部分智能行为的能力。2006年,有“人工智能教父”之称的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与科学家杨立昆(Yann LeCun)、约书亚·本吉奥(Yoshua Bengio)一道发明深度学习算法,奠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技术基础。2012年10月,辛顿团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AlexNet算法在ImageNet大型视觉识别挑战(ImageNet Large Scale Visual Recognition Challenge, ILSVRC)比赛中取得进展,将图像识别的错误率从原来的25.7%降到16.4%。当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机器学习算法的错误率低于人类的错误率时,机器学习算法开始大规模进入商业应用领域,在视觉、听觉、语言、文字等方面大放异彩,开辟出安防、金融、医疗和教育等新应用场景,商业领域的人工智能“机器换人”新浪潮涌现。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具备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功能,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出现革命性的突破。2023年7月,《科学》期刊发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生产力影响的实验证据》(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the productivity effects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文显示,453名受过大学教育的专业人士被分配职业特定和激励性的写作任务(均为职业中存在的真实任务),其中一半的参与者被要求学习、使用ChatGPT。实验结果表明,以ChatGPT作为辅助后,完成任务的平均花费时间减少40%,输出质量提高18%。实验证明,ChatGPT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

  反思安全:工业革命带来颠覆性影响

  从历史视角考察,当前人工智能推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就像是18世纪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智能版”。近两百年前,由工作机、传动机、动力机组成的机器体系解放了人的双手。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技术革新为基础,对商品生产的组织形式进行制度化重构,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工厂制度,带来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在短短几十年内,英国实现了从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强国的飞跃,被冠以“世界工厂”的称号。由机器变革引发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一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社会革命。一方面,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从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它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冲突推动近代社会的深刻变革;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引发工业化和全球化浪潮,新老工业化强国的恶性竞争改变世界格局,甚至引发世界大战。总的来说,机器工业的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彻底的社会变革,其负面效应则表现为引发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安全挑战,轻则导致规模性失业和贫富差距悬殊,重则加剧社会群体分化和冲突。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爆发性发展所蕴含的安全风险已经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首先是失业问题。在ChatGPT最初闯入人类社会时,探讨新一波失业浪潮来临的声音尤为响亮。人们发现,不仅人类的体力劳动被取代,人类的智力劳动甚至某些创造性工作都面临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挑战。许多需要人类经年累月才能训练出来的技能,如创作诗词书画,一下子被大模型取代,不仅在质量上与人类相当,还在速度上远超人类。这可能带来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为突出的社会失业现象。

  其次是发展鸿沟的隐患。一方面,当前智能算法技术本身针对不同或特定的民族、信仰、国别、性别等特征,存在歧视性的弊端。另一方面,智能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同样出现向精英人群和发达国家倾斜的趋势。由此导致不同群体和国家之间出现“智能时代的发展鸿沟”,在科技和产业发展方面产生“代差”风险。如果不加以有效遏制,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分化将表现为更难弥合、更彻底的分裂格局。

  最后是发生冲突的风险。一种担忧是人工智能可能发展出自主意识,另一种担忧是人工智能将被少数人掌控。无论哪一种,人工智能都可能成为奴役人的存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机器的异化造成了机器驱使工人过度劳作的现象,工人甚至沦为机器的一部分,底层人群成为整个工业社会发展的牺牲品。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但人工智能已经展示出加剧军事冲突烈度的能力,人工智能赋能的武器系统使人类发动的战争更具毁灭性,甚至可能使武器系统产生自主性,并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对所选择目标给予武力打击。

  人工智能治理:把好科技伦理“方向盘”

  人工智能展现出提升和促进人类福祉、和平与繁荣的极大潜能。同时,围绕此类技术的使用是否合乎道德规范这一问题,产生了愈发热烈的讨论。尤其在人权保护、恶意使用人工智能设计生物武器或进行网络攻击、人工智能的军事应用等方面,存在诸多全球性风险。为解决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世界上各主权国家、国际组织、技术社群和非政府组织等不断推出关于人工智能伦理和治理的准则。总体来看,其中的核心意识形态来自西方式现代化的宗教文化传统。例如,广为流传的“以人为本”伦理准则,即“西方中心论”思想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映射,表达了“以人类为中心”和“人权优先”的意图。

  《倡议》明确表达了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对人工智能伦理和治理的理解。《倡议》以发展和安全并重为原则,明确提出人工智能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智能向善”的宗旨,强调以增进人类共同福祉为目标,以保障社会安全、尊重人类权益为前提,遵守适用的国际法,符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其中,“以人为本”与“尊重他国主权”的组合理念,一方面凸显人工智能技术造福于人类的伦理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强调应当严格遵守他国法律,接受他国法律管辖,反对科技霸权霸凌行径,特别指出增强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伦理先行与健全法律规章制度的组合理念,一方面有助于明确人工智能相关主体的责任和权力边界,及时回应国内和国际相关伦理关切;另一方面聚焦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中的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保障,遏制人工智能技术的非法使用。

  《倡议》坚持创新居于现代化建设全局核心地位的理念,包含三层含义。首先,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人工智能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重构社会组织架构、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其次,人工智能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否则,科技霸凌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干涉他国内政、社会制度及社会秩序,危害他国主权。最后,科技伦理自立自强是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新战略支撑。只有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才能以落实《倡议》为契机,同各方就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开展沟通交流、务实合作,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朝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系着我国能否抓住赶超跨越的历史机遇。《倡议》的提出为我国在科技发展领域赢得主动权,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奠定了基础。《倡议》不仅关注人类与技术的关系,而且注重人类社会群体关系的协调,实际上是主张以全人类之力应对技术带来的风险挑战,进而推动智能技术造福人类。《倡议》的思想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关于19世纪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反思:在欧洲工业化背景下,通过研究企业(工场/工厂)内部生产领域中的技术创新活动及社会层面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创新,反思技术进步与制度变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展望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从中国发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到28个国家及欧盟共同签署《布莱奇利宣言》,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中所起到的作用。在这片新领域,聚焦点从传统的“人与人”关系扩展到人工智能时代的“人与机”关系。

 

企业信息员园地

 

创业成功的八种类型和实现路径

 

  特约信息员:王协忠                            

  近期,笔者根据500多个优势产业的成长历程分析研究,有以下八种类型值得借鉴:    

  第一种是资源型,主要是区域性的资源优势,如原料、能源、土地的资源优势,比如说滨海的秋葵酒、大纵湖的旅游服务业。

  第二种是市场型,所谓市场型就是市场需求型,在创业者所在的地区,消费者对某一种产品的需求特别大,就像80年代初期,只要做生意就发财,因为那时国内的物质条件贫乏,市场需求特别大。

  第三种资金型创业,主要是选择那些对资金需求量比较大的项目,这类项目一般人投资不起,跟随者不多。因而创业容易成功。

  第四种技术型,主要是那些掌握一技之长的那些创业者,对某项技术比较熟练,能够独立设计出某种产品,并能进行批量化生产。这种类型的人创业也容易成功,只是需要体格醒,团队成员里要有营销类人才来支撑,因为技术型的人才,一般营销意识都很差。

  第五种营销型创业,主要是那些在企业里从事市场营销那些年轻人,因为工作关系手里客户资源比较多,创业也相对容易,大家应该看到,80-90年代的那些被别人瞧不起的,走南闯北的供销员们,有几个现在不是老板。

  第六种物流型,即创业者所在的地方交通条件较好,铁公机船都很发达,靠车站、码头、港口、货场、机场等交通枢纽附近,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都比较发达,在这些地段无任做什么都发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地利”。

  第七种创业类型文化创意型,对于那些毕业于艺术院校的专业,如广告设计、环境设计、舞蹈、表演等专业,这类人才工作2-3年后,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进行创业,广告公司、装修公司、演艺公司的开办成本比较低,风险也很低,创业容易成功。

  第八种互联网型创业,很多人通过互联网平台,结合本地区的资源优势,通过新的商业模式创新,开展互联网创业,比如开网店、微店,自建平台等形式进行创业,典型的是时下非常流行的OTO互联网商业模式。

  第九种高科技型创业,拥有某项专利,能够独立研发新产品。

  第十种综合性创业,从生产要素的数量多少,可以分为生产要素混合型创业,即由一种或多种生产要素综合起来创业。

  从创业的主体来看,创业也可以分为个人单独创业和合伙创业,实现强强联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譬如技术型和营销型结合起来,创业的成功性会大大增加;技术型和互联网型结合,实现互联网+,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从而在创业路上通行无阻。

  从创业的方式来看,创业分为连锁加盟型、自立型,通过连锁加盟某个连锁经营企业,获得品牌、技术、管理、人才的输出和支持,能够减少风险,提高创业的成功率,相对而言自立性创业要靠自己单打独斗和摸索要简单得多。

 

 

 

 

 

 

 

 

 

 

 

 

 

 

 

 

 

 

 

 

 

 

 

 

 

 

 

 

 

 

 

 

 

 

 

 

 

责任编辑:张江红 服务电话:(010)68701142

内部资料  请勿外传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2024年 第5期

中国企业联合会信息工作委员会                        2024年2月2日

 

部委决策

 

习近平要求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据悉,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1月31日下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落实到位,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要高度重视,切实解决。

  习近平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习近平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习近平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习近平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新规落地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强1月22日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反垄断工作。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现行的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偏低,不适应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客观需要。修订《规定》,对现行的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进行调整,旨在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门槛,降低经营者集中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反垄断监管执法效能,促进投资并购。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情况,修订后的《规定》进一步提高经营者集中营业额申报标准:

  一是将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的全球合计营业额标准,由现行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提高至超过120亿元人民币;

  二是将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的中国境内合计营业额标准,由现行超过20亿元人民币提高至超过40亿元人民币;

  三是将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的中国境内营业额标准,由现行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提高至均超过8亿元人民币。

  此外,《规定》要求,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对申报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财政部诠释"积极的财政政策"

 

  据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4年2月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在会上对"财政政策怎么有效支持经济的复苏"等问题进行了回应。

  王东伟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明确部署,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所谓适度加力,主要是四点:一是保持适当的支出强度,释放积极的信号;二是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三是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四是优化调整税费政策,提高政策的精准性、针对性、有效性。所谓提质增效,就是要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绩效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强化政策协同这六个方面下功夫,大力推进财政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法治化,要把钱用在刀刃上、关键处,同样的钱花出更大成效,实现更高效益。

  王东伟进一步指出,2024年财政政策重点做好"七个着力":

  一是着力支持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方面用好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链,推动解决好基础产品、核心技术、关键软件等方面的难点堵点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先进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的撬动引导作用,以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制造业重点领域,培育产业新赛道。

  二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主要从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发力。从投资看,要扩大有效益投资。今年将用好相关国债资金,继续安排一定规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适当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等,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从消费看,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2024年将围绕居民消费升级方向,推动壮大文化、旅游、教育、养老等新的增长点,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意愿和能力。

  三是着力持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确保落实我们常说的"一个一般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要求,推动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建设。全力支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保障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资金需求,推动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四是着力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统筹用好税费减免、社保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多渠道支持创业就业。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分类分层社会救助保障。同时加强"三保"支出的预算管理和财力下沉,兜牢基层"三保"的底线。

  五是着力支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支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就是将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政策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范围扩大到全国,实现全覆盖。要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这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非常重要的方面。同时要用好中央财政的衔接资金,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建设。

  六是着力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支持地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完善支持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财税政策,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的支持力度。

  七是着力支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持投入力度,完善财税政策,培育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金融监管总局部署2024年八大重点任务

 

  1月30日,金融监管总局召开2024年工作会议,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会议强调,2024年是金融监管总局全面履职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全系统要锚定金融强国建设目标,坚决做到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扎实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会议要求,2024年要紧紧围绕金融监管总局年度重点任务目标,以责任定目标、以目标抓考核、以考核促落实。具体来看,要重点做好八大重点工作。

  一是全力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把握好时度效,有计划、分步骤开展工作。健全金融风险处置常态化机制,落实机构、股东、高管、监管、属地、行业六方责任,推动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积极稳妥防控重点领域风险,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加快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督促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落实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要求。配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指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方式开展债务重组、置换。

  三是坚决落实强监管严监管要求,全面强化"五大监管",严把准入关口、严密风险监测、严肃早期干预纠正。紧盯"关键事""关键人""关键行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做到一贯到底、一严到底、一查到底。

  四是跨前一步强化央地监管协同,加强信息交流共享和重点任务协同,切实做到同责共担、同题共答、同向发力。

  五是着力防范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强化抓早抓小,保持高压震慑,加快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六是坚定不移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引导金融机构聚焦主业、苦练内功、降本增效,切实提升行业发展可持续性。稳定扩大制度型开放,助力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推动实现"机构不做假、股东守规矩、高管知敬畏、员工有操守、公众识风险"。

  七是精准高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做好"五篇大文章",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支持扩大有效需求,持续增强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切实提升金融消保工作质效。

  八是平稳有序完成机构改革任务,加快推动省市"三定"落地,稳步推进县域机构改革,同步建机制、强保障、提效能。

会议强调,要旗帜鲜明加强政治建设,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作为管党治党的根本职责。要常态长效抓好中央巡视整改,举一反三解决共性问题。要坚持不懈正风肃纪反腐,持续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大力开展监管作风专项整治。要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坚持"三个过硬"标准,统筹推进干部队伍建设。要深入实施"四新"工程,促进形成奋发有为、实干兴局、争先创优、勇立新功的良好氛围。

 

央行要求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主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一是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坚决落实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折不扣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二是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稳健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把握好新增信贷的均衡投放,注重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为经济稳定增长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兼顾内外均衡,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三是加快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持续做好金融管理和服务,不断完善征信、支付清算、货币金银、国库管理等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与建设规划,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四是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强服务和产品创新,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建设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制度安排。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培育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

  五是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推进金融安全网建设,提升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能力,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发挥好行业保障基金、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作用。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配合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稳妥有效化解重点领域和重点机构风险。强化金融稳定法治保障,加快出台金融稳定法等法律法规。

  六是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展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继续支持香港和上海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深化国际金融合作,推进全球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协调。

  七是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扎实做好中央巡视和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强化作风建设。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加强干部队伍理想信念教育,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

 

证监会研究部署2024年资本市场重点工作

 

  1月25日至26日,证监会召开2024年系统工作会议,研究部署2024年资本市场重点工作。

  会议强调,要突出政治引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深刻领会金融强国建设的根本目的、必由路径和紧迫任务,强化金融报国的情怀和担当,进一步明确资本市场功能定位,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深化中央巡视整改,抓好审计整改,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加强权力监督制约,提高监管透明度,坚决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坚持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标准,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监管干部队伍。

  会议强调,要突出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从维护市场公平性出发,系统梳理评估资本市场关键制度安排,重点完善发行定价、量化交易、融券等监管规则,旗帜鲜明地体现优先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落实资本市场防假打假综合惩防体系,加大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案件的查办力度,提升案件查办效率,对性质恶劣、危害严重的,进一步强化行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让违法者付出惨痛代价。充分用好集体诉讼、代位诉讼、"示范判决+专业调解"等机制,让投资者更加便捷、直接地获得赔偿。大力推动提升上市公司的可投性,完善上市公司质量评价标准,督促和引导上市公司强化回报投资者的意识,更加积极开展回购注销、现金分红。推动完善公司治理,建立对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等"关键少数"更加严密有效的监管制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市场化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推动将市值纳入央企国企考核评价体系,研究从信息披露等角度加大对低估值上市公司的约束。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坚持"应退尽退",加速优胜劣汰。压实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坚持"申报即担责",对"带病闯关"的,严肃核查、严厉惩治。督促公募基金等投资机构履行受托责任,增强专业能力,更好服务居民财富保值增值。

  会议强调,要突出"稳"与"进"的统筹。着力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健全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的有效机制,强化各方协同,加强与市场沟通,以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稳市场、稳信心。坚持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加强发行上市全链条监管,评估完善相关机制安排。大力推进投资端改革,推动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改革试点加快落地,完善投资机构长周期考核,健全有利于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环境,促进投融资动态平衡。统筹开放和安全,稳步扩大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加强开放条件下的监管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围绕做好"五篇大文章",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优化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发展政策环境,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探索中国特色期货监管制度和业务模式,健全商品期货品种体系,着力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会议强调,要突出强监管、防风险与促发展一体推进。坚持把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坚守监管主责主业,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把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落实到位。依法将所有证券期货活动全部纳入监管,消除监管空白。扎实推进资本市场法治建设,积极培育健康的资本市场文化。落实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的要求,健全私募基金监管制度机制,扎实推进交易场所清理整顿,推动资本市场重点领域风险持续收敛。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等部署,统筹抓好风险防控和合理融资支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确保资本市场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证监会加强融券业务监管

 

  1月28日,中国证监会加强对限售股出借的监管,进一步优化融券机制,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将转融券市场化约定申报由实时可用调整为次日可用,对融券效率进行限制。

  证监会表示,因涉及系统调整等因素,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的措施自1月29日起实施,融券效率限制措施自3月18日起实施。沪深交易所同步发出通知,暂停战略投资者在承诺的持有期限内出借获配股票,通知实施前尚未了结的出借合约到期不得展期。

  2023年10月,证监会取消上市公司高管及核心员工通过参与战略配售设立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出借,并限制其他战略投资者在上市初期的出借方式和比例,包括将融券保证金比例由不得低于50%上调至80%,对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融券的保证金比例上调至100%等。新规实施以来,战略投资者出借余额降幅近四成。

  证监会指出,在总结前期优化融券机制安排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稳妥推进、分步实施”的思路,此次优化融券机制,主要体现两方面监管意图:一是突出公平合理,降低融券效率,制约机构在信息、工具运用方面的优势,给各类投资者更充足的时间消化市场信息,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秩序。二是突出从严监管,阶段性限制所有限售股出借,进一步加强对限售股融券监管,同时,坚决打击借融券之名行绕道减持、套现之实的违法违规行为。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此前通过答记者问表示,对于融券业务将全面强化穿透式监管,一方面压实券商责任,督促公司按照“看不清,不展业”的要求,加强对客户交易行为和交易目的的穿透式管理,严禁参与违规或为违规提供便利,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证监会将强化监管执法,建立健全穿透式监管的工作机制,对通过多层嵌套、合谋交易、串联套利等方式违反“限售股不得融券”等要求的行为从严打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强化监管,把制度的公平性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及时总结评估运行效果,依法维护市场秩序,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报行合一"首个行业倡议出炉

 

  1月26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向业内下发《关于促进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健康发展的倡议》(下称《倡议》),旨在规范银保业务,防范化解长期经营风险,促进人身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看,《倡议》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加强精算约束,科学设计银保产品。人身险公司要以精算技术为支持,审慎确定产品定价假设。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全面分析产品的客户利益、理赔给付、佣金、业务及管理费、公司盈余和资本需求的关系。充分考虑保障期限、交费周期和退保率假设等因素,科学确定预定附加费用率水平和期限结构等。

  二是要加强精细化管理,合理确定银保产品费用结构。人身险公司对银保代理渠道销售的产品,合理确定费用结构。在产品备案时的产品精算报告中明确说明费用假设和费用结构,费用结构不明显偏离公司的实际费用情况,原则上包含向银行支付的佣金、银保专员的薪酬激励、培训及客户服务费、分摊的固定费用等部分。其中,向银行支付的佣金列明上限。银行代理保险产品缴费期内的附加费用率即为可用的总费用率。

  三是要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报行合一"内控管理机制。保险业协会倡导险企总公司高度重视,建立健全银行代理保险业务、财务内控机制,督促各部门、各分支机构有效落实"报行合一"。建议将精算技术充分运用到内部控制相关环节,建立约束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基于经验分析和合理预期设定产品定价使用的预定附加费用率。规范费用预算执行,强化费用预算执行考核刚性约束,围绕"报行合一"要求开展费用管理。合理制定费用列支政策,总公司做好"报行合一"统筹管理,制定费用列支政策。

  四是要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费用真实性管理。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明确各类费用科目列支的具体要求。建立完善的费用分摊机制,不以不合理费用分摊方式调整费用结构。不通过虚增银行代理业务收入、账外支付、虚构中介业务、虚假费用列支等方式套取费用。

  五是要坚持依法合规,严格规范佣金支付管理。在产品报备列明的银行代理渠道佣金上限内支付佣金。佣金入账时,凭证内附相应的专项发票以及佣金计算说明等决策程序证明材料。不向银行代理渠道以出单费、信息费等名义支付佣金以外的费用。人身险公司及其人员不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向银行及保险销售从业人员支付协议约定佣金之外的任何利益。鼓励积极探索与业务品质挂钩的激励机制,探索佣金费用的递延支付。

  六是要动态跟踪调整,加强费用假设回溯分析。人身险公司要加强运用实际经营结果对费用假设的回溯分析,对费用波动的合理性进行综合判断,如发现实际费用水平或费用结构不合理的,及时根据"报行合一"要求对费用水平、费用结构等进行调整,必要时停售相关产品。

  七是要筑牢风险防线,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加强对各部门、各分支机构"报行合一"执行情况的专项审计力度,纳入公司年度审计工作安排,制定可操作、可量化的审计工作计划,确保审计效果。

  业内人士认为,《倡议》的精神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1月19日下发的《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银行代理渠道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通知》)保持一致,并从业务实操的角度对促进银保业务健康发展提出了非常详细的举措,有助于持续规范业务,提升银保业务价值。据了解,《通知》督促保险公司严格执行经备案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简称"报行合一")。

 

金融监管总局召开会议部署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相关工作

 

据报道,继1月初发文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之后,1月2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召开会议,部署推动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相关工作。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会议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更加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金融监管总局的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今年1月初,住建部联合金融监管总局出台了《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要求各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协调机制是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决策部署,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

  该会议认为,协调机制要发挥好地方政府的牵头协调作用,加强工作统筹,细化政策措施,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和金融机构精准对接。要按照公平公正原则,筛选确定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向本行政区域内金融机构推送。要加强信息共享,及时向相关金融机构提供项目建设运行、预售资金监管等信息。要指导金融机构与房地产开发企业平等协商,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自主决策和实施,保障金融机构合法权益。

  会议强调,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内部机制,明确工作规则。对符合授信条件的项目,要建立授信绿色通道,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积极满足合理融资需求。对开发建设暂时遇到困难但资金基本能够平衡的项目,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通过存量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新增贷款等方式予以支持。同时,金融机构要加强资金封闭管理,严防信贷资金被挪用。

  会议要求,各监管局要积极参与协调机制,主动配合地方政府和住建部门,稳妥有序开展相关工作,共同推动协调机制落地见效,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住建部要求抓紧提出可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

 

  1月26日,住建部召开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住建部部长倪虹出席会议并强调,加快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支持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会议要求,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长短结合、标本兼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坚持因城施策、精准施策、一城一策,用好政策工具箱,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各城市可以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

  会议指出,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的重大举措。地级及以上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发挥牵头协调作用,把这一重要机制迅速建立和运转起来,及时研判本地房地产市场形势和房地产融资需求,强化统筹谋划,细化政策措施,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推动房地产企业和金融机构精准对接,协调解决好房地产融资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会议强调,针对当前部分房地产项目融资难题,各地要以项目为对象,抓紧研究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协调本行政区域内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精准有效支持合理融资需求。信贷资金要确保封闭运行、合规使用,坚决防止挪用。省级层面要跟踪监测落实情况,加强督促指导。国家层面将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项目信息平台,实行周调度、月通报。

  住建部抓机制落实力度大,据了解,1月底前,第一批项目名单落地后即可争取贷款。

  会议还要求,要以编制住房发展规划为抓手,完善"保障+市场"的住房供应体系,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健全房屋全生命周期基础性制度,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打造绿色、低碳、智能、安全好房子。要重拳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纠治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物业等方面乱象,曝光违法违规典型案例,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据报道,住房城乡建设部和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印发通知,明确发挥城市人民政府牵头协调作用,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研判房地产市场形势和房地产融资需求,协调解决房地产融资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公平公正原则,综合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情况及项目开发企业有关情况,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推送金融机构,做好融资支持。

据了解,住建部和金融监管总局1月5日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要求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研判房地产市场形势和房地产融资需求,协调解决房地产融资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公平公正原则,综合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情况及开发企业有关情况,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推送金融机构,做好融资支持。这是"金融16条"、"三个不低于"、"金融支持租赁住房"后,金融领域支持房地产的重要文件之一。

  2023年11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本次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中期协发布《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管理规则》

 

  据悉,为引导期货公司有效管理声誉风险,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维护期货行业形象和市场稳定,中国期货业协会(下称"中期协")1月31日发布《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管理规则》(下称《规则》)。

  中期协表示,声誉作为期货公司长期培育积累的无形资产,不仅是期货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也是确保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战略资源,加强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培育和维护期货公司及行业的良好声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据了解,随着期货行业规模的逐渐扩张、期货公司产品的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以及金融市场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期货市场声誉事件有所增多。同时,期货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声誉风险管理意识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工作人员对声誉风险的内涵及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存在把声誉风险管理与公司风险管理、业务发展等割裂开来的情况。

  考虑到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中期协认为,有必要在声誉风险管理方面建立统一的制度规范,从总体框架和具体操作上对期货公司开展声誉风险管理提出基本要求。

  《规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明确声誉风险及声誉事件定义。《规则》明确了声誉风险和声誉事件的定义,指出声誉风险是指因期货公司及子公司、工作人员行为或外部事件等,导致交易者及社会舆论对期货公司产生负面评价,从而损害期货公司品牌价值,不利于其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行业形象的风险。期货声誉事件是指引发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的相关行为或事件。

  二是提出声誉风险管理的总体原则。《规则》提出了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全局性、全面性、匹配性、前瞻性、审慎性、时效性,旨在要求期货公司将声誉风险管理贯穿于公司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和全体工作人员,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期货公司要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声誉风险管理理念,主动识别并防范声誉风险,强化对声誉风险及事件的审慎评估和判断,并能够及时报告、主动应对和积极控制声誉事件,防止声誉风险升级。

  三是要求期货公司确定声誉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规则》要求期货公司确定各部门及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在内的声誉风险管理架构及各层级的职责分工,规定工作人员的执业规范,并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内部审计范畴。其中,《规则》明确期货公司董事会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期货公司监事会或监事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监督责任,期货公司经理层对声誉风险管理承担直接责任。《规则》要求期货公司建立或指定部门或团队负责开展声誉风险管理工作,并指定一名除首席风险官以外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期货公司首席风险官配合做好声誉风险处置相关工作。同时,《规则》要求期货公司应设置新闻发言人,可由一人或多人担任,其中至少一名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期货公司应保障负责声誉风险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首席风险官、新闻发言人能够充分履职所必需的知情权及资源配置。此外,期货公司应当建立或指定部门或团队负责开展声誉风险管理工作,其他职能部门、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应当配合开展声誉风险管理工作。

  四是要求期货公司确定声誉风险的覆盖领域和管理机制。《规则》要求期货公司在战略规划、公司治理、业务运营、信息披露、工作人员行为管理等经营管理的各领域充分考虑声誉风险,并防范声誉风险与其他风险类别的交互影响和转化。期货公司要制定并持续完善声誉风险管理制度以及相关机制,并提出规范性要求。主要包括:一是梳理影响期货公司声誉的风险来源,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和识别相关内外部信息,以及需重点关注的驱动因素,并据此制定应对预案。二是期货公司应当保证对外发布内容真实、准确与完整,并建立统一管理的媒体沟通机制,规范向媒体发布信息的授权、审核、发布流程,避免误报、误读等不实信息在公众舆论环境中扩散和升级。三是明确期货公司新闻发言人应当具备的岗位素养和条件,加强与新闻宣传、网络信息主管部门的联系,不断提升对外沟通中相关单位的认知水平和彼此配合。四是要求期货公司明确声誉风险的报告内容、形式、频率和报送范围,确保董事会、经理层、首席风险官及时了解公司声誉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并根据监管部门或其派出机构、协会等的要求报送与声誉风险有关的报告。五是明确期货公司应当建立工作人员声誉约束及评价机制,防范和管理工作人员引发的声誉风险,提出具体要遵守的要求。六是要求期货公司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的工作考核及责任追究机制,将声誉风险的处置情况明确纳入高级管理人员、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和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范围。七是要求期货公司妥善保存声誉事件情况、应对措施、处理结果等信息,保存期限不少于五年。

  五是规范声誉风险的处理流程与应对措施。《规则》规范了处置声誉风险的流程和应对措施,对处理声誉事件的各流程和环节进行细化要求。声誉风险发生前,要进行源头防控和预期管理,做好日常监测和声誉事件发生时的动态监测;声誉风险发生时,组织协调要顺畅,风险评估要准确,分级处置要得当,响应回应要及时,沟通口径要审核,引导方法要适当,报告情况要迅速;声誉风险发生后,要积极开展声誉修复与整改总结工作,对外综合施策消除或降低负面影响,对内举一反三及时填补漏洞。针对恶意损害公司声誉的行为,期货公司要依法采取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需要强调的是,对于重大及特别重大声誉风险,应当成立专门的声誉风险应急处置工作小组。期货公司对声誉风险及处置情况应当及时向协会和公司属地的监管部门派出机构报告。对于重大声誉风险,应当于发现24小时内报告;对于特别重大或紧急突发的声誉风险,应当于发现30分钟内报告。

六是明确自律管理要求和适用范围。《规则》明确了协会对期货公司及子公司、工作人员的声誉风险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期货公司及子公司、工作人员因自身过错引发声誉风险、不当处置声誉风险造成不良影响,或违反本规则规定的,协会可以视情节轻重实施纪律处分,并记入诚信信息档案。《规则》还明确了期货公司需要进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工作人员范围。包括与公司建立劳动关系的正式员工、劳务派遣至公司的员工,对于外包和借调等人员,期货公司也应当根据需要参照本规则,对其进行声誉风险管理。

 

四部门发文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度

 

  2月1日,自然资源部、国资委、税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度促进营商环境优化的通知》,从全面推进"全程网办"、创新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登记服务、提高涉企登记服务水平等八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在全面推进"全程网办"方面,《通知》要求,加快实现不动产登记全业务类型网上可办、网上好办,提升转移登记、抵押登记等高频业务"全程网办"比例。在长三角地区打造"全程网办"为主、线下帮办为辅的一体化"跨省通办"示范样板,并逐步向京津冀、成渝等区域拓展。推广应用电子证书证明。完善信息在线查询服务。

  在创新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登记服务方面,《通知》提出,"交地(房)即交证",围绕各类项目,主动向前延伸不动产登记服务,提前对接开展地籍调查,打通上游相关业务环节,逐步实现土地供应、规划许可、不动产登记等信息共享、并行办理。同时,有抵押融资需求的经营主体,可一并申请办理土地首次登记和土地抵押登记,实现"抵押即交证"。

  在提高涉企登记服务水平方面,《通知》明确,鼓励设立企业办事专区或企业专窗,为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提供"绿色通道"。对改制重组涉及权属转移,符合契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减征、免征或暂不征收政策的,通过综合窗口申请登记、办税,税务机关办理有关税收事项后,不动产登记机构及时依法办理登记,支持各类经营主体改革发展。免收小微企业不动产登记费。

  此外,《通知》还提出,强化登记和税务、金融高效协同,推动"一窗办理、集成服务"。优化线上缴纳土地出让价款、相关税费支付方式,合理提升线上支付额度。为纳税人提供方便的代开发票服务,实现省级层面税收征缴和不动产登记信息实时共享。同时,自然资源部、金融监管总局探索开展"总对总"系统对接机制,促进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业务高效协同。深化不动产登记"带押过户"改革,加快实现"带押过户"业务跨银行业金融机构可办,覆盖工业、商业等各类不动产。

 

市场监管总局将对无人机等开展监督抽查

 

  1月24日,2024年全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座谈会以视频形式召开,研究部署2024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工作。其中提出,今年将对无人机、电动汽车充电桩、电动自行车头盔等产品开展国家监督抽查。

  会议强调,2024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制定重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清单;二是研究推进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风险产品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三是制定实施2024年抽查计划,对无人机、电动汽车充电桩、电动自行车头盔等产品开展国家监督抽查;四是开展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重点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行动、市场监管系统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以及"监管护棉"行动;五是建立适应新形势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制度;六是建立产品质量安全"三书一函"制度。

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发布多条关于无人机的管理办法和条例。2023年年底,市场监管总局依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标准最新发布实施情况,修订了无人机、电动汽车充电桩、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3种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细则,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对于产品的主要检验项目进行了详细说明。其中,无人机主要检验项目有:电子围栏、机体结构、整机跌落、感知和避让等。电动汽车充电桩主要检验项目有:充电连接控制时序、非正常条件下充电结束或停止、接触电流等。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主要检验项目有:材料阻燃性能、一氧化碳防护性能、连接强度等。

 

 

  2023年12月,市场监管总局根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就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召回管理相关工作发布公告。公告表示,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生产者、进口商对其产品安全负责,确认产品存在缺陷的,应当立即实施召回,不得隐瞒缺陷,并立即停止生产、销售、进口缺陷产品,通知其他经营者停止经营。市场监管总局负责指导协调、监督管理全国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召回工作。省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召回工作。省级以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认为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可能存在足以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影响范围较大的缺陷的,可以直接组织缺陷调查。确认产品存在缺陷但生产者、进口商未实施召回的,由市场监管总局责令其实施召回。

 

九部门发文健全废旧家电家具回收体系

 

  2月1日,商务部等九部门发布了《关于健全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通知》,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典型探索、以点带面,加快健全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典型城市,培育一批回收龙头企业,推广一批典型经验模式,形成一批政策法规标准,全国废旧家电家具回收量比2023年增长15%以上,废旧家电家具规范化回收水平明显提高。

  在同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指出,近年来,我国家电市场已从"增量时代"进入"增量和存量并重时代"。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主要品类家电保有量超过30亿台,每百户居民拥有空调、冰箱、电视均超百台,一些家电使用时间较长,更新换代的需求和潜力很大。"健全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对于提高家电家具以旧换新便利性,畅通更新消费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何亚东称。

  《通知》围绕完善回收网络、培育回收主体、创新回收模式、规范回收行为等四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任务。

  《通知》围绕完善回收网络、培育回收主体、创新回收模式、规范回收行为等方面提出工作任务。具体来说,一是在完善回收网络规划布局方面,要合理规划回收网络,完善社区回收网点建设,畅通公共机构回收渠道。二是在培育多元化、规模化回收主体方面,要延伸生产企业责任,发挥流通企业渠道优势,支持回收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在探索创新回收模式方面,要发展"互联网+回收",支持开展规范的"以车代库"回收。四是在做好规范化处理方面,要促进废旧家电家具规范化处理与二手商品流通。

  其中,《通知》提出,加强社区回收网点建设。扎实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设置废旧家电家具暂时存放点。定期组织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家电家具销售企业上门回收废旧家电家具,并为回收车辆进出提供便利。鼓励有条件的居民社区利用闲置房屋设置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临时存放场所,方便居民装修、搬家。

  《通知》支持回收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回收企业以连锁经营、协议合作等方式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形成一批回收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对较为分散的前端回收主体的引导。支持家电家具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建设。指导回收企业与家电家具品牌企业联动,设立废旧家电储运货场、家具回收中心仓,提升废旧家电家具回收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政策要闻

 

▲商务部将尽早出台新一轮稳外贸政策

 

  1月2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部长王文涛透露,目前商务部正抓紧开展新一轮稳外贸政策研究评估,争取尽早出台,与已有政策叠加组合,最大程度发挥协同效应。

  王文涛还表示,目前有超九成的外资企业,对去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即"外资24条")持积极正面评价,未来外资企业可以继续通过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和"外资企业问题诉求收集办理"系统等途径,反映困难和问题。

  对于当前外界关注的外贸进出口工作部署,王文涛表示,商务部将抓紧出台新政策。

  "根据今年的新形势新任务,做好政策研究储备,要多加一点工具在工具箱里面。"王文涛指出,商务部已对地方和企业提出的建议和诉求进行摸底,目前正在抓紧开展新一轮政策研究评估,争取尽早出台,与已有政策叠加组合,最大程度发挥协同效应。

  "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我国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各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合作机遇。"王文涛指出,商务部将扩大优质消费品、先进技术、重要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增加能源资源产品和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发挥好进博会等重要展会平台作用,拓展多元化的进口渠道,提升进口贸易的便利化水平。

 

  ▲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发布

 

  据悉,为规范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管理,提高引导资金使用效益,推进科技创新,财政部、科技部近日联合发布《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简称《办法》)。

  《办法》所称引导资金,是指中央财政用于支持和引导地方政府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改革发展政策、优化区域科技创新环境、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资金。实施期限根据科技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等政策相应进行调整。

  根据《办法》,引导资金支持重大科技任务、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其中支持重大科技任务、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的资金,鼓励地方综合采用直接补助、后补助、以奖代补等多种投入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资金,鼓励地方综合采用风险补偿、后补助、创投引导等财政投入方式。

 

  ▲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公司、企业资产罪3月起执行

 

  1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八)》(以下简称《补充规定(八)》)。据悉,《补充规定(八)》根据刑法修正案(十二),修改调整1个罪名,即将"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调整为"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公司、企业资产罪"。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2023年12月29日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十二),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刑法修正案(十二)第三条规定,在刑法第一百六十九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将该条修改为:"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徇私舞弊,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或者低价出售,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他公司、企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徇私舞弊,将公司、企业资产低价折股或者低价出售,致使公司、企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刑法修正案(十二)将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公司、企业资产构成犯罪的对象由'国有资产'扩大至包括其他公司、企业资产在内。鉴此,必须对原罪名'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作出调整。"最高检法律政策研究室负责人介绍,"两高"经征求中央相关单位、部分专家学者等意见后,最终研究决定将罪名由"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调整为"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公司、企业资产罪"。这一修改基于强化对民营企业保护的现实需要,将该罪名适用范围从国有公司、企业扩展至包括其他公司、企业在内,能够更好体现产权平等保护要求。

  据悉,《补充规定(八)》将于2024年3月1日起施行。

 

国资改革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全面推开

 

  1月29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考核分配工作会议,研究部署2024年国资国企考核分配工作。

  会议强调,2024年,国资国企要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锚定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进一步突出价值创造导向,增强考核分配精准性规范性有效性,引导国有企业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各中央企业要更加突出精准有效,推动"一企一策"考核全面实施,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更加突出创新引领,推动激励保障政策落地落细;更加突出分类施策,推动工资分配管理科学规范高效;更加突出纵深拓展,推动三项制度改革更广更深落实。

  具体来说,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将对中央企业全面实施"一企一策"考核,即统筹共性量化指标与个体企业差异性,根据企业功能定位、行业特点、承担重大任务等情况,增加反映价值创造能力的针对性考核指标,"一企一策"签订个性化经营业绩责任书,引导企业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年国务院国资委将建立考核"双加分"机制--分档设置效益指标考核目标,对跑赢国民经济增速的企业给予考核加分,同步设立提质增效特别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再给予额外加分,引导央企积极确定挑战性目标。

  国务院国资委表示,在前期试点探索、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坚持过程和结果并重、激励和约束对等,量化评价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场表现,客观评价企业市值管理工作举措和成效,同时对踩红线、越底线的违规事项加强惩戒,引导企业更加重视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市场表现,传递信心、稳定预期,更好地回报投资者。

  在推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国务院国资委将强化研发投入和产出"双线"考核,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差异化考核机制;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考核,引导企业加快优化布局结构,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国资委优化央企资产评估管理

 

  据悉,为推动中央企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更好适应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新形势,1月30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优化中央企业资产评估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通知》),首次提出中央企业应当对资产评估项目实施分类管理,明确8类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的情形,严格限定了5类估值报告的应用情形,并健全完善数据资产等资产交易流转定价方式。

  具体来说,《通知》在现行制度的原则和框架下,集中解决了一批中央企业资产评估管理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加强重大资产评估项目管理。《通知》首次提出中央企业应当对资产评估项目实施分类管理,要求中央企业确定重大资产评估项目划分标准,对重大资产评估项目管理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管控要求。明确中央企业备案重大资产评估项目过程中如遇到难点问题,可以书面向国务院国资委申请推荐专家参与论证,必要时国务院国资委将加强对项目的业务指导。该规定借鉴《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令第12号)中资产评估核准项目的相关规定,有助于推动中央企业解决备案审核中发现的问题,提高中央企业评估项目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是明确8类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的情形。《通知》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对散落在现行制度文件中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的情形做了统一归拢,便于企业查阅执行。针对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无法正常履行资产评估程序的参股股权退出,处置成本较高、账面原值较低(低于500万元)的资产处置,以及能够通过公开市场获取市场价格的房产出售或租赁等情形,《通知》以推动企业改革发展、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明确上述情形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同时要求必须通过公开挂牌方式进行交易,借助公开市场发现买方、实现价值,既有效维护国有资产权益,又合理降低企业改革重组成本。

  三是确定5类可以进行估值的情形。多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充分考虑客观条件限制和国企改革发展实际需要,在相关规章制度中允许部分境外国有资产交易和并购上市公司采用估值方式为交易价格提供参考。近年来,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企业并购、前沿性原创性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交易攀增,以及中央企业投资有限合伙企业事项的增多,中央企业对资产估值的需求和实践与日俱增。为规范中央企业资产估值项目管理,《通知》严格限定了5类估值报告的应用情形,并要求中央企业制定资产估值项目管理制度,规范估值事项的管理方式和管理内容。针对业界尚未形成估值报告执业准则、估值报告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国务院国资委在汇聚多家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的管理经验,充分征求相关专业机构、资深行业专家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央企业估值报告审核指引》作为《通知》附件,推动估值报告内容规范化,提高估值项目审核质量。

  四是健全完善知识产权、科技成果、数据资产等资产交易流转定价方式。现行相关制度已经明确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资产流转时,可以通过资产评估、协议、挂牌、询价等多种方式定价。《通知》进一步明确科技成果、知识产权、数据资产流转时,应首选资产评估或估值的方式对资产价值进行评定估算;评估或估值确有难度的,可以通过挂牌交易、拍卖、询价、协议等方式确定交易价格。针对企业进一步提高相关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诉求,《通知》对询价、协议等各种定价方式的原则、路径等予以明确,有助于企业推动相关资产规范有序流转,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助力数据资产加快商业化应用。

  五是对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中的部分常见热点问题予以明确。包括多个国有股东发生同一经济行为时,如何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估或估值;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的参股企业发生相关经济行为时,是否需要进行资产评估或估值;拟交易价格与评估结果存在差异时的管理要求等。

  六是附件。附件1为《评估机构执业质量评价表》,主要从评估机构服务质量、评估报告质量两方面设定评价内容,评价结果作为中央企业调整优化评估机构备选库和选聘执业评估机构的重要参考依据。附件2为《中央企业估值报告审核指引》,国务院国资委从出资人监管角度,对估值报告审核提出管理要求。两个附件与《通知》正文内容紧密相关,随《通知》一起印发,便于企业更好地理解和执行《通知》。

  《通知》适用于境外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根据国务院国资委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86.6万亿元。

 

自主创新

 

七部门发文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1月29日,工信部、教育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文旅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要求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引导地方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未来产业。

  工信部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融合不断加深,催生出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新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培育未来产业已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但我国未来产业发展也面临系统谋划不足、技术底座不牢等问题。

  《意见》提出,到2025年,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安全治理等全面发展,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突破百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百项标志性产品,打造百家领军企业,开拓百项典型应用场景,制定百项关键标准,培育百家专业服务机构,初步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未来产业发展模式。

  到2027年,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得到普遍应用,重点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培育一批生态主导型领军企业,构建未来产业和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

  《意见》从全面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打造标志性产品、壮大产业主体、丰富应用场景、优化产业体系等六方面做出具体部署。

  在全面布局未来产业上,要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引导地方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未来产业。

  在打造标志性产品方面,《意见》提出,打造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新型显示、脑机接口、6G网络设备、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第三代互联网、高端文旅装备、先进高效航空装备、深部资源勘探开发装备等十项创新标志性产品。

  《意见》明确,要突破高级别智能网联汽车、元宇宙入口等具有爆发潜能的超级终端,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探索以区块链为核心技术、以数据为关键要素,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创新应用和数字化生态;面向新一代移动信息网络、类脑智能等加快软件产品研发,鼓励新产品示范应用,激发信息服务潜能。加快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突破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下一代大飞机、绿色智能船舶、无人船艇等高端装备产品,以整机带动新技术产业化落地,打造全球领先的高端装备体系。

  在壮大产业主体方面,《意见》提出,引导领军企业前瞻谋划新赛道,通过内部创业、投资孵化等培育未来产业新主体。实施中央企业未来产业启航行动计划,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新企业。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巨人"企业。

  此外,在保障措施方面,《意见》强调,加大金融支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加大投入,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带动更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完善金融财税支持政策,鼓励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等加大投入,引导地方设立未来产业专项资金,探索建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优化风险拨备资金等补偿措施。

 

节能减排

 

环境部调整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

 

  据悉,为巩固空气质量改善成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推动经济和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任务要求,聚焦重点污染物、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生态环境部1月23日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明确,统一以空气质量指数(AQI)为预警分级指标,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以下简称重点区域)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城市、县(以下简称省市县)黄色预警以预测日AQI>200或日AQI>150持续48小时及以上、橙色预警以预测日AQI>200持续48小时或日AQI>150持续72小时及以上、红色预警以预测日AQI>200持续72小时且日AQI>300持续24小时及以上为分级标准,其他近三年仍出现重污染日的省市县原则上参照执行。

  对不同污染物造成的重污染天气,采取差异化应对措施。因细颗粒物(PM2.5)污染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应严格按照大气法第九十六条有关规定积极应对,应急减排措施应依法按照国家有关技术指南制定。因臭氧(O3)污染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应及时向社会发布健康提示信息,同时加强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排放源的日常监管。因沙尘、山火、局地扬沙、国境外传输等不可控因素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应及时向社会发布健康提示信息,引导公众采取健康防护措施,可视情采取加强扬尘源管控等措施。

  《指导意见》指出,各地应根据预测预报结果和预警分级标准,依法依规及时启动和解除应急响应,不得出现达到启动条件但未启动、达到解除条件而未解除的情况;不得以完成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为理由,随意发布预警信息并启动应急响应、提高预警等级、延长响应时间。各地应在预警信息发布或应急响应解除当天将相关信息通过空气质量预报联网信息发布管理平台报送生态环境部。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信息应向社会公开发布。

  据了解,重污染天气消除与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并列为蓝天保卫战三个标志性战役。2021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到2025年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2022年11月,15部委联合发布《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行动方案》等文件,提出到2025年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70%以上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等细化目标。

 

交易商协会发布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相关披露安排

 

  据悉,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1月31日发布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含绿色资产支持证券)适用《绿色债券存续期信息披露指南》(下称《指南》)的通知。

  通知称,为做好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含绿色资产支持证券)与《指南》的衔接工作,进一步提高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根据《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业务指引》《指南》等相关自律规则,对存续和新注册发行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明确了披露安排。

  具体来看,存续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方面,发行人应参照《指南》要求,于每年4月30日前披露报告期内存续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基本情况、募集资金整体使用情况、募投项目进展(已完工项目可披露完工时间节点)、环境效益情况、募集资金管理情况等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存续期信息。

  此外,针对环境效益情况,鼓励发行人在2023年年报中参考《指南》中《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相关要求披露,确因客观原因无法披露的,2023年年报可豁免披露,但后续年报需按照相关要求予以披露。

  对于新注册发行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信息披露方面,交易商协会提出,在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注册发行文件中披露绿色项目的,应参考《指南》中《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相关要求披露环境效益信息,并对存续期环境效益信息披露进行约定。例如风力发电项目符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三级目录3.2.2可再生能源设施建设与运营相关标准,结合《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须披露必选指标(节能量及二氧化碳减排量),鼓励披露可选指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减排量)。

  至于存续期信息披露形式方面,交易商协会称,发行人可在年度报告中披露,也可通过单独文件披露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存续期信息。在年度报告中披露的,应采用单独章节;单独文件披露的,文件名应为《XX公司XX年度关于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用途及项目进展情况的说明》。披露形式应按照《指南》中的《绿色债券存续期定期报告模板》进行披露。

  据悉,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适用范围包括本通知实施之日起存续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以及新注册发行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

 

河北量身定制环保绩效创A激励措施

 

  据悉,河北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支持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创A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为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创A量身定制激励措施,进一步激发企业创A内生动力。

  注重创新性,政策力度更大更灵活

  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若干措施》注重创新性,聚焦提升企业竞争力,深度挖掘政策潜力,首次提出设置省级科技计划创A专题方向、鼓励预拌混凝土企业使用单位污染物排放更少能耗更低的绿色建材及环保绩效A级企业产品、开发A级企业转型金融产品等更大力度、更加灵活的鼓励和支持政策。

  《若干措施》提出,支持A级企业承担省级科研项目,符合条件的按规定享受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鼓励省属国有A级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综合考核中予以加分奖励,直至提升考核等级,产生的研发支出费用,按照有关规定视同利润。支持A级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完成后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奖励。对完成实质性兼并重组、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在产能置换、项目审批和排污许可等方面,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研究给予支持措施。

  《若干措施》提出加大金融财政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将企业环保绩效评级情况纳入信贷审核体系,在授信审批、信贷发放、利率评定等方面实行差异化激励,对A级企业推出专属信贷产品,推广以有偿取得排污权、知识产权等为抵质押物的信贷业务。围绕钢铁等7个重点行业,加快制定行业转型金融标准,积极开发转型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A级企业直接融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分拆相关创新业务独立上市,符合条件的按规定予以资金补助。在申报和安排使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污染治理、科技研发等方面的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时,对A级企业予以支持。

  推动试点示范创建,将A级企业列入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海关、市场监管等部门各类试点示范企业培育范围,推荐申报专精特新、绿色工厂、高新技术、海关高级认证、知识产权优势等示范企业。同等条件下,支持将A级企业及时列入先进制造业企业名单,按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和奖励性补助。将清洁运输方式长期稳定并保持同行业较高水平的A级企业,评定为省清洁运输优秀场景,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奖励。

  针对性强,积极提升服务质效

  《若干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调动创A企业的积极性,河北省聚焦企业普遍关心关注的生产经营、执法监管、项目审批等方面诉求,积极完善机制建设,提升服务质效。

  提高资源供给能力,河北省将把符合条件的A级企业建设项目及时纳入省重点项目清单,支持相关项目获得去产能等腾挪出的能耗、水耗等资源环境容量指标,以及省市两级政府储备排污权指标。灵活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等方式保障A级企业重点项目土地供应。

  河北省还将优化执法监管方式,对A级企业主要采取非现场方式开展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执法检查。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对A级企业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违法行为实行轻微不罚、首违不罚、非故意不罚。

  同时,提高审核审批效率,建立A级企业排污权交易绿色通道,注册登记审核、交易鉴证书出具均由3个工作日压缩到1个工作日。加快A级企业安全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效率,对不需要现场核查的事项,原则上当天办结;对涉及"两重点一重大"(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和重大危险源)化工项目即报即审,确保符合安全条件的项目快速落地。

  《若干措施》还提出,结合行业特色,加强产业政策引导。比如支持水泥、玻璃、陶瓷A级企业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或与石灰石、砂岩等矿产企业进行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开发利用水平。支持陶瓷、玻璃A级企业申请国家绿色建材产品认证,探索制定钢铁、水泥、陶瓷、玻璃行业省级绿色建材标准,开展绿色建材省级认证试点。在特许经营范围内统筹调配垃圾资源,及时足量保障供应垃圾发电A级企业,督促各地按协议及时足额拨付垃圾处理费。

 

宁德时代800MW海上风电项目获核准

 

  近日,宁德深水A区海上风电场项目正式获福建省发展改革委核准批复。

  根据批复文件,宁德深水A区海上风电场项目位于宁德霞浦东侧海域,陆上集控中心位于霞浦经济开发区渔洋里片区。建设规模为800MW,并建设500kV海上升压站、500kV陆上集控中心、配套储能、控制保护和辅助工程等。项目总投资129.875亿元。

  上述风电场的项目单位为福建润时海上风电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注册资本25亿元,为时代绿色能源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时代绿色能源有限公司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默克中国与华润电力签署十年绿电采购协议

 

  据悉,跨国药企默克中国1月25日宣布与华润电力( 00836.HK )签署为期十年的绿色电力采购协议,这是默克在中国的首个长期绿电采购项目,十年所购绿电总量为3亿千瓦时。

  依据新签署的绿电采购协议,华润电力自2024年1月起,为默克位于江苏的五个生产基地和一个仓库提供绿电,所购绿电覆盖医药健康、生命科学、电子科技三大业务。

  其中,江苏南通制药基地是默克全球第二大制药基地,也是默克在欧洲以外最大的制药基地,年产量可高达100亿片药品,其产品包括甲状腺功能失调治疗药物优甲乐等;默克还在无锡建设了生命科学产品制造生产基地;张家港新建了半导体一体化基地等。

 

宁德时代投资超百亿开发海上风电

 

  据悉,全球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 300750.SZ )海上风电最大投资项目获批。福建省发改委1月29日公告,同意建设宁德深水A区海上风电场项目,建设规模800兆瓦,并建设500千伏海上升压站、500千伏陆上集控中心、配套储能、控制保护和辅助工程等。

  该项目开发单位为福建润时海上风电有限公司(下称福建润时),后者成立于2023年4月,注册资本25亿元,大股东为宁德时代子公司时代绿色能源有限公司,持股96%;福建闽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持有该合资公司3%的股权,中国电建集团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持有剩余1%股权。

  一名接近宁德时代的人士透露,宁德时代通过福建当地的电池工厂,换得了海上风电的开发指标,项目建成后可为工厂提供绿电,这是宁德时代投资的首个海上风电项目。

 

劳动用工

 

司法部要求法律援助机构为农民工提供"一次办好"服务

 

  据悉,为做好春节前后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司法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全国法律援助机构为农民工提供"一次办好"法律援助服务,包括畅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

  通知要求,全国法律援助机构要聚焦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法律服务需求,精准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做好进城务工人员请求确认劳动关系或者给予社会保险待遇等事项的法律援助工作,对申请支付劳动报酬或者请求工伤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免予核查经济困难状况,对诉讼时效即将到期等紧急情况,先行提供法律援助。

  通知提出,要加强普法宣传,拓宽服务渠道,利用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平台,线上线下为农民工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在农民工聚集地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或者联络点,方便农民工就近申请法律援助。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开设农民工话务专席。做好中国法律服务网"农民工欠薪求助绿色通道"工作,收集欠薪线索、解答留言咨询、转办法律援助案件。

 

宁夏修订新版高层次人才认定目录

 

  近日,宁夏自治区党委人才办、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修订印发新版《宁夏回族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目录》,进一步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新版目录修订前共21条,修订后77条,新增56条。"自治区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新修订的《目录》更加明确,重点将宁夏"三区建设""六新六特六优"重点产业布局,新型工业化以及我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五大领域,作为全区高层次人才培育、选拔、认定的主要工作目标,将高层次人才选拔认定与服务自治区发展大局和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进行优化调整完善。

  新修订的《目录》认定条件更加明晰,注重以工作实绩、创新价值、能力和贡献为导向评价人才,认定条件定性明确、定量清晰、界限明了、实操性强,形成了A类(国内外顶尖人才)、B类(国家级杰出人才)、C类(省部级卓越人才)、D类(行业类创新人才)、E类(中青年骨干人才)五个层次。对B、C、D类划分为科技创新创业、企业经营管理、教育卫生农业、哲学社科和文化艺术等领域,细化完善了各领域人才认定条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梯次认定体系。

  新修订的《目录》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宁夏综合竞争力为导向,将更多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创新团队等纳入了认定范围。新增省(部)级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何梁何利奖"、宁夏杰出人才奖获得者、"宁夏杰出科技人才培养工程"人选等4个类别认定条件。在小类中将葡萄酒酿酒大师和社会贡献突出的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纳入C类、D类认定范围,将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考核优秀人选纳入E类认定范围,首次将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和聘任制公务员纳入认定范围,以支持自治区重点部门、行业、产业和民营企业发展。

  新修订的《目录》创新提出"以岗定才""以绩定才""以赛定才"等标准,首次采取科研成果量化积分的认定方式,对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取得奖项的人员,累计达到一定分值可认定为相应层级;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解决就业人数、年营业收入、新增产值或纳税额、取得国家发明专利等综合性条件进行认定。

  据介绍,对人才长期以来取得的科研成果予以认可,有利于人才的长期成长发展与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宁夏自2018年实施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政策以来,已认定高层次人才三批2847人,自治区给予最高220万元的安家费和最高3000万元的科研和项目启动资金,在区内53家定点医院享受就医"绿色通道"服务,还可享受住房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保健、职称评审、科研服务等优厚待遇。

 

摩根大通中国区CEO梁治文将于2024年底退休

 

  2月1日,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CEO)梁治文(Mark Leung)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决定从摩根大通退休。2024年接下来的时间直到2024年底,梁治文仍将继续作为摩根大通中国区CEO以帮助公司完成交接。

  据了解,梁治文在摩根大通任职25年,曾在中国、新加坡、日本工作。他的职业生涯开始于利率衍生品交易部,之后曾任职于新兴市场、信贷交叉产品和股票衍生品等交易部门,并曾担任股票经纪业务的全球主管。2018年,梁治文被任命为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负责管理摩根大通中国在岸和离岸的各项业务,以便将摩根大通的全球网络和资源优势配置到中国。

  在梁治文担任摩根大通中国区CEO期间,摩根大通中国业务实现诸多突破。2020年6月19日,摩根大通宣布,已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将公司在摩根大通期货有限公司中的持股比例由49%增至100%。摩根大通期货成为中国境内首家外资独资期货公司。

  2021年8月,摩根大通宣布,中国证监会已对旗下在华合资券商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摩根大通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受让5家内资股东所持股权的事项准予备案,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成为中国首家外资全资控股的证券公司。

  2023年1月19日,中国证监会核准摩根资产管理控股公司成为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主要股东;核准摩根大通公司成为上投摩根基金实际控制人;对摩根资产管理控股公司依法受让上投摩根基金2.5亿元出资无异议。该项变更完成后,摩根资管对上投摩根基金持股比例达100%。至此,摩根大通也成为首家在本地法人银行、证券、期货、资产管理四大业务领域均实现全资控股的外资金融机构。

 

大众汽车任命中国新CTO

 

  1月29日,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发布,吴博锐(Thomas Ulbrich)将于4月1日起接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首席技术官,并兼任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首席执行官贝瑞德(Ralf Brandst?tter)称,吴博锐今后的工作重点是加强与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和大众安徽三家合资公司合作,继续推动中国本土化研发。

 

微软宣布游戏板块裁员1900人

 

  1月25日,微软对外宣布将对游戏部门进行人员调整。

  据悉,微软游戏部门将裁员1900人,约为微软游戏部门人员的8%。此次裁员涉及的员工分布在动视暴雪、ZeniMax和Xbox团队,但是以动视暴雪为主。

  对于裁员的具体原因,微软方面提到,进入2024年,微软游戏和动视暴雪的领导层致力于将战略和执行计划与可持续的成本结构相一致,双方共同制定了优先事项,确定了重叠领域。

  与裁员消息同时披露的另一个消息是,动视暴雪总裁Mike Ybarra和首席设计官Allen Adham将离开公司,而动视暴雪之前宣布的一款生存游戏也已被取消。

2023年10月,微软完成对游戏公司动视暴雪的收购,动视暴雪旗下拥有《魔兽世界》《使命召唤》《星际争霸》《暗黑破坏神》等众多全球知名IP。此次收购历时22个月,价值690亿美元,是微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交易。

 

恒隆集团董事长陈启宗退休

 

  1月30日,现年74岁的香港恒隆集团( 00010.HK )兼恒隆地产( 00101.HK )董事长陈启宗宣布退休,集团生意将交棒给他的长子、恒隆副董事长陈文博。

  陈启宗表示,自己并无健康状况,但公司寻找接班人已十余年,认为此时适合由陈文博接任,因此他将会在4月股东会后退出所有恒隆董事会职务以及旗下多个非牟利机构的主席,只出任"荣誉董事长"一职,给予管理层完全的自由度。

当前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恒隆选择此刻交棒,接班人将面临更为艰巨的外部挑战。对此,陈启宗表示,近几年世界快速转变,"现在是保本、保命、并非大发展的时期。"陈启宗认为,集团在财务及风险管理已走上正轨,不用太担心,最重要的是不犯大的资本开支错误,恒隆集团负债率较低,仍要小心为上。

 

马斯克500多亿美元薪酬方案被裁定无效

 

  1月30日,美国特拉华州衡平法院法官凯瑟琳·麦考密克(Kathaleen McCormick)裁定特斯拉(NASDAQ:TSLA)董事会在2018年授予CEO埃隆·马斯克的5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25亿元)薪酬方案无效,马斯克需要退还通过该计划获得的收入。但马斯克还可以向特拉华州最高法院提起上诉。

  根据McCormick的裁决,股东Tornetta已经证明了马斯克"控制着特斯拉",而董事会批准其薪酬的过程"存在严重缺陷"。

  McCormick表示,特斯拉在审判中几乎没有给出任何理由,来说明其是如何达成薪酬计划中的巨额奖励的,而且马斯克与一些董事会成员关系过于密切,以至于他们无法真正独立行事。

  McCormick指出,她的裁决是因为马斯克控制着特斯拉,而非该公司董事会和股东,至少在设定他的薪酬方面是这样。

 

司法裁判让“隐形加班”难隐形

 

据悉,法治日报1月31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法室副主任王天玉撰写的文章指出,在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近日联合发布的多起涉欠薪纠纷典型案例中,一起有关线上加班费引发的劳动争议案备受瞩目。该案是全国首例在裁判文书中明确提及“隐形加班”问题的案件,法院将下班后利用微信付出的实质性劳动依法认定为加班,保障了劳动者获得相应加班报酬的权利。这一判决对于在网络时代下班后继续工作的劳动者权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下班后还要盯着手机,即便回到家也得处理工作。”这样的抱怨对于职场劳动者来说,恐怕并不陌生。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终端的普及,人们生活获得了巨大便利,但同时也让部分劳动者被深深捆绑在了工作上,以致生活与工作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如何保障劳动者获得相应的报酬?如何防止劳动者私人生活被工作侵蚀?面对劳动者广泛存在的疑问和焦虑,法院在该案中给出了明确答复:劳动者长期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以外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工作,属于加班,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加班费。可以说,这起案件以权威、清晰的司法立场揭开了“隐形加班”的面纱。

  “隐形加班”是随着数字时代劳动方式转变而产生的新概念,指劳动者在日常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外,通过社交媒体或办公软件,与同事、客户沟通或按照用人单位指示处理相关业务,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加班有所不同。在数字技术对劳动形态和组织结构的不断改造的现实背景下,劳动的对象早已从实物加工制造拓展到了信息和服务产品。技术不断赋能劳动者在工作场所和团队协作之外,利用电脑、软件和自身技能完成特定任务。这一数字化劳动变革呈现的规模化、普遍化的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我们更新关于加班的认识,所谓的工作场所除了用人单位线下办公场所之外,还应该包括劳动者继续工作所依托的线上社交媒体或办公软件。

  关于劳动时间,我国劳动法规定,实行标准工时制的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四十四小时。劳动者超出该工时上限的工作时间属于加班,用人单位应按照法定标准支付工资报酬。实践中,一些劳动者脱离用人单位办公场所后仍处于工作状态,实际工作时间超出了法定标准。对此,法院创新性地提出“提供工作实质性”原则和“占用时间明显性”原则,并将其作为对“隐形加班”问题的认定标准,明确员工通过网络方式投入时间和付出劳动,应该认定为工作时间并支付劳动报酬,体现了对相关劳动法律的正确理解与适用,彰显了司法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力度与温度,并推动了工作时间认定标准随技术进步和劳动变革的新发展。

  从这起案件中,我们看到了司法机关对于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积极探索和努力。数字时代的诸多改变是显而易见的,但“披着数字面纱”的加班在本质上没有改变,仍是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指示监督下从事劳动。这起案例促使用人单位明确加班的边界以及不合理加班的法律后果。基于司法划定的红线,用人单位应当更为积极地思考如何完善劳动管理流程,尤其是将数字技术更好地用于提升劳动协作效率,而不是安排“隐形加班”。对于劳动者来说,既要增强法律意识,了解自身合法权益,学会保护个人隐私和保存证据以便维权,更需要适应虚实交互的工作模式,自觉建立工时上限的意识,避免被动陷入“隐形加班”。

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

 

工人日报1月29日刊发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江师范学院分中心研究员王志标撰写的文章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卓越的工匠精神是推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要通过培育青年科技人才的工匠精神,储备青年人才队伍,提升青年人才能力,促进青年人才成长。

  树立人才标杆

  人才标杆具有较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要积极树立青年科技人才标杆,通过分析总结和展示标杆的成才路径及其工匠精神,形成对青年科技人才强大的示范和鼓舞力量。

  一是对人才标杆的工匠精神进行深度总结。青年科技人才中的标杆具有较强的科技能力、精神和素养,工匠精神是人才标杆众多精神中对于科技自立自强至关重要的精神,值得深度总结。可以对人才标杆的学校、单位等进行深入调研,采集促进其工匠精神形成的典型事例、突出表现、精神内涵,将其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凝练。

  二是对人才标杆的工匠精神进行宣传推广。可对其科技成就及工匠精神进行关联性宣传,使工匠精神在社会上形成正能量,对青年科技人才形成辐射力和影响力;将其整理为典型案例,在继续教育课程、技术技能教育课程和其他课程中进行讲解,使其工匠精神在课堂中产生溢出效应和教育价值。

  三是对人才标杆的工匠精神进行范式推广。推广人才标杆工匠精神的范式是对工匠精神进行应用转化的关键环节,能够促进形成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打造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聚合力。因此,要从人才标杆工匠精神的形态、内容和做法着手,提炼出具有可应用性、可拓展性的范式,供青年科技人才学习。

  规范科技管理

  规范化发展在科技管理领域尤为重要。无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还是高新技术企业,规范科技管理都是确保青年科技人才形成工匠精神的重要保证。

  一是提升科技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对于青年科技人才的公平性。近年来,国家对于科技伦理越来越重视,出台各种制度文件对科技规范、科技伦理提出新要求。在落实过程中,要确保青年科技人才在项目评审、人才评审、贡献评价中的平等机会,使青年科技人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展示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成果中的贡献,赢得社会尊重,提升青年科技人才对于事业的忠诚度和获得感。

  二是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科技规范培训。要把科技规范培训作为助推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规范示例、规范引导、规范教育强化青年科技人才对于科技规范的敬畏之心,提升其自觉践行科技规范的能力。

  三是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科技创新的过程管理。要注重对科技环节的监督和把控,科研管理部门要经常组织青年科技人才进行学习会、讨论会,为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科技规范、科技伦理创造条件;纪检监察部门应注意搜集整理各种科技违规案件,以案说法,做好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警示教育。

  加强绩效激励

  确保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工作中形成和发挥工匠精神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绩效激励,化解其后顾之忧。

  一是根据青年科技人才的成绩和潜力为其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酬结构。青年科技人才过去的成绩是其能力的显性指标,一些关键性业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其发展潜力。用人单位要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成绩和潜力进行科学评估,拟定与此相称的薪酬安排。合理的薪酬结构能够激发人才的创造创新活力,发扬工匠精神,推动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涌现。

  二是在科研团队中根据青年科技人才的贡献提供匹配的激励报酬。青年科技人才在最初成长的过程中多依托于科研团队,并在服务于科研团队的过程中作出了自身的科技贡献。科研团队的管理者要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贡献给予肯定,并使其体现在充分的激励报酬中。

  三是为青年科技人才的应用性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通道。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成果的主要生产者,其成果中包含了能够进行转化利用的项目。政府和企业等各方应主动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服务,组织相应的成果转化活动,搭建成果转化平台。通过转化科技成果,青年科技人才能够按比例获取成果收益,这将对青年人才在科技工作中形成工匠精神产生正向促进和激励作用。

 

钱诚: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

 

《经济日报》1月25日刊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钱诚撰写的文章指出,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创新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关键作用,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要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人口是人力资源的基础,也是我国人力资源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的重要表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特征决定了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首先要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这对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要在优化人口发展战略上下功夫,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更好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

  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要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现代化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各种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实现人岗匹配、人事相宜和人尽其才。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利用效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青年就业率还需进一步提高,有就业意愿和能力的低龄老年人开发潜力巨大,提升人力资源在城乡间、地区间和行业间的配置效率还大有可为。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可以进一步激发广大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干事创业活力,让人才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稳定劳动参与率,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以此为抓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要实现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人口红利是长期以来支撑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抚养比和劳动力成本上升,需要进一步推动人口由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在一些科技前沿领域国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这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塑造“人才红利”,实现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要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就业既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事关人力资源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培育现代化人力资源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受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影响,我国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稳就业工作仍需持续推进。迫切需要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推动形成就业政策与产业政策有机协同、人力资源开发与实体经济发展联动的就业工作体系。以强化就业公共服务、保经营主体稳就业、抓好重点群体就业等,实现就业机会更加充分、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就业环境更加平等、就业能力持续增强、就业保障稳步提升。

 

专家论坛

 

金融可从关键方面支持中国式现代化

 

北京日报1月29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蔡昉撰写的文章指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成现代化的经济目标要求,我们需要深化对金融支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规律遵循和实现方式的认识。

  全面准确刻画基本实现现代化任务目标的内涵和路径,需要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立足于当代中国国情及其在经济社会方面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和理解经济发展预期的目标和面临的挑战,决定了我们能够多么有效地破解困难,抓住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对这些发展的新要求进行概括,我们就能深切了解金融可以从哪些关键方面支持中国式现代化。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保持经济增长的合理速度

  按照党的二十大的部署,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水平,就意味着在2022年的基础上,到2035年前的这段时间,年均GDP增长率需要达到4.66%。这要求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从而予以保障。

  随着2022年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人口发展新状况相汇合,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新常态增长轨道。一方面,由于劳动年龄人口以更快的速度减少,出现的劳动力短缺、人力资本改善和生产率提高速度放慢、资本回报率下降等情况,都将进一步降低GDP的潜在增长能力。另一方面,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也使需求侧因素特别是居民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常态制约。

  也就是说,如果不能稳定住潜在增长率,或者不能有效扩大消费需求,就会使GDP的实际增长速度向下偏离合理和合意的区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应该适应供需两侧的这种新常态,以应对由此产生的新挑战,特别是在支持对象上,从项目本位和企业本位转向居民家庭本位。

  转变金融基础功能和服务模式,追求高质量发展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增长,不再能够依靠不均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高质量发展至少需要符合以下两个方面的标准。

  从供给侧来看,经济增长不再由生产要素投入驱动,而是越来越依靠创新驱动和生产率的提高。与此相适应,金融发展的基础功能应该从动员资源转向支持创新,从培育和积累产能到创造性破坏,从以间接融资为主到更加倚重直接投资特别是风险投资,从重点支持大项目到更加包容、更加普惠的金融服务。

  从需求侧来看,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重要,既需要宏观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予以保障,也要求金融转变功能和服务模式予以支持,特别是以创新向善的姿态,运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最新成果增强金融的普惠性。

  金融要摒弃趋大避小的倾向,以普惠金融思维促进共同富裕

  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需要在以下方面施力,调动各种市场主体的活力和潜力,使发展成果得到充分的分享。一是保持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与GDP增长之间的同步关系;二是明显改善居民收入分配,显著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基本公共服务差异;三是增进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城乡发展的均衡性。这就要求金融摒弃嫌贫爱富、趋大避小的天然倾向,以普惠金融思维挖掘金字塔底层的潜力。

  为小农户、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千家万户提供金融服务,并不必然意味着“以小对小”的金融模式。在金融科技、(移动)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平台金融等新金融的发展新模式下,大量涌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业态,以互联网和大数据特有的趋近于零的边际成本,大幅度降低了金融业务的物质成本和交易费用,使业务范围在以往难以抵达的领域成为常态,从内涵和外延上扩大了金融的服务内容。

  转变金融理念,拓展金融内涵,加快绿色转型,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2035年做出了如下的目标描述: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无疑也是金融发展的目标和金融模式转变的方向。

  为绿色发展、绿色转型服务,以及更广义而言为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目标服务,涉及一系列金融理念的转变和金融内涵的拓展。

  一是这些领域具有私人收益与社会效益并存、外部效应特别突出的特点。例如,相比于经济学曾经广泛讨论的“公地悲剧”,气候变化问题足以被称为一个“地平线悲剧”,显现出超越传统的经济领域和商业视野的巨大外部性。

  二是绿色转型和ESG投资始终伴随着创新活动,或者说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只有以金融的创新适应和引领,才能有效支持这些领域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

  三是仍然需要加强监管,高度关注和防范金融风险。中国绿色经济和绿色金融起步很快,在绿色债券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及绿色金融国际化方面进展迅速,也逐渐成为一些投资和融资的热点。与此同时,需要把握好加快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平衡,特别要借助金融科技发展成果来提高监管水平,防范和应对超常规绿色发展可能伴随的超常规金融风险。

  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指导原则。

  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倡导者和积极参与者,为涵盖面广泛的共建国家创造和改善设施联通条件,建设的重点通常集中在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倡议本身、指导原则和建设内容,都决定了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有着更高的质量标准。同时,由于涉及极其复杂和多样的问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风险控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需要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互惠互利的合作原则、商业化运作的方式有效结合起来。

 

张其仔: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据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此,《经济日报》1月31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其仔撰写的文章认为,这是我国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巩固扩大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的需要,关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

  深刻认识重要意义

  从结构上看,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它们各有其特性,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传统产业种类多、体量大、市场广、产值高,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在产业链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离开传统产业,很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就不能完全循环起来,甚至会出现“断链”现象。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看,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等问题,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从实践情况看,若传统产业不能实现转型升级,就会导致其国际竞争力下降,引发整体外迁或部分外迁,造成研发与制造环节脱节。离开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也就无从谈起。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不能脱离社会需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扩大国内需求。传统产业是重要的就业渠道,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稳就业、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提升居民消费信心。居民需求既包括基本需求,也包括改善型需求、升级型需求。当前我国扩大内需,既要巩固拓展基本需求,也要不断扩大改善型需求、升级型需求。传统产业不但是满足居民基本需求的主体部分,而且通过转型升级也有利于扩大改善型需求、升级型需求。还要看到,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既受供给侧因素如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也受需求侧的制约。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可以不断巩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扩大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需求,进一步激励科技进步、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创新。

  传统产业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开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基本盘。近年来,随着国内劳动力、资源环境等要素成本普遍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南亚等地转移。同时,发达国家推动全球产业链布局重构,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出台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产业链高端环节回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应对这些挑战的需要。

  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

  其一,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迈进。从附加值率上看,就是要强化传统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各环节的增值能力,以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提升,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率。从结构上看,就是要增强重点环节和核心部件的国内自给率,不断提升我国资本品和中间品市场占有率。从质量和产品上看,就是要引导企业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不断提升产品、服务的质量水平和层次。要增加高端产品供给,加快产品迭代升级;提高质量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加快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制造”高端品牌。从动力上看,就是要转向创新驱动,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势领域锻长板,推进强链延链补链,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聚焦消费升级需求和薄弱环节,大力开发新产品,在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加快攻关突破和产业化应用。

  其二,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迈进。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要提升研发、设计、生产、企业管理等各环节的数字化水平,推动数字化设计、数字化控制、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服务的发展,节省设计和生产成本。要通过应用网络技术,实现网络协同设计、远程设计,实现生产制造过程的信息共享、企业设备的监控和运维,提高产品、管理和服务的精准性、协同性,推动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展,建设智慧供应链。要大力发展智能产品、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工厂,在重点行业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实现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决策和执行的敏捷性,缩短设计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化解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影响。

  其三,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化迈进。要进一步优化结构,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动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实现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加快绿色能源建设,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企业能效水平。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全链条、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加快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推动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流通、绿色金融、绿色消费、绿色管理等的发展。

  其四,推动传统产业向融合化迈进。从产业上看,就是要促进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从资源利用上看,就是要促进行业耦合发展,实现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和产业衔接。从要素上看,就是要促进新型要素与传统要素有机融合,促进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发展。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大支持力度,为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要素保障。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集中优势资源,推进传统产业核心技术、关键产品的攻关和应用。支持传统产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支持传统产业企业通过多种融资方式进行技术改造或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转型升级。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落实企业购置用于环保、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所得税抵免政策,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信贷支持,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传统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建设培养基地,面向传统产业领域培养一批数字化转型人才、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工程师队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二是激活需求潜力。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稳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吃穿等基本消费品质,推动增加高品质基本消费品供给,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促进居民耐用消费品绿色更新和品质升级,更好满足中高端消费品消费需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内需潜能。通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研发设计、商务服务、通信技术等服务要素嵌入制造业产品,显著扩展现有产品或服务的形态和模式,更大程度地丰富最终消费者的体验。推动企业通过运用大数据更精准地发现消费者需求,进一步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和创造新的需求,推动运用数字化技术和新型要素重塑产业形态和商业运行模式,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接,实现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

  三是优化组织方式。充分发挥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优势,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大力度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深化传统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培育一批能发挥带动作用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传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鼓励企业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和水平,开展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构筑安全稳定、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

 

专家论点辑要

 

  ▲报告认为提升名义GDP增速是稳杠杆的关键

 

  据悉,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1月25日发布的《2023年度宏观杠杆率》(下称《报告》)指出,"2023年债务扩张有限,而宏观杠杆率大幅攀升,名义经济增速放缓应是这两个数据矛盾的主要原因。"

  《报告》指出,2023年实体经济债务增速与2022年基本持平,全年同比增长9.8%,处于历史上较低水平;但宏观杠杆率上升幅度超过了2022年,全年上升13.5个百分点达到287.8%,四个季度分别上涨了8.8、1.5、3.0和0.2个百分点。

  《报告》认为,当前很难进一步压降债务增速,稳杠杆的正解是扩大有效需求,7%左右的名义GDP增长率是一个较为合理的目标。

  为推动名义GDP增速回升,《报告》建议,对于财政政策,保持必要的财政赤字率水平,主要由中央政府加杠杆,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使用,减轻地方偿债压力。

 

中小企业

 

小微企业金融健康报告公布

 

  1月30日,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发布小微企业金融健康报告。基于严格筛选后的调研数据构建金融健康指数,从日常财务管理、风险防范应对、资本筹措管理等多维度,对小微企业当前金融健康状况进行系统性分析;结合小微企业当前金融服务提出针对性建议,助力小微企业提振信心,增强经营韧性。

  报告编制了金融健康指数,分为:非常不健康(0-40)、比较不健康(40-60)、比较健康(60-80)、非常健康(80-100)。参与调研的大部分企业分布在40-80分值区间,有超三分之一小微企业表现为金融不健康。

  从地区上看,需要重点关注河南、陕西等地的小微企业,处于金融不健康状态的占比偏高;广西和重庆的小微企业金融健康状况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从企业成立时长上看,成立时长在3-5年和8年以上的小微企业金融健康状况欠佳,需要重点关注。

  在日常财务管理上,小微企业的应收账款拖欠问题较为严峻,资金回流压力较大,需要重点关注。在非常不健康组内,80%左右的小微企业不能按时收回应收款项。

  目前,小微企业主要面临来自市场竞争、日常周转资金紧张、价格波动等方面风险。风险意识不足、金融素养不够、缺乏合适保险产品等是制约小微企业提高保险保障的重要原因。

  在资本筹措管理上,小微企业依然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从银行融资面临缺乏抵质押担保物、银行授信流程复杂且时间过长、融资成本高等困难。从融资渠道上看,小微企业间接融资经验较多,其中传统商业银行是最主要融资渠道,直接融资(股权投资)使用度偏低。这方面科创类(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小微企业参与度相对更高。

针对如何提升小微企业金融健康状况,报告给出了五大建议。一是重点关注小微企业最紧要的现金流问题,缓解由于应收账款拖欠严重所带来的现金流压力。这会直接关系到企业自身存亡和供应链产业链安全,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投入更多支持。二是推动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现金流管理的能力,改善日常经营管理的长期表现。金融机构要为不同类型的小微企业开发更加便捷、低成本、适配度高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三是金融机构应该针对小微企业的风险特征和保险需求,研发更多适配度高、性价比高、保障力强的普惠保险产品,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和效率,将客户金融素养赋能融入到业务中。政府可以开展保险知识普及教育,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和行业监管。四是金融机构要不断优化普惠金融产品服务,提高金融可得性和适配性。通过"信贷+"综合金融服务进行经营赋能,更好满足小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多样化需求。政府可以加大对弱势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发挥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补位价值,切实降低融资成本。五是提高社会整体的金融健康意识,促进金融健康理念和指数的推广实践。政府和金融机构可以探索应用小微企业金融健康指数,将其作为检测小微企业经营状况、指导金融机构赋能小微企业可持续经营、检验政策支持小微企业效果的有力工具,成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指标体系一部分。

 

经贸态势

 

美议案拟限制特定生物公司

 

据报道,海外因素再度令中国医药股上演“惊魂时刻”。1月26日下午,A股、港股市场医药板块急跌,CXO(医药外包服务)“药明系”公司股价跳水,基因测序公司华大基因( 300676.SZ )、华大智造( 688114.SH )亦午后走跌。市场流传一份美国国会议员关于限制外国生物技术公司的议案,涉及相关公司。

  1月25日,参众两院多名议员共同提出了一项两党立法,旨在阻止外国对手窃取敏感的美国基因数据和个人健康信息。该议案将禁止所有由外国对手拥有或控制的生物技术公司的商业运营威胁国家安全,不得通过联邦合同、拨款和贷款获得美国纳税人的资金。议案的发起人包括,美国“国土安全和政府事务委员会”主席、民主党参议员加里·彼得斯,共和党参议员比尔·哈格蒂,以及“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共和党众议员迈克·加拉格尔,该委员会成员、民主党众议员拉贾·克里希纳穆尔蒂。

该议案尚未成为正式法案,拟立法禁止所有由外国对手拥有或控制的生物技术公司通过联邦合同、拨款和贷款获得美国纳税人的资金,“华大系”三家公司和药明康德被提及。

 

美国防部又"拉黑"16家中国实体

 

  据报道,美国国防部又"拉黑"16家中国实体。1月31日,美国国防部更新"中国军事企业"名单,新增旷视、依图、长江存储、禾赛、东方网力、中国电信等16家在美国直接或间接经营的中国企业。该名单目前主要是警示作用,但可能为美国政府其他部门的进一步制裁提供参考。

  美国国防部称,根据美国国会《2021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第1260H条的法定要求,新增了"中国军事企业"的名单,称目的是对抗中国的军民融合战略。

 

欧盟再次延长对俄经济制裁

 

  据报道,欧盟理事会1月29日发布声明,宣布把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再延长6个月至今年7月31日,理由是俄乌冲突持续。

  声明说,这些制裁包括对贸易、金融、运输、奢侈品、海运原油、部分银行和媒体等方面的限制。此外,欧盟还出台了一些限制俄规避制裁行为的措施。

  欧盟理事会表示,只要冲突继续,就会维持欧盟实施的所有制裁措施,并可能在必要时采取更多措施。

  俄罗斯驻欧盟外交使团此前就欧盟制裁发表声明说,俄罗斯经济并未"分崩离析",在欧盟等国际舞台上孤立俄罗斯的企图告以失败,使俄罗斯"遭受战略性失败"的目标没有得逞。俄方同时斥责制裁是欧盟"在域外实施非法限制、政治敲诈、新殖民主义行径"。

  自俄罗斯2022年2月发起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之后,欧盟大幅扩大了对俄制裁范围,迄今已通过了12轮对俄制裁。针对欧盟的制裁,俄罗斯采取了反制措施。

 

俄白续签落实联盟国家一体化法令

 

  据报道,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联盟国家最高国务委员会1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举行会议,其间签署旨在落实联盟国家一体化的新三年期法令。俄罗斯总统普京与到访的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出席会议。

  两国领导人在会上总结了2021年至2023年实施建立联盟国家条约主要方向的法令的落实情况,并签署2024年至2026年的新三年期法令,旨在进一步加强两国在工业、农业、能源、物流和信息等领域的全方位互动。双方还签署有关推动联盟国家发展的其他十余项文件,涉及科技、基建、文化艺术、媒体等多个领域

  普京说,面对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在世界舞台密切合作,始终如一地相互提供切实盟友支持;两国将致力于构建一个民主和公平的多极化世界秩序。卢卡申科说,两国商品和服务贸易总额去年达到约54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两国过去三年实施相关法令的结果。

  俄罗斯与白俄罗斯1999年12月8日签署建立俄白联盟国家条约,规定两国在保持各自国家主权、独立和国家体制的同时,建立邦联性质的国家。

 

投资视点

 

北京市重点工程计划公布

 

  1月30日,北京市发布"3个100"市重点工程,包含100个重大科技创新及现代化产业项目、10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100个重大民生改善项目,旨在以重大项目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据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3个100"市重点工程中,包含120个新建项目和180个续建项目,力争当年竣工项目65个。项目总投资约1.2万亿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2811亿元,对全市投资的支撑比例保持在三成以上。

  此次发布的重点工程包括100个科技创新及现代化产业项目,例如全力推进怀柔科学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领域的重大科技设施平台集群项目,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医药健康产业等先进制造业项目。此外还包括金融业、服务业扩大开放,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空间资源以及文化旅游等领域项目。

  10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将重点聚焦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绿色低碳和韧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等铁路、公路项目,以及轨道交通、站城一体化交通枢纽、城市道路及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城市运行保障设施和新基建等项目。

  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北京市还发布了100个重大民生改善项目,不断提升百姓获得感。其中包括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政策性住房、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等城市更新项目,以及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绿化、水务和消费新地标等项目。

  此外,临空经济区国际消费枢纽、首都规划展览馆等200个重大项目也列入了2024年前期推进项目,力争加快落地实施。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发布的市重点工程,精心筛选了一批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的重大投资项目,释放了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强劲信号。下一步将以此为抓手,建立台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下大力气扩大有效投资,推动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上海临港加大知识产权金融支持力度

 

  近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支持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若干政策》提出支持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全面提升、助力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创新拓展、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持续优化、促进知识产权服务能级持续跃升等四方面、15条支持内容。

  其中提出,激励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对获评国际专利奖和"中国专利奖""中国商标奖"等国家及本市奖项的,给予不超过50万元的分档奖励。加大知识产权金融支持力度。对通过质押知识产权获得贷款的,按实际利息支出的50%给予支持,同一单位每年资助总额最高100万元。对购买知识产权保险的,按实际保费支出50%的比例给予支持,同一单位每年资助总额最高20万元。

 

山东拟2025年基本实现"县县双高速"

 

  据悉,山东省人民政府近日发布《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加快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到2025年基本实现"县县双高速",在建及营运里程达到10000公里。

  在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行动方案》中提出要发展快捷融合的城际和市域(郊)铁路网,以轨道交通辐射带动沿线城镇发展,到2025年,城市轨道交通在建及营运里程达到700公里。同时提出,到2025年,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380个。畅通黄河流域出海通道,合作建设50个内陆港。支持济南机场和青岛机场建设国际枢纽机场,培育烟台、临沂等区域枢纽机场,建设现代化运输机场群。

  《行动方案》中还提出做大做强建筑业。到2025年,千亿级建筑业企业集团突破4家,超500亿级12家,超100亿级45家。发展总部经济,推动大型优质建筑业企业在鲁投资,带动山东企业发展。发挥建筑业吸纳就业潜力,培育满足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管理、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产业工人队伍。

  在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方面,《行动方案》中提出,支持济南、青岛、烟台、潍坊4个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到2025年,全省新增绿色建筑2亿平方米以上,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100%。

 

山东出台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聚焦设施扩量、服务提质、体系增能,提出未来三年全省养老工作的发展目标,量化了护理型床位占比、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等重点指标。同时,明确实施养老机构固本强基、居家社区扩围增效、医养康养提质赋能、农村养老提档达标、养老人才提升培育、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养老产业提速发展等"七大行动"。

  《行动计划》要求,2026年年底前,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保持在70%以上,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保持在100%。养老服务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发展智慧养老院100家,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90%以上,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保持在100%。养老与相关行业加快融合发展,形成一批产业链条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龙头企业、服务名牌和产业集群。

  好的政策落地生根,离不开各类保障。《行动计划》规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县级以上政府设立养老服务专项资金。各级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将不低于55%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鼓励利用闲置资源举办养老服务机构,简化审批手续,5年内按土地原用途适用过渡期政策。

 

辽宁发布推动经济稳中求进43条新政

 

  1月29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布《辽宁省推动经济稳中求进若干政策举措》,提出了积极促进消费、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外贸质效提升、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九个方面共43条政策举措。

  新评省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奖补100万元

  在积极促进消费方面,提出鼓励各地发放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补贴和餐饮消费补贴,省级在一定额度内按不低于50%比例,对发放消费补贴的市予以配套支持。积极打造消费场景。对2023年度获评的辽宁美食街,每个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新评定10个省级夜经济示范街区,每个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获评2023年度"辽宁品牌展会"每个展会项目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获评省级电商直播示范基地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培育10个文体旅融合发展消费新场景,每个奖补50万元。

  同时提出大力发展冰雪经济。推进沈阳冰上中心、抚顺雪上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各地加快完善冰雪场地设施,鼓励各市对原有冰雪场地及配套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对符合条件并入选为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竞赛场地的,根据承办任务情况给予奖补。对新评选的省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每个奖补100万元。

  企业新获评"中华老字号"可一次性奖励50万元

  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分别给予新获评"中华老字号""辽宁老字号"的企业50万元、3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省内当年网上零售额500万元以上并首次进入统计部门调查单位库的线上企业,按照其纳统零售额的3%对该企业给予奖励,每年奖励金额不超过100万元。对当年注册成立并达限纳统的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经营主体,每个给予不超过10万元奖励,次年零售额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再给予不超过10万元奖励。对非当年注册成立并于当年首次达限纳统的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经营主体,入库次年零售额增速超过10%(含)以上的,给予不超过15万元奖励。

  激励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对在库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2024年各月度零售额增速高于8%的,月度零售额增量每达1000万元,给予不超过5万元奖励。对在库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2024年各月度餐饮收入增量100万元-200万元(不含)的,给予2万元奖励,餐饮收入增量每达100万元再给予一定额度奖励。

加大企业上市扶持力度。对在境内科创板、主板、创业板上市企业,延续执行相关补助政策。对在北京证券交易所首发上市企业分阶段给予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补助;对以红筹方式在境外证券交易所首发上市企业,按照募集资金投资于辽宁金额的1%一次性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奖励另按相关政策执行。坚持"随报随审"原则拨付企业上市补助。

 

  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4405个

  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提出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到2024年底前,再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4405个,对每个新建站点给予5000元财政补贴,基本实现行政建制村全覆盖。

  推进工业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支持在辽研发工业软件首版次产品并在重点行业应用,给予单个项目最高500万元资金支持。以"免申即享"方式,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级智能工厂,对新获评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新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

  2024年,建设16个省级快递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试点先行区,培育22个省级快递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典型项目。对新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给予一次性500万元奖补。对新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补。对新获评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试点的,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补。对代表辽宁参加全国顶级职业体育联赛的俱乐部,取得全国前三名的,分别给予1000万元、500万元、300万元一次性奖励。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方面,提出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对规上工业企业建设研发机构进行运营绩效评估,对评估优秀的给予最高100万元资金支持,鼓励各市制定相应的配套奖补政策。支持行业领先企业等经营主体设立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对创建成为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的给予不低于500万元资金支持。

  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保险试点。对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和试点地区企业投保专利保险的,按实际投保年度保费60%的比例给予补贴,年度补贴总额最高5万元。其中,涉及高价值专利保险、包含专利保险的新保险产品,保费补贴标准上浮10%,年度补贴总额最高10万元;知识产权证券化所涉及保险、投保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保险,保费补贴标准上浮20%,年度补贴总额最高15万元。

  全年解决用工缺口70万个以上

  在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提出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全年解决用工缺口70万个以上。建设500个左右"舒心就业"指导服务站点。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执行期至2025年底。降低房地产市场交易成本。对一年内出售自有住房并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可由购房地给予一定额度的购房补贴,卖旧买新时间不分先后;对新购或租赁(自持)存量非住宅商品房的,可采取购房补贴、租金补贴、降低相关交易费用等方式予以支持;对转让非住宅商品房的,可适当降低相关交易费用,具体实施细则由各市县按实际情况制定。推动各市出台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转换为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鼓励采取顺位抵押等方式开展业务。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重点保障住房困难的城镇家庭和引进人才。对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通过建设筹集配租型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实施住房保障。

 

沈阳规划208平方公里临空经济区

 

近日,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沈阳临空经济区管理办法(试行)》,规划临空经济区占地面积20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航空制造维修、智能制造、商务会展、航空物流、跨境电商、航空金融、生物医药和总部经济等临空高端产业。

  据介绍,沈阳市政府将支持临空经济区争取专项债券和上级专项资金,每年整合不低于10%的各类专项资金(如人才专项、工业专项、基建专项、科技专项、新兴产业专项、服务业发展专项、外经贸产业专项、金融专项、文化旅游专项、会展专项、大型活动专项、中小企业专项、数字经济专项等,临空经济区城建项目优先列入市本级城建计划)约10亿元,用于支持临空经济区发展。

 

山西发布重点产业链"链长制"2024年行动计划

 

  据悉,山西省重点产业链链长制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印发《山西省重点产业链"链长制"2024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确立年度目标任务:围绕重点产业链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优化制度体系,细化发展路径,强化服务支撑,力争到2024年底,产业链企业突破700家,整体营收突破7000亿元,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行动计划》要求,完善链长制工作机制,全力推行"政府+链主+园区"招商、"重大项目+链长+属地"共建、"链主+链核+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链长牵头单位+园区"锻造、"产业链+专家"智库、"产业链+链主企业+产业基金"运作等"六种模式",链长制工作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推动产业链提质升级,着力强化精准性政策、系统性规划、协同性发展、关键性技术等"四项支撑",推动"链主"企业"以大带小"、链上企业"以小托大",持续开展产业链配套签约活动,打造密切协作、高效协同、一体联动的产业链发展生态。

  《行动计划》还明确了10项重点工作、责任单位、时限进度以及全年工作成果。山西省大力推行"政府+链主+园区"招商模式,力争每个招商引资承载示范开发区每年至少形成2个以上招商落地项目,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各市每年分别形成10个以上产业链招商落地项目;建立推行产业链"重大项目+链长+属地"共建模式,力争在5条省级重点产业链探索形成"项目+链长+属地"共建示范模式,亿元以上省重点产业链项目达到150个;深度实施产业链"链主+链核+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模式,力争省级重点产业链企业突破45家,链上企业突破700家,5条以上的产业链形成协作联合体试点示范,并向16条产业链推行;健全完善产业链"链长牵头单位+园区"锻造模式,力争在有条件的5条以上重点产业链形成"链长牵头单位+园区"锻造示范;建立推行"产业链+专家"智库模式,2024年全年,各链长牵头单位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组织开展相关专家咨询对接活动,并视情况形成相关专家咨询报告;探索建立"产业链+链主企业+产业基金"运作模式,力争推动产业基金在省级重点产业链上发挥引导带动效应;强化重点产业链精准性政策支撑,优化完善产业链激励政策。

 

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发布涉企行政合规指导清单

 

  据悉,为进一步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近日,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印发《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涉企行政合规指导清单》(简称《清单》),预先为企业经营活动设置"红绿灯",帮助企业筑牢"防火墙",从源头上预防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清单》由行政机关按照"谁主管、谁制定、谁负责"的原则,梳理企业高频多发违法事项,列明相关法律规定,提出相应合法合规建议,并根据违法行为发生频率、危害后果等因素设定风险等级,帮助企业提前找准违法风险点,做好风险防范。

  《清单》涵盖登记注册、信用监管、反垄断、价格、反不正当竞争、网络交易、广告、产品质量、食品、特种设备、计量、标准、认证、检验检测等市场监管主要执法领域,从合规事项、常见违法行为表现、风险等级、法律依据以及违法责任、合规建议和指导机构等6个方面,梳理行政合规事项113项,是一本浓缩版、精华版的"市场监管合规指导手册"。

  一些新设企业对相关法律法规还不了解不熟悉,合规能力较为薄弱,通过随查随学随用《清单》可以帮助他们在经营活动中守牢法律底线,实现从之前的"无知无觉,被动受罚"到"对照自查,主动迎检"的思路转变,防止因小失大,给企业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024年深圳GDP增速目标为5.5%

 

  1月30日,深圳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深圳市市长覃伟中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24年深圳市生产总值(GDP)增长预期目标是5.5%,要实现外贸进出口稳规模、稳份额、稳增长。

  2023年,深圳GDP达到3.46万亿元,同比增长6%。全年进出口总额3.87万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出口2.46万亿元,增长12.5%,出口总量连续31年居内地城市首位,与全球超200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覃伟中表示,2024年深圳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外贸进出口稳规模、稳份额、稳增长,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

  2024年,深圳将如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国际贸易枢纽建设取得新突破,深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全面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拓展东盟、中东、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从具体的目标来看,2024年深圳要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额1400亿美元,数字贸易进出口额600亿美元,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3000亿元,新增海外仓20万平方米。

  报告指出,2024年深圳将推动网络与通信、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等支柱型新兴产业迭代升级,抢抓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低空和空天经济等产业新风口,建设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加快提升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制造、生物医药、工业母机、高端精密仪器设备、工业软件等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具身智能机器人、合成生物、脑科学与脑健康、细胞与基因、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新增长点。

  据了解,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剑指未来产业新赛道等相关内容。例如,北京提出加快推进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加强原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开辟量子、生命科学、6G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力落实新一轮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培育提升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民用航空、空间信息等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奋发有为推动"二次创业"再出发--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再发力,在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上再发力。

  业内人士表示,北上广深不约而同加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全国经济将产生非常强的带动作用。

广州放开120平方米以上住房限购

 

2024年1月27日,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的通知》(简称《通知》),提出继续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优化调整限购政策、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等政策措施。

  《通知》指出,在限购区域范围内,购买建筑面积120平方米以上(不含120平方米)住房,不纳入限购范围;在限购区域范围内,居民家庭将自有住房用作租赁住房并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手续的,或者在广州市存量房交易系统取得房源信息编码并挂牌计划出售的,购买住房时相应核减家庭住房套数;对于具备合并不动产权证书条件的房屋,购房人可以申请转移登记业务、合并登记业务一同办理;商服类物业不再限定转让对象。通知自2024年1月27日起正式实施。

  《通知》指出,建立广州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和金融机构精准对接,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通知》还指出,进一步完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供应结构和政策体系,加大供应力度,不断满足各类保障人群住房需求。2024年计划筹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1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10万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8万户。

对此,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稳定商品房市场是稳定内需和消费基本盘的重要一环,也是稳定市场预期的关键之举。此次《通知》首先从需求端着手,落实1月26日住建部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提出的“要坚持因城施策、精准施策、一城一策,用好政策工具箱,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各城市可以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的精神。

 

成渝双城经济圈2024年重大项目清单发布

 

  1月26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发布《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4年重大项目清单》。包括现代基础设施、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同创新、巴蜀文旅、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对外开放、公共服务等7大类300个项目,总投资约3.6万亿元。

  今年,川渝两地将锚定年度任务,全力推动新开工项目尽早开工建设,续建项目加快形成更多实物工程量,完工项目尽早投产投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跑出加速度。

 

宁夏落实重点任务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近日召开的宁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披露,2024年,宁夏全面落实"1234"重点任务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1234"重点任务是指夯实稳增长一个基础,抓好数字经济和产业集群两个重点,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三大工程,开展招商引资扩量、园区改革创新、企业服务增效、安全基础提升四项行动。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工业投资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5%。

  今年宁夏工业经济统筹包抓机制,一体化推进稳定增长、安全环保、招商引资、转型升级等重点任务,压实市、县、园区主体责任,力促前100户重点企业产值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力促100个新建项目开工率达到80%以上,100个拟投产项目贡献产值达到640亿元,100个技术改造项目全部建成投产。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增长极,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造2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2千亿级现代化工产业集群、打造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打造千亿级轻工纺织产业集群。并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主攻方向开展新一轮全覆盖、高强度技术改造,实施企业融通上云赋智计划,新增上云企业1000家,增长50%。

  招商引资方面,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重大战略、制造业规划布局和产业梯度转移,积极争取一批头部企业战略合作项目和关键项目落地,实现引进一个带来一批。助企服务增效方面,健全龙头企业培育库,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生态主导力的行业领军和单项冠军企业,力争百亿级企业达到11个,五十亿级企业达到16个。

 

今年江西省工业发展重点敲定

 

  据江西省工信厅日前披露,今年,江西省将以深化细化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为主抓手,以制造业创新驱动、数智化改造、绿色低碳转型为路径,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积极培育,扎实推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和新型工业化。

  按照省重大项目"十百千万"工程部署,江西省大力推进工业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全年调度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000个左右,带动全省完成工业固定投资5000亿元左右;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攻坚,力争赣州市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纳入工信部重点支持世界级集群培育库,在铜基新材料、光伏、锂电、航空、电子信息等优势领域再争创1至2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梯次发展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体系。

  积极开展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遴选10个左右县(市、区)和10个左右开发区作为试点,在全省60%县(市、区)开展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千项技改、万企升级"计划;鼓励龙头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吸纳或整合创新资源,加强产业链内、链间、链群联合技术攻关,提升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重点在锂电、汽车电子等领域组建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以上。

 

IMF上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据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30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将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3.1%,较去年10月预测值高出0.2个百分点,并表示这反映了对中国、美国以及一些大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预期的上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皮埃尔-奥利维耶·古兰沙当天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全球经济继续表现出"令人瞩目的"韧性,通货膨胀稳步下降,增长依然坚挺,"软着陆"的可能性增加,但经济扩张步伐仍然较慢。

  具体来看,发达经济体2024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为1.5%。其中,美国2024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为2.1%,较此前预测上调0.6个百分点;欧元区2024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为0.9%,较此前预测下调0.3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2024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为4.1%。

  报告预计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3.2%,与此前预测持平。报告指出,多国央行上调政策利率以对抗通胀等一些举措正拖累经济增长,加之低迷的潜在生产率增长,2024年至2025年的经济增长预测值低于2000年至2019年间3.8%的平均水平。

  报告指出,在供给侧问题缓解和限制性货币政策背景下,大多数地区的通胀下降速度快于预期。但古兰沙警告,中东地区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红海局势持续紧张,这些因素都可能扰乱大宗商品和供应链,给全球通胀带来上行风险。

 

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并暗示暂不会降息

 

  据报道,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月31日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5.25%至5.5%之间不变,并暗示暂时不会降息。这是美联储连续第四次维持这一利率区间不变。

  美联储在当天发表的声明中说,近期指标显示美国经济活动持续稳步扩张。自2023年初以来,就业增长有所放缓,但依然强劲,失业率保持在低位。通货膨胀水平在过去一年有所缓解,但仍处于高位。

  声明强调,在考虑对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进行任何调整时,制定货币政策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将仔细评估未来的数据、不断变化的前景和风险平衡。在更有信心确定通胀率持续向2%的目标迈进之前,降低利率"是不合适的"。

  声明还重申,在评估适当的货币政策立场时,美联储将继续监测即将发布的信息对经济前景的影响。如果出现可能阻碍目标实现的风险,美联储将准备酌情调整货币政策立场。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当天会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联邦基金利率很可能处于本轮紧缩周期峰值。如果经济发展与预期大体一致,美联储将开始调整政策力度。但他同时表示,根据本次会议,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不太可能在3月达到信心水平,并确定3月是采取行动(降息)的时机"。

多数美联储官员去年底预计,如果通胀率持续逐步下降且经济稳定增长,美联储可能在2024年三次下调利率,每次下调25个基点。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一项跟踪数据显示,截至发稿时,市场预计美联储在今年3月会议上维持利率的可能性已升至超过60%。

 

欧元区和欧盟经济去年均增长0.5%

 

  据报道,欧盟统计局1月30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经季节和工作日调整后,欧元区和欧盟去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均增长0.5%。

  数据显示,经季节调整后,去年第四季度欧元区和欧盟经济环比零增长,欧元区经济同比增长0.1%,欧盟同比增长0.2%。

  去年第三季度,欧元区和欧盟GDP均环比萎缩0.1%。去年第一和第二季度,欧元区和欧盟GDP均环比增长0.1%。

  数据还显示,去年第四季度,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拉脱维亚经济表现相对较好,分别环比增长0.8%、0.6%、0.4%和0.4%。爱尔兰、德国以及立陶宛经济表现不佳,环比下滑0.7%、0.3%和0.3%。

  分析人士指出,尽管数据显示欧元区经济在2023年下半年避免了技术性衰退,但受能源价格上涨、信贷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欧元区经济依然萎靡不振,其中欧盟主要经济体德国经济萎缩,法国经济也表现平平。

  标普全球市场财智公司欧洲经济主管迭戈·伊斯卡罗表示,到2023年底,欧元区经济"勉强摆脱了衰退"。但他担心,欧元区经济在2023年最后一个季度陷入停滞后,今年上半年将难以实现增长。

  伊斯卡罗说,在需求疲软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情况下,2024年欧洲经济前景仍然充满挑战。

 

欧元区1月通胀率为2.8%

 

  据悉,欧盟统计局2月1日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1月通胀率按年率计算为2.8%,低于去年12月的2.9%。

  数据显示,1月欧元区食品和烟酒价格同比上涨5.7%,非能源类工业产品价格上涨2.0%,服务价格上涨4.0%,能源价格下降6.3%。

 

法国新总理施政纲领提出4个优先项

 

  据悉,法国新总理阿塔尔1月30日在法国国民议会就其施政纲领发表演说,提出劳动、公共服务、社会权威和环境4个方面的"优先行动"。

  阿塔尔表示,他所领导的政府要提高劳动者待遇;医疗等公共服务要可及且优质;要通过提高文明素质、尊重权利与义务来维护社会权威;要加强环境保护。

  围绕这4个优先项,阿塔尔宣布了最低工资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医疗与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改革方向,以及加强青少年文明素质教育、保护生态环境等多种措施。此外,阿塔尔还强调应加强法国工业建设、深化欧盟建设等。

1月9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任命34岁的时任国民教育和青年部长阿塔尔出任总理,使他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建立以来最年轻的总理。

 

西非三国宣布立即退出西共体

 

  据报道,西非国家马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1月28日发布联合公报,宣布立即退出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共体)。

  马里过渡政府发言人阿卜杜拉耶·马伊加当天在国家电视台宣读了联合公报。公报说,这三个国家"回应本国人民的期望、关切和愿望",决定立即退出西共体。

  公报说,西共体已背离创立时的理想和泛非主义。该组织在打击恐怖主义和应对安全威胁时没有向三国提供援助,并对三国实施了"非法、不人道和不负责任"的制裁。

  此前,西共体在马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发生军事政变后对三个国家实施制裁。

  西共体成立于1975年,旨在加强区域一体化,促进成员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合作。马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退出前,西共体共有15个成员国。

另据悉,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共体)1月28日宣布,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和马里仍然是该组织"不可分割的成员",以回应这三个国家当日稍早时宣布立即退出西共体的联合公报。

  西共体在一份声明中说,尚未收到这三个成员国关于退出西共体的任何直接通知。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和马里仍是西共体的重要成员,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仍致力于通过谈判解决政治僵局。

 

香港2023年本地生产总值上升3.2%

 

  据悉,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1月31日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的本地生产总值预先估计数字显示,2023年本地生产总值实质同比上升3.2%。

  根据预先估计数字,2023年第四季度本地生产总值同比上升4.3%。私人消费开支第四季度同比上升3.5%,2023年全年同比上升7.4%。服务输出及服务输入2023年同比分别上升21.2%及26%。

  特区政府发言人表示,香港经济在2023年第四季度继续恢复,访港旅游业和私人消费仍然是主要动力。受惠于访港旅客人数在香港与内地和国际全面通关后有所恢复,服务输出展现强劲反弹态势。在住户收入上升及特区政府多项措施的支持下,私人消费开支在防疫措施取消后转为显著上升。整体投资开支随着经济复苏而转跌为升。

  发言人认为,外围环境在2024年将继续为香港的货物出口带来压力。与此同时,访港旅客人数应会随接待能力继续恢复而进一步上升,特区政府致力推动举办盛事也会带来额外的提振作用。固定资产投资也将继续增长。

 

投资分析点评

 

▲北京16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约2478亿元

 

  1月27日,北京市一季度16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总投资约2478亿元。

  据了解,此次开工的重大项目主要集中在五个领域:一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开工清华国重昌平基地、永丰实创园二期等26个现代化产业项目,总投资380亿元。二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开工轨道交通1号线支线等52个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316亿元。三是城市更新行动落地,开工钟鼓楼周边院落申请式退租等24个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150亿元。四是惠民生暖民心实事,开工保障性住房、清华附小清河分校等38个民生改善项目,总投资1599亿元。五是灾后恢复重建和防洪能力提升,开工房山区养老服务机构水毁修复、门头沟区乡村公路建设等20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总投资33亿元。

  "这些项目开工落地会有力支撑全年投资,建成后将有效实现补短板、扬优势、优布局、强功能。"北京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围绕市区重大项目建立台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推动项目顺利实施、投资加快落地,为实现一季度"开门红"、完成全年投资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9%,超额完成年度预期目标,充分发挥了投资对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今年北京市还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以更大力度做好投资工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大金重工拟斥资12亿元投建唐山曹妃甸250MW光伏项目

 

  据悉,大金重工(002487)1月30日晚公告,公司拟通过下属公司投资建设唐山曹妃甸250MW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包含大金重工十里海12.5万千瓦渔光互补保障性光伏项目、大金重工十里海12.5万千瓦渔光互补市场化光伏项目。项目资本金出资比例20%,由公司以自有资金支付,其余资金向金融机构申请配套项目贷款,合计投资总额不超过12亿元。

  据介绍,项目建设期预计不超过12个月(自项目开工之日起计算),项目建成后运营期25年,由大金重工下属子公司唐山金瑞和唐山金弘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分别投建和运营125MW。项目一和项目二需要按照不同比例配置储能或购买储能调峰服务。

  大金重工主要从事风电装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新能源投资开发、建设和运营业务。大金重工本次在唐山曹妃甸区投建可再生能源项目,是基于区域产业综合布局和发展而实施。大金重工在当地已规划建设出口海工基地,定位于供应海外风电市场未来更高技术标准的产品需求,从而保障后续出口订单的生产和交付。

  大金重工此前在2023年半年报中介绍,基于风电海工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公司已启动在唐山和盘锦基地配备更先进、满足更高交付标准的生产设备和配套设施。正在建设的盘锦和唐山基地占地规模更大、码头设施条件更优。优良的海港码头是将风电装备产品运往全球,支撑海上风电未来发展的突破口。

大金重工自2021年开始启动风电场投资建设,2023年上半年,彰武西六家子250MW项目实现并网发电,运营情况良好。据大金重工2023年半年报,未来,公司还将持续积极践行国家双碳目标,大力参与新能源开发建设工作。公司规划三年内建成并网2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储备新能源开发资源500万千瓦。上述项目建成并网后,将为公司创造稳定的经济效益。

 

▲华工科技拟5亿投建新厂

 

  2月1日晚间,华工科技(000988)公告,为解决生产场地分散、发展空间受限等因素影响,华工科技全资子公司华工正源拟投资新建工业厂房及厂房配套建筑。

  本次建设投资概算不超过5亿元,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为华工正源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新建工业厂房及厂房配套建筑约8.3万平方米,建设工期约12个月,计划2025年上半年完成竣工验收投入使用。

华工科技为华中地区一家高校背景的上市企业,以"激光技术及其应用"为主业,在已形成的激光装备制造、光通信器件、激光全息防伪、传感器、信息追溯的产业格局基础上,针对全球"再工业化"发展趋势以及自身特点,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智能制造关键产品及解决方案。

 

  ▲中国电建拟投180亿元建设38个光伏项目

 

  2月1日晚间,中国电建(601669)公告,董事会同意由公司下属子公司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电建新能源)投资建设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395MWp光伏项目(一期200MW)等38个光伏投资项目,项目总投资合计约180.27亿元。

  今年1月9日,中国电建2024年度光伏组件框架入围集中采购招标刚刚开标。招标公告显示,中国电建本次招标容量共42GW,包含P型单晶硅组件12GW,N型单晶硅组件30GW,规模空前。

  对于电站投资方而言,目前光伏组件价格处于低位,投建电站项目收益率十分可观。

  中国电建最新披露的投资中另一个看点是电建新能源。去年6月,中国电建宣布筹划分拆控股子公司电建新能源上市,去年8月,中国电建披露了分拆预案,且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电建集团已原则性同意上市公司实施本次分拆。

  去年6月,电建新能源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成功引入10家实力雄厚的投资者,募集资金76.25亿元。

  中国电建此前表示,本次分拆完成后,电建新能源将坚持中国电建旗下从事中国境内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项目开发、投资、运营和管理业务的唯一平台业务定位不动摇,借助资本市场力量迅速增强自身资本实力。

  上述预案显示,"十四五"期间,电建新能源将进一步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预计到2025年,控股风电、光伏新能源装机规模有望比肩行业龙头,跻身国内新能源运营商第一梯队。

  中国电建近期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公司新建能源电力类项目4590个,新签合同金额6167.74亿元,同比增长36.17%,增速位列公司三大业务板块之首。

 

▲海德股份拟进入破产管理人行业

 

  1月29日,海德股份(000567.SZ)公告称,近期,公司与四川豪诚企业清算事务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算公司")及其股东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公司将以自有资金1773.36万元收购清算公司现有股东持有的清算公司的51%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清算公司将成为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的控股子公司。公司通过本次交易控股清算公司进入破产管理人行业。

  公告称,清算公司设立于2005年,是我国最早从事企业破产及债务重组业务的专业服务机构之一,已入围19家法院的管理人名册。   

  据了解,海德股份持有稀缺AMC牌照。

 

  ▲XREAL宣布完成6000万美元战略融资

 

  据报道,AR眼镜品牌XREAL1月30日宣布已完成新一轮6000万美元战略融资。据悉,本轮融资将用于产品研发和光学引擎生产基地的扩建,这意味着XREAL可以进一步提升AR眼镜的产能,预计在2025年将达到200万台的生产规模。

  据彭博社披露,这家初创公司预计今年将再生产50万至100万台AR设备,营收将达到1亿至1.5亿美元。到2025年,XREAL预计将生产多达200万台设备,并转化为2亿至3亿美元的营收。

  XREAL成立于2017年,获得了包括快手、蔚来资本、云锋基金、红杉中国、高瓴、洪泰基金、中金资本、金浦投资、顺为资本、CPE源峰、华创资本、爱奇艺等投资者的支持。迄今为止,这家公司已融资3亿美元。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2023胡润世界500强发布

 

  1月31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3胡润世界500强》显示,上榜企业门槛同比增长7%至2170亿元,总价值同比增长12%至382万亿元,位于美国、中国的上榜企业数量排名前两位。

  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认为,价值可能是衡量一家公司实力的重要方式,考虑了一家公司未来的盈利潜力。此次上榜企业总价值超过380万亿元,意味着上榜企业将在未来10年创造380万亿元利润。

  不过,企业价值正在快速变化。胡润介绍,三成五年前上榜胡润世界500强的企业,如今已经跌出此次榜单。此次上榜企业的总价值上涨12%,主要得益于软件与服务、半导体以及传媒和娱乐板块强劲增长。

 

▲第三届胡润中国食品行业百强榜出炉

 

  1月29日,第三届胡润中国食品行业百强榜在上海发布。榜单显示,贵州茅台以2.2万亿元价值蝉联中国食品行业最具价值企业,比去年下降5%。

  榜单前10名中,有5家是白酒企业,依次是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山西汾酒、洋河股份。

  榜单显示,今年上榜门槛为90亿元,比去年下降10亿元;前10名门槛为1900亿元,比去年下降400亿元。上榜企业总价值为8万亿元,比去年下降12%。

  "在中国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最值钱的企业,不是一个生活必需品,而是食品行业的高档白酒,这在全球是绝无仅有的。唯一比较相近的,是瑞士,它价值最高的企业是一家做食品的,就是雀巢公司。"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表示。

 

▲迈瑞医疗66.52亿元收购惠泰医疗21%股份

 

  据悉,市值超3400亿元的医疗器械"一哥"迈瑞医疗(300760)1月28日晚公告,公司拟通过全资子公司深迈控以协议转让方式收购科创板公司惠泰医疗(688617)21.12%股份,转让金额合计约66.52亿元。惠泰医疗实际控制人成正辉承诺,将不可撤销地放弃所持惠泰医疗10%股份所享有的表决权。

  同时,深迈控拟受让晨壹红启持有的珠海彤昇全部0.12%的普通合伙权益(迈瑞医疗持有珠海彤昇99.88%的有限合伙权益),珠海彤昇目前持有惠泰医疗3.49%的股份。

  本交易完成后,深迈控及其一致行动人珠海彤昇合计持有惠泰医疗24.61%股份,惠泰医疗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深迈控,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李西廷和徐航。

  1月28日晚,惠泰医疗也同步发布相关公告。惠泰医疗的主营业务为电生理、冠脉通路及外周血管介入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为我国电生理领域国产龙头企业及心血管领域国产领先企业,具备深厚的技术储备与丰富的产品矩阵。

  惠泰医疗1月28日晚公告,本次交易完成后,成正辉将继续担任公司副董事长及总经理职务。深迈控及其控股股东迈瑞医疗目前暂无在未来改变公司主营业务或者对公司主营业务作出重大调整的计划。

  迈瑞医疗看好电生理等心血管产品的市场发展趋势,不断构建和丰富耗材型业务布局是公司重要发展战略方向之一,为此迈瑞医疗积极寻找全球优秀标的进行并购整合,期望实现内外协同发展。

  近年来,迈瑞医疗格外重视外延式并购为公司发展带来的驱动效应。2021年,公司就收购了全球知名的IVD原材料领域公司海肽生物(HyTest),实现了在IVD原材料领域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2023年,迈瑞医疗再次完成对德国DiaSys控股收购,成功构建起体外诊断产品全球供应链平台,为实现IVD业务的全面国际化奠定基础。

  据迈瑞医疗最新公告,通过本次交易,公司将以此进入心血管领域相关赛道,并将利用在医疗器械领域的积累和人才储备,助力惠泰医疗提升研发能力、优化产品性能。

 

▲山东黄金拟斥资超百亿收购国内最大单体金矿床探矿权

 

  山东黄金(600547.SH)1月26日晚间公告,拟收购公司控股股东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黄金集团")全资子公司山东黄金地质矿产勘查有限公司(简称"黄金地勘")所持山东省莱州市西岭村金矿勘探探矿权,转让价款共计103.3亿元。此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但未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公告显示,本次交易的标的资产西岭金矿探矿权是目前为止国内探获的最大(世界级巨型)单体金矿床,资源储量丰富,且相邻于三山岛金矿的东侧,为三山岛金矿矿体沿走向和倾向的延伸部位。按照山东省及烟台市政府关于金矿资源整合的要求,西岭金矿应与三山岛金矿进行整合,统一开发。

  公告称,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黄金资源储量进一步增加。

 

  ▲康恩贝控股股东推出股份增持计划

 

  2024年1月30日晚间,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康恩贝,600572)发布关于控股股东增持公司股份计划的公告。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浙江省中医药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计划在6个月内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康恩贝股份,拟累计增持股份占康恩贝现总股本的比例不少于2%、不高于4%,这是康恩贝在1月22日晚间发布以自有资金2亿元至4亿元回购公司股份公告之后的再一次价值守护行动。

  据了解,这也是康恩贝控股股东自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对公司实施增持以来的又一次增持举措。

 

▲滴滴与宁德时代宣布正式成立换电合资公司

 

  1月26日,滴滴与宁德时代在福建省宁德市宣布正式成立换电合资公司。换电合资公司将依托双方的技术优势和运营能力强强联合,从网约车场景切入,为众多新能源车辆提供高效换电服务。此次合作是双方在公共补能领域的重要战略布局。

  除成立换电合资公司之外,宁德时代还与滴滴旗下小桔能源形成战略合作意向,将推动在储充一体等更广泛新能源领域的合作。

▲威马汽车重整程序启动

 

  1月26日,上海市三中院公告,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威马汽车")正式进入重整程序,计划于3月29日召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

  预重整期间,威马汽车评估资产价值约为96亿余元,审计负债金额约为250亿元。

  威马汽车成立于2015年,创始人是沈晖,拥有两个造车资质及工厂,分别位于浙江温州和湖北黄冈。

  威马汽车曾是国内头部造车新势力企业之一,市场地位仅次于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

  2018年,威马汽车被吉利控股集团起诉侵犯商业秘密,2020年品牌下车辆又发生多起自燃事件,该公司经营逐渐陷入困境。2023年10月,威马汽车申请预重整。

 

▲恒大终被清盘

 

  1月29日,香港高等法院正式公布,在呈请人佳盛环球(Top Shine Global Limited)于2022年6月提交的清盘呈请第6次聆讯上,对中国恒大集团(03333.HK,下称"中国恒大")颁布清盘令。同时,亦公布了颁布清盘令的理由。

负责审理此案的陈静芬法官指出,对恒大清盘,意味着解决包括创办人兼集团主席许家印控制权等一些问题的同时,将更换公司的管理层。

  根据本次判决书,中国恒大已严重资不抵债,无力偿还债务,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恒大曾提出过重组计划,但后因销售不及预期、恒大地产(中国恒大的主要附属公司)被立案调查等因素而无法进一步推进重组。同时,还有45%的C类债权人反对相关重组方案。

  数据显示,中国恒大共有10只存续美元债,余额143.104亿美元,已全部违约。恒大地产有13只存续境内债,规模513.63亿元;其中余额40亿元的"20恒大04"已违约,而其余境内债均发生过展期。

  恒大集团执行总裁肖恩回应中国恒大被颁令清盘称,接下来,集团将积极与清盘人沟通,依法配合清盘人履行相关程序,根据国际惯例、市场规则推进债务化解等工作;将稳步推进保交楼等重点工作。

  据悉,2022年6月,清盘呈请人佳盛环球以债权人身份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对中国恒大的清盘呈请。涉及财务义务金额为8.625亿港元,呈请人由连浩民代表。彼时,中国恒大表示,将极力反对该呈请。公司一直在积极与债权人沟通,推进境外债务重组工作。

  从2022年6月至今,中国恒大清盘呈请聆讯已经延期过7次。

  根据香港有关规定,法庭通常会在以下情况颁布清盘令,如公司无力偿还债务、法庭认为清盘乃属公正及公平等。在考虑上述理由时,法庭通常会了解公司实际状况,包括是否没有还债能力及是否仍有解决争议的方案。

  在被呈请清盘期间,中国恒大曾发起过债务重组,但最终因恒大销售不及预期、恒大地产(中国恒大的主要附属公司)被立案调查等因素而无法重组。

  根据香港有关条例,一间公司可申请自动清盘,或被法院强制清盘,公司任何一位债权人、股东或公司本身,均可提出将公司清盘的呈请。呈请人通常会聘请律师拟备和提出清盘呈请的程序。

  法院一旦信纳已符合香港《公司清盘条例》第177(1)条所载其中一项要求(包括公司无力偿还债务),便可对该公司发出清盘令。法院会考虑债权人的意愿以及公平公正原则。在强制清盘期间,所有针对公司的诉讼程序及债权人的行动都会自动中止,除非法院批准此类程序开始或继续。

  此外,董事的权力将被暂停,而受法院监督的清盘人将负责收回及变现公司资产、调查公司事务、裁定债权人的申索,以及从清盘产业中分配给债权人。一旦公司完成清盘,清盘人将向法院申请免除清盘人的责任及解散公司。

  汇生国际资本有限公司总裁黄立冲表示,中国恒大被清盘是早晚的事情,要阻止被清盘,只能是"白武士"站出来提出一个可行的债务重组方案,但迟迟没实现。如果中国恒大正式清盘,境外债权人就只能等待清盘后的资产分配了,股东也基本会全部清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恒大能让境外债权人分配的资产应该不多。

  一般而言,在香港清盘的公司债项偿付的优先次序是:员工工资等权益支出、有资产担保的有担保债权人、清盘的开支(包括清盘人的薪酬)、无担保债权人等。

 

管理视点

 

决策出问题,是因为它可能被居心不良的人操纵了

 

哈佛商业评论2月2日刊发初创企业、基金和C级高管团队的组织设计和沟通策略师玛丽娜·格拉兹曼(Marina Glazman)撰写的文章指出,影响我们日常决策的变量很多,但最有影响力的可能还是他人的态度和偏好。人类寻求归属感的本能帮助我们互相合作,建立了系统和社会,但也给居心不良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误导、哄骗甚至胁迫我们为他们、而不是自己的利益服务。

  我所说的“同伴压力操纵”(peer pressure manipulation)直接针对我们的共性本能。有五种操纵手段尤其会导致决策者陷入误区,如选择可疑的合作伙伴或投资、雇用不合格的代理组织、为构思不周的内部活动开绿灯,以及支持坏主意。

  这里,我们将讨论如何保护自己和团队的决策免受同伴压力操纵影响。一旦可以识别这五种常见的操纵策略,你就能在推销产品、想法、投资或行动方案时,随时进行保护性心理练习。

  同伴压力操纵如何实现?

  操纵者需要你即便没有得到明确说明,依然接受下面三个假设。这些想法构成了同伴压力操纵的基础,所以要学会注意和评估何时有人希望你相信这三个“真理”:

  · 其他相关人相信操纵者告诉你“他们也这样想”。

  · 他人的意见不仅真实,而且与你的决定有关。

  · 在决定违抗或赞同他人观点时,你的个人最佳利益受到威胁。

  识别五种操纵策略以及如何转移每种策略时,请记住这个框架。

  五种操纵策略

  这些场景灵感来源于我与不同领域决策者的对话,我将其整理为了现实案例。他们会:

  1、盗取信誉。科技会议主席莎拉需要为她的活动再预约一位演讲者。一位营销专家提出了申请。他说曾与亚马逊、PayPal、Stripe和其他主要品牌合作,还点名了一个“科技股权”非营利组织,说他想为边缘群体的创始人赋权。莎拉印象深刻,于是约了他做演讲。

  但在他演讲几分钟后,她后悔了。这位专家没有向观众提供任何营销建议,而是向他们推销自己的服务。他甚至提供了一个“特别一次性折扣”,一位与会者称这一举动实在“令人尴尬”。

  演讲失败后莎拉更详细地研究了这位专家,看看她遗漏了什么。这才得知他的客户实际上是亚马逊、PayPal、Stripe等公司的现任或前员工,而不是他说的这些公司本身。她也找不到他参与声称支持的事业的任何记录。

  看起来莎拉的“专家”虚假地将自己与品牌和事业联系在一起,他知道这些品牌和事业会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并将它们的可信度挪用到了自己身上。

  当某人的推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关系时,要审查其真实性。询问有关这些关系的问题。这个人与这些人或品牌到底有什么联系?他们是否在这些事业上投入了时间?他们采取了哪些行动来践行他们宣称的价值观?

  2、利用共同敌人赢得信任。虽然我们经常会因共同兴趣与人建立联系,但我们往往会立刻喜欢上那些与我们有相同负面观点的人。

  和格温一样对CFO感到不满的人更有可能向她推销他们的提议。和本一样担心交易会对自己有害的人更可能赢得他的信任。共同的负面情绪可以将人们团结起来,但也可以帮助操纵者让人们与他们的目的保持一致。

  仔细审查所有引用共同敌人或共同威胁建立融洽关系的推销。如果有人谈到你们对灾难性结果或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恐惧,或者声称与你一样对某个人、某种情况或某个品牌感到愤怒,就要注意了。他们使用这种共同威胁的方式很重要。他们提到这个威胁是因为这是一个他们想解决的实际问题吗?还是说,这种共同威胁除了帮助他们与你建立联系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作用?如果有人只是为了表示志同道合而激起你的愤怒或恐惧,那么他们就是在引导你接受所有他们接下来说的话。

  最后,不用怀疑每个与你分享恐惧的人。但是,你正在考虑的产品或计划应该因内容本身而不是所反对的内容引人注目。

  3、伪造市场验证。品牌合作未能推动销售后,营销主管乔丹重新阅读了他们合作品牌的案例研究,以调查问题。他注意到一些之前没注意到的奇怪现象:案例研究是假设的,没有点名实际客户。这个品牌还有大量的社交媒体受众,但参与度较低,表明可能有“僵尸粉”。该品牌网站上的媒体标识原来代表的是付费广告,而不是文章或新闻。乔丹开始认为这个品牌在伪造他们的受众规模,甚至是之前的成就。

  对操纵者来说,想伪造市场验证实在过于简单。他们知道,强大受众群体的表象迎合了我们寻求同行认可和归属感的本能。他们希望我们相信这些指标的表面价值。

  我们很容易相信表象。但要花点时间了解一下市场洞察的来源,以了解受众的规模和情绪。NPS 、使用统计、网络分析和社交参与等量化数据比粉丝数量更能直接反映情绪。要拿到参考资料和案例研究对象的名字,并询问网站上媒体标识等模糊信息。

  4、试图抹黑竞争对手。迈克尔是一家营养饮料品牌的销售总监,他希望与当地的一家经销商合作。但另一个竞争品牌也想合作,而且他们中只有一个能拿下独家代理权。于是,迈克尔告诉经销商选择另一个品牌有风险。迈克尔说,他们的产品在营养科学界不被信任,许多人认为它“不安全”。迈克尔暗示说,与他们合作会损害经销商的声誉,甚至要负一定责任。

  批评竞争产品的质量或特性并无不妥。但试图通过把它们描绘成有污点、不合法或是被禁止的来诋毁它们,则是一种操纵性策略,会让人们担心如果敢做出错误选择,就会被污名化。在迈克尔的案例中,他引用了社会上最大的污点之一来诋毁竞争对手:无视安全。

  如果你感到不安,觉得向你推销东西的人想诋毁或丑化竞争对手,你需要首先从描述中分析事实。深入研究“人们认为”或“社会相信”的说法,看看到底是谁说了什么,他们的原话是什么?他们使用了“不安全”这个词,还是只是一种描述?各利益相关者是如何解释这些来源的信息的?

  如果你认为这些描述确实有价值,那就迈出下一步。评估其优点,而不考虑其他选项。拒绝错误的二分法:仅仅因为选项A不好,选项B就一定好。

  5、分而治之。凯德是一位雄心勃勃,却没有完全得到同行信任的物流经理,因为他似乎总是渴望更多权力。他请副总裁允许他组建一个监管委员会并担任主席。这个委员会表面上可以保护公司免受意外事故的影响,但同时也会让凯德接触到其他经理的私人项目日志。副总裁没有买账,但他告诉凯德,如果团队其他成员都同意的话,他会予以考虑。

  所以凯德向部门负责人请愿。他告诉他们自己已经得到了副总裁的支持。部门负责人不想惹起愤怒所以签字同意。然后,凯德告诉经理们,他们的部门负责人已经加入,经理们也不情愿地签字同意。人们对授予凯德监督持谨慎态度,但他们不想挑战老板和同事,所以没人站出来。因此,凯德向副总裁展示了团队的“一致支持”,并获得了组建委员会的许可,这个私下没有人想要的委员会。

  这种策略被称为多数无知(pluralistic ignorance)。它通过在群体成员中引起反对一个坏主意的恐惧来发挥作用,因为他们被(错误地)引导相信自己是唯一的反对者。

  如果你发现自己被迫采纳一个不确定的共识观点,可以调查一下它是否得到了实际支持——还是只是遵从。问问同事们喜欢这个想法的哪些地方,以及他们认为它有什么帮助。观察他们的语气。他们是在传播观点,还是只在附和?通过分享自己的不确定性,为坦诚的反馈创造一个机会:“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感觉。你确定这是正确的吗?”匿名调查也可以通过发现团队成员没有分享的实际观点,为讨论打开大门。

  同伴压力操纵者不会用最有力的论据来说服我们。他们只是利用我们对认可和关系的需求,或者我们在群体中失去地位的恐惧。

  好消息是,我们不需要停止关心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来抵制这种操纵,只要我们识破其中的花招、简单的漏洞和错误的假设。因此,我们要提出问题,检验自己的说法。当你质疑操纵基础时,操纵就会瓦解。很多时候,其他人会感谢你的反击。

 

信息化建设

 

上海发文支持五个重点区域打造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

 

  1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宝山区打造吴淞创新城等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普陀区打造半马苏河有色金属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临港新片区打造临港科技城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打造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这五个重点区域的《若干措施》自2024年1月15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

  其中,《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5年,引领区服务平台交易规模突破7000亿元,引育50家标杆平台企业,建设形成"千亿平台、千万品类、千企上云、百项服务",大宗商品千亿级交易服务平台能级提升,工业品电商服务平台覆盖产品品类超千万种,数字化技术带动千家企业上云上平台,构建集聚百项专业服务产品的产业生态。浦东新区在集聚培育一批高能级平台主体、优化服务平台发展的营商环境的同时,还将重点打造一批功能突出的特色园区,张江数链(元宇宙)产业基地重点聚焦服务中国芯、创新药等先导产业的专业服务平台及工业品电商平台,世博园B片区央企总部基地重点培育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及专业服务平台,金桥5G产业生态园重点发展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陆家嘴集聚专业服务平台及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外高桥聚焦支持培育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类专业服务平台及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

  《关于支持宝山区打造吴淞创新城等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提出,依托宝山区位优势和资源,到2025年,大宗商品互联网交易服务平台与大宗商品生产、流通和配套服务实现高效融合、创新发展,提升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全国领先的大宗商品产业生态圈更加优化,新培育2家上市平台企业、3家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基本建成绿色低碳供应链核心功能区、长三角绿色低碳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高质量的低碳供应链数据库。并提出聚焦吴淞创新城,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服务平台集聚区。依托宝山区内产业园区综合资源优势,培育建设大宗商品电子商务示范园、南大智慧城、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等若干个"平台+园区"产业社区。通过规则创新、要素创新和监管创新,着力提升服务平台的发展能级规模、辐射带动力和产业衍生力,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龙头和高成长性的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和绿色低碳供应链服务平台企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领先大宗商品产业生态圈,助推产业规模能级、产业集聚度和市场价值进一步提升。

  《关于支持普陀区打造半马苏河有色金属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提出,依托普陀区位和商贸优势,到2025年,区内服务平台企业交易额持续向上突破,力争建成万亿级平台。孵化培育若干全国领先、亚太知名的有色金属供应链企业和一批独角兽企业。服务平台专业化、智能化、一体化、低碳化水平大幅提升,交易、物流、仓储等全流程服务进一步完善,形成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强劲的迭代升级能力,稳步释放服务平台引领带动效应。据悉,普陀区沿半马苏河水岸发展带建设大宗贸易总部集聚标杆园,围绕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产业链和垂直行业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

  《关于支持临港新片区打造临港科技城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集研发设计、供应链优化、企业服务、展示体验功能为一体的服务平台集聚区,培育集聚40家以上更高开放度的重点功能型平台,服务1000家以上重点企业,带动4000亿元工业总产值和40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值,支撑临港新片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国际化体系建设,加快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关于支持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打造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提出,充分发挥虹桥商务区"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大科创"功能优势,到2025年,培育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资源配置力和创新驱动力的龙头型服务平台企业,集聚10家以上具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整合能力的高成长性企业;培育若干"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争取相关国家级和市级服务平台落地,建成以数字化转型示范和专业服务为特色的服务平台集聚区,成为链接长三角城市群、"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城市的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新高地。

 

山东发文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据悉,山东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大数据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7个方面共18条工作举措,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塑强山东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力争三年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10%。

  近年来,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措施》强调,要强化数字技术突破,提升数字技术供给能力。每年实施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鼓励长周期支持模式,提升数字技术原创策源能力。实施数字技术攻关工程,聚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关键领域,以"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每年部署不少于20项关键技术攻关任务;建立省级数字产业重点项目库,每年谋划推出100个重大数字产业项目。

  山东省将加快构建数字技术梯次实验室体系,建强用好高水平创新平台。加快量子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建设,建强高端智能家电、虚拟现实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工业大脑、基础计算架构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共享平台,聚焦高端工业软件、未来网络、虚拟现实等重点方向,打造"5351"数字经济创新平台体系。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育强数字经济主力军。《措施》提出,3年内新培育数字经济领域高新技术企业3000家以上、数据要素型重点企业100家以上,全国电子百强、软件百强企业达到10家左右。每年新培育10家左右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0家左右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实施300项左右企业技术创新项目。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数字产业新增长点。省市联动高水平建设山东科技大市场,为数字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生态化"服务。加快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示范基地等布局,推动数字领域科技成果"边研发、边转化"。加大数字领域科技成果奖励力度。

  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实施数字强省重点人才引育工程,建立"数字工匠"培育库,在细分领域设置泰山学者申报专项,每年支持引育数字领域紧缺型、引领型高端人才不少于30名。支持数字经济领域重大创新平台中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人才团队以"特聘专家+青年专家"方式组团申报泰山学者。创新推行CDO(总数据师)制度。

  实施科技示范赋能行动,加快培育壮大数字产业集群。开展产业数字化提质增效行动,推动超过2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环节全面数字化率达到70%,"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率达到80%左右。

 

 

美国拟限制外国账号恶意使用AI云服务

 

  据报道,继芯片出口管制后,美国商务部着手管制云的出口。1月28日,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工业和安全局(BIS)发布新规的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称如果外国用户使用美国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来训练AI(人工智能)大模型,且大模型的参数达到一定水平,那么美国IaaS公司就需要向美国商务部上报外国用户的信息,该规定对IaaS经销商也使用。该规定截至4月29日向公众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称,美国IaaS商和外国经销商提供大规模算力基础设施服务,而外国"恶意人士"可以使用这些基础设施来训练大型AI模型,以协助或自动化恶意网络活动,这引起了担忧。BIS称,这些服务可以临时注册,易于更换,还有"恶意人士"通过经销商来使用服务,这都阻碍了执法部门获取恶意人士的身份。

  美商务部称,还可采取"特殊手段",封禁或限制云的外国用户账号。

 

法国启动自旋电子技术研究计划

 

  据报道,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1月29日宣布,在法国东南部城市格勒诺布尔正式启动一项国家级研究计划,旨在促进自旋电子技术发展,并以此推动数字领域的节能和可持续发展。

  这项计划由法国替代能源与原子能委员会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导,为期八年,将获得3813万欧元资助。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说,自旋电子技术为数字领域发展提供了颠覆性解决方案。与传统电子学相比,它利用电子的自旋等特征,可实现更强功能以及更低能耗。

  数字领域发展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不可忽视。有关预测认为,到2030年,数字领域将占全球电力消耗的20%到30%。因此,未来电子设备除了计算能力、微型化、成本等指标外,也需要重视能效指标。

 

李俊:培育数字贸易竞争新优势

 

《经济日报》1月25日刊发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数字贸易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李俊撰写的文章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这是党中央顺应全球贸易发展趋势和国际分工演进规律,结合现阶段中国外贸发展现实需要作出的战略部署。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不仅持续赋能传统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而且创造出了新的贸易模式和贸易形态,以数据为生产要素、数字服务为核心、数字订购与交付为主要特征的数字贸易蓬勃兴起,成为推动全球贸易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此背景下,要充分认识到数字贸易在促进贸易提质升级方面的重要作用,抓住发展机遇,塑造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

  顺应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数字贸易是全球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我国贸易规模持续稳步增长的新动力,发展数字贸易对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大意义。

  从国际看,当前全球贸易发展趋势正从传统的货物贸易、价值链贸易、服务贸易向数字贸易升级演进,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加大对数字贸易领域的投入力度,力图抢占国际分工与贸易新的制高点。数字贸易的快速发展不仅能有效降低现有产品全球价值链的组织和协调成本,而且能提供一系列新的可贸易产品及相应的新的全球价值链,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型全球价值链体系,并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我国要适应全球价值链的调整进程,在巩固传统贸易发展优势的同时,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培育数字贸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起新的贸易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从国内看,受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等影响,我国外贸持续稳定发展面临一些挑战,稳外贸压力有所增加。发展数字贸易能够推动全球资金、技术、人才、知识、数据、服务等要素流动畅通,不断拓展服务可贸易的边界,扩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增强全球贸易发展动力。展望未来,加大力度发展数字贸易是我国稳定外贸发展态势、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必然选择。对此,需要提高数字贸易发展的战略定位,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跨境电商、贸易数字化等手段,帮助企业拓展市场、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贸易附加值。

  深刻认识现实基础

  当前,数字贸易正在成为引领全球贸易增长的重要力量,要深刻认识其面临的优势与差距、机遇与挑战,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

  从发展优势看,我国具备发展数字贸易的良好基础条件。一是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较大,数字市场前景广阔。多年来,我国依靠庞大的国内数字消费市场,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助力作用,迅速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二是数字贸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跨境电商出口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B2C跨境电商交易市场,2022年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达到2.5万亿元,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到2.1万亿元。三是数字平台企业综合实力较强,支持数字贸易发展的产业链优势明显,相关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数字技术人才持续涌现,应用场景等资源要素较为充沛。

  从发展机遇看,当前全球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我国数字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重大机遇。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产业和贸易发展拓宽了空间。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直播电商、移动支付、远程制造、智能机器人、大数据营销等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跨境电商、云服务、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各类经营主体创新活跃,为数字贸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为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我国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开放平台持续推进数字贸易领域改革创新,成功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并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致力于对标更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此外,我国大力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网络。截至2023年9月底,中国已与五大洲30个国家建立双边电子商务合作机制,带动提升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为我国数字贸易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空间。

  我国数字贸易发展有很大提升空间。虽然B2C跨境电商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但B2B跨境电商发展相对滞后,数字服务贸易发展不充分,数字服务出口国际市场占有率低。此外,我国数字平台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海外收入占比不高,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我国数字贸易发展还面临着不少挑战。一是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芯片、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领域需要进一步突破。二是数字贸易国际规则的话语权较弱,在相关规则制定方面滞后于西方发达经济体。三是数字市场开放水平有待提高,需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治理水平。

  把准未来发展着力点

  面向未来,我国要在数字化发展浪潮中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塑造新优势,推动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积极打造数字经济对外合作开放高地。

  一是明确数字贸易发展的战略定位。加强数字贸易顶层设计,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支持数字贸易企业走出去,全力扩大数字服务出口。研究制定数字贸易重点业态目录,出台支持数字贸易相关的投资准入、财政金融、人才引育等政策。支持地方开展试点和示范,促进数据跨境安全、自由流动,在数字服务市场开放、电子发票和数字身份认证等方面先行试点。

  二是实现跨境电商提质增效。持续推动B2C跨境电商业态创新,进一步增强消费品跨境电商优势,积极发展B2B跨境电商贸易,扩大与制造业相关的信息技术、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等数字服务进口,以此推动技术创新和价值链升级。鼓励跨境电商企业深耕行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带动生产端个性化、定制化发展。

  三是加快推进贸易数字化进程。促进数字贸易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融合发展,支持外贸企业在贸易开发、贸易撮合、贸易执行、贸易服务等全链条各环节实现数字化转型,推进贸易供采对接、贸易服务平台、外贸基础设施数字化。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在贸易科技、发展模式、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

  四是为数字平台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统筹发展和安全,协调好数字贸易监管与促进政策,进一步完善细化我国网络安全、数据跨境流动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合规指引,丰富企业数据跨境流动安全合规的渠道。加强开展数字贸易规则相关的磋商与谈判,多渠道为数字平台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五是探索高水平数字贸易国际规则和标准。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推动数字领域制度型开放,积极参与数字贸易国际规则制定。充分发挥标准化在助力数字贸易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应对不合理贸易壁垒、拓展国际市场等方面的作用,加大数字贸易标准化建设力度。

 

世界需要怎样的人工智能治理?

 

广州日报1月29日刊发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教授潘恩荣,和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卢紫梦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时,宣布中国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倡议》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安全和治理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人工智能治理的中国方案,充分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契合各国发展人工智能的现实需要,引领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安全、有序发展。《倡议》吸收各国现代化进程和工业革命的经验教训,以自立自强的科技伦理筑牢人工智能治理的战略支撑。

  发展态势:以科技创新驱动社会变革

  人工智能展现了其大幅提升人类生产力的潜能。一般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概持续80多年(自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器系统取代人的体力劳动。机器生产在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从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实现的突破使其初步具备掀起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条件,有望以智能机器生产全面替代手工生产或传统机器生产。

  一方面,人工智能具备执行人类部分智能行为的能力。2006年,有“人工智能教父”之称的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与科学家杨立昆(Yann LeCun)、约书亚·本吉奥(Yoshua Bengio)一道发明深度学习算法,奠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技术基础。2012年10月,辛顿团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AlexNet算法在ImageNet大型视觉识别挑战(ImageNet Large Scale Visual Recognition Challenge, ILSVRC)比赛中取得进展,将图像识别的错误率从原来的25.7%降到16.4%。当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机器学习算法的错误率低于人类的错误率时,机器学习算法开始大规模进入商业应用领域,在视觉、听觉、语言、文字等方面大放异彩,开辟出安防、金融、医疗和教育等新应用场景,商业领域的人工智能“机器换人”新浪潮涌现。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具备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功能,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出现革命性的突破。2023年7月,《科学》期刊发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生产力影响的实验证据》(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the productivity effects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文显示,453名受过大学教育的专业人士被分配职业特定和激励性的写作任务(均为职业中存在的真实任务),其中一半的参与者被要求学习、使用ChatGPT。实验结果表明,以ChatGPT作为辅助后,完成任务的平均花费时间减少40%,输出质量提高18%。实验证明,ChatGPT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

  反思安全:工业革命带来颠覆性影响

  从历史视角考察,当前人工智能推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就像是18世纪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智能版”。近两百年前,由工作机、传动机、动力机组成的机器体系解放了人的双手。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技术革新为基础,对商品生产的组织形式进行制度化重构,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工厂制度,带来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在短短几十年内,英国实现了从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强国的飞跃,被冠以“世界工厂”的称号。由机器变革引发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一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社会革命。一方面,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从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它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冲突推动近代社会的深刻变革;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引发工业化和全球化浪潮,新老工业化强国的恶性竞争改变世界格局,甚至引发世界大战。总的来说,机器工业的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彻底的社会变革,其负面效应则表现为引发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安全挑战,轻则导致规模性失业和贫富差距悬殊,重则加剧社会群体分化和冲突。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爆发性发展所蕴含的安全风险已经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首先是失业问题。在ChatGPT最初闯入人类社会时,探讨新一波失业浪潮来临的声音尤为响亮。人们发现,不仅人类的体力劳动被取代,人类的智力劳动甚至某些创造性工作都面临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挑战。许多需要人类经年累月才能训练出来的技能,如创作诗词书画,一下子被大模型取代,不仅在质量上与人类相当,还在速度上远超人类。这可能带来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为突出的社会失业现象。

  其次是发展鸿沟的隐患。一方面,当前智能算法技术本身针对不同或特定的民族、信仰、国别、性别等特征,存在歧视性的弊端。另一方面,智能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同样出现向精英人群和发达国家倾斜的趋势。由此导致不同群体和国家之间出现“智能时代的发展鸿沟”,在科技和产业发展方面产生“代差”风险。如果不加以有效遏制,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分化将表现为更难弥合、更彻底的分裂格局。

  最后是发生冲突的风险。一种担忧是人工智能可能发展出自主意识,另一种担忧是人工智能将被少数人掌控。无论哪一种,人工智能都可能成为奴役人的存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机器的异化造成了机器驱使工人过度劳作的现象,工人甚至沦为机器的一部分,底层人群成为整个工业社会发展的牺牲品。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但人工智能已经展示出加剧军事冲突烈度的能力,人工智能赋能的武器系统使人类发动的战争更具毁灭性,甚至可能使武器系统产生自主性,并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对所选择目标给予武力打击。

  人工智能治理:把好科技伦理“方向盘”

  人工智能展现出提升和促进人类福祉、和平与繁荣的极大潜能。同时,围绕此类技术的使用是否合乎道德规范这一问题,产生了愈发热烈的讨论。尤其在人权保护、恶意使用人工智能设计生物武器或进行网络攻击、人工智能的军事应用等方面,存在诸多全球性风险。为解决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世界上各主权国家、国际组织、技术社群和非政府组织等不断推出关于人工智能伦理和治理的准则。总体来看,其中的核心意识形态来自西方式现代化的宗教文化传统。例如,广为流传的“以人为本”伦理准则,即“西方中心论”思想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映射,表达了“以人类为中心”和“人权优先”的意图。

  《倡议》明确表达了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对人工智能伦理和治理的理解。《倡议》以发展和安全并重为原则,明确提出人工智能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智能向善”的宗旨,强调以增进人类共同福祉为目标,以保障社会安全、尊重人类权益为前提,遵守适用的国际法,符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其中,“以人为本”与“尊重他国主权”的组合理念,一方面凸显人工智能技术造福于人类的伦理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强调应当严格遵守他国法律,接受他国法律管辖,反对科技霸权霸凌行径,特别指出增强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伦理先行与健全法律规章制度的组合理念,一方面有助于明确人工智能相关主体的责任和权力边界,及时回应国内和国际相关伦理关切;另一方面聚焦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中的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保障,遏制人工智能技术的非法使用。

  《倡议》坚持创新居于现代化建设全局核心地位的理念,包含三层含义。首先,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人工智能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重构社会组织架构、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其次,人工智能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否则,科技霸凌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干涉他国内政、社会制度及社会秩序,危害他国主权。最后,科技伦理自立自强是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新战略支撑。只有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才能以落实《倡议》为契机,同各方就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开展沟通交流、务实合作,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朝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系着我国能否抓住赶超跨越的历史机遇。《倡议》的提出为我国在科技发展领域赢得主动权,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奠定了基础。《倡议》不仅关注人类与技术的关系,而且注重人类社会群体关系的协调,实际上是主张以全人类之力应对技术带来的风险挑战,进而推动智能技术造福人类。《倡议》的思想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关于19世纪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反思:在欧洲工业化背景下,通过研究企业(工场/工厂)内部生产领域中的技术创新活动及社会层面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创新,反思技术进步与制度变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展望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从中国发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到28个国家及欧盟共同签署《布莱奇利宣言》,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中所起到的作用。在这片新领域,聚焦点从传统的“人与人”关系扩展到人工智能时代的“人与机”关系。

 

企业信息员园地

 

创业成功的八种类型和实现路径

 

  特约信息员:王协忠                            

  近期,笔者根据500多个优势产业的成长历程分析研究,有以下八种类型值得借鉴:    

  第一种是资源型,主要是区域性的资源优势,如原料、能源、土地的资源优势,比如说滨海的秋葵酒、大纵湖的旅游服务业。

  第二种是市场型,所谓市场型就是市场需求型,在创业者所在的地区,消费者对某一种产品的需求特别大,就像80年代初期,只要做生意就发财,因为那时国内的物质条件贫乏,市场需求特别大。

  第三种资金型创业,主要是选择那些对资金需求量比较大的项目,这类项目一般人投资不起,跟随者不多。因而创业容易成功。

  第四种技术型,主要是那些掌握一技之长的那些创业者,对某项技术比较熟练,能够独立设计出某种产品,并能进行批量化生产。这种类型的人创业也容易成功,只是需要体格醒,团队成员里要有营销类人才来支撑,因为技术型的人才,一般营销意识都很差。

  第五种营销型创业,主要是那些在企业里从事市场营销那些年轻人,因为工作关系手里客户资源比较多,创业也相对容易,大家应该看到,80-90年代的那些被别人瞧不起的,走南闯北的供销员们,有几个现在不是老板。

  第六种物流型,即创业者所在的地方交通条件较好,铁公机船都很发达,靠车站、码头、港口、货场、机场等交通枢纽附近,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都比较发达,在这些地段无任做什么都发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地利”。

  第七种创业类型文化创意型,对于那些毕业于艺术院校的专业,如广告设计、环境设计、舞蹈、表演等专业,这类人才工作2-3年后,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进行创业,广告公司、装修公司、演艺公司的开办成本比较低,风险也很低,创业容易成功。

  第八种互联网型创业,很多人通过互联网平台,结合本地区的资源优势,通过新的商业模式创新,开展互联网创业,比如开网店、微店,自建平台等形式进行创业,典型的是时下非常流行的OTO互联网商业模式。

  第九种高科技型创业,拥有某项专利,能够独立研发新产品。

  第十种综合性创业,从生产要素的数量多少,可以分为生产要素混合型创业,即由一种或多种生产要素综合起来创业。

  从创业的主体来看,创业也可以分为个人单独创业和合伙创业,实现强强联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譬如技术型和营销型结合起来,创业的成功性会大大增加;技术型和互联网型结合,实现互联网+,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从而在创业路上通行无阻。

  从创业的方式来看,创业分为连锁加盟型、自立型,通过连锁加盟某个连锁经营企业,获得品牌、技术、管理、人才的输出和支持,能够减少风险,提高创业的成功率,相对而言自立性创业要靠自己单打独斗和摸索要简单得多。

 

 

 

 

 

 

 

 

 

 

 

 

 

 

 

 

 

 

 

 

 

 

 

 

 

 

 

 

 

 

 

 

 

 

 

 

 

责任编辑:张江红 服务电话:(010)68701142

内部资料  请勿外传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2024年 第5期

中国企业联合会信息工作委员会                        2024年2月2日

 

部委决策

 

习近平要求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据悉,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1月31日下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落实到位,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要高度重视,切实解决。

  习近平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习近平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习近平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习近平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新规落地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强1月22日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反垄断工作。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现行的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偏低,不适应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客观需要。修订《规定》,对现行的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进行调整,旨在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门槛,降低经营者集中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反垄断监管执法效能,促进投资并购。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情况,修订后的《规定》进一步提高经营者集中营业额申报标准:

  一是将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的全球合计营业额标准,由现行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提高至超过120亿元人民币;

  二是将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的中国境内合计营业额标准,由现行超过20亿元人民币提高至超过40亿元人民币;

  三是将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的中国境内营业额标准,由现行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提高至均超过8亿元人民币。

  此外,《规定》要求,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对申报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财政部诠释"积极的财政政策"

 

  据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4年2月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在会上对"财政政策怎么有效支持经济的复苏"等问题进行了回应。

  王东伟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明确部署,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所谓适度加力,主要是四点:一是保持适当的支出强度,释放积极的信号;二是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三是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四是优化调整税费政策,提高政策的精准性、针对性、有效性。所谓提质增效,就是要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绩效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强化政策协同这六个方面下功夫,大力推进财政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法治化,要把钱用在刀刃上、关键处,同样的钱花出更大成效,实现更高效益。

  王东伟进一步指出,2024年财政政策重点做好"七个着力":

  一是着力支持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方面用好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链,推动解决好基础产品、核心技术、关键软件等方面的难点堵点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先进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的撬动引导作用,以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制造业重点领域,培育产业新赛道。

  二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主要从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发力。从投资看,要扩大有效益投资。今年将用好相关国债资金,继续安排一定规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适当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等,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从消费看,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2024年将围绕居民消费升级方向,推动壮大文化、旅游、教育、养老等新的增长点,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意愿和能力。

  三是着力持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确保落实我们常说的"一个一般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要求,推动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建设。全力支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保障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资金需求,推动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四是着力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统筹用好税费减免、社保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多渠道支持创业就业。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分类分层社会救助保障。同时加强"三保"支出的预算管理和财力下沉,兜牢基层"三保"的底线。

  五是着力支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支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就是将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政策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范围扩大到全国,实现全覆盖。要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这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非常重要的方面。同时要用好中央财政的衔接资金,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建设。

  六是着力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支持地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完善支持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财税政策,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的支持力度。

  七是着力支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持投入力度,完善财税政策,培育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金融监管总局部署2024年八大重点任务

 

  1月30日,金融监管总局召开2024年工作会议,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会议强调,2024年是金融监管总局全面履职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全系统要锚定金融强国建设目标,坚决做到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扎实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会议要求,2024年要紧紧围绕金融监管总局年度重点任务目标,以责任定目标、以目标抓考核、以考核促落实。具体来看,要重点做好八大重点工作。

  一是全力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把握好时度效,有计划、分步骤开展工作。健全金融风险处置常态化机制,落实机构、股东、高管、监管、属地、行业六方责任,推动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积极稳妥防控重点领域风险,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加快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督促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落实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要求。配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指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方式开展债务重组、置换。

  三是坚决落实强监管严监管要求,全面强化"五大监管",严把准入关口、严密风险监测、严肃早期干预纠正。紧盯"关键事""关键人""关键行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做到一贯到底、一严到底、一查到底。

  四是跨前一步强化央地监管协同,加强信息交流共享和重点任务协同,切实做到同责共担、同题共答、同向发力。

  五是着力防范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强化抓早抓小,保持高压震慑,加快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六是坚定不移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引导金融机构聚焦主业、苦练内功、降本增效,切实提升行业发展可持续性。稳定扩大制度型开放,助力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推动实现"机构不做假、股东守规矩、高管知敬畏、员工有操守、公众识风险"。

  七是精准高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做好"五篇大文章",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支持扩大有效需求,持续增强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切实提升金融消保工作质效。

  八是平稳有序完成机构改革任务,加快推动省市"三定"落地,稳步推进县域机构改革,同步建机制、强保障、提效能。

会议强调,要旗帜鲜明加强政治建设,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作为管党治党的根本职责。要常态长效抓好中央巡视整改,举一反三解决共性问题。要坚持不懈正风肃纪反腐,持续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大力开展监管作风专项整治。要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坚持"三个过硬"标准,统筹推进干部队伍建设。要深入实施"四新"工程,促进形成奋发有为、实干兴局、争先创优、勇立新功的良好氛围。

 

央行要求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主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一是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坚决落实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折不扣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二是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稳健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把握好新增信贷的均衡投放,注重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为经济稳定增长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兼顾内外均衡,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三是加快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持续做好金融管理和服务,不断完善征信、支付清算、货币金银、国库管理等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与建设规划,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四是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强服务和产品创新,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建设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制度安排。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培育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

  五是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推进金融安全网建设,提升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能力,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发挥好行业保障基金、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作用。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配合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稳妥有效化解重点领域和重点机构风险。强化金融稳定法治保障,加快出台金融稳定法等法律法规。

  六是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展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继续支持香港和上海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深化国际金融合作,推进全球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协调。

  七是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扎实做好中央巡视和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强化作风建设。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加强干部队伍理想信念教育,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

 

证监会研究部署2024年资本市场重点工作

 

  1月25日至26日,证监会召开2024年系统工作会议,研究部署2024年资本市场重点工作。

  会议强调,要突出政治引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深刻领会金融强国建设的根本目的、必由路径和紧迫任务,强化金融报国的情怀和担当,进一步明确资本市场功能定位,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深化中央巡视整改,抓好审计整改,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加强权力监督制约,提高监管透明度,坚决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坚持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标准,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监管干部队伍。

  会议强调,要突出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从维护市场公平性出发,系统梳理评估资本市场关键制度安排,重点完善发行定价、量化交易、融券等监管规则,旗帜鲜明地体现优先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落实资本市场防假打假综合惩防体系,加大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案件的查办力度,提升案件查办效率,对性质恶劣、危害严重的,进一步强化行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让违法者付出惨痛代价。充分用好集体诉讼、代位诉讼、"示范判决+专业调解"等机制,让投资者更加便捷、直接地获得赔偿。大力推动提升上市公司的可投性,完善上市公司质量评价标准,督促和引导上市公司强化回报投资者的意识,更加积极开展回购注销、现金分红。推动完善公司治理,建立对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等"关键少数"更加严密有效的监管制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市场化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推动将市值纳入央企国企考核评价体系,研究从信息披露等角度加大对低估值上市公司的约束。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坚持"应退尽退",加速优胜劣汰。压实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坚持"申报即担责",对"带病闯关"的,严肃核查、严厉惩治。督促公募基金等投资机构履行受托责任,增强专业能力,更好服务居民财富保值增值。

  会议强调,要突出"稳"与"进"的统筹。着力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健全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的有效机制,强化各方协同,加强与市场沟通,以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稳市场、稳信心。坚持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加强发行上市全链条监管,评估完善相关机制安排。大力推进投资端改革,推动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改革试点加快落地,完善投资机构长周期考核,健全有利于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环境,促进投融资动态平衡。统筹开放和安全,稳步扩大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加强开放条件下的监管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围绕做好"五篇大文章",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优化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发展政策环境,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探索中国特色期货监管制度和业务模式,健全商品期货品种体系,着力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会议强调,要突出强监管、防风险与促发展一体推进。坚持把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坚守监管主责主业,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把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落实到位。依法将所有证券期货活动全部纳入监管,消除监管空白。扎实推进资本市场法治建设,积极培育健康的资本市场文化。落实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的要求,健全私募基金监管制度机制,扎实推进交易场所清理整顿,推动资本市场重点领域风险持续收敛。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等部署,统筹抓好风险防控和合理融资支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确保资本市场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证监会加强融券业务监管

 

  1月28日,中国证监会加强对限售股出借的监管,进一步优化融券机制,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将转融券市场化约定申报由实时可用调整为次日可用,对融券效率进行限制。

  证监会表示,因涉及系统调整等因素,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的措施自1月29日起实施,融券效率限制措施自3月18日起实施。沪深交易所同步发出通知,暂停战略投资者在承诺的持有期限内出借获配股票,通知实施前尚未了结的出借合约到期不得展期。

  2023年10月,证监会取消上市公司高管及核心员工通过参与战略配售设立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出借,并限制其他战略投资者在上市初期的出借方式和比例,包括将融券保证金比例由不得低于50%上调至80%,对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融券的保证金比例上调至100%等。新规实施以来,战略投资者出借余额降幅近四成。

  证监会指出,在总结前期优化融券机制安排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稳妥推进、分步实施”的思路,此次优化融券机制,主要体现两方面监管意图:一是突出公平合理,降低融券效率,制约机构在信息、工具运用方面的优势,给各类投资者更充足的时间消化市场信息,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秩序。二是突出从严监管,阶段性限制所有限售股出借,进一步加强对限售股融券监管,同时,坚决打击借融券之名行绕道减持、套现之实的违法违规行为。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此前通过答记者问表示,对于融券业务将全面强化穿透式监管,一方面压实券商责任,督促公司按照“看不清,不展业”的要求,加强对客户交易行为和交易目的的穿透式管理,严禁参与违规或为违规提供便利,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证监会将强化监管执法,建立健全穿透式监管的工作机制,对通过多层嵌套、合谋交易、串联套利等方式违反“限售股不得融券”等要求的行为从严打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强化监管,把制度的公平性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及时总结评估运行效果,依法维护市场秩序,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报行合一"首个行业倡议出炉

 

  1月26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向业内下发《关于促进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健康发展的倡议》(下称《倡议》),旨在规范银保业务,防范化解长期经营风险,促进人身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看,《倡议》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加强精算约束,科学设计银保产品。人身险公司要以精算技术为支持,审慎确定产品定价假设。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全面分析产品的客户利益、理赔给付、佣金、业务及管理费、公司盈余和资本需求的关系。充分考虑保障期限、交费周期和退保率假设等因素,科学确定预定附加费用率水平和期限结构等。

  二是要加强精细化管理,合理确定银保产品费用结构。人身险公司对银保代理渠道销售的产品,合理确定费用结构。在产品备案时的产品精算报告中明确说明费用假设和费用结构,费用结构不明显偏离公司的实际费用情况,原则上包含向银行支付的佣金、银保专员的薪酬激励、培训及客户服务费、分摊的固定费用等部分。其中,向银行支付的佣金列明上限。银行代理保险产品缴费期内的附加费用率即为可用的总费用率。

  三是要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报行合一"内控管理机制。保险业协会倡导险企总公司高度重视,建立健全银行代理保险业务、财务内控机制,督促各部门、各分支机构有效落实"报行合一"。建议将精算技术充分运用到内部控制相关环节,建立约束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基于经验分析和合理预期设定产品定价使用的预定附加费用率。规范费用预算执行,强化费用预算执行考核刚性约束,围绕"报行合一"要求开展费用管理。合理制定费用列支政策,总公司做好"报行合一"统筹管理,制定费用列支政策。

  四是要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费用真实性管理。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明确各类费用科目列支的具体要求。建立完善的费用分摊机制,不以不合理费用分摊方式调整费用结构。不通过虚增银行代理业务收入、账外支付、虚构中介业务、虚假费用列支等方式套取费用。

  五是要坚持依法合规,严格规范佣金支付管理。在产品报备列明的银行代理渠道佣金上限内支付佣金。佣金入账时,凭证内附相应的专项发票以及佣金计算说明等决策程序证明材料。不向银行代理渠道以出单费、信息费等名义支付佣金以外的费用。人身险公司及其人员不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向银行及保险销售从业人员支付协议约定佣金之外的任何利益。鼓励积极探索与业务品质挂钩的激励机制,探索佣金费用的递延支付。

  六是要动态跟踪调整,加强费用假设回溯分析。人身险公司要加强运用实际经营结果对费用假设的回溯分析,对费用波动的合理性进行综合判断,如发现实际费用水平或费用结构不合理的,及时根据"报行合一"要求对费用水平、费用结构等进行调整,必要时停售相关产品。

  七是要筑牢风险防线,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加强对各部门、各分支机构"报行合一"执行情况的专项审计力度,纳入公司年度审计工作安排,制定可操作、可量化的审计工作计划,确保审计效果。

  业内人士认为,《倡议》的精神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1月19日下发的《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银行代理渠道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通知》)保持一致,并从业务实操的角度对促进银保业务健康发展提出了非常详细的举措,有助于持续规范业务,提升银保业务价值。据了解,《通知》督促保险公司严格执行经备案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简称"报行合一")。

 

金融监管总局召开会议部署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相关工作

 

据报道,继1月初发文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之后,1月2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召开会议,部署推动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相关工作。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会议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更加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金融监管总局的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今年1月初,住建部联合金融监管总局出台了《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要求各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协调机制是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决策部署,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

  该会议认为,协调机制要发挥好地方政府的牵头协调作用,加强工作统筹,细化政策措施,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和金融机构精准对接。要按照公平公正原则,筛选确定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向本行政区域内金融机构推送。要加强信息共享,及时向相关金融机构提供项目建设运行、预售资金监管等信息。要指导金融机构与房地产开发企业平等协商,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自主决策和实施,保障金融机构合法权益。

  会议强调,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内部机制,明确工作规则。对符合授信条件的项目,要建立授信绿色通道,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积极满足合理融资需求。对开发建设暂时遇到困难但资金基本能够平衡的项目,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通过存量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新增贷款等方式予以支持。同时,金融机构要加强资金封闭管理,严防信贷资金被挪用。

  会议要求,各监管局要积极参与协调机制,主动配合地方政府和住建部门,稳妥有序开展相关工作,共同推动协调机制落地见效,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住建部要求抓紧提出可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

 

  1月26日,住建部召开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住建部部长倪虹出席会议并强调,加快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支持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会议要求,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长短结合、标本兼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坚持因城施策、精准施策、一城一策,用好政策工具箱,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各城市可以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

  会议指出,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的重大举措。地级及以上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发挥牵头协调作用,把这一重要机制迅速建立和运转起来,及时研判本地房地产市场形势和房地产融资需求,强化统筹谋划,细化政策措施,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推动房地产企业和金融机构精准对接,协调解决好房地产融资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会议强调,针对当前部分房地产项目融资难题,各地要以项目为对象,抓紧研究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协调本行政区域内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精准有效支持合理融资需求。信贷资金要确保封闭运行、合规使用,坚决防止挪用。省级层面要跟踪监测落实情况,加强督促指导。国家层面将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项目信息平台,实行周调度、月通报。

  住建部抓机制落实力度大,据了解,1月底前,第一批项目名单落地后即可争取贷款。

  会议还要求,要以编制住房发展规划为抓手,完善"保障+市场"的住房供应体系,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健全房屋全生命周期基础性制度,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打造绿色、低碳、智能、安全好房子。要重拳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纠治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物业等方面乱象,曝光违法违规典型案例,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据报道,住房城乡建设部和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印发通知,明确发挥城市人民政府牵头协调作用,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研判房地产市场形势和房地产融资需求,协调解决房地产融资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公平公正原则,综合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情况及项目开发企业有关情况,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推送金融机构,做好融资支持。

据了解,住建部和金融监管总局1月5日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要求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研判房地产市场形势和房地产融资需求,协调解决房地产融资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公平公正原则,综合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情况及开发企业有关情况,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推送金融机构,做好融资支持。这是"金融16条"、"三个不低于"、"金融支持租赁住房"后,金融领域支持房地产的重要文件之一。

  2023年11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本次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中期协发布《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管理规则》

 

  据悉,为引导期货公司有效管理声誉风险,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维护期货行业形象和市场稳定,中国期货业协会(下称"中期协")1月31日发布《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管理规则》(下称《规则》)。

  中期协表示,声誉作为期货公司长期培育积累的无形资产,不仅是期货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也是确保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战略资源,加强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培育和维护期货公司及行业的良好声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据了解,随着期货行业规模的逐渐扩张、期货公司产品的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以及金融市场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期货市场声誉事件有所增多。同时,期货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声誉风险管理意识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工作人员对声誉风险的内涵及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存在把声誉风险管理与公司风险管理、业务发展等割裂开来的情况。

  考虑到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中期协认为,有必要在声誉风险管理方面建立统一的制度规范,从总体框架和具体操作上对期货公司开展声誉风险管理提出基本要求。

  《规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明确声誉风险及声誉事件定义。《规则》明确了声誉风险和声誉事件的定义,指出声誉风险是指因期货公司及子公司、工作人员行为或外部事件等,导致交易者及社会舆论对期货公司产生负面评价,从而损害期货公司品牌价值,不利于其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行业形象的风险。期货声誉事件是指引发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的相关行为或事件。

  二是提出声誉风险管理的总体原则。《规则》提出了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全局性、全面性、匹配性、前瞻性、审慎性、时效性,旨在要求期货公司将声誉风险管理贯穿于公司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和全体工作人员,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期货公司要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声誉风险管理理念,主动识别并防范声誉风险,强化对声誉风险及事件的审慎评估和判断,并能够及时报告、主动应对和积极控制声誉事件,防止声誉风险升级。

  三是要求期货公司确定声誉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规则》要求期货公司确定各部门及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在内的声誉风险管理架构及各层级的职责分工,规定工作人员的执业规范,并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内部审计范畴。其中,《规则》明确期货公司董事会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期货公司监事会或监事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监督责任,期货公司经理层对声誉风险管理承担直接责任。《规则》要求期货公司建立或指定部门或团队负责开展声誉风险管理工作,并指定一名除首席风险官以外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期货公司首席风险官配合做好声誉风险处置相关工作。同时,《规则》要求期货公司应设置新闻发言人,可由一人或多人担任,其中至少一名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期货公司应保障负责声誉风险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首席风险官、新闻发言人能够充分履职所必需的知情权及资源配置。此外,期货公司应当建立或指定部门或团队负责开展声誉风险管理工作,其他职能部门、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应当配合开展声誉风险管理工作。

  四是要求期货公司确定声誉风险的覆盖领域和管理机制。《规则》要求期货公司在战略规划、公司治理、业务运营、信息披露、工作人员行为管理等经营管理的各领域充分考虑声誉风险,并防范声誉风险与其他风险类别的交互影响和转化。期货公司要制定并持续完善声誉风险管理制度以及相关机制,并提出规范性要求。主要包括:一是梳理影响期货公司声誉的风险来源,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和识别相关内外部信息,以及需重点关注的驱动因素,并据此制定应对预案。二是期货公司应当保证对外发布内容真实、准确与完整,并建立统一管理的媒体沟通机制,规范向媒体发布信息的授权、审核、发布流程,避免误报、误读等不实信息在公众舆论环境中扩散和升级。三是明确期货公司新闻发言人应当具备的岗位素养和条件,加强与新闻宣传、网络信息主管部门的联系,不断提升对外沟通中相关单位的认知水平和彼此配合。四是要求期货公司明确声誉风险的报告内容、形式、频率和报送范围,确保董事会、经理层、首席风险官及时了解公司声誉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并根据监管部门或其派出机构、协会等的要求报送与声誉风险有关的报告。五是明确期货公司应当建立工作人员声誉约束及评价机制,防范和管理工作人员引发的声誉风险,提出具体要遵守的要求。六是要求期货公司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的工作考核及责任追究机制,将声誉风险的处置情况明确纳入高级管理人员、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和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范围。七是要求期货公司妥善保存声誉事件情况、应对措施、处理结果等信息,保存期限不少于五年。

  五是规范声誉风险的处理流程与应对措施。《规则》规范了处置声誉风险的流程和应对措施,对处理声誉事件的各流程和环节进行细化要求。声誉风险发生前,要进行源头防控和预期管理,做好日常监测和声誉事件发生时的动态监测;声誉风险发生时,组织协调要顺畅,风险评估要准确,分级处置要得当,响应回应要及时,沟通口径要审核,引导方法要适当,报告情况要迅速;声誉风险发生后,要积极开展声誉修复与整改总结工作,对外综合施策消除或降低负面影响,对内举一反三及时填补漏洞。针对恶意损害公司声誉的行为,期货公司要依法采取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需要强调的是,对于重大及特别重大声誉风险,应当成立专门的声誉风险应急处置工作小组。期货公司对声誉风险及处置情况应当及时向协会和公司属地的监管部门派出机构报告。对于重大声誉风险,应当于发现24小时内报告;对于特别重大或紧急突发的声誉风险,应当于发现30分钟内报告。

六是明确自律管理要求和适用范围。《规则》明确了协会对期货公司及子公司、工作人员的声誉风险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期货公司及子公司、工作人员因自身过错引发声誉风险、不当处置声誉风险造成不良影响,或违反本规则规定的,协会可以视情节轻重实施纪律处分,并记入诚信信息档案。《规则》还明确了期货公司需要进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工作人员范围。包括与公司建立劳动关系的正式员工、劳务派遣至公司的员工,对于外包和借调等人员,期货公司也应当根据需要参照本规则,对其进行声誉风险管理。

 

四部门发文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度

 

  2月1日,自然资源部、国资委、税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度促进营商环境优化的通知》,从全面推进"全程网办"、创新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登记服务、提高涉企登记服务水平等八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在全面推进"全程网办"方面,《通知》要求,加快实现不动产登记全业务类型网上可办、网上好办,提升转移登记、抵押登记等高频业务"全程网办"比例。在长三角地区打造"全程网办"为主、线下帮办为辅的一体化"跨省通办"示范样板,并逐步向京津冀、成渝等区域拓展。推广应用电子证书证明。完善信息在线查询服务。

  在创新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登记服务方面,《通知》提出,"交地(房)即交证",围绕各类项目,主动向前延伸不动产登记服务,提前对接开展地籍调查,打通上游相关业务环节,逐步实现土地供应、规划许可、不动产登记等信息共享、并行办理。同时,有抵押融资需求的经营主体,可一并申请办理土地首次登记和土地抵押登记,实现"抵押即交证"。

  在提高涉企登记服务水平方面,《通知》明确,鼓励设立企业办事专区或企业专窗,为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提供"绿色通道"。对改制重组涉及权属转移,符合契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减征、免征或暂不征收政策的,通过综合窗口申请登记、办税,税务机关办理有关税收事项后,不动产登记机构及时依法办理登记,支持各类经营主体改革发展。免收小微企业不动产登记费。

  此外,《通知》还提出,强化登记和税务、金融高效协同,推动"一窗办理、集成服务"。优化线上缴纳土地出让价款、相关税费支付方式,合理提升线上支付额度。为纳税人提供方便的代开发票服务,实现省级层面税收征缴和不动产登记信息实时共享。同时,自然资源部、金融监管总局探索开展"总对总"系统对接机制,促进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业务高效协同。深化不动产登记"带押过户"改革,加快实现"带押过户"业务跨银行业金融机构可办,覆盖工业、商业等各类不动产。

 

市场监管总局将对无人机等开展监督抽查

 

  1月24日,2024年全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座谈会以视频形式召开,研究部署2024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工作。其中提出,今年将对无人机、电动汽车充电桩、电动自行车头盔等产品开展国家监督抽查。

  会议强调,2024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制定重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清单;二是研究推进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风险产品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三是制定实施2024年抽查计划,对无人机、电动汽车充电桩、电动自行车头盔等产品开展国家监督抽查;四是开展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重点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行动、市场监管系统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以及"监管护棉"行动;五是建立适应新形势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制度;六是建立产品质量安全"三书一函"制度。

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发布多条关于无人机的管理办法和条例。2023年年底,市场监管总局依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标准最新发布实施情况,修订了无人机、电动汽车充电桩、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3种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细则,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对于产品的主要检验项目进行了详细说明。其中,无人机主要检验项目有:电子围栏、机体结构、整机跌落、感知和避让等。电动汽车充电桩主要检验项目有:充电连接控制时序、非正常条件下充电结束或停止、接触电流等。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主要检验项目有:材料阻燃性能、一氧化碳防护性能、连接强度等。

 

 

  2023年12月,市场监管总局根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就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召回管理相关工作发布公告。公告表示,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生产者、进口商对其产品安全负责,确认产品存在缺陷的,应当立即实施召回,不得隐瞒缺陷,并立即停止生产、销售、进口缺陷产品,通知其他经营者停止经营。市场监管总局负责指导协调、监督管理全国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召回工作。省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召回工作。省级以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认为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可能存在足以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影响范围较大的缺陷的,可以直接组织缺陷调查。确认产品存在缺陷但生产者、进口商未实施召回的,由市场监管总局责令其实施召回。

 

九部门发文健全废旧家电家具回收体系

 

  2月1日,商务部等九部门发布了《关于健全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通知》,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典型探索、以点带面,加快健全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典型城市,培育一批回收龙头企业,推广一批典型经验模式,形成一批政策法规标准,全国废旧家电家具回收量比2023年增长15%以上,废旧家电家具规范化回收水平明显提高。

  在同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指出,近年来,我国家电市场已从"增量时代"进入"增量和存量并重时代"。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主要品类家电保有量超过30亿台,每百户居民拥有空调、冰箱、电视均超百台,一些家电使用时间较长,更新换代的需求和潜力很大。"健全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对于提高家电家具以旧换新便利性,畅通更新消费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何亚东称。

  《通知》围绕完善回收网络、培育回收主体、创新回收模式、规范回收行为等四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任务。

  《通知》围绕完善回收网络、培育回收主体、创新回收模式、规范回收行为等方面提出工作任务。具体来说,一是在完善回收网络规划布局方面,要合理规划回收网络,完善社区回收网点建设,畅通公共机构回收渠道。二是在培育多元化、规模化回收主体方面,要延伸生产企业责任,发挥流通企业渠道优势,支持回收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在探索创新回收模式方面,要发展"互联网+回收",支持开展规范的"以车代库"回收。四是在做好规范化处理方面,要促进废旧家电家具规范化处理与二手商品流通。

  其中,《通知》提出,加强社区回收网点建设。扎实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设置废旧家电家具暂时存放点。定期组织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家电家具销售企业上门回收废旧家电家具,并为回收车辆进出提供便利。鼓励有条件的居民社区利用闲置房屋设置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临时存放场所,方便居民装修、搬家。

  《通知》支持回收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回收企业以连锁经营、协议合作等方式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形成一批回收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对较为分散的前端回收主体的引导。支持家电家具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建设。指导回收企业与家电家具品牌企业联动,设立废旧家电储运货场、家具回收中心仓,提升废旧家电家具回收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政策要闻

 

▲商务部将尽早出台新一轮稳外贸政策

 

  1月2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部长王文涛透露,目前商务部正抓紧开展新一轮稳外贸政策研究评估,争取尽早出台,与已有政策叠加组合,最大程度发挥协同效应。

  王文涛还表示,目前有超九成的外资企业,对去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即"外资24条")持积极正面评价,未来外资企业可以继续通过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和"外资企业问题诉求收集办理"系统等途径,反映困难和问题。

  对于当前外界关注的外贸进出口工作部署,王文涛表示,商务部将抓紧出台新政策。

  "根据今年的新形势新任务,做好政策研究储备,要多加一点工具在工具箱里面。"王文涛指出,商务部已对地方和企业提出的建议和诉求进行摸底,目前正在抓紧开展新一轮政策研究评估,争取尽早出台,与已有政策叠加组合,最大程度发挥协同效应。

  "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我国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各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合作机遇。"王文涛指出,商务部将扩大优质消费品、先进技术、重要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增加能源资源产品和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发挥好进博会等重要展会平台作用,拓展多元化的进口渠道,提升进口贸易的便利化水平。

 

  ▲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发布

 

  据悉,为规范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管理,提高引导资金使用效益,推进科技创新,财政部、科技部近日联合发布《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简称《办法》)。

  《办法》所称引导资金,是指中央财政用于支持和引导地方政府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改革发展政策、优化区域科技创新环境、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资金。实施期限根据科技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等政策相应进行调整。

  根据《办法》,引导资金支持重大科技任务、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其中支持重大科技任务、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的资金,鼓励地方综合采用直接补助、后补助、以奖代补等多种投入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资金,鼓励地方综合采用风险补偿、后补助、创投引导等财政投入方式。

 

  ▲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公司、企业资产罪3月起执行

 

  1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八)》(以下简称《补充规定(八)》)。据悉,《补充规定(八)》根据刑法修正案(十二),修改调整1个罪名,即将"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调整为"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公司、企业资产罪"。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2023年12月29日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十二),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刑法修正案(十二)第三条规定,在刑法第一百六十九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将该条修改为:"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徇私舞弊,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或者低价出售,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他公司、企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徇私舞弊,将公司、企业资产低价折股或者低价出售,致使公司、企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刑法修正案(十二)将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公司、企业资产构成犯罪的对象由'国有资产'扩大至包括其他公司、企业资产在内。鉴此,必须对原罪名'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作出调整。"最高检法律政策研究室负责人介绍,"两高"经征求中央相关单位、部分专家学者等意见后,最终研究决定将罪名由"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调整为"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公司、企业资产罪"。这一修改基于强化对民营企业保护的现实需要,将该罪名适用范围从国有公司、企业扩展至包括其他公司、企业在内,能够更好体现产权平等保护要求。

  据悉,《补充规定(八)》将于2024年3月1日起施行。

 

国资改革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全面推开

 

  1月29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考核分配工作会议,研究部署2024年国资国企考核分配工作。

  会议强调,2024年,国资国企要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锚定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进一步突出价值创造导向,增强考核分配精准性规范性有效性,引导国有企业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各中央企业要更加突出精准有效,推动"一企一策"考核全面实施,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更加突出创新引领,推动激励保障政策落地落细;更加突出分类施策,推动工资分配管理科学规范高效;更加突出纵深拓展,推动三项制度改革更广更深落实。

  具体来说,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将对中央企业全面实施"一企一策"考核,即统筹共性量化指标与个体企业差异性,根据企业功能定位、行业特点、承担重大任务等情况,增加反映价值创造能力的针对性考核指标,"一企一策"签订个性化经营业绩责任书,引导企业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年国务院国资委将建立考核"双加分"机制--分档设置效益指标考核目标,对跑赢国民经济增速的企业给予考核加分,同步设立提质增效特别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再给予额外加分,引导央企积极确定挑战性目标。

  国务院国资委表示,在前期试点探索、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坚持过程和结果并重、激励和约束对等,量化评价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场表现,客观评价企业市值管理工作举措和成效,同时对踩红线、越底线的违规事项加强惩戒,引导企业更加重视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市场表现,传递信心、稳定预期,更好地回报投资者。

  在推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国务院国资委将强化研发投入和产出"双线"考核,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差异化考核机制;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考核,引导企业加快优化布局结构,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国资委优化央企资产评估管理

 

  据悉,为推动中央企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更好适应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新形势,1月30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优化中央企业资产评估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通知》),首次提出中央企业应当对资产评估项目实施分类管理,明确8类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的情形,严格限定了5类估值报告的应用情形,并健全完善数据资产等资产交易流转定价方式。

  具体来说,《通知》在现行制度的原则和框架下,集中解决了一批中央企业资产评估管理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加强重大资产评估项目管理。《通知》首次提出中央企业应当对资产评估项目实施分类管理,要求中央企业确定重大资产评估项目划分标准,对重大资产评估项目管理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管控要求。明确中央企业备案重大资产评估项目过程中如遇到难点问题,可以书面向国务院国资委申请推荐专家参与论证,必要时国务院国资委将加强对项目的业务指导。该规定借鉴《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令第12号)中资产评估核准项目的相关规定,有助于推动中央企业解决备案审核中发现的问题,提高中央企业评估项目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是明确8类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的情形。《通知》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对散落在现行制度文件中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的情形做了统一归拢,便于企业查阅执行。针对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无法正常履行资产评估程序的参股股权退出,处置成本较高、账面原值较低(低于500万元)的资产处置,以及能够通过公开市场获取市场价格的房产出售或租赁等情形,《通知》以推动企业改革发展、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明确上述情形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同时要求必须通过公开挂牌方式进行交易,借助公开市场发现买方、实现价值,既有效维护国有资产权益,又合理降低企业改革重组成本。

  三是确定5类可以进行估值的情形。多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充分考虑客观条件限制和国企改革发展实际需要,在相关规章制度中允许部分境外国有资产交易和并购上市公司采用估值方式为交易价格提供参考。近年来,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企业并购、前沿性原创性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交易攀增,以及中央企业投资有限合伙企业事项的增多,中央企业对资产估值的需求和实践与日俱增。为规范中央企业资产估值项目管理,《通知》严格限定了5类估值报告的应用情形,并要求中央企业制定资产估值项目管理制度,规范估值事项的管理方式和管理内容。针对业界尚未形成估值报告执业准则、估值报告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国务院国资委在汇聚多家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的管理经验,充分征求相关专业机构、资深行业专家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央企业估值报告审核指引》作为《通知》附件,推动估值报告内容规范化,提高估值项目审核质量。

  四是健全完善知识产权、科技成果、数据资产等资产交易流转定价方式。现行相关制度已经明确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资产流转时,可以通过资产评估、协议、挂牌、询价等多种方式定价。《通知》进一步明确科技成果、知识产权、数据资产流转时,应首选资产评估或估值的方式对资产价值进行评定估算;评估或估值确有难度的,可以通过挂牌交易、拍卖、询价、协议等方式确定交易价格。针对企业进一步提高相关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诉求,《通知》对询价、协议等各种定价方式的原则、路径等予以明确,有助于企业推动相关资产规范有序流转,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助力数据资产加快商业化应用。

  五是对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中的部分常见热点问题予以明确。包括多个国有股东发生同一经济行为时,如何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估或估值;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的参股企业发生相关经济行为时,是否需要进行资产评估或估值;拟交易价格与评估结果存在差异时的管理要求等。

  六是附件。附件1为《评估机构执业质量评价表》,主要从评估机构服务质量、评估报告质量两方面设定评价内容,评价结果作为中央企业调整优化评估机构备选库和选聘执业评估机构的重要参考依据。附件2为《中央企业估值报告审核指引》,国务院国资委从出资人监管角度,对估值报告审核提出管理要求。两个附件与《通知》正文内容紧密相关,随《通知》一起印发,便于企业更好地理解和执行《通知》。

  《通知》适用于境外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根据国务院国资委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86.6万亿元。

 

自主创新

 

七部门发文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1月29日,工信部、教育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文旅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要求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引导地方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未来产业。

  工信部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融合不断加深,催生出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新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培育未来产业已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但我国未来产业发展也面临系统谋划不足、技术底座不牢等问题。

  《意见》提出,到2025年,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安全治理等全面发展,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突破百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百项标志性产品,打造百家领军企业,开拓百项典型应用场景,制定百项关键标准,培育百家专业服务机构,初步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未来产业发展模式。

  到2027年,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得到普遍应用,重点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培育一批生态主导型领军企业,构建未来产业和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

  《意见》从全面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打造标志性产品、壮大产业主体、丰富应用场景、优化产业体系等六方面做出具体部署。

  在全面布局未来产业上,要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引导地方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未来产业。

  在打造标志性产品方面,《意见》提出,打造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新型显示、脑机接口、6G网络设备、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第三代互联网、高端文旅装备、先进高效航空装备、深部资源勘探开发装备等十项创新标志性产品。

  《意见》明确,要突破高级别智能网联汽车、元宇宙入口等具有爆发潜能的超级终端,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探索以区块链为核心技术、以数据为关键要素,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创新应用和数字化生态;面向新一代移动信息网络、类脑智能等加快软件产品研发,鼓励新产品示范应用,激发信息服务潜能。加快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突破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下一代大飞机、绿色智能船舶、无人船艇等高端装备产品,以整机带动新技术产业化落地,打造全球领先的高端装备体系。

  在壮大产业主体方面,《意见》提出,引导领军企业前瞻谋划新赛道,通过内部创业、投资孵化等培育未来产业新主体。实施中央企业未来产业启航行动计划,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新企业。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巨人"企业。

  此外,在保障措施方面,《意见》强调,加大金融支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加大投入,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带动更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完善金融财税支持政策,鼓励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等加大投入,引导地方设立未来产业专项资金,探索建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优化风险拨备资金等补偿措施。

 

节能减排

 

环境部调整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

 

  据悉,为巩固空气质量改善成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推动经济和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任务要求,聚焦重点污染物、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生态环境部1月23日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明确,统一以空气质量指数(AQI)为预警分级指标,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以下简称重点区域)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城市、县(以下简称省市县)黄色预警以预测日AQI>200或日AQI>150持续48小时及以上、橙色预警以预测日AQI>200持续48小时或日AQI>150持续72小时及以上、红色预警以预测日AQI>200持续72小时且日AQI>300持续24小时及以上为分级标准,其他近三年仍出现重污染日的省市县原则上参照执行。

  对不同污染物造成的重污染天气,采取差异化应对措施。因细颗粒物(PM2.5)污染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应严格按照大气法第九十六条有关规定积极应对,应急减排措施应依法按照国家有关技术指南制定。因臭氧(O3)污染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应及时向社会发布健康提示信息,同时加强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排放源的日常监管。因沙尘、山火、局地扬沙、国境外传输等不可控因素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应及时向社会发布健康提示信息,引导公众采取健康防护措施,可视情采取加强扬尘源管控等措施。

  《指导意见》指出,各地应根据预测预报结果和预警分级标准,依法依规及时启动和解除应急响应,不得出现达到启动条件但未启动、达到解除条件而未解除的情况;不得以完成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为理由,随意发布预警信息并启动应急响应、提高预警等级、延长响应时间。各地应在预警信息发布或应急响应解除当天将相关信息通过空气质量预报联网信息发布管理平台报送生态环境部。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信息应向社会公开发布。

  据了解,重污染天气消除与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并列为蓝天保卫战三个标志性战役。2021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到2025年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2022年11月,15部委联合发布《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行动方案》等文件,提出到2025年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70%以上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等细化目标。

 

交易商协会发布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相关披露安排

 

  据悉,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1月31日发布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含绿色资产支持证券)适用《绿色债券存续期信息披露指南》(下称《指南》)的通知。

  通知称,为做好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含绿色资产支持证券)与《指南》的衔接工作,进一步提高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根据《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业务指引》《指南》等相关自律规则,对存续和新注册发行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明确了披露安排。

  具体来看,存续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方面,发行人应参照《指南》要求,于每年4月30日前披露报告期内存续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基本情况、募集资金整体使用情况、募投项目进展(已完工项目可披露完工时间节点)、环境效益情况、募集资金管理情况等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存续期信息。

  此外,针对环境效益情况,鼓励发行人在2023年年报中参考《指南》中《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相关要求披露,确因客观原因无法披露的,2023年年报可豁免披露,但后续年报需按照相关要求予以披露。

  对于新注册发行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信息披露方面,交易商协会提出,在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注册发行文件中披露绿色项目的,应参考《指南》中《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相关要求披露环境效益信息,并对存续期环境效益信息披露进行约定。例如风力发电项目符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三级目录3.2.2可再生能源设施建设与运营相关标准,结合《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须披露必选指标(节能量及二氧化碳减排量),鼓励披露可选指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减排量)。

  至于存续期信息披露形式方面,交易商协会称,发行人可在年度报告中披露,也可通过单独文件披露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存续期信息。在年度报告中披露的,应采用单独章节;单独文件披露的,文件名应为《XX公司XX年度关于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用途及项目进展情况的说明》。披露形式应按照《指南》中的《绿色债券存续期定期报告模板》进行披露。

  据悉,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适用范围包括本通知实施之日起存续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以及新注册发行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

 

河北量身定制环保绩效创A激励措施

 

  据悉,河北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支持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创A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为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创A量身定制激励措施,进一步激发企业创A内生动力。

  注重创新性,政策力度更大更灵活

  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若干措施》注重创新性,聚焦提升企业竞争力,深度挖掘政策潜力,首次提出设置省级科技计划创A专题方向、鼓励预拌混凝土企业使用单位污染物排放更少能耗更低的绿色建材及环保绩效A级企业产品、开发A级企业转型金融产品等更大力度、更加灵活的鼓励和支持政策。

  《若干措施》提出,支持A级企业承担省级科研项目,符合条件的按规定享受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鼓励省属国有A级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综合考核中予以加分奖励,直至提升考核等级,产生的研发支出费用,按照有关规定视同利润。支持A级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完成后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奖励。对完成实质性兼并重组、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在产能置换、项目审批和排污许可等方面,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研究给予支持措施。

  《若干措施》提出加大金融财政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将企业环保绩效评级情况纳入信贷审核体系,在授信审批、信贷发放、利率评定等方面实行差异化激励,对A级企业推出专属信贷产品,推广以有偿取得排污权、知识产权等为抵质押物的信贷业务。围绕钢铁等7个重点行业,加快制定行业转型金融标准,积极开发转型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A级企业直接融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分拆相关创新业务独立上市,符合条件的按规定予以资金补助。在申报和安排使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污染治理、科技研发等方面的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时,对A级企业予以支持。

  推动试点示范创建,将A级企业列入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海关、市场监管等部门各类试点示范企业培育范围,推荐申报专精特新、绿色工厂、高新技术、海关高级认证、知识产权优势等示范企业。同等条件下,支持将A级企业及时列入先进制造业企业名单,按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和奖励性补助。将清洁运输方式长期稳定并保持同行业较高水平的A级企业,评定为省清洁运输优秀场景,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奖励。

  针对性强,积极提升服务质效

  《若干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调动创A企业的积极性,河北省聚焦企业普遍关心关注的生产经营、执法监管、项目审批等方面诉求,积极完善机制建设,提升服务质效。

  提高资源供给能力,河北省将把符合条件的A级企业建设项目及时纳入省重点项目清单,支持相关项目获得去产能等腾挪出的能耗、水耗等资源环境容量指标,以及省市两级政府储备排污权指标。灵活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等方式保障A级企业重点项目土地供应。

  河北省还将优化执法监管方式,对A级企业主要采取非现场方式开展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执法检查。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对A级企业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违法行为实行轻微不罚、首违不罚、非故意不罚。

  同时,提高审核审批效率,建立A级企业排污权交易绿色通道,注册登记审核、交易鉴证书出具均由3个工作日压缩到1个工作日。加快A级企业安全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效率,对不需要现场核查的事项,原则上当天办结;对涉及"两重点一重大"(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和重大危险源)化工项目即报即审,确保符合安全条件的项目快速落地。

  《若干措施》还提出,结合行业特色,加强产业政策引导。比如支持水泥、玻璃、陶瓷A级企业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或与石灰石、砂岩等矿产企业进行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开发利用水平。支持陶瓷、玻璃A级企业申请国家绿色建材产品认证,探索制定钢铁、水泥、陶瓷、玻璃行业省级绿色建材标准,开展绿色建材省级认证试点。在特许经营范围内统筹调配垃圾资源,及时足量保障供应垃圾发电A级企业,督促各地按协议及时足额拨付垃圾处理费。

 

宁德时代800MW海上风电项目获核准

 

  近日,宁德深水A区海上风电场项目正式获福建省发展改革委核准批复。

  根据批复文件,宁德深水A区海上风电场项目位于宁德霞浦东侧海域,陆上集控中心位于霞浦经济开发区渔洋里片区。建设规模为800MW,并建设500kV海上升压站、500kV陆上集控中心、配套储能、控制保护和辅助工程等。项目总投资129.875亿元。

  上述风电场的项目单位为福建润时海上风电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注册资本25亿元,为时代绿色能源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时代绿色能源有限公司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默克中国与华润电力签署十年绿电采购协议

 

  据悉,跨国药企默克中国1月25日宣布与华润电力( 00836.HK )签署为期十年的绿色电力采购协议,这是默克在中国的首个长期绿电采购项目,十年所购绿电总量为3亿千瓦时。

  依据新签署的绿电采购协议,华润电力自2024年1月起,为默克位于江苏的五个生产基地和一个仓库提供绿电,所购绿电覆盖医药健康、生命科学、电子科技三大业务。

  其中,江苏南通制药基地是默克全球第二大制药基地,也是默克在欧洲以外最大的制药基地,年产量可高达100亿片药品,其产品包括甲状腺功能失调治疗药物优甲乐等;默克还在无锡建设了生命科学产品制造生产基地;张家港新建了半导体一体化基地等。

 

宁德时代投资超百亿开发海上风电

 

  据悉,全球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 300750.SZ )海上风电最大投资项目获批。福建省发改委1月29日公告,同意建设宁德深水A区海上风电场项目,建设规模800兆瓦,并建设500千伏海上升压站、500千伏陆上集控中心、配套储能、控制保护和辅助工程等。

  该项目开发单位为福建润时海上风电有限公司(下称福建润时),后者成立于2023年4月,注册资本25亿元,大股东为宁德时代子公司时代绿色能源有限公司,持股96%;福建闽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持有该合资公司3%的股权,中国电建集团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持有剩余1%股权。

  一名接近宁德时代的人士透露,宁德时代通过福建当地的电池工厂,换得了海上风电的开发指标,项目建成后可为工厂提供绿电,这是宁德时代投资的首个海上风电项目。

 

劳动用工

 

司法部要求法律援助机构为农民工提供"一次办好"服务

 

  据悉,为做好春节前后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司法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全国法律援助机构为农民工提供"一次办好"法律援助服务,包括畅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

  通知要求,全国法律援助机构要聚焦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法律服务需求,精准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做好进城务工人员请求确认劳动关系或者给予社会保险待遇等事项的法律援助工作,对申请支付劳动报酬或者请求工伤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免予核查经济困难状况,对诉讼时效即将到期等紧急情况,先行提供法律援助。

  通知提出,要加强普法宣传,拓宽服务渠道,利用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平台,线上线下为农民工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在农民工聚集地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或者联络点,方便农民工就近申请法律援助。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开设农民工话务专席。做好中国法律服务网"农民工欠薪求助绿色通道"工作,收集欠薪线索、解答留言咨询、转办法律援助案件。

 

宁夏修订新版高层次人才认定目录

 

  近日,宁夏自治区党委人才办、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修订印发新版《宁夏回族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目录》,进一步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新版目录修订前共21条,修订后77条,新增56条。"自治区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新修订的《目录》更加明确,重点将宁夏"三区建设""六新六特六优"重点产业布局,新型工业化以及我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五大领域,作为全区高层次人才培育、选拔、认定的主要工作目标,将高层次人才选拔认定与服务自治区发展大局和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进行优化调整完善。

  新修订的《目录》认定条件更加明晰,注重以工作实绩、创新价值、能力和贡献为导向评价人才,认定条件定性明确、定量清晰、界限明了、实操性强,形成了A类(国内外顶尖人才)、B类(国家级杰出人才)、C类(省部级卓越人才)、D类(行业类创新人才)、E类(中青年骨干人才)五个层次。对B、C、D类划分为科技创新创业、企业经营管理、教育卫生农业、哲学社科和文化艺术等领域,细化完善了各领域人才认定条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梯次认定体系。

  新修订的《目录》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宁夏综合竞争力为导向,将更多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创新团队等纳入了认定范围。新增省(部)级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何梁何利奖"、宁夏杰出人才奖获得者、"宁夏杰出科技人才培养工程"人选等4个类别认定条件。在小类中将葡萄酒酿酒大师和社会贡献突出的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纳入C类、D类认定范围,将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考核优秀人选纳入E类认定范围,首次将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和聘任制公务员纳入认定范围,以支持自治区重点部门、行业、产业和民营企业发展。

  新修订的《目录》创新提出"以岗定才""以绩定才""以赛定才"等标准,首次采取科研成果量化积分的认定方式,对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取得奖项的人员,累计达到一定分值可认定为相应层级;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解决就业人数、年营业收入、新增产值或纳税额、取得国家发明专利等综合性条件进行认定。

  据介绍,对人才长期以来取得的科研成果予以认可,有利于人才的长期成长发展与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宁夏自2018年实施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政策以来,已认定高层次人才三批2847人,自治区给予最高220万元的安家费和最高3000万元的科研和项目启动资金,在区内53家定点医院享受就医"绿色通道"服务,还可享受住房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保健、职称评审、科研服务等优厚待遇。

 

摩根大通中国区CEO梁治文将于2024年底退休

 

  2月1日,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CEO)梁治文(Mark Leung)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决定从摩根大通退休。2024年接下来的时间直到2024年底,梁治文仍将继续作为摩根大通中国区CEO以帮助公司完成交接。

  据了解,梁治文在摩根大通任职25年,曾在中国、新加坡、日本工作。他的职业生涯开始于利率衍生品交易部,之后曾任职于新兴市场、信贷交叉产品和股票衍生品等交易部门,并曾担任股票经纪业务的全球主管。2018年,梁治文被任命为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负责管理摩根大通中国在岸和离岸的各项业务,以便将摩根大通的全球网络和资源优势配置到中国。

  在梁治文担任摩根大通中国区CEO期间,摩根大通中国业务实现诸多突破。2020年6月19日,摩根大通宣布,已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将公司在摩根大通期货有限公司中的持股比例由49%增至100%。摩根大通期货成为中国境内首家外资独资期货公司。

  2021年8月,摩根大通宣布,中国证监会已对旗下在华合资券商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摩根大通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受让5家内资股东所持股权的事项准予备案,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成为中国首家外资全资控股的证券公司。

  2023年1月19日,中国证监会核准摩根资产管理控股公司成为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主要股东;核准摩根大通公司成为上投摩根基金实际控制人;对摩根资产管理控股公司依法受让上投摩根基金2.5亿元出资无异议。该项变更完成后,摩根资管对上投摩根基金持股比例达100%。至此,摩根大通也成为首家在本地法人银行、证券、期货、资产管理四大业务领域均实现全资控股的外资金融机构。

 

大众汽车任命中国新CTO

 

  1月29日,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发布,吴博锐(Thomas Ulbrich)将于4月1日起接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首席技术官,并兼任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首席执行官贝瑞德(Ralf Brandst?tter)称,吴博锐今后的工作重点是加强与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和大众安徽三家合资公司合作,继续推动中国本土化研发。

 

微软宣布游戏板块裁员1900人

 

  1月25日,微软对外宣布将对游戏部门进行人员调整。

  据悉,微软游戏部门将裁员1900人,约为微软游戏部门人员的8%。此次裁员涉及的员工分布在动视暴雪、ZeniMax和Xbox团队,但是以动视暴雪为主。

  对于裁员的具体原因,微软方面提到,进入2024年,微软游戏和动视暴雪的领导层致力于将战略和执行计划与可持续的成本结构相一致,双方共同制定了优先事项,确定了重叠领域。

  与裁员消息同时披露的另一个消息是,动视暴雪总裁Mike Ybarra和首席设计官Allen Adham将离开公司,而动视暴雪之前宣布的一款生存游戏也已被取消。

2023年10月,微软完成对游戏公司动视暴雪的收购,动视暴雪旗下拥有《魔兽世界》《使命召唤》《星际争霸》《暗黑破坏神》等众多全球知名IP。此次收购历时22个月,价值690亿美元,是微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交易。

 

恒隆集团董事长陈启宗退休

 

  1月30日,现年74岁的香港恒隆集团( 00010.HK )兼恒隆地产( 00101.HK )董事长陈启宗宣布退休,集团生意将交棒给他的长子、恒隆副董事长陈文博。

  陈启宗表示,自己并无健康状况,但公司寻找接班人已十余年,认为此时适合由陈文博接任,因此他将会在4月股东会后退出所有恒隆董事会职务以及旗下多个非牟利机构的主席,只出任"荣誉董事长"一职,给予管理层完全的自由度。

当前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恒隆选择此刻交棒,接班人将面临更为艰巨的外部挑战。对此,陈启宗表示,近几年世界快速转变,"现在是保本、保命、并非大发展的时期。"陈启宗认为,集团在财务及风险管理已走上正轨,不用太担心,最重要的是不犯大的资本开支错误,恒隆集团负债率较低,仍要小心为上。

 

马斯克500多亿美元薪酬方案被裁定无效

 

  1月30日,美国特拉华州衡平法院法官凯瑟琳·麦考密克(Kathaleen McCormick)裁定特斯拉(NASDAQ:TSLA)董事会在2018年授予CEO埃隆·马斯克的5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25亿元)薪酬方案无效,马斯克需要退还通过该计划获得的收入。但马斯克还可以向特拉华州最高法院提起上诉。

  根据McCormick的裁决,股东Tornetta已经证明了马斯克"控制着特斯拉",而董事会批准其薪酬的过程"存在严重缺陷"。

  McCormick表示,特斯拉在审判中几乎没有给出任何理由,来说明其是如何达成薪酬计划中的巨额奖励的,而且马斯克与一些董事会成员关系过于密切,以至于他们无法真正独立行事。

  McCormick指出,她的裁决是因为马斯克控制着特斯拉,而非该公司董事会和股东,至少在设定他的薪酬方面是这样。

 

司法裁判让“隐形加班”难隐形

 

据悉,法治日报1月31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法室副主任王天玉撰写的文章指出,在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近日联合发布的多起涉欠薪纠纷典型案例中,一起有关线上加班费引发的劳动争议案备受瞩目。该案是全国首例在裁判文书中明确提及“隐形加班”问题的案件,法院将下班后利用微信付出的实质性劳动依法认定为加班,保障了劳动者获得相应加班报酬的权利。这一判决对于在网络时代下班后继续工作的劳动者权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下班后还要盯着手机,即便回到家也得处理工作。”这样的抱怨对于职场劳动者来说,恐怕并不陌生。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终端的普及,人们生活获得了巨大便利,但同时也让部分劳动者被深深捆绑在了工作上,以致生活与工作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如何保障劳动者获得相应的报酬?如何防止劳动者私人生活被工作侵蚀?面对劳动者广泛存在的疑问和焦虑,法院在该案中给出了明确答复:劳动者长期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以外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工作,属于加班,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加班费。可以说,这起案件以权威、清晰的司法立场揭开了“隐形加班”的面纱。

  “隐形加班”是随着数字时代劳动方式转变而产生的新概念,指劳动者在日常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外,通过社交媒体或办公软件,与同事、客户沟通或按照用人单位指示处理相关业务,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加班有所不同。在数字技术对劳动形态和组织结构的不断改造的现实背景下,劳动的对象早已从实物加工制造拓展到了信息和服务产品。技术不断赋能劳动者在工作场所和团队协作之外,利用电脑、软件和自身技能完成特定任务。这一数字化劳动变革呈现的规模化、普遍化的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我们更新关于加班的认识,所谓的工作场所除了用人单位线下办公场所之外,还应该包括劳动者继续工作所依托的线上社交媒体或办公软件。

  关于劳动时间,我国劳动法规定,实行标准工时制的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四十四小时。劳动者超出该工时上限的工作时间属于加班,用人单位应按照法定标准支付工资报酬。实践中,一些劳动者脱离用人单位办公场所后仍处于工作状态,实际工作时间超出了法定标准。对此,法院创新性地提出“提供工作实质性”原则和“占用时间明显性”原则,并将其作为对“隐形加班”问题的认定标准,明确员工通过网络方式投入时间和付出劳动,应该认定为工作时间并支付劳动报酬,体现了对相关劳动法律的正确理解与适用,彰显了司法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力度与温度,并推动了工作时间认定标准随技术进步和劳动变革的新发展。

  从这起案件中,我们看到了司法机关对于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积极探索和努力。数字时代的诸多改变是显而易见的,但“披着数字面纱”的加班在本质上没有改变,仍是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指示监督下从事劳动。这起案例促使用人单位明确加班的边界以及不合理加班的法律后果。基于司法划定的红线,用人单位应当更为积极地思考如何完善劳动管理流程,尤其是将数字技术更好地用于提升劳动协作效率,而不是安排“隐形加班”。对于劳动者来说,既要增强法律意识,了解自身合法权益,学会保护个人隐私和保存证据以便维权,更需要适应虚实交互的工作模式,自觉建立工时上限的意识,避免被动陷入“隐形加班”。

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

 

工人日报1月29日刊发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江师范学院分中心研究员王志标撰写的文章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卓越的工匠精神是推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要通过培育青年科技人才的工匠精神,储备青年人才队伍,提升青年人才能力,促进青年人才成长。

  树立人才标杆

  人才标杆具有较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要积极树立青年科技人才标杆,通过分析总结和展示标杆的成才路径及其工匠精神,形成对青年科技人才强大的示范和鼓舞力量。

  一是对人才标杆的工匠精神进行深度总结。青年科技人才中的标杆具有较强的科技能力、精神和素养,工匠精神是人才标杆众多精神中对于科技自立自强至关重要的精神,值得深度总结。可以对人才标杆的学校、单位等进行深入调研,采集促进其工匠精神形成的典型事例、突出表现、精神内涵,将其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凝练。

  二是对人才标杆的工匠精神进行宣传推广。可对其科技成就及工匠精神进行关联性宣传,使工匠精神在社会上形成正能量,对青年科技人才形成辐射力和影响力;将其整理为典型案例,在继续教育课程、技术技能教育课程和其他课程中进行讲解,使其工匠精神在课堂中产生溢出效应和教育价值。

  三是对人才标杆的工匠精神进行范式推广。推广人才标杆工匠精神的范式是对工匠精神进行应用转化的关键环节,能够促进形成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打造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聚合力。因此,要从人才标杆工匠精神的形态、内容和做法着手,提炼出具有可应用性、可拓展性的范式,供青年科技人才学习。

  规范科技管理

  规范化发展在科技管理领域尤为重要。无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还是高新技术企业,规范科技管理都是确保青年科技人才形成工匠精神的重要保证。

  一是提升科技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对于青年科技人才的公平性。近年来,国家对于科技伦理越来越重视,出台各种制度文件对科技规范、科技伦理提出新要求。在落实过程中,要确保青年科技人才在项目评审、人才评审、贡献评价中的平等机会,使青年科技人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展示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成果中的贡献,赢得社会尊重,提升青年科技人才对于事业的忠诚度和获得感。

  二是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科技规范培训。要把科技规范培训作为助推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规范示例、规范引导、规范教育强化青年科技人才对于科技规范的敬畏之心,提升其自觉践行科技规范的能力。

  三是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科技创新的过程管理。要注重对科技环节的监督和把控,科研管理部门要经常组织青年科技人才进行学习会、讨论会,为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科技规范、科技伦理创造条件;纪检监察部门应注意搜集整理各种科技违规案件,以案说法,做好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警示教育。

  加强绩效激励

  确保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工作中形成和发挥工匠精神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绩效激励,化解其后顾之忧。

  一是根据青年科技人才的成绩和潜力为其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酬结构。青年科技人才过去的成绩是其能力的显性指标,一些关键性业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其发展潜力。用人单位要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成绩和潜力进行科学评估,拟定与此相称的薪酬安排。合理的薪酬结构能够激发人才的创造创新活力,发扬工匠精神,推动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涌现。

  二是在科研团队中根据青年科技人才的贡献提供匹配的激励报酬。青年科技人才在最初成长的过程中多依托于科研团队,并在服务于科研团队的过程中作出了自身的科技贡献。科研团队的管理者要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贡献给予肯定,并使其体现在充分的激励报酬中。

  三是为青年科技人才的应用性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通道。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成果的主要生产者,其成果中包含了能够进行转化利用的项目。政府和企业等各方应主动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服务,组织相应的成果转化活动,搭建成果转化平台。通过转化科技成果,青年科技人才能够按比例获取成果收益,这将对青年人才在科技工作中形成工匠精神产生正向促进和激励作用。

 

钱诚: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

 

《经济日报》1月25日刊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钱诚撰写的文章指出,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创新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关键作用,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要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人口是人力资源的基础,也是我国人力资源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的重要表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特征决定了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首先要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这对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要在优化人口发展战略上下功夫,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更好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

  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要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现代化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各种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实现人岗匹配、人事相宜和人尽其才。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利用效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青年就业率还需进一步提高,有就业意愿和能力的低龄老年人开发潜力巨大,提升人力资源在城乡间、地区间和行业间的配置效率还大有可为。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可以进一步激发广大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干事创业活力,让人才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稳定劳动参与率,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以此为抓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要实现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人口红利是长期以来支撑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抚养比和劳动力成本上升,需要进一步推动人口由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在一些科技前沿领域国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这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塑造“人才红利”,实现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要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就业既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事关人力资源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培育现代化人力资源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受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影响,我国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稳就业工作仍需持续推进。迫切需要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推动形成就业政策与产业政策有机协同、人力资源开发与实体经济发展联动的就业工作体系。以强化就业公共服务、保经营主体稳就业、抓好重点群体就业等,实现就业机会更加充分、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就业环境更加平等、就业能力持续增强、就业保障稳步提升。

 

专家论坛

 

金融可从关键方面支持中国式现代化

 

北京日报1月29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蔡昉撰写的文章指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成现代化的经济目标要求,我们需要深化对金融支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规律遵循和实现方式的认识。

  全面准确刻画基本实现现代化任务目标的内涵和路径,需要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立足于当代中国国情及其在经济社会方面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和理解经济发展预期的目标和面临的挑战,决定了我们能够多么有效地破解困难,抓住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对这些发展的新要求进行概括,我们就能深切了解金融可以从哪些关键方面支持中国式现代化。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保持经济增长的合理速度

  按照党的二十大的部署,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水平,就意味着在2022年的基础上,到2035年前的这段时间,年均GDP增长率需要达到4.66%。这要求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从而予以保障。

  随着2022年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人口发展新状况相汇合,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新常态增长轨道。一方面,由于劳动年龄人口以更快的速度减少,出现的劳动力短缺、人力资本改善和生产率提高速度放慢、资本回报率下降等情况,都将进一步降低GDP的潜在增长能力。另一方面,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也使需求侧因素特别是居民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常态制约。

  也就是说,如果不能稳定住潜在增长率,或者不能有效扩大消费需求,就会使GDP的实际增长速度向下偏离合理和合意的区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应该适应供需两侧的这种新常态,以应对由此产生的新挑战,特别是在支持对象上,从项目本位和企业本位转向居民家庭本位。

  转变金融基础功能和服务模式,追求高质量发展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增长,不再能够依靠不均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高质量发展至少需要符合以下两个方面的标准。

  从供给侧来看,经济增长不再由生产要素投入驱动,而是越来越依靠创新驱动和生产率的提高。与此相适应,金融发展的基础功能应该从动员资源转向支持创新,从培育和积累产能到创造性破坏,从以间接融资为主到更加倚重直接投资特别是风险投资,从重点支持大项目到更加包容、更加普惠的金融服务。

  从需求侧来看,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重要,既需要宏观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予以保障,也要求金融转变功能和服务模式予以支持,特别是以创新向善的姿态,运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最新成果增强金融的普惠性。

  金融要摒弃趋大避小的倾向,以普惠金融思维促进共同富裕

  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需要在以下方面施力,调动各种市场主体的活力和潜力,使发展成果得到充分的分享。一是保持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与GDP增长之间的同步关系;二是明显改善居民收入分配,显著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基本公共服务差异;三是增进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城乡发展的均衡性。这就要求金融摒弃嫌贫爱富、趋大避小的天然倾向,以普惠金融思维挖掘金字塔底层的潜力。

  为小农户、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千家万户提供金融服务,并不必然意味着“以小对小”的金融模式。在金融科技、(移动)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平台金融等新金融的发展新模式下,大量涌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业态,以互联网和大数据特有的趋近于零的边际成本,大幅度降低了金融业务的物质成本和交易费用,使业务范围在以往难以抵达的领域成为常态,从内涵和外延上扩大了金融的服务内容。

  转变金融理念,拓展金融内涵,加快绿色转型,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2035年做出了如下的目标描述: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无疑也是金融发展的目标和金融模式转变的方向。

  为绿色发展、绿色转型服务,以及更广义而言为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目标服务,涉及一系列金融理念的转变和金融内涵的拓展。

  一是这些领域具有私人收益与社会效益并存、外部效应特别突出的特点。例如,相比于经济学曾经广泛讨论的“公地悲剧”,气候变化问题足以被称为一个“地平线悲剧”,显现出超越传统的经济领域和商业视野的巨大外部性。

  二是绿色转型和ESG投资始终伴随着创新活动,或者说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只有以金融的创新适应和引领,才能有效支持这些领域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

  三是仍然需要加强监管,高度关注和防范金融风险。中国绿色经济和绿色金融起步很快,在绿色债券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及绿色金融国际化方面进展迅速,也逐渐成为一些投资和融资的热点。与此同时,需要把握好加快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平衡,特别要借助金融科技发展成果来提高监管水平,防范和应对超常规绿色发展可能伴随的超常规金融风险。

  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指导原则。

  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倡导者和积极参与者,为涵盖面广泛的共建国家创造和改善设施联通条件,建设的重点通常集中在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倡议本身、指导原则和建设内容,都决定了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有着更高的质量标准。同时,由于涉及极其复杂和多样的问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风险控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需要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互惠互利的合作原则、商业化运作的方式有效结合起来。

 

张其仔: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据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此,《经济日报》1月31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其仔撰写的文章认为,这是我国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巩固扩大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的需要,关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

  深刻认识重要意义

  从结构上看,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它们各有其特性,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传统产业种类多、体量大、市场广、产值高,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在产业链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离开传统产业,很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就不能完全循环起来,甚至会出现“断链”现象。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看,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等问题,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从实践情况看,若传统产业不能实现转型升级,就会导致其国际竞争力下降,引发整体外迁或部分外迁,造成研发与制造环节脱节。离开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也就无从谈起。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不能脱离社会需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扩大国内需求。传统产业是重要的就业渠道,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稳就业、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提升居民消费信心。居民需求既包括基本需求,也包括改善型需求、升级型需求。当前我国扩大内需,既要巩固拓展基本需求,也要不断扩大改善型需求、升级型需求。传统产业不但是满足居民基本需求的主体部分,而且通过转型升级也有利于扩大改善型需求、升级型需求。还要看到,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既受供给侧因素如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也受需求侧的制约。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可以不断巩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扩大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需求,进一步激励科技进步、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创新。

  传统产业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开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基本盘。近年来,随着国内劳动力、资源环境等要素成本普遍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南亚等地转移。同时,发达国家推动全球产业链布局重构,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出台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产业链高端环节回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应对这些挑战的需要。

  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

  其一,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迈进。从附加值率上看,就是要强化传统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各环节的增值能力,以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提升,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率。从结构上看,就是要增强重点环节和核心部件的国内自给率,不断提升我国资本品和中间品市场占有率。从质量和产品上看,就是要引导企业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不断提升产品、服务的质量水平和层次。要增加高端产品供给,加快产品迭代升级;提高质量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加快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制造”高端品牌。从动力上看,就是要转向创新驱动,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势领域锻长板,推进强链延链补链,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聚焦消费升级需求和薄弱环节,大力开发新产品,在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加快攻关突破和产业化应用。

  其二,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迈进。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要提升研发、设计、生产、企业管理等各环节的数字化水平,推动数字化设计、数字化控制、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服务的发展,节省设计和生产成本。要通过应用网络技术,实现网络协同设计、远程设计,实现生产制造过程的信息共享、企业设备的监控和运维,提高产品、管理和服务的精准性、协同性,推动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展,建设智慧供应链。要大力发展智能产品、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工厂,在重点行业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实现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决策和执行的敏捷性,缩短设计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化解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影响。

  其三,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化迈进。要进一步优化结构,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动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实现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加快绿色能源建设,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企业能效水平。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全链条、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加快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推动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流通、绿色金融、绿色消费、绿色管理等的发展。

  其四,推动传统产业向融合化迈进。从产业上看,就是要促进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从资源利用上看,就是要促进行业耦合发展,实现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和产业衔接。从要素上看,就是要促进新型要素与传统要素有机融合,促进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发展。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大支持力度,为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要素保障。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集中优势资源,推进传统产业核心技术、关键产品的攻关和应用。支持传统产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支持传统产业企业通过多种融资方式进行技术改造或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转型升级。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落实企业购置用于环保、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所得税抵免政策,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信贷支持,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传统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建设培养基地,面向传统产业领域培养一批数字化转型人才、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工程师队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二是激活需求潜力。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稳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吃穿等基本消费品质,推动增加高品质基本消费品供给,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促进居民耐用消费品绿色更新和品质升级,更好满足中高端消费品消费需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内需潜能。通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研发设计、商务服务、通信技术等服务要素嵌入制造业产品,显著扩展现有产品或服务的形态和模式,更大程度地丰富最终消费者的体验。推动企业通过运用大数据更精准地发现消费者需求,进一步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和创造新的需求,推动运用数字化技术和新型要素重塑产业形态和商业运行模式,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接,实现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

  三是优化组织方式。充分发挥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优势,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大力度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深化传统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培育一批能发挥带动作用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传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鼓励企业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和水平,开展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构筑安全稳定、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

 

专家论点辑要

 

  ▲报告认为提升名义GDP增速是稳杠杆的关键

 

  据悉,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1月25日发布的《2023年度宏观杠杆率》(下称《报告》)指出,"2023年债务扩张有限,而宏观杠杆率大幅攀升,名义经济增速放缓应是这两个数据矛盾的主要原因。"

  《报告》指出,2023年实体经济债务增速与2022年基本持平,全年同比增长9.8%,处于历史上较低水平;但宏观杠杆率上升幅度超过了2022年,全年上升13.5个百分点达到287.8%,四个季度分别上涨了8.8、1.5、3.0和0.2个百分点。

  《报告》认为,当前很难进一步压降债务增速,稳杠杆的正解是扩大有效需求,7%左右的名义GDP增长率是一个较为合理的目标。

  为推动名义GDP增速回升,《报告》建议,对于财政政策,保持必要的财政赤字率水平,主要由中央政府加杠杆,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使用,减轻地方偿债压力。

 

中小企业

 

小微企业金融健康报告公布

 

  1月30日,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发布小微企业金融健康报告。基于严格筛选后的调研数据构建金融健康指数,从日常财务管理、风险防范应对、资本筹措管理等多维度,对小微企业当前金融健康状况进行系统性分析;结合小微企业当前金融服务提出针对性建议,助力小微企业提振信心,增强经营韧性。

  报告编制了金融健康指数,分为:非常不健康(0-40)、比较不健康(40-60)、比较健康(60-80)、非常健康(80-100)。参与调研的大部分企业分布在40-80分值区间,有超三分之一小微企业表现为金融不健康。

  从地区上看,需要重点关注河南、陕西等地的小微企业,处于金融不健康状态的占比偏高;广西和重庆的小微企业金融健康状况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从企业成立时长上看,成立时长在3-5年和8年以上的小微企业金融健康状况欠佳,需要重点关注。

  在日常财务管理上,小微企业的应收账款拖欠问题较为严峻,资金回流压力较大,需要重点关注。在非常不健康组内,80%左右的小微企业不能按时收回应收款项。

  目前,小微企业主要面临来自市场竞争、日常周转资金紧张、价格波动等方面风险。风险意识不足、金融素养不够、缺乏合适保险产品等是制约小微企业提高保险保障的重要原因。

  在资本筹措管理上,小微企业依然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从银行融资面临缺乏抵质押担保物、银行授信流程复杂且时间过长、融资成本高等困难。从融资渠道上看,小微企业间接融资经验较多,其中传统商业银行是最主要融资渠道,直接融资(股权投资)使用度偏低。这方面科创类(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小微企业参与度相对更高。

针对如何提升小微企业金融健康状况,报告给出了五大建议。一是重点关注小微企业最紧要的现金流问题,缓解由于应收账款拖欠严重所带来的现金流压力。这会直接关系到企业自身存亡和供应链产业链安全,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投入更多支持。二是推动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现金流管理的能力,改善日常经营管理的长期表现。金融机构要为不同类型的小微企业开发更加便捷、低成本、适配度高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三是金融机构应该针对小微企业的风险特征和保险需求,研发更多适配度高、性价比高、保障力强的普惠保险产品,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和效率,将客户金融素养赋能融入到业务中。政府可以开展保险知识普及教育,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和行业监管。四是金融机构要不断优化普惠金融产品服务,提高金融可得性和适配性。通过"信贷+"综合金融服务进行经营赋能,更好满足小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多样化需求。政府可以加大对弱势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发挥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补位价值,切实降低融资成本。五是提高社会整体的金融健康意识,促进金融健康理念和指数的推广实践。政府和金融机构可以探索应用小微企业金融健康指数,将其作为检测小微企业经营状况、指导金融机构赋能小微企业可持续经营、检验政策支持小微企业效果的有力工具,成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指标体系一部分。

 

经贸态势

 

美议案拟限制特定生物公司

 

据报道,海外因素再度令中国医药股上演“惊魂时刻”。1月26日下午,A股、港股市场医药板块急跌,CXO(医药外包服务)“药明系”公司股价跳水,基因测序公司华大基因( 300676.SZ )、华大智造( 688114.SH )亦午后走跌。市场流传一份美国国会议员关于限制外国生物技术公司的议案,涉及相关公司。

  1月25日,参众两院多名议员共同提出了一项两党立法,旨在阻止外国对手窃取敏感的美国基因数据和个人健康信息。该议案将禁止所有由外国对手拥有或控制的生物技术公司的商业运营威胁国家安全,不得通过联邦合同、拨款和贷款获得美国纳税人的资金。议案的发起人包括,美国“国土安全和政府事务委员会”主席、民主党参议员加里·彼得斯,共和党参议员比尔·哈格蒂,以及“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共和党众议员迈克·加拉格尔,该委员会成员、民主党众议员拉贾·克里希纳穆尔蒂。

该议案尚未成为正式法案,拟立法禁止所有由外国对手拥有或控制的生物技术公司通过联邦合同、拨款和贷款获得美国纳税人的资金,“华大系”三家公司和药明康德被提及。

 

美国防部又"拉黑"16家中国实体

 

  据报道,美国国防部又"拉黑"16家中国实体。1月31日,美国国防部更新"中国军事企业"名单,新增旷视、依图、长江存储、禾赛、东方网力、中国电信等16家在美国直接或间接经营的中国企业。该名单目前主要是警示作用,但可能为美国政府其他部门的进一步制裁提供参考。

  美国国防部称,根据美国国会《2021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第1260H条的法定要求,新增了"中国军事企业"的名单,称目的是对抗中国的军民融合战略。

 

欧盟再次延长对俄经济制裁

 

  据报道,欧盟理事会1月29日发布声明,宣布把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再延长6个月至今年7月31日,理由是俄乌冲突持续。

  声明说,这些制裁包括对贸易、金融、运输、奢侈品、海运原油、部分银行和媒体等方面的限制。此外,欧盟还出台了一些限制俄规避制裁行为的措施。

  欧盟理事会表示,只要冲突继续,就会维持欧盟实施的所有制裁措施,并可能在必要时采取更多措施。

  俄罗斯驻欧盟外交使团此前就欧盟制裁发表声明说,俄罗斯经济并未"分崩离析",在欧盟等国际舞台上孤立俄罗斯的企图告以失败,使俄罗斯"遭受战略性失败"的目标没有得逞。俄方同时斥责制裁是欧盟"在域外实施非法限制、政治敲诈、新殖民主义行径"。

  自俄罗斯2022年2月发起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之后,欧盟大幅扩大了对俄制裁范围,迄今已通过了12轮对俄制裁。针对欧盟的制裁,俄罗斯采取了反制措施。

 

俄白续签落实联盟国家一体化法令

 

  据报道,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联盟国家最高国务委员会1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举行会议,其间签署旨在落实联盟国家一体化的新三年期法令。俄罗斯总统普京与到访的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出席会议。

  两国领导人在会上总结了2021年至2023年实施建立联盟国家条约主要方向的法令的落实情况,并签署2024年至2026年的新三年期法令,旨在进一步加强两国在工业、农业、能源、物流和信息等领域的全方位互动。双方还签署有关推动联盟国家发展的其他十余项文件,涉及科技、基建、文化艺术、媒体等多个领域

  普京说,面对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在世界舞台密切合作,始终如一地相互提供切实盟友支持;两国将致力于构建一个民主和公平的多极化世界秩序。卢卡申科说,两国商品和服务贸易总额去年达到约54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两国过去三年实施相关法令的结果。

  俄罗斯与白俄罗斯1999年12月8日签署建立俄白联盟国家条约,规定两国在保持各自国家主权、独立和国家体制的同时,建立邦联性质的国家。

 

投资视点

 

北京市重点工程计划公布

 

  1月30日,北京市发布"3个100"市重点工程,包含100个重大科技创新及现代化产业项目、10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100个重大民生改善项目,旨在以重大项目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据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3个100"市重点工程中,包含120个新建项目和180个续建项目,力争当年竣工项目65个。项目总投资约1.2万亿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2811亿元,对全市投资的支撑比例保持在三成以上。

  此次发布的重点工程包括100个科技创新及现代化产业项目,例如全力推进怀柔科学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领域的重大科技设施平台集群项目,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医药健康产业等先进制造业项目。此外还包括金融业、服务业扩大开放,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空间资源以及文化旅游等领域项目。

  10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将重点聚焦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绿色低碳和韧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等铁路、公路项目,以及轨道交通、站城一体化交通枢纽、城市道路及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城市运行保障设施和新基建等项目。

  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北京市还发布了100个重大民生改善项目,不断提升百姓获得感。其中包括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政策性住房、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等城市更新项目,以及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绿化、水务和消费新地标等项目。

  此外,临空经济区国际消费枢纽、首都规划展览馆等200个重大项目也列入了2024年前期推进项目,力争加快落地实施。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发布的市重点工程,精心筛选了一批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的重大投资项目,释放了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强劲信号。下一步将以此为抓手,建立台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下大力气扩大有效投资,推动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上海临港加大知识产权金融支持力度

 

  近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支持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若干政策》提出支持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全面提升、助力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创新拓展、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持续优化、促进知识产权服务能级持续跃升等四方面、15条支持内容。

  其中提出,激励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对获评国际专利奖和"中国专利奖""中国商标奖"等国家及本市奖项的,给予不超过50万元的分档奖励。加大知识产权金融支持力度。对通过质押知识产权获得贷款的,按实际利息支出的50%给予支持,同一单位每年资助总额最高100万元。对购买知识产权保险的,按实际保费支出50%的比例给予支持,同一单位每年资助总额最高20万元。

 

山东拟2025年基本实现"县县双高速"

 

  据悉,山东省人民政府近日发布《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加快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到2025年基本实现"县县双高速",在建及营运里程达到10000公里。

  在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行动方案》中提出要发展快捷融合的城际和市域(郊)铁路网,以轨道交通辐射带动沿线城镇发展,到2025年,城市轨道交通在建及营运里程达到700公里。同时提出,到2025年,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380个。畅通黄河流域出海通道,合作建设50个内陆港。支持济南机场和青岛机场建设国际枢纽机场,培育烟台、临沂等区域枢纽机场,建设现代化运输机场群。

  《行动方案》中还提出做大做强建筑业。到2025年,千亿级建筑业企业集团突破4家,超500亿级12家,超100亿级45家。发展总部经济,推动大型优质建筑业企业在鲁投资,带动山东企业发展。发挥建筑业吸纳就业潜力,培育满足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管理、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产业工人队伍。

  在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方面,《行动方案》中提出,支持济南、青岛、烟台、潍坊4个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到2025年,全省新增绿色建筑2亿平方米以上,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100%。

 

山东出台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聚焦设施扩量、服务提质、体系增能,提出未来三年全省养老工作的发展目标,量化了护理型床位占比、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等重点指标。同时,明确实施养老机构固本强基、居家社区扩围增效、医养康养提质赋能、农村养老提档达标、养老人才提升培育、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养老产业提速发展等"七大行动"。

  《行动计划》要求,2026年年底前,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保持在70%以上,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保持在100%。养老服务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发展智慧养老院100家,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90%以上,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保持在100%。养老与相关行业加快融合发展,形成一批产业链条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龙头企业、服务名牌和产业集群。

  好的政策落地生根,离不开各类保障。《行动计划》规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县级以上政府设立养老服务专项资金。各级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将不低于55%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鼓励利用闲置资源举办养老服务机构,简化审批手续,5年内按土地原用途适用过渡期政策。

 

辽宁发布推动经济稳中求进43条新政

 

  1月29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布《辽宁省推动经济稳中求进若干政策举措》,提出了积极促进消费、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外贸质效提升、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九个方面共43条政策举措。

  新评省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奖补100万元

  在积极促进消费方面,提出鼓励各地发放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补贴和餐饮消费补贴,省级在一定额度内按不低于50%比例,对发放消费补贴的市予以配套支持。积极打造消费场景。对2023年度获评的辽宁美食街,每个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新评定10个省级夜经济示范街区,每个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获评2023年度"辽宁品牌展会"每个展会项目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获评省级电商直播示范基地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培育10个文体旅融合发展消费新场景,每个奖补50万元。

  同时提出大力发展冰雪经济。推进沈阳冰上中心、抚顺雪上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各地加快完善冰雪场地设施,鼓励各市对原有冰雪场地及配套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对符合条件并入选为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竞赛场地的,根据承办任务情况给予奖补。对新评选的省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每个奖补100万元。

  企业新获评"中华老字号"可一次性奖励50万元

  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分别给予新获评"中华老字号""辽宁老字号"的企业50万元、3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省内当年网上零售额500万元以上并首次进入统计部门调查单位库的线上企业,按照其纳统零售额的3%对该企业给予奖励,每年奖励金额不超过100万元。对当年注册成立并达限纳统的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经营主体,每个给予不超过10万元奖励,次年零售额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再给予不超过10万元奖励。对非当年注册成立并于当年首次达限纳统的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经营主体,入库次年零售额增速超过10%(含)以上的,给予不超过15万元奖励。

  激励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对在库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2024年各月度零售额增速高于8%的,月度零售额增量每达1000万元,给予不超过5万元奖励。对在库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2024年各月度餐饮收入增量100万元-200万元(不含)的,给予2万元奖励,餐饮收入增量每达100万元再给予一定额度奖励。

加大企业上市扶持力度。对在境内科创板、主板、创业板上市企业,延续执行相关补助政策。对在北京证券交易所首发上市企业分阶段给予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补助;对以红筹方式在境外证券交易所首发上市企业,按照募集资金投资于辽宁金额的1%一次性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奖励另按相关政策执行。坚持"随报随审"原则拨付企业上市补助。

 

  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4405个

  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提出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到2024年底前,再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4405个,对每个新建站点给予5000元财政补贴,基本实现行政建制村全覆盖。

  推进工业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支持在辽研发工业软件首版次产品并在重点行业应用,给予单个项目最高500万元资金支持。以"免申即享"方式,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级智能工厂,对新获评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新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

  2024年,建设16个省级快递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试点先行区,培育22个省级快递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典型项目。对新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给予一次性500万元奖补。对新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补。对新获评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试点的,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补。对代表辽宁参加全国顶级职业体育联赛的俱乐部,取得全国前三名的,分别给予1000万元、500万元、300万元一次性奖励。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方面,提出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对规上工业企业建设研发机构进行运营绩效评估,对评估优秀的给予最高100万元资金支持,鼓励各市制定相应的配套奖补政策。支持行业领先企业等经营主体设立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对创建成为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的给予不低于500万元资金支持。

  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保险试点。对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和试点地区企业投保专利保险的,按实际投保年度保费60%的比例给予补贴,年度补贴总额最高5万元。其中,涉及高价值专利保险、包含专利保险的新保险产品,保费补贴标准上浮10%,年度补贴总额最高10万元;知识产权证券化所涉及保险、投保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保险,保费补贴标准上浮20%,年度补贴总额最高15万元。

  全年解决用工缺口70万个以上

  在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提出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全年解决用工缺口70万个以上。建设500个左右"舒心就业"指导服务站点。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执行期至2025年底。降低房地产市场交易成本。对一年内出售自有住房并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可由购房地给予一定额度的购房补贴,卖旧买新时间不分先后;对新购或租赁(自持)存量非住宅商品房的,可采取购房补贴、租金补贴、降低相关交易费用等方式予以支持;对转让非住宅商品房的,可适当降低相关交易费用,具体实施细则由各市县按实际情况制定。推动各市出台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转换为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鼓励采取顺位抵押等方式开展业务。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重点保障住房困难的城镇家庭和引进人才。对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通过建设筹集配租型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实施住房保障。

 

沈阳规划208平方公里临空经济区

 

近日,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沈阳临空经济区管理办法(试行)》,规划临空经济区占地面积20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航空制造维修、智能制造、商务会展、航空物流、跨境电商、航空金融、生物医药和总部经济等临空高端产业。

  据介绍,沈阳市政府将支持临空经济区争取专项债券和上级专项资金,每年整合不低于10%的各类专项资金(如人才专项、工业专项、基建专项、科技专项、新兴产业专项、服务业发展专项、外经贸产业专项、金融专项、文化旅游专项、会展专项、大型活动专项、中小企业专项、数字经济专项等,临空经济区城建项目优先列入市本级城建计划)约10亿元,用于支持临空经济区发展。

 

山西发布重点产业链"链长制"2024年行动计划

 

  据悉,山西省重点产业链链长制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印发《山西省重点产业链"链长制"2024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确立年度目标任务:围绕重点产业链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优化制度体系,细化发展路径,强化服务支撑,力争到2024年底,产业链企业突破700家,整体营收突破7000亿元,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行动计划》要求,完善链长制工作机制,全力推行"政府+链主+园区"招商、"重大项目+链长+属地"共建、"链主+链核+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链长牵头单位+园区"锻造、"产业链+专家"智库、"产业链+链主企业+产业基金"运作等"六种模式",链长制工作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推动产业链提质升级,着力强化精准性政策、系统性规划、协同性发展、关键性技术等"四项支撑",推动"链主"企业"以大带小"、链上企业"以小托大",持续开展产业链配套签约活动,打造密切协作、高效协同、一体联动的产业链发展生态。

  《行动计划》还明确了10项重点工作、责任单位、时限进度以及全年工作成果。山西省大力推行"政府+链主+园区"招商模式,力争每个招商引资承载示范开发区每年至少形成2个以上招商落地项目,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各市每年分别形成10个以上产业链招商落地项目;建立推行产业链"重大项目+链长+属地"共建模式,力争在5条省级重点产业链探索形成"项目+链长+属地"共建示范模式,亿元以上省重点产业链项目达到150个;深度实施产业链"链主+链核+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模式,力争省级重点产业链企业突破45家,链上企业突破700家,5条以上的产业链形成协作联合体试点示范,并向16条产业链推行;健全完善产业链"链长牵头单位+园区"锻造模式,力争在有条件的5条以上重点产业链形成"链长牵头单位+园区"锻造示范;建立推行"产业链+专家"智库模式,2024年全年,各链长牵头单位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组织开展相关专家咨询对接活动,并视情况形成相关专家咨询报告;探索建立"产业链+链主企业+产业基金"运作模式,力争推动产业基金在省级重点产业链上发挥引导带动效应;强化重点产业链精准性政策支撑,优化完善产业链激励政策。

 

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发布涉企行政合规指导清单

 

  据悉,为进一步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近日,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印发《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涉企行政合规指导清单》(简称《清单》),预先为企业经营活动设置"红绿灯",帮助企业筑牢"防火墙",从源头上预防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清单》由行政机关按照"谁主管、谁制定、谁负责"的原则,梳理企业高频多发违法事项,列明相关法律规定,提出相应合法合规建议,并根据违法行为发生频率、危害后果等因素设定风险等级,帮助企业提前找准违法风险点,做好风险防范。

  《清单》涵盖登记注册、信用监管、反垄断、价格、反不正当竞争、网络交易、广告、产品质量、食品、特种设备、计量、标准、认证、检验检测等市场监管主要执法领域,从合规事项、常见违法行为表现、风险等级、法律依据以及违法责任、合规建议和指导机构等6个方面,梳理行政合规事项113项,是一本浓缩版、精华版的"市场监管合规指导手册"。

  一些新设企业对相关法律法规还不了解不熟悉,合规能力较为薄弱,通过随查随学随用《清单》可以帮助他们在经营活动中守牢法律底线,实现从之前的"无知无觉,被动受罚"到"对照自查,主动迎检"的思路转变,防止因小失大,给企业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024年深圳GDP增速目标为5.5%

 

  1月30日,深圳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深圳市市长覃伟中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24年深圳市生产总值(GDP)增长预期目标是5.5%,要实现外贸进出口稳规模、稳份额、稳增长。

  2023年,深圳GDP达到3.46万亿元,同比增长6%。全年进出口总额3.87万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出口2.46万亿元,增长12.5%,出口总量连续31年居内地城市首位,与全球超200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覃伟中表示,2024年深圳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外贸进出口稳规模、稳份额、稳增长,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

  2024年,深圳将如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国际贸易枢纽建设取得新突破,深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全面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拓展东盟、中东、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从具体的目标来看,2024年深圳要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额1400亿美元,数字贸易进出口额600亿美元,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3000亿元,新增海外仓20万平方米。

  报告指出,2024年深圳将推动网络与通信、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等支柱型新兴产业迭代升级,抢抓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低空和空天经济等产业新风口,建设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加快提升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制造、生物医药、工业母机、高端精密仪器设备、工业软件等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具身智能机器人、合成生物、脑科学与脑健康、细胞与基因、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新增长点。

  据了解,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剑指未来产业新赛道等相关内容。例如,北京提出加快推进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加强原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开辟量子、生命科学、6G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力落实新一轮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培育提升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民用航空、空间信息等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奋发有为推动"二次创业"再出发--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再发力,在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上再发力。

  业内人士表示,北上广深不约而同加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全国经济将产生非常强的带动作用。

广州放开120平方米以上住房限购

 

2024年1月27日,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的通知》(简称《通知》),提出继续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优化调整限购政策、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等政策措施。

  《通知》指出,在限购区域范围内,购买建筑面积120平方米以上(不含120平方米)住房,不纳入限购范围;在限购区域范围内,居民家庭将自有住房用作租赁住房并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手续的,或者在广州市存量房交易系统取得房源信息编码并挂牌计划出售的,购买住房时相应核减家庭住房套数;对于具备合并不动产权证书条件的房屋,购房人可以申请转移登记业务、合并登记业务一同办理;商服类物业不再限定转让对象。通知自2024年1月27日起正式实施。

  《通知》指出,建立广州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和金融机构精准对接,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通知》还指出,进一步完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供应结构和政策体系,加大供应力度,不断满足各类保障人群住房需求。2024年计划筹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1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10万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8万户。

对此,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稳定商品房市场是稳定内需和消费基本盘的重要一环,也是稳定市场预期的关键之举。此次《通知》首先从需求端着手,落实1月26日住建部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提出的“要坚持因城施策、精准施策、一城一策,用好政策工具箱,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各城市可以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的精神。

 

成渝双城经济圈2024年重大项目清单发布

 

  1月26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发布《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4年重大项目清单》。包括现代基础设施、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同创新、巴蜀文旅、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对外开放、公共服务等7大类300个项目,总投资约3.6万亿元。

  今年,川渝两地将锚定年度任务,全力推动新开工项目尽早开工建设,续建项目加快形成更多实物工程量,完工项目尽早投产投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跑出加速度。

 

宁夏落实重点任务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近日召开的宁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披露,2024年,宁夏全面落实"1234"重点任务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1234"重点任务是指夯实稳增长一个基础,抓好数字经济和产业集群两个重点,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三大工程,开展招商引资扩量、园区改革创新、企业服务增效、安全基础提升四项行动。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工业投资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5%。

  今年宁夏工业经济统筹包抓机制,一体化推进稳定增长、安全环保、招商引资、转型升级等重点任务,压实市、县、园区主体责任,力促前100户重点企业产值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力促100个新建项目开工率达到80%以上,100个拟投产项目贡献产值达到640亿元,100个技术改造项目全部建成投产。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增长极,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造2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2千亿级现代化工产业集群、打造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打造千亿级轻工纺织产业集群。并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主攻方向开展新一轮全覆盖、高强度技术改造,实施企业融通上云赋智计划,新增上云企业1000家,增长50%。

  招商引资方面,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重大战略、制造业规划布局和产业梯度转移,积极争取一批头部企业战略合作项目和关键项目落地,实现引进一个带来一批。助企服务增效方面,健全龙头企业培育库,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生态主导力的行业领军和单项冠军企业,力争百亿级企业达到11个,五十亿级企业达到16个。

 

今年江西省工业发展重点敲定

 

  据江西省工信厅日前披露,今年,江西省将以深化细化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为主抓手,以制造业创新驱动、数智化改造、绿色低碳转型为路径,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积极培育,扎实推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和新型工业化。

  按照省重大项目"十百千万"工程部署,江西省大力推进工业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全年调度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000个左右,带动全省完成工业固定投资5000亿元左右;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攻坚,力争赣州市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纳入工信部重点支持世界级集群培育库,在铜基新材料、光伏、锂电、航空、电子信息等优势领域再争创1至2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梯次发展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体系。

  积极开展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遴选10个左右县(市、区)和10个左右开发区作为试点,在全省60%县(市、区)开展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千项技改、万企升级"计划;鼓励龙头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吸纳或整合创新资源,加强产业链内、链间、链群联合技术攻关,提升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重点在锂电、汽车电子等领域组建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以上。

 

IMF上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据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30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将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3.1%,较去年10月预测值高出0.2个百分点,并表示这反映了对中国、美国以及一些大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预期的上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皮埃尔-奥利维耶·古兰沙当天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全球经济继续表现出"令人瞩目的"韧性,通货膨胀稳步下降,增长依然坚挺,"软着陆"的可能性增加,但经济扩张步伐仍然较慢。

  具体来看,发达经济体2024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为1.5%。其中,美国2024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为2.1%,较此前预测上调0.6个百分点;欧元区2024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为0.9%,较此前预测下调0.3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2024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为4.1%。

  报告预计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3.2%,与此前预测持平。报告指出,多国央行上调政策利率以对抗通胀等一些举措正拖累经济增长,加之低迷的潜在生产率增长,2024年至2025年的经济增长预测值低于2000年至2019年间3.8%的平均水平。

  报告指出,在供给侧问题缓解和限制性货币政策背景下,大多数地区的通胀下降速度快于预期。但古兰沙警告,中东地区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红海局势持续紧张,这些因素都可能扰乱大宗商品和供应链,给全球通胀带来上行风险。

 

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并暗示暂不会降息

 

  据报道,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月31日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5.25%至5.5%之间不变,并暗示暂时不会降息。这是美联储连续第四次维持这一利率区间不变。

  美联储在当天发表的声明中说,近期指标显示美国经济活动持续稳步扩张。自2023年初以来,就业增长有所放缓,但依然强劲,失业率保持在低位。通货膨胀水平在过去一年有所缓解,但仍处于高位。

  声明强调,在考虑对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进行任何调整时,制定货币政策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将仔细评估未来的数据、不断变化的前景和风险平衡。在更有信心确定通胀率持续向2%的目标迈进之前,降低利率"是不合适的"。

  声明还重申,在评估适当的货币政策立场时,美联储将继续监测即将发布的信息对经济前景的影响。如果出现可能阻碍目标实现的风险,美联储将准备酌情调整货币政策立场。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当天会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联邦基金利率很可能处于本轮紧缩周期峰值。如果经济发展与预期大体一致,美联储将开始调整政策力度。但他同时表示,根据本次会议,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不太可能在3月达到信心水平,并确定3月是采取行动(降息)的时机"。

多数美联储官员去年底预计,如果通胀率持续逐步下降且经济稳定增长,美联储可能在2024年三次下调利率,每次下调25个基点。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一项跟踪数据显示,截至发稿时,市场预计美联储在今年3月会议上维持利率的可能性已升至超过60%。

 

欧元区和欧盟经济去年均增长0.5%

 

  据报道,欧盟统计局1月30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经季节和工作日调整后,欧元区和欧盟去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均增长0.5%。

  数据显示,经季节调整后,去年第四季度欧元区和欧盟经济环比零增长,欧元区经济同比增长0.1%,欧盟同比增长0.2%。

  去年第三季度,欧元区和欧盟GDP均环比萎缩0.1%。去年第一和第二季度,欧元区和欧盟GDP均环比增长0.1%。

  数据还显示,去年第四季度,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拉脱维亚经济表现相对较好,分别环比增长0.8%、0.6%、0.4%和0.4%。爱尔兰、德国以及立陶宛经济表现不佳,环比下滑0.7%、0.3%和0.3%。

  分析人士指出,尽管数据显示欧元区经济在2023年下半年避免了技术性衰退,但受能源价格上涨、信贷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欧元区经济依然萎靡不振,其中欧盟主要经济体德国经济萎缩,法国经济也表现平平。

  标普全球市场财智公司欧洲经济主管迭戈·伊斯卡罗表示,到2023年底,欧元区经济"勉强摆脱了衰退"。但他担心,欧元区经济在2023年最后一个季度陷入停滞后,今年上半年将难以实现增长。

  伊斯卡罗说,在需求疲软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情况下,2024年欧洲经济前景仍然充满挑战。

 

欧元区1月通胀率为2.8%

 

  据悉,欧盟统计局2月1日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1月通胀率按年率计算为2.8%,低于去年12月的2.9%。

  数据显示,1月欧元区食品和烟酒价格同比上涨5.7%,非能源类工业产品价格上涨2.0%,服务价格上涨4.0%,能源价格下降6.3%。

 

法国新总理施政纲领提出4个优先项

 

  据悉,法国新总理阿塔尔1月30日在法国国民议会就其施政纲领发表演说,提出劳动、公共服务、社会权威和环境4个方面的"优先行动"。

  阿塔尔表示,他所领导的政府要提高劳动者待遇;医疗等公共服务要可及且优质;要通过提高文明素质、尊重权利与义务来维护社会权威;要加强环境保护。

  围绕这4个优先项,阿塔尔宣布了最低工资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医疗与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改革方向,以及加强青少年文明素质教育、保护生态环境等多种措施。此外,阿塔尔还强调应加强法国工业建设、深化欧盟建设等。

1月9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任命34岁的时任国民教育和青年部长阿塔尔出任总理,使他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建立以来最年轻的总理。

 

西非三国宣布立即退出西共体

 

  据报道,西非国家马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1月28日发布联合公报,宣布立即退出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共体)。

  马里过渡政府发言人阿卜杜拉耶·马伊加当天在国家电视台宣读了联合公报。公报说,这三个国家"回应本国人民的期望、关切和愿望",决定立即退出西共体。

  公报说,西共体已背离创立时的理想和泛非主义。该组织在打击恐怖主义和应对安全威胁时没有向三国提供援助,并对三国实施了"非法、不人道和不负责任"的制裁。

  此前,西共体在马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发生军事政变后对三个国家实施制裁。

  西共体成立于1975年,旨在加强区域一体化,促进成员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合作。马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退出前,西共体共有15个成员国。

另据悉,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共体)1月28日宣布,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和马里仍然是该组织"不可分割的成员",以回应这三个国家当日稍早时宣布立即退出西共体的联合公报。

  西共体在一份声明中说,尚未收到这三个成员国关于退出西共体的任何直接通知。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和马里仍是西共体的重要成员,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仍致力于通过谈判解决政治僵局。

 

香港2023年本地生产总值上升3.2%

 

  据悉,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1月31日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的本地生产总值预先估计数字显示,2023年本地生产总值实质同比上升3.2%。

  根据预先估计数字,2023年第四季度本地生产总值同比上升4.3%。私人消费开支第四季度同比上升3.5%,2023年全年同比上升7.4%。服务输出及服务输入2023年同比分别上升21.2%及26%。

  特区政府发言人表示,香港经济在2023年第四季度继续恢复,访港旅游业和私人消费仍然是主要动力。受惠于访港旅客人数在香港与内地和国际全面通关后有所恢复,服务输出展现强劲反弹态势。在住户收入上升及特区政府多项措施的支持下,私人消费开支在防疫措施取消后转为显著上升。整体投资开支随着经济复苏而转跌为升。

  发言人认为,外围环境在2024年将继续为香港的货物出口带来压力。与此同时,访港旅客人数应会随接待能力继续恢复而进一步上升,特区政府致力推动举办盛事也会带来额外的提振作用。固定资产投资也将继续增长。

 

投资分析点评

 

▲北京16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约2478亿元

 

  1月27日,北京市一季度16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总投资约2478亿元。

  据了解,此次开工的重大项目主要集中在五个领域:一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开工清华国重昌平基地、永丰实创园二期等26个现代化产业项目,总投资380亿元。二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开工轨道交通1号线支线等52个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316亿元。三是城市更新行动落地,开工钟鼓楼周边院落申请式退租等24个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150亿元。四是惠民生暖民心实事,开工保障性住房、清华附小清河分校等38个民生改善项目,总投资1599亿元。五是灾后恢复重建和防洪能力提升,开工房山区养老服务机构水毁修复、门头沟区乡村公路建设等20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总投资33亿元。

  "这些项目开工落地会有力支撑全年投资,建成后将有效实现补短板、扬优势、优布局、强功能。"北京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围绕市区重大项目建立台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推动项目顺利实施、投资加快落地,为实现一季度"开门红"、完成全年投资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9%,超额完成年度预期目标,充分发挥了投资对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今年北京市还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以更大力度做好投资工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大金重工拟斥资12亿元投建唐山曹妃甸250MW光伏项目

 

  据悉,大金重工(002487)1月30日晚公告,公司拟通过下属公司投资建设唐山曹妃甸250MW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包含大金重工十里海12.5万千瓦渔光互补保障性光伏项目、大金重工十里海12.5万千瓦渔光互补市场化光伏项目。项目资本金出资比例20%,由公司以自有资金支付,其余资金向金融机构申请配套项目贷款,合计投资总额不超过12亿元。

  据介绍,项目建设期预计不超过12个月(自项目开工之日起计算),项目建成后运营期25年,由大金重工下属子公司唐山金瑞和唐山金弘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分别投建和运营125MW。项目一和项目二需要按照不同比例配置储能或购买储能调峰服务。

  大金重工主要从事风电装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新能源投资开发、建设和运营业务。大金重工本次在唐山曹妃甸区投建可再生能源项目,是基于区域产业综合布局和发展而实施。大金重工在当地已规划建设出口海工基地,定位于供应海外风电市场未来更高技术标准的产品需求,从而保障后续出口订单的生产和交付。

  大金重工此前在2023年半年报中介绍,基于风电海工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公司已启动在唐山和盘锦基地配备更先进、满足更高交付标准的生产设备和配套设施。正在建设的盘锦和唐山基地占地规模更大、码头设施条件更优。优良的海港码头是将风电装备产品运往全球,支撑海上风电未来发展的突破口。

大金重工自2021年开始启动风电场投资建设,2023年上半年,彰武西六家子250MW项目实现并网发电,运营情况良好。据大金重工2023年半年报,未来,公司还将持续积极践行国家双碳目标,大力参与新能源开发建设工作。公司规划三年内建成并网2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储备新能源开发资源500万千瓦。上述项目建成并网后,将为公司创造稳定的经济效益。

 

▲华工科技拟5亿投建新厂

 

  2月1日晚间,华工科技(000988)公告,为解决生产场地分散、发展空间受限等因素影响,华工科技全资子公司华工正源拟投资新建工业厂房及厂房配套建筑。

  本次建设投资概算不超过5亿元,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为华工正源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新建工业厂房及厂房配套建筑约8.3万平方米,建设工期约12个月,计划2025年上半年完成竣工验收投入使用。

华工科技为华中地区一家高校背景的上市企业,以"激光技术及其应用"为主业,在已形成的激光装备制造、光通信器件、激光全息防伪、传感器、信息追溯的产业格局基础上,针对全球"再工业化"发展趋势以及自身特点,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智能制造关键产品及解决方案。

 

  ▲中国电建拟投180亿元建设38个光伏项目

 

  2月1日晚间,中国电建(601669)公告,董事会同意由公司下属子公司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电建新能源)投资建设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395MWp光伏项目(一期200MW)等38个光伏投资项目,项目总投资合计约180.27亿元。

  今年1月9日,中国电建2024年度光伏组件框架入围集中采购招标刚刚开标。招标公告显示,中国电建本次招标容量共42GW,包含P型单晶硅组件12GW,N型单晶硅组件30GW,规模空前。

  对于电站投资方而言,目前光伏组件价格处于低位,投建电站项目收益率十分可观。

  中国电建最新披露的投资中另一个看点是电建新能源。去年6月,中国电建宣布筹划分拆控股子公司电建新能源上市,去年8月,中国电建披露了分拆预案,且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电建集团已原则性同意上市公司实施本次分拆。

  去年6月,电建新能源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成功引入10家实力雄厚的投资者,募集资金76.25亿元。

  中国电建此前表示,本次分拆完成后,电建新能源将坚持中国电建旗下从事中国境内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项目开发、投资、运营和管理业务的唯一平台业务定位不动摇,借助资本市场力量迅速增强自身资本实力。

  上述预案显示,"十四五"期间,电建新能源将进一步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预计到2025年,控股风电、光伏新能源装机规模有望比肩行业龙头,跻身国内新能源运营商第一梯队。

  中国电建近期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公司新建能源电力类项目4590个,新签合同金额6167.74亿元,同比增长36.17%,增速位列公司三大业务板块之首。

 

▲海德股份拟进入破产管理人行业

 

  1月29日,海德股份(000567.SZ)公告称,近期,公司与四川豪诚企业清算事务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算公司")及其股东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公司将以自有资金1773.36万元收购清算公司现有股东持有的清算公司的51%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清算公司将成为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的控股子公司。公司通过本次交易控股清算公司进入破产管理人行业。

  公告称,清算公司设立于2005年,是我国最早从事企业破产及债务重组业务的专业服务机构之一,已入围19家法院的管理人名册。   

  据了解,海德股份持有稀缺AMC牌照。

 

  ▲XREAL宣布完成6000万美元战略融资

 

  据报道,AR眼镜品牌XREAL1月30日宣布已完成新一轮6000万美元战略融资。据悉,本轮融资将用于产品研发和光学引擎生产基地的扩建,这意味着XREAL可以进一步提升AR眼镜的产能,预计在2025年将达到200万台的生产规模。

  据彭博社披露,这家初创公司预计今年将再生产50万至100万台AR设备,营收将达到1亿至1.5亿美元。到2025年,XREAL预计将生产多达200万台设备,并转化为2亿至3亿美元的营收。

  XREAL成立于2017年,获得了包括快手、蔚来资本、云锋基金、红杉中国、高瓴、洪泰基金、中金资本、金浦投资、顺为资本、CPE源峰、华创资本、爱奇艺等投资者的支持。迄今为止,这家公司已融资3亿美元。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2023胡润世界500强发布

 

  1月31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3胡润世界500强》显示,上榜企业门槛同比增长7%至2170亿元,总价值同比增长12%至382万亿元,位于美国、中国的上榜企业数量排名前两位。

  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认为,价值可能是衡量一家公司实力的重要方式,考虑了一家公司未来的盈利潜力。此次上榜企业总价值超过380万亿元,意味着上榜企业将在未来10年创造380万亿元利润。

  不过,企业价值正在快速变化。胡润介绍,三成五年前上榜胡润世界500强的企业,如今已经跌出此次榜单。此次上榜企业的总价值上涨12%,主要得益于软件与服务、半导体以及传媒和娱乐板块强劲增长。

 

▲第三届胡润中国食品行业百强榜出炉

 

  1月29日,第三届胡润中国食品行业百强榜在上海发布。榜单显示,贵州茅台以2.2万亿元价值蝉联中国食品行业最具价值企业,比去年下降5%。

  榜单前10名中,有5家是白酒企业,依次是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山西汾酒、洋河股份。

  榜单显示,今年上榜门槛为90亿元,比去年下降10亿元;前10名门槛为1900亿元,比去年下降400亿元。上榜企业总价值为8万亿元,比去年下降12%。

  "在中国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最值钱的企业,不是一个生活必需品,而是食品行业的高档白酒,这在全球是绝无仅有的。唯一比较相近的,是瑞士,它价值最高的企业是一家做食品的,就是雀巢公司。"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表示。

 

▲迈瑞医疗66.52亿元收购惠泰医疗21%股份

 

  据悉,市值超3400亿元的医疗器械"一哥"迈瑞医疗(300760)1月28日晚公告,公司拟通过全资子公司深迈控以协议转让方式收购科创板公司惠泰医疗(688617)21.12%股份,转让金额合计约66.52亿元。惠泰医疗实际控制人成正辉承诺,将不可撤销地放弃所持惠泰医疗10%股份所享有的表决权。

  同时,深迈控拟受让晨壹红启持有的珠海彤昇全部0.12%的普通合伙权益(迈瑞医疗持有珠海彤昇99.88%的有限合伙权益),珠海彤昇目前持有惠泰医疗3.49%的股份。

  本交易完成后,深迈控及其一致行动人珠海彤昇合计持有惠泰医疗24.61%股份,惠泰医疗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深迈控,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李西廷和徐航。

  1月28日晚,惠泰医疗也同步发布相关公告。惠泰医疗的主营业务为电生理、冠脉通路及外周血管介入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为我国电生理领域国产龙头企业及心血管领域国产领先企业,具备深厚的技术储备与丰富的产品矩阵。

  惠泰医疗1月28日晚公告,本次交易完成后,成正辉将继续担任公司副董事长及总经理职务。深迈控及其控股股东迈瑞医疗目前暂无在未来改变公司主营业务或者对公司主营业务作出重大调整的计划。

  迈瑞医疗看好电生理等心血管产品的市场发展趋势,不断构建和丰富耗材型业务布局是公司重要发展战略方向之一,为此迈瑞医疗积极寻找全球优秀标的进行并购整合,期望实现内外协同发展。

  近年来,迈瑞医疗格外重视外延式并购为公司发展带来的驱动效应。2021年,公司就收购了全球知名的IVD原材料领域公司海肽生物(HyTest),实现了在IVD原材料领域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2023年,迈瑞医疗再次完成对德国DiaSys控股收购,成功构建起体外诊断产品全球供应链平台,为实现IVD业务的全面国际化奠定基础。

  据迈瑞医疗最新公告,通过本次交易,公司将以此进入心血管领域相关赛道,并将利用在医疗器械领域的积累和人才储备,助力惠泰医疗提升研发能力、优化产品性能。

 

▲山东黄金拟斥资超百亿收购国内最大单体金矿床探矿权

 

  山东黄金(600547.SH)1月26日晚间公告,拟收购公司控股股东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黄金集团")全资子公司山东黄金地质矿产勘查有限公司(简称"黄金地勘")所持山东省莱州市西岭村金矿勘探探矿权,转让价款共计103.3亿元。此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但未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公告显示,本次交易的标的资产西岭金矿探矿权是目前为止国内探获的最大(世界级巨型)单体金矿床,资源储量丰富,且相邻于三山岛金矿的东侧,为三山岛金矿矿体沿走向和倾向的延伸部位。按照山东省及烟台市政府关于金矿资源整合的要求,西岭金矿应与三山岛金矿进行整合,统一开发。

  公告称,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黄金资源储量进一步增加。

 

  ▲康恩贝控股股东推出股份增持计划

 

  2024年1月30日晚间,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康恩贝,600572)发布关于控股股东增持公司股份计划的公告。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浙江省中医药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计划在6个月内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康恩贝股份,拟累计增持股份占康恩贝现总股本的比例不少于2%、不高于4%,这是康恩贝在1月22日晚间发布以自有资金2亿元至4亿元回购公司股份公告之后的再一次价值守护行动。

  据了解,这也是康恩贝控股股东自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对公司实施增持以来的又一次增持举措。

 

▲滴滴与宁德时代宣布正式成立换电合资公司

 

  1月26日,滴滴与宁德时代在福建省宁德市宣布正式成立换电合资公司。换电合资公司将依托双方的技术优势和运营能力强强联合,从网约车场景切入,为众多新能源车辆提供高效换电服务。此次合作是双方在公共补能领域的重要战略布局。

  除成立换电合资公司之外,宁德时代还与滴滴旗下小桔能源形成战略合作意向,将推动在储充一体等更广泛新能源领域的合作。

▲威马汽车重整程序启动

 

  1月26日,上海市三中院公告,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威马汽车")正式进入重整程序,计划于3月29日召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

  预重整期间,威马汽车评估资产价值约为96亿余元,审计负债金额约为250亿元。

  威马汽车成立于2015年,创始人是沈晖,拥有两个造车资质及工厂,分别位于浙江温州和湖北黄冈。

  威马汽车曾是国内头部造车新势力企业之一,市场地位仅次于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

  2018年,威马汽车被吉利控股集团起诉侵犯商业秘密,2020年品牌下车辆又发生多起自燃事件,该公司经营逐渐陷入困境。2023年10月,威马汽车申请预重整。

 

▲恒大终被清盘

 

  1月29日,香港高等法院正式公布,在呈请人佳盛环球(Top Shine Global Limited)于2022年6月提交的清盘呈请第6次聆讯上,对中国恒大集团(03333.HK,下称"中国恒大")颁布清盘令。同时,亦公布了颁布清盘令的理由。

负责审理此案的陈静芬法官指出,对恒大清盘,意味着解决包括创办人兼集团主席许家印控制权等一些问题的同时,将更换公司的管理层。

  根据本次判决书,中国恒大已严重资不抵债,无力偿还债务,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恒大曾提出过重组计划,但后因销售不及预期、恒大地产(中国恒大的主要附属公司)被立案调查等因素而无法进一步推进重组。同时,还有45%的C类债权人反对相关重组方案。

  数据显示,中国恒大共有10只存续美元债,余额143.104亿美元,已全部违约。恒大地产有13只存续境内债,规模513.63亿元;其中余额40亿元的"20恒大04"已违约,而其余境内债均发生过展期。

  恒大集团执行总裁肖恩回应中国恒大被颁令清盘称,接下来,集团将积极与清盘人沟通,依法配合清盘人履行相关程序,根据国际惯例、市场规则推进债务化解等工作;将稳步推进保交楼等重点工作。

  据悉,2022年6月,清盘呈请人佳盛环球以债权人身份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对中国恒大的清盘呈请。涉及财务义务金额为8.625亿港元,呈请人由连浩民代表。彼时,中国恒大表示,将极力反对该呈请。公司一直在积极与债权人沟通,推进境外债务重组工作。

  从2022年6月至今,中国恒大清盘呈请聆讯已经延期过7次。

  根据香港有关规定,法庭通常会在以下情况颁布清盘令,如公司无力偿还债务、法庭认为清盘乃属公正及公平等。在考虑上述理由时,法庭通常会了解公司实际状况,包括是否没有还债能力及是否仍有解决争议的方案。

  在被呈请清盘期间,中国恒大曾发起过债务重组,但最终因恒大销售不及预期、恒大地产(中国恒大的主要附属公司)被立案调查等因素而无法重组。

  根据香港有关条例,一间公司可申请自动清盘,或被法院强制清盘,公司任何一位债权人、股东或公司本身,均可提出将公司清盘的呈请。呈请人通常会聘请律师拟备和提出清盘呈请的程序。

  法院一旦信纳已符合香港《公司清盘条例》第177(1)条所载其中一项要求(包括公司无力偿还债务),便可对该公司发出清盘令。法院会考虑债权人的意愿以及公平公正原则。在强制清盘期间,所有针对公司的诉讼程序及债权人的行动都会自动中止,除非法院批准此类程序开始或继续。

  此外,董事的权力将被暂停,而受法院监督的清盘人将负责收回及变现公司资产、调查公司事务、裁定债权人的申索,以及从清盘产业中分配给债权人。一旦公司完成清盘,清盘人将向法院申请免除清盘人的责任及解散公司。

  汇生国际资本有限公司总裁黄立冲表示,中国恒大被清盘是早晚的事情,要阻止被清盘,只能是"白武士"站出来提出一个可行的债务重组方案,但迟迟没实现。如果中国恒大正式清盘,境外债权人就只能等待清盘后的资产分配了,股东也基本会全部清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恒大能让境外债权人分配的资产应该不多。

  一般而言,在香港清盘的公司债项偿付的优先次序是:员工工资等权益支出、有资产担保的有担保债权人、清盘的开支(包括清盘人的薪酬)、无担保债权人等。

 

管理视点

 

决策出问题,是因为它可能被居心不良的人操纵了

 

哈佛商业评论2月2日刊发初创企业、基金和C级高管团队的组织设计和沟通策略师玛丽娜·格拉兹曼(Marina Glazman)撰写的文章指出,影响我们日常决策的变量很多,但最有影响力的可能还是他人的态度和偏好。人类寻求归属感的本能帮助我们互相合作,建立了系统和社会,但也给居心不良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误导、哄骗甚至胁迫我们为他们、而不是自己的利益服务。

  我所说的“同伴压力操纵”(peer pressure manipulation)直接针对我们的共性本能。有五种操纵手段尤其会导致决策者陷入误区,如选择可疑的合作伙伴或投资、雇用不合格的代理组织、为构思不周的内部活动开绿灯,以及支持坏主意。

  这里,我们将讨论如何保护自己和团队的决策免受同伴压力操纵影响。一旦可以识别这五种常见的操纵策略,你就能在推销产品、想法、投资或行动方案时,随时进行保护性心理练习。

  同伴压力操纵如何实现?

  操纵者需要你即便没有得到明确说明,依然接受下面三个假设。这些想法构成了同伴压力操纵的基础,所以要学会注意和评估何时有人希望你相信这三个“真理”:

  · 其他相关人相信操纵者告诉你“他们也这样想”。

  · 他人的意见不仅真实,而且与你的决定有关。

  · 在决定违抗或赞同他人观点时,你的个人最佳利益受到威胁。

  识别五种操纵策略以及如何转移每种策略时,请记住这个框架。

  五种操纵策略

  这些场景灵感来源于我与不同领域决策者的对话,我将其整理为了现实案例。他们会:

  1、盗取信誉。科技会议主席莎拉需要为她的活动再预约一位演讲者。一位营销专家提出了申请。他说曾与亚马逊、PayPal、Stripe和其他主要品牌合作,还点名了一个“科技股权”非营利组织,说他想为边缘群体的创始人赋权。莎拉印象深刻,于是约了他做演讲。

  但在他演讲几分钟后,她后悔了。这位专家没有向观众提供任何营销建议,而是向他们推销自己的服务。他甚至提供了一个“特别一次性折扣”,一位与会者称这一举动实在“令人尴尬”。

  演讲失败后莎拉更详细地研究了这位专家,看看她遗漏了什么。这才得知他的客户实际上是亚马逊、PayPal、Stripe等公司的现任或前员工,而不是他说的这些公司本身。她也找不到他参与声称支持的事业的任何记录。

  看起来莎拉的“专家”虚假地将自己与品牌和事业联系在一起,他知道这些品牌和事业会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并将它们的可信度挪用到了自己身上。

  当某人的推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关系时,要审查其真实性。询问有关这些关系的问题。这个人与这些人或品牌到底有什么联系?他们是否在这些事业上投入了时间?他们采取了哪些行动来践行他们宣称的价值观?

  2、利用共同敌人赢得信任。虽然我们经常会因共同兴趣与人建立联系,但我们往往会立刻喜欢上那些与我们有相同负面观点的人。

  和格温一样对CFO感到不满的人更有可能向她推销他们的提议。和本一样担心交易会对自己有害的人更可能赢得他的信任。共同的负面情绪可以将人们团结起来,但也可以帮助操纵者让人们与他们的目的保持一致。

  仔细审查所有引用共同敌人或共同威胁建立融洽关系的推销。如果有人谈到你们对灾难性结果或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恐惧,或者声称与你一样对某个人、某种情况或某个品牌感到愤怒,就要注意了。他们使用这种共同威胁的方式很重要。他们提到这个威胁是因为这是一个他们想解决的实际问题吗?还是说,这种共同威胁除了帮助他们与你建立联系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作用?如果有人只是为了表示志同道合而激起你的愤怒或恐惧,那么他们就是在引导你接受所有他们接下来说的话。

  最后,不用怀疑每个与你分享恐惧的人。但是,你正在考虑的产品或计划应该因内容本身而不是所反对的内容引人注目。

  3、伪造市场验证。品牌合作未能推动销售后,营销主管乔丹重新阅读了他们合作品牌的案例研究,以调查问题。他注意到一些之前没注意到的奇怪现象:案例研究是假设的,没有点名实际客户。这个品牌还有大量的社交媒体受众,但参与度较低,表明可能有“僵尸粉”。该品牌网站上的媒体标识原来代表的是付费广告,而不是文章或新闻。乔丹开始认为这个品牌在伪造他们的受众规模,甚至是之前的成就。

  对操纵者来说,想伪造市场验证实在过于简单。他们知道,强大受众群体的表象迎合了我们寻求同行认可和归属感的本能。他们希望我们相信这些指标的表面价值。

  我们很容易相信表象。但要花点时间了解一下市场洞察的来源,以了解受众的规模和情绪。NPS 、使用统计、网络分析和社交参与等量化数据比粉丝数量更能直接反映情绪。要拿到参考资料和案例研究对象的名字,并询问网站上媒体标识等模糊信息。

  4、试图抹黑竞争对手。迈克尔是一家营养饮料品牌的销售总监,他希望与当地的一家经销商合作。但另一个竞争品牌也想合作,而且他们中只有一个能拿下独家代理权。于是,迈克尔告诉经销商选择另一个品牌有风险。迈克尔说,他们的产品在营养科学界不被信任,许多人认为它“不安全”。迈克尔暗示说,与他们合作会损害经销商的声誉,甚至要负一定责任。

  批评竞争产品的质量或特性并无不妥。但试图通过把它们描绘成有污点、不合法或是被禁止的来诋毁它们,则是一种操纵性策略,会让人们担心如果敢做出错误选择,就会被污名化。在迈克尔的案例中,他引用了社会上最大的污点之一来诋毁竞争对手:无视安全。

  如果你感到不安,觉得向你推销东西的人想诋毁或丑化竞争对手,你需要首先从描述中分析事实。深入研究“人们认为”或“社会相信”的说法,看看到底是谁说了什么,他们的原话是什么?他们使用了“不安全”这个词,还是只是一种描述?各利益相关者是如何解释这些来源的信息的?

  如果你认为这些描述确实有价值,那就迈出下一步。评估其优点,而不考虑其他选项。拒绝错误的二分法:仅仅因为选项A不好,选项B就一定好。

  5、分而治之。凯德是一位雄心勃勃,却没有完全得到同行信任的物流经理,因为他似乎总是渴望更多权力。他请副总裁允许他组建一个监管委员会并担任主席。这个委员会表面上可以保护公司免受意外事故的影响,但同时也会让凯德接触到其他经理的私人项目日志。副总裁没有买账,但他告诉凯德,如果团队其他成员都同意的话,他会予以考虑。

  所以凯德向部门负责人请愿。他告诉他们自己已经得到了副总裁的支持。部门负责人不想惹起愤怒所以签字同意。然后,凯德告诉经理们,他们的部门负责人已经加入,经理们也不情愿地签字同意。人们对授予凯德监督持谨慎态度,但他们不想挑战老板和同事,所以没人站出来。因此,凯德向副总裁展示了团队的“一致支持”,并获得了组建委员会的许可,这个私下没有人想要的委员会。

  这种策略被称为多数无知(pluralistic ignorance)。它通过在群体成员中引起反对一个坏主意的恐惧来发挥作用,因为他们被(错误地)引导相信自己是唯一的反对者。

  如果你发现自己被迫采纳一个不确定的共识观点,可以调查一下它是否得到了实际支持——还是只是遵从。问问同事们喜欢这个想法的哪些地方,以及他们认为它有什么帮助。观察他们的语气。他们是在传播观点,还是只在附和?通过分享自己的不确定性,为坦诚的反馈创造一个机会:“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感觉。你确定这是正确的吗?”匿名调查也可以通过发现团队成员没有分享的实际观点,为讨论打开大门。

  同伴压力操纵者不会用最有力的论据来说服我们。他们只是利用我们对认可和关系的需求,或者我们在群体中失去地位的恐惧。

  好消息是,我们不需要停止关心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来抵制这种操纵,只要我们识破其中的花招、简单的漏洞和错误的假设。因此,我们要提出问题,检验自己的说法。当你质疑操纵基础时,操纵就会瓦解。很多时候,其他人会感谢你的反击。

 

信息化建设

 

上海发文支持五个重点区域打造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

 

  1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宝山区打造吴淞创新城等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普陀区打造半马苏河有色金属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临港新片区打造临港科技城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打造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这五个重点区域的《若干措施》自2024年1月15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

  其中,《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5年,引领区服务平台交易规模突破7000亿元,引育50家标杆平台企业,建设形成"千亿平台、千万品类、千企上云、百项服务",大宗商品千亿级交易服务平台能级提升,工业品电商服务平台覆盖产品品类超千万种,数字化技术带动千家企业上云上平台,构建集聚百项专业服务产品的产业生态。浦东新区在集聚培育一批高能级平台主体、优化服务平台发展的营商环境的同时,还将重点打造一批功能突出的特色园区,张江数链(元宇宙)产业基地重点聚焦服务中国芯、创新药等先导产业的专业服务平台及工业品电商平台,世博园B片区央企总部基地重点培育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及专业服务平台,金桥5G产业生态园重点发展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陆家嘴集聚专业服务平台及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外高桥聚焦支持培育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类专业服务平台及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

  《关于支持宝山区打造吴淞创新城等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提出,依托宝山区位优势和资源,到2025年,大宗商品互联网交易服务平台与大宗商品生产、流通和配套服务实现高效融合、创新发展,提升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全国领先的大宗商品产业生态圈更加优化,新培育2家上市平台企业、3家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基本建成绿色低碳供应链核心功能区、长三角绿色低碳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高质量的低碳供应链数据库。并提出聚焦吴淞创新城,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服务平台集聚区。依托宝山区内产业园区综合资源优势,培育建设大宗商品电子商务示范园、南大智慧城、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等若干个"平台+园区"产业社区。通过规则创新、要素创新和监管创新,着力提升服务平台的发展能级规模、辐射带动力和产业衍生力,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龙头和高成长性的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和绿色低碳供应链服务平台企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领先大宗商品产业生态圈,助推产业规模能级、产业集聚度和市场价值进一步提升。

  《关于支持普陀区打造半马苏河有色金属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提出,依托普陀区位和商贸优势,到2025年,区内服务平台企业交易额持续向上突破,力争建成万亿级平台。孵化培育若干全国领先、亚太知名的有色金属供应链企业和一批独角兽企业。服务平台专业化、智能化、一体化、低碳化水平大幅提升,交易、物流、仓储等全流程服务进一步完善,形成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强劲的迭代升级能力,稳步释放服务平台引领带动效应。据悉,普陀区沿半马苏河水岸发展带建设大宗贸易总部集聚标杆园,围绕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产业链和垂直行业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

  《关于支持临港新片区打造临港科技城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集研发设计、供应链优化、企业服务、展示体验功能为一体的服务平台集聚区,培育集聚40家以上更高开放度的重点功能型平台,服务1000家以上重点企业,带动4000亿元工业总产值和40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值,支撑临港新片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国际化体系建设,加快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关于支持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打造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提出,充分发挥虹桥商务区"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大科创"功能优势,到2025年,培育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资源配置力和创新驱动力的龙头型服务平台企业,集聚10家以上具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整合能力的高成长性企业;培育若干"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争取相关国家级和市级服务平台落地,建成以数字化转型示范和专业服务为特色的服务平台集聚区,成为链接长三角城市群、"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城市的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新高地。

 

山东发文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据悉,山东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大数据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7个方面共18条工作举措,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塑强山东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力争三年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10%。

  近年来,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措施》强调,要强化数字技术突破,提升数字技术供给能力。每年实施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鼓励长周期支持模式,提升数字技术原创策源能力。实施数字技术攻关工程,聚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关键领域,以"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每年部署不少于20项关键技术攻关任务;建立省级数字产业重点项目库,每年谋划推出100个重大数字产业项目。

  山东省将加快构建数字技术梯次实验室体系,建强用好高水平创新平台。加快量子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建设,建强高端智能家电、虚拟现实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工业大脑、基础计算架构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共享平台,聚焦高端工业软件、未来网络、虚拟现实等重点方向,打造"5351"数字经济创新平台体系。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育强数字经济主力军。《措施》提出,3年内新培育数字经济领域高新技术企业3000家以上、数据要素型重点企业100家以上,全国电子百强、软件百强企业达到10家左右。每年新培育10家左右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0家左右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实施300项左右企业技术创新项目。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数字产业新增长点。省市联动高水平建设山东科技大市场,为数字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生态化"服务。加快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示范基地等布局,推动数字领域科技成果"边研发、边转化"。加大数字领域科技成果奖励力度。

  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实施数字强省重点人才引育工程,建立"数字工匠"培育库,在细分领域设置泰山学者申报专项,每年支持引育数字领域紧缺型、引领型高端人才不少于30名。支持数字经济领域重大创新平台中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人才团队以"特聘专家+青年专家"方式组团申报泰山学者。创新推行CDO(总数据师)制度。

  实施科技示范赋能行动,加快培育壮大数字产业集群。开展产业数字化提质增效行动,推动超过2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环节全面数字化率达到70%,"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率达到80%左右。

 

 

美国拟限制外国账号恶意使用AI云服务

 

  据报道,继芯片出口管制后,美国商务部着手管制云的出口。1月28日,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工业和安全局(BIS)发布新规的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称如果外国用户使用美国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来训练AI(人工智能)大模型,且大模型的参数达到一定水平,那么美国IaaS公司就需要向美国商务部上报外国用户的信息,该规定对IaaS经销商也使用。该规定截至4月29日向公众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称,美国IaaS商和外国经销商提供大规模算力基础设施服务,而外国"恶意人士"可以使用这些基础设施来训练大型AI模型,以协助或自动化恶意网络活动,这引起了担忧。BIS称,这些服务可以临时注册,易于更换,还有"恶意人士"通过经销商来使用服务,这都阻碍了执法部门获取恶意人士的身份。

  美商务部称,还可采取"特殊手段",封禁或限制云的外国用户账号。

 

法国启动自旋电子技术研究计划

 

  据报道,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1月29日宣布,在法国东南部城市格勒诺布尔正式启动一项国家级研究计划,旨在促进自旋电子技术发展,并以此推动数字领域的节能和可持续发展。

  这项计划由法国替代能源与原子能委员会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导,为期八年,将获得3813万欧元资助。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说,自旋电子技术为数字领域发展提供了颠覆性解决方案。与传统电子学相比,它利用电子的自旋等特征,可实现更强功能以及更低能耗。

  数字领域发展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不可忽视。有关预测认为,到2030年,数字领域将占全球电力消耗的20%到30%。因此,未来电子设备除了计算能力、微型化、成本等指标外,也需要重视能效指标。

 

李俊:培育数字贸易竞争新优势

 

《经济日报》1月25日刊发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数字贸易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李俊撰写的文章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这是党中央顺应全球贸易发展趋势和国际分工演进规律,结合现阶段中国外贸发展现实需要作出的战略部署。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不仅持续赋能传统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而且创造出了新的贸易模式和贸易形态,以数据为生产要素、数字服务为核心、数字订购与交付为主要特征的数字贸易蓬勃兴起,成为推动全球贸易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此背景下,要充分认识到数字贸易在促进贸易提质升级方面的重要作用,抓住发展机遇,塑造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

  顺应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数字贸易是全球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我国贸易规模持续稳步增长的新动力,发展数字贸易对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大意义。

  从国际看,当前全球贸易发展趋势正从传统的货物贸易、价值链贸易、服务贸易向数字贸易升级演进,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加大对数字贸易领域的投入力度,力图抢占国际分工与贸易新的制高点。数字贸易的快速发展不仅能有效降低现有产品全球价值链的组织和协调成本,而且能提供一系列新的可贸易产品及相应的新的全球价值链,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型全球价值链体系,并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我国要适应全球价值链的调整进程,在巩固传统贸易发展优势的同时,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培育数字贸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起新的贸易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从国内看,受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等影响,我国外贸持续稳定发展面临一些挑战,稳外贸压力有所增加。发展数字贸易能够推动全球资金、技术、人才、知识、数据、服务等要素流动畅通,不断拓展服务可贸易的边界,扩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增强全球贸易发展动力。展望未来,加大力度发展数字贸易是我国稳定外贸发展态势、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必然选择。对此,需要提高数字贸易发展的战略定位,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跨境电商、贸易数字化等手段,帮助企业拓展市场、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贸易附加值。

  深刻认识现实基础

  当前,数字贸易正在成为引领全球贸易增长的重要力量,要深刻认识其面临的优势与差距、机遇与挑战,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

  从发展优势看,我国具备发展数字贸易的良好基础条件。一是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较大,数字市场前景广阔。多年来,我国依靠庞大的国内数字消费市场,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助力作用,迅速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二是数字贸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跨境电商出口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B2C跨境电商交易市场,2022年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达到2.5万亿元,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到2.1万亿元。三是数字平台企业综合实力较强,支持数字贸易发展的产业链优势明显,相关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数字技术人才持续涌现,应用场景等资源要素较为充沛。

  从发展机遇看,当前全球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我国数字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重大机遇。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产业和贸易发展拓宽了空间。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直播电商、移动支付、远程制造、智能机器人、大数据营销等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跨境电商、云服务、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各类经营主体创新活跃,为数字贸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为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我国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开放平台持续推进数字贸易领域改革创新,成功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并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致力于对标更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此外,我国大力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网络。截至2023年9月底,中国已与五大洲30个国家建立双边电子商务合作机制,带动提升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为我国数字贸易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空间。

  我国数字贸易发展有很大提升空间。虽然B2C跨境电商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但B2B跨境电商发展相对滞后,数字服务贸易发展不充分,数字服务出口国际市场占有率低。此外,我国数字平台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海外收入占比不高,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我国数字贸易发展还面临着不少挑战。一是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芯片、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领域需要进一步突破。二是数字贸易国际规则的话语权较弱,在相关规则制定方面滞后于西方发达经济体。三是数字市场开放水平有待提高,需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治理水平。

  把准未来发展着力点

  面向未来,我国要在数字化发展浪潮中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塑造新优势,推动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积极打造数字经济对外合作开放高地。

  一是明确数字贸易发展的战略定位。加强数字贸易顶层设计,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支持数字贸易企业走出去,全力扩大数字服务出口。研究制定数字贸易重点业态目录,出台支持数字贸易相关的投资准入、财政金融、人才引育等政策。支持地方开展试点和示范,促进数据跨境安全、自由流动,在数字服务市场开放、电子发票和数字身份认证等方面先行试点。

  二是实现跨境电商提质增效。持续推动B2C跨境电商业态创新,进一步增强消费品跨境电商优势,积极发展B2B跨境电商贸易,扩大与制造业相关的信息技术、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等数字服务进口,以此推动技术创新和价值链升级。鼓励跨境电商企业深耕行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带动生产端个性化、定制化发展。

  三是加快推进贸易数字化进程。促进数字贸易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融合发展,支持外贸企业在贸易开发、贸易撮合、贸易执行、贸易服务等全链条各环节实现数字化转型,推进贸易供采对接、贸易服务平台、外贸基础设施数字化。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在贸易科技、发展模式、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

  四是为数字平台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统筹发展和安全,协调好数字贸易监管与促进政策,进一步完善细化我国网络安全、数据跨境流动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合规指引,丰富企业数据跨境流动安全合规的渠道。加强开展数字贸易规则相关的磋商与谈判,多渠道为数字平台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五是探索高水平数字贸易国际规则和标准。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推动数字领域制度型开放,积极参与数字贸易国际规则制定。充分发挥标准化在助力数字贸易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应对不合理贸易壁垒、拓展国际市场等方面的作用,加大数字贸易标准化建设力度。

 

世界需要怎样的人工智能治理?

 

广州日报1月29日刊发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教授潘恩荣,和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卢紫梦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时,宣布中国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倡议》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安全和治理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人工智能治理的中国方案,充分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契合各国发展人工智能的现实需要,引领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安全、有序发展。《倡议》吸收各国现代化进程和工业革命的经验教训,以自立自强的科技伦理筑牢人工智能治理的战略支撑。

  发展态势:以科技创新驱动社会变革

  人工智能展现了其大幅提升人类生产力的潜能。一般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概持续80多年(自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器系统取代人的体力劳动。机器生产在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从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实现的突破使其初步具备掀起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条件,有望以智能机器生产全面替代手工生产或传统机器生产。

  一方面,人工智能具备执行人类部分智能行为的能力。2006年,有“人工智能教父”之称的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与科学家杨立昆(Yann LeCun)、约书亚·本吉奥(Yoshua Bengio)一道发明深度学习算法,奠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技术基础。2012年10月,辛顿团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AlexNet算法在ImageNet大型视觉识别挑战(ImageNet Large Scale Visual Recognition Challenge, ILSVRC)比赛中取得进展,将图像识别的错误率从原来的25.7%降到16.4%。当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机器学习算法的错误率低于人类的错误率时,机器学习算法开始大规模进入商业应用领域,在视觉、听觉、语言、文字等方面大放异彩,开辟出安防、金融、医疗和教育等新应用场景,商业领域的人工智能“机器换人”新浪潮涌现。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具备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功能,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出现革命性的突破。2023年7月,《科学》期刊发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生产力影响的实验证据》(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the productivity effects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文显示,453名受过大学教育的专业人士被分配职业特定和激励性的写作任务(均为职业中存在的真实任务),其中一半的参与者被要求学习、使用ChatGPT。实验结果表明,以ChatGPT作为辅助后,完成任务的平均花费时间减少40%,输出质量提高18%。实验证明,ChatGPT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

  反思安全:工业革命带来颠覆性影响

  从历史视角考察,当前人工智能推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就像是18世纪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智能版”。近两百年前,由工作机、传动机、动力机组成的机器体系解放了人的双手。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技术革新为基础,对商品生产的组织形式进行制度化重构,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工厂制度,带来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在短短几十年内,英国实现了从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强国的飞跃,被冠以“世界工厂”的称号。由机器变革引发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一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社会革命。一方面,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从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它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冲突推动近代社会的深刻变革;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引发工业化和全球化浪潮,新老工业化强国的恶性竞争改变世界格局,甚至引发世界大战。总的来说,机器工业的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彻底的社会变革,其负面效应则表现为引发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安全挑战,轻则导致规模性失业和贫富差距悬殊,重则加剧社会群体分化和冲突。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爆发性发展所蕴含的安全风险已经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首先是失业问题。在ChatGPT最初闯入人类社会时,探讨新一波失业浪潮来临的声音尤为响亮。人们发现,不仅人类的体力劳动被取代,人类的智力劳动甚至某些创造性工作都面临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挑战。许多需要人类经年累月才能训练出来的技能,如创作诗词书画,一下子被大模型取代,不仅在质量上与人类相当,还在速度上远超人类。这可能带来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为突出的社会失业现象。

  其次是发展鸿沟的隐患。一方面,当前智能算法技术本身针对不同或特定的民族、信仰、国别、性别等特征,存在歧视性的弊端。另一方面,智能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同样出现向精英人群和发达国家倾斜的趋势。由此导致不同群体和国家之间出现“智能时代的发展鸿沟”,在科技和产业发展方面产生“代差”风险。如果不加以有效遏制,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分化将表现为更难弥合、更彻底的分裂格局。

  最后是发生冲突的风险。一种担忧是人工智能可能发展出自主意识,另一种担忧是人工智能将被少数人掌控。无论哪一种,人工智能都可能成为奴役人的存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机器的异化造成了机器驱使工人过度劳作的现象,工人甚至沦为机器的一部分,底层人群成为整个工业社会发展的牺牲品。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但人工智能已经展示出加剧军事冲突烈度的能力,人工智能赋能的武器系统使人类发动的战争更具毁灭性,甚至可能使武器系统产生自主性,并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对所选择目标给予武力打击。

  人工智能治理:把好科技伦理“方向盘”

  人工智能展现出提升和促进人类福祉、和平与繁荣的极大潜能。同时,围绕此类技术的使用是否合乎道德规范这一问题,产生了愈发热烈的讨论。尤其在人权保护、恶意使用人工智能设计生物武器或进行网络攻击、人工智能的军事应用等方面,存在诸多全球性风险。为解决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世界上各主权国家、国际组织、技术社群和非政府组织等不断推出关于人工智能伦理和治理的准则。总体来看,其中的核心意识形态来自西方式现代化的宗教文化传统。例如,广为流传的“以人为本”伦理准则,即“西方中心论”思想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映射,表达了“以人类为中心”和“人权优先”的意图。

  《倡议》明确表达了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对人工智能伦理和治理的理解。《倡议》以发展和安全并重为原则,明确提出人工智能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智能向善”的宗旨,强调以增进人类共同福祉为目标,以保障社会安全、尊重人类权益为前提,遵守适用的国际法,符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其中,“以人为本”与“尊重他国主权”的组合理念,一方面凸显人工智能技术造福于人类的伦理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强调应当严格遵守他国法律,接受他国法律管辖,反对科技霸权霸凌行径,特别指出增强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伦理先行与健全法律规章制度的组合理念,一方面有助于明确人工智能相关主体的责任和权力边界,及时回应国内和国际相关伦理关切;另一方面聚焦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中的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保障,遏制人工智能技术的非法使用。

  《倡议》坚持创新居于现代化建设全局核心地位的理念,包含三层含义。首先,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人工智能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重构社会组织架构、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其次,人工智能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否则,科技霸凌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干涉他国内政、社会制度及社会秩序,危害他国主权。最后,科技伦理自立自强是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新战略支撑。只有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才能以落实《倡议》为契机,同各方就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开展沟通交流、务实合作,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朝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系着我国能否抓住赶超跨越的历史机遇。《倡议》的提出为我国在科技发展领域赢得主动权,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奠定了基础。《倡议》不仅关注人类与技术的关系,而且注重人类社会群体关系的协调,实际上是主张以全人类之力应对技术带来的风险挑战,进而推动智能技术造福人类。《倡议》的思想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关于19世纪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反思:在欧洲工业化背景下,通过研究企业(工场/工厂)内部生产领域中的技术创新活动及社会层面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创新,反思技术进步与制度变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展望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从中国发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到28个国家及欧盟共同签署《布莱奇利宣言》,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中所起到的作用。在这片新领域,聚焦点从传统的“人与人”关系扩展到人工智能时代的“人与机”关系。

 

企业信息员园地

 

创业成功的八种类型和实现路径

 

  特约信息员:王协忠                            

  近期,笔者根据500多个优势产业的成长历程分析研究,有以下八种类型值得借鉴:    

  第一种是资源型,主要是区域性的资源优势,如原料、能源、土地的资源优势,比如说滨海的秋葵酒、大纵湖的旅游服务业。

  第二种是市场型,所谓市场型就是市场需求型,在创业者所在的地区,消费者对某一种产品的需求特别大,就像80年代初期,只要做生意就发财,因为那时国内的物质条件贫乏,市场需求特别大。

  第三种资金型创业,主要是选择那些对资金需求量比较大的项目,这类项目一般人投资不起,跟随者不多。因而创业容易成功。

  第四种技术型,主要是那些掌握一技之长的那些创业者,对某项技术比较熟练,能够独立设计出某种产品,并能进行批量化生产。这种类型的人创业也容易成功,只是需要体格醒,团队成员里要有营销类人才来支撑,因为技术型的人才,一般营销意识都很差。

  第五种营销型创业,主要是那些在企业里从事市场营销那些年轻人,因为工作关系手里客户资源比较多,创业也相对容易,大家应该看到,80-90年代的那些被别人瞧不起的,走南闯北的供销员们,有几个现在不是老板。

  第六种物流型,即创业者所在的地方交通条件较好,铁公机船都很发达,靠车站、码头、港口、货场、机场等交通枢纽附近,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都比较发达,在这些地段无任做什么都发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地利”。

  第七种创业类型文化创意型,对于那些毕业于艺术院校的专业,如广告设计、环境设计、舞蹈、表演等专业,这类人才工作2-3年后,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进行创业,广告公司、装修公司、演艺公司的开办成本比较低,风险也很低,创业容易成功。

  第八种互联网型创业,很多人通过互联网平台,结合本地区的资源优势,通过新的商业模式创新,开展互联网创业,比如开网店、微店,自建平台等形式进行创业,典型的是时下非常流行的OTO互联网商业模式。

  第九种高科技型创业,拥有某项专利,能够独立研发新产品。

  第十种综合性创业,从生产要素的数量多少,可以分为生产要素混合型创业,即由一种或多种生产要素综合起来创业。

  从创业的主体来看,创业也可以分为个人单独创业和合伙创业,实现强强联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譬如技术型和营销型结合起来,创业的成功性会大大增加;技术型和互联网型结合,实现互联网+,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从而在创业路上通行无阻。

  从创业的方式来看,创业分为连锁加盟型、自立型,通过连锁加盟某个连锁经营企业,获得品牌、技术、管理、人才的输出和支持,能够减少风险,提高创业的成功率,相对而言自立性创业要靠自己单打独斗和摸索要简单得多。

 

 

 

 

 

 

 

 

 

 

 

 

 

 

 

 

 

 

 

 

 

 

 

 

 

 

 

 

 

 

 

 

 

 

 

 

 

责任编辑:张江红 服务电话:(010)68701142

内部资料  请勿外传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2024年 第5期

中国企业联合会信息工作委员会                        2024年2月2日

 

部委决策

 

习近平要求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据悉,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1月31日下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落实到位,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要高度重视,切实解决。

  习近平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习近平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习近平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习近平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新规落地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强1月22日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反垄断工作。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现行的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偏低,不适应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客观需要。修订《规定》,对现行的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进行调整,旨在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门槛,降低经营者集中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反垄断监管执法效能,促进投资并购。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情况,修订后的《规定》进一步提高经营者集中营业额申报标准:

  一是将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的全球合计营业额标准,由现行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提高至超过120亿元人民币;

  二是将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的中国境内合计营业额标准,由现行超过20亿元人民币提高至超过40亿元人民币;

  三是将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的中国境内营业额标准,由现行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提高至均超过8亿元人民币。

  此外,《规定》要求,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对申报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财政部诠释"积极的财政政策"

 

  据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4年2月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在会上对"财政政策怎么有效支持经济的复苏"等问题进行了回应。

  王东伟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明确部署,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所谓适度加力,主要是四点:一是保持适当的支出强度,释放积极的信号;二是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三是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四是优化调整税费政策,提高政策的精准性、针对性、有效性。所谓提质增效,就是要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绩效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强化政策协同这六个方面下功夫,大力推进财政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法治化,要把钱用在刀刃上、关键处,同样的钱花出更大成效,实现更高效益。

  王东伟进一步指出,2024年财政政策重点做好"七个着力":

  一是着力支持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方面用好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链,推动解决好基础产品、核心技术、关键软件等方面的难点堵点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先进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的撬动引导作用,以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制造业重点领域,培育产业新赛道。

  二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主要从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发力。从投资看,要扩大有效益投资。今年将用好相关国债资金,继续安排一定规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适当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等,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从消费看,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2024年将围绕居民消费升级方向,推动壮大文化、旅游、教育、养老等新的增长点,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意愿和能力。

  三是着力持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确保落实我们常说的"一个一般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要求,推动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建设。全力支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保障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资金需求,推动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四是着力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统筹用好税费减免、社保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多渠道支持创业就业。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分类分层社会救助保障。同时加强"三保"支出的预算管理和财力下沉,兜牢基层"三保"的底线。

  五是着力支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支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就是将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政策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范围扩大到全国,实现全覆盖。要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这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非常重要的方面。同时要用好中央财政的衔接资金,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建设。

  六是着力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支持地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完善支持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财税政策,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的支持力度。

  七是着力支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持投入力度,完善财税政策,培育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金融监管总局部署2024年八大重点任务

 

  1月30日,金融监管总局召开2024年工作会议,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会议强调,2024年是金融监管总局全面履职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全系统要锚定金融强国建设目标,坚决做到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扎实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会议要求,2024年要紧紧围绕金融监管总局年度重点任务目标,以责任定目标、以目标抓考核、以考核促落实。具体来看,要重点做好八大重点工作。

  一是全力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把握好时度效,有计划、分步骤开展工作。健全金融风险处置常态化机制,落实机构、股东、高管、监管、属地、行业六方责任,推动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积极稳妥防控重点领域风险,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加快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督促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落实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要求。配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指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方式开展债务重组、置换。

  三是坚决落实强监管严监管要求,全面强化"五大监管",严把准入关口、严密风险监测、严肃早期干预纠正。紧盯"关键事""关键人""关键行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做到一贯到底、一严到底、一查到底。

  四是跨前一步强化央地监管协同,加强信息交流共享和重点任务协同,切实做到同责共担、同题共答、同向发力。

  五是着力防范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强化抓早抓小,保持高压震慑,加快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六是坚定不移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引导金融机构聚焦主业、苦练内功、降本增效,切实提升行业发展可持续性。稳定扩大制度型开放,助力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推动实现"机构不做假、股东守规矩、高管知敬畏、员工有操守、公众识风险"。

  七是精准高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做好"五篇大文章",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支持扩大有效需求,持续增强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切实提升金融消保工作质效。

  八是平稳有序完成机构改革任务,加快推动省市"三定"落地,稳步推进县域机构改革,同步建机制、强保障、提效能。

会议强调,要旗帜鲜明加强政治建设,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作为管党治党的根本职责。要常态长效抓好中央巡视整改,举一反三解决共性问题。要坚持不懈正风肃纪反腐,持续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大力开展监管作风专项整治。要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坚持"三个过硬"标准,统筹推进干部队伍建设。要深入实施"四新"工程,促进形成奋发有为、实干兴局、争先创优、勇立新功的良好氛围。

 

央行要求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主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一是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坚决落实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折不扣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二是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稳健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把握好新增信贷的均衡投放,注重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为经济稳定增长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兼顾内外均衡,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三是加快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持续做好金融管理和服务,不断完善征信、支付清算、货币金银、国库管理等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与建设规划,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四是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强服务和产品创新,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建设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制度安排。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培育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

  五是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推进金融安全网建设,提升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能力,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发挥好行业保障基金、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作用。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配合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稳妥有效化解重点领域和重点机构风险。强化金融稳定法治保障,加快出台金融稳定法等法律法规。

  六是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展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继续支持香港和上海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深化国际金融合作,推进全球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协调。

  七是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扎实做好中央巡视和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强化作风建设。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加强干部队伍理想信念教育,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

 

证监会研究部署2024年资本市场重点工作

 

  1月25日至26日,证监会召开2024年系统工作会议,研究部署2024年资本市场重点工作。

  会议强调,要突出政治引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深刻领会金融强国建设的根本目的、必由路径和紧迫任务,强化金融报国的情怀和担当,进一步明确资本市场功能定位,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深化中央巡视整改,抓好审计整改,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加强权力监督制约,提高监管透明度,坚决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坚持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标准,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监管干部队伍。

  会议强调,要突出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从维护市场公平性出发,系统梳理评估资本市场关键制度安排,重点完善发行定价、量化交易、融券等监管规则,旗帜鲜明地体现优先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落实资本市场防假打假综合惩防体系,加大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案件的查办力度,提升案件查办效率,对性质恶劣、危害严重的,进一步强化行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让违法者付出惨痛代价。充分用好集体诉讼、代位诉讼、"示范判决+专业调解"等机制,让投资者更加便捷、直接地获得赔偿。大力推动提升上市公司的可投性,完善上市公司质量评价标准,督促和引导上市公司强化回报投资者的意识,更加积极开展回购注销、现金分红。推动完善公司治理,建立对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等"关键少数"更加严密有效的监管制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市场化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推动将市值纳入央企国企考核评价体系,研究从信息披露等角度加大对低估值上市公司的约束。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坚持"应退尽退",加速优胜劣汰。压实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坚持"申报即担责",对"带病闯关"的,严肃核查、严厉惩治。督促公募基金等投资机构履行受托责任,增强专业能力,更好服务居民财富保值增值。

  会议强调,要突出"稳"与"进"的统筹。着力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健全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的有效机制,强化各方协同,加强与市场沟通,以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稳市场、稳信心。坚持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加强发行上市全链条监管,评估完善相关机制安排。大力推进投资端改革,推动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改革试点加快落地,完善投资机构长周期考核,健全有利于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环境,促进投融资动态平衡。统筹开放和安全,稳步扩大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加强开放条件下的监管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围绕做好"五篇大文章",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优化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发展政策环境,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探索中国特色期货监管制度和业务模式,健全商品期货品种体系,着力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会议强调,要突出强监管、防风险与促发展一体推进。坚持把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坚守监管主责主业,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把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落实到位。依法将所有证券期货活动全部纳入监管,消除监管空白。扎实推进资本市场法治建设,积极培育健康的资本市场文化。落实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的要求,健全私募基金监管制度机制,扎实推进交易场所清理整顿,推动资本市场重点领域风险持续收敛。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等部署,统筹抓好风险防控和合理融资支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确保资本市场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证监会加强融券业务监管

 

  1月28日,中国证监会加强对限售股出借的监管,进一步优化融券机制,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将转融券市场化约定申报由实时可用调整为次日可用,对融券效率进行限制。

  证监会表示,因涉及系统调整等因素,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的措施自1月29日起实施,融券效率限制措施自3月18日起实施。沪深交易所同步发出通知,暂停战略投资者在承诺的持有期限内出借获配股票,通知实施前尚未了结的出借合约到期不得展期。

  2023年10月,证监会取消上市公司高管及核心员工通过参与战略配售设立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出借,并限制其他战略投资者在上市初期的出借方式和比例,包括将融券保证金比例由不得低于50%上调至80%,对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融券的保证金比例上调至100%等。新规实施以来,战略投资者出借余额降幅近四成。

  证监会指出,在总结前期优化融券机制安排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稳妥推进、分步实施”的思路,此次优化融券机制,主要体现两方面监管意图:一是突出公平合理,降低融券效率,制约机构在信息、工具运用方面的优势,给各类投资者更充足的时间消化市场信息,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秩序。二是突出从严监管,阶段性限制所有限售股出借,进一步加强对限售股融券监管,同时,坚决打击借融券之名行绕道减持、套现之实的违法违规行为。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此前通过答记者问表示,对于融券业务将全面强化穿透式监管,一方面压实券商责任,督促公司按照“看不清,不展业”的要求,加强对客户交易行为和交易目的的穿透式管理,严禁参与违规或为违规提供便利,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证监会将强化监管执法,建立健全穿透式监管的工作机制,对通过多层嵌套、合谋交易、串联套利等方式违反“限售股不得融券”等要求的行为从严打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强化监管,把制度的公平性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及时总结评估运行效果,依法维护市场秩序,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报行合一"首个行业倡议出炉

 

  1月26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向业内下发《关于促进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健康发展的倡议》(下称《倡议》),旨在规范银保业务,防范化解长期经营风险,促进人身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看,《倡议》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加强精算约束,科学设计银保产品。人身险公司要以精算技术为支持,审慎确定产品定价假设。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全面分析产品的客户利益、理赔给付、佣金、业务及管理费、公司盈余和资本需求的关系。充分考虑保障期限、交费周期和退保率假设等因素,科学确定预定附加费用率水平和期限结构等。

  二是要加强精细化管理,合理确定银保产品费用结构。人身险公司对银保代理渠道销售的产品,合理确定费用结构。在产品备案时的产品精算报告中明确说明费用假设和费用结构,费用结构不明显偏离公司的实际费用情况,原则上包含向银行支付的佣金、银保专员的薪酬激励、培训及客户服务费、分摊的固定费用等部分。其中,向银行支付的佣金列明上限。银行代理保险产品缴费期内的附加费用率即为可用的总费用率。

  三是要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报行合一"内控管理机制。保险业协会倡导险企总公司高度重视,建立健全银行代理保险业务、财务内控机制,督促各部门、各分支机构有效落实"报行合一"。建议将精算技术充分运用到内部控制相关环节,建立约束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基于经验分析和合理预期设定产品定价使用的预定附加费用率。规范费用预算执行,强化费用预算执行考核刚性约束,围绕"报行合一"要求开展费用管理。合理制定费用列支政策,总公司做好"报行合一"统筹管理,制定费用列支政策。

  四是要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费用真实性管理。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明确各类费用科目列支的具体要求。建立完善的费用分摊机制,不以不合理费用分摊方式调整费用结构。不通过虚增银行代理业务收入、账外支付、虚构中介业务、虚假费用列支等方式套取费用。

  五是要坚持依法合规,严格规范佣金支付管理。在产品报备列明的银行代理渠道佣金上限内支付佣金。佣金入账时,凭证内附相应的专项发票以及佣金计算说明等决策程序证明材料。不向银行代理渠道以出单费、信息费等名义支付佣金以外的费用。人身险公司及其人员不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向银行及保险销售从业人员支付协议约定佣金之外的任何利益。鼓励积极探索与业务品质挂钩的激励机制,探索佣金费用的递延支付。

  六是要动态跟踪调整,加强费用假设回溯分析。人身险公司要加强运用实际经营结果对费用假设的回溯分析,对费用波动的合理性进行综合判断,如发现实际费用水平或费用结构不合理的,及时根据"报行合一"要求对费用水平、费用结构等进行调整,必要时停售相关产品。

  七是要筑牢风险防线,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加强对各部门、各分支机构"报行合一"执行情况的专项审计力度,纳入公司年度审计工作安排,制定可操作、可量化的审计工作计划,确保审计效果。

  业内人士认为,《倡议》的精神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1月19日下发的《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银行代理渠道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通知》)保持一致,并从业务实操的角度对促进银保业务健康发展提出了非常详细的举措,有助于持续规范业务,提升银保业务价值。据了解,《通知》督促保险公司严格执行经备案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简称"报行合一")。

 

金融监管总局召开会议部署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相关工作

 

据报道,继1月初发文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之后,1月2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召开会议,部署推动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相关工作。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会议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更加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金融监管总局的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今年1月初,住建部联合金融监管总局出台了《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要求各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协调机制是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决策部署,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

  该会议认为,协调机制要发挥好地方政府的牵头协调作用,加强工作统筹,细化政策措施,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和金融机构精准对接。要按照公平公正原则,筛选确定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向本行政区域内金融机构推送。要加强信息共享,及时向相关金融机构提供项目建设运行、预售资金监管等信息。要指导金融机构与房地产开发企业平等协商,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自主决策和实施,保障金融机构合法权益。

  会议强调,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内部机制,明确工作规则。对符合授信条件的项目,要建立授信绿色通道,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积极满足合理融资需求。对开发建设暂时遇到困难但资金基本能够平衡的项目,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通过存量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新增贷款等方式予以支持。同时,金融机构要加强资金封闭管理,严防信贷资金被挪用。

  会议要求,各监管局要积极参与协调机制,主动配合地方政府和住建部门,稳妥有序开展相关工作,共同推动协调机制落地见效,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住建部要求抓紧提出可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

 

  1月26日,住建部召开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住建部部长倪虹出席会议并强调,加快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支持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会议要求,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长短结合、标本兼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坚持因城施策、精准施策、一城一策,用好政策工具箱,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各城市可以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

  会议指出,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的重大举措。地级及以上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发挥牵头协调作用,把这一重要机制迅速建立和运转起来,及时研判本地房地产市场形势和房地产融资需求,强化统筹谋划,细化政策措施,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推动房地产企业和金融机构精准对接,协调解决好房地产融资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会议强调,针对当前部分房地产项目融资难题,各地要以项目为对象,抓紧研究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协调本行政区域内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精准有效支持合理融资需求。信贷资金要确保封闭运行、合规使用,坚决防止挪用。省级层面要跟踪监测落实情况,加强督促指导。国家层面将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项目信息平台,实行周调度、月通报。

  住建部抓机制落实力度大,据了解,1月底前,第一批项目名单落地后即可争取贷款。

  会议还要求,要以编制住房发展规划为抓手,完善"保障+市场"的住房供应体系,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健全房屋全生命周期基础性制度,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打造绿色、低碳、智能、安全好房子。要重拳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纠治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物业等方面乱象,曝光违法违规典型案例,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据报道,住房城乡建设部和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印发通知,明确发挥城市人民政府牵头协调作用,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研判房地产市场形势和房地产融资需求,协调解决房地产融资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公平公正原则,综合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情况及项目开发企业有关情况,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推送金融机构,做好融资支持。

据了解,住建部和金融监管总局1月5日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要求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研判房地产市场形势和房地产融资需求,协调解决房地产融资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公平公正原则,综合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情况及开发企业有关情况,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推送金融机构,做好融资支持。这是"金融16条"、"三个不低于"、"金融支持租赁住房"后,金融领域支持房地产的重要文件之一。

  2023年11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本次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中期协发布《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管理规则》

 

  据悉,为引导期货公司有效管理声誉风险,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维护期货行业形象和市场稳定,中国期货业协会(下称"中期协")1月31日发布《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管理规则》(下称《规则》)。

  中期协表示,声誉作为期货公司长期培育积累的无形资产,不仅是期货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也是确保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战略资源,加强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培育和维护期货公司及行业的良好声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据了解,随着期货行业规模的逐渐扩张、期货公司产品的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以及金融市场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期货市场声誉事件有所增多。同时,期货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声誉风险管理意识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工作人员对声誉风险的内涵及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存在把声誉风险管理与公司风险管理、业务发展等割裂开来的情况。

  考虑到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中期协认为,有必要在声誉风险管理方面建立统一的制度规范,从总体框架和具体操作上对期货公司开展声誉风险管理提出基本要求。

  《规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明确声誉风险及声誉事件定义。《规则》明确了声誉风险和声誉事件的定义,指出声誉风险是指因期货公司及子公司、工作人员行为或外部事件等,导致交易者及社会舆论对期货公司产生负面评价,从而损害期货公司品牌价值,不利于其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行业形象的风险。期货声誉事件是指引发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的相关行为或事件。

  二是提出声誉风险管理的总体原则。《规则》提出了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全局性、全面性、匹配性、前瞻性、审慎性、时效性,旨在要求期货公司将声誉风险管理贯穿于公司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和全体工作人员,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期货公司要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声誉风险管理理念,主动识别并防范声誉风险,强化对声誉风险及事件的审慎评估和判断,并能够及时报告、主动应对和积极控制声誉事件,防止声誉风险升级。

  三是要求期货公司确定声誉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规则》要求期货公司确定各部门及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在内的声誉风险管理架构及各层级的职责分工,规定工作人员的执业规范,并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内部审计范畴。其中,《规则》明确期货公司董事会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期货公司监事会或监事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监督责任,期货公司经理层对声誉风险管理承担直接责任。《规则》要求期货公司建立或指定部门或团队负责开展声誉风险管理工作,并指定一名除首席风险官以外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期货公司首席风险官配合做好声誉风险处置相关工作。同时,《规则》要求期货公司应设置新闻发言人,可由一人或多人担任,其中至少一名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期货公司应保障负责声誉风险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首席风险官、新闻发言人能够充分履职所必需的知情权及资源配置。此外,期货公司应当建立或指定部门或团队负责开展声誉风险管理工作,其他职能部门、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应当配合开展声誉风险管理工作。

  四是要求期货公司确定声誉风险的覆盖领域和管理机制。《规则》要求期货公司在战略规划、公司治理、业务运营、信息披露、工作人员行为管理等经营管理的各领域充分考虑声誉风险,并防范声誉风险与其他风险类别的交互影响和转化。期货公司要制定并持续完善声誉风险管理制度以及相关机制,并提出规范性要求。主要包括:一是梳理影响期货公司声誉的风险来源,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和识别相关内外部信息,以及需重点关注的驱动因素,并据此制定应对预案。二是期货公司应当保证对外发布内容真实、准确与完整,并建立统一管理的媒体沟通机制,规范向媒体发布信息的授权、审核、发布流程,避免误报、误读等不实信息在公众舆论环境中扩散和升级。三是明确期货公司新闻发言人应当具备的岗位素养和条件,加强与新闻宣传、网络信息主管部门的联系,不断提升对外沟通中相关单位的认知水平和彼此配合。四是要求期货公司明确声誉风险的报告内容、形式、频率和报送范围,确保董事会、经理层、首席风险官及时了解公司声誉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并根据监管部门或其派出机构、协会等的要求报送与声誉风险有关的报告。五是明确期货公司应当建立工作人员声誉约束及评价机制,防范和管理工作人员引发的声誉风险,提出具体要遵守的要求。六是要求期货公司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的工作考核及责任追究机制,将声誉风险的处置情况明确纳入高级管理人员、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和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范围。七是要求期货公司妥善保存声誉事件情况、应对措施、处理结果等信息,保存期限不少于五年。

  五是规范声誉风险的处理流程与应对措施。《规则》规范了处置声誉风险的流程和应对措施,对处理声誉事件的各流程和环节进行细化要求。声誉风险发生前,要进行源头防控和预期管理,做好日常监测和声誉事件发生时的动态监测;声誉风险发生时,组织协调要顺畅,风险评估要准确,分级处置要得当,响应回应要及时,沟通口径要审核,引导方法要适当,报告情况要迅速;声誉风险发生后,要积极开展声誉修复与整改总结工作,对外综合施策消除或降低负面影响,对内举一反三及时填补漏洞。针对恶意损害公司声誉的行为,期货公司要依法采取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需要强调的是,对于重大及特别重大声誉风险,应当成立专门的声誉风险应急处置工作小组。期货公司对声誉风险及处置情况应当及时向协会和公司属地的监管部门派出机构报告。对于重大声誉风险,应当于发现24小时内报告;对于特别重大或紧急突发的声誉风险,应当于发现30分钟内报告。

六是明确自律管理要求和适用范围。《规则》明确了协会对期货公司及子公司、工作人员的声誉风险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期货公司及子公司、工作人员因自身过错引发声誉风险、不当处置声誉风险造成不良影响,或违反本规则规定的,协会可以视情节轻重实施纪律处分,并记入诚信信息档案。《规则》还明确了期货公司需要进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工作人员范围。包括与公司建立劳动关系的正式员工、劳务派遣至公司的员工,对于外包和借调等人员,期货公司也应当根据需要参照本规则,对其进行声誉风险管理。

 

四部门发文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度

 

  2月1日,自然资源部、国资委、税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度促进营商环境优化的通知》,从全面推进"全程网办"、创新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登记服务、提高涉企登记服务水平等八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在全面推进"全程网办"方面,《通知》要求,加快实现不动产登记全业务类型网上可办、网上好办,提升转移登记、抵押登记等高频业务"全程网办"比例。在长三角地区打造"全程网办"为主、线下帮办为辅的一体化"跨省通办"示范样板,并逐步向京津冀、成渝等区域拓展。推广应用电子证书证明。完善信息在线查询服务。

  在创新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登记服务方面,《通知》提出,"交地(房)即交证",围绕各类项目,主动向前延伸不动产登记服务,提前对接开展地籍调查,打通上游相关业务环节,逐步实现土地供应、规划许可、不动产登记等信息共享、并行办理。同时,有抵押融资需求的经营主体,可一并申请办理土地首次登记和土地抵押登记,实现"抵押即交证"。

  在提高涉企登记服务水平方面,《通知》明确,鼓励设立企业办事专区或企业专窗,为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提供"绿色通道"。对改制重组涉及权属转移,符合契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减征、免征或暂不征收政策的,通过综合窗口申请登记、办税,税务机关办理有关税收事项后,不动产登记机构及时依法办理登记,支持各类经营主体改革发展。免收小微企业不动产登记费。

  此外,《通知》还提出,强化登记和税务、金融高效协同,推动"一窗办理、集成服务"。优化线上缴纳土地出让价款、相关税费支付方式,合理提升线上支付额度。为纳税人提供方便的代开发票服务,实现省级层面税收征缴和不动产登记信息实时共享。同时,自然资源部、金融监管总局探索开展"总对总"系统对接机制,促进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业务高效协同。深化不动产登记"带押过户"改革,加快实现"带押过户"业务跨银行业金融机构可办,覆盖工业、商业等各类不动产。

 

市场监管总局将对无人机等开展监督抽查

 

  1月24日,2024年全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座谈会以视频形式召开,研究部署2024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工作。其中提出,今年将对无人机、电动汽车充电桩、电动自行车头盔等产品开展国家监督抽查。

  会议强调,2024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制定重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清单;二是研究推进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风险产品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三是制定实施2024年抽查计划,对无人机、电动汽车充电桩、电动自行车头盔等产品开展国家监督抽查;四是开展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重点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行动、市场监管系统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以及"监管护棉"行动;五是建立适应新形势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制度;六是建立产品质量安全"三书一函"制度。

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发布多条关于无人机的管理办法和条例。2023年年底,市场监管总局依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标准最新发布实施情况,修订了无人机、电动汽车充电桩、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3种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细则,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对于产品的主要检验项目进行了详细说明。其中,无人机主要检验项目有:电子围栏、机体结构、整机跌落、感知和避让等。电动汽车充电桩主要检验项目有:充电连接控制时序、非正常条件下充电结束或停止、接触电流等。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主要检验项目有:材料阻燃性能、一氧化碳防护性能、连接强度等。

 

 

  2023年12月,市场监管总局根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就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召回管理相关工作发布公告。公告表示,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生产者、进口商对其产品安全负责,确认产品存在缺陷的,应当立即实施召回,不得隐瞒缺陷,并立即停止生产、销售、进口缺陷产品,通知其他经营者停止经营。市场监管总局负责指导协调、监督管理全国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召回工作。省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召回工作。省级以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认为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可能存在足以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影响范围较大的缺陷的,可以直接组织缺陷调查。确认产品存在缺陷但生产者、进口商未实施召回的,由市场监管总局责令其实施召回。

 

九部门发文健全废旧家电家具回收体系

 

  2月1日,商务部等九部门发布了《关于健全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通知》,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典型探索、以点带面,加快健全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典型城市,培育一批回收龙头企业,推广一批典型经验模式,形成一批政策法规标准,全国废旧家电家具回收量比2023年增长15%以上,废旧家电家具规范化回收水平明显提高。

  在同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指出,近年来,我国家电市场已从"增量时代"进入"增量和存量并重时代"。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主要品类家电保有量超过30亿台,每百户居民拥有空调、冰箱、电视均超百台,一些家电使用时间较长,更新换代的需求和潜力很大。"健全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对于提高家电家具以旧换新便利性,畅通更新消费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何亚东称。

  《通知》围绕完善回收网络、培育回收主体、创新回收模式、规范回收行为等四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任务。

  《通知》围绕完善回收网络、培育回收主体、创新回收模式、规范回收行为等方面提出工作任务。具体来说,一是在完善回收网络规划布局方面,要合理规划回收网络,完善社区回收网点建设,畅通公共机构回收渠道。二是在培育多元化、规模化回收主体方面,要延伸生产企业责任,发挥流通企业渠道优势,支持回收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在探索创新回收模式方面,要发展"互联网+回收",支持开展规范的"以车代库"回收。四是在做好规范化处理方面,要促进废旧家电家具规范化处理与二手商品流通。

  其中,《通知》提出,加强社区回收网点建设。扎实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设置废旧家电家具暂时存放点。定期组织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家电家具销售企业上门回收废旧家电家具,并为回收车辆进出提供便利。鼓励有条件的居民社区利用闲置房屋设置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临时存放场所,方便居民装修、搬家。

  《通知》支持回收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回收企业以连锁经营、协议合作等方式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形成一批回收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对较为分散的前端回收主体的引导。支持家电家具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建设。指导回收企业与家电家具品牌企业联动,设立废旧家电储运货场、家具回收中心仓,提升废旧家电家具回收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政策要闻

 

▲商务部将尽早出台新一轮稳外贸政策

 

  1月2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部长王文涛透露,目前商务部正抓紧开展新一轮稳外贸政策研究评估,争取尽早出台,与已有政策叠加组合,最大程度发挥协同效应。

  王文涛还表示,目前有超九成的外资企业,对去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即"外资24条")持积极正面评价,未来外资企业可以继续通过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和"外资企业问题诉求收集办理"系统等途径,反映困难和问题。

  对于当前外界关注的外贸进出口工作部署,王文涛表示,商务部将抓紧出台新政策。

  "根据今年的新形势新任务,做好政策研究储备,要多加一点工具在工具箱里面。"王文涛指出,商务部已对地方和企业提出的建议和诉求进行摸底,目前正在抓紧开展新一轮政策研究评估,争取尽早出台,与已有政策叠加组合,最大程度发挥协同效应。

  "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我国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各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合作机遇。"王文涛指出,商务部将扩大优质消费品、先进技术、重要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增加能源资源产品和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发挥好进博会等重要展会平台作用,拓展多元化的进口渠道,提升进口贸易的便利化水平。

 

  ▲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发布

 

  据悉,为规范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管理,提高引导资金使用效益,推进科技创新,财政部、科技部近日联合发布《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简称《办法》)。

  《办法》所称引导资金,是指中央财政用于支持和引导地方政府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改革发展政策、优化区域科技创新环境、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资金。实施期限根据科技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等政策相应进行调整。

  根据《办法》,引导资金支持重大科技任务、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其中支持重大科技任务、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的资金,鼓励地方综合采用直接补助、后补助、以奖代补等多种投入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资金,鼓励地方综合采用风险补偿、后补助、创投引导等财政投入方式。

 

  ▲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公司、企业资产罪3月起执行

 

  1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八)》(以下简称《补充规定(八)》)。据悉,《补充规定(八)》根据刑法修正案(十二),修改调整1个罪名,即将"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调整为"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公司、企业资产罪"。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2023年12月29日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十二),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刑法修正案(十二)第三条规定,在刑法第一百六十九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将该条修改为:"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徇私舞弊,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或者低价出售,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他公司、企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徇私舞弊,将公司、企业资产低价折股或者低价出售,致使公司、企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刑法修正案(十二)将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公司、企业资产构成犯罪的对象由'国有资产'扩大至包括其他公司、企业资产在内。鉴此,必须对原罪名'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作出调整。"最高检法律政策研究室负责人介绍,"两高"经征求中央相关单位、部分专家学者等意见后,最终研究决定将罪名由"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调整为"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公司、企业资产罪"。这一修改基于强化对民营企业保护的现实需要,将该罪名适用范围从国有公司、企业扩展至包括其他公司、企业在内,能够更好体现产权平等保护要求。

  据悉,《补充规定(八)》将于2024年3月1日起施行。

 

国资改革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全面推开

 

  1月29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考核分配工作会议,研究部署2024年国资国企考核分配工作。

  会议强调,2024年,国资国企要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锚定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进一步突出价值创造导向,增强考核分配精准性规范性有效性,引导国有企业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各中央企业要更加突出精准有效,推动"一企一策"考核全面实施,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更加突出创新引领,推动激励保障政策落地落细;更加突出分类施策,推动工资分配管理科学规范高效;更加突出纵深拓展,推动三项制度改革更广更深落实。

  具体来说,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将对中央企业全面实施"一企一策"考核,即统筹共性量化指标与个体企业差异性,根据企业功能定位、行业特点、承担重大任务等情况,增加反映价值创造能力的针对性考核指标,"一企一策"签订个性化经营业绩责任书,引导企业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年国务院国资委将建立考核"双加分"机制--分档设置效益指标考核目标,对跑赢国民经济增速的企业给予考核加分,同步设立提质增效特别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再给予额外加分,引导央企积极确定挑战性目标。

  国务院国资委表示,在前期试点探索、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坚持过程和结果并重、激励和约束对等,量化评价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场表现,客观评价企业市值管理工作举措和成效,同时对踩红线、越底线的违规事项加强惩戒,引导企业更加重视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市场表现,传递信心、稳定预期,更好地回报投资者。

  在推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国务院国资委将强化研发投入和产出"双线"考核,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差异化考核机制;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考核,引导企业加快优化布局结构,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国资委优化央企资产评估管理

 

  据悉,为推动中央企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更好适应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新形势,1月30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优化中央企业资产评估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通知》),首次提出中央企业应当对资产评估项目实施分类管理,明确8类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的情形,严格限定了5类估值报告的应用情形,并健全完善数据资产等资产交易流转定价方式。

  具体来说,《通知》在现行制度的原则和框架下,集中解决了一批中央企业资产评估管理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加强重大资产评估项目管理。《通知》首次提出中央企业应当对资产评估项目实施分类管理,要求中央企业确定重大资产评估项目划分标准,对重大资产评估项目管理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管控要求。明确中央企业备案重大资产评估项目过程中如遇到难点问题,可以书面向国务院国资委申请推荐专家参与论证,必要时国务院国资委将加强对项目的业务指导。该规定借鉴《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令第12号)中资产评估核准项目的相关规定,有助于推动中央企业解决备案审核中发现的问题,提高中央企业评估项目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是明确8类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的情形。《通知》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对散落在现行制度文件中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的情形做了统一归拢,便于企业查阅执行。针对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无法正常履行资产评估程序的参股股权退出,处置成本较高、账面原值较低(低于500万元)的资产处置,以及能够通过公开市场获取市场价格的房产出售或租赁等情形,《通知》以推动企业改革发展、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明确上述情形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同时要求必须通过公开挂牌方式进行交易,借助公开市场发现买方、实现价值,既有效维护国有资产权益,又合理降低企业改革重组成本。

  三是确定5类可以进行估值的情形。多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充分考虑客观条件限制和国企改革发展实际需要,在相关规章制度中允许部分境外国有资产交易和并购上市公司采用估值方式为交易价格提供参考。近年来,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企业并购、前沿性原创性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交易攀增,以及中央企业投资有限合伙企业事项的增多,中央企业对资产估值的需求和实践与日俱增。为规范中央企业资产估值项目管理,《通知》严格限定了5类估值报告的应用情形,并要求中央企业制定资产估值项目管理制度,规范估值事项的管理方式和管理内容。针对业界尚未形成估值报告执业准则、估值报告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国务院国资委在汇聚多家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的管理经验,充分征求相关专业机构、资深行业专家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央企业估值报告审核指引》作为《通知》附件,推动估值报告内容规范化,提高估值项目审核质量。

  四是健全完善知识产权、科技成果、数据资产等资产交易流转定价方式。现行相关制度已经明确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资产流转时,可以通过资产评估、协议、挂牌、询价等多种方式定价。《通知》进一步明确科技成果、知识产权、数据资产流转时,应首选资产评估或估值的方式对资产价值进行评定估算;评估或估值确有难度的,可以通过挂牌交易、拍卖、询价、协议等方式确定交易价格。针对企业进一步提高相关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诉求,《通知》对询价、协议等各种定价方式的原则、路径等予以明确,有助于企业推动相关资产规范有序流转,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助力数据资产加快商业化应用。

  五是对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中的部分常见热点问题予以明确。包括多个国有股东发生同一经济行为时,如何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估或估值;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的参股企业发生相关经济行为时,是否需要进行资产评估或估值;拟交易价格与评估结果存在差异时的管理要求等。

  六是附件。附件1为《评估机构执业质量评价表》,主要从评估机构服务质量、评估报告质量两方面设定评价内容,评价结果作为中央企业调整优化评估机构备选库和选聘执业评估机构的重要参考依据。附件2为《中央企业估值报告审核指引》,国务院国资委从出资人监管角度,对估值报告审核提出管理要求。两个附件与《通知》正文内容紧密相关,随《通知》一起印发,便于企业更好地理解和执行《通知》。

  《通知》适用于境外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根据国务院国资委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86.6万亿元。

 

自主创新

 

七部门发文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1月29日,工信部、教育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文旅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要求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引导地方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未来产业。

  工信部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融合不断加深,催生出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新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培育未来产业已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但我国未来产业发展也面临系统谋划不足、技术底座不牢等问题。

  《意见》提出,到2025年,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安全治理等全面发展,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突破百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百项标志性产品,打造百家领军企业,开拓百项典型应用场景,制定百项关键标准,培育百家专业服务机构,初步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未来产业发展模式。

  到2027年,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得到普遍应用,重点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培育一批生态主导型领军企业,构建未来产业和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

  《意见》从全面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打造标志性产品、壮大产业主体、丰富应用场景、优化产业体系等六方面做出具体部署。

  在全面布局未来产业上,要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引导地方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未来产业。

  在打造标志性产品方面,《意见》提出,打造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新型显示、脑机接口、6G网络设备、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第三代互联网、高端文旅装备、先进高效航空装备、深部资源勘探开发装备等十项创新标志性产品。

  《意见》明确,要突破高级别智能网联汽车、元宇宙入口等具有爆发潜能的超级终端,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探索以区块链为核心技术、以数据为关键要素,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创新应用和数字化生态;面向新一代移动信息网络、类脑智能等加快软件产品研发,鼓励新产品示范应用,激发信息服务潜能。加快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突破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下一代大飞机、绿色智能船舶、无人船艇等高端装备产品,以整机带动新技术产业化落地,打造全球领先的高端装备体系。

  在壮大产业主体方面,《意见》提出,引导领军企业前瞻谋划新赛道,通过内部创业、投资孵化等培育未来产业新主体。实施中央企业未来产业启航行动计划,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新企业。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巨人"企业。

  此外,在保障措施方面,《意见》强调,加大金融支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加大投入,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带动更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完善金融财税支持政策,鼓励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等加大投入,引导地方设立未来产业专项资金,探索建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优化风险拨备资金等补偿措施。

 

节能减排

 

环境部调整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

 

  据悉,为巩固空气质量改善成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推动经济和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任务要求,聚焦重点污染物、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生态环境部1月23日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明确,统一以空气质量指数(AQI)为预警分级指标,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以下简称重点区域)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城市、县(以下简称省市县)黄色预警以预测日AQI>200或日AQI>150持续48小时及以上、橙色预警以预测日AQI>200持续48小时或日AQI>150持续72小时及以上、红色预警以预测日AQI>200持续72小时且日AQI>300持续24小时及以上为分级标准,其他近三年仍出现重污染日的省市县原则上参照执行。

  对不同污染物造成的重污染天气,采取差异化应对措施。因细颗粒物(PM2.5)污染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应严格按照大气法第九十六条有关规定积极应对,应急减排措施应依法按照国家有关技术指南制定。因臭氧(O3)污染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应及时向社会发布健康提示信息,同时加强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排放源的日常监管。因沙尘、山火、局地扬沙、国境外传输等不可控因素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应及时向社会发布健康提示信息,引导公众采取健康防护措施,可视情采取加强扬尘源管控等措施。

  《指导意见》指出,各地应根据预测预报结果和预警分级标准,依法依规及时启动和解除应急响应,不得出现达到启动条件但未启动、达到解除条件而未解除的情况;不得以完成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为理由,随意发布预警信息并启动应急响应、提高预警等级、延长响应时间。各地应在预警信息发布或应急响应解除当天将相关信息通过空气质量预报联网信息发布管理平台报送生态环境部。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信息应向社会公开发布。

  据了解,重污染天气消除与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并列为蓝天保卫战三个标志性战役。2021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到2025年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2022年11月,15部委联合发布《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行动方案》等文件,提出到2025年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70%以上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等细化目标。

 

交易商协会发布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相关披露安排

 

  据悉,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1月31日发布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含绿色资产支持证券)适用《绿色债券存续期信息披露指南》(下称《指南》)的通知。

  通知称,为做好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含绿色资产支持证券)与《指南》的衔接工作,进一步提高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根据《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业务指引》《指南》等相关自律规则,对存续和新注册发行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明确了披露安排。

  具体来看,存续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方面,发行人应参照《指南》要求,于每年4月30日前披露报告期内存续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基本情况、募集资金整体使用情况、募投项目进展(已完工项目可披露完工时间节点)、环境效益情况、募集资金管理情况等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存续期信息。

  此外,针对环境效益情况,鼓励发行人在2023年年报中参考《指南》中《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相关要求披露,确因客观原因无法披露的,2023年年报可豁免披露,但后续年报需按照相关要求予以披露。

  对于新注册发行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信息披露方面,交易商协会提出,在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注册发行文件中披露绿色项目的,应参考《指南》中《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相关要求披露环境效益信息,并对存续期环境效益信息披露进行约定。例如风力发电项目符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三级目录3.2.2可再生能源设施建设与运营相关标准,结合《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须披露必选指标(节能量及二氧化碳减排量),鼓励披露可选指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减排量)。

  至于存续期信息披露形式方面,交易商协会称,发行人可在年度报告中披露,也可通过单独文件披露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存续期信息。在年度报告中披露的,应采用单独章节;单独文件披露的,文件名应为《XX公司XX年度关于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用途及项目进展情况的说明》。披露形式应按照《指南》中的《绿色债券存续期定期报告模板》进行披露。

  据悉,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适用范围包括本通知实施之日起存续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以及新注册发行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

 

河北量身定制环保绩效创A激励措施

 

  据悉,河北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支持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创A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为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创A量身定制激励措施,进一步激发企业创A内生动力。

  注重创新性,政策力度更大更灵活

  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若干措施》注重创新性,聚焦提升企业竞争力,深度挖掘政策潜力,首次提出设置省级科技计划创A专题方向、鼓励预拌混凝土企业使用单位污染物排放更少能耗更低的绿色建材及环保绩效A级企业产品、开发A级企业转型金融产品等更大力度、更加灵活的鼓励和支持政策。

  《若干措施》提出,支持A级企业承担省级科研项目,符合条件的按规定享受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鼓励省属国有A级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综合考核中予以加分奖励,直至提升考核等级,产生的研发支出费用,按照有关规定视同利润。支持A级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完成后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奖励。对完成实质性兼并重组、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在产能置换、项目审批和排污许可等方面,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研究给予支持措施。

  《若干措施》提出加大金融财政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将企业环保绩效评级情况纳入信贷审核体系,在授信审批、信贷发放、利率评定等方面实行差异化激励,对A级企业推出专属信贷产品,推广以有偿取得排污权、知识产权等为抵质押物的信贷业务。围绕钢铁等7个重点行业,加快制定行业转型金融标准,积极开发转型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A级企业直接融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分拆相关创新业务独立上市,符合条件的按规定予以资金补助。在申报和安排使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污染治理、科技研发等方面的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时,对A级企业予以支持。

  推动试点示范创建,将A级企业列入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海关、市场监管等部门各类试点示范企业培育范围,推荐申报专精特新、绿色工厂、高新技术、海关高级认证、知识产权优势等示范企业。同等条件下,支持将A级企业及时列入先进制造业企业名单,按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和奖励性补助。将清洁运输方式长期稳定并保持同行业较高水平的A级企业,评定为省清洁运输优秀场景,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奖励。

  针对性强,积极提升服务质效

  《若干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调动创A企业的积极性,河北省聚焦企业普遍关心关注的生产经营、执法监管、项目审批等方面诉求,积极完善机制建设,提升服务质效。

  提高资源供给能力,河北省将把符合条件的A级企业建设项目及时纳入省重点项目清单,支持相关项目获得去产能等腾挪出的能耗、水耗等资源环境容量指标,以及省市两级政府储备排污权指标。灵活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等方式保障A级企业重点项目土地供应。

  河北省还将优化执法监管方式,对A级企业主要采取非现场方式开展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执法检查。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对A级企业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违法行为实行轻微不罚、首违不罚、非故意不罚。

  同时,提高审核审批效率,建立A级企业排污权交易绿色通道,注册登记审核、交易鉴证书出具均由3个工作日压缩到1个工作日。加快A级企业安全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效率,对不需要现场核查的事项,原则上当天办结;对涉及"两重点一重大"(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和重大危险源)化工项目即报即审,确保符合安全条件的项目快速落地。

  《若干措施》还提出,结合行业特色,加强产业政策引导。比如支持水泥、玻璃、陶瓷A级企业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或与石灰石、砂岩等矿产企业进行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开发利用水平。支持陶瓷、玻璃A级企业申请国家绿色建材产品认证,探索制定钢铁、水泥、陶瓷、玻璃行业省级绿色建材标准,开展绿色建材省级认证试点。在特许经营范围内统筹调配垃圾资源,及时足量保障供应垃圾发电A级企业,督促各地按协议及时足额拨付垃圾处理费。

 

宁德时代800MW海上风电项目获核准

 

  近日,宁德深水A区海上风电场项目正式获福建省发展改革委核准批复。

  根据批复文件,宁德深水A区海上风电场项目位于宁德霞浦东侧海域,陆上集控中心位于霞浦经济开发区渔洋里片区。建设规模为800MW,并建设500kV海上升压站、500kV陆上集控中心、配套储能、控制保护和辅助工程等。项目总投资129.875亿元。

  上述风电场的项目单位为福建润时海上风电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注册资本25亿元,为时代绿色能源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时代绿色能源有限公司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默克中国与华润电力签署十年绿电采购协议

 

  据悉,跨国药企默克中国1月25日宣布与华润电力( 00836.HK )签署为期十年的绿色电力采购协议,这是默克在中国的首个长期绿电采购项目,十年所购绿电总量为3亿千瓦时。

  依据新签署的绿电采购协议,华润电力自2024年1月起,为默克位于江苏的五个生产基地和一个仓库提供绿电,所购绿电覆盖医药健康、生命科学、电子科技三大业务。

  其中,江苏南通制药基地是默克全球第二大制药基地,也是默克在欧洲以外最大的制药基地,年产量可高达100亿片药品,其产品包括甲状腺功能失调治疗药物优甲乐等;默克还在无锡建设了生命科学产品制造生产基地;张家港新建了半导体一体化基地等。

 

宁德时代投资超百亿开发海上风电

 

  据悉,全球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 300750.SZ )海上风电最大投资项目获批。福建省发改委1月29日公告,同意建设宁德深水A区海上风电场项目,建设规模800兆瓦,并建设500千伏海上升压站、500千伏陆上集控中心、配套储能、控制保护和辅助工程等。

  该项目开发单位为福建润时海上风电有限公司(下称福建润时),后者成立于2023年4月,注册资本25亿元,大股东为宁德时代子公司时代绿色能源有限公司,持股96%;福建闽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持有该合资公司3%的股权,中国电建集团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持有剩余1%股权。

  一名接近宁德时代的人士透露,宁德时代通过福建当地的电池工厂,换得了海上风电的开发指标,项目建成后可为工厂提供绿电,这是宁德时代投资的首个海上风电项目。

 

劳动用工

 

司法部要求法律援助机构为农民工提供"一次办好"服务

 

  据悉,为做好春节前后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司法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全国法律援助机构为农民工提供"一次办好"法律援助服务,包括畅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

  通知要求,全国法律援助机构要聚焦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法律服务需求,精准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做好进城务工人员请求确认劳动关系或者给予社会保险待遇等事项的法律援助工作,对申请支付劳动报酬或者请求工伤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免予核查经济困难状况,对诉讼时效即将到期等紧急情况,先行提供法律援助。

  通知提出,要加强普法宣传,拓宽服务渠道,利用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平台,线上线下为农民工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在农民工聚集地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或者联络点,方便农民工就近申请法律援助。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开设农民工话务专席。做好中国法律服务网"农民工欠薪求助绿色通道"工作,收集欠薪线索、解答留言咨询、转办法律援助案件。

 

宁夏修订新版高层次人才认定目录

 

  近日,宁夏自治区党委人才办、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修订印发新版《宁夏回族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目录》,进一步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新版目录修订前共21条,修订后77条,新增56条。"自治区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新修订的《目录》更加明确,重点将宁夏"三区建设""六新六特六优"重点产业布局,新型工业化以及我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五大领域,作为全区高层次人才培育、选拔、认定的主要工作目标,将高层次人才选拔认定与服务自治区发展大局和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进行优化调整完善。

  新修订的《目录》认定条件更加明晰,注重以工作实绩、创新价值、能力和贡献为导向评价人才,认定条件定性明确、定量清晰、界限明了、实操性强,形成了A类(国内外顶尖人才)、B类(国家级杰出人才)、C类(省部级卓越人才)、D类(行业类创新人才)、E类(中青年骨干人才)五个层次。对B、C、D类划分为科技创新创业、企业经营管理、教育卫生农业、哲学社科和文化艺术等领域,细化完善了各领域人才认定条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梯次认定体系。

  新修订的《目录》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宁夏综合竞争力为导向,将更多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创新团队等纳入了认定范围。新增省(部)级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何梁何利奖"、宁夏杰出人才奖获得者、"宁夏杰出科技人才培养工程"人选等4个类别认定条件。在小类中将葡萄酒酿酒大师和社会贡献突出的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纳入C类、D类认定范围,将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考核优秀人选纳入E类认定范围,首次将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和聘任制公务员纳入认定范围,以支持自治区重点部门、行业、产业和民营企业发展。

  新修订的《目录》创新提出"以岗定才""以绩定才""以赛定才"等标准,首次采取科研成果量化积分的认定方式,对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取得奖项的人员,累计达到一定分值可认定为相应层级;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解决就业人数、年营业收入、新增产值或纳税额、取得国家发明专利等综合性条件进行认定。

  据介绍,对人才长期以来取得的科研成果予以认可,有利于人才的长期成长发展与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宁夏自2018年实施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政策以来,已认定高层次人才三批2847人,自治区给予最高220万元的安家费和最高3000万元的科研和项目启动资金,在区内53家定点医院享受就医"绿色通道"服务,还可享受住房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保健、职称评审、科研服务等优厚待遇。

 

摩根大通中国区CEO梁治文将于2024年底退休

 

  2月1日,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CEO)梁治文(Mark Leung)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决定从摩根大通退休。2024年接下来的时间直到2024年底,梁治文仍将继续作为摩根大通中国区CEO以帮助公司完成交接。

  据了解,梁治文在摩根大通任职25年,曾在中国、新加坡、日本工作。他的职业生涯开始于利率衍生品交易部,之后曾任职于新兴市场、信贷交叉产品和股票衍生品等交易部门,并曾担任股票经纪业务的全球主管。2018年,梁治文被任命为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负责管理摩根大通中国在岸和离岸的各项业务,以便将摩根大通的全球网络和资源优势配置到中国。

  在梁治文担任摩根大通中国区CEO期间,摩根大通中国业务实现诸多突破。2020年6月19日,摩根大通宣布,已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将公司在摩根大通期货有限公司中的持股比例由49%增至100%。摩根大通期货成为中国境内首家外资独资期货公司。

  2021年8月,摩根大通宣布,中国证监会已对旗下在华合资券商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摩根大通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受让5家内资股东所持股权的事项准予备案,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成为中国首家外资全资控股的证券公司。

  2023年1月19日,中国证监会核准摩根资产管理控股公司成为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主要股东;核准摩根大通公司成为上投摩根基金实际控制人;对摩根资产管理控股公司依法受让上投摩根基金2.5亿元出资无异议。该项变更完成后,摩根资管对上投摩根基金持股比例达100%。至此,摩根大通也成为首家在本地法人银行、证券、期货、资产管理四大业务领域均实现全资控股的外资金融机构。

 

大众汽车任命中国新CTO

 

  1月29日,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发布,吴博锐(Thomas Ulbrich)将于4月1日起接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首席技术官,并兼任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首席执行官贝瑞德(Ralf Brandst?tter)称,吴博锐今后的工作重点是加强与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和大众安徽三家合资公司合作,继续推动中国本土化研发。

 

微软宣布游戏板块裁员1900人

 

  1月25日,微软对外宣布将对游戏部门进行人员调整。

  据悉,微软游戏部门将裁员1900人,约为微软游戏部门人员的8%。此次裁员涉及的员工分布在动视暴雪、ZeniMax和Xbox团队,但是以动视暴雪为主。

  对于裁员的具体原因,微软方面提到,进入2024年,微软游戏和动视暴雪的领导层致力于将战略和执行计划与可持续的成本结构相一致,双方共同制定了优先事项,确定了重叠领域。

  与裁员消息同时披露的另一个消息是,动视暴雪总裁Mike Ybarra和首席设计官Allen Adham将离开公司,而动视暴雪之前宣布的一款生存游戏也已被取消。

2023年10月,微软完成对游戏公司动视暴雪的收购,动视暴雪旗下拥有《魔兽世界》《使命召唤》《星际争霸》《暗黑破坏神》等众多全球知名IP。此次收购历时22个月,价值690亿美元,是微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交易。

 

恒隆集团董事长陈启宗退休

 

  1月30日,现年74岁的香港恒隆集团( 00010.HK )兼恒隆地产( 00101.HK )董事长陈启宗宣布退休,集团生意将交棒给他的长子、恒隆副董事长陈文博。

  陈启宗表示,自己并无健康状况,但公司寻找接班人已十余年,认为此时适合由陈文博接任,因此他将会在4月股东会后退出所有恒隆董事会职务以及旗下多个非牟利机构的主席,只出任"荣誉董事长"一职,给予管理层完全的自由度。

当前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恒隆选择此刻交棒,接班人将面临更为艰巨的外部挑战。对此,陈启宗表示,近几年世界快速转变,"现在是保本、保命、并非大发展的时期。"陈启宗认为,集团在财务及风险管理已走上正轨,不用太担心,最重要的是不犯大的资本开支错误,恒隆集团负债率较低,仍要小心为上。

 

马斯克500多亿美元薪酬方案被裁定无效

 

  1月30日,美国特拉华州衡平法院法官凯瑟琳·麦考密克(Kathaleen McCormick)裁定特斯拉(NASDAQ:TSLA)董事会在2018年授予CEO埃隆·马斯克的5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25亿元)薪酬方案无效,马斯克需要退还通过该计划获得的收入。但马斯克还可以向特拉华州最高法院提起上诉。

  根据McCormick的裁决,股东Tornetta已经证明了马斯克"控制着特斯拉",而董事会批准其薪酬的过程"存在严重缺陷"。

  McCormick表示,特斯拉在审判中几乎没有给出任何理由,来说明其是如何达成薪酬计划中的巨额奖励的,而且马斯克与一些董事会成员关系过于密切,以至于他们无法真正独立行事。

  McCormick指出,她的裁决是因为马斯克控制着特斯拉,而非该公司董事会和股东,至少在设定他的薪酬方面是这样。

 

司法裁判让“隐形加班”难隐形

 

据悉,法治日报1月31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法室副主任王天玉撰写的文章指出,在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近日联合发布的多起涉欠薪纠纷典型案例中,一起有关线上加班费引发的劳动争议案备受瞩目。该案是全国首例在裁判文书中明确提及“隐形加班”问题的案件,法院将下班后利用微信付出的实质性劳动依法认定为加班,保障了劳动者获得相应加班报酬的权利。这一判决对于在网络时代下班后继续工作的劳动者权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下班后还要盯着手机,即便回到家也得处理工作。”这样的抱怨对于职场劳动者来说,恐怕并不陌生。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终端的普及,人们生活获得了巨大便利,但同时也让部分劳动者被深深捆绑在了工作上,以致生活与工作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如何保障劳动者获得相应的报酬?如何防止劳动者私人生活被工作侵蚀?面对劳动者广泛存在的疑问和焦虑,法院在该案中给出了明确答复:劳动者长期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以外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工作,属于加班,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加班费。可以说,这起案件以权威、清晰的司法立场揭开了“隐形加班”的面纱。

  “隐形加班”是随着数字时代劳动方式转变而产生的新概念,指劳动者在日常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外,通过社交媒体或办公软件,与同事、客户沟通或按照用人单位指示处理相关业务,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加班有所不同。在数字技术对劳动形态和组织结构的不断改造的现实背景下,劳动的对象早已从实物加工制造拓展到了信息和服务产品。技术不断赋能劳动者在工作场所和团队协作之外,利用电脑、软件和自身技能完成特定任务。这一数字化劳动变革呈现的规模化、普遍化的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我们更新关于加班的认识,所谓的工作场所除了用人单位线下办公场所之外,还应该包括劳动者继续工作所依托的线上社交媒体或办公软件。

  关于劳动时间,我国劳动法规定,实行标准工时制的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四十四小时。劳动者超出该工时上限的工作时间属于加班,用人单位应按照法定标准支付工资报酬。实践中,一些劳动者脱离用人单位办公场所后仍处于工作状态,实际工作时间超出了法定标准。对此,法院创新性地提出“提供工作实质性”原则和“占用时间明显性”原则,并将其作为对“隐形加班”问题的认定标准,明确员工通过网络方式投入时间和付出劳动,应该认定为工作时间并支付劳动报酬,体现了对相关劳动法律的正确理解与适用,彰显了司法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力度与温度,并推动了工作时间认定标准随技术进步和劳动变革的新发展。

  从这起案件中,我们看到了司法机关对于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积极探索和努力。数字时代的诸多改变是显而易见的,但“披着数字面纱”的加班在本质上没有改变,仍是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指示监督下从事劳动。这起案例促使用人单位明确加班的边界以及不合理加班的法律后果。基于司法划定的红线,用人单位应当更为积极地思考如何完善劳动管理流程,尤其是将数字技术更好地用于提升劳动协作效率,而不是安排“隐形加班”。对于劳动者来说,既要增强法律意识,了解自身合法权益,学会保护个人隐私和保存证据以便维权,更需要适应虚实交互的工作模式,自觉建立工时上限的意识,避免被动陷入“隐形加班”。

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

 

工人日报1月29日刊发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江师范学院分中心研究员王志标撰写的文章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卓越的工匠精神是推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要通过培育青年科技人才的工匠精神,储备青年人才队伍,提升青年人才能力,促进青年人才成长。

  树立人才标杆

  人才标杆具有较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要积极树立青年科技人才标杆,通过分析总结和展示标杆的成才路径及其工匠精神,形成对青年科技人才强大的示范和鼓舞力量。

  一是对人才标杆的工匠精神进行深度总结。青年科技人才中的标杆具有较强的科技能力、精神和素养,工匠精神是人才标杆众多精神中对于科技自立自强至关重要的精神,值得深度总结。可以对人才标杆的学校、单位等进行深入调研,采集促进其工匠精神形成的典型事例、突出表现、精神内涵,将其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凝练。

  二是对人才标杆的工匠精神进行宣传推广。可对其科技成就及工匠精神进行关联性宣传,使工匠精神在社会上形成正能量,对青年科技人才形成辐射力和影响力;将其整理为典型案例,在继续教育课程、技术技能教育课程和其他课程中进行讲解,使其工匠精神在课堂中产生溢出效应和教育价值。

  三是对人才标杆的工匠精神进行范式推广。推广人才标杆工匠精神的范式是对工匠精神进行应用转化的关键环节,能够促进形成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打造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聚合力。因此,要从人才标杆工匠精神的形态、内容和做法着手,提炼出具有可应用性、可拓展性的范式,供青年科技人才学习。

  规范科技管理

  规范化发展在科技管理领域尤为重要。无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还是高新技术企业,规范科技管理都是确保青年科技人才形成工匠精神的重要保证。

  一是提升科技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对于青年科技人才的公平性。近年来,国家对于科技伦理越来越重视,出台各种制度文件对科技规范、科技伦理提出新要求。在落实过程中,要确保青年科技人才在项目评审、人才评审、贡献评价中的平等机会,使青年科技人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展示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成果中的贡献,赢得社会尊重,提升青年科技人才对于事业的忠诚度和获得感。

  二是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科技规范培训。要把科技规范培训作为助推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规范示例、规范引导、规范教育强化青年科技人才对于科技规范的敬畏之心,提升其自觉践行科技规范的能力。

  三是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科技创新的过程管理。要注重对科技环节的监督和把控,科研管理部门要经常组织青年科技人才进行学习会、讨论会,为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科技规范、科技伦理创造条件;纪检监察部门应注意搜集整理各种科技违规案件,以案说法,做好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警示教育。

  加强绩效激励

  确保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工作中形成和发挥工匠精神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绩效激励,化解其后顾之忧。

  一是根据青年科技人才的成绩和潜力为其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酬结构。青年科技人才过去的成绩是其能力的显性指标,一些关键性业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其发展潜力。用人单位要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成绩和潜力进行科学评估,拟定与此相称的薪酬安排。合理的薪酬结构能够激发人才的创造创新活力,发扬工匠精神,推动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涌现。

  二是在科研团队中根据青年科技人才的贡献提供匹配的激励报酬。青年科技人才在最初成长的过程中多依托于科研团队,并在服务于科研团队的过程中作出了自身的科技贡献。科研团队的管理者要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贡献给予肯定,并使其体现在充分的激励报酬中。

  三是为青年科技人才的应用性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通道。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成果的主要生产者,其成果中包含了能够进行转化利用的项目。政府和企业等各方应主动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服务,组织相应的成果转化活动,搭建成果转化平台。通过转化科技成果,青年科技人才能够按比例获取成果收益,这将对青年人才在科技工作中形成工匠精神产生正向促进和激励作用。

 

钱诚: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

 

《经济日报》1月25日刊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钱诚撰写的文章指出,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创新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关键作用,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要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人口是人力资源的基础,也是我国人力资源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的重要表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特征决定了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首先要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这对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要在优化人口发展战略上下功夫,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更好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

  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要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现代化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各种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实现人岗匹配、人事相宜和人尽其才。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利用效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青年就业率还需进一步提高,有就业意愿和能力的低龄老年人开发潜力巨大,提升人力资源在城乡间、地区间和行业间的配置效率还大有可为。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可以进一步激发广大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干事创业活力,让人才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稳定劳动参与率,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以此为抓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要实现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人口红利是长期以来支撑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抚养比和劳动力成本上升,需要进一步推动人口由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在一些科技前沿领域国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这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塑造“人才红利”,实现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要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就业既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事关人力资源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培育现代化人力资源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受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影响,我国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稳就业工作仍需持续推进。迫切需要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推动形成就业政策与产业政策有机协同、人力资源开发与实体经济发展联动的就业工作体系。以强化就业公共服务、保经营主体稳就业、抓好重点群体就业等,实现就业机会更加充分、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就业环境更加平等、就业能力持续增强、就业保障稳步提升。

 

专家论坛

 

金融可从关键方面支持中国式现代化

 

北京日报1月29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蔡昉撰写的文章指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成现代化的经济目标要求,我们需要深化对金融支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规律遵循和实现方式的认识。

  全面准确刻画基本实现现代化任务目标的内涵和路径,需要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立足于当代中国国情及其在经济社会方面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和理解经济发展预期的目标和面临的挑战,决定了我们能够多么有效地破解困难,抓住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对这些发展的新要求进行概括,我们就能深切了解金融可以从哪些关键方面支持中国式现代化。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保持经济增长的合理速度

  按照党的二十大的部署,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水平,就意味着在2022年的基础上,到2035年前的这段时间,年均GDP增长率需要达到4.66%。这要求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从而予以保障。

  随着2022年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人口发展新状况相汇合,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新常态增长轨道。一方面,由于劳动年龄人口以更快的速度减少,出现的劳动力短缺、人力资本改善和生产率提高速度放慢、资本回报率下降等情况,都将进一步降低GDP的潜在增长能力。另一方面,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也使需求侧因素特别是居民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常态制约。

  也就是说,如果不能稳定住潜在增长率,或者不能有效扩大消费需求,就会使GDP的实际增长速度向下偏离合理和合意的区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应该适应供需两侧的这种新常态,以应对由此产生的新挑战,特别是在支持对象上,从项目本位和企业本位转向居民家庭本位。

  转变金融基础功能和服务模式,追求高质量发展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增长,不再能够依靠不均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高质量发展至少需要符合以下两个方面的标准。

  从供给侧来看,经济增长不再由生产要素投入驱动,而是越来越依靠创新驱动和生产率的提高。与此相适应,金融发展的基础功能应该从动员资源转向支持创新,从培育和积累产能到创造性破坏,从以间接融资为主到更加倚重直接投资特别是风险投资,从重点支持大项目到更加包容、更加普惠的金融服务。

  从需求侧来看,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重要,既需要宏观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予以保障,也要求金融转变功能和服务模式予以支持,特别是以创新向善的姿态,运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最新成果增强金融的普惠性。

  金融要摒弃趋大避小的倾向,以普惠金融思维促进共同富裕

  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需要在以下方面施力,调动各种市场主体的活力和潜力,使发展成果得到充分的分享。一是保持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与GDP增长之间的同步关系;二是明显改善居民收入分配,显著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基本公共服务差异;三是增进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城乡发展的均衡性。这就要求金融摒弃嫌贫爱富、趋大避小的天然倾向,以普惠金融思维挖掘金字塔底层的潜力。

  为小农户、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千家万户提供金融服务,并不必然意味着“以小对小”的金融模式。在金融科技、(移动)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平台金融等新金融的发展新模式下,大量涌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业态,以互联网和大数据特有的趋近于零的边际成本,大幅度降低了金融业务的物质成本和交易费用,使业务范围在以往难以抵达的领域成为常态,从内涵和外延上扩大了金融的服务内容。

  转变金融理念,拓展金融内涵,加快绿色转型,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2035年做出了如下的目标描述: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无疑也是金融发展的目标和金融模式转变的方向。

  为绿色发展、绿色转型服务,以及更广义而言为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目标服务,涉及一系列金融理念的转变和金融内涵的拓展。

  一是这些领域具有私人收益与社会效益并存、外部效应特别突出的特点。例如,相比于经济学曾经广泛讨论的“公地悲剧”,气候变化问题足以被称为一个“地平线悲剧”,显现出超越传统的经济领域和商业视野的巨大外部性。

  二是绿色转型和ESG投资始终伴随着创新活动,或者说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只有以金融的创新适应和引领,才能有效支持这些领域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

  三是仍然需要加强监管,高度关注和防范金融风险。中国绿色经济和绿色金融起步很快,在绿色债券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及绿色金融国际化方面进展迅速,也逐渐成为一些投资和融资的热点。与此同时,需要把握好加快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平衡,特别要借助金融科技发展成果来提高监管水平,防范和应对超常规绿色发展可能伴随的超常规金融风险。

  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指导原则。

  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倡导者和积极参与者,为涵盖面广泛的共建国家创造和改善设施联通条件,建设的重点通常集中在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倡议本身、指导原则和建设内容,都决定了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有着更高的质量标准。同时,由于涉及极其复杂和多样的问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风险控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需要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互惠互利的合作原则、商业化运作的方式有效结合起来。

 

张其仔: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据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此,《经济日报》1月31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其仔撰写的文章认为,这是我国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巩固扩大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的需要,关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

  深刻认识重要意义

  从结构上看,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它们各有其特性,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传统产业种类多、体量大、市场广、产值高,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在产业链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离开传统产业,很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就不能完全循环起来,甚至会出现“断链”现象。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看,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等问题,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从实践情况看,若传统产业不能实现转型升级,就会导致其国际竞争力下降,引发整体外迁或部分外迁,造成研发与制造环节脱节。离开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也就无从谈起。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不能脱离社会需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扩大国内需求。传统产业是重要的就业渠道,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稳就业、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提升居民消费信心。居民需求既包括基本需求,也包括改善型需求、升级型需求。当前我国扩大内需,既要巩固拓展基本需求,也要不断扩大改善型需求、升级型需求。传统产业不但是满足居民基本需求的主体部分,而且通过转型升级也有利于扩大改善型需求、升级型需求。还要看到,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既受供给侧因素如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也受需求侧的制约。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可以不断巩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扩大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需求,进一步激励科技进步、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创新。

  传统产业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开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基本盘。近年来,随着国内劳动力、资源环境等要素成本普遍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南亚等地转移。同时,发达国家推动全球产业链布局重构,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出台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产业链高端环节回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应对这些挑战的需要。

  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

  其一,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迈进。从附加值率上看,就是要强化传统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各环节的增值能力,以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提升,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率。从结构上看,就是要增强重点环节和核心部件的国内自给率,不断提升我国资本品和中间品市场占有率。从质量和产品上看,就是要引导企业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不断提升产品、服务的质量水平和层次。要增加高端产品供给,加快产品迭代升级;提高质量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加快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制造”高端品牌。从动力上看,就是要转向创新驱动,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势领域锻长板,推进强链延链补链,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聚焦消费升级需求和薄弱环节,大力开发新产品,在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加快攻关突破和产业化应用。

  其二,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迈进。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要提升研发、设计、生产、企业管理等各环节的数字化水平,推动数字化设计、数字化控制、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服务的发展,节省设计和生产成本。要通过应用网络技术,实现网络协同设计、远程设计,实现生产制造过程的信息共享、企业设备的监控和运维,提高产品、管理和服务的精准性、协同性,推动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展,建设智慧供应链。要大力发展智能产品、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工厂,在重点行业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实现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决策和执行的敏捷性,缩短设计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化解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影响。

  其三,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化迈进。要进一步优化结构,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动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实现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加快绿色能源建设,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企业能效水平。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全链条、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加快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推动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流通、绿色金融、绿色消费、绿色管理等的发展。

  其四,推动传统产业向融合化迈进。从产业上看,就是要促进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从资源利用上看,就是要促进行业耦合发展,实现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和产业衔接。从要素上看,就是要促进新型要素与传统要素有机融合,促进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发展。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大支持力度,为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要素保障。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集中优势资源,推进传统产业核心技术、关键产品的攻关和应用。支持传统产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支持传统产业企业通过多种融资方式进行技术改造或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转型升级。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落实企业购置用于环保、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所得税抵免政策,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信贷支持,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传统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建设培养基地,面向传统产业领域培养一批数字化转型人才、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工程师队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二是激活需求潜力。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稳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吃穿等基本消费品质,推动增加高品质基本消费品供给,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促进居民耐用消费品绿色更新和品质升级,更好满足中高端消费品消费需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内需潜能。通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研发设计、商务服务、通信技术等服务要素嵌入制造业产品,显著扩展现有产品或服务的形态和模式,更大程度地丰富最终消费者的体验。推动企业通过运用大数据更精准地发现消费者需求,进一步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和创造新的需求,推动运用数字化技术和新型要素重塑产业形态和商业运行模式,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接,实现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

  三是优化组织方式。充分发挥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优势,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大力度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深化传统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培育一批能发挥带动作用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传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鼓励企业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和水平,开展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构筑安全稳定、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

 

专家论点辑要

 

  ▲报告认为提升名义GDP增速是稳杠杆的关键

 

  据悉,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1月25日发布的《2023年度宏观杠杆率》(下称《报告》)指出,"2023年债务扩张有限,而宏观杠杆率大幅攀升,名义经济增速放缓应是这两个数据矛盾的主要原因。"

  《报告》指出,2023年实体经济债务增速与2022年基本持平,全年同比增长9.8%,处于历史上较低水平;但宏观杠杆率上升幅度超过了2022年,全年上升13.5个百分点达到287.8%,四个季度分别上涨了8.8、1.5、3.0和0.2个百分点。

  《报告》认为,当前很难进一步压降债务增速,稳杠杆的正解是扩大有效需求,7%左右的名义GDP增长率是一个较为合理的目标。

  为推动名义GDP增速回升,《报告》建议,对于财政政策,保持必要的财政赤字率水平,主要由中央政府加杠杆,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使用,减轻地方偿债压力。

 

中小企业

 

小微企业金融健康报告公布

 

  1月30日,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发布小微企业金融健康报告。基于严格筛选后的调研数据构建金融健康指数,从日常财务管理、风险防范应对、资本筹措管理等多维度,对小微企业当前金融健康状况进行系统性分析;结合小微企业当前金融服务提出针对性建议,助力小微企业提振信心,增强经营韧性。

  报告编制了金融健康指数,分为:非常不健康(0-40)、比较不健康(40-60)、比较健康(60-80)、非常健康(80-100)。参与调研的大部分企业分布在40-80分值区间,有超三分之一小微企业表现为金融不健康。

  从地区上看,需要重点关注河南、陕西等地的小微企业,处于金融不健康状态的占比偏高;广西和重庆的小微企业金融健康状况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从企业成立时长上看,成立时长在3-5年和8年以上的小微企业金融健康状况欠佳,需要重点关注。

  在日常财务管理上,小微企业的应收账款拖欠问题较为严峻,资金回流压力较大,需要重点关注。在非常不健康组内,80%左右的小微企业不能按时收回应收款项。

  目前,小微企业主要面临来自市场竞争、日常周转资金紧张、价格波动等方面风险。风险意识不足、金融素养不够、缺乏合适保险产品等是制约小微企业提高保险保障的重要原因。

  在资本筹措管理上,小微企业依然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从银行融资面临缺乏抵质押担保物、银行授信流程复杂且时间过长、融资成本高等困难。从融资渠道上看,小微企业间接融资经验较多,其中传统商业银行是最主要融资渠道,直接融资(股权投资)使用度偏低。这方面科创类(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小微企业参与度相对更高。

针对如何提升小微企业金融健康状况,报告给出了五大建议。一是重点关注小微企业最紧要的现金流问题,缓解由于应收账款拖欠严重所带来的现金流压力。这会直接关系到企业自身存亡和供应链产业链安全,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投入更多支持。二是推动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现金流管理的能力,改善日常经营管理的长期表现。金融机构要为不同类型的小微企业开发更加便捷、低成本、适配度高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三是金融机构应该针对小微企业的风险特征和保险需求,研发更多适配度高、性价比高、保障力强的普惠保险产品,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和效率,将客户金融素养赋能融入到业务中。政府可以开展保险知识普及教育,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和行业监管。四是金融机构要不断优化普惠金融产品服务,提高金融可得性和适配性。通过"信贷+"综合金融服务进行经营赋能,更好满足小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多样化需求。政府可以加大对弱势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发挥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补位价值,切实降低融资成本。五是提高社会整体的金融健康意识,促进金融健康理念和指数的推广实践。政府和金融机构可以探索应用小微企业金融健康指数,将其作为检测小微企业经营状况、指导金融机构赋能小微企业可持续经营、检验政策支持小微企业效果的有力工具,成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指标体系一部分。

 

经贸态势

 

美议案拟限制特定生物公司

 

据报道,海外因素再度令中国医药股上演“惊魂时刻”。1月26日下午,A股、港股市场医药板块急跌,CXO(医药外包服务)“药明系”公司股价跳水,基因测序公司华大基因( 300676.SZ )、华大智造( 688114.SH )亦午后走跌。市场流传一份美国国会议员关于限制外国生物技术公司的议案,涉及相关公司。

  1月25日,参众两院多名议员共同提出了一项两党立法,旨在阻止外国对手窃取敏感的美国基因数据和个人健康信息。该议案将禁止所有由外国对手拥有或控制的生物技术公司的商业运营威胁国家安全,不得通过联邦合同、拨款和贷款获得美国纳税人的资金。议案的发起人包括,美国“国土安全和政府事务委员会”主席、民主党参议员加里·彼得斯,共和党参议员比尔·哈格蒂,以及“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共和党众议员迈克·加拉格尔,该委员会成员、民主党众议员拉贾·克里希纳穆尔蒂。

该议案尚未成为正式法案,拟立法禁止所有由外国对手拥有或控制的生物技术公司通过联邦合同、拨款和贷款获得美国纳税人的资金,“华大系”三家公司和药明康德被提及。

 

美国防部又"拉黑"16家中国实体

 

  据报道,美国国防部又"拉黑"16家中国实体。1月31日,美国国防部更新"中国军事企业"名单,新增旷视、依图、长江存储、禾赛、东方网力、中国电信等16家在美国直接或间接经营的中国企业。该名单目前主要是警示作用,但可能为美国政府其他部门的进一步制裁提供参考。

  美国国防部称,根据美国国会《2021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第1260H条的法定要求,新增了"中国军事企业"的名单,称目的是对抗中国的军民融合战略。

 

欧盟再次延长对俄经济制裁

 

  据报道,欧盟理事会1月29日发布声明,宣布把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再延长6个月至今年7月31日,理由是俄乌冲突持续。

  声明说,这些制裁包括对贸易、金融、运输、奢侈品、海运原油、部分银行和媒体等方面的限制。此外,欧盟还出台了一些限制俄规避制裁行为的措施。

  欧盟理事会表示,只要冲突继续,就会维持欧盟实施的所有制裁措施,并可能在必要时采取更多措施。

  俄罗斯驻欧盟外交使团此前就欧盟制裁发表声明说,俄罗斯经济并未"分崩离析",在欧盟等国际舞台上孤立俄罗斯的企图告以失败,使俄罗斯"遭受战略性失败"的目标没有得逞。俄方同时斥责制裁是欧盟"在域外实施非法限制、政治敲诈、新殖民主义行径"。

  自俄罗斯2022年2月发起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之后,欧盟大幅扩大了对俄制裁范围,迄今已通过了12轮对俄制裁。针对欧盟的制裁,俄罗斯采取了反制措施。

 

俄白续签落实联盟国家一体化法令

 

  据报道,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联盟国家最高国务委员会1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举行会议,其间签署旨在落实联盟国家一体化的新三年期法令。俄罗斯总统普京与到访的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出席会议。

  两国领导人在会上总结了2021年至2023年实施建立联盟国家条约主要方向的法令的落实情况,并签署2024年至2026年的新三年期法令,旨在进一步加强两国在工业、农业、能源、物流和信息等领域的全方位互动。双方还签署有关推动联盟国家发展的其他十余项文件,涉及科技、基建、文化艺术、媒体等多个领域

  普京说,面对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在世界舞台密切合作,始终如一地相互提供切实盟友支持;两国将致力于构建一个民主和公平的多极化世界秩序。卢卡申科说,两国商品和服务贸易总额去年达到约54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两国过去三年实施相关法令的结果。

  俄罗斯与白俄罗斯1999年12月8日签署建立俄白联盟国家条约,规定两国在保持各自国家主权、独立和国家体制的同时,建立邦联性质的国家。

 

投资视点

 

北京市重点工程计划公布

 

  1月30日,北京市发布"3个100"市重点工程,包含100个重大科技创新及现代化产业项目、10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100个重大民生改善项目,旨在以重大项目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据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3个100"市重点工程中,包含120个新建项目和180个续建项目,力争当年竣工项目65个。项目总投资约1.2万亿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2811亿元,对全市投资的支撑比例保持在三成以上。

  此次发布的重点工程包括100个科技创新及现代化产业项目,例如全力推进怀柔科学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领域的重大科技设施平台集群项目,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医药健康产业等先进制造业项目。此外还包括金融业、服务业扩大开放,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空间资源以及文化旅游等领域项目。

  10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将重点聚焦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绿色低碳和韧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等铁路、公路项目,以及轨道交通、站城一体化交通枢纽、城市道路及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城市运行保障设施和新基建等项目。

  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北京市还发布了100个重大民生改善项目,不断提升百姓获得感。其中包括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政策性住房、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等城市更新项目,以及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绿化、水务和消费新地标等项目。

  此外,临空经济区国际消费枢纽、首都规划展览馆等200个重大项目也列入了2024年前期推进项目,力争加快落地实施。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发布的市重点工程,精心筛选了一批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的重大投资项目,释放了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强劲信号。下一步将以此为抓手,建立台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下大力气扩大有效投资,推动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上海临港加大知识产权金融支持力度

 

  近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支持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若干政策》提出支持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全面提升、助力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创新拓展、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持续优化、促进知识产权服务能级持续跃升等四方面、15条支持内容。

  其中提出,激励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对获评国际专利奖和"中国专利奖""中国商标奖"等国家及本市奖项的,给予不超过50万元的分档奖励。加大知识产权金融支持力度。对通过质押知识产权获得贷款的,按实际利息支出的50%给予支持,同一单位每年资助总额最高100万元。对购买知识产权保险的,按实际保费支出50%的比例给予支持,同一单位每年资助总额最高20万元。

 

山东拟2025年基本实现"县县双高速"

 

  据悉,山东省人民政府近日发布《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加快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到2025年基本实现"县县双高速",在建及营运里程达到10000公里。

  在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行动方案》中提出要发展快捷融合的城际和市域(郊)铁路网,以轨道交通辐射带动沿线城镇发展,到2025年,城市轨道交通在建及营运里程达到700公里。同时提出,到2025年,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380个。畅通黄河流域出海通道,合作建设50个内陆港。支持济南机场和青岛机场建设国际枢纽机场,培育烟台、临沂等区域枢纽机场,建设现代化运输机场群。

  《行动方案》中还提出做大做强建筑业。到2025年,千亿级建筑业企业集团突破4家,超500亿级12家,超100亿级45家。发展总部经济,推动大型优质建筑业企业在鲁投资,带动山东企业发展。发挥建筑业吸纳就业潜力,培育满足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管理、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产业工人队伍。

  在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方面,《行动方案》中提出,支持济南、青岛、烟台、潍坊4个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到2025年,全省新增绿色建筑2亿平方米以上,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100%。

 

山东出台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聚焦设施扩量、服务提质、体系增能,提出未来三年全省养老工作的发展目标,量化了护理型床位占比、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等重点指标。同时,明确实施养老机构固本强基、居家社区扩围增效、医养康养提质赋能、农村养老提档达标、养老人才提升培育、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养老产业提速发展等"七大行动"。

  《行动计划》要求,2026年年底前,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保持在70%以上,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保持在100%。养老服务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发展智慧养老院100家,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90%以上,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保持在100%。养老与相关行业加快融合发展,形成一批产业链条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龙头企业、服务名牌和产业集群。

  好的政策落地生根,离不开各类保障。《行动计划》规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县级以上政府设立养老服务专项资金。各级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将不低于55%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鼓励利用闲置资源举办养老服务机构,简化审批手续,5年内按土地原用途适用过渡期政策。

 

辽宁发布推动经济稳中求进43条新政

 

  1月29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布《辽宁省推动经济稳中求进若干政策举措》,提出了积极促进消费、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外贸质效提升、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九个方面共43条政策举措。

  新评省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奖补100万元

  在积极促进消费方面,提出鼓励各地发放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补贴和餐饮消费补贴,省级在一定额度内按不低于50%比例,对发放消费补贴的市予以配套支持。积极打造消费场景。对2023年度获评的辽宁美食街,每个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新评定10个省级夜经济示范街区,每个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获评2023年度"辽宁品牌展会"每个展会项目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获评省级电商直播示范基地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培育10个文体旅融合发展消费新场景,每个奖补50万元。

  同时提出大力发展冰雪经济。推进沈阳冰上中心、抚顺雪上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各地加快完善冰雪场地设施,鼓励各市对原有冰雪场地及配套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对符合条件并入选为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竞赛场地的,根据承办任务情况给予奖补。对新评选的省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每个奖补100万元。

  企业新获评"中华老字号"可一次性奖励50万元

  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分别给予新获评"中华老字号""辽宁老字号"的企业50万元、3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省内当年网上零售额500万元以上并首次进入统计部门调查单位库的线上企业,按照其纳统零售额的3%对该企业给予奖励,每年奖励金额不超过100万元。对当年注册成立并达限纳统的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经营主体,每个给予不超过10万元奖励,次年零售额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再给予不超过10万元奖励。对非当年注册成立并于当年首次达限纳统的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经营主体,入库次年零售额增速超过10%(含)以上的,给予不超过15万元奖励。

  激励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对在库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2024年各月度零售额增速高于8%的,月度零售额增量每达1000万元,给予不超过5万元奖励。对在库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2024年各月度餐饮收入增量100万元-200万元(不含)的,给予2万元奖励,餐饮收入增量每达100万元再给予一定额度奖励。

加大企业上市扶持力度。对在境内科创板、主板、创业板上市企业,延续执行相关补助政策。对在北京证券交易所首发上市企业分阶段给予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补助;对以红筹方式在境外证券交易所首发上市企业,按照募集资金投资于辽宁金额的1%一次性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奖励另按相关政策执行。坚持"随报随审"原则拨付企业上市补助。

 

  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4405个

  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提出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到2024年底前,再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4405个,对每个新建站点给予5000元财政补贴,基本实现行政建制村全覆盖。

  推进工业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支持在辽研发工业软件首版次产品并在重点行业应用,给予单个项目最高500万元资金支持。以"免申即享"方式,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级智能工厂,对新获评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新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

  2024年,建设16个省级快递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试点先行区,培育22个省级快递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典型项目。对新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给予一次性500万元奖补。对新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补。对新获评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试点的,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补。对代表辽宁参加全国顶级职业体育联赛的俱乐部,取得全国前三名的,分别给予1000万元、500万元、300万元一次性奖励。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方面,提出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对规上工业企业建设研发机构进行运营绩效评估,对评估优秀的给予最高100万元资金支持,鼓励各市制定相应的配套奖补政策。支持行业领先企业等经营主体设立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对创建成为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的给予不低于500万元资金支持。

  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保险试点。对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和试点地区企业投保专利保险的,按实际投保年度保费60%的比例给予补贴,年度补贴总额最高5万元。其中,涉及高价值专利保险、包含专利保险的新保险产品,保费补贴标准上浮10%,年度补贴总额最高10万元;知识产权证券化所涉及保险、投保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保险,保费补贴标准上浮20%,年度补贴总额最高15万元。

  全年解决用工缺口70万个以上

  在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提出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全年解决用工缺口70万个以上。建设500个左右"舒心就业"指导服务站点。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执行期至2025年底。降低房地产市场交易成本。对一年内出售自有住房并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可由购房地给予一定额度的购房补贴,卖旧买新时间不分先后;对新购或租赁(自持)存量非住宅商品房的,可采取购房补贴、租金补贴、降低相关交易费用等方式予以支持;对转让非住宅商品房的,可适当降低相关交易费用,具体实施细则由各市县按实际情况制定。推动各市出台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转换为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鼓励采取顺位抵押等方式开展业务。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重点保障住房困难的城镇家庭和引进人才。对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通过建设筹集配租型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实施住房保障。

 

沈阳规划208平方公里临空经济区

 

近日,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沈阳临空经济区管理办法(试行)》,规划临空经济区占地面积20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航空制造维修、智能制造、商务会展、航空物流、跨境电商、航空金融、生物医药和总部经济等临空高端产业。

  据介绍,沈阳市政府将支持临空经济区争取专项债券和上级专项资金,每年整合不低于10%的各类专项资金(如人才专项、工业专项、基建专项、科技专项、新兴产业专项、服务业发展专项、外经贸产业专项、金融专项、文化旅游专项、会展专项、大型活动专项、中小企业专项、数字经济专项等,临空经济区城建项目优先列入市本级城建计划)约10亿元,用于支持临空经济区发展。

 

山西发布重点产业链"链长制"2024年行动计划

 

  据悉,山西省重点产业链链长制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印发《山西省重点产业链"链长制"2024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确立年度目标任务:围绕重点产业链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优化制度体系,细化发展路径,强化服务支撑,力争到2024年底,产业链企业突破700家,整体营收突破7000亿元,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行动计划》要求,完善链长制工作机制,全力推行"政府+链主+园区"招商、"重大项目+链长+属地"共建、"链主+链核+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链长牵头单位+园区"锻造、"产业链+专家"智库、"产业链+链主企业+产业基金"运作等"六种模式",链长制工作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推动产业链提质升级,着力强化精准性政策、系统性规划、协同性发展、关键性技术等"四项支撑",推动"链主"企业"以大带小"、链上企业"以小托大",持续开展产业链配套签约活动,打造密切协作、高效协同、一体联动的产业链发展生态。

  《行动计划》还明确了10项重点工作、责任单位、时限进度以及全年工作成果。山西省大力推行"政府+链主+园区"招商模式,力争每个招商引资承载示范开发区每年至少形成2个以上招商落地项目,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各市每年分别形成10个以上产业链招商落地项目;建立推行产业链"重大项目+链长+属地"共建模式,力争在5条省级重点产业链探索形成"项目+链长+属地"共建示范模式,亿元以上省重点产业链项目达到150个;深度实施产业链"链主+链核+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模式,力争省级重点产业链企业突破45家,链上企业突破700家,5条以上的产业链形成协作联合体试点示范,并向16条产业链推行;健全完善产业链"链长牵头单位+园区"锻造模式,力争在有条件的5条以上重点产业链形成"链长牵头单位+园区"锻造示范;建立推行"产业链+专家"智库模式,2024年全年,各链长牵头单位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组织开展相关专家咨询对接活动,并视情况形成相关专家咨询报告;探索建立"产业链+链主企业+产业基金"运作模式,力争推动产业基金在省级重点产业链上发挥引导带动效应;强化重点产业链精准性政策支撑,优化完善产业链激励政策。

 

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发布涉企行政合规指导清单

 

  据悉,为进一步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近日,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印发《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涉企行政合规指导清单》(简称《清单》),预先为企业经营活动设置"红绿灯",帮助企业筑牢"防火墙",从源头上预防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清单》由行政机关按照"谁主管、谁制定、谁负责"的原则,梳理企业高频多发违法事项,列明相关法律规定,提出相应合法合规建议,并根据违法行为发生频率、危害后果等因素设定风险等级,帮助企业提前找准违法风险点,做好风险防范。

  《清单》涵盖登记注册、信用监管、反垄断、价格、反不正当竞争、网络交易、广告、产品质量、食品、特种设备、计量、标准、认证、检验检测等市场监管主要执法领域,从合规事项、常见违法行为表现、风险等级、法律依据以及违法责任、合规建议和指导机构等6个方面,梳理行政合规事项113项,是一本浓缩版、精华版的"市场监管合规指导手册"。

  一些新设企业对相关法律法规还不了解不熟悉,合规能力较为薄弱,通过随查随学随用《清单》可以帮助他们在经营活动中守牢法律底线,实现从之前的"无知无觉,被动受罚"到"对照自查,主动迎检"的思路转变,防止因小失大,给企业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024年深圳GDP增速目标为5.5%

 

  1月30日,深圳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深圳市市长覃伟中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24年深圳市生产总值(GDP)增长预期目标是5.5%,要实现外贸进出口稳规模、稳份额、稳增长。

  2023年,深圳GDP达到3.46万亿元,同比增长6%。全年进出口总额3.87万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出口2.46万亿元,增长12.5%,出口总量连续31年居内地城市首位,与全球超200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覃伟中表示,2024年深圳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外贸进出口稳规模、稳份额、稳增长,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

  2024年,深圳将如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国际贸易枢纽建设取得新突破,深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全面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拓展东盟、中东、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从具体的目标来看,2024年深圳要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额1400亿美元,数字贸易进出口额600亿美元,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3000亿元,新增海外仓20万平方米。

  报告指出,2024年深圳将推动网络与通信、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等支柱型新兴产业迭代升级,抢抓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低空和空天经济等产业新风口,建设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加快提升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制造、生物医药、工业母机、高端精密仪器设备、工业软件等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具身智能机器人、合成生物、脑科学与脑健康、细胞与基因、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新增长点。

  据了解,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剑指未来产业新赛道等相关内容。例如,北京提出加快推进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加强原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开辟量子、生命科学、6G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力落实新一轮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培育提升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民用航空、空间信息等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奋发有为推动"二次创业"再出发--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再发力,在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上再发力。

  业内人士表示,北上广深不约而同加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全国经济将产生非常强的带动作用。

广州放开120平方米以上住房限购

 

2024年1月27日,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的通知》(简称《通知》),提出继续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优化调整限购政策、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等政策措施。

  《通知》指出,在限购区域范围内,购买建筑面积120平方米以上(不含120平方米)住房,不纳入限购范围;在限购区域范围内,居民家庭将自有住房用作租赁住房并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手续的,或者在广州市存量房交易系统取得房源信息编码并挂牌计划出售的,购买住房时相应核减家庭住房套数;对于具备合并不动产权证书条件的房屋,购房人可以申请转移登记业务、合并登记业务一同办理;商服类物业不再限定转让对象。通知自2024年1月27日起正式实施。

  《通知》指出,建立广州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和金融机构精准对接,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通知》还指出,进一步完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供应结构和政策体系,加大供应力度,不断满足各类保障人群住房需求。2024年计划筹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1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10万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8万户。

对此,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稳定商品房市场是稳定内需和消费基本盘的重要一环,也是稳定市场预期的关键之举。此次《通知》首先从需求端着手,落实1月26日住建部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提出的“要坚持因城施策、精准施策、一城一策,用好政策工具箱,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各城市可以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的精神。

 

成渝双城经济圈2024年重大项目清单发布

 

  1月26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发布《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4年重大项目清单》。包括现代基础设施、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同创新、巴蜀文旅、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对外开放、公共服务等7大类300个项目,总投资约3.6万亿元。

  今年,川渝两地将锚定年度任务,全力推动新开工项目尽早开工建设,续建项目加快形成更多实物工程量,完工项目尽早投产投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跑出加速度。

 

宁夏落实重点任务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近日召开的宁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披露,2024年,宁夏全面落实"1234"重点任务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1234"重点任务是指夯实稳增长一个基础,抓好数字经济和产业集群两个重点,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三大工程,开展招商引资扩量、园区改革创新、企业服务增效、安全基础提升四项行动。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工业投资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5%。

  今年宁夏工业经济统筹包抓机制,一体化推进稳定增长、安全环保、招商引资、转型升级等重点任务,压实市、县、园区主体责任,力促前100户重点企业产值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力促100个新建项目开工率达到80%以上,100个拟投产项目贡献产值达到640亿元,100个技术改造项目全部建成投产。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增长极,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造2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2千亿级现代化工产业集群、打造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打造千亿级轻工纺织产业集群。并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主攻方向开展新一轮全覆盖、高强度技术改造,实施企业融通上云赋智计划,新增上云企业1000家,增长50%。

  招商引资方面,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重大战略、制造业规划布局和产业梯度转移,积极争取一批头部企业战略合作项目和关键项目落地,实现引进一个带来一批。助企服务增效方面,健全龙头企业培育库,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生态主导力的行业领军和单项冠军企业,力争百亿级企业达到11个,五十亿级企业达到16个。

 

今年江西省工业发展重点敲定

 

  据江西省工信厅日前披露,今年,江西省将以深化细化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为主抓手,以制造业创新驱动、数智化改造、绿色低碳转型为路径,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积极培育,扎实推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和新型工业化。

  按照省重大项目"十百千万"工程部署,江西省大力推进工业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全年调度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000个左右,带动全省完成工业固定投资5000亿元左右;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攻坚,力争赣州市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纳入工信部重点支持世界级集群培育库,在铜基新材料、光伏、锂电、航空、电子信息等优势领域再争创1至2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梯次发展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体系。

  积极开展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遴选10个左右县(市、区)和10个左右开发区作为试点,在全省60%县(市、区)开展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千项技改、万企升级"计划;鼓励龙头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吸纳或整合创新资源,加强产业链内、链间、链群联合技术攻关,提升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重点在锂电、汽车电子等领域组建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以上。

 

IMF上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据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30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将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3.1%,较去年10月预测值高出0.2个百分点,并表示这反映了对中国、美国以及一些大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预期的上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皮埃尔-奥利维耶·古兰沙当天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全球经济继续表现出"令人瞩目的"韧性,通货膨胀稳步下降,增长依然坚挺,"软着陆"的可能性增加,但经济扩张步伐仍然较慢。

  具体来看,发达经济体2024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为1.5%。其中,美国2024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为2.1%,较此前预测上调0.6个百分点;欧元区2024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为0.9%,较此前预测下调0.3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2024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为4.1%。

  报告预计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3.2%,与此前预测持平。报告指出,多国央行上调政策利率以对抗通胀等一些举措正拖累经济增长,加之低迷的潜在生产率增长,2024年至2025年的经济增长预测值低于2000年至2019年间3.8%的平均水平。

  报告指出,在供给侧问题缓解和限制性货币政策背景下,大多数地区的通胀下降速度快于预期。但古兰沙警告,中东地区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红海局势持续紧张,这些因素都可能扰乱大宗商品和供应链,给全球通胀带来上行风险。

 

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并暗示暂不会降息

 

  据报道,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月31日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5.25%至5.5%之间不变,并暗示暂时不会降息。这是美联储连续第四次维持这一利率区间不变。

  美联储在当天发表的声明中说,近期指标显示美国经济活动持续稳步扩张。自2023年初以来,就业增长有所放缓,但依然强劲,失业率保持在低位。通货膨胀水平在过去一年有所缓解,但仍处于高位。

  声明强调,在考虑对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进行任何调整时,制定货币政策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将仔细评估未来的数据、不断变化的前景和风险平衡。在更有信心确定通胀率持续向2%的目标迈进之前,降低利率"是不合适的"。

  声明还重申,在评估适当的货币政策立场时,美联储将继续监测即将发布的信息对经济前景的影响。如果出现可能阻碍目标实现的风险,美联储将准备酌情调整货币政策立场。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当天会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联邦基金利率很可能处于本轮紧缩周期峰值。如果经济发展与预期大体一致,美联储将开始调整政策力度。但他同时表示,根据本次会议,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不太可能在3月达到信心水平,并确定3月是采取行动(降息)的时机"。

多数美联储官员去年底预计,如果通胀率持续逐步下降且经济稳定增长,美联储可能在2024年三次下调利率,每次下调25个基点。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一项跟踪数据显示,截至发稿时,市场预计美联储在今年3月会议上维持利率的可能性已升至超过60%。

 

欧元区和欧盟经济去年均增长0.5%

 

  据报道,欧盟统计局1月30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经季节和工作日调整后,欧元区和欧盟去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均增长0.5%。

  数据显示,经季节调整后,去年第四季度欧元区和欧盟经济环比零增长,欧元区经济同比增长0.1%,欧盟同比增长0.2%。

  去年第三季度,欧元区和欧盟GDP均环比萎缩0.1%。去年第一和第二季度,欧元区和欧盟GDP均环比增长0.1%。

  数据还显示,去年第四季度,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拉脱维亚经济表现相对较好,分别环比增长0.8%、0.6%、0.4%和0.4%。爱尔兰、德国以及立陶宛经济表现不佳,环比下滑0.7%、0.3%和0.3%。

  分析人士指出,尽管数据显示欧元区经济在2023年下半年避免了技术性衰退,但受能源价格上涨、信贷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欧元区经济依然萎靡不振,其中欧盟主要经济体德国经济萎缩,法国经济也表现平平。

  标普全球市场财智公司欧洲经济主管迭戈·伊斯卡罗表示,到2023年底,欧元区经济"勉强摆脱了衰退"。但他担心,欧元区经济在2023年最后一个季度陷入停滞后,今年上半年将难以实现增长。

  伊斯卡罗说,在需求疲软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情况下,2024年欧洲经济前景仍然充满挑战。

 

欧元区1月通胀率为2.8%

 

  据悉,欧盟统计局2月1日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1月通胀率按年率计算为2.8%,低于去年12月的2.9%。

  数据显示,1月欧元区食品和烟酒价格同比上涨5.7%,非能源类工业产品价格上涨2.0%,服务价格上涨4.0%,能源价格下降6.3%。

 

法国新总理施政纲领提出4个优先项

 

  据悉,法国新总理阿塔尔1月30日在法国国民议会就其施政纲领发表演说,提出劳动、公共服务、社会权威和环境4个方面的"优先行动"。

  阿塔尔表示,他所领导的政府要提高劳动者待遇;医疗等公共服务要可及且优质;要通过提高文明素质、尊重权利与义务来维护社会权威;要加强环境保护。

  围绕这4个优先项,阿塔尔宣布了最低工资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医疗与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改革方向,以及加强青少年文明素质教育、保护生态环境等多种措施。此外,阿塔尔还强调应加强法国工业建设、深化欧盟建设等。

1月9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任命34岁的时任国民教育和青年部长阿塔尔出任总理,使他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建立以来最年轻的总理。

 

西非三国宣布立即退出西共体

 

  据报道,西非国家马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1月28日发布联合公报,宣布立即退出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共体)。

  马里过渡政府发言人阿卜杜拉耶·马伊加当天在国家电视台宣读了联合公报。公报说,这三个国家"回应本国人民的期望、关切和愿望",决定立即退出西共体。

  公报说,西共体已背离创立时的理想和泛非主义。该组织在打击恐怖主义和应对安全威胁时没有向三国提供援助,并对三国实施了"非法、不人道和不负责任"的制裁。

  此前,西共体在马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发生军事政变后对三个国家实施制裁。

  西共体成立于1975年,旨在加强区域一体化,促进成员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合作。马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退出前,西共体共有15个成员国。

另据悉,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共体)1月28日宣布,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和马里仍然是该组织"不可分割的成员",以回应这三个国家当日稍早时宣布立即退出西共体的联合公报。

  西共体在一份声明中说,尚未收到这三个成员国关于退出西共体的任何直接通知。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和马里仍是西共体的重要成员,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仍致力于通过谈判解决政治僵局。

 

香港2023年本地生产总值上升3.2%

 

  据悉,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1月31日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的本地生产总值预先估计数字显示,2023年本地生产总值实质同比上升3.2%。

  根据预先估计数字,2023年第四季度本地生产总值同比上升4.3%。私人消费开支第四季度同比上升3.5%,2023年全年同比上升7.4%。服务输出及服务输入2023年同比分别上升21.2%及26%。

  特区政府发言人表示,香港经济在2023年第四季度继续恢复,访港旅游业和私人消费仍然是主要动力。受惠于访港旅客人数在香港与内地和国际全面通关后有所恢复,服务输出展现强劲反弹态势。在住户收入上升及特区政府多项措施的支持下,私人消费开支在防疫措施取消后转为显著上升。整体投资开支随着经济复苏而转跌为升。

  发言人认为,外围环境在2024年将继续为香港的货物出口带来压力。与此同时,访港旅客人数应会随接待能力继续恢复而进一步上升,特区政府致力推动举办盛事也会带来额外的提振作用。固定资产投资也将继续增长。

 

投资分析点评

 

▲北京16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约2478亿元

 

  1月27日,北京市一季度16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总投资约2478亿元。

  据了解,此次开工的重大项目主要集中在五个领域:一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开工清华国重昌平基地、永丰实创园二期等26个现代化产业项目,总投资380亿元。二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开工轨道交通1号线支线等52个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316亿元。三是城市更新行动落地,开工钟鼓楼周边院落申请式退租等24个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150亿元。四是惠民生暖民心实事,开工保障性住房、清华附小清河分校等38个民生改善项目,总投资1599亿元。五是灾后恢复重建和防洪能力提升,开工房山区养老服务机构水毁修复、门头沟区乡村公路建设等20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总投资33亿元。

  "这些项目开工落地会有力支撑全年投资,建成后将有效实现补短板、扬优势、优布局、强功能。"北京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围绕市区重大项目建立台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推动项目顺利实施、投资加快落地,为实现一季度"开门红"、完成全年投资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9%,超额完成年度预期目标,充分发挥了投资对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今年北京市还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以更大力度做好投资工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大金重工拟斥资12亿元投建唐山曹妃甸250MW光伏项目

 

  据悉,大金重工(002487)1月30日晚公告,公司拟通过下属公司投资建设唐山曹妃甸250MW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包含大金重工十里海12.5万千瓦渔光互补保障性光伏项目、大金重工十里海12.5万千瓦渔光互补市场化光伏项目。项目资本金出资比例20%,由公司以自有资金支付,其余资金向金融机构申请配套项目贷款,合计投资总额不超过12亿元。

  据介绍,项目建设期预计不超过12个月(自项目开工之日起计算),项目建成后运营期25年,由大金重工下属子公司唐山金瑞和唐山金弘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分别投建和运营125MW。项目一和项目二需要按照不同比例配置储能或购买储能调峰服务。

  大金重工主要从事风电装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新能源投资开发、建设和运营业务。大金重工本次在唐山曹妃甸区投建可再生能源项目,是基于区域产业综合布局和发展而实施。大金重工在当地已规划建设出口海工基地,定位于供应海外风电市场未来更高技术标准的产品需求,从而保障后续出口订单的生产和交付。

  大金重工此前在2023年半年报中介绍,基于风电海工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公司已启动在唐山和盘锦基地配备更先进、满足更高交付标准的生产设备和配套设施。正在建设的盘锦和唐山基地占地规模更大、码头设施条件更优。优良的海港码头是将风电装备产品运往全球,支撑海上风电未来发展的突破口。

大金重工自2021年开始启动风电场投资建设,2023年上半年,彰武西六家子250MW项目实现并网发电,运营情况良好。据大金重工2023年半年报,未来,公司还将持续积极践行国家双碳目标,大力参与新能源开发建设工作。公司规划三年内建成并网2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储备新能源开发资源500万千瓦。上述项目建成并网后,将为公司创造稳定的经济效益。

 

▲华工科技拟5亿投建新厂

 

  2月1日晚间,华工科技(000988)公告,为解决生产场地分散、发展空间受限等因素影响,华工科技全资子公司华工正源拟投资新建工业厂房及厂房配套建筑。

  本次建设投资概算不超过5亿元,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为华工正源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新建工业厂房及厂房配套建筑约8.3万平方米,建设工期约12个月,计划2025年上半年完成竣工验收投入使用。

华工科技为华中地区一家高校背景的上市企业,以"激光技术及其应用"为主业,在已形成的激光装备制造、光通信器件、激光全息防伪、传感器、信息追溯的产业格局基础上,针对全球"再工业化"发展趋势以及自身特点,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智能制造关键产品及解决方案。

 

  ▲中国电建拟投180亿元建设38个光伏项目

 

  2月1日晚间,中国电建(601669)公告,董事会同意由公司下属子公司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电建新能源)投资建设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395MWp光伏项目(一期200MW)等38个光伏投资项目,项目总投资合计约180.27亿元。

  今年1月9日,中国电建2024年度光伏组件框架入围集中采购招标刚刚开标。招标公告显示,中国电建本次招标容量共42GW,包含P型单晶硅组件12GW,N型单晶硅组件30GW,规模空前。

  对于电站投资方而言,目前光伏组件价格处于低位,投建电站项目收益率十分可观。

  中国电建最新披露的投资中另一个看点是电建新能源。去年6月,中国电建宣布筹划分拆控股子公司电建新能源上市,去年8月,中国电建披露了分拆预案,且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电建集团已原则性同意上市公司实施本次分拆。

  去年6月,电建新能源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成功引入10家实力雄厚的投资者,募集资金76.25亿元。

  中国电建此前表示,本次分拆完成后,电建新能源将坚持中国电建旗下从事中国境内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项目开发、投资、运营和管理业务的唯一平台业务定位不动摇,借助资本市场力量迅速增强自身资本实力。

  上述预案显示,"十四五"期间,电建新能源将进一步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预计到2025年,控股风电、光伏新能源装机规模有望比肩行业龙头,跻身国内新能源运营商第一梯队。

  中国电建近期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公司新建能源电力类项目4590个,新签合同金额6167.74亿元,同比增长36.17%,增速位列公司三大业务板块之首。

 

▲海德股份拟进入破产管理人行业

 

  1月29日,海德股份(000567.SZ)公告称,近期,公司与四川豪诚企业清算事务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算公司")及其股东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公司将以自有资金1773.36万元收购清算公司现有股东持有的清算公司的51%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清算公司将成为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的控股子公司。公司通过本次交易控股清算公司进入破产管理人行业。

  公告称,清算公司设立于2005年,是我国最早从事企业破产及债务重组业务的专业服务机构之一,已入围19家法院的管理人名册。   

  据了解,海德股份持有稀缺AMC牌照。

 

  ▲XREAL宣布完成6000万美元战略融资

 

  据报道,AR眼镜品牌XREAL1月30日宣布已完成新一轮6000万美元战略融资。据悉,本轮融资将用于产品研发和光学引擎生产基地的扩建,这意味着XREAL可以进一步提升AR眼镜的产能,预计在2025年将达到200万台的生产规模。

  据彭博社披露,这家初创公司预计今年将再生产50万至100万台AR设备,营收将达到1亿至1.5亿美元。到2025年,XREAL预计将生产多达200万台设备,并转化为2亿至3亿美元的营收。

  XREAL成立于2017年,获得了包括快手、蔚来资本、云锋基金、红杉中国、高瓴、洪泰基金、中金资本、金浦投资、顺为资本、CPE源峰、华创资本、爱奇艺等投资者的支持。迄今为止,这家公司已融资3亿美元。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2023胡润世界500强发布

 

  1月31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3胡润世界500强》显示,上榜企业门槛同比增长7%至2170亿元,总价值同比增长12%至382万亿元,位于美国、中国的上榜企业数量排名前两位。

  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认为,价值可能是衡量一家公司实力的重要方式,考虑了一家公司未来的盈利潜力。此次上榜企业总价值超过380万亿元,意味着上榜企业将在未来10年创造380万亿元利润。

  不过,企业价值正在快速变化。胡润介绍,三成五年前上榜胡润世界500强的企业,如今已经跌出此次榜单。此次上榜企业的总价值上涨12%,主要得益于软件与服务、半导体以及传媒和娱乐板块强劲增长。

 

▲第三届胡润中国食品行业百强榜出炉

 

  1月29日,第三届胡润中国食品行业百强榜在上海发布。榜单显示,贵州茅台以2.2万亿元价值蝉联中国食品行业最具价值企业,比去年下降5%。

  榜单前10名中,有5家是白酒企业,依次是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山西汾酒、洋河股份。

  榜单显示,今年上榜门槛为90亿元,比去年下降10亿元;前10名门槛为1900亿元,比去年下降400亿元。上榜企业总价值为8万亿元,比去年下降12%。

  "在中国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最值钱的企业,不是一个生活必需品,而是食品行业的高档白酒,这在全球是绝无仅有的。唯一比较相近的,是瑞士,它价值最高的企业是一家做食品的,就是雀巢公司。"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表示。

 

▲迈瑞医疗66.52亿元收购惠泰医疗21%股份

 

  据悉,市值超3400亿元的医疗器械"一哥"迈瑞医疗(300760)1月28日晚公告,公司拟通过全资子公司深迈控以协议转让方式收购科创板公司惠泰医疗(688617)21.12%股份,转让金额合计约66.52亿元。惠泰医疗实际控制人成正辉承诺,将不可撤销地放弃所持惠泰医疗10%股份所享有的表决权。

  同时,深迈控拟受让晨壹红启持有的珠海彤昇全部0.12%的普通合伙权益(迈瑞医疗持有珠海彤昇99.88%的有限合伙权益),珠海彤昇目前持有惠泰医疗3.49%的股份。

  本交易完成后,深迈控及其一致行动人珠海彤昇合计持有惠泰医疗24.61%股份,惠泰医疗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深迈控,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李西廷和徐航。

  1月28日晚,惠泰医疗也同步发布相关公告。惠泰医疗的主营业务为电生理、冠脉通路及外周血管介入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为我国电生理领域国产龙头企业及心血管领域国产领先企业,具备深厚的技术储备与丰富的产品矩阵。

  惠泰医疗1月28日晚公告,本次交易完成后,成正辉将继续担任公司副董事长及总经理职务。深迈控及其控股股东迈瑞医疗目前暂无在未来改变公司主营业务或者对公司主营业务作出重大调整的计划。

  迈瑞医疗看好电生理等心血管产品的市场发展趋势,不断构建和丰富耗材型业务布局是公司重要发展战略方向之一,为此迈瑞医疗积极寻找全球优秀标的进行并购整合,期望实现内外协同发展。

  近年来,迈瑞医疗格外重视外延式并购为公司发展带来的驱动效应。2021年,公司就收购了全球知名的IVD原材料领域公司海肽生物(HyTest),实现了在IVD原材料领域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2023年,迈瑞医疗再次完成对德国DiaSys控股收购,成功构建起体外诊断产品全球供应链平台,为实现IVD业务的全面国际化奠定基础。

  据迈瑞医疗最新公告,通过本次交易,公司将以此进入心血管领域相关赛道,并将利用在医疗器械领域的积累和人才储备,助力惠泰医疗提升研发能力、优化产品性能。

 

▲山东黄金拟斥资超百亿收购国内最大单体金矿床探矿权

 

  山东黄金(600547.SH)1月26日晚间公告,拟收购公司控股股东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黄金集团")全资子公司山东黄金地质矿产勘查有限公司(简称"黄金地勘")所持山东省莱州市西岭村金矿勘探探矿权,转让价款共计103.3亿元。此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但未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公告显示,本次交易的标的资产西岭金矿探矿权是目前为止国内探获的最大(世界级巨型)单体金矿床,资源储量丰富,且相邻于三山岛金矿的东侧,为三山岛金矿矿体沿走向和倾向的延伸部位。按照山东省及烟台市政府关于金矿资源整合的要求,西岭金矿应与三山岛金矿进行整合,统一开发。

  公告称,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黄金资源储量进一步增加。

 

  ▲康恩贝控股股东推出股份增持计划

 

  2024年1月30日晚间,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康恩贝,600572)发布关于控股股东增持公司股份计划的公告。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浙江省中医药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计划在6个月内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康恩贝股份,拟累计增持股份占康恩贝现总股本的比例不少于2%、不高于4%,这是康恩贝在1月22日晚间发布以自有资金2亿元至4亿元回购公司股份公告之后的再一次价值守护行动。

  据了解,这也是康恩贝控股股东自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对公司实施增持以来的又一次增持举措。

 

▲滴滴与宁德时代宣布正式成立换电合资公司

 

  1月26日,滴滴与宁德时代在福建省宁德市宣布正式成立换电合资公司。换电合资公司将依托双方的技术优势和运营能力强强联合,从网约车场景切入,为众多新能源车辆提供高效换电服务。此次合作是双方在公共补能领域的重要战略布局。

  除成立换电合资公司之外,宁德时代还与滴滴旗下小桔能源形成战略合作意向,将推动在储充一体等更广泛新能源领域的合作。

▲威马汽车重整程序启动

 

  1月26日,上海市三中院公告,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威马汽车")正式进入重整程序,计划于3月29日召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

  预重整期间,威马汽车评估资产价值约为96亿余元,审计负债金额约为250亿元。

  威马汽车成立于2015年,创始人是沈晖,拥有两个造车资质及工厂,分别位于浙江温州和湖北黄冈。

  威马汽车曾是国内头部造车新势力企业之一,市场地位仅次于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

  2018年,威马汽车被吉利控股集团起诉侵犯商业秘密,2020年品牌下车辆又发生多起自燃事件,该公司经营逐渐陷入困境。2023年10月,威马汽车申请预重整。

 

▲恒大终被清盘

 

  1月29日,香港高等法院正式公布,在呈请人佳盛环球(Top Shine Global Limited)于2022年6月提交的清盘呈请第6次聆讯上,对中国恒大集团(03333.HK,下称"中国恒大")颁布清盘令。同时,亦公布了颁布清盘令的理由。

负责审理此案的陈静芬法官指出,对恒大清盘,意味着解决包括创办人兼集团主席许家印控制权等一些问题的同时,将更换公司的管理层。

  根据本次判决书,中国恒大已严重资不抵债,无力偿还债务,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恒大曾提出过重组计划,但后因销售不及预期、恒大地产(中国恒大的主要附属公司)被立案调查等因素而无法进一步推进重组。同时,还有45%的C类债权人反对相关重组方案。

  数据显示,中国恒大共有10只存续美元债,余额143.104亿美元,已全部违约。恒大地产有13只存续境内债,规模513.63亿元;其中余额40亿元的"20恒大04"已违约,而其余境内债均发生过展期。

  恒大集团执行总裁肖恩回应中国恒大被颁令清盘称,接下来,集团将积极与清盘人沟通,依法配合清盘人履行相关程序,根据国际惯例、市场规则推进债务化解等工作;将稳步推进保交楼等重点工作。

  据悉,2022年6月,清盘呈请人佳盛环球以债权人身份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对中国恒大的清盘呈请。涉及财务义务金额为8.625亿港元,呈请人由连浩民代表。彼时,中国恒大表示,将极力反对该呈请。公司一直在积极与债权人沟通,推进境外债务重组工作。

  从2022年6月至今,中国恒大清盘呈请聆讯已经延期过7次。

  根据香港有关规定,法庭通常会在以下情况颁布清盘令,如公司无力偿还债务、法庭认为清盘乃属公正及公平等。在考虑上述理由时,法庭通常会了解公司实际状况,包括是否没有还债能力及是否仍有解决争议的方案。

  在被呈请清盘期间,中国恒大曾发起过债务重组,但最终因恒大销售不及预期、恒大地产(中国恒大的主要附属公司)被立案调查等因素而无法重组。

  根据香港有关条例,一间公司可申请自动清盘,或被法院强制清盘,公司任何一位债权人、股东或公司本身,均可提出将公司清盘的呈请。呈请人通常会聘请律师拟备和提出清盘呈请的程序。

  法院一旦信纳已符合香港《公司清盘条例》第177(1)条所载其中一项要求(包括公司无力偿还债务),便可对该公司发出清盘令。法院会考虑债权人的意愿以及公平公正原则。在强制清盘期间,所有针对公司的诉讼程序及债权人的行动都会自动中止,除非法院批准此类程序开始或继续。

  此外,董事的权力将被暂停,而受法院监督的清盘人将负责收回及变现公司资产、调查公司事务、裁定债权人的申索,以及从清盘产业中分配给债权人。一旦公司完成清盘,清盘人将向法院申请免除清盘人的责任及解散公司。

  汇生国际资本有限公司总裁黄立冲表示,中国恒大被清盘是早晚的事情,要阻止被清盘,只能是"白武士"站出来提出一个可行的债务重组方案,但迟迟没实现。如果中国恒大正式清盘,境外债权人就只能等待清盘后的资产分配了,股东也基本会全部清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恒大能让境外债权人分配的资产应该不多。

  一般而言,在香港清盘的公司债项偿付的优先次序是:员工工资等权益支出、有资产担保的有担保债权人、清盘的开支(包括清盘人的薪酬)、无担保债权人等。

 

管理视点

 

决策出问题,是因为它可能被居心不良的人操纵了

 

哈佛商业评论2月2日刊发初创企业、基金和C级高管团队的组织设计和沟通策略师玛丽娜·格拉兹曼(Marina Glazman)撰写的文章指出,影响我们日常决策的变量很多,但最有影响力的可能还是他人的态度和偏好。人类寻求归属感的本能帮助我们互相合作,建立了系统和社会,但也给居心不良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误导、哄骗甚至胁迫我们为他们、而不是自己的利益服务。

  我所说的“同伴压力操纵”(peer pressure manipulation)直接针对我们的共性本能。有五种操纵手段尤其会导致决策者陷入误区,如选择可疑的合作伙伴或投资、雇用不合格的代理组织、为构思不周的内部活动开绿灯,以及支持坏主意。

  这里,我们将讨论如何保护自己和团队的决策免受同伴压力操纵影响。一旦可以识别这五种常见的操纵策略,你就能在推销产品、想法、投资或行动方案时,随时进行保护性心理练习。

  同伴压力操纵如何实现?

  操纵者需要你即便没有得到明确说明,依然接受下面三个假设。这些想法构成了同伴压力操纵的基础,所以要学会注意和评估何时有人希望你相信这三个“真理”:

  · 其他相关人相信操纵者告诉你“他们也这样想”。

  · 他人的意见不仅真实,而且与你的决定有关。

  · 在决定违抗或赞同他人观点时,你的个人最佳利益受到威胁。

  识别五种操纵策略以及如何转移每种策略时,请记住这个框架。

  五种操纵策略

  这些场景灵感来源于我与不同领域决策者的对话,我将其整理为了现实案例。他们会:

  1、盗取信誉。科技会议主席莎拉需要为她的活动再预约一位演讲者。一位营销专家提出了申请。他说曾与亚马逊、PayPal、Stripe和其他主要品牌合作,还点名了一个“科技股权”非营利组织,说他想为边缘群体的创始人赋权。莎拉印象深刻,于是约了他做演讲。

  但在他演讲几分钟后,她后悔了。这位专家没有向观众提供任何营销建议,而是向他们推销自己的服务。他甚至提供了一个“特别一次性折扣”,一位与会者称这一举动实在“令人尴尬”。

  演讲失败后莎拉更详细地研究了这位专家,看看她遗漏了什么。这才得知他的客户实际上是亚马逊、PayPal、Stripe等公司的现任或前员工,而不是他说的这些公司本身。她也找不到他参与声称支持的事业的任何记录。

  看起来莎拉的“专家”虚假地将自己与品牌和事业联系在一起,他知道这些品牌和事业会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并将它们的可信度挪用到了自己身上。

  当某人的推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关系时,要审查其真实性。询问有关这些关系的问题。这个人与这些人或品牌到底有什么联系?他们是否在这些事业上投入了时间?他们采取了哪些行动来践行他们宣称的价值观?

  2、利用共同敌人赢得信任。虽然我们经常会因共同兴趣与人建立联系,但我们往往会立刻喜欢上那些与我们有相同负面观点的人。

  和格温一样对CFO感到不满的人更有可能向她推销他们的提议。和本一样担心交易会对自己有害的人更可能赢得他的信任。共同的负面情绪可以将人们团结起来,但也可以帮助操纵者让人们与他们的目的保持一致。

  仔细审查所有引用共同敌人或共同威胁建立融洽关系的推销。如果有人谈到你们对灾难性结果或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恐惧,或者声称与你一样对某个人、某种情况或某个品牌感到愤怒,就要注意了。他们使用这种共同威胁的方式很重要。他们提到这个威胁是因为这是一个他们想解决的实际问题吗?还是说,这种共同威胁除了帮助他们与你建立联系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作用?如果有人只是为了表示志同道合而激起你的愤怒或恐惧,那么他们就是在引导你接受所有他们接下来说的话。

  最后,不用怀疑每个与你分享恐惧的人。但是,你正在考虑的产品或计划应该因内容本身而不是所反对的内容引人注目。

  3、伪造市场验证。品牌合作未能推动销售后,营销主管乔丹重新阅读了他们合作品牌的案例研究,以调查问题。他注意到一些之前没注意到的奇怪现象:案例研究是假设的,没有点名实际客户。这个品牌还有大量的社交媒体受众,但参与度较低,表明可能有“僵尸粉”。该品牌网站上的媒体标识原来代表的是付费广告,而不是文章或新闻。乔丹开始认为这个品牌在伪造他们的受众规模,甚至是之前的成就。

  对操纵者来说,想伪造市场验证实在过于简单。他们知道,强大受众群体的表象迎合了我们寻求同行认可和归属感的本能。他们希望我们相信这些指标的表面价值。

  我们很容易相信表象。但要花点时间了解一下市场洞察的来源,以了解受众的规模和情绪。NPS 、使用统计、网络分析和社交参与等量化数据比粉丝数量更能直接反映情绪。要拿到参考资料和案例研究对象的名字,并询问网站上媒体标识等模糊信息。

  4、试图抹黑竞争对手。迈克尔是一家营养饮料品牌的销售总监,他希望与当地的一家经销商合作。但另一个竞争品牌也想合作,而且他们中只有一个能拿下独家代理权。于是,迈克尔告诉经销商选择另一个品牌有风险。迈克尔说,他们的产品在营养科学界不被信任,许多人认为它“不安全”。迈克尔暗示说,与他们合作会损害经销商的声誉,甚至要负一定责任。

  批评竞争产品的质量或特性并无不妥。但试图通过把它们描绘成有污点、不合法或是被禁止的来诋毁它们,则是一种操纵性策略,会让人们担心如果敢做出错误选择,就会被污名化。在迈克尔的案例中,他引用了社会上最大的污点之一来诋毁竞争对手:无视安全。

  如果你感到不安,觉得向你推销东西的人想诋毁或丑化竞争对手,你需要首先从描述中分析事实。深入研究“人们认为”或“社会相信”的说法,看看到底是谁说了什么,他们的原话是什么?他们使用了“不安全”这个词,还是只是一种描述?各利益相关者是如何解释这些来源的信息的?

  如果你认为这些描述确实有价值,那就迈出下一步。评估其优点,而不考虑其他选项。拒绝错误的二分法:仅仅因为选项A不好,选项B就一定好。

  5、分而治之。凯德是一位雄心勃勃,却没有完全得到同行信任的物流经理,因为他似乎总是渴望更多权力。他请副总裁允许他组建一个监管委员会并担任主席。这个委员会表面上可以保护公司免受意外事故的影响,但同时也会让凯德接触到其他经理的私人项目日志。副总裁没有买账,但他告诉凯德,如果团队其他成员都同意的话,他会予以考虑。

  所以凯德向部门负责人请愿。他告诉他们自己已经得到了副总裁的支持。部门负责人不想惹起愤怒所以签字同意。然后,凯德告诉经理们,他们的部门负责人已经加入,经理们也不情愿地签字同意。人们对授予凯德监督持谨慎态度,但他们不想挑战老板和同事,所以没人站出来。因此,凯德向副总裁展示了团队的“一致支持”,并获得了组建委员会的许可,这个私下没有人想要的委员会。

  这种策略被称为多数无知(pluralistic ignorance)。它通过在群体成员中引起反对一个坏主意的恐惧来发挥作用,因为他们被(错误地)引导相信自己是唯一的反对者。

  如果你发现自己被迫采纳一个不确定的共识观点,可以调查一下它是否得到了实际支持——还是只是遵从。问问同事们喜欢这个想法的哪些地方,以及他们认为它有什么帮助。观察他们的语气。他们是在传播观点,还是只在附和?通过分享自己的不确定性,为坦诚的反馈创造一个机会:“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感觉。你确定这是正确的吗?”匿名调查也可以通过发现团队成员没有分享的实际观点,为讨论打开大门。

  同伴压力操纵者不会用最有力的论据来说服我们。他们只是利用我们对认可和关系的需求,或者我们在群体中失去地位的恐惧。

  好消息是,我们不需要停止关心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来抵制这种操纵,只要我们识破其中的花招、简单的漏洞和错误的假设。因此,我们要提出问题,检验自己的说法。当你质疑操纵基础时,操纵就会瓦解。很多时候,其他人会感谢你的反击。

 

信息化建设

 

上海发文支持五个重点区域打造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

 

  1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宝山区打造吴淞创新城等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普陀区打造半马苏河有色金属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临港新片区打造临港科技城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打造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这五个重点区域的《若干措施》自2024年1月15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

  其中,《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5年,引领区服务平台交易规模突破7000亿元,引育50家标杆平台企业,建设形成"千亿平台、千万品类、千企上云、百项服务",大宗商品千亿级交易服务平台能级提升,工业品电商服务平台覆盖产品品类超千万种,数字化技术带动千家企业上云上平台,构建集聚百项专业服务产品的产业生态。浦东新区在集聚培育一批高能级平台主体、优化服务平台发展的营商环境的同时,还将重点打造一批功能突出的特色园区,张江数链(元宇宙)产业基地重点聚焦服务中国芯、创新药等先导产业的专业服务平台及工业品电商平台,世博园B片区央企总部基地重点培育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及专业服务平台,金桥5G产业生态园重点发展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陆家嘴集聚专业服务平台及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外高桥聚焦支持培育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类专业服务平台及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

  《关于支持宝山区打造吴淞创新城等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提出,依托宝山区位优势和资源,到2025年,大宗商品互联网交易服务平台与大宗商品生产、流通和配套服务实现高效融合、创新发展,提升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全国领先的大宗商品产业生态圈更加优化,新培育2家上市平台企业、3家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基本建成绿色低碳供应链核心功能区、长三角绿色低碳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高质量的低碳供应链数据库。并提出聚焦吴淞创新城,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服务平台集聚区。依托宝山区内产业园区综合资源优势,培育建设大宗商品电子商务示范园、南大智慧城、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等若干个"平台+园区"产业社区。通过规则创新、要素创新和监管创新,着力提升服务平台的发展能级规模、辐射带动力和产业衍生力,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龙头和高成长性的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和绿色低碳供应链服务平台企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领先大宗商品产业生态圈,助推产业规模能级、产业集聚度和市场价值进一步提升。

  《关于支持普陀区打造半马苏河有色金属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提出,依托普陀区位和商贸优势,到2025年,区内服务平台企业交易额持续向上突破,力争建成万亿级平台。孵化培育若干全国领先、亚太知名的有色金属供应链企业和一批独角兽企业。服务平台专业化、智能化、一体化、低碳化水平大幅提升,交易、物流、仓储等全流程服务进一步完善,形成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强劲的迭代升级能力,稳步释放服务平台引领带动效应。据悉,普陀区沿半马苏河水岸发展带建设大宗贸易总部集聚标杆园,围绕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产业链和垂直行业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

  《关于支持临港新片区打造临港科技城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集研发设计、供应链优化、企业服务、展示体验功能为一体的服务平台集聚区,培育集聚40家以上更高开放度的重点功能型平台,服务1000家以上重点企业,带动4000亿元工业总产值和40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值,支撑临港新片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国际化体系建设,加快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关于支持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打造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提出,充分发挥虹桥商务区"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大科创"功能优势,到2025年,培育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资源配置力和创新驱动力的龙头型服务平台企业,集聚10家以上具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整合能力的高成长性企业;培育若干"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争取相关国家级和市级服务平台落地,建成以数字化转型示范和专业服务为特色的服务平台集聚区,成为链接长三角城市群、"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城市的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新高地。

 

山东发文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据悉,山东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大数据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7个方面共18条工作举措,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塑强山东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力争三年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10%。

  近年来,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措施》强调,要强化数字技术突破,提升数字技术供给能力。每年实施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鼓励长周期支持模式,提升数字技术原创策源能力。实施数字技术攻关工程,聚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关键领域,以"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每年部署不少于20项关键技术攻关任务;建立省级数字产业重点项目库,每年谋划推出100个重大数字产业项目。

  山东省将加快构建数字技术梯次实验室体系,建强用好高水平创新平台。加快量子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建设,建强高端智能家电、虚拟现实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工业大脑、基础计算架构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共享平台,聚焦高端工业软件、未来网络、虚拟现实等重点方向,打造"5351"数字经济创新平台体系。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育强数字经济主力军。《措施》提出,3年内新培育数字经济领域高新技术企业3000家以上、数据要素型重点企业100家以上,全国电子百强、软件百强企业达到10家左右。每年新培育10家左右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0家左右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实施300项左右企业技术创新项目。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数字产业新增长点。省市联动高水平建设山东科技大市场,为数字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生态化"服务。加快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示范基地等布局,推动数字领域科技成果"边研发、边转化"。加大数字领域科技成果奖励力度。

  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实施数字强省重点人才引育工程,建立"数字工匠"培育库,在细分领域设置泰山学者申报专项,每年支持引育数字领域紧缺型、引领型高端人才不少于30名。支持数字经济领域重大创新平台中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人才团队以"特聘专家+青年专家"方式组团申报泰山学者。创新推行CDO(总数据师)制度。

  实施科技示范赋能行动,加快培育壮大数字产业集群。开展产业数字化提质增效行动,推动超过2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环节全面数字化率达到70%,"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率达到80%左右。

 

 

美国拟限制外国账号恶意使用AI云服务

 

  据报道,继芯片出口管制后,美国商务部着手管制云的出口。1月28日,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工业和安全局(BIS)发布新规的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称如果外国用户使用美国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来训练AI(人工智能)大模型,且大模型的参数达到一定水平,那么美国IaaS公司就需要向美国商务部上报外国用户的信息,该规定对IaaS经销商也使用。该规定截至4月29日向公众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称,美国IaaS商和外国经销商提供大规模算力基础设施服务,而外国"恶意人士"可以使用这些基础设施来训练大型AI模型,以协助或自动化恶意网络活动,这引起了担忧。BIS称,这些服务可以临时注册,易于更换,还有"恶意人士"通过经销商来使用服务,这都阻碍了执法部门获取恶意人士的身份。

  美商务部称,还可采取"特殊手段",封禁或限制云的外国用户账号。

 

法国启动自旋电子技术研究计划

 

  据报道,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1月29日宣布,在法国东南部城市格勒诺布尔正式启动一项国家级研究计划,旨在促进自旋电子技术发展,并以此推动数字领域的节能和可持续发展。

  这项计划由法国替代能源与原子能委员会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导,为期八年,将获得3813万欧元资助。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说,自旋电子技术为数字领域发展提供了颠覆性解决方案。与传统电子学相比,它利用电子的自旋等特征,可实现更强功能以及更低能耗。

  数字领域发展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不可忽视。有关预测认为,到2030年,数字领域将占全球电力消耗的20%到30%。因此,未来电子设备除了计算能力、微型化、成本等指标外,也需要重视能效指标。

 

李俊:培育数字贸易竞争新优势

 

《经济日报》1月25日刊发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数字贸易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李俊撰写的文章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这是党中央顺应全球贸易发展趋势和国际分工演进规律,结合现阶段中国外贸发展现实需要作出的战略部署。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不仅持续赋能传统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而且创造出了新的贸易模式和贸易形态,以数据为生产要素、数字服务为核心、数字订购与交付为主要特征的数字贸易蓬勃兴起,成为推动全球贸易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此背景下,要充分认识到数字贸易在促进贸易提质升级方面的重要作用,抓住发展机遇,塑造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

  顺应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数字贸易是全球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我国贸易规模持续稳步增长的新动力,发展数字贸易对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大意义。

  从国际看,当前全球贸易发展趋势正从传统的货物贸易、价值链贸易、服务贸易向数字贸易升级演进,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加大对数字贸易领域的投入力度,力图抢占国际分工与贸易新的制高点。数字贸易的快速发展不仅能有效降低现有产品全球价值链的组织和协调成本,而且能提供一系列新的可贸易产品及相应的新的全球价值链,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型全球价值链体系,并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我国要适应全球价值链的调整进程,在巩固传统贸易发展优势的同时,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培育数字贸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起新的贸易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从国内看,受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等影响,我国外贸持续稳定发展面临一些挑战,稳外贸压力有所增加。发展数字贸易能够推动全球资金、技术、人才、知识、数据、服务等要素流动畅通,不断拓展服务可贸易的边界,扩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增强全球贸易发展动力。展望未来,加大力度发展数字贸易是我国稳定外贸发展态势、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必然选择。对此,需要提高数字贸易发展的战略定位,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跨境电商、贸易数字化等手段,帮助企业拓展市场、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贸易附加值。

  深刻认识现实基础

  当前,数字贸易正在成为引领全球贸易增长的重要力量,要深刻认识其面临的优势与差距、机遇与挑战,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

  从发展优势看,我国具备发展数字贸易的良好基础条件。一是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较大,数字市场前景广阔。多年来,我国依靠庞大的国内数字消费市场,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助力作用,迅速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二是数字贸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跨境电商出口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B2C跨境电商交易市场,2022年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达到2.5万亿元,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到2.1万亿元。三是数字平台企业综合实力较强,支持数字贸易发展的产业链优势明显,相关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数字技术人才持续涌现,应用场景等资源要素较为充沛。

  从发展机遇看,当前全球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我国数字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重大机遇。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产业和贸易发展拓宽了空间。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直播电商、移动支付、远程制造、智能机器人、大数据营销等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跨境电商、云服务、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各类经营主体创新活跃,为数字贸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为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我国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开放平台持续推进数字贸易领域改革创新,成功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并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致力于对标更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此外,我国大力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网络。截至2023年9月底,中国已与五大洲30个国家建立双边电子商务合作机制,带动提升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为我国数字贸易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空间。

  我国数字贸易发展有很大提升空间。虽然B2C跨境电商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但B2B跨境电商发展相对滞后,数字服务贸易发展不充分,数字服务出口国际市场占有率低。此外,我国数字平台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海外收入占比不高,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我国数字贸易发展还面临着不少挑战。一是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芯片、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领域需要进一步突破。二是数字贸易国际规则的话语权较弱,在相关规则制定方面滞后于西方发达经济体。三是数字市场开放水平有待提高,需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治理水平。

  把准未来发展着力点

  面向未来,我国要在数字化发展浪潮中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塑造新优势,推动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积极打造数字经济对外合作开放高地。

  一是明确数字贸易发展的战略定位。加强数字贸易顶层设计,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支持数字贸易企业走出去,全力扩大数字服务出口。研究制定数字贸易重点业态目录,出台支持数字贸易相关的投资准入、财政金融、人才引育等政策。支持地方开展试点和示范,促进数据跨境安全、自由流动,在数字服务市场开放、电子发票和数字身份认证等方面先行试点。

  二是实现跨境电商提质增效。持续推动B2C跨境电商业态创新,进一步增强消费品跨境电商优势,积极发展B2B跨境电商贸易,扩大与制造业相关的信息技术、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等数字服务进口,以此推动技术创新和价值链升级。鼓励跨境电商企业深耕行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带动生产端个性化、定制化发展。

  三是加快推进贸易数字化进程。促进数字贸易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融合发展,支持外贸企业在贸易开发、贸易撮合、贸易执行、贸易服务等全链条各环节实现数字化转型,推进贸易供采对接、贸易服务平台、外贸基础设施数字化。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在贸易科技、发展模式、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

  四是为数字平台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统筹发展和安全,协调好数字贸易监管与促进政策,进一步完善细化我国网络安全、数据跨境流动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合规指引,丰富企业数据跨境流动安全合规的渠道。加强开展数字贸易规则相关的磋商与谈判,多渠道为数字平台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五是探索高水平数字贸易国际规则和标准。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推动数字领域制度型开放,积极参与数字贸易国际规则制定。充分发挥标准化在助力数字贸易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应对不合理贸易壁垒、拓展国际市场等方面的作用,加大数字贸易标准化建设力度。

 

世界需要怎样的人工智能治理?

 

广州日报1月29日刊发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教授潘恩荣,和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卢紫梦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时,宣布中国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倡议》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安全和治理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人工智能治理的中国方案,充分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契合各国发展人工智能的现实需要,引领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安全、有序发展。《倡议》吸收各国现代化进程和工业革命的经验教训,以自立自强的科技伦理筑牢人工智能治理的战略支撑。

  发展态势:以科技创新驱动社会变革

  人工智能展现了其大幅提升人类生产力的潜能。一般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概持续80多年(自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器系统取代人的体力劳动。机器生产在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从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实现的突破使其初步具备掀起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条件,有望以智能机器生产全面替代手工生产或传统机器生产。

  一方面,人工智能具备执行人类部分智能行为的能力。2006年,有“人工智能教父”之称的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与科学家杨立昆(Yann LeCun)、约书亚·本吉奥(Yoshua Bengio)一道发明深度学习算法,奠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技术基础。2012年10月,辛顿团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AlexNet算法在ImageNet大型视觉识别挑战(ImageNet Large Scale Visual Recognition Challenge, ILSVRC)比赛中取得进展,将图像识别的错误率从原来的25.7%降到16.4%。当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机器学习算法的错误率低于人类的错误率时,机器学习算法开始大规模进入商业应用领域,在视觉、听觉、语言、文字等方面大放异彩,开辟出安防、金融、医疗和教育等新应用场景,商业领域的人工智能“机器换人”新浪潮涌现。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具备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功能,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出现革命性的突破。2023年7月,《科学》期刊发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生产力影响的实验证据》(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the productivity effects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文显示,453名受过大学教育的专业人士被分配职业特定和激励性的写作任务(均为职业中存在的真实任务),其中一半的参与者被要求学习、使用ChatGPT。实验结果表明,以ChatGPT作为辅助后,完成任务的平均花费时间减少40%,输出质量提高18%。实验证明,ChatGPT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

  反思安全:工业革命带来颠覆性影响

  从历史视角考察,当前人工智能推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就像是18世纪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智能版”。近两百年前,由工作机、传动机、动力机组成的机器体系解放了人的双手。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技术革新为基础,对商品生产的组织形式进行制度化重构,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工厂制度,带来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在短短几十年内,英国实现了从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强国的飞跃,被冠以“世界工厂”的称号。由机器变革引发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一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社会革命。一方面,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从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它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冲突推动近代社会的深刻变革;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引发工业化和全球化浪潮,新老工业化强国的恶性竞争改变世界格局,甚至引发世界大战。总的来说,机器工业的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彻底的社会变革,其负面效应则表现为引发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安全挑战,轻则导致规模性失业和贫富差距悬殊,重则加剧社会群体分化和冲突。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爆发性发展所蕴含的安全风险已经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首先是失业问题。在ChatGPT最初闯入人类社会时,探讨新一波失业浪潮来临的声音尤为响亮。人们发现,不仅人类的体力劳动被取代,人类的智力劳动甚至某些创造性工作都面临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挑战。许多需要人类经年累月才能训练出来的技能,如创作诗词书画,一下子被大模型取代,不仅在质量上与人类相当,还在速度上远超人类。这可能带来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为突出的社会失业现象。

  其次是发展鸿沟的隐患。一方面,当前智能算法技术本身针对不同或特定的民族、信仰、国别、性别等特征,存在歧视性的弊端。另一方面,智能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同样出现向精英人群和发达国家倾斜的趋势。由此导致不同群体和国家之间出现“智能时代的发展鸿沟”,在科技和产业发展方面产生“代差”风险。如果不加以有效遏制,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分化将表现为更难弥合、更彻底的分裂格局。

  最后是发生冲突的风险。一种担忧是人工智能可能发展出自主意识,另一种担忧是人工智能将被少数人掌控。无论哪一种,人工智能都可能成为奴役人的存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机器的异化造成了机器驱使工人过度劳作的现象,工人甚至沦为机器的一部分,底层人群成为整个工业社会发展的牺牲品。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但人工智能已经展示出加剧军事冲突烈度的能力,人工智能赋能的武器系统使人类发动的战争更具毁灭性,甚至可能使武器系统产生自主性,并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对所选择目标给予武力打击。

  人工智能治理:把好科技伦理“方向盘”

  人工智能展现出提升和促进人类福祉、和平与繁荣的极大潜能。同时,围绕此类技术的使用是否合乎道德规范这一问题,产生了愈发热烈的讨论。尤其在人权保护、恶意使用人工智能设计生物武器或进行网络攻击、人工智能的军事应用等方面,存在诸多全球性风险。为解决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世界上各主权国家、国际组织、技术社群和非政府组织等不断推出关于人工智能伦理和治理的准则。总体来看,其中的核心意识形态来自西方式现代化的宗教文化传统。例如,广为流传的“以人为本”伦理准则,即“西方中心论”思想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映射,表达了“以人类为中心”和“人权优先”的意图。

  《倡议》明确表达了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对人工智能伦理和治理的理解。《倡议》以发展和安全并重为原则,明确提出人工智能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智能向善”的宗旨,强调以增进人类共同福祉为目标,以保障社会安全、尊重人类权益为前提,遵守适用的国际法,符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其中,“以人为本”与“尊重他国主权”的组合理念,一方面凸显人工智能技术造福于人类的伦理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强调应当严格遵守他国法律,接受他国法律管辖,反对科技霸权霸凌行径,特别指出增强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伦理先行与健全法律规章制度的组合理念,一方面有助于明确人工智能相关主体的责任和权力边界,及时回应国内和国际相关伦理关切;另一方面聚焦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中的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保障,遏制人工智能技术的非法使用。

  《倡议》坚持创新居于现代化建设全局核心地位的理念,包含三层含义。首先,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人工智能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重构社会组织架构、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其次,人工智能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否则,科技霸凌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干涉他国内政、社会制度及社会秩序,危害他国主权。最后,科技伦理自立自强是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新战略支撑。只有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才能以落实《倡议》为契机,同各方就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开展沟通交流、务实合作,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朝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系着我国能否抓住赶超跨越的历史机遇。《倡议》的提出为我国在科技发展领域赢得主动权,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奠定了基础。《倡议》不仅关注人类与技术的关系,而且注重人类社会群体关系的协调,实际上是主张以全人类之力应对技术带来的风险挑战,进而推动智能技术造福人类。《倡议》的思想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关于19世纪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反思:在欧洲工业化背景下,通过研究企业(工场/工厂)内部生产领域中的技术创新活动及社会层面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创新,反思技术进步与制度变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展望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从中国发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到28个国家及欧盟共同签署《布莱奇利宣言》,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中所起到的作用。在这片新领域,聚焦点从传统的“人与人”关系扩展到人工智能时代的“人与机”关系。

 

企业信息员园地

 

创业成功的八种类型和实现路径

 

  特约信息员:王协忠                            

  近期,笔者根据500多个优势产业的成长历程分析研究,有以下八种类型值得借鉴:    

  第一种是资源型,主要是区域性的资源优势,如原料、能源、土地的资源优势,比如说滨海的秋葵酒、大纵湖的旅游服务业。

  第二种是市场型,所谓市场型就是市场需求型,在创业者所在的地区,消费者对某一种产品的需求特别大,就像80年代初期,只要做生意就发财,因为那时国内的物质条件贫乏,市场需求特别大。

  第三种资金型创业,主要是选择那些对资金需求量比较大的项目,这类项目一般人投资不起,跟随者不多。因而创业容易成功。

  第四种技术型,主要是那些掌握一技之长的那些创业者,对某项技术比较熟练,能够独立设计出某种产品,并能进行批量化生产。这种类型的人创业也容易成功,只是需要体格醒,团队成员里要有营销类人才来支撑,因为技术型的人才,一般营销意识都很差。

  第五种营销型创业,主要是那些在企业里从事市场营销那些年轻人,因为工作关系手里客户资源比较多,创业也相对容易,大家应该看到,80-90年代的那些被别人瞧不起的,走南闯北的供销员们,有几个现在不是老板。

  第六种物流型,即创业者所在的地方交通条件较好,铁公机船都很发达,靠车站、码头、港口、货场、机场等交通枢纽附近,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都比较发达,在这些地段无任做什么都发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地利”。

  第七种创业类型文化创意型,对于那些毕业于艺术院校的专业,如广告设计、环境设计、舞蹈、表演等专业,这类人才工作2-3年后,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进行创业,广告公司、装修公司、演艺公司的开办成本比较低,风险也很低,创业容易成功。

  第八种互联网型创业,很多人通过互联网平台,结合本地区的资源优势,通过新的商业模式创新,开展互联网创业,比如开网店、微店,自建平台等形式进行创业,典型的是时下非常流行的OTO互联网商业模式。

  第九种高科技型创业,拥有某项专利,能够独立研发新产品。

  第十种综合性创业,从生产要素的数量多少,可以分为生产要素混合型创业,即由一种或多种生产要素综合起来创业。

  从创业的主体来看,创业也可以分为个人单独创业和合伙创业,实现强强联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譬如技术型和营销型结合起来,创业的成功性会大大增加;技术型和互联网型结合,实现互联网+,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从而在创业路上通行无阻。

  从创业的方式来看,创业分为连锁加盟型、自立型,通过连锁加盟某个连锁经营企业,获得品牌、技术、管理、人才的输出和支持,能够减少风险,提高创业的成功率,相对而言自立性创业要靠自己单打独斗和摸索要简单得多。

 

 

 

 

 

 

 

 

 

 

 

 

 

 

 

 

 

 

 

 

 

 

 

 

 

 

 

 

 

 

 

 

 

 

 

 

 

责任编辑:张江红 服务电话:(010)68701142

内部资料  请勿外传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2024年 第5期

中国企业联合会信息工作委员会                        2024年2月2日

 

部委决策

 

习近平要求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据悉,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1月31日下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落实到位,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要高度重视,切实解决。

  习近平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习近平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习近平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习近平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新规落地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强1月22日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反垄断工作。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现行的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偏低,不适应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客观需要。修订《规定》,对现行的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进行调整,旨在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门槛,降低经营者集中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反垄断监管执法效能,促进投资并购。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情况,修订后的《规定》进一步提高经营者集中营业额申报标准:

  一是将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的全球合计营业额标准,由现行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提高至超过120亿元人民币;

  二是将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的中国境内合计营业额标准,由现行超过20亿元人民币提高至超过40亿元人民币;

  三是将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的中国境内营业额标准,由现行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提高至均超过8亿元人民币。

  此外,《规定》要求,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对申报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财政部诠释"积极的财政政策"

 

  据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4年2月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在会上对"财政政策怎么有效支持经济的复苏"等问题进行了回应。

  王东伟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明确部署,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所谓适度加力,主要是四点:一是保持适当的支出强度,释放积极的信号;二是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三是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四是优化调整税费政策,提高政策的精准性、针对性、有效性。所谓提质增效,就是要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绩效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强化政策协同这六个方面下功夫,大力推进财政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法治化,要把钱用在刀刃上、关键处,同样的钱花出更大成效,实现更高效益。

  王东伟进一步指出,2024年财政政策重点做好"七个着力":

  一是着力支持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方面用好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链,推动解决好基础产品、核心技术、关键软件等方面的难点堵点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先进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的撬动引导作用,以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制造业重点领域,培育产业新赛道。

  二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主要从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发力。从投资看,要扩大有效益投资。今年将用好相关国债资金,继续安排一定规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适当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等,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从消费看,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2024年将围绕居民消费升级方向,推动壮大文化、旅游、教育、养老等新的增长点,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意愿和能力。

  三是着力持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确保落实我们常说的"一个一般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要求,推动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建设。全力支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保障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资金需求,推动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四是着力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统筹用好税费减免、社保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多渠道支持创业就业。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分类分层社会救助保障。同时加强"三保"支出的预算管理和财力下沉,兜牢基层"三保"的底线。

  五是着力支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支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就是将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政策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范围扩大到全国,实现全覆盖。要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这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非常重要的方面。同时要用好中央财政的衔接资金,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建设。

  六是着力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支持地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完善支持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财税政策,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的支持力度。

  七是着力支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持投入力度,完善财税政策,培育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金融监管总局部署2024年八大重点任务

 

  1月30日,金融监管总局召开2024年工作会议,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会议强调,2024年是金融监管总局全面履职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全系统要锚定金融强国建设目标,坚决做到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扎实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会议要求,2024年要紧紧围绕金融监管总局年度重点任务目标,以责任定目标、以目标抓考核、以考核促落实。具体来看,要重点做好八大重点工作。

  一是全力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把握好时度效,有计划、分步骤开展工作。健全金融风险处置常态化机制,落实机构、股东、高管、监管、属地、行业六方责任,推动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积极稳妥防控重点领域风险,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加快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督促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落实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要求。配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指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方式开展债务重组、置换。

  三是坚决落实强监管严监管要求,全面强化"五大监管",严把准入关口、严密风险监测、严肃早期干预纠正。紧盯"关键事""关键人""关键行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做到一贯到底、一严到底、一查到底。

  四是跨前一步强化央地监管协同,加强信息交流共享和重点任务协同,切实做到同责共担、同题共答、同向发力。

  五是着力防范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强化抓早抓小,保持高压震慑,加快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六是坚定不移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引导金融机构聚焦主业、苦练内功、降本增效,切实提升行业发展可持续性。稳定扩大制度型开放,助力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推动实现"机构不做假、股东守规矩、高管知敬畏、员工有操守、公众识风险"。

  七是精准高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做好"五篇大文章",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支持扩大有效需求,持续增强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切实提升金融消保工作质效。

  八是平稳有序完成机构改革任务,加快推动省市"三定"落地,稳步推进县域机构改革,同步建机制、强保障、提效能。

会议强调,要旗帜鲜明加强政治建设,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作为管党治党的根本职责。要常态长效抓好中央巡视整改,举一反三解决共性问题。要坚持不懈正风肃纪反腐,持续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大力开展监管作风专项整治。要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坚持"三个过硬"标准,统筹推进干部队伍建设。要深入实施"四新"工程,促进形成奋发有为、实干兴局、争先创优、勇立新功的良好氛围。

 

央行要求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主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一是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坚决落实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折不扣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二是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稳健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把握好新增信贷的均衡投放,注重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为经济稳定增长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兼顾内外均衡,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三是加快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持续做好金融管理和服务,不断完善征信、支付清算、货币金银、国库管理等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与建设规划,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四是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强服务和产品创新,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建设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制度安排。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培育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

  五是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推进金融安全网建设,提升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能力,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发挥好行业保障基金、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作用。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配合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稳妥有效化解重点领域和重点机构风险。强化金融稳定法治保障,加快出台金融稳定法等法律法规。

  六是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展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继续支持香港和上海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深化国际金融合作,推进全球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协调。

  七是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扎实做好中央巡视和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强化作风建设。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加强干部队伍理想信念教育,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

 

证监会研究部署2024年资本市场重点工作

 

  1月25日至26日,证监会召开2024年系统工作会议,研究部署2024年资本市场重点工作。

  会议强调,要突出政治引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深刻领会金融强国建设的根本目的、必由路径和紧迫任务,强化金融报国的情怀和担当,进一步明确资本市场功能定位,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深化中央巡视整改,抓好审计整改,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加强权力监督制约,提高监管透明度,坚决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坚持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标准,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监管干部队伍。

  会议强调,要突出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从维护市场公平性出发,系统梳理评估资本市场关键制度安排,重点完善发行定价、量化交易、融券等监管规则,旗帜鲜明地体现优先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落实资本市场防假打假综合惩防体系,加大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案件的查办力度,提升案件查办效率,对性质恶劣、危害严重的,进一步强化行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让违法者付出惨痛代价。充分用好集体诉讼、代位诉讼、"示范判决+专业调解"等机制,让投资者更加便捷、直接地获得赔偿。大力推动提升上市公司的可投性,完善上市公司质量评价标准,督促和引导上市公司强化回报投资者的意识,更加积极开展回购注销、现金分红。推动完善公司治理,建立对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等"关键少数"更加严密有效的监管制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市场化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推动将市值纳入央企国企考核评价体系,研究从信息披露等角度加大对低估值上市公司的约束。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坚持"应退尽退",加速优胜劣汰。压实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坚持"申报即担责",对"带病闯关"的,严肃核查、严厉惩治。督促公募基金等投资机构履行受托责任,增强专业能力,更好服务居民财富保值增值。

  会议强调,要突出"稳"与"进"的统筹。着力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健全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的有效机制,强化各方协同,加强与市场沟通,以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稳市场、稳信心。坚持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加强发行上市全链条监管,评估完善相关机制安排。大力推进投资端改革,推动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改革试点加快落地,完善投资机构长周期考核,健全有利于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环境,促进投融资动态平衡。统筹开放和安全,稳步扩大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加强开放条件下的监管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围绕做好"五篇大文章",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优化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发展政策环境,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探索中国特色期货监管制度和业务模式,健全商品期货品种体系,着力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会议强调,要突出强监管、防风险与促发展一体推进。坚持把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坚守监管主责主业,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把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落实到位。依法将所有证券期货活动全部纳入监管,消除监管空白。扎实推进资本市场法治建设,积极培育健康的资本市场文化。落实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的要求,健全私募基金监管制度机制,扎实推进交易场所清理整顿,推动资本市场重点领域风险持续收敛。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等部署,统筹抓好风险防控和合理融资支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确保资本市场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证监会加强融券业务监管

 

  1月28日,中国证监会加强对限售股出借的监管,进一步优化融券机制,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将转融券市场化约定申报由实时可用调整为次日可用,对融券效率进行限制。

  证监会表示,因涉及系统调整等因素,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的措施自1月29日起实施,融券效率限制措施自3月18日起实施。沪深交易所同步发出通知,暂停战略投资者在承诺的持有期限内出借获配股票,通知实施前尚未了结的出借合约到期不得展期。

  2023年10月,证监会取消上市公司高管及核心员工通过参与战略配售设立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出借,并限制其他战略投资者在上市初期的出借方式和比例,包括将融券保证金比例由不得低于50%上调至80%,对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融券的保证金比例上调至100%等。新规实施以来,战略投资者出借余额降幅近四成。

  证监会指出,在总结前期优化融券机制安排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稳妥推进、分步实施”的思路,此次优化融券机制,主要体现两方面监管意图:一是突出公平合理,降低融券效率,制约机构在信息、工具运用方面的优势,给各类投资者更充足的时间消化市场信息,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秩序。二是突出从严监管,阶段性限制所有限售股出借,进一步加强对限售股融券监管,同时,坚决打击借融券之名行绕道减持、套现之实的违法违规行为。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此前通过答记者问表示,对于融券业务将全面强化穿透式监管,一方面压实券商责任,督促公司按照“看不清,不展业”的要求,加强对客户交易行为和交易目的的穿透式管理,严禁参与违规或为违规提供便利,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证监会将强化监管执法,建立健全穿透式监管的工作机制,对通过多层嵌套、合谋交易、串联套利等方式违反“限售股不得融券”等要求的行为从严打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强化监管,把制度的公平性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及时总结评估运行效果,依法维护市场秩序,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报行合一"首个行业倡议出炉

 

  1月26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向业内下发《关于促进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健康发展的倡议》(下称《倡议》),旨在规范银保业务,防范化解长期经营风险,促进人身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看,《倡议》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加强精算约束,科学设计银保产品。人身险公司要以精算技术为支持,审慎确定产品定价假设。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全面分析产品的客户利益、理赔给付、佣金、业务及管理费、公司盈余和资本需求的关系。充分考虑保障期限、交费周期和退保率假设等因素,科学确定预定附加费用率水平和期限结构等。

  二是要加强精细化管理,合理确定银保产品费用结构。人身险公司对银保代理渠道销售的产品,合理确定费用结构。在产品备案时的产品精算报告中明确说明费用假设和费用结构,费用结构不明显偏离公司的实际费用情况,原则上包含向银行支付的佣金、银保专员的薪酬激励、培训及客户服务费、分摊的固定费用等部分。其中,向银行支付的佣金列明上限。银行代理保险产品缴费期内的附加费用率即为可用的总费用率。

  三是要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报行合一"内控管理机制。保险业协会倡导险企总公司高度重视,建立健全银行代理保险业务、财务内控机制,督促各部门、各分支机构有效落实"报行合一"。建议将精算技术充分运用到内部控制相关环节,建立约束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基于经验分析和合理预期设定产品定价使用的预定附加费用率。规范费用预算执行,强化费用预算执行考核刚性约束,围绕"报行合一"要求开展费用管理。合理制定费用列支政策,总公司做好"报行合一"统筹管理,制定费用列支政策。

  四是要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费用真实性管理。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明确各类费用科目列支的具体要求。建立完善的费用分摊机制,不以不合理费用分摊方式调整费用结构。不通过虚增银行代理业务收入、账外支付、虚构中介业务、虚假费用列支等方式套取费用。

  五是要坚持依法合规,严格规范佣金支付管理。在产品报备列明的银行代理渠道佣金上限内支付佣金。佣金入账时,凭证内附相应的专项发票以及佣金计算说明等决策程序证明材料。不向银行代理渠道以出单费、信息费等名义支付佣金以外的费用。人身险公司及其人员不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向银行及保险销售从业人员支付协议约定佣金之外的任何利益。鼓励积极探索与业务品质挂钩的激励机制,探索佣金费用的递延支付。

  六是要动态跟踪调整,加强费用假设回溯分析。人身险公司要加强运用实际经营结果对费用假设的回溯分析,对费用波动的合理性进行综合判断,如发现实际费用水平或费用结构不合理的,及时根据"报行合一"要求对费用水平、费用结构等进行调整,必要时停售相关产品。

  七是要筑牢风险防线,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加强对各部门、各分支机构"报行合一"执行情况的专项审计力度,纳入公司年度审计工作安排,制定可操作、可量化的审计工作计划,确保审计效果。

  业内人士认为,《倡议》的精神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1月19日下发的《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银行代理渠道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通知》)保持一致,并从业务实操的角度对促进银保业务健康发展提出了非常详细的举措,有助于持续规范业务,提升银保业务价值。据了解,《通知》督促保险公司严格执行经备案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简称"报行合一")。

 

金融监管总局召开会议部署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相关工作

 

据报道,继1月初发文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之后,1月2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召开会议,部署推动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相关工作。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会议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更加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金融监管总局的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今年1月初,住建部联合金融监管总局出台了《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要求各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协调机制是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决策部署,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

  该会议认为,协调机制要发挥好地方政府的牵头协调作用,加强工作统筹,细化政策措施,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和金融机构精准对接。要按照公平公正原则,筛选确定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向本行政区域内金融机构推送。要加强信息共享,及时向相关金融机构提供项目建设运行、预售资金监管等信息。要指导金融机构与房地产开发企业平等协商,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自主决策和实施,保障金融机构合法权益。

  会议强调,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内部机制,明确工作规则。对符合授信条件的项目,要建立授信绿色通道,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积极满足合理融资需求。对开发建设暂时遇到困难但资金基本能够平衡的项目,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通过存量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新增贷款等方式予以支持。同时,金融机构要加强资金封闭管理,严防信贷资金被挪用。

  会议要求,各监管局要积极参与协调机制,主动配合地方政府和住建部门,稳妥有序开展相关工作,共同推动协调机制落地见效,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住建部要求抓紧提出可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

 

  1月26日,住建部召开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住建部部长倪虹出席会议并强调,加快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支持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会议要求,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长短结合、标本兼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坚持因城施策、精准施策、一城一策,用好政策工具箱,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各城市可以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

  会议指出,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的重大举措。地级及以上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发挥牵头协调作用,把这一重要机制迅速建立和运转起来,及时研判本地房地产市场形势和房地产融资需求,强化统筹谋划,细化政策措施,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推动房地产企业和金融机构精准对接,协调解决好房地产融资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会议强调,针对当前部分房地产项目融资难题,各地要以项目为对象,抓紧研究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协调本行政区域内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精准有效支持合理融资需求。信贷资金要确保封闭运行、合规使用,坚决防止挪用。省级层面要跟踪监测落实情况,加强督促指导。国家层面将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项目信息平台,实行周调度、月通报。

  住建部抓机制落实力度大,据了解,1月底前,第一批项目名单落地后即可争取贷款。

  会议还要求,要以编制住房发展规划为抓手,完善"保障+市场"的住房供应体系,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健全房屋全生命周期基础性制度,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打造绿色、低碳、智能、安全好房子。要重拳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纠治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物业等方面乱象,曝光违法违规典型案例,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据报道,住房城乡建设部和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印发通知,明确发挥城市人民政府牵头协调作用,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研判房地产市场形势和房地产融资需求,协调解决房地产融资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公平公正原则,综合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情况及项目开发企业有关情况,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推送金融机构,做好融资支持。

据了解,住建部和金融监管总局1月5日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要求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研判房地产市场形势和房地产融资需求,协调解决房地产融资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公平公正原则,综合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情况及开发企业有关情况,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推送金融机构,做好融资支持。这是"金融16条"、"三个不低于"、"金融支持租赁住房"后,金融领域支持房地产的重要文件之一。

  2023年11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本次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中期协发布《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管理规则》

 

  据悉,为引导期货公司有效管理声誉风险,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维护期货行业形象和市场稳定,中国期货业协会(下称"中期协")1月31日发布《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管理规则》(下称《规则》)。

  中期协表示,声誉作为期货公司长期培育积累的无形资产,不仅是期货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也是确保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战略资源,加强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培育和维护期货公司及行业的良好声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据了解,随着期货行业规模的逐渐扩张、期货公司产品的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以及金融市场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期货市场声誉事件有所增多。同时,期货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声誉风险管理意识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工作人员对声誉风险的内涵及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存在把声誉风险管理与公司风险管理、业务发展等割裂开来的情况。

  考虑到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中期协认为,有必要在声誉风险管理方面建立统一的制度规范,从总体框架和具体操作上对期货公司开展声誉风险管理提出基本要求。

  《规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明确声誉风险及声誉事件定义。《规则》明确了声誉风险和声誉事件的定义,指出声誉风险是指因期货公司及子公司、工作人员行为或外部事件等,导致交易者及社会舆论对期货公司产生负面评价,从而损害期货公司品牌价值,不利于其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行业形象的风险。期货声誉事件是指引发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的相关行为或事件。

  二是提出声誉风险管理的总体原则。《规则》提出了期货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全局性、全面性、匹配性、前瞻性、审慎性、时效性,旨在要求期货公司将声誉风险管理贯穿于公司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和全体工作人员,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期货公司要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声誉风险管理理念,主动识别并防范声誉风险,强化对声誉风险及事件的审慎评估和判断,并能够及时报告、主动应对和积极控制声誉事件,防止声誉风险升级。

  三是要求期货公司确定声誉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规则》要求期货公司确定各部门及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在内的声誉风险管理架构及各层级的职责分工,规定工作人员的执业规范,并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内部审计范畴。其中,《规则》明确期货公司董事会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期货公司监事会或监事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监督责任,期货公司经理层对声誉风险管理承担直接责任。《规则》要求期货公司建立或指定部门或团队负责开展声誉风险管理工作,并指定一名除首席风险官以外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期货公司首席风险官配合做好声誉风险处置相关工作。同时,《规则》要求期货公司应设置新闻发言人,可由一人或多人担任,其中至少一名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期货公司应保障负责声誉风险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首席风险官、新闻发言人能够充分履职所必需的知情权及资源配置。此外,期货公司应当建立或指定部门或团队负责开展声誉风险管理工作,其他职能部门、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应当配合开展声誉风险管理工作。

  四是要求期货公司确定声誉风险的覆盖领域和管理机制。《规则》要求期货公司在战略规划、公司治理、业务运营、信息披露、工作人员行为管理等经营管理的各领域充分考虑声誉风险,并防范声誉风险与其他风险类别的交互影响和转化。期货公司要制定并持续完善声誉风险管理制度以及相关机制,并提出规范性要求。主要包括:一是梳理影响期货公司声誉的风险来源,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和识别相关内外部信息,以及需重点关注的驱动因素,并据此制定应对预案。二是期货公司应当保证对外发布内容真实、准确与完整,并建立统一管理的媒体沟通机制,规范向媒体发布信息的授权、审核、发布流程,避免误报、误读等不实信息在公众舆论环境中扩散和升级。三是明确期货公司新闻发言人应当具备的岗位素养和条件,加强与新闻宣传、网络信息主管部门的联系,不断提升对外沟通中相关单位的认知水平和彼此配合。四是要求期货公司明确声誉风险的报告内容、形式、频率和报送范围,确保董事会、经理层、首席风险官及时了解公司声誉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并根据监管部门或其派出机构、协会等的要求报送与声誉风险有关的报告。五是明确期货公司应当建立工作人员声誉约束及评价机制,防范和管理工作人员引发的声誉风险,提出具体要遵守的要求。六是要求期货公司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的工作考核及责任追究机制,将声誉风险的处置情况明确纳入高级管理人员、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和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范围。七是要求期货公司妥善保存声誉事件情况、应对措施、处理结果等信息,保存期限不少于五年。

  五是规范声誉风险的处理流程与应对措施。《规则》规范了处置声誉风险的流程和应对措施,对处理声誉事件的各流程和环节进行细化要求。声誉风险发生前,要进行源头防控和预期管理,做好日常监测和声誉事件发生时的动态监测;声誉风险发生时,组织协调要顺畅,风险评估要准确,分级处置要得当,响应回应要及时,沟通口径要审核,引导方法要适当,报告情况要迅速;声誉风险发生后,要积极开展声誉修复与整改总结工作,对外综合施策消除或降低负面影响,对内举一反三及时填补漏洞。针对恶意损害公司声誉的行为,期货公司要依法采取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需要强调的是,对于重大及特别重大声誉风险,应当成立专门的声誉风险应急处置工作小组。期货公司对声誉风险及处置情况应当及时向协会和公司属地的监管部门派出机构报告。对于重大声誉风险,应当于发现24小时内报告;对于特别重大或紧急突发的声誉风险,应当于发现30分钟内报告。

六是明确自律管理要求和适用范围。《规则》明确了协会对期货公司及子公司、工作人员的声誉风险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期货公司及子公司、工作人员因自身过错引发声誉风险、不当处置声誉风险造成不良影响,或违反本规则规定的,协会可以视情节轻重实施纪律处分,并记入诚信信息档案。《规则》还明确了期货公司需要进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工作人员范围。包括与公司建立劳动关系的正式员工、劳务派遣至公司的员工,对于外包和借调等人员,期货公司也应当根据需要参照本规则,对其进行声誉风险管理。

 

四部门发文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度

 

  2月1日,自然资源部、国资委、税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度促进营商环境优化的通知》,从全面推进"全程网办"、创新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登记服务、提高涉企登记服务水平等八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在全面推进"全程网办"方面,《通知》要求,加快实现不动产登记全业务类型网上可办、网上好办,提升转移登记、抵押登记等高频业务"全程网办"比例。在长三角地区打造"全程网办"为主、线下帮办为辅的一体化"跨省通办"示范样板,并逐步向京津冀、成渝等区域拓展。推广应用电子证书证明。完善信息在线查询服务。

  在创新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登记服务方面,《通知》提出,"交地(房)即交证",围绕各类项目,主动向前延伸不动产登记服务,提前对接开展地籍调查,打通上游相关业务环节,逐步实现土地供应、规划许可、不动产登记等信息共享、并行办理。同时,有抵押融资需求的经营主体,可一并申请办理土地首次登记和土地抵押登记,实现"抵押即交证"。

  在提高涉企登记服务水平方面,《通知》明确,鼓励设立企业办事专区或企业专窗,为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提供"绿色通道"。对改制重组涉及权属转移,符合契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减征、免征或暂不征收政策的,通过综合窗口申请登记、办税,税务机关办理有关税收事项后,不动产登记机构及时依法办理登记,支持各类经营主体改革发展。免收小微企业不动产登记费。

  此外,《通知》还提出,强化登记和税务、金融高效协同,推动"一窗办理、集成服务"。优化线上缴纳土地出让价款、相关税费支付方式,合理提升线上支付额度。为纳税人提供方便的代开发票服务,实现省级层面税收征缴和不动产登记信息实时共享。同时,自然资源部、金融监管总局探索开展"总对总"系统对接机制,促进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业务高效协同。深化不动产登记"带押过户"改革,加快实现"带押过户"业务跨银行业金融机构可办,覆盖工业、商业等各类不动产。

 

市场监管总局将对无人机等开展监督抽查

 

  1月24日,2024年全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座谈会以视频形式召开,研究部署2024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工作。其中提出,今年将对无人机、电动汽车充电桩、电动自行车头盔等产品开展国家监督抽查。

  会议强调,2024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制定重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清单;二是研究推进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风险产品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三是制定实施2024年抽查计划,对无人机、电动汽车充电桩、电动自行车头盔等产品开展国家监督抽查;四是开展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重点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行动、市场监管系统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以及"监管护棉"行动;五是建立适应新形势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制度;六是建立产品质量安全"三书一函"制度。

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发布多条关于无人机的管理办法和条例。2023年年底,市场监管总局依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标准最新发布实施情况,修订了无人机、电动汽车充电桩、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3种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细则,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对于产品的主要检验项目进行了详细说明。其中,无人机主要检验项目有:电子围栏、机体结构、整机跌落、感知和避让等。电动汽车充电桩主要检验项目有:充电连接控制时序、非正常条件下充电结束或停止、接触电流等。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主要检验项目有:材料阻燃性能、一氧化碳防护性能、连接强度等。

 

 

  2023年12月,市场监管总局根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就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召回管理相关工作发布公告。公告表示,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生产者、进口商对其产品安全负责,确认产品存在缺陷的,应当立即实施召回,不得隐瞒缺陷,并立即停止生产、销售、进口缺陷产品,通知其他经营者停止经营。市场监管总局负责指导协调、监督管理全国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召回工作。省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召回工作。省级以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认为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可能存在足以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影响范围较大的缺陷的,可以直接组织缺陷调查。确认产品存在缺陷但生产者、进口商未实施召回的,由市场监管总局责令其实施召回。

 

九部门发文健全废旧家电家具回收体系

 

  2月1日,商务部等九部门发布了《关于健全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通知》,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典型探索、以点带面,加快健全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典型城市,培育一批回收龙头企业,推广一批典型经验模式,形成一批政策法规标准,全国废旧家电家具回收量比2023年增长15%以上,废旧家电家具规范化回收水平明显提高。

  在同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指出,近年来,我国家电市场已从"增量时代"进入"增量和存量并重时代"。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主要品类家电保有量超过30亿台,每百户居民拥有空调、冰箱、电视均超百台,一些家电使用时间较长,更新换代的需求和潜力很大。"健全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对于提高家电家具以旧换新便利性,畅通更新消费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何亚东称。

  《通知》围绕完善回收网络、培育回收主体、创新回收模式、规范回收行为等四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任务。

  《通知》围绕完善回收网络、培育回收主体、创新回收模式、规范回收行为等方面提出工作任务。具体来说,一是在完善回收网络规划布局方面,要合理规划回收网络,完善社区回收网点建设,畅通公共机构回收渠道。二是在培育多元化、规模化回收主体方面,要延伸生产企业责任,发挥流通企业渠道优势,支持回收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在探索创新回收模式方面,要发展"互联网+回收",支持开展规范的"以车代库"回收。四是在做好规范化处理方面,要促进废旧家电家具规范化处理与二手商品流通。

  其中,《通知》提出,加强社区回收网点建设。扎实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设置废旧家电家具暂时存放点。定期组织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家电家具销售企业上门回收废旧家电家具,并为回收车辆进出提供便利。鼓励有条件的居民社区利用闲置房屋设置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临时存放场所,方便居民装修、搬家。

  《通知》支持回收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回收企业以连锁经营、协议合作等方式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形成一批回收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对较为分散的前端回收主体的引导。支持家电家具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建设。指导回收企业与家电家具品牌企业联动,设立废旧家电储运货场、家具回收中心仓,提升废旧家电家具回收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政策要闻

 

▲商务部将尽早出台新一轮稳外贸政策

 

  1月2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部长王文涛透露,目前商务部正抓紧开展新一轮稳外贸政策研究评估,争取尽早出台,与已有政策叠加组合,最大程度发挥协同效应。

  王文涛还表示,目前有超九成的外资企业,对去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即"外资24条")持积极正面评价,未来外资企业可以继续通过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和"外资企业问题诉求收集办理"系统等途径,反映困难和问题。

  对于当前外界关注的外贸进出口工作部署,王文涛表示,商务部将抓紧出台新政策。

  "根据今年的新形势新任务,做好政策研究储备,要多加一点工具在工具箱里面。"王文涛指出,商务部已对地方和企业提出的建议和诉求进行摸底,目前正在抓紧开展新一轮政策研究评估,争取尽早出台,与已有政策叠加组合,最大程度发挥协同效应。

  "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我国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各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合作机遇。"王文涛指出,商务部将扩大优质消费品、先进技术、重要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增加能源资源产品和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发挥好进博会等重要展会平台作用,拓展多元化的进口渠道,提升进口贸易的便利化水平。

 

  ▲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发布

 

  据悉,为规范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管理,提高引导资金使用效益,推进科技创新,财政部、科技部近日联合发布《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简称《办法》)。

  《办法》所称引导资金,是指中央财政用于支持和引导地方政府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改革发展政策、优化区域科技创新环境、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资金。实施期限根据科技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等政策相应进行调整。

  根据《办法》,引导资金支持重大科技任务、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其中支持重大科技任务、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的资金,鼓励地方综合采用直接补助、后补助、以奖代补等多种投入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资金,鼓励地方综合采用风险补偿、后补助、创投引导等财政投入方式。

 

  ▲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公司、企业资产罪3月起执行

 

  1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八)》(以下简称《补充规定(八)》)。据悉,《补充规定(八)》根据刑法修正案(十二),修改调整1个罪名,即将"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调整为"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公司、企业资产罪"。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2023年12月29日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十二),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刑法修正案(十二)第三条规定,在刑法第一百六十九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将该条修改为:"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徇私舞弊,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或者低价出售,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他公司、企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徇私舞弊,将公司、企业资产低价折股或者低价出售,致使公司、企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刑法修正案(十二)将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公司、企业资产构成犯罪的对象由'国有资产'扩大至包括其他公司、企业资产在内。鉴此,必须对原罪名'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作出调整。"最高检法律政策研究室负责人介绍,"两高"经征求中央相关单位、部分专家学者等意见后,最终研究决定将罪名由"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调整为"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公司、企业资产罪"。这一修改基于强化对民营企业保护的现实需要,将该罪名适用范围从国有公司、企业扩展至包括其他公司、企业在内,能够更好体现产权平等保护要求。

  据悉,《补充规定(八)》将于2024年3月1日起施行。

 

国资改革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全面推开

 

  1月29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考核分配工作会议,研究部署2024年国资国企考核分配工作。

  会议强调,2024年,国资国企要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锚定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进一步突出价值创造导向,增强考核分配精准性规范性有效性,引导国有企业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各中央企业要更加突出精准有效,推动"一企一策"考核全面实施,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更加突出创新引领,推动激励保障政策落地落细;更加突出分类施策,推动工资分配管理科学规范高效;更加突出纵深拓展,推动三项制度改革更广更深落实。

  具体来说,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将对中央企业全面实施"一企一策"考核,即统筹共性量化指标与个体企业差异性,根据企业功能定位、行业特点、承担重大任务等情况,增加反映价值创造能力的针对性考核指标,"一企一策"签订个性化经营业绩责任书,引导企业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年国务院国资委将建立考核"双加分"机制--分档设置效益指标考核目标,对跑赢国民经济增速的企业给予考核加分,同步设立提质增效特别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再给予额外加分,引导央企积极确定挑战性目标。

  国务院国资委表示,在前期试点探索、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坚持过程和结果并重、激励和约束对等,量化评价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场表现,客观评价企业市值管理工作举措和成效,同时对踩红线、越底线的违规事项加强惩戒,引导企业更加重视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市场表现,传递信心、稳定预期,更好地回报投资者。

  在推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国务院国资委将强化研发投入和产出"双线"考核,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差异化考核机制;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考核,引导企业加快优化布局结构,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国资委优化央企资产评估管理

 

  据悉,为推动中央企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更好适应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新形势,1月30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优化中央企业资产评估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通知》),首次提出中央企业应当对资产评估项目实施分类管理,明确8类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的情形,严格限定了5类估值报告的应用情形,并健全完善数据资产等资产交易流转定价方式。

  具体来说,《通知》在现行制度的原则和框架下,集中解决了一批中央企业资产评估管理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加强重大资产评估项目管理。《通知》首次提出中央企业应当对资产评估项目实施分类管理,要求中央企业确定重大资产评估项目划分标准,对重大资产评估项目管理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管控要求。明确中央企业备案重大资产评估项目过程中如遇到难点问题,可以书面向国务院国资委申请推荐专家参与论证,必要时国务院国资委将加强对项目的业务指导。该规定借鉴《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令第12号)中资产评估核准项目的相关规定,有助于推动中央企业解决备案审核中发现的问题,提高中央企业评估项目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是明确8类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的情形。《通知》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对散落在现行制度文件中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的情形做了统一归拢,便于企业查阅执行。针对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无法正常履行资产评估程序的参股股权退出,处置成本较高、账面原值较低(低于500万元)的资产处置,以及能够通过公开市场获取市场价格的房产出售或租赁等情形,《通知》以推动企业改革发展、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明确上述情形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同时要求必须通过公开挂牌方式进行交易,借助公开市场发现买方、实现价值,既有效维护国有资产权益,又合理降低企业改革重组成本。

  三是确定5类可以进行估值的情形。多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充分考虑客观条件限制和国企改革发展实际需要,在相关规章制度中允许部分境外国有资产交易和并购上市公司采用估值方式为交易价格提供参考。近年来,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企业并购、前沿性原创性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交易攀增,以及中央企业投资有限合伙企业事项的增多,中央企业对资产估值的需求和实践与日俱增。为规范中央企业资产估值项目管理,《通知》严格限定了5类估值报告的应用情形,并要求中央企业制定资产估值项目管理制度,规范估值事项的管理方式和管理内容。针对业界尚未形成估值报告执业准则、估值报告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国务院国资委在汇聚多家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的管理经验,充分征求相关专业机构、资深行业专家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央企业估值报告审核指引》作为《通知》附件,推动估值报告内容规范化,提高估值项目审核质量。

  四是健全完善知识产权、科技成果、数据资产等资产交易流转定价方式。现行相关制度已经明确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资产流转时,可以通过资产评估、协议、挂牌、询价等多种方式定价。《通知》进一步明确科技成果、知识产权、数据资产流转时,应首选资产评估或估值的方式对资产价值进行评定估算;评估或估值确有难度的,可以通过挂牌交易、拍卖、询价、协议等方式确定交易价格。针对企业进一步提高相关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诉求,《通知》对询价、协议等各种定价方式的原则、路径等予以明确,有助于企业推动相关资产规范有序流转,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助力数据资产加快商业化应用。

  五是对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中的部分常见热点问题予以明确。包括多个国有股东发生同一经济行为时,如何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估或估值;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的参股企业发生相关经济行为时,是否需要进行资产评估或估值;拟交易价格与评估结果存在差异时的管理要求等。

  六是附件。附件1为《评估机构执业质量评价表》,主要从评估机构服务质量、评估报告质量两方面设定评价内容,评价结果作为中央企业调整优化评估机构备选库和选聘执业评估机构的重要参考依据。附件2为《中央企业估值报告审核指引》,国务院国资委从出资人监管角度,对估值报告审核提出管理要求。两个附件与《通知》正文内容紧密相关,随《通知》一起印发,便于企业更好地理解和执行《通知》。

  《通知》适用于境外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根据国务院国资委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86.6万亿元。

 

自主创新

 

七部门发文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1月29日,工信部、教育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文旅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要求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引导地方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未来产业。

  工信部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融合不断加深,催生出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新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培育未来产业已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但我国未来产业发展也面临系统谋划不足、技术底座不牢等问题。

  《意见》提出,到2025年,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安全治理等全面发展,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突破百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百项标志性产品,打造百家领军企业,开拓百项典型应用场景,制定百项关键标准,培育百家专业服务机构,初步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未来产业发展模式。

  到2027年,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得到普遍应用,重点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培育一批生态主导型领军企业,构建未来产业和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

  《意见》从全面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打造标志性产品、壮大产业主体、丰富应用场景、优化产业体系等六方面做出具体部署。

  在全面布局未来产业上,要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引导地方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未来产业。

  在打造标志性产品方面,《意见》提出,打造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新型显示、脑机接口、6G网络设备、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第三代互联网、高端文旅装备、先进高效航空装备、深部资源勘探开发装备等十项创新标志性产品。

  《意见》明确,要突破高级别智能网联汽车、元宇宙入口等具有爆发潜能的超级终端,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探索以区块链为核心技术、以数据为关键要素,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创新应用和数字化生态;面向新一代移动信息网络、类脑智能等加快软件产品研发,鼓励新产品示范应用,激发信息服务潜能。加快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突破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下一代大飞机、绿色智能船舶、无人船艇等高端装备产品,以整机带动新技术产业化落地,打造全球领先的高端装备体系。

  在壮大产业主体方面,《意见》提出,引导领军企业前瞻谋划新赛道,通过内部创业、投资孵化等培育未来产业新主体。实施中央企业未来产业启航行动计划,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新企业。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巨人"企业。

  此外,在保障措施方面,《意见》强调,加大金融支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加大投入,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带动更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完善金融财税支持政策,鼓励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等加大投入,引导地方设立未来产业专项资金,探索建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优化风险拨备资金等补偿措施。

 

节能减排

 

环境部调整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

 

  据悉,为巩固空气质量改善成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推动经济和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任务要求,聚焦重点污染物、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生态环境部1月23日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明确,统一以空气质量指数(AQI)为预警分级指标,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以下简称重点区域)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城市、县(以下简称省市县)黄色预警以预测日AQI>200或日AQI>150持续48小时及以上、橙色预警以预测日AQI>200持续48小时或日AQI>150持续72小时及以上、红色预警以预测日AQI>200持续72小时且日AQI>300持续24小时及以上为分级标准,其他近三年仍出现重污染日的省市县原则上参照执行。

  对不同污染物造成的重污染天气,采取差异化应对措施。因细颗粒物(PM2.5)污染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应严格按照大气法第九十六条有关规定积极应对,应急减排措施应依法按照国家有关技术指南制定。因臭氧(O3)污染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应及时向社会发布健康提示信息,同时加强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排放源的日常监管。因沙尘、山火、局地扬沙、国境外传输等不可控因素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应及时向社会发布健康提示信息,引导公众采取健康防护措施,可视情采取加强扬尘源管控等措施。

  《指导意见》指出,各地应根据预测预报结果和预警分级标准,依法依规及时启动和解除应急响应,不得出现达到启动条件但未启动、达到解除条件而未解除的情况;不得以完成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为理由,随意发布预警信息并启动应急响应、提高预警等级、延长响应时间。各地应在预警信息发布或应急响应解除当天将相关信息通过空气质量预报联网信息发布管理平台报送生态环境部。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信息应向社会公开发布。

  据了解,重污染天气消除与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并列为蓝天保卫战三个标志性战役。2021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到2025年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2022年11月,15部委联合发布《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行动方案》等文件,提出到2025年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70%以上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等细化目标。

 

交易商协会发布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相关披露安排

 

  据悉,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1月31日发布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含绿色资产支持证券)适用《绿色债券存续期信息披露指南》(下称《指南》)的通知。

  通知称,为做好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含绿色资产支持证券)与《指南》的衔接工作,进一步提高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根据《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业务指引》《指南》等相关自律规则,对存续和新注册发行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明确了披露安排。

  具体来看,存续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方面,发行人应参照《指南》要求,于每年4月30日前披露报告期内存续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基本情况、募集资金整体使用情况、募投项目进展(已完工项目可披露完工时间节点)、环境效益情况、募集资金管理情况等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存续期信息。

  此外,针对环境效益情况,鼓励发行人在2023年年报中参考《指南》中《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相关要求披露,确因客观原因无法披露的,2023年年报可豁免披露,但后续年报需按照相关要求予以披露。

  对于新注册发行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信息披露方面,交易商协会提出,在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注册发行文件中披露绿色项目的,应参考《指南》中《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相关要求披露环境效益信息,并对存续期环境效益信息披露进行约定。例如风力发电项目符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三级目录3.2.2可再生能源设施建设与运营相关标准,结合《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须披露必选指标(节能量及二氧化碳减排量),鼓励披露可选指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减排量)。

  至于存续期信息披露形式方面,交易商协会称,发行人可在年度报告中披露,也可通过单独文件披露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存续期信息。在年度报告中披露的,应采用单独章节;单独文件披露的,文件名应为《XX公司XX年度关于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用途及项目进展情况的说明》。披露形式应按照《指南》中的《绿色债券存续期定期报告模板》进行披露。

  据悉,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适用范围包括本通知实施之日起存续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以及新注册发行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

 

河北量身定制环保绩效创A激励措施

 

  据悉,河北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支持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创A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为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创A量身定制激励措施,进一步激发企业创A内生动力。

  注重创新性,政策力度更大更灵活

  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若干措施》注重创新性,聚焦提升企业竞争力,深度挖掘政策潜力,首次提出设置省级科技计划创A专题方向、鼓励预拌混凝土企业使用单位污染物排放更少能耗更低的绿色建材及环保绩效A级企业产品、开发A级企业转型金融产品等更大力度、更加灵活的鼓励和支持政策。

  《若干措施》提出,支持A级企业承担省级科研项目,符合条件的按规定享受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鼓励省属国有A级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综合考核中予以加分奖励,直至提升考核等级,产生的研发支出费用,按照有关规定视同利润。支持A级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完成后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奖励。对完成实质性兼并重组、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在产能置换、项目审批和排污许可等方面,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研究给予支持措施。

  《若干措施》提出加大金融财政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将企业环保绩效评级情况纳入信贷审核体系,在授信审批、信贷发放、利率评定等方面实行差异化激励,对A级企业推出专属信贷产品,推广以有偿取得排污权、知识产权等为抵质押物的信贷业务。围绕钢铁等7个重点行业,加快制定行业转型金融标准,积极开发转型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A级企业直接融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分拆相关创新业务独立上市,符合条件的按规定予以资金补助。在申报和安排使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污染治理、科技研发等方面的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时,对A级企业予以支持。

  推动试点示范创建,将A级企业列入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海关、市场监管等部门各类试点示范企业培育范围,推荐申报专精特新、绿色工厂、高新技术、海关高级认证、知识产权优势等示范企业。同等条件下,支持将A级企业及时列入先进制造业企业名单,按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和奖励性补助。将清洁运输方式长期稳定并保持同行业较高水平的A级企业,评定为省清洁运输优秀场景,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奖励。

  针对性强,积极提升服务质效

  《若干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调动创A企业的积极性,河北省聚焦企业普遍关心关注的生产经营、执法监管、项目审批等方面诉求,积极完善机制建设,提升服务质效。

  提高资源供给能力,河北省将把符合条件的A级企业建设项目及时纳入省重点项目清单,支持相关项目获得去产能等腾挪出的能耗、水耗等资源环境容量指标,以及省市两级政府储备排污权指标。灵活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等方式保障A级企业重点项目土地供应。

  河北省还将优化执法监管方式,对A级企业主要采取非现场方式开展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执法检查。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对A级企业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违法行为实行轻微不罚、首违不罚、非故意不罚。

  同时,提高审核审批效率,建立A级企业排污权交易绿色通道,注册登记审核、交易鉴证书出具均由3个工作日压缩到1个工作日。加快A级企业安全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效率,对不需要现场核查的事项,原则上当天办结;对涉及"两重点一重大"(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和重大危险源)化工项目即报即审,确保符合安全条件的项目快速落地。

  《若干措施》还提出,结合行业特色,加强产业政策引导。比如支持水泥、玻璃、陶瓷A级企业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或与石灰石、砂岩等矿产企业进行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开发利用水平。支持陶瓷、玻璃A级企业申请国家绿色建材产品认证,探索制定钢铁、水泥、陶瓷、玻璃行业省级绿色建材标准,开展绿色建材省级认证试点。在特许经营范围内统筹调配垃圾资源,及时足量保障供应垃圾发电A级企业,督促各地按协议及时足额拨付垃圾处理费。

 

宁德时代800MW海上风电项目获核准

 

  近日,宁德深水A区海上风电场项目正式获福建省发展改革委核准批复。

  根据批复文件,宁德深水A区海上风电场项目位于宁德霞浦东侧海域,陆上集控中心位于霞浦经济开发区渔洋里片区。建设规模为800MW,并建设500kV海上升压站、500kV陆上集控中心、配套储能、控制保护和辅助工程等。项目总投资129.875亿元。

  上述风电场的项目单位为福建润时海上风电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注册资本25亿元,为时代绿色能源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时代绿色能源有限公司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默克中国与华润电力签署十年绿电采购协议

 

  据悉,跨国药企默克中国1月25日宣布与华润电力( 00836.HK )签署为期十年的绿色电力采购协议,这是默克在中国的首个长期绿电采购项目,十年所购绿电总量为3亿千瓦时。

  依据新签署的绿电采购协议,华润电力自2024年1月起,为默克位于江苏的五个生产基地和一个仓库提供绿电,所购绿电覆盖医药健康、生命科学、电子科技三大业务。

  其中,江苏南通制药基地是默克全球第二大制药基地,也是默克在欧洲以外最大的制药基地,年产量可高达100亿片药品,其产品包括甲状腺功能失调治疗药物优甲乐等;默克还在无锡建设了生命科学产品制造生产基地;张家港新建了半导体一体化基地等。

 

宁德时代投资超百亿开发海上风电

 

  据悉,全球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 300750.SZ )海上风电最大投资项目获批。福建省发改委1月29日公告,同意建设宁德深水A区海上风电场项目,建设规模800兆瓦,并建设500千伏海上升压站、500千伏陆上集控中心、配套储能、控制保护和辅助工程等。

  该项目开发单位为福建润时海上风电有限公司(下称福建润时),后者成立于2023年4月,注册资本25亿元,大股东为宁德时代子公司时代绿色能源有限公司,持股96%;福建闽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持有该合资公司3%的股权,中国电建集团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持有剩余1%股权。

  一名接近宁德时代的人士透露,宁德时代通过福建当地的电池工厂,换得了海上风电的开发指标,项目建成后可为工厂提供绿电,这是宁德时代投资的首个海上风电项目。

 

劳动用工

 

司法部要求法律援助机构为农民工提供"一次办好"服务

 

  据悉,为做好春节前后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司法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全国法律援助机构为农民工提供"一次办好"法律援助服务,包括畅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

  通知要求,全国法律援助机构要聚焦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法律服务需求,精准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做好进城务工人员请求确认劳动关系或者给予社会保险待遇等事项的法律援助工作,对申请支付劳动报酬或者请求工伤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免予核查经济困难状况,对诉讼时效即将到期等紧急情况,先行提供法律援助。

  通知提出,要加强普法宣传,拓宽服务渠道,利用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平台,线上线下为农民工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在农民工聚集地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或者联络点,方便农民工就近申请法律援助。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开设农民工话务专席。做好中国法律服务网"农民工欠薪求助绿色通道"工作,收集欠薪线索、解答留言咨询、转办法律援助案件。

 

宁夏修订新版高层次人才认定目录

 

  近日,宁夏自治区党委人才办、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修订印发新版《宁夏回族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目录》,进一步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新版目录修订前共21条,修订后77条,新增56条。"自治区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新修订的《目录》更加明确,重点将宁夏"三区建设""六新六特六优"重点产业布局,新型工业化以及我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五大领域,作为全区高层次人才培育、选拔、认定的主要工作目标,将高层次人才选拔认定与服务自治区发展大局和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进行优化调整完善。

  新修订的《目录》认定条件更加明晰,注重以工作实绩、创新价值、能力和贡献为导向评价人才,认定条件定性明确、定量清晰、界限明了、实操性强,形成了A类(国内外顶尖人才)、B类(国家级杰出人才)、C类(省部级卓越人才)、D类(行业类创新人才)、E类(中青年骨干人才)五个层次。对B、C、D类划分为科技创新创业、企业经营管理、教育卫生农业、哲学社科和文化艺术等领域,细化完善了各领域人才认定条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梯次认定体系。

  新修订的《目录》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宁夏综合竞争力为导向,将更多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创新团队等纳入了认定范围。新增省(部)级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何梁何利奖"、宁夏杰出人才奖获得者、"宁夏杰出科技人才培养工程"人选等4个类别认定条件。在小类中将葡萄酒酿酒大师和社会贡献突出的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纳入C类、D类认定范围,将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考核优秀人选纳入E类认定范围,首次将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和聘任制公务员纳入认定范围,以支持自治区重点部门、行业、产业和民营企业发展。

  新修订的《目录》创新提出"以岗定才""以绩定才""以赛定才"等标准,首次采取科研成果量化积分的认定方式,对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取得奖项的人员,累计达到一定分值可认定为相应层级;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解决就业人数、年营业收入、新增产值或纳税额、取得国家发明专利等综合性条件进行认定。

  据介绍,对人才长期以来取得的科研成果予以认可,有利于人才的长期成长发展与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宁夏自2018年实施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政策以来,已认定高层次人才三批2847人,自治区给予最高220万元的安家费和最高3000万元的科研和项目启动资金,在区内53家定点医院享受就医"绿色通道"服务,还可享受住房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保健、职称评审、科研服务等优厚待遇。

 

摩根大通中国区CEO梁治文将于2024年底退休

 

  2月1日,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CEO)梁治文(Mark Leung)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决定从摩根大通退休。2024年接下来的时间直到2024年底,梁治文仍将继续作为摩根大通中国区CEO以帮助公司完成交接。

  据了解,梁治文在摩根大通任职25年,曾在中国、新加坡、日本工作。他的职业生涯开始于利率衍生品交易部,之后曾任职于新兴市场、信贷交叉产品和股票衍生品等交易部门,并曾担任股票经纪业务的全球主管。2018年,梁治文被任命为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负责管理摩根大通中国在岸和离岸的各项业务,以便将摩根大通的全球网络和资源优势配置到中国。

  在梁治文担任摩根大通中国区CEO期间,摩根大通中国业务实现诸多突破。2020年6月19日,摩根大通宣布,已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将公司在摩根大通期货有限公司中的持股比例由49%增至100%。摩根大通期货成为中国境内首家外资独资期货公司。

  2021年8月,摩根大通宣布,中国证监会已对旗下在华合资券商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摩根大通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受让5家内资股东所持股权的事项准予备案,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成为中国首家外资全资控股的证券公司。

  2023年1月19日,中国证监会核准摩根资产管理控股公司成为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主要股东;核准摩根大通公司成为上投摩根基金实际控制人;对摩根资产管理控股公司依法受让上投摩根基金2.5亿元出资无异议。该项变更完成后,摩根资管对上投摩根基金持股比例达100%。至此,摩根大通也成为首家在本地法人银行、证券、期货、资产管理四大业务领域均实现全资控股的外资金融机构。

 

大众汽车任命中国新CTO

 

  1月29日,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发布,吴博锐(Thomas Ulbrich)将于4月1日起接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首席技术官,并兼任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首席执行官贝瑞德(Ralf Brandst?tter)称,吴博锐今后的工作重点是加强与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和大众安徽三家合资公司合作,继续推动中国本土化研发。

 

微软宣布游戏板块裁员1900人

 

  1月25日,微软对外宣布将对游戏部门进行人员调整。

  据悉,微软游戏部门将裁员1900人,约为微软游戏部门人员的8%。此次裁员涉及的员工分布在动视暴雪、ZeniMax和Xbox团队,但是以动视暴雪为主。

  对于裁员的具体原因,微软方面提到,进入2024年,微软游戏和动视暴雪的领导层致力于将战略和执行计划与可持续的成本结构相一致,双方共同制定了优先事项,确定了重叠领域。

  与裁员消息同时披露的另一个消息是,动视暴雪总裁Mike Ybarra和首席设计官Allen Adham将离开公司,而动视暴雪之前宣布的一款生存游戏也已被取消。

2023年10月,微软完成对游戏公司动视暴雪的收购,动视暴雪旗下拥有《魔兽世界》《使命召唤》《星际争霸》《暗黑破坏神》等众多全球知名IP。此次收购历时22个月,价值690亿美元,是微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交易。

 

恒隆集团董事长陈启宗退休

 

  1月30日,现年74岁的香港恒隆集团( 00010.HK )兼恒隆地产( 00101.HK )董事长陈启宗宣布退休,集团生意将交棒给他的长子、恒隆副董事长陈文博。

  陈启宗表示,自己并无健康状况,但公司寻找接班人已十余年,认为此时适合由陈文博接任,因此他将会在4月股东会后退出所有恒隆董事会职务以及旗下多个非牟利机构的主席,只出任"荣誉董事长"一职,给予管理层完全的自由度。

当前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恒隆选择此刻交棒,接班人将面临更为艰巨的外部挑战。对此,陈启宗表示,近几年世界快速转变,"现在是保本、保命、并非大发展的时期。"陈启宗认为,集团在财务及风险管理已走上正轨,不用太担心,最重要的是不犯大的资本开支错误,恒隆集团负债率较低,仍要小心为上。

 

马斯克500多亿美元薪酬方案被裁定无效

 

  1月30日,美国特拉华州衡平法院法官凯瑟琳·麦考密克(Kathaleen McCormick)裁定特斯拉(NASDAQ:TSLA)董事会在2018年授予CEO埃隆·马斯克的5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25亿元)薪酬方案无效,马斯克需要退还通过该计划获得的收入。但马斯克还可以向特拉华州最高法院提起上诉。

  根据McCormick的裁决,股东Tornetta已经证明了马斯克"控制着特斯拉",而董事会批准其薪酬的过程"存在严重缺陷"。

  McCormick表示,特斯拉在审判中几乎没有给出任何理由,来说明其是如何达成薪酬计划中的巨额奖励的,而且马斯克与一些董事会成员关系过于密切,以至于他们无法真正独立行事。

  McCormick指出,她的裁决是因为马斯克控制着特斯拉,而非该公司董事会和股东,至少在设定他的薪酬方面是这样。

 

司法裁判让“隐形加班”难隐形

 

据悉,法治日报1月31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法室副主任王天玉撰写的文章指出,在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近日联合发布的多起涉欠薪纠纷典型案例中,一起有关线上加班费引发的劳动争议案备受瞩目。该案是全国首例在裁判文书中明确提及“隐形加班”问题的案件,法院将下班后利用微信付出的实质性劳动依法认定为加班,保障了劳动者获得相应加班报酬的权利。这一判决对于在网络时代下班后继续工作的劳动者权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下班后还要盯着手机,即便回到家也得处理工作。”这样的抱怨对于职场劳动者来说,恐怕并不陌生。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终端的普及,人们生活获得了巨大便利,但同时也让部分劳动者被深深捆绑在了工作上,以致生活与工作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如何保障劳动者获得相应的报酬?如何防止劳动者私人生活被工作侵蚀?面对劳动者广泛存在的疑问和焦虑,法院在该案中给出了明确答复:劳动者长期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以外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工作,属于加班,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加班费。可以说,这起案件以权威、清晰的司法立场揭开了“隐形加班”的面纱。

  “隐形加班”是随着数字时代劳动方式转变而产生的新概念,指劳动者在日常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外,通过社交媒体或办公软件,与同事、客户沟通或按照用人单位指示处理相关业务,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加班有所不同。在数字技术对劳动形态和组织结构的不断改造的现实背景下,劳动的对象早已从实物加工制造拓展到了信息和服务产品。技术不断赋能劳动者在工作场所和团队协作之外,利用电脑、软件和自身技能完成特定任务。这一数字化劳动变革呈现的规模化、普遍化的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我们更新关于加班的认识,所谓的工作场所除了用人单位线下办公场所之外,还应该包括劳动者继续工作所依托的线上社交媒体或办公软件。

  关于劳动时间,我国劳动法规定,实行标准工时制的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四十四小时。劳动者超出该工时上限的工作时间属于加班,用人单位应按照法定标准支付工资报酬。实践中,一些劳动者脱离用人单位办公场所后仍处于工作状态,实际工作时间超出了法定标准。对此,法院创新性地提出“提供工作实质性”原则和“占用时间明显性”原则,并将其作为对“隐形加班”问题的认定标准,明确员工通过网络方式投入时间和付出劳动,应该认定为工作时间并支付劳动报酬,体现了对相关劳动法律的正确理解与适用,彰显了司法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力度与温度,并推动了工作时间认定标准随技术进步和劳动变革的新发展。

  从这起案件中,我们看到了司法机关对于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积极探索和努力。数字时代的诸多改变是显而易见的,但“披着数字面纱”的加班在本质上没有改变,仍是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指示监督下从事劳动。这起案例促使用人单位明确加班的边界以及不合理加班的法律后果。基于司法划定的红线,用人单位应当更为积极地思考如何完善劳动管理流程,尤其是将数字技术更好地用于提升劳动协作效率,而不是安排“隐形加班”。对于劳动者来说,既要增强法律意识,了解自身合法权益,学会保护个人隐私和保存证据以便维权,更需要适应虚实交互的工作模式,自觉建立工时上限的意识,避免被动陷入“隐形加班”。

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

 

工人日报1月29日刊发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江师范学院分中心研究员王志标撰写的文章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卓越的工匠精神是推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要通过培育青年科技人才的工匠精神,储备青年人才队伍,提升青年人才能力,促进青年人才成长。

  树立人才标杆

  人才标杆具有较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要积极树立青年科技人才标杆,通过分析总结和展示标杆的成才路径及其工匠精神,形成对青年科技人才强大的示范和鼓舞力量。

  一是对人才标杆的工匠精神进行深度总结。青年科技人才中的标杆具有较强的科技能力、精神和素养,工匠精神是人才标杆众多精神中对于科技自立自强至关重要的精神,值得深度总结。可以对人才标杆的学校、单位等进行深入调研,采集促进其工匠精神形成的典型事例、突出表现、精神内涵,将其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凝练。

  二是对人才标杆的工匠精神进行宣传推广。可对其科技成就及工匠精神进行关联性宣传,使工匠精神在社会上形成正能量,对青年科技人才形成辐射力和影响力;将其整理为典型案例,在继续教育课程、技术技能教育课程和其他课程中进行讲解,使其工匠精神在课堂中产生溢出效应和教育价值。

  三是对人才标杆的工匠精神进行范式推广。推广人才标杆工匠精神的范式是对工匠精神进行应用转化的关键环节,能够促进形成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打造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聚合力。因此,要从人才标杆工匠精神的形态、内容和做法着手,提炼出具有可应用性、可拓展性的范式,供青年科技人才学习。

  规范科技管理

  规范化发展在科技管理领域尤为重要。无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还是高新技术企业,规范科技管理都是确保青年科技人才形成工匠精神的重要保证。

  一是提升科技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对于青年科技人才的公平性。近年来,国家对于科技伦理越来越重视,出台各种制度文件对科技规范、科技伦理提出新要求。在落实过程中,要确保青年科技人才在项目评审、人才评审、贡献评价中的平等机会,使青年科技人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展示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成果中的贡献,赢得社会尊重,提升青年科技人才对于事业的忠诚度和获得感。

  二是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科技规范培训。要把科技规范培训作为助推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规范示例、规范引导、规范教育强化青年科技人才对于科技规范的敬畏之心,提升其自觉践行科技规范的能力。

  三是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科技创新的过程管理。要注重对科技环节的监督和把控,科研管理部门要经常组织青年科技人才进行学习会、讨论会,为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科技规范、科技伦理创造条件;纪检监察部门应注意搜集整理各种科技违规案件,以案说法,做好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警示教育。

  加强绩效激励

  确保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工作中形成和发挥工匠精神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绩效激励,化解其后顾之忧。

  一是根据青年科技人才的成绩和潜力为其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酬结构。青年科技人才过去的成绩是其能力的显性指标,一些关键性业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其发展潜力。用人单位要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成绩和潜力进行科学评估,拟定与此相称的薪酬安排。合理的薪酬结构能够激发人才的创造创新活力,发扬工匠精神,推动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涌现。

  二是在科研团队中根据青年科技人才的贡献提供匹配的激励报酬。青年科技人才在最初成长的过程中多依托于科研团队,并在服务于科研团队的过程中作出了自身的科技贡献。科研团队的管理者要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贡献给予肯定,并使其体现在充分的激励报酬中。

  三是为青年科技人才的应用性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通道。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成果的主要生产者,其成果中包含了能够进行转化利用的项目。政府和企业等各方应主动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服务,组织相应的成果转化活动,搭建成果转化平台。通过转化科技成果,青年科技人才能够按比例获取成果收益,这将对青年人才在科技工作中形成工匠精神产生正向促进和激励作用。

 

钱诚: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

 

《经济日报》1月25日刊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钱诚撰写的文章指出,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创新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关键作用,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要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人口是人力资源的基础,也是我国人力资源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的重要表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特征决定了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首先要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这对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要在优化人口发展战略上下功夫,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更好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

  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要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现代化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各种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实现人岗匹配、人事相宜和人尽其才。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利用效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青年就业率还需进一步提高,有就业意愿和能力的低龄老年人开发潜力巨大,提升人力资源在城乡间、地区间和行业间的配置效率还大有可为。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可以进一步激发广大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干事创业活力,让人才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稳定劳动参与率,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以此为抓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要实现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人口红利是长期以来支撑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抚养比和劳动力成本上升,需要进一步推动人口由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在一些科技前沿领域国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这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塑造“人才红利”,实现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要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就业既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事关人力资源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培育现代化人力资源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受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影响,我国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稳就业工作仍需持续推进。迫切需要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推动形成就业政策与产业政策有机协同、人力资源开发与实体经济发展联动的就业工作体系。以强化就业公共服务、保经营主体稳就业、抓好重点群体就业等,实现就业机会更加充分、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就业环境更加平等、就业能力持续增强、就业保障稳步提升。

 

专家论坛

 

金融可从关键方面支持中国式现代化

 

北京日报1月29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蔡昉撰写的文章指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成现代化的经济目标要求,我们需要深化对金融支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规律遵循和实现方式的认识。

  全面准确刻画基本实现现代化任务目标的内涵和路径,需要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立足于当代中国国情及其在经济社会方面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和理解经济发展预期的目标和面临的挑战,决定了我们能够多么有效地破解困难,抓住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对这些发展的新要求进行概括,我们就能深切了解金融可以从哪些关键方面支持中国式现代化。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保持经济增长的合理速度

  按照党的二十大的部署,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水平,就意味着在2022年的基础上,到2035年前的这段时间,年均GDP增长率需要达到4.66%。这要求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从而予以保障。

  随着2022年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人口发展新状况相汇合,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新常态增长轨道。一方面,由于劳动年龄人口以更快的速度减少,出现的劳动力短缺、人力资本改善和生产率提高速度放慢、资本回报率下降等情况,都将进一步降低GDP的潜在增长能力。另一方面,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也使需求侧因素特别是居民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常态制约。

  也就是说,如果不能稳定住潜在增长率,或者不能有效扩大消费需求,就会使GDP的实际增长速度向下偏离合理和合意的区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应该适应供需两侧的这种新常态,以应对由此产生的新挑战,特别是在支持对象上,从项目本位和企业本位转向居民家庭本位。

  转变金融基础功能和服务模式,追求高质量发展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增长,不再能够依靠不均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高质量发展至少需要符合以下两个方面的标准。

  从供给侧来看,经济增长不再由生产要素投入驱动,而是越来越依靠创新驱动和生产率的提高。与此相适应,金融发展的基础功能应该从动员资源转向支持创新,从培育和积累产能到创造性破坏,从以间接融资为主到更加倚重直接投资特别是风险投资,从重点支持大项目到更加包容、更加普惠的金融服务。

  从需求侧来看,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重要,既需要宏观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予以保障,也要求金融转变功能和服务模式予以支持,特别是以创新向善的姿态,运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最新成果增强金融的普惠性。

  金融要摒弃趋大避小的倾向,以普惠金融思维促进共同富裕

  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需要在以下方面施力,调动各种市场主体的活力和潜力,使发展成果得到充分的分享。一是保持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与GDP增长之间的同步关系;二是明显改善居民收入分配,显著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基本公共服务差异;三是增进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城乡发展的均衡性。这就要求金融摒弃嫌贫爱富、趋大避小的天然倾向,以普惠金融思维挖掘金字塔底层的潜力。

  为小农户、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千家万户提供金融服务,并不必然意味着“以小对小”的金融模式。在金融科技、(移动)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平台金融等新金融的发展新模式下,大量涌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业态,以互联网和大数据特有的趋近于零的边际成本,大幅度降低了金融业务的物质成本和交易费用,使业务范围在以往难以抵达的领域成为常态,从内涵和外延上扩大了金融的服务内容。

  转变金融理念,拓展金融内涵,加快绿色转型,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2035年做出了如下的目标描述: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无疑也是金融发展的目标和金融模式转变的方向。

  为绿色发展、绿色转型服务,以及更广义而言为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目标服务,涉及一系列金融理念的转变和金融内涵的拓展。

  一是这些领域具有私人收益与社会效益并存、外部效应特别突出的特点。例如,相比于经济学曾经广泛讨论的“公地悲剧”,气候变化问题足以被称为一个“地平线悲剧”,显现出超越传统的经济领域和商业视野的巨大外部性。

  二是绿色转型和ESG投资始终伴随着创新活动,或者说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只有以金融的创新适应和引领,才能有效支持这些领域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

  三是仍然需要加强监管,高度关注和防范金融风险。中国绿色经济和绿色金融起步很快,在绿色债券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及绿色金融国际化方面进展迅速,也逐渐成为一些投资和融资的热点。与此同时,需要把握好加快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平衡,特别要借助金融科技发展成果来提高监管水平,防范和应对超常规绿色发展可能伴随的超常规金融风险。

  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指导原则。

  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倡导者和积极参与者,为涵盖面广泛的共建国家创造和改善设施联通条件,建设的重点通常集中在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倡议本身、指导原则和建设内容,都决定了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有着更高的质量标准。同时,由于涉及极其复杂和多样的问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风险控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需要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互惠互利的合作原则、商业化运作的方式有效结合起来。

 

张其仔: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据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此,《经济日报》1月31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其仔撰写的文章认为,这是我国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巩固扩大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的需要,关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

  深刻认识重要意义

  从结构上看,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它们各有其特性,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传统产业种类多、体量大、市场广、产值高,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在产业链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离开传统产业,很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就不能完全循环起来,甚至会出现“断链”现象。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看,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等问题,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从实践情况看,若传统产业不能实现转型升级,就会导致其国际竞争力下降,引发整体外迁或部分外迁,造成研发与制造环节脱节。离开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也就无从谈起。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不能脱离社会需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扩大国内需求。传统产业是重要的就业渠道,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稳就业、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提升居民消费信心。居民需求既包括基本需求,也包括改善型需求、升级型需求。当前我国扩大内需,既要巩固拓展基本需求,也要不断扩大改善型需求、升级型需求。传统产业不但是满足居民基本需求的主体部分,而且通过转型升级也有利于扩大改善型需求、升级型需求。还要看到,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既受供给侧因素如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也受需求侧的制约。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可以不断巩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扩大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需求,进一步激励科技进步、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创新。

  传统产业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开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基本盘。近年来,随着国内劳动力、资源环境等要素成本普遍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南亚等地转移。同时,发达国家推动全球产业链布局重构,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出台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产业链高端环节回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应对这些挑战的需要。

  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

  其一,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迈进。从附加值率上看,就是要强化传统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各环节的增值能力,以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提升,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率。从结构上看,就是要增强重点环节和核心部件的国内自给率,不断提升我国资本品和中间品市场占有率。从质量和产品上看,就是要引导企业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不断提升产品、服务的质量水平和层次。要增加高端产品供给,加快产品迭代升级;提高质量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加快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制造”高端品牌。从动力上看,就是要转向创新驱动,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势领域锻长板,推进强链延链补链,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聚焦消费升级需求和薄弱环节,大力开发新产品,在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加快攻关突破和产业化应用。

  其二,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迈进。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要提升研发、设计、生产、企业管理等各环节的数字化水平,推动数字化设计、数字化控制、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服务的发展,节省设计和生产成本。要通过应用网络技术,实现网络协同设计、远程设计,实现生产制造过程的信息共享、企业设备的监控和运维,提高产品、管理和服务的精准性、协同性,推动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展,建设智慧供应链。要大力发展智能产品、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工厂,在重点行业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实现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决策和执行的敏捷性,缩短设计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化解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影响。

  其三,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化迈进。要进一步优化结构,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动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实现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加快绿色能源建设,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企业能效水平。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全链条、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加快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推动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流通、绿色金融、绿色消费、绿色管理等的发展。

  其四,推动传统产业向融合化迈进。从产业上看,就是要促进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从资源利用上看,就是要促进行业耦合发展,实现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和产业衔接。从要素上看,就是要促进新型要素与传统要素有机融合,促进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发展。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大支持力度,为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要素保障。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集中优势资源,推进传统产业核心技术、关键产品的攻关和应用。支持传统产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支持传统产业企业通过多种融资方式进行技术改造或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转型升级。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落实企业购置用于环保、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所得税抵免政策,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信贷支持,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传统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建设培养基地,面向传统产业领域培养一批数字化转型人才、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工程师队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二是激活需求潜力。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稳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吃穿等基本消费品质,推动增加高品质基本消费品供给,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促进居民耐用消费品绿色更新和品质升级,更好满足中高端消费品消费需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内需潜能。通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研发设计、商务服务、通信技术等服务要素嵌入制造业产品,显著扩展现有产品或服务的形态和模式,更大程度地丰富最终消费者的体验。推动企业通过运用大数据更精准地发现消费者需求,进一步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和创造新的需求,推动运用数字化技术和新型要素重塑产业形态和商业运行模式,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接,实现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

  三是优化组织方式。充分发挥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优势,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大力度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深化传统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培育一批能发挥带动作用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传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鼓励企业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和水平,开展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构筑安全稳定、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

 

专家论点辑要

 

  ▲报告认为提升名义GDP增速是稳杠杆的关键

 

  据悉,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1月25日发布的《2023年度宏观杠杆率》(下称《报告》)指出,"2023年债务扩张有限,而宏观杠杆率大幅攀升,名义经济增速放缓应是这两个数据矛盾的主要原因。"

  《报告》指出,2023年实体经济债务增速与2022年基本持平,全年同比增长9.8%,处于历史上较低水平;但宏观杠杆率上升幅度超过了2022年,全年上升13.5个百分点达到287.8%,四个季度分别上涨了8.8、1.5、3.0和0.2个百分点。

  《报告》认为,当前很难进一步压降债务增速,稳杠杆的正解是扩大有效需求,7%左右的名义GDP增长率是一个较为合理的目标。

  为推动名义GDP增速回升,《报告》建议,对于财政政策,保持必要的财政赤字率水平,主要由中央政府加杠杆,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使用,减轻地方偿债压力。

 

中小企业

 

小微企业金融健康报告公布

 

  1月30日,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发布小微企业金融健康报告。基于严格筛选后的调研数据构建金融健康指数,从日常财务管理、风险防范应对、资本筹措管理等多维度,对小微企业当前金融健康状况进行系统性分析;结合小微企业当前金融服务提出针对性建议,助力小微企业提振信心,增强经营韧性。

  报告编制了金融健康指数,分为:非常不健康(0-40)、比较不健康(40-60)、比较健康(60-80)、非常健康(80-100)。参与调研的大部分企业分布在40-80分值区间,有超三分之一小微企业表现为金融不健康。

  从地区上看,需要重点关注河南、陕西等地的小微企业,处于金融不健康状态的占比偏高;广西和重庆的小微企业金融健康状况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从企业成立时长上看,成立时长在3-5年和8年以上的小微企业金融健康状况欠佳,需要重点关注。

  在日常财务管理上,小微企业的应收账款拖欠问题较为严峻,资金回流压力较大,需要重点关注。在非常不健康组内,80%左右的小微企业不能按时收回应收款项。

  目前,小微企业主要面临来自市场竞争、日常周转资金紧张、价格波动等方面风险。风险意识不足、金融素养不够、缺乏合适保险产品等是制约小微企业提高保险保障的重要原因。

  在资本筹措管理上,小微企业依然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从银行融资面临缺乏抵质押担保物、银行授信流程复杂且时间过长、融资成本高等困难。从融资渠道上看,小微企业间接融资经验较多,其中传统商业银行是最主要融资渠道,直接融资(股权投资)使用度偏低。这方面科创类(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小微企业参与度相对更高。

针对如何提升小微企业金融健康状况,报告给出了五大建议。一是重点关注小微企业最紧要的现金流问题,缓解由于应收账款拖欠严重所带来的现金流压力。这会直接关系到企业自身存亡和供应链产业链安全,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投入更多支持。二是推动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现金流管理的能力,改善日常经营管理的长期表现。金融机构要为不同类型的小微企业开发更加便捷、低成本、适配度高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三是金融机构应该针对小微企业的风险特征和保险需求,研发更多适配度高、性价比高、保障力强的普惠保险产品,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和效率,将客户金融素养赋能融入到业务中。政府可以开展保险知识普及教育,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和行业监管。四是金融机构要不断优化普惠金融产品服务,提高金融可得性和适配性。通过"信贷+"综合金融服务进行经营赋能,更好满足小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多样化需求。政府可以加大对弱势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发挥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补位价值,切实降低融资成本。五是提高社会整体的金融健康意识,促进金融健康理念和指数的推广实践。政府和金融机构可以探索应用小微企业金融健康指数,将其作为检测小微企业经营状况、指导金融机构赋能小微企业可持续经营、检验政策支持小微企业效果的有力工具,成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指标体系一部分。

 

经贸态势

 

美议案拟限制特定生物公司

 

据报道,海外因素再度令中国医药股上演“惊魂时刻”。1月26日下午,A股、港股市场医药板块急跌,CXO(医药外包服务)“药明系”公司股价跳水,基因测序公司华大基因( 300676.SZ )、华大智造( 688114.SH )亦午后走跌。市场流传一份美国国会议员关于限制外国生物技术公司的议案,涉及相关公司。

  1月25日,参众两院多名议员共同提出了一项两党立法,旨在阻止外国对手窃取敏感的美国基因数据和个人健康信息。该议案将禁止所有由外国对手拥有或控制的生物技术公司的商业运营威胁国家安全,不得通过联邦合同、拨款和贷款获得美国纳税人的资金。议案的发起人包括,美国“国土安全和政府事务委员会”主席、民主党参议员加里·彼得斯,共和党参议员比尔·哈格蒂,以及“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共和党众议员迈克·加拉格尔,该委员会成员、民主党众议员拉贾·克里希纳穆尔蒂。

该议案尚未成为正式法案,拟立法禁止所有由外国对手拥有或控制的生物技术公司通过联邦合同、拨款和贷款获得美国纳税人的资金,“华大系”三家公司和药明康德被提及。

 

美国防部又"拉黑"16家中国实体

 

  据报道,美国国防部又"拉黑"16家中国实体。1月31日,美国国防部更新"中国军事企业"名单,新增旷视、依图、长江存储、禾赛、东方网力、中国电信等16家在美国直接或间接经营的中国企业。该名单目前主要是警示作用,但可能为美国政府其他部门的进一步制裁提供参考。

  美国国防部称,根据美国国会《2021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第1260H条的法定要求,新增了"中国军事企业"的名单,称目的是对抗中国的军民融合战略。

 

欧盟再次延长对俄经济制裁

 

  据报道,欧盟理事会1月29日发布声明,宣布把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再延长6个月至今年7月31日,理由是俄乌冲突持续。

  声明说,这些制裁包括对贸易、金融、运输、奢侈品、海运原油、部分银行和媒体等方面的限制。此外,欧盟还出台了一些限制俄规避制裁行为的措施。

  欧盟理事会表示,只要冲突继续,就会维持欧盟实施的所有制裁措施,并可能在必要时采取更多措施。

  俄罗斯驻欧盟外交使团此前就欧盟制裁发表声明说,俄罗斯经济并未"分崩离析",在欧盟等国际舞台上孤立俄罗斯的企图告以失败,使俄罗斯"遭受战略性失败"的目标没有得逞。俄方同时斥责制裁是欧盟"在域外实施非法限制、政治敲诈、新殖民主义行径"。

  自俄罗斯2022年2月发起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之后,欧盟大幅扩大了对俄制裁范围,迄今已通过了12轮对俄制裁。针对欧盟的制裁,俄罗斯采取了反制措施。

 

俄白续签落实联盟国家一体化法令

 

  据报道,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联盟国家最高国务委员会1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举行会议,其间签署旨在落实联盟国家一体化的新三年期法令。俄罗斯总统普京与到访的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出席会议。

  两国领导人在会上总结了2021年至2023年实施建立联盟国家条约主要方向的法令的落实情况,并签署2024年至2026年的新三年期法令,旨在进一步加强两国在工业、农业、能源、物流和信息等领域的全方位互动。双方还签署有关推动联盟国家发展的其他十余项文件,涉及科技、基建、文化艺术、媒体等多个领域

  普京说,面对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在世界舞台密切合作,始终如一地相互提供切实盟友支持;两国将致力于构建一个民主和公平的多极化世界秩序。卢卡申科说,两国商品和服务贸易总额去年达到约54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两国过去三年实施相关法令的结果。

  俄罗斯与白俄罗斯1999年12月8日签署建立俄白联盟国家条约,规定两国在保持各自国家主权、独立和国家体制的同时,建立邦联性质的国家。

 

投资视点

 

北京市重点工程计划公布

 

  1月30日,北京市发布"3个100"市重点工程,包含100个重大科技创新及现代化产业项目、10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100个重大民生改善项目,旨在以重大项目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据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3个100"市重点工程中,包含120个新建项目和180个续建项目,力争当年竣工项目65个。项目总投资约1.2万亿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2811亿元,对全市投资的支撑比例保持在三成以上。

  此次发布的重点工程包括100个科技创新及现代化产业项目,例如全力推进怀柔科学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领域的重大科技设施平台集群项目,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医药健康产业等先进制造业项目。此外还包括金融业、服务业扩大开放,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空间资源以及文化旅游等领域项目。

  10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将重点聚焦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绿色低碳和韧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等铁路、公路项目,以及轨道交通、站城一体化交通枢纽、城市道路及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城市运行保障设施和新基建等项目。

  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北京市还发布了100个重大民生改善项目,不断提升百姓获得感。其中包括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政策性住房、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等城市更新项目,以及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绿化、水务和消费新地标等项目。

  此外,临空经济区国际消费枢纽、首都规划展览馆等200个重大项目也列入了2024年前期推进项目,力争加快落地实施。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发布的市重点工程,精心筛选了一批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的重大投资项目,释放了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强劲信号。下一步将以此为抓手,建立台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下大力气扩大有效投资,推动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上海临港加大知识产权金融支持力度

 

  近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支持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若干政策》提出支持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全面提升、助力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创新拓展、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持续优化、促进知识产权服务能级持续跃升等四方面、15条支持内容。

  其中提出,激励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对获评国际专利奖和"中国专利奖""中国商标奖"等国家及本市奖项的,给予不超过50万元的分档奖励。加大知识产权金融支持力度。对通过质押知识产权获得贷款的,按实际利息支出的50%给予支持,同一单位每年资助总额最高100万元。对购买知识产权保险的,按实际保费支出50%的比例给予支持,同一单位每年资助总额最高20万元。

 

山东拟2025年基本实现"县县双高速"

 

  据悉,山东省人民政府近日发布《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加快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到2025年基本实现"县县双高速",在建及营运里程达到10000公里。

  在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行动方案》中提出要发展快捷融合的城际和市域(郊)铁路网,以轨道交通辐射带动沿线城镇发展,到2025年,城市轨道交通在建及营运里程达到700公里。同时提出,到2025年,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380个。畅通黄河流域出海通道,合作建设50个内陆港。支持济南机场和青岛机场建设国际枢纽机场,培育烟台、临沂等区域枢纽机场,建设现代化运输机场群。

  《行动方案》中还提出做大做强建筑业。到2025年,千亿级建筑业企业集团突破4家,超500亿级12家,超100亿级45家。发展总部经济,推动大型优质建筑业企业在鲁投资,带动山东企业发展。发挥建筑业吸纳就业潜力,培育满足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管理、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产业工人队伍。

  在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方面,《行动方案》中提出,支持济南、青岛、烟台、潍坊4个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到2025年,全省新增绿色建筑2亿平方米以上,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100%。

 

山东出台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聚焦设施扩量、服务提质、体系增能,提出未来三年全省养老工作的发展目标,量化了护理型床位占比、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等重点指标。同时,明确实施养老机构固本强基、居家社区扩围增效、医养康养提质赋能、农村养老提档达标、养老人才提升培育、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养老产业提速发展等"七大行动"。

  《行动计划》要求,2026年年底前,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保持在70%以上,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保持在100%。养老服务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发展智慧养老院100家,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90%以上,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保持在100%。养老与相关行业加快融合发展,形成一批产业链条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龙头企业、服务名牌和产业集群。

  好的政策落地生根,离不开各类保障。《行动计划》规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县级以上政府设立养老服务专项资金。各级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将不低于55%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鼓励利用闲置资源举办养老服务机构,简化审批手续,5年内按土地原用途适用过渡期政策。

 

辽宁发布推动经济稳中求进43条新政

 

  1月29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布《辽宁省推动经济稳中求进若干政策举措》,提出了积极促进消费、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外贸质效提升、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九个方面共43条政策举措。

  新评省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奖补100万元

  在积极促进消费方面,提出鼓励各地发放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补贴和餐饮消费补贴,省级在一定额度内按不低于50%比例,对发放消费补贴的市予以配套支持。积极打造消费场景。对2023年度获评的辽宁美食街,每个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新评定10个省级夜经济示范街区,每个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获评2023年度"辽宁品牌展会"每个展会项目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获评省级电商直播示范基地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培育10个文体旅融合发展消费新场景,每个奖补50万元。

  同时提出大力发展冰雪经济。推进沈阳冰上中心、抚顺雪上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各地加快完善冰雪场地设施,鼓励各市对原有冰雪场地及配套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对符合条件并入选为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竞赛场地的,根据承办任务情况给予奖补。对新评选的省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每个奖补100万元。

  企业新获评"中华老字号"可一次性奖励50万元

  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分别给予新获评"中华老字号""辽宁老字号"的企业50万元、3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省内当年网上零售额500万元以上并首次进入统计部门调查单位库的线上企业,按照其纳统零售额的3%对该企业给予奖励,每年奖励金额不超过100万元。对当年注册成立并达限纳统的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经营主体,每个给予不超过10万元奖励,次年零售额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再给予不超过10万元奖励。对非当年注册成立并于当年首次达限纳统的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经营主体,入库次年零售额增速超过10%(含)以上的,给予不超过15万元奖励。

  激励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对在库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2024年各月度零售额增速高于8%的,月度零售额增量每达1000万元,给予不超过5万元奖励。对在库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2024年各月度餐饮收入增量100万元-200万元(不含)的,给予2万元奖励,餐饮收入增量每达100万元再给予一定额度奖励。

加大企业上市扶持力度。对在境内科创板、主板、创业板上市企业,延续执行相关补助政策。对在北京证券交易所首发上市企业分阶段给予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补助;对以红筹方式在境外证券交易所首发上市企业,按照募集资金投资于辽宁金额的1%一次性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奖励另按相关政策执行。坚持"随报随审"原则拨付企业上市补助。

 

  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4405个

  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提出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到2024年底前,再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4405个,对每个新建站点给予5000元财政补贴,基本实现行政建制村全覆盖。

  推进工业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支持在辽研发工业软件首版次产品并在重点行业应用,给予单个项目最高500万元资金支持。以"免申即享"方式,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级智能工厂,对新获评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新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

  2024年,建设16个省级快递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试点先行区,培育22个省级快递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典型项目。对新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给予一次性500万元奖补。对新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补。对新获评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试点的,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补。对代表辽宁参加全国顶级职业体育联赛的俱乐部,取得全国前三名的,分别给予1000万元、500万元、300万元一次性奖励。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方面,提出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对规上工业企业建设研发机构进行运营绩效评估,对评估优秀的给予最高100万元资金支持,鼓励各市制定相应的配套奖补政策。支持行业领先企业等经营主体设立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对创建成为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的给予不低于500万元资金支持。

  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保险试点。对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和试点地区企业投保专利保险的,按实际投保年度保费60%的比例给予补贴,年度补贴总额最高5万元。其中,涉及高价值专利保险、包含专利保险的新保险产品,保费补贴标准上浮10%,年度补贴总额最高10万元;知识产权证券化所涉及保险、投保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保险,保费补贴标准上浮20%,年度补贴总额最高15万元。

  全年解决用工缺口70万个以上

  在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提出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全年解决用工缺口70万个以上。建设500个左右"舒心就业"指导服务站点。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执行期至2025年底。降低房地产市场交易成本。对一年内出售自有住房并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可由购房地给予一定额度的购房补贴,卖旧买新时间不分先后;对新购或租赁(自持)存量非住宅商品房的,可采取购房补贴、租金补贴、降低相关交易费用等方式予以支持;对转让非住宅商品房的,可适当降低相关交易费用,具体实施细则由各市县按实际情况制定。推动各市出台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转换为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鼓励采取顺位抵押等方式开展业务。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重点保障住房困难的城镇家庭和引进人才。对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通过建设筹集配租型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实施住房保障。

 

沈阳规划208平方公里临空经济区

 

近日,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沈阳临空经济区管理办法(试行)》,规划临空经济区占地面积20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航空制造维修、智能制造、商务会展、航空物流、跨境电商、航空金融、生物医药和总部经济等临空高端产业。

  据介绍,沈阳市政府将支持临空经济区争取专项债券和上级专项资金,每年整合不低于10%的各类专项资金(如人才专项、工业专项、基建专项、科技专项、新兴产业专项、服务业发展专项、外经贸产业专项、金融专项、文化旅游专项、会展专项、大型活动专项、中小企业专项、数字经济专项等,临空经济区城建项目优先列入市本级城建计划)约10亿元,用于支持临空经济区发展。

 

山西发布重点产业链"链长制"2024年行动计划

 

  据悉,山西省重点产业链链长制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印发《山西省重点产业链"链长制"2024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确立年度目标任务:围绕重点产业链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优化制度体系,细化发展路径,强化服务支撑,力争到2024年底,产业链企业突破700家,整体营收突破7000亿元,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行动计划》要求,完善链长制工作机制,全力推行"政府+链主+园区"招商、"重大项目+链长+属地"共建、"链主+链核+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链长牵头单位+园区"锻造、"产业链+专家"智库、"产业链+链主企业+产业基金"运作等"六种模式",链长制工作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推动产业链提质升级,着力强化精准性政策、系统性规划、协同性发展、关键性技术等"四项支撑",推动"链主"企业"以大带小"、链上企业"以小托大",持续开展产业链配套签约活动,打造密切协作、高效协同、一体联动的产业链发展生态。

  《行动计划》还明确了10项重点工作、责任单位、时限进度以及全年工作成果。山西省大力推行"政府+链主+园区"招商模式,力争每个招商引资承载示范开发区每年至少形成2个以上招商落地项目,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各市每年分别形成10个以上产业链招商落地项目;建立推行产业链"重大项目+链长+属地"共建模式,力争在5条省级重点产业链探索形成"项目+链长+属地"共建示范模式,亿元以上省重点产业链项目达到150个;深度实施产业链"链主+链核+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模式,力争省级重点产业链企业突破45家,链上企业突破700家,5条以上的产业链形成协作联合体试点示范,并向16条产业链推行;健全完善产业链"链长牵头单位+园区"锻造模式,力争在有条件的5条以上重点产业链形成"链长牵头单位+园区"锻造示范;建立推行"产业链+专家"智库模式,2024年全年,各链长牵头单位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组织开展相关专家咨询对接活动,并视情况形成相关专家咨询报告;探索建立"产业链+链主企业+产业基金"运作模式,力争推动产业基金在省级重点产业链上发挥引导带动效应;强化重点产业链精准性政策支撑,优化完善产业链激励政策。

 

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发布涉企行政合规指导清单

 

  据悉,为进一步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近日,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印发《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涉企行政合规指导清单》(简称《清单》),预先为企业经营活动设置"红绿灯",帮助企业筑牢"防火墙",从源头上预防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清单》由行政机关按照"谁主管、谁制定、谁负责"的原则,梳理企业高频多发违法事项,列明相关法律规定,提出相应合法合规建议,并根据违法行为发生频率、危害后果等因素设定风险等级,帮助企业提前找准违法风险点,做好风险防范。

  《清单》涵盖登记注册、信用监管、反垄断、价格、反不正当竞争、网络交易、广告、产品质量、食品、特种设备、计量、标准、认证、检验检测等市场监管主要执法领域,从合规事项、常见违法行为表现、风险等级、法律依据以及违法责任、合规建议和指导机构等6个方面,梳理行政合规事项113项,是一本浓缩版、精华版的"市场监管合规指导手册"。

  一些新设企业对相关法律法规还不了解不熟悉,合规能力较为薄弱,通过随查随学随用《清单》可以帮助他们在经营活动中守牢法律底线,实现从之前的"无知无觉,被动受罚"到"对照自查,主动迎检"的思路转变,防止因小失大,给企业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024年深圳GDP增速目标为5.5%

 

  1月30日,深圳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深圳市市长覃伟中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24年深圳市生产总值(GDP)增长预期目标是5.5%,要实现外贸进出口稳规模、稳份额、稳增长。

  2023年,深圳GDP达到3.46万亿元,同比增长6%。全年进出口总额3.87万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出口2.46万亿元,增长12.5%,出口总量连续31年居内地城市首位,与全球超200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覃伟中表示,2024年深圳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外贸进出口稳规模、稳份额、稳增长,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

  2024年,深圳将如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国际贸易枢纽建设取得新突破,深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全面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拓展东盟、中东、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从具体的目标来看,2024年深圳要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额1400亿美元,数字贸易进出口额600亿美元,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3000亿元,新增海外仓20万平方米。

  报告指出,2024年深圳将推动网络与通信、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等支柱型新兴产业迭代升级,抢抓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低空和空天经济等产业新风口,建设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加快提升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制造、生物医药、工业母机、高端精密仪器设备、工业软件等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具身智能机器人、合成生物、脑科学与脑健康、细胞与基因、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新增长点。

  据了解,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剑指未来产业新赛道等相关内容。例如,北京提出加快推进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加强原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开辟量子、生命科学、6G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力落实新一轮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培育提升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民用航空、空间信息等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奋发有为推动"二次创业"再出发--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再发力,在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上再发力。

  业内人士表示,北上广深不约而同加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全国经济将产生非常强的带动作用。

广州放开120平方米以上住房限购

 

2024年1月27日,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的通知》(简称《通知》),提出继续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优化调整限购政策、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等政策措施。

  《通知》指出,在限购区域范围内,购买建筑面积120平方米以上(不含120平方米)住房,不纳入限购范围;在限购区域范围内,居民家庭将自有住房用作租赁住房并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手续的,或者在广州市存量房交易系统取得房源信息编码并挂牌计划出售的,购买住房时相应核减家庭住房套数;对于具备合并不动产权证书条件的房屋,购房人可以申请转移登记业务、合并登记业务一同办理;商服类物业不再限定转让对象。通知自2024年1月27日起正式实施。

  《通知》指出,建立广州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和金融机构精准对接,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通知》还指出,进一步完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供应结构和政策体系,加大供应力度,不断满足各类保障人群住房需求。2024年计划筹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1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10万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8万户。

对此,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稳定商品房市场是稳定内需和消费基本盘的重要一环,也是稳定市场预期的关键之举。此次《通知》首先从需求端着手,落实1月26日住建部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提出的“要坚持因城施策、精准施策、一城一策,用好政策工具箱,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各城市可以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的精神。

 

成渝双城经济圈2024年重大项目清单发布

 

  1月26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发布《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4年重大项目清单》。包括现代基础设施、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同创新、巴蜀文旅、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对外开放、公共服务等7大类300个项目,总投资约3.6万亿元。

  今年,川渝两地将锚定年度任务,全力推动新开工项目尽早开工建设,续建项目加快形成更多实物工程量,完工项目尽早投产投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跑出加速度。

 

宁夏落实重点任务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近日召开的宁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披露,2024年,宁夏全面落实"1234"重点任务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1234"重点任务是指夯实稳增长一个基础,抓好数字经济和产业集群两个重点,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三大工程,开展招商引资扩量、园区改革创新、企业服务增效、安全基础提升四项行动。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工业投资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5%。

  今年宁夏工业经济统筹包抓机制,一体化推进稳定增长、安全环保、招商引资、转型升级等重点任务,压实市、县、园区主体责任,力促前100户重点企业产值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力促100个新建项目开工率达到80%以上,100个拟投产项目贡献产值达到640亿元,100个技术改造项目全部建成投产。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增长极,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造2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2千亿级现代化工产业集群、打造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打造千亿级轻工纺织产业集群。并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主攻方向开展新一轮全覆盖、高强度技术改造,实施企业融通上云赋智计划,新增上云企业1000家,增长50%。

  招商引资方面,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重大战略、制造业规划布局和产业梯度转移,积极争取一批头部企业战略合作项目和关键项目落地,实现引进一个带来一批。助企服务增效方面,健全龙头企业培育库,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生态主导力的行业领军和单项冠军企业,力争百亿级企业达到11个,五十亿级企业达到16个。

 

今年江西省工业发展重点敲定

 

  据江西省工信厅日前披露,今年,江西省将以深化细化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为主抓手,以制造业创新驱动、数智化改造、绿色低碳转型为路径,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积极培育,扎实推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和新型工业化。

  按照省重大项目"十百千万"工程部署,江西省大力推进工业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全年调度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000个左右,带动全省完成工业固定投资5000亿元左右;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攻坚,力争赣州市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纳入工信部重点支持世界级集群培育库,在铜基新材料、光伏、锂电、航空、电子信息等优势领域再争创1至2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梯次发展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体系。

  积极开展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遴选10个左右县(市、区)和10个左右开发区作为试点,在全省60%县(市、区)开展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千项技改、万企升级"计划;鼓励龙头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吸纳或整合创新资源,加强产业链内、链间、链群联合技术攻关,提升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重点在锂电、汽车电子等领域组建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以上。

 

IMF上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据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30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将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3.1%,较去年10月预测值高出0.2个百分点,并表示这反映了对中国、美国以及一些大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预期的上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皮埃尔-奥利维耶·古兰沙当天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全球经济继续表现出"令人瞩目的"韧性,通货膨胀稳步下降,增长依然坚挺,"软着陆"的可能性增加,但经济扩张步伐仍然较慢。

  具体来看,发达经济体2024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为1.5%。其中,美国2024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为2.1%,较此前预测上调0.6个百分点;欧元区2024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为0.9%,较此前预测下调0.3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2024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为4.1%。

  报告预计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3.2%,与此前预测持平。报告指出,多国央行上调政策利率以对抗通胀等一些举措正拖累经济增长,加之低迷的潜在生产率增长,2024年至2025年的经济增长预测值低于2000年至2019年间3.8%的平均水平。

  报告指出,在供给侧问题缓解和限制性货币政策背景下,大多数地区的通胀下降速度快于预期。但古兰沙警告,中东地区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红海局势持续紧张,这些因素都可能扰乱大宗商品和供应链,给全球通胀带来上行风险。

 

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并暗示暂不会降息

 

  据报道,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月31日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5.25%至5.5%之间不变,并暗示暂时不会降息。这是美联储连续第四次维持这一利率区间不变。

  美联储在当天发表的声明中说,近期指标显示美国经济活动持续稳步扩张。自2023年初以来,就业增长有所放缓,但依然强劲,失业率保持在低位。通货膨胀水平在过去一年有所缓解,但仍处于高位。

  声明强调,在考虑对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进行任何调整时,制定货币政策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将仔细评估未来的数据、不断变化的前景和风险平衡。在更有信心确定通胀率持续向2%的目标迈进之前,降低利率"是不合适的"。

  声明还重申,在评估适当的货币政策立场时,美联储将继续监测即将发布的信息对经济前景的影响。如果出现可能阻碍目标实现的风险,美联储将准备酌情调整货币政策立场。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当天会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联邦基金利率很可能处于本轮紧缩周期峰值。如果经济发展与预期大体一致,美联储将开始调整政策力度。但他同时表示,根据本次会议,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不太可能在3月达到信心水平,并确定3月是采取行动(降息)的时机"。

多数美联储官员去年底预计,如果通胀率持续逐步下降且经济稳定增长,美联储可能在2024年三次下调利率,每次下调25个基点。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一项跟踪数据显示,截至发稿时,市场预计美联储在今年3月会议上维持利率的可能性已升至超过60%。

 

欧元区和欧盟经济去年均增长0.5%

 

  据报道,欧盟统计局1月30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经季节和工作日调整后,欧元区和欧盟去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均增长0.5%。

  数据显示,经季节调整后,去年第四季度欧元区和欧盟经济环比零增长,欧元区经济同比增长0.1%,欧盟同比增长0.2%。

  去年第三季度,欧元区和欧盟GDP均环比萎缩0.1%。去年第一和第二季度,欧元区和欧盟GDP均环比增长0.1%。

  数据还显示,去年第四季度,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拉脱维亚经济表现相对较好,分别环比增长0.8%、0.6%、0.4%和0.4%。爱尔兰、德国以及立陶宛经济表现不佳,环比下滑0.7%、0.3%和0.3%。

  分析人士指出,尽管数据显示欧元区经济在2023年下半年避免了技术性衰退,但受能源价格上涨、信贷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欧元区经济依然萎靡不振,其中欧盟主要经济体德国经济萎缩,法国经济也表现平平。

  标普全球市场财智公司欧洲经济主管迭戈·伊斯卡罗表示,到2023年底,欧元区经济"勉强摆脱了衰退"。但他担心,欧元区经济在2023年最后一个季度陷入停滞后,今年上半年将难以实现增长。

  伊斯卡罗说,在需求疲软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情况下,2024年欧洲经济前景仍然充满挑战。

 

欧元区1月通胀率为2.8%

 

  据悉,欧盟统计局2月1日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1月通胀率按年率计算为2.8%,低于去年12月的2.9%。

  数据显示,1月欧元区食品和烟酒价格同比上涨5.7%,非能源类工业产品价格上涨2.0%,服务价格上涨4.0%,能源价格下降6.3%。

 

法国新总理施政纲领提出4个优先项

 

  据悉,法国新总理阿塔尔1月30日在法国国民议会就其施政纲领发表演说,提出劳动、公共服务、社会权威和环境4个方面的"优先行动"。

  阿塔尔表示,他所领导的政府要提高劳动者待遇;医疗等公共服务要可及且优质;要通过提高文明素质、尊重权利与义务来维护社会权威;要加强环境保护。

  围绕这4个优先项,阿塔尔宣布了最低工资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医疗与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改革方向,以及加强青少年文明素质教育、保护生态环境等多种措施。此外,阿塔尔还强调应加强法国工业建设、深化欧盟建设等。

1月9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任命34岁的时任国民教育和青年部长阿塔尔出任总理,使他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建立以来最年轻的总理。

 

西非三国宣布立即退出西共体

 

  据报道,西非国家马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1月28日发布联合公报,宣布立即退出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共体)。

  马里过渡政府发言人阿卜杜拉耶·马伊加当天在国家电视台宣读了联合公报。公报说,这三个国家"回应本国人民的期望、关切和愿望",决定立即退出西共体。

  公报说,西共体已背离创立时的理想和泛非主义。该组织在打击恐怖主义和应对安全威胁时没有向三国提供援助,并对三国实施了"非法、不人道和不负责任"的制裁。

  此前,西共体在马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发生军事政变后对三个国家实施制裁。

  西共体成立于1975年,旨在加强区域一体化,促进成员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合作。马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退出前,西共体共有15个成员国。

另据悉,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共体)1月28日宣布,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和马里仍然是该组织"不可分割的成员",以回应这三个国家当日稍早时宣布立即退出西共体的联合公报。

  西共体在一份声明中说,尚未收到这三个成员国关于退出西共体的任何直接通知。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和马里仍是西共体的重要成员,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仍致力于通过谈判解决政治僵局。

 

香港2023年本地生产总值上升3.2%

 

  据悉,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1月31日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的本地生产总值预先估计数字显示,2023年本地生产总值实质同比上升3.2%。

  根据预先估计数字,2023年第四季度本地生产总值同比上升4.3%。私人消费开支第四季度同比上升3.5%,2023年全年同比上升7.4%。服务输出及服务输入2023年同比分别上升21.2%及26%。

  特区政府发言人表示,香港经济在2023年第四季度继续恢复,访港旅游业和私人消费仍然是主要动力。受惠于访港旅客人数在香港与内地和国际全面通关后有所恢复,服务输出展现强劲反弹态势。在住户收入上升及特区政府多项措施的支持下,私人消费开支在防疫措施取消后转为显著上升。整体投资开支随着经济复苏而转跌为升。

  发言人认为,外围环境在2024年将继续为香港的货物出口带来压力。与此同时,访港旅客人数应会随接待能力继续恢复而进一步上升,特区政府致力推动举办盛事也会带来额外的提振作用。固定资产投资也将继续增长。

 

投资分析点评

 

▲北京16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约2478亿元

 

  1月27日,北京市一季度16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总投资约2478亿元。

  据了解,此次开工的重大项目主要集中在五个领域:一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开工清华国重昌平基地、永丰实创园二期等26个现代化产业项目,总投资380亿元。二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开工轨道交通1号线支线等52个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316亿元。三是城市更新行动落地,开工钟鼓楼周边院落申请式退租等24个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150亿元。四是惠民生暖民心实事,开工保障性住房、清华附小清河分校等38个民生改善项目,总投资1599亿元。五是灾后恢复重建和防洪能力提升,开工房山区养老服务机构水毁修复、门头沟区乡村公路建设等20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总投资33亿元。

  "这些项目开工落地会有力支撑全年投资,建成后将有效实现补短板、扬优势、优布局、强功能。"北京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围绕市区重大项目建立台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推动项目顺利实施、投资加快落地,为实现一季度"开门红"、完成全年投资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9%,超额完成年度预期目标,充分发挥了投资对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今年北京市还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以更大力度做好投资工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大金重工拟斥资12亿元投建唐山曹妃甸250MW光伏项目

 

  据悉,大金重工(002487)1月30日晚公告,公司拟通过下属公司投资建设唐山曹妃甸250MW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包含大金重工十里海12.5万千瓦渔光互补保障性光伏项目、大金重工十里海12.5万千瓦渔光互补市场化光伏项目。项目资本金出资比例20%,由公司以自有资金支付,其余资金向金融机构申请配套项目贷款,合计投资总额不超过12亿元。

  据介绍,项目建设期预计不超过12个月(自项目开工之日起计算),项目建成后运营期25年,由大金重工下属子公司唐山金瑞和唐山金弘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分别投建和运营125MW。项目一和项目二需要按照不同比例配置储能或购买储能调峰服务。

  大金重工主要从事风电装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新能源投资开发、建设和运营业务。大金重工本次在唐山曹妃甸区投建可再生能源项目,是基于区域产业综合布局和发展而实施。大金重工在当地已规划建设出口海工基地,定位于供应海外风电市场未来更高技术标准的产品需求,从而保障后续出口订单的生产和交付。

  大金重工此前在2023年半年报中介绍,基于风电海工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公司已启动在唐山和盘锦基地配备更先进、满足更高交付标准的生产设备和配套设施。正在建设的盘锦和唐山基地占地规模更大、码头设施条件更优。优良的海港码头是将风电装备产品运往全球,支撑海上风电未来发展的突破口。

大金重工自2021年开始启动风电场投资建设,2023年上半年,彰武西六家子250MW项目实现并网发电,运营情况良好。据大金重工2023年半年报,未来,公司还将持续积极践行国家双碳目标,大力参与新能源开发建设工作。公司规划三年内建成并网2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储备新能源开发资源500万千瓦。上述项目建成并网后,将为公司创造稳定的经济效益。

 

▲华工科技拟5亿投建新厂

 

  2月1日晚间,华工科技(000988)公告,为解决生产场地分散、发展空间受限等因素影响,华工科技全资子公司华工正源拟投资新建工业厂房及厂房配套建筑。

  本次建设投资概算不超过5亿元,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为华工正源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新建工业厂房及厂房配套建筑约8.3万平方米,建设工期约12个月,计划2025年上半年完成竣工验收投入使用。

华工科技为华中地区一家高校背景的上市企业,以"激光技术及其应用"为主业,在已形成的激光装备制造、光通信器件、激光全息防伪、传感器、信息追溯的产业格局基础上,针对全球"再工业化"发展趋势以及自身特点,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智能制造关键产品及解决方案。

 

  ▲中国电建拟投180亿元建设38个光伏项目

 

  2月1日晚间,中国电建(601669)公告,董事会同意由公司下属子公司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电建新能源)投资建设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395MWp光伏项目(一期200MW)等38个光伏投资项目,项目总投资合计约180.27亿元。

  今年1月9日,中国电建2024年度光伏组件框架入围集中采购招标刚刚开标。招标公告显示,中国电建本次招标容量共42GW,包含P型单晶硅组件12GW,N型单晶硅组件30GW,规模空前。

  对于电站投资方而言,目前光伏组件价格处于低位,投建电站项目收益率十分可观。

  中国电建最新披露的投资中另一个看点是电建新能源。去年6月,中国电建宣布筹划分拆控股子公司电建新能源上市,去年8月,中国电建披露了分拆预案,且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电建集团已原则性同意上市公司实施本次分拆。

  去年6月,电建新能源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成功引入10家实力雄厚的投资者,募集资金76.25亿元。

  中国电建此前表示,本次分拆完成后,电建新能源将坚持中国电建旗下从事中国境内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项目开发、投资、运营和管理业务的唯一平台业务定位不动摇,借助资本市场力量迅速增强自身资本实力。

  上述预案显示,"十四五"期间,电建新能源将进一步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预计到2025年,控股风电、光伏新能源装机规模有望比肩行业龙头,跻身国内新能源运营商第一梯队。

  中国电建近期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公司新建能源电力类项目4590个,新签合同金额6167.74亿元,同比增长36.17%,增速位列公司三大业务板块之首。

 

▲海德股份拟进入破产管理人行业

 

  1月29日,海德股份(000567.SZ)公告称,近期,公司与四川豪诚企业清算事务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算公司")及其股东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公司将以自有资金1773.36万元收购清算公司现有股东持有的清算公司的51%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清算公司将成为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的控股子公司。公司通过本次交易控股清算公司进入破产管理人行业。

  公告称,清算公司设立于2005年,是我国最早从事企业破产及债务重组业务的专业服务机构之一,已入围19家法院的管理人名册。   

  据了解,海德股份持有稀缺AMC牌照。

 

  ▲XREAL宣布完成6000万美元战略融资

 

  据报道,AR眼镜品牌XREAL1月30日宣布已完成新一轮6000万美元战略融资。据悉,本轮融资将用于产品研发和光学引擎生产基地的扩建,这意味着XREAL可以进一步提升AR眼镜的产能,预计在2025年将达到200万台的生产规模。

  据彭博社披露,这家初创公司预计今年将再生产50万至100万台AR设备,营收将达到1亿至1.5亿美元。到2025年,XREAL预计将生产多达200万台设备,并转化为2亿至3亿美元的营收。

  XREAL成立于2017年,获得了包括快手、蔚来资本、云锋基金、红杉中国、高瓴、洪泰基金、中金资本、金浦投资、顺为资本、CPE源峰、华创资本、爱奇艺等投资者的支持。迄今为止,这家公司已融资3亿美元。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2023胡润世界500强发布

 

  1月31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3胡润世界500强》显示,上榜企业门槛同比增长7%至2170亿元,总价值同比增长12%至382万亿元,位于美国、中国的上榜企业数量排名前两位。

  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认为,价值可能是衡量一家公司实力的重要方式,考虑了一家公司未来的盈利潜力。此次上榜企业总价值超过380万亿元,意味着上榜企业将在未来10年创造380万亿元利润。

  不过,企业价值正在快速变化。胡润介绍,三成五年前上榜胡润世界500强的企业,如今已经跌出此次榜单。此次上榜企业的总价值上涨12%,主要得益于软件与服务、半导体以及传媒和娱乐板块强劲增长。

 

▲第三届胡润中国食品行业百强榜出炉

 

  1月29日,第三届胡润中国食品行业百强榜在上海发布。榜单显示,贵州茅台以2.2万亿元价值蝉联中国食品行业最具价值企业,比去年下降5%。

  榜单前10名中,有5家是白酒企业,依次是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山西汾酒、洋河股份。

  榜单显示,今年上榜门槛为90亿元,比去年下降10亿元;前10名门槛为1900亿元,比去年下降400亿元。上榜企业总价值为8万亿元,比去年下降12%。

  "在中国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最值钱的企业,不是一个生活必需品,而是食品行业的高档白酒,这在全球是绝无仅有的。唯一比较相近的,是瑞士,它价值最高的企业是一家做食品的,就是雀巢公司。"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表示。

 

▲迈瑞医疗66.52亿元收购惠泰医疗21%股份

 

  据悉,市值超3400亿元的医疗器械"一哥"迈瑞医疗(300760)1月28日晚公告,公司拟通过全资子公司深迈控以协议转让方式收购科创板公司惠泰医疗(688617)21.12%股份,转让金额合计约66.52亿元。惠泰医疗实际控制人成正辉承诺,将不可撤销地放弃所持惠泰医疗10%股份所享有的表决权。

  同时,深迈控拟受让晨壹红启持有的珠海彤昇全部0.12%的普通合伙权益(迈瑞医疗持有珠海彤昇99.88%的有限合伙权益),珠海彤昇目前持有惠泰医疗3.49%的股份。

  本交易完成后,深迈控及其一致行动人珠海彤昇合计持有惠泰医疗24.61%股份,惠泰医疗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深迈控,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李西廷和徐航。

  1月28日晚,惠泰医疗也同步发布相关公告。惠泰医疗的主营业务为电生理、冠脉通路及外周血管介入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为我国电生理领域国产龙头企业及心血管领域国产领先企业,具备深厚的技术储备与丰富的产品矩阵。

  惠泰医疗1月28日晚公告,本次交易完成后,成正辉将继续担任公司副董事长及总经理职务。深迈控及其控股股东迈瑞医疗目前暂无在未来改变公司主营业务或者对公司主营业务作出重大调整的计划。

  迈瑞医疗看好电生理等心血管产品的市场发展趋势,不断构建和丰富耗材型业务布局是公司重要发展战略方向之一,为此迈瑞医疗积极寻找全球优秀标的进行并购整合,期望实现内外协同发展。

  近年来,迈瑞医疗格外重视外延式并购为公司发展带来的驱动效应。2021年,公司就收购了全球知名的IVD原材料领域公司海肽生物(HyTest),实现了在IVD原材料领域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2023年,迈瑞医疗再次完成对德国DiaSys控股收购,成功构建起体外诊断产品全球供应链平台,为实现IVD业务的全面国际化奠定基础。

  据迈瑞医疗最新公告,通过本次交易,公司将以此进入心血管领域相关赛道,并将利用在医疗器械领域的积累和人才储备,助力惠泰医疗提升研发能力、优化产品性能。

 

▲山东黄金拟斥资超百亿收购国内最大单体金矿床探矿权

 

  山东黄金(600547.SH)1月26日晚间公告,拟收购公司控股股东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黄金集团")全资子公司山东黄金地质矿产勘查有限公司(简称"黄金地勘")所持山东省莱州市西岭村金矿勘探探矿权,转让价款共计103.3亿元。此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但未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公告显示,本次交易的标的资产西岭金矿探矿权是目前为止国内探获的最大(世界级巨型)单体金矿床,资源储量丰富,且相邻于三山岛金矿的东侧,为三山岛金矿矿体沿走向和倾向的延伸部位。按照山东省及烟台市政府关于金矿资源整合的要求,西岭金矿应与三山岛金矿进行整合,统一开发。

  公告称,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黄金资源储量进一步增加。

 

  ▲康恩贝控股股东推出股份增持计划

 

  2024年1月30日晚间,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康恩贝,600572)发布关于控股股东增持公司股份计划的公告。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浙江省中医药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计划在6个月内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康恩贝股份,拟累计增持股份占康恩贝现总股本的比例不少于2%、不高于4%,这是康恩贝在1月22日晚间发布以自有资金2亿元至4亿元回购公司股份公告之后的再一次价值守护行动。

  据了解,这也是康恩贝控股股东自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对公司实施增持以来的又一次增持举措。

 

▲滴滴与宁德时代宣布正式成立换电合资公司

 

  1月26日,滴滴与宁德时代在福建省宁德市宣布正式成立换电合资公司。换电合资公司将依托双方的技术优势和运营能力强强联合,从网约车场景切入,为众多新能源车辆提供高效换电服务。此次合作是双方在公共补能领域的重要战略布局。

  除成立换电合资公司之外,宁德时代还与滴滴旗下小桔能源形成战略合作意向,将推动在储充一体等更广泛新能源领域的合作。

▲威马汽车重整程序启动

 

  1月26日,上海市三中院公告,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威马汽车")正式进入重整程序,计划于3月29日召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

  预重整期间,威马汽车评估资产价值约为96亿余元,审计负债金额约为250亿元。

  威马汽车成立于2015年,创始人是沈晖,拥有两个造车资质及工厂,分别位于浙江温州和湖北黄冈。

  威马汽车曾是国内头部造车新势力企业之一,市场地位仅次于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

  2018年,威马汽车被吉利控股集团起诉侵犯商业秘密,2020年品牌下车辆又发生多起自燃事件,该公司经营逐渐陷入困境。2023年10月,威马汽车申请预重整。

 

▲恒大终被清盘

 

  1月29日,香港高等法院正式公布,在呈请人佳盛环球(Top Shine Global Limited)于2022年6月提交的清盘呈请第6次聆讯上,对中国恒大集团(03333.HK,下称"中国恒大")颁布清盘令。同时,亦公布了颁布清盘令的理由。

负责审理此案的陈静芬法官指出,对恒大清盘,意味着解决包括创办人兼集团主席许家印控制权等一些问题的同时,将更换公司的管理层。

  根据本次判决书,中国恒大已严重资不抵债,无力偿还债务,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恒大曾提出过重组计划,但后因销售不及预期、恒大地产(中国恒大的主要附属公司)被立案调查等因素而无法进一步推进重组。同时,还有45%的C类债权人反对相关重组方案。

  数据显示,中国恒大共有10只存续美元债,余额143.104亿美元,已全部违约。恒大地产有13只存续境内债,规模513.63亿元;其中余额40亿元的"20恒大04"已违约,而其余境内债均发生过展期。

  恒大集团执行总裁肖恩回应中国恒大被颁令清盘称,接下来,集团将积极与清盘人沟通,依法配合清盘人履行相关程序,根据国际惯例、市场规则推进债务化解等工作;将稳步推进保交楼等重点工作。

  据悉,2022年6月,清盘呈请人佳盛环球以债权人身份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对中国恒大的清盘呈请。涉及财务义务金额为8.625亿港元,呈请人由连浩民代表。彼时,中国恒大表示,将极力反对该呈请。公司一直在积极与债权人沟通,推进境外债务重组工作。

  从2022年6月至今,中国恒大清盘呈请聆讯已经延期过7次。

  根据香港有关规定,法庭通常会在以下情况颁布清盘令,如公司无力偿还债务、法庭认为清盘乃属公正及公平等。在考虑上述理由时,法庭通常会了解公司实际状况,包括是否没有还债能力及是否仍有解决争议的方案。

  在被呈请清盘期间,中国恒大曾发起过债务重组,但最终因恒大销售不及预期、恒大地产(中国恒大的主要附属公司)被立案调查等因素而无法重组。

  根据香港有关条例,一间公司可申请自动清盘,或被法院强制清盘,公司任何一位债权人、股东或公司本身,均可提出将公司清盘的呈请。呈请人通常会聘请律师拟备和提出清盘呈请的程序。

  法院一旦信纳已符合香港《公司清盘条例》第177(1)条所载其中一项要求(包括公司无力偿还债务),便可对该公司发出清盘令。法院会考虑债权人的意愿以及公平公正原则。在强制清盘期间,所有针对公司的诉讼程序及债权人的行动都会自动中止,除非法院批准此类程序开始或继续。

  此外,董事的权力将被暂停,而受法院监督的清盘人将负责收回及变现公司资产、调查公司事务、裁定债权人的申索,以及从清盘产业中分配给债权人。一旦公司完成清盘,清盘人将向法院申请免除清盘人的责任及解散公司。

  汇生国际资本有限公司总裁黄立冲表示,中国恒大被清盘是早晚的事情,要阻止被清盘,只能是"白武士"站出来提出一个可行的债务重组方案,但迟迟没实现。如果中国恒大正式清盘,境外债权人就只能等待清盘后的资产分配了,股东也基本会全部清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恒大能让境外债权人分配的资产应该不多。

  一般而言,在香港清盘的公司债项偿付的优先次序是:员工工资等权益支出、有资产担保的有担保债权人、清盘的开支(包括清盘人的薪酬)、无担保债权人等。

 

管理视点

 

决策出问题,是因为它可能被居心不良的人操纵了

 

哈佛商业评论2月2日刊发初创企业、基金和C级高管团队的组织设计和沟通策略师玛丽娜·格拉兹曼(Marina Glazman)撰写的文章指出,影响我们日常决策的变量很多,但最有影响力的可能还是他人的态度和偏好。人类寻求归属感的本能帮助我们互相合作,建立了系统和社会,但也给居心不良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误导、哄骗甚至胁迫我们为他们、而不是自己的利益服务。

  我所说的“同伴压力操纵”(peer pressure manipulation)直接针对我们的共性本能。有五种操纵手段尤其会导致决策者陷入误区,如选择可疑的合作伙伴或投资、雇用不合格的代理组织、为构思不周的内部活动开绿灯,以及支持坏主意。

  这里,我们将讨论如何保护自己和团队的决策免受同伴压力操纵影响。一旦可以识别这五种常见的操纵策略,你就能在推销产品、想法、投资或行动方案时,随时进行保护性心理练习。

  同伴压力操纵如何实现?

  操纵者需要你即便没有得到明确说明,依然接受下面三个假设。这些想法构成了同伴压力操纵的基础,所以要学会注意和评估何时有人希望你相信这三个“真理”:

  · 其他相关人相信操纵者告诉你“他们也这样想”。

  · 他人的意见不仅真实,而且与你的决定有关。

  · 在决定违抗或赞同他人观点时,你的个人最佳利益受到威胁。

  识别五种操纵策略以及如何转移每种策略时,请记住这个框架。

  五种操纵策略

  这些场景灵感来源于我与不同领域决策者的对话,我将其整理为了现实案例。他们会:

  1、盗取信誉。科技会议主席莎拉需要为她的活动再预约一位演讲者。一位营销专家提出了申请。他说曾与亚马逊、PayPal、Stripe和其他主要品牌合作,还点名了一个“科技股权”非营利组织,说他想为边缘群体的创始人赋权。莎拉印象深刻,于是约了他做演讲。

  但在他演讲几分钟后,她后悔了。这位专家没有向观众提供任何营销建议,而是向他们推销自己的服务。他甚至提供了一个“特别一次性折扣”,一位与会者称这一举动实在“令人尴尬”。

  演讲失败后莎拉更详细地研究了这位专家,看看她遗漏了什么。这才得知他的客户实际上是亚马逊、PayPal、Stripe等公司的现任或前员工,而不是他说的这些公司本身。她也找不到他参与声称支持的事业的任何记录。

  看起来莎拉的“专家”虚假地将自己与品牌和事业联系在一起,他知道这些品牌和事业会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并将它们的可信度挪用到了自己身上。

  当某人的推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关系时,要审查其真实性。询问有关这些关系的问题。这个人与这些人或品牌到底有什么联系?他们是否在这些事业上投入了时间?他们采取了哪些行动来践行他们宣称的价值观?

  2、利用共同敌人赢得信任。虽然我们经常会因共同兴趣与人建立联系,但我们往往会立刻喜欢上那些与我们有相同负面观点的人。

  和格温一样对CFO感到不满的人更有可能向她推销他们的提议。和本一样担心交易会对自己有害的人更可能赢得他的信任。共同的负面情绪可以将人们团结起来,但也可以帮助操纵者让人们与他们的目的保持一致。

  仔细审查所有引用共同敌人或共同威胁建立融洽关系的推销。如果有人谈到你们对灾难性结果或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恐惧,或者声称与你一样对某个人、某种情况或某个品牌感到愤怒,就要注意了。他们使用这种共同威胁的方式很重要。他们提到这个威胁是因为这是一个他们想解决的实际问题吗?还是说,这种共同威胁除了帮助他们与你建立联系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作用?如果有人只是为了表示志同道合而激起你的愤怒或恐惧,那么他们就是在引导你接受所有他们接下来说的话。

  最后,不用怀疑每个与你分享恐惧的人。但是,你正在考虑的产品或计划应该因内容本身而不是所反对的内容引人注目。

  3、伪造市场验证。品牌合作未能推动销售后,营销主管乔丹重新阅读了他们合作品牌的案例研究,以调查问题。他注意到一些之前没注意到的奇怪现象:案例研究是假设的,没有点名实际客户。这个品牌还有大量的社交媒体受众,但参与度较低,表明可能有“僵尸粉”。该品牌网站上的媒体标识原来代表的是付费广告,而不是文章或新闻。乔丹开始认为这个品牌在伪造他们的受众规模,甚至是之前的成就。

  对操纵者来说,想伪造市场验证实在过于简单。他们知道,强大受众群体的表象迎合了我们寻求同行认可和归属感的本能。他们希望我们相信这些指标的表面价值。

  我们很容易相信表象。但要花点时间了解一下市场洞察的来源,以了解受众的规模和情绪。NPS 、使用统计、网络分析和社交参与等量化数据比粉丝数量更能直接反映情绪。要拿到参考资料和案例研究对象的名字,并询问网站上媒体标识等模糊信息。

  4、试图抹黑竞争对手。迈克尔是一家营养饮料品牌的销售总监,他希望与当地的一家经销商合作。但另一个竞争品牌也想合作,而且他们中只有一个能拿下独家代理权。于是,迈克尔告诉经销商选择另一个品牌有风险。迈克尔说,他们的产品在营养科学界不被信任,许多人认为它“不安全”。迈克尔暗示说,与他们合作会损害经销商的声誉,甚至要负一定责任。

  批评竞争产品的质量或特性并无不妥。但试图通过把它们描绘成有污点、不合法或是被禁止的来诋毁它们,则是一种操纵性策略,会让人们担心如果敢做出错误选择,就会被污名化。在迈克尔的案例中,他引用了社会上最大的污点之一来诋毁竞争对手:无视安全。

  如果你感到不安,觉得向你推销东西的人想诋毁或丑化竞争对手,你需要首先从描述中分析事实。深入研究“人们认为”或“社会相信”的说法,看看到底是谁说了什么,他们的原话是什么?他们使用了“不安全”这个词,还是只是一种描述?各利益相关者是如何解释这些来源的信息的?

  如果你认为这些描述确实有价值,那就迈出下一步。评估其优点,而不考虑其他选项。拒绝错误的二分法:仅仅因为选项A不好,选项B就一定好。

  5、分而治之。凯德是一位雄心勃勃,却没有完全得到同行信任的物流经理,因为他似乎总是渴望更多权力。他请副总裁允许他组建一个监管委员会并担任主席。这个委员会表面上可以保护公司免受意外事故的影响,但同时也会让凯德接触到其他经理的私人项目日志。副总裁没有买账,但他告诉凯德,如果团队其他成员都同意的话,他会予以考虑。

  所以凯德向部门负责人请愿。他告诉他们自己已经得到了副总裁的支持。部门负责人不想惹起愤怒所以签字同意。然后,凯德告诉经理们,他们的部门负责人已经加入,经理们也不情愿地签字同意。人们对授予凯德监督持谨慎态度,但他们不想挑战老板和同事,所以没人站出来。因此,凯德向副总裁展示了团队的“一致支持”,并获得了组建委员会的许可,这个私下没有人想要的委员会。

  这种策略被称为多数无知(pluralistic ignorance)。它通过在群体成员中引起反对一个坏主意的恐惧来发挥作用,因为他们被(错误地)引导相信自己是唯一的反对者。

  如果你发现自己被迫采纳一个不确定的共识观点,可以调查一下它是否得到了实际支持——还是只是遵从。问问同事们喜欢这个想法的哪些地方,以及他们认为它有什么帮助。观察他们的语气。他们是在传播观点,还是只在附和?通过分享自己的不确定性,为坦诚的反馈创造一个机会:“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感觉。你确定这是正确的吗?”匿名调查也可以通过发现团队成员没有分享的实际观点,为讨论打开大门。

  同伴压力操纵者不会用最有力的论据来说服我们。他们只是利用我们对认可和关系的需求,或者我们在群体中失去地位的恐惧。

  好消息是,我们不需要停止关心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来抵制这种操纵,只要我们识破其中的花招、简单的漏洞和错误的假设。因此,我们要提出问题,检验自己的说法。当你质疑操纵基础时,操纵就会瓦解。很多时候,其他人会感谢你的反击。

 

信息化建设

 

上海发文支持五个重点区域打造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

 

  1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宝山区打造吴淞创新城等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普陀区打造半马苏河有色金属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临港新片区打造临港科技城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打造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这五个重点区域的《若干措施》自2024年1月15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

  其中,《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5年,引领区服务平台交易规模突破7000亿元,引育50家标杆平台企业,建设形成"千亿平台、千万品类、千企上云、百项服务",大宗商品千亿级交易服务平台能级提升,工业品电商服务平台覆盖产品品类超千万种,数字化技术带动千家企业上云上平台,构建集聚百项专业服务产品的产业生态。浦东新区在集聚培育一批高能级平台主体、优化服务平台发展的营商环境的同时,还将重点打造一批功能突出的特色园区,张江数链(元宇宙)产业基地重点聚焦服务中国芯、创新药等先导产业的专业服务平台及工业品电商平台,世博园B片区央企总部基地重点培育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及专业服务平台,金桥5G产业生态园重点发展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陆家嘴集聚专业服务平台及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外高桥聚焦支持培育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类专业服务平台及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

  《关于支持宝山区打造吴淞创新城等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提出,依托宝山区位优势和资源,到2025年,大宗商品互联网交易服务平台与大宗商品生产、流通和配套服务实现高效融合、创新发展,提升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全国领先的大宗商品产业生态圈更加优化,新培育2家上市平台企业、3家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基本建成绿色低碳供应链核心功能区、长三角绿色低碳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高质量的低碳供应链数据库。并提出聚焦吴淞创新城,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服务平台集聚区。依托宝山区内产业园区综合资源优势,培育建设大宗商品电子商务示范园、南大智慧城、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等若干个"平台+园区"产业社区。通过规则创新、要素创新和监管创新,着力提升服务平台的发展能级规模、辐射带动力和产业衍生力,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龙头和高成长性的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和绿色低碳供应链服务平台企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领先大宗商品产业生态圈,助推产业规模能级、产业集聚度和市场价值进一步提升。

  《关于支持普陀区打造半马苏河有色金属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提出,依托普陀区位和商贸优势,到2025年,区内服务平台企业交易额持续向上突破,力争建成万亿级平台。孵化培育若干全国领先、亚太知名的有色金属供应链企业和一批独角兽企业。服务平台专业化、智能化、一体化、低碳化水平大幅提升,交易、物流、仓储等全流程服务进一步完善,形成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强劲的迭代升级能力,稳步释放服务平台引领带动效应。据悉,普陀区沿半马苏河水岸发展带建设大宗贸易总部集聚标杆园,围绕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产业链和垂直行业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

  《关于支持临港新片区打造临港科技城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集研发设计、供应链优化、企业服务、展示体验功能为一体的服务平台集聚区,培育集聚40家以上更高开放度的重点功能型平台,服务1000家以上重点企业,带动4000亿元工业总产值和40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值,支撑临港新片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国际化体系建设,加快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关于支持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打造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的若干措施》提出,充分发挥虹桥商务区"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大科创"功能优势,到2025年,培育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资源配置力和创新驱动力的龙头型服务平台企业,集聚10家以上具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整合能力的高成长性企业;培育若干"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争取相关国家级和市级服务平台落地,建成以数字化转型示范和专业服务为特色的服务平台集聚区,成为链接长三角城市群、"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城市的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新高地。

 

山东发文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据悉,山东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大数据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7个方面共18条工作举措,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塑强山东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力争三年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10%。

  近年来,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措施》强调,要强化数字技术突破,提升数字技术供给能力。每年实施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鼓励长周期支持模式,提升数字技术原创策源能力。实施数字技术攻关工程,聚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关键领域,以"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每年部署不少于20项关键技术攻关任务;建立省级数字产业重点项目库,每年谋划推出100个重大数字产业项目。

  山东省将加快构建数字技术梯次实验室体系,建强用好高水平创新平台。加快量子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建设,建强高端智能家电、虚拟现实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工业大脑、基础计算架构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共享平台,聚焦高端工业软件、未来网络、虚拟现实等重点方向,打造"5351"数字经济创新平台体系。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育强数字经济主力军。《措施》提出,3年内新培育数字经济领域高新技术企业3000家以上、数据要素型重点企业100家以上,全国电子百强、软件百强企业达到10家左右。每年新培育10家左右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0家左右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实施300项左右企业技术创新项目。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数字产业新增长点。省市联动高水平建设山东科技大市场,为数字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生态化"服务。加快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示范基地等布局,推动数字领域科技成果"边研发、边转化"。加大数字领域科技成果奖励力度。

  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实施数字强省重点人才引育工程,建立"数字工匠"培育库,在细分领域设置泰山学者申报专项,每年支持引育数字领域紧缺型、引领型高端人才不少于30名。支持数字经济领域重大创新平台中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人才团队以"特聘专家+青年专家"方式组团申报泰山学者。创新推行CDO(总数据师)制度。

  实施科技示范赋能行动,加快培育壮大数字产业集群。开展产业数字化提质增效行动,推动超过2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环节全面数字化率达到70%,"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率达到80%左右。

 

 

美国拟限制外国账号恶意使用AI云服务

 

  据报道,继芯片出口管制后,美国商务部着手管制云的出口。1月28日,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工业和安全局(BIS)发布新规的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称如果外国用户使用美国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来训练AI(人工智能)大模型,且大模型的参数达到一定水平,那么美国IaaS公司就需要向美国商务部上报外国用户的信息,该规定对IaaS经销商也使用。该规定截至4月29日向公众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称,美国IaaS商和外国经销商提供大规模算力基础设施服务,而外国"恶意人士"可以使用这些基础设施来训练大型AI模型,以协助或自动化恶意网络活动,这引起了担忧。BIS称,这些服务可以临时注册,易于更换,还有"恶意人士"通过经销商来使用服务,这都阻碍了执法部门获取恶意人士的身份。

  美商务部称,还可采取"特殊手段",封禁或限制云的外国用户账号。

 

法国启动自旋电子技术研究计划

 

  据报道,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1月29日宣布,在法国东南部城市格勒诺布尔正式启动一项国家级研究计划,旨在促进自旋电子技术发展,并以此推动数字领域的节能和可持续发展。

  这项计划由法国替代能源与原子能委员会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导,为期八年,将获得3813万欧元资助。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说,自旋电子技术为数字领域发展提供了颠覆性解决方案。与传统电子学相比,它利用电子的自旋等特征,可实现更强功能以及更低能耗。

  数字领域发展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不可忽视。有关预测认为,到2030年,数字领域将占全球电力消耗的20%到30%。因此,未来电子设备除了计算能力、微型化、成本等指标外,也需要重视能效指标。

 

李俊:培育数字贸易竞争新优势

 

《经济日报》1月25日刊发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数字贸易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李俊撰写的文章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这是党中央顺应全球贸易发展趋势和国际分工演进规律,结合现阶段中国外贸发展现实需要作出的战略部署。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不仅持续赋能传统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而且创造出了新的贸易模式和贸易形态,以数据为生产要素、数字服务为核心、数字订购与交付为主要特征的数字贸易蓬勃兴起,成为推动全球贸易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此背景下,要充分认识到数字贸易在促进贸易提质升级方面的重要作用,抓住发展机遇,塑造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

  顺应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数字贸易是全球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我国贸易规模持续稳步增长的新动力,发展数字贸易对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大意义。

  从国际看,当前全球贸易发展趋势正从传统的货物贸易、价值链贸易、服务贸易向数字贸易升级演进,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加大对数字贸易领域的投入力度,力图抢占国际分工与贸易新的制高点。数字贸易的快速发展不仅能有效降低现有产品全球价值链的组织和协调成本,而且能提供一系列新的可贸易产品及相应的新的全球价值链,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型全球价值链体系,并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我国要适应全球价值链的调整进程,在巩固传统贸易发展优势的同时,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培育数字贸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起新的贸易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从国内看,受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等影响,我国外贸持续稳定发展面临一些挑战,稳外贸压力有所增加。发展数字贸易能够推动全球资金、技术、人才、知识、数据、服务等要素流动畅通,不断拓展服务可贸易的边界,扩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增强全球贸易发展动力。展望未来,加大力度发展数字贸易是我国稳定外贸发展态势、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必然选择。对此,需要提高数字贸易发展的战略定位,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跨境电商、贸易数字化等手段,帮助企业拓展市场、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贸易附加值。

  深刻认识现实基础

  当前,数字贸易正在成为引领全球贸易增长的重要力量,要深刻认识其面临的优势与差距、机遇与挑战,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

  从发展优势看,我国具备发展数字贸易的良好基础条件。一是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较大,数字市场前景广阔。多年来,我国依靠庞大的国内数字消费市场,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助力作用,迅速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二是数字贸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跨境电商出口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B2C跨境电商交易市场,2022年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达到2.5万亿元,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到2.1万亿元。三是数字平台企业综合实力较强,支持数字贸易发展的产业链优势明显,相关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数字技术人才持续涌现,应用场景等资源要素较为充沛。

  从发展机遇看,当前全球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我国数字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重大机遇。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产业和贸易发展拓宽了空间。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直播电商、移动支付、远程制造、智能机器人、大数据营销等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跨境电商、云服务、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各类经营主体创新活跃,为数字贸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为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我国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开放平台持续推进数字贸易领域改革创新,成功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并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致力于对标更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此外,我国大力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网络。截至2023年9月底,中国已与五大洲30个国家建立双边电子商务合作机制,带动提升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为我国数字贸易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空间。

  我国数字贸易发展有很大提升空间。虽然B2C跨境电商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但B2B跨境电商发展相对滞后,数字服务贸易发展不充分,数字服务出口国际市场占有率低。此外,我国数字平台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海外收入占比不高,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我国数字贸易发展还面临着不少挑战。一是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芯片、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领域需要进一步突破。二是数字贸易国际规则的话语权较弱,在相关规则制定方面滞后于西方发达经济体。三是数字市场开放水平有待提高,需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治理水平。

  把准未来发展着力点

  面向未来,我国要在数字化发展浪潮中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塑造新优势,推动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积极打造数字经济对外合作开放高地。

  一是明确数字贸易发展的战略定位。加强数字贸易顶层设计,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支持数字贸易企业走出去,全力扩大数字服务出口。研究制定数字贸易重点业态目录,出台支持数字贸易相关的投资准入、财政金融、人才引育等政策。支持地方开展试点和示范,促进数据跨境安全、自由流动,在数字服务市场开放、电子发票和数字身份认证等方面先行试点。

  二是实现跨境电商提质增效。持续推动B2C跨境电商业态创新,进一步增强消费品跨境电商优势,积极发展B2B跨境电商贸易,扩大与制造业相关的信息技术、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等数字服务进口,以此推动技术创新和价值链升级。鼓励跨境电商企业深耕行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带动生产端个性化、定制化发展。

  三是加快推进贸易数字化进程。促进数字贸易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融合发展,支持外贸企业在贸易开发、贸易撮合、贸易执行、贸易服务等全链条各环节实现数字化转型,推进贸易供采对接、贸易服务平台、外贸基础设施数字化。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在贸易科技、发展模式、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

  四是为数字平台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统筹发展和安全,协调好数字贸易监管与促进政策,进一步完善细化我国网络安全、数据跨境流动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合规指引,丰富企业数据跨境流动安全合规的渠道。加强开展数字贸易规则相关的磋商与谈判,多渠道为数字平台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五是探索高水平数字贸易国际规则和标准。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推动数字领域制度型开放,积极参与数字贸易国际规则制定。充分发挥标准化在助力数字贸易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应对不合理贸易壁垒、拓展国际市场等方面的作用,加大数字贸易标准化建设力度。

 

世界需要怎样的人工智能治理?

 

广州日报1月29日刊发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教授潘恩荣,和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卢紫梦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时,宣布中国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倡议》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安全和治理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人工智能治理的中国方案,充分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契合各国发展人工智能的现实需要,引领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安全、有序发展。《倡议》吸收各国现代化进程和工业革命的经验教训,以自立自强的科技伦理筑牢人工智能治理的战略支撑。

  发展态势:以科技创新驱动社会变革

  人工智能展现了其大幅提升人类生产力的潜能。一般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概持续80多年(自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器系统取代人的体力劳动。机器生产在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从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实现的突破使其初步具备掀起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条件,有望以智能机器生产全面替代手工生产或传统机器生产。

  一方面,人工智能具备执行人类部分智能行为的能力。2006年,有“人工智能教父”之称的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与科学家杨立昆(Yann LeCun)、约书亚·本吉奥(Yoshua Bengio)一道发明深度学习算法,奠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技术基础。2012年10月,辛顿团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AlexNet算法在ImageNet大型视觉识别挑战(ImageNet Large Scale Visual Recognition Challenge, ILSVRC)比赛中取得进展,将图像识别的错误率从原来的25.7%降到16.4%。当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机器学习算法的错误率低于人类的错误率时,机器学习算法开始大规模进入商业应用领域,在视觉、听觉、语言、文字等方面大放异彩,开辟出安防、金融、医疗和教育等新应用场景,商业领域的人工智能“机器换人”新浪潮涌现。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具备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功能,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出现革命性的突破。2023年7月,《科学》期刊发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生产力影响的实验证据》(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the productivity effects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文显示,453名受过大学教育的专业人士被分配职业特定和激励性的写作任务(均为职业中存在的真实任务),其中一半的参与者被要求学习、使用ChatGPT。实验结果表明,以ChatGPT作为辅助后,完成任务的平均花费时间减少40%,输出质量提高18%。实验证明,ChatGPT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

  反思安全:工业革命带来颠覆性影响

  从历史视角考察,当前人工智能推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就像是18世纪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智能版”。近两百年前,由工作机、传动机、动力机组成的机器体系解放了人的双手。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技术革新为基础,对商品生产的组织形式进行制度化重构,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工厂制度,带来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在短短几十年内,英国实现了从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强国的飞跃,被冠以“世界工厂”的称号。由机器变革引发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一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社会革命。一方面,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从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它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冲突推动近代社会的深刻变革;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引发工业化和全球化浪潮,新老工业化强国的恶性竞争改变世界格局,甚至引发世界大战。总的来说,机器工业的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彻底的社会变革,其负面效应则表现为引发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安全挑战,轻则导致规模性失业和贫富差距悬殊,重则加剧社会群体分化和冲突。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爆发性发展所蕴含的安全风险已经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首先是失业问题。在ChatGPT最初闯入人类社会时,探讨新一波失业浪潮来临的声音尤为响亮。人们发现,不仅人类的体力劳动被取代,人类的智力劳动甚至某些创造性工作都面临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挑战。许多需要人类经年累月才能训练出来的技能,如创作诗词书画,一下子被大模型取代,不仅在质量上与人类相当,还在速度上远超人类。这可能带来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为突出的社会失业现象。

  其次是发展鸿沟的隐患。一方面,当前智能算法技术本身针对不同或特定的民族、信仰、国别、性别等特征,存在歧视性的弊端。另一方面,智能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同样出现向精英人群和发达国家倾斜的趋势。由此导致不同群体和国家之间出现“智能时代的发展鸿沟”,在科技和产业发展方面产生“代差”风险。如果不加以有效遏制,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分化将表现为更难弥合、更彻底的分裂格局。

  最后是发生冲突的风险。一种担忧是人工智能可能发展出自主意识,另一种担忧是人工智能将被少数人掌控。无论哪一种,人工智能都可能成为奴役人的存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机器的异化造成了机器驱使工人过度劳作的现象,工人甚至沦为机器的一部分,底层人群成为整个工业社会发展的牺牲品。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但人工智能已经展示出加剧军事冲突烈度的能力,人工智能赋能的武器系统使人类发动的战争更具毁灭性,甚至可能使武器系统产生自主性,并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对所选择目标给予武力打击。

  人工智能治理:把好科技伦理“方向盘”

  人工智能展现出提升和促进人类福祉、和平与繁荣的极大潜能。同时,围绕此类技术的使用是否合乎道德规范这一问题,产生了愈发热烈的讨论。尤其在人权保护、恶意使用人工智能设计生物武器或进行网络攻击、人工智能的军事应用等方面,存在诸多全球性风险。为解决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世界上各主权国家、国际组织、技术社群和非政府组织等不断推出关于人工智能伦理和治理的准则。总体来看,其中的核心意识形态来自西方式现代化的宗教文化传统。例如,广为流传的“以人为本”伦理准则,即“西方中心论”思想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映射,表达了“以人类为中心”和“人权优先”的意图。

  《倡议》明确表达了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对人工智能伦理和治理的理解。《倡议》以发展和安全并重为原则,明确提出人工智能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智能向善”的宗旨,强调以增进人类共同福祉为目标,以保障社会安全、尊重人类权益为前提,遵守适用的国际法,符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其中,“以人为本”与“尊重他国主权”的组合理念,一方面凸显人工智能技术造福于人类的伦理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强调应当严格遵守他国法律,接受他国法律管辖,反对科技霸权霸凌行径,特别指出增强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伦理先行与健全法律规章制度的组合理念,一方面有助于明确人工智能相关主体的责任和权力边界,及时回应国内和国际相关伦理关切;另一方面聚焦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中的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保障,遏制人工智能技术的非法使用。

  《倡议》坚持创新居于现代化建设全局核心地位的理念,包含三层含义。首先,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人工智能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重构社会组织架构、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其次,人工智能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否则,科技霸凌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干涉他国内政、社会制度及社会秩序,危害他国主权。最后,科技伦理自立自强是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新战略支撑。只有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才能以落实《倡议》为契机,同各方就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开展沟通交流、务实合作,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朝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系着我国能否抓住赶超跨越的历史机遇。《倡议》的提出为我国在科技发展领域赢得主动权,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奠定了基础。《倡议》不仅关注人类与技术的关系,而且注重人类社会群体关系的协调,实际上是主张以全人类之力应对技术带来的风险挑战,进而推动智能技术造福人类。《倡议》的思想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关于19世纪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反思:在欧洲工业化背景下,通过研究企业(工场/工厂)内部生产领域中的技术创新活动及社会层面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创新,反思技术进步与制度变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展望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从中国发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到28个国家及欧盟共同签署《布莱奇利宣言》,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中所起到的作用。在这片新领域,聚焦点从传统的“人与人”关系扩展到人工智能时代的“人与机”关系。

 

企业信息员园地

 

创业成功的八种类型和实现路径

 

  特约信息员:王协忠                            

  近期,笔者根据500多个优势产业的成长历程分析研究,有以下八种类型值得借鉴:    

  第一种是资源型,主要是区域性的资源优势,如原料、能源、土地的资源优势,比如说滨海的秋葵酒、大纵湖的旅游服务业。

  第二种是市场型,所谓市场型就是市场需求型,在创业者所在的地区,消费者对某一种产品的需求特别大,就像80年代初期,只要做生意就发财,因为那时国内的物质条件贫乏,市场需求特别大。

  第三种资金型创业,主要是选择那些对资金需求量比较大的项目,这类项目一般人投资不起,跟随者不多。因而创业容易成功。

  第四种技术型,主要是那些掌握一技之长的那些创业者,对某项技术比较熟练,能够独立设计出某种产品,并能进行批量化生产。这种类型的人创业也容易成功,只是需要体格醒,团队成员里要有营销类人才来支撑,因为技术型的人才,一般营销意识都很差。

  第五种营销型创业,主要是那些在企业里从事市场营销那些年轻人,因为工作关系手里客户资源比较多,创业也相对容易,大家应该看到,80-90年代的那些被别人瞧不起的,走南闯北的供销员们,有几个现在不是老板。

  第六种物流型,即创业者所在的地方交通条件较好,铁公机船都很发达,靠车站、码头、港口、货场、机场等交通枢纽附近,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都比较发达,在这些地段无任做什么都发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地利”。

  第七种创业类型文化创意型,对于那些毕业于艺术院校的专业,如广告设计、环境设计、舞蹈、表演等专业,这类人才工作2-3年后,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进行创业,广告公司、装修公司、演艺公司的开办成本比较低,风险也很低,创业容易成功。

  第八种互联网型创业,很多人通过互联网平台,结合本地区的资源优势,通过新的商业模式创新,开展互联网创业,比如开网店、微店,自建平台等形式进行创业,典型的是时下非常流行的OTO互联网商业模式。

  第九种高科技型创业,拥有某项专利,能够独立研发新产品。

  第十种综合性创业,从生产要素的数量多少,可以分为生产要素混合型创业,即由一种或多种生产要素综合起来创业。

  从创业的主体来看,创业也可以分为个人单独创业和合伙创业,实现强强联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譬如技术型和营销型结合起来,创业的成功性会大大增加;技术型和互联网型结合,实现互联网+,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从而在创业路上通行无阻。

  从创业的方式来看,创业分为连锁加盟型、自立型,通过连锁加盟某个连锁经营企业,获得品牌、技术、管理、人才的输出和支持,能够减少风险,提高创业的成功率,相对而言自立性创业要靠自己单打独斗和摸索要简单得多。

 

 

 

 

 

 

 

 

 

 

 

 

 

 

 

 

 

 

 

 

 

 

 

 

 

 

 

 

 

 

 

 

 

 

 

 

转载:中企联

公告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