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2024年第2期

2024年第2期

 

 

部委决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意见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据悉,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新征程上,必须把美丽中国建设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国家生态安全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形成一批实践样板,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国家生态安全更加稳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展望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重点领域实现深度脱碳,生态环境健康优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美丽中国全面建成。

  《意见》强调,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统筹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要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筑牢自然生态屏障,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要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健全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确保核与辐射安全,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严密防控环境风险。要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开展创新示范。要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培育弘扬生态文化,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建立多元参与行动体系,持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

  《意见》称,要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强化激励政策。

  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把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盘子。建立企业生态环保费用提取使用制度。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和投融资模式创新。

  同时,强化财政对美丽中国建设支持力度,优化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财政资源配置,确保投入规模同建设任务相匹配。强化税收政策支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税法,完善征收体系,加快把挥发性有机物纳入征收范围。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探索区域性环保建设项目金融支持模式,稳步推进气候投融资创新,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融资支持。

 

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部署2024年纪检监察工作主要任务

 

  据悉,1月8日至10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部署了2024年纪检监察工作主要任务。

  第一,突出凝心铸魂深化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主题主线,健全并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集体学习制度,在深化、内化、转化上持续用力,自觉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找理念、找思路、找方法、找举措,不断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正风肃纪反腐的实际成效。

  第二,突出"两个维护"深化政治监督。把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突出位置,聚焦政治忠诚、政治安全、政治责任、政治立场、党内政治生活,坚决纠正政治偏差,及时消除政治隐患。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大政方针加强政治监督,常态化开展落实情况"回头看",督促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步调一致向前进。

  第三,突出铲除土壤条件深化反腐败斗争。持续发力、纵深推进反腐败斗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强化高压态势,继续紧盯重点问题、重点领域、重点对象、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把严惩政商勾连的腐败作为攻坚战重中之重,深化整治金融、国企、能源、烟草、医药、基建工程和招投标等领域腐败问题,坚决惩治群众身边腐败,集中整治跨境腐败问题。强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推动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正反两方面教育,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推动形成廉荣贪耻的社会氛围。强化受贿行贿一起查,完善对重点行贿人的联合惩戒机制。强化完善反腐败工具箱,继续加大审计等移送问题线索查处力度,持续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

  第四,突出常态长效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对违规吃喝开展专项整治,严查"吃公函"、"吃食堂"、"吃老板"、"吃下级"等问题。健全风腐同查同治工作机制,既"由风查腐"又"由腐纠风"。重拳纠治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从领导机关抓起、领导干部改起,坚决纠治影响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影响高质量发展、加重基层负担、权力观扭曲政绩观错位等问题。

  第五,突出严的基调深化党的纪律建设。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纪律处分条例为契机加强纪律教育,认真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着力解决对党规党纪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等问题。以规范运用"四种形态"为导向严格纪律执行,推动准确定性量纪执法。以压紧压实政治责任为抓手凝聚管党治党合力,健全各负其责、统一协调的责任格局。完善问责制度。

  第六,突出政治定位深化巡视巡察。扎实推进巡视全覆盖,深入探索提级巡视、联动巡视,加强对省区市巡视工作的指导督导,建立对中央单位内部巡视分板块、分行业指导的工作机制,全面推动市县巡察向基层延伸。学习贯彻巡视工作条例,修订被巡视党组织配合中央巡视工作规定等,建立覆盖巡视整改全周期的责任体系和制度流程。

  第七,突出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完善纪委监委机关内设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力量配备。深化派驻机构改革,制定加强中管高校纪检监察机构与地方纪委监委联合开展审查调查的意见,指导各省区市纪委监委开展向省属高校和国有企业派驻纪检监察组试点,在垂管系统省级以下单位开展涉嫌职务犯罪案件管辖和监察措施使用改革试点。持续完善"组组"协同监督、"室组"联动监督、"室组地"联合办案机制。协助党中央修订《党组讨论和决定党员处分事项工作程序规定(试行)》等。完善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机制,完善基层监督体系,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推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纪检监察各项业务,建设一体化工作平台。

第八,突出发扬彻底自我革命精神深化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中央纪委常委会带头加强自身建设,带动全系统做自我革命的表率、遵规守纪的标杆。在思想上勇于自我革命,常态化开展政治教育、党性教育,始终做到绝对忠诚、绝对可靠、绝对纯洁。在作风上勇于自我革命,牢记"三个务必"、践行"三严三实",保持战略定力、坚定斗争意志,严格依规依纪依法履职。在廉洁上勇于自我革命,常态化检视干部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刀刃向内清除害群之马,坚决防治"灯下黑"。在严管上勇于自我革命,做细做实对干部的经常性监督,完善监察官职业保障配套制度,激励干部安心履职、担当作为。

 

国家发改委将加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力度

 

  1月9日,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回应智昌集团、物美集团、新华锦集团、科达自控、钰鑫集团等民营企业负责人的具体诉求和政策建议。

  "企业对经济冷暖的感受和判断是我们分析研判经济形势、研究制定政策举措、开展宏观调控的重要参考,企业家们不断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值得充分肯定和大力弘扬。"郑栅洁表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建立好跨地区跨部门协调解决问题的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加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力度。

  同时,发挥各级发展改革部门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机制作用,认真倾听民营企业真实声音,持续解决民营企业具体诉求;梳理已出台政策并加强政策执行落实,做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一致性评估;与有关单位一道,积极开展对青年企业家的系统性培训,厚植人民情怀、家国情怀,更好传承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2023年7月,国家发改委建立起与民营企业沟通交流机制。有关统计显示,2023年,国家发改委领导班子层面主持召开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座谈会至少6场。此次民营企业家座谈会是2024年开年后的第一场。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丛亮曾用"举全委之力"来形容对"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的重视程度。丛亮指出,机制建立以来,国家发改委主要负责人多次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邀请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民营企业家,听取企业经营发展的真实情况、面临的困难问题和相关政策建议。其他负责人及相关司局多次通过调研、座谈等方式听取民营企业意见。

  对于企业提出的诉求建议,国家发改委要求通过建立台账、逐项研究、定期调度等方式,点面结合协调解决问题,推动出台务实举措。

在2024年第一个工作日召开的"创新发展'晋江经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郑栅洁表示,国家发改委将从六方面"疏堵点、提信心、破壁垒、解难题、抓落实"。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健全完善多层次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努力倾听民企真实声音"。除此之外,加快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加强民营经济发展形势综合分析、完善面向民企的信息发布平台从而加强项目推介等内容也将是接下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具体举措。

 

全国商务工作会议部署2024年八大重点工作

 

  1月7日至8日,全国商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总结了2023年商务工作,研究部署2024年商务工作。

  会议认为,过去一年,商务部门加快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不断激发消费活力。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外贸政策靠前发力,夯实"稳"的基础,巩固"进"的势头,汇集"新"的动力。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务实推动国际经贸合作。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同时,更好统筹商务发展和安全。

  从会议对2024年商务工作的部署情况来看,消费、外贸、外资仍是全国商务系统未来前三大重点关注领域。

  具体来看,2024年全国商务系统将重点做好推动消费持续扩大、培育外贸新动能、打造"投资中国"品牌、提升开放平台效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对外投资创新等八方面的重点工作。

  会议强调,要推动消费持续扩大,完善市场和流通体系。以"消费促进年"为主线,办好各类促消费活动。激发消费潜能,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推进服务消费品质升级。培育外贸新动能,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升级货物贸易,拓展中间品贸易、跨境电商出口,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数字贸易。打造"投资中国"品牌,促进外资稳量提质。放宽外资准入,强化外资服务保障,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开放平台效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提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园区功能。

  此外,会议还强调,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抓好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不断拓展数字、绿色等合作领域,健全国际经贸合作机制。推动对外投资创新,提升合作质量水平。加快商签高水平投资协定,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提质升级。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强化多双边经贸合作。推动世贸组织第13届部长级会议取得务实成果,扩大高标准自贸区网络。维护经济安全,守好安全底线。加强商务领域涉外法治建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央行明确2024年十大重点工作

 

  1月4日至5日,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24年工作。

  会议指出,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适时强化逆周期调节,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持续深化金融改革,不断扩大金融开放,切实改进金融服务,平稳推进机构改革,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会议指出,2024年重点抓好十项工作: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聚焦"五篇大文章"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加强金融市场建设;稳妥推进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范化解;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深化国际金融合作,推动高水平开放;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深化金融改革;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扎实推进机构改革和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工作。

  在货币政策方面,今年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注重新增信贷均衡投放,提高存量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确保社会融资规模全年可持续较快增长。价格上,兼顾内外均衡,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在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方面,今年将落实好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继续发挥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服务普惠金融长效机制作用。抓好金融支持民营经济25条举措落实。持续做好乡村全面振兴金融服务工作。延续实施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

  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今年将进一步完善便利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体系,推动重点企业、重点领域、重点地区人民币使用。优化人民币清算行布局,加强国际间货币合作,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发展。加强跨境人民币业务监管。加大跨境支付系统建设及拓展力度。

  在深化金融改革方面,今年将进一步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治理机制,持续优化宏观审慎压力测试机制,完善重点领域宏观审慎管理。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支持补充商业银行资本,落实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业务分类分账改革方案。

 

外汇局部署2024年外汇管理重点工作

 

  1月4日至5日,2024年全国外汇管理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2024年,外汇管理工作要稳步推进外汇领域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加强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保障外汇储备资产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以外汇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会议部署了2024年外汇管理重点工作:坚持和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外汇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强化外汇领域监管全覆盖;完善中国特色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保障外汇储备资产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夯实外汇管理基础工作。

会议提出,以支持科技创新和中小微企业为重点,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扩大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覆盖面,推动贸易新业态规范创新发展。完善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着力提升资本项目开放的质量。建设开放多元、功能健全、竞争有序的外汇市场,持续完善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服务。支持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建设,支持高水平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金融监管总局将加强对保险集团和金融控股公司的机构监管

 

  据悉,金融监管总局公司治理司1月9日发表题为《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 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文章称,公司治理司将按照金融监管总局党委部署,结合公司治理监管工作实际,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全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一是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推动公司治理监管再上新台阶;二是以践行"五大监管"为重点,展现强监管严监管新形象;三是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推动金融"五篇大文章"有新建树;四是以强化公司治理监管为抓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新作为;五是以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为支撑,发扬忠诚干净担当新作风。

  其中,关于践行"五大监管",文章显示,公司治理司紧扣"五大监管"主题,以公司治理为主线,坚决做到"长牙带刺",着力提高监管的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和协同性。一是加强对保险集团和金融控股公司的机构监管。研究建立规则趋同或统一的金融集团非现场监管框架,强化股东和董监高人员资质要求。明确金融控股公司功能定位,严格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二是加强股东行为监管。以公司治理监管评估促进治理行为规范化,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在股权管理、关联交易、内控合规、信息披露等领域提高管理能力。三是加强公司治理功能监管。研究制定健全金融机构治理的指导性文件,制定发布银行保险机构股东股权、关联交易等监管制度规则,扎牢制度"铁篱笆"。四是加强股权穿透式监管。建立全链条穿透监管机制,细化股权穿透监管标准,加强股东监管与市场准入、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的联动,加强对股东入股资金、关联关系、股权结构的穿透审查。五是加强持续监管。强化覆盖机构全周期、业务全过程、治理全链条的动态监管,推动监管系统互联互通和优化升级,做好数据指标监测分析,提升风险的识别与监控能力,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

  文章称,金融监管总局公司治理司统筹公司治理功能监管和保险集团、金融控股公司机构监管,坚持系统观念、综合施策,全力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是健全法人治理,明确服务实体经济的机构定位。推进发挥董事会在战略决策中发挥核心作用,明确市场定位和发展目标,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将环境、社会、治理理念融入机构运作全流程。二是发挥保险集团服务实体经济和维护金融稳定的积极作用。推动保险集团积极发挥头雁作用,引领行业坚守定位、回归本源,强化内涵式发展,提升保障水平,增强产品服务的针对性、普惠性、便利性。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发挥保险业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文章称,公司治理司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树牢底线思维,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做好风险防控工作。一是紧抓公司治理"牛鼻子"。强化公司治理领域问题整改督导力度,推动形成"风险预警-问题整改-早期干预"的工作闭环。紧盯"关键人""关键事",推进重大违法违规股东公开常态化,严肃市场纪律。二是防范化解保险集团特有风险。督促保险集团加强保险主业资产负债匹配管理,避免业务端盲目激进扩张,防范利差损和信保等重点业务风险。定期开展保险集团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现场评估,切实加强资本约束。强化聚焦主业的经营导向,加强非保险子公司和重大股权投资管理。加强集团风险管控,通过风险传染专项审计查摆问题,防范内部风险传染。三是做好产融风险隔离。督促金融控股公司加强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之间、各金融机构之间"防火墙"建设,坚持"管合法更要管非法""管行业必须管风险",加强与其他金融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的监管协同,防止产业资本在金融领域无序扩张。

  据了解,根据2023年3月印发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将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的日常监管职责划入新设立的金监总局;2023年11月公布的金监总局"三定"方案显示,公司治理司承担金融控股公司、保险集团等机构的非现场监测、风险分析和监管评价等工作,根据风险监管需要开展现场调查,采取监管措施,开展个案风险处置;金融机构准入司拟订银行业机构、保险业机构、金融控股公司等的准入制度。

 

金融监管总局拟强化金融租赁公司管理

 

  1月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修订形成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办法》对主要发起人制度、业务分级分类监管、公司治理监管、资本与风险管理、业务经营规则、市场退出机制等六方面进行了修订。

  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现行《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已无法满足金融租赁行业高质量发展和有效监管的需要。《办法》在做好与现行监管法规制度衔接的基础上,结合金融租赁行业实际情况,补充完善风险管理和经营规则等相关内容,为支持和促进金融租赁行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此次《办法》在金融租赁公司的准入标准和条件方面进行了相对大幅的修订。一方面,在现行《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所建立的三类发起人制度基础上,增加国有金融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和境外制造业大型企业两类发起人;另一方面,主要发起人的总资产、营业收入,金融租赁公司最低注册资本金等指标要求均有所提高。以"在中国境内外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商业银行作为金融租赁公司发起人"为例,《办法》将其总资产要求由现行规定的"最近1年年末总资产不低于8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提高至"最近1个会计年度末总资产不低于80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

  金融租赁公司设立的最低注册资本也由现行规定的"1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提高至"1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不过,《办法》对此也有进一步补充,即"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根据金融租赁公司的发展情况和审慎监管的需要,可以调整金融租赁公司注册资本金的最低限额"。

  对于主要发起人的持股比例要求,《办法》也由现行规定的不低于30%提高至不低于51%。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这一修订主要有三点考虑:一是有利于明确金融机构的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防范股东通过代持、隐瞒一致行动关系等方式规避监管、违规操控甚至掏空金融租赁公司等问题。二是有利于压实股东责任,避免因股权分散而出现公司治理僵局、机构出现风险后股东互相推诿扯皮、风险处置责任悬空等问题。三是大型制造企业贴近产业、熟悉行业、了解产品,提高持股比例有利于调动股东积极性,更好发挥融资租赁特色功能、促进股东产品销售、加快资金回收、深化产融结合等作用。

  从监管指标来看,《办法》新增了杠杆率及财务杠杆倍数指标,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覆盖率等流动性监管指标。其中,杠杆率指标监管要求为金融租赁公司一级资本净额与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6%,财务杠杆倍数指标监管要求为金融租赁公司总资产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倍。

  此外,对于金融租赁公司的关联交易监管,《办法》也做出差异化安排。主要是对金融租赁公司、独资专业子公司与项目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金融租赁公司从股东融资,金融租赁公司采购股东生产的设备资产等部分交易情形进行豁免。

  对此,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解释称,在坚持严管不正当关联交易的同时,根据金融租赁公司股东结构和业务模式特点,建立差异化的关联交易监管规则,更好发挥金融租赁功能优势。

  "考虑到《办法》修订了准入标准、增加了部分业务经营规则和监管指标,金融监管总局已组织对行业进行摸底测算,总体来看,大多数金融租赁公司在监管指标方面达标压力不大。"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称,《办法》已按照新老划断等原则作出过渡期安排。

 

证监会拟明确投资者权益变动统一为"刻度"标准

 

  1月5日,中国证监会就《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适用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适用意见》)公开征求意见。《适用意见》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进行解释,就投资者权益变动要求统一明确为"刻度"标准,并明确由上市公司对因公司股本变化导致的投资者权益变动情况进行披露。

  《证券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定,投资者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达到5%后,其所持股份比例每增加或者减少5%(5个百分点,下同),应当报告与公告,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至公告后三日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

  长期以来,对上述要求存在"刻度"、"幅度"两种理解,市场各方未形成统一认识。"刻度"标准认为,持股比例达到5%及其整数倍时(如10%、15%、20%、25%、30%等),暂停交易并披露;"幅度"标准认为,持股比例增减量达到5%时(如6%增至11%、12%减至7%),暂停交易并披露。2019年《证券法》修订时又增加了投资者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达到5%后,每增加或者减少1%应当披露的要求,对此,同样也存在上述"刻度"、"幅度"两种理解。

证监会表示,从监管实践和境外经验来看,"刻度"、"幅度"标准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但两种理解同时存在,不便于投资者理解和操作,容易产生一些问题。考虑到"刻度"标准在计算权益变动披露和暂停时点时更便捷,投资者只需关注自身的"静态"持股比例,无需考虑复杂的计算问题,有利于减少实践中投资者无意违规的情形,同时也便于市场及时了解重要股东持股信息和公司控制权变更风险,更能体现上市公司收购的预警意义。同时"刻度"标准还有利于内地市场对外开放,便于A+H股、沪港通、沪伦通、红筹企业投资者理解和适用A股规则,进一步增进互联互通。

 

监管部门拟规范"惠民保"

 

  据悉,近两年爆发式增长的"惠民保"将迎来新规范。近日,金融监管总局人身保险监管司向保险公司发函,就《关于平稳有序开展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称《通知》)征求意见。《通知》明确了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通称为"惠民保",以下简称"定制医疗保险")的功能定位,要求注重统筹规划,强化规范运营,完善支持举措,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监督管理。

  《通知》明确,各地开展定制医疗保险应当坚持自愿投保原则,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投保,不得向基层摊派投保任务指标,不得与基本医保捆绑销售或强制搭售,不得设置不合理运营指标约束。

  功能定位方面,《通知》提出,定制医疗保险应当坚持市场运作、政府指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部门对业务发展的支持引导作用,尊重商业保险的经营属性,坚持保险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人民群众自愿投保。这一表述明确了惠民保的市场化定位。

  《通知》同时提出,定制医疗保险应当基于当地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等相关数据,科学确定保险责任和费率水平,广泛覆盖基本医保参保群众,将老年人、既往症等人群纳入保障范围,鼓励将保障对象拓展至新市民等群体。鼓励用人单位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为员工购买定制医疗保险。

  统筹规划方面,《通知》提出,各地应当加强统筹把关,定制医疗保险项目一般以城市(地区)为单位开展,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全辖区为单位开展,每个地区经可行性论证和风险评估后项目数量不宜超过一个。

  规范运营方面,《通知》提出保险公司开展定制医疗保险业务,应当建立健全覆盖业务全流程的内部控制体系;鼓励保险公司将定制医疗保险设计为费率可调的长期医疗保险,定制医疗保险可以适当进行责任分级或费率分组,根据组内被保险人平均风险水平确定费率,并要求不得对既往症患者单独定价,可以适度调整免赔额和赔付比例。

  据了解,"定制医疗保险"(即惠民保)是商业保险参与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的服务创新,最早于2015年在深圳推出,近年来成为了席卷全国的现象级保险产品。

 

两部门发文加强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

 

  据悉,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日1月5日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加强住房租赁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拓宽住房租赁市场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等方面提出17条举措,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

  为加快住房租赁金融市场规范发展,金融管理部门此前起草《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并于2023年2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介绍,意见征求期间共收到有效意见60条,大多数意见已吸收采纳。此次两部门正式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自2024年2月5日起施行。

  根据《意见》,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应突出重点、瞄准短板,主要在大城市,围绕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问题,支持各类主体新建、改建和运营长期租赁住房,盘活存量房屋,有效增加保障性和商业性租赁住房供应。

  从具体住房租赁主体看,《意见》对自持物业住房租赁企业支持力度较大,明确"重点支持自持物业的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应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重点支持以独立法人运营、业务边界清晰、具备房地产专业投资和管理能力的自持物业型住房租赁企业,促进其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升长期租赁住房的供给能力和运营水平。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意见》提出的支持举措覆盖了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市场化租赁住房。尤其对于长租房,在总结相关金融机构实践经验基础上,给出了明确支持引导举措,这有助于在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推动长租房市场规范发展。

《意见》明确,加大住房租赁开发建设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商业银行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工业园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各类主体依法合规新建、改建长期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赁开发建设贷款。住房租赁开发建设贷款期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租赁住房建设的项目资本金比例应符合国务院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相关要求。同时,满足团体批量购买租赁住房的合理融资需求,住房租赁团体购房贷款的期限最长不超过30年。支持发放住房租赁经营性贷款,鼓励商业银行积极探索适合住房租赁相关企业需求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和金融产品。   

在拓宽住房租赁市场多元化投融资渠道方面,《意见》提出拓宽住房租赁企业债券融资渠道,支持发行住房租赁担保债券,稳步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有序投资住房租赁领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京津冀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赵秀池分析,《意见》创新了住房租赁信贷品种,包括最长3年的各类主体新建、改建长期租赁住房开发建设贷款,最长30年的租赁住房团体购房贷款等。同时,拓宽了住房租赁市场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为利用各类建设用地依法依规建设和持有运营长期租赁住房提供了信贷支持,有利于进一步吸引相关市场主体加大投资力度,进而促进住房租赁市场稳步发展。

  除了明确投融资等方面支持举措,《意见》还对住房租赁金融管理作出了规范。比如,严格住房租赁金融业务边界,明确"住房租赁金融业务要严格定位于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不得为短期投机炒作行为提供融资"。同时,严格住房租赁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防范住房租赁金融风险等。

  业内人士认为,《意见》提出的举措覆盖了住房租赁开发建设贷款、住房租赁团体购房贷款、住房租赁经营性贷款等方面,还明确了相关金融管理规范,涉及租赁住房项目全周期。相关政策落地见效后,将进一步助推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完善租购并举的房地产发展模式。

  "住房租赁金融新政为住房租赁市场获得合规低成本融资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为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有序投向住房租赁领域提供了新路径,有利于住房租赁市场获得稳定资金,有助于促进住房租赁市场规模扩大,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赵秀池说。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意见》提出的相关举措具备实操性,将对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起到重要指导作用。"供给端相关政策落地后,或将有效引导住房租赁企业提供更多优质房源和服务,以满足新市场、青年人群体的住房需求,更好地保障住房需求侧的相关权益。"

 

2024年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重点任务确定

 

  据悉,1月8日至9日召开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部署了2024年粮食和物资储备重点任务。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在会议上说,通过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2023年我国粮食产业实现提质增效。预计2023年粮食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万亿元,同比增长7%。组织发布小麦、大豆强制性国家标准,建立完善粮食质量安全第三方检验监测制度。

  会议强调,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系统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着力稳市场、强储备、严监管、添动能、保安全、聚合力,推动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上质量、上水平、上台阶,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和战略应急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要深刻认识形势发展变化,准确把握挑战和机遇。坚持系统观念,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补齐短板弱项,进一步筑牢物资储备底线。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深化全面从严治党。

  一是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精心组织粮食收购,牢牢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底线;扎实做好粮食保供稳价,保持粮食市场平稳运行,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提高应急保供能力;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开展国家现代粮食物流(产业)示范园区创建,搭建优质粮油产品产销衔接平台;大力开展节粮减损,优化提升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和能力;积极推动国际合作,提升粮食和物资储备领域国际合作水平。

  二是不断增强国家储备实力。密切跟踪新态势、新需求、新变量、新要求,持续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

  三是打好粮食监管执法考核组合拳。健全粮食流通监管体系,坚持人防和技防相结合,加强监管队伍和能力建设,探索统筹用好基层执法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穿透式监管;实施粮食流通监管"铁拳行动",持续重拳出击惩治涉粮违法违规行为;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坚决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四是加大储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抢抓政策机遇,统筹谋划重点工程,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切实规范项目管理,加快建设功能完备的储备设施。

  五是深入推进改革和法治。扎实推进粮食储备和购销领域监管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粮食和物资储备领域法治建设,以粮食安全保障法颁布实施为重大契机,推动粮食安全保障从政策治理向法治治理转变。开展"强法治、护国储、保安全"法治教育,提高基层依法管粮管储的意识和能力。

  六是加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应用。深化科技兴粮兴储,统筹技术攻关和转化应用,完善粮食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物资储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融合创新和成果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粮食和物资储备深度融合。

  七是全面提升储备管理水平。统筹抓好建章立制和制度执行,健全相关制度,强化标准引领,加强监督检查,推动储备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八是搞好形势分析和规划研究。加强对经济形势和重大问题的研究,增强敏锐性、突出前瞻性,在预研、预警和谋深、谋实上下功夫,做到谋定后动、精准发力。

  九是坚决守住安全生产底线。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双重预防体系,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政策要闻

 

▲市场监管总局开展国家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试点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开展国家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确定了内蒙古、吉林等14个国家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试点项目,以优化服务、提高效率、辐射带动为导向,加强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要素统筹建设与协同服务,推进技术、信息、人才、设备等向社会开放共享,探索建立健全高效实用、要素融合、便利快捷的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新机制、新模式。

  《通知》指出,此次国家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试点分为两类,一是产业型试点,主要面向当地或周边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急需发展产业,统筹运用质量基础设施相关要素资源,推动解决产业发展特别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中的重点质量技术问题,推动产业质量竞争力提高和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二是区域型试点,主要面向所在地区以及周边城镇群、都市圈、区域一体化发展需求,加强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推广应用,提供质量基础设施要素融合集成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质量升级,助力区域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提升。

  《通知》要求,试点项目承担单位要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在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路径方法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争取形成一批效益突出、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鼓励试点所在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支持试点建设的政策措施,做好宣传引导,打造质量技术服务品牌,扩大试点项目知晓度,方便社会各方获得高效服务。

 

  ▲国家发改委发文支持城乡冷链和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城乡冷链和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管理办法》明确,要以投资补助方式重点支持已纳入年度建设名单的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范围内的基础性、公共性、公益性设施补短板项目,包括多式联运转运场站项目,高标准公共仓储设施新建、改扩建及智能化改造项目,保税仓储设施项目,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和信息化提升项目,应急物流设施项目等。重点支持冷链集配中心项目,公共冷库新建、改扩建、智能化改造及相关配套设施项目。重点支持城郊大仓基地范围内的基础性、公共性、公益性补短板设施项目建设,包括高标准公共仓储、分拨配送设施新建、改扩建及智能化改造项目等。

 

国资改革

 

国务院完善国资经营预算制度

 

  据悉,为更好发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功能作用,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按照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以及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切实发挥对宏观经济运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重要调控作用。

  《意见》提出,要坚持党的领导、推动全面覆盖、支持企业发展、体现全民共享、优化布局结构、提升预算绩效,到"十四五"末,基本形成全面完整、结构优化、运行顺畅、保障有力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意见》围绕任务目标,明确了3方面重点改革措施。一是完善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机制。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覆盖范围,健全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收益上交机制,优化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收益上交机制。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管理,确保利润数据真实可靠,及时足额申报和上交收益。二是提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效能。优化支出结构,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增强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财力保障。加强支出管理,坚持政策导向,区分轻重缓急,提升资金安排使用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精准性。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探索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整体绩效评价。三是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工作。加强国有企业名录管理,出资人单位应当定期统计所出资企业的数量、资产权益、损益等情况,建立所出资国有企业名录。完善预算编报,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提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编制质量。主动接受人大和审计监督。

  《意见》强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支持国有企业依法自主经营,依法依规做好国有资本收益收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等工作。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和指导职责,组织做好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草案编制、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等工作。出资人单位要组织和监督所出资企业上交国有资本收益,加强对资金使用、决算的审核监督。

 

浙江省国资国企研究院成立

 

  1月10日,浙江省国资国企研究院在杭州成立。据了解,省国资国企研究院由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牵头,15家省属一级企业共同出资组建,将以公司制运营方式,围绕“两翼并重,全链赋能”战略,为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专业的智库支持。

  “研究院将以解决困扰企业改革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业务导向,把研究成果切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凝练为浙江经验模式。”省国资委主要负责人说,研究院将在国资国企理论研究、决策咨询、发展参谋等方面深耕细作,当好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智囊团”,为浙江省激发“创改开”新动能、打开“稳进立”新局面贡献智库力量。

  据悉,研究院拟设立国企改革与国资运营研究中心、宏观经济与策略研究中心、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企业管理研究中心、金融投资研究中心5个研究中心及1个共建研究平台,建立产业、金融、科技等各类专家库,整合人才、资金、产业、科技和政策等资源,为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提供研究、交流、实践和创新等多元化服务。

 

自主创新

 

海南24条措施支持创新药械发展

 

  近日,海南省医疗保障局、海南省卫生健康委、海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海南省支持创新药械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24条措施确保创新药械通过审评审批后与医疗保障等制度有效衔接,促进"三医"联动和协同发展,加快通过审评审批创新药械上市使用,促进海南省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措施》提出,建立新批准创新药械进入市场的首发价格形成机制。同时优化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试行期医疗机构自主定价机制,备案后即可收费。除国家谈判药品和集中带量采购的药械外,鼓励医疗机构和创新药械企业在采购平台自主议价。

  并提出对具有临床突破性价值,治疗费用较高的创新药械和医疗技术,探索建立基于证据的有条件支付(CED)模式,支持和鼓励患者使用创新药械,用支付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措施》还明确,加强与国内、国际医疗保险的合作与衔接,提升创新药械可及性、可负担性,形成与基本医疗保险的有效补充,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医疗需求。

  此外还提出优化对创新药械采购的管理。对一类重大科技创新转化新药,以及国内首创或属于重大技术创新,诊断治疗罕见病、老年人多发疾病、专用于儿童、临床急需的,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或省级重大科研项目支持的医疗器械直接挂网采购,实行阳光挂网服务主动承诺,明确服务内容、操作路径、办结时限和咨询机制,提高服务效率,促进新产品迅速应用于临床。

  优化审批时限方面,《措施》提出,对符合条件的创新药械,挂网申请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优化重大疾病诊疗方案或填补诊疗空白的重大创新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在接到申请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并向国家医保局报告。

  同时建立对接服务机制。对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等重点产品建立提前介入机制,对企业申请创新药械挂网、医保编码赋码、申报纳入医保目录、参加国家医保药品谈判、申请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等工作,建立"医疗医药服务业务对外接待日""面对面"对接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常态化咨询服务,对海南省创新药品纳入医保药品目录或参与医保药品谈判给予更多的扶持,解决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节能减排

 

十部门发布《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据悉,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住建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十部门1月11日公布《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简称《方案》)。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介绍,绿色建材产品是指在全生命周期内,资源能源消耗少,生态环境影响小,具有"节能、减排、低碳、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发展绿色建材是建材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是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路径。

  《实施方案》从产业规模、特色集群培育、推广应用、产品认证等方面,立足行业发展基础,加强与当前工作衔接,提出绿色建材2026年和2030年的发展目标。

  到2026年,绿色建材全年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2024-2026年年均增长10%以上。培育30个以上特色产业集群,建设50项以上绿色建材应用示范工程,政府采购政策实施城市不少于100个,绿色建材产品认证证书达到12000张,绿色建材引领建材高质量发展、保障建筑品质提升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到2030年,绿色建材全生命周期内"节能、减排、低碳、安全、便利和可循环"水平进一步提升,形成一批国际知名度高的绿色建材生产企业和产品品牌。

  为实现上述目标,《实施方案》提出"4项任务、3项措施"。具体来说,4项任务是指《实施方案》围绕绿色建材生产、产品、应用和支撑四个维度,提出了"推动生产转型,提升产业内生力;实施'三品'行动,提升产业影响力;加快应用拓展,提升产业增长力;夯实行业基础,提升产业支撑力"四方面重点任务。3项措施是指《实施方案》提出了"加强组织协调、完善政策支撑、加大宣传推广"三方面保障措施。

  其中,关于推动生产转型任务,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解释,推动生产转型是提升绿色建材产业内生力的根本途径。建材行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行业,背负着节能降碳的重担,只有强化绿色低碳导向,推进生产过程绿色化、智能化、协同化转型,才能筑牢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根基。《实施方案》提出要重点推动以下工作:一是加快生产过程绿色化,强化工艺升级、能源替代、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等综合性措施,实施技术改造,优化用能结构,推动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加速生产方式智能化,加快推进绿色建材全产业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促进绿色建材智能化生产、规模化定制、服务化延伸。三是推进产业发展协同化,加快绿色建材产业集群培育,建立耦合发展的绿色建材园区,培育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综合性绿色建材企业。

  关于实施"三品"行动任务,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介绍,实施"三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是提升绿色建材产业影响力的必由之路。我国水泥、平板玻璃等多种产品产量常年位居世界第一,但品质品牌与体量不完全匹配。产业发展必须摒弃追求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聚焦需求结构的转变,不断丰富产品品种、持续提高产品品质、精心打造产品品牌,加快转向追求质量效益的集约发展模式。《实施方案》提出要重点推动以下工作:一是开展品种培优,围绕低碳零碳负碳工程、城市更新改造、农房绿色低碳建设等需求,发展不同应用场景的绿色建材产品。二是推动品质强基,推动企业开展质量管理能力评价,强化对绿色建材产品和生产企业监督检查,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质量分级评价体系建设。三是扩大品牌影响,支持有条件地区打造一流的绿色建材区域品牌,鼓励企业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培育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商标品牌。

  关于加快应用拓展任务,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介绍,加快应用拓展是提升产业增长力的核心要素。通过绿色建材推广和应用,有助于强化产品与应用良性互动,加快产业链各环节有机协同,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实施方案》提出要重点推动以下工作:一是促进建设工程应用,强化绿色建筑中绿色建材选用要求,扩大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实施城市范围。二是深化绿色建材下乡,探索由"绿色建材产品"下乡向"绿色建材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特色乡村建设服务商"下乡转变。三是引导绿色消费,探索装饰装修一体化服务新模式,鼓励电商平台设立绿色建材产品专区,鼓励实施绿色装修。

关于夯实行业基础任务,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介绍,夯实行业基础是提升产业支撑力的重要保障。推动创新平台、标准认证等基础建设,有利于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互促发展,有效提升绿色建材产业整体效能,塑造创新发展的引领态势和竞争新优势。

《实施方案》提出要重点推动以下工作:

一是优化创新机制,完善产业所需的公共研发、技术转化等平台,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二是完善标准体系,制修订绿色建材评价标准,完善检测方法标准,推动绿色建筑与绿色建材标准协同发展。

三是强化认证支撑,进一步扩大绿色建材产品认证范围,完善认证监督制度,加快绿色建材产品认证。

 

工信部将试点推行"企业绿码"

 

  1月5日,工信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布2023年度绿色制造名单及试点推行"企业绿码"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将面向绿色工厂试点推行"企业绿码",对绿色工厂绿色化水平进行量化分级评价和赋码,直观反映企业在所有绿色工厂中的位置以及所属行业中的位置。

  《通知》提出,国家层面绿色工厂按照自愿原则申领"企业绿码",申领后可向其采购商、金融机构、有关政府部门等出示,证明自身绿色化发展水平。目前,"企业绿码"仅面向已获批的国家层面绿色工厂,且按照动态管理要求完成2023年度绿色绩效数据报送的企业。

  同时,《通知》公布了2023年度绿色制造名单,1488家绿色工厂、104家绿色工业园区、205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上榜本批次名单;按照2023年度动态管理要求,将前七批绿色制造名单中的9家绿色工厂、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移出绿色制造名单,46家单位变更名称。

 

黑龙江省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据悉,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日前发布《黑龙江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以减少重污染天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降低、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重点工程排放量减少为重点,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引领相结合,突出重点污染物和重点行业,紧盯重点时段和重点城市,坚持依法治污、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联防联控,逐步推进大气环境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产业、能源、运输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和源头防控、面源治理等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建立,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比2020年下降3.6%,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0.7%以内;全省VOCs、氮氧化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达到0.74万吨、5.02万吨。伊春市、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等生态类城市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哈尔滨市、绥化市等松嫩平原重点城市实现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其他市保持达标并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在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方案》提出,严格环境准入要求,加快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淘汰退出,全面开展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改造,积极推进含VOCs原辅材料和产品源头替代,推动绿色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在持续优化改善能源结构方面,加快推进能源结构优化,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积极推进燃煤锅炉淘汰改造,加快工业炉窑燃料清洁替代,以试点城市为引领持续推进清洁取暖,积极推进散煤污染治理。

  在持续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方面,持续优化调整货物运输结构,加快提升机动车绿色低碳水平,强化非道路移动源综合治理,全面保障油品质量。

  在持续加强面源污染治理方面,深化扬尘污染综合治理,推进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管控,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管控。

  在推动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方面,强化VOCs全流程、全环节综合治理,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深度治理,加强餐饮油烟、恶臭异味污染治理,稳步推进大气氨污染防控。

  在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方面,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持续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完善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完善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坚持供热期错峰起炉,常态化开展错峰生产。

  在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方面,着力提升大气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强化大气环境执法监管,加强决策科技支撑。

  其中,《方案》强调,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全省原则上不再新增自备燃煤机组,按要求支持自备燃煤机组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对支撑电力稳定供应、电网安全运行、清洁能源大规模并网消纳的煤电项目及其用煤量应予以合理保障。到2025年,全省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60%左右。

另外,《方案》强调,加快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超过15%。持续增加天然气生产供应,进一步优化天然气使用方式,新增天然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和清洁取暖需求,在落实气源的前提下加大工业用煤替代力度。

 

山东提出适应气候变化十大重点行动

 

  近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等17部门联合发布《山东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35》。结合山东省实际,《行动方案》提出适应气候变化十大重点行动,涉及气象、自然生态、水资源、城市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等十个方面。

  适应和减缓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对策,适应强调防范和降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与风险。在未来气候增暖背景下,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山东省平均气温仍将以0.3℃/10年的速率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和强度将进一步增加。这对于山东省提高气候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根据《行动方案》,到2025年,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到2030年,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到2035年,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达到同期国内领先水平。

  《行动方案》还就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报预警、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气象灾害防御、增强自然生态系统气候适应能力、农业应变减灾、粮食安全保障、城市洪涝防御能力建设与供水保障、交通运输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应急医疗救治等内容提出具体措施。

 

安徽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率先立法

 

  日前,安徽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简称《条例》),这是全国首个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项立法。该《条例》将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

  汽车产业是安徽省全力打造的"首位产业",新能源汽车更是当前各地争相竞逐的产业赛道。此次安徽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率先立法,旨在进一步强化创新引领,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推动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发展,更好巩固扩大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条例》明确,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应当坚持创新引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产业协同、开放发展;坚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以强促大,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引导、标准法规制定、质量安全监管、市场秩序维护、绿色消费引导等方面作用。

  《条例》鼓励、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其他组织通过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联合体、创新联盟、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等方式,联合开展新能源汽车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支持将新能源汽车领域相关专利申请列入专利快速审查与确权服务范围;允许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多个牵头单位同时获得前期立项,在项目周期时间内定期开展考核。

  《条例》对各地政府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职责作了区分,提出各地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开展相关工作。同时,规定各地应依据产业特点和区域优势统筹规划产业集群空间布局,明确产业布局、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升级。

  在场景拓展方面,《条例》鼓励在城市公交、出租车、物流配送、环卫、国企用车等领域优先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推动在港口、码头、工矿企业等固定路线和城市渣土运输、垃圾清运等场景推广使用新能源重型卡车,加快公共领域老旧车辆报废更新为新能源汽车;支持具备条件的设区的市争创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建立面向用户的基于危险场景和特殊气象环境的智能汽车测评体系,引导智能汽车技术进步;鼓励具备条件的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建设道路和交通场景仿真模拟平台,对智能网联汽车的自动驾驶系统进行仿真测试和技术验证。

  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完善配套设施是重要前提。《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加强公路沿线、郊区乡镇、老旧小区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际快充网络,以及停车场(站)等专用充换电站建设;鼓励利用现有场地和设施,建设集油、气、氢、电等多位一体的综合能源服务站。

 

中国新型储能2023年装机量增三倍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下称储能联盟)副秘书长、副研究员岳芬1月8日在2024中国储能CEO大会上披露,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不断增长,新型储能也迎来高速发展期,2023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同比增加三倍,但产能大量涌入导致行业内卷加剧。

  2023年,中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装机21.5吉瓦/46.6吉瓦时(即最大充放电功率21.5吉瓦/储能容量46.6吉瓦时),规模同比增加三倍。截至当年末,中国已投运新型储能装机累计34.5吉瓦/74.5吉瓦时,功率和能量规模同比增长均超150%。展望2024年,岳芬预测,国内储能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有望超过35吉瓦,连续三年实现每年新增装机超过累计装机规模。

 

欧盟批准德国补贴企业建电动车电池厂

 

  据悉,欧盟委员会1月8日批准德国一项总额为9.02亿欧元的国家援助计划,支持瑞典北方伏特公司在德国建立电动车电池厂,以应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欧洲工业的挑战。

  根据德国向欧盟委员会通报的计划,德国将向北方伏特公司直接拨款7亿欧元,并提供2.02亿欧元担保,支持后者在德国北部海德市建设先进高效的电动车电池厂。电池厂年产能将达60吉瓦时,将于2026年投产。相关款项将在2025年12月31日前发放。

  欧盟委员会当天在公报中表示,如果不批准这一计划,北方伏特公司将在美国建厂,通过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获特别支持。

  负责数字政策和竞争事务的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玛格丽特·韦斯塔格表示,这是根据"国家援助临时危机和过渡框架"批准的第一个防止投资从欧洲转移的相关计划。

  欧盟当天还批准了一项价值29亿欧元的法国国家援助计划,以税收抵免的形式支持电池、太阳能板、风力涡轮机和热泵,以及关键部件和关键原材料的生产。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委员会于同年3月通过"国家援助临时危机框架",随后于7月和10月进行修订,并于2023年3月用"国家援助临时危机和过渡框架"将其取代,旨在使成员国能够向有需要的企业和部门提供及时、有针对性和适当的支持。

  2022年8月,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以高额补贴等措施推动绿色技术在美国本土的生产和应用,给欧洲国家造成产业外迁压力,令欧洲面临"去工业化风险"。

 

劳动用工

 

人社部发文推广直播带岗

 

  1月10日,人社部发布《关于推进直播带岗在就业公共服务领域应用的通知》(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直播带岗是数字技术与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具有体验直观、互动即时、对接精准的特点,在就业服务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通知》要求,围绕提升人力资源供需对接匹配效率工作目标,推进直播带岗在就业公共服务领域广泛应用,打造一批特色化、高水平的就业公共服务直播带岗基地,培育一批服务效果好、群众满意度高的就业公共服务直播品牌,培养一批具有职业素养、专业能力的就业公共服务直播人员,牵引就业公共服务方式创新,提升就业公共服务质量,助力高质量充分就业。

  《通知》提出五方面重点任务:一是打造直播带岗基地,满足城乡劳动者求职和各类企业招聘需要;二是充分利用网络直播技术互动性强的优势,强化直播带岗职业介绍职能,不断完善岗位推介、简历投递等功能;三是聚焦服务对象特征、当地产业特点等因素,大力培育具有特色的直播带岗服务品牌;四是提升网络直播能力,多种方式开展对直播带岗主播人员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岗位推介、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业务能力,以及直播操作、沟通技巧等网络直播技术水平;五是强化入网政策和服务支持,便于就业公共服务直播带岗基地享受直播带岗账号认证、功能启用、信息发布等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直播带岗服务,提高直播带岗基地专业化运营能力。

  据悉,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正在联合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快手等相关平台企业和机构开展直播带岗有关技术指南研究。

 

人社部印发意见进一步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近日,人社部印发《关于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面向广大农民工群体开展大规模、广覆盖、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技能提升和就业创业。

《意见》明确三方面14条重点任务。一是在组织实施方面,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组织发动和信息公开,根据不同群体特点,分类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新职业新业态培训、创业培训等,优化就业服务与技能培训衔接融通,提升培训促就业质效。二是在资金使用方面,统筹好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等,支持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按规定落实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支持政策,压紧压实资金使用安全主体责任。三是在服务管理方面,建立人社部门牵头协调、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优化补贴申领流程,提升信息化便民服务水平和经办服务效率。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力度,提高政策的公众知晓度,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海南修订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规定

 

  据悉,海南省人社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务厅、省发改委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海南监管局近日联合印发《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规定(修订)》的实施细则,自2024年2月1日起施行。

  此次修订主要围绕工资保证金的管理形式、存储方式、全省统筹使用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首先,改变了工资保证金管理形式。原先由市县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具体管理工资保证金的存储、减免、动用、补缴及返还等工作,现在改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具体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则负责对未按规定存储工资保证金或者未提供金融机构保函等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及与其相关的行政检查、行政强制。

  其次,增加了工资保证金存储方式。根据细则,本省工程建设领域施工总承包单位(包括直接承包建设单位发包工程的专业承包单位)应当以工程项目为单位或以企业为单位存储工资保证金。这一变化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存储方式。

  同时,为了防止工资保证金过高对企业造成负担,修订后的细则还设置了存储上限。以项目为单位存储工资保证金,工程合同额1亿元以下的,存储金额不超过200万元;1亿元以上5亿元以下的,存储金额不超过600万元;5亿元以上的,存储金额不超过800万元。而以企业为单位存储工资保证金,存储金额为4000万元,并以现金方式一次性存储。

  对于为何以企业为单位存储的4000万元工资保证金需要以现金方式一次性存储?

  对此,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给出了解释。根据海南省人社厅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海南省建设领域以银行保函方式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实施办法》的通知(琼人社发〔2019〕124号)相关规定,以银行保函方式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所担保对象是特定的工程建设项目,有具体的受益人,银行保函时限以工程建设项目期限而约定。

  而以企业为单位存储工资保证金是从存储之日起,对该企业在全省范围内所有新的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工资担保,银行保函不能一次性对企业所有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工资担保。因此,以银行保函方式替代工资保证金不适用以企业为单位存储工资保证金。

  值得注意的是,以企业为单位存储工资保证金后,存入前按项目以现金方式存储的工资保证金,如无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正在处理或存在因工资支付问题正在申请劳动争议仲裁以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将如数退回企业原存储账户。

  细则第十条规定,有以下六种情形之一的,人社部门可以依法使用施工总承包单位存储的工资保证金支付被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工程项目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人社部门依法作出责令限期清偿或先行清偿的行政处理决定,施工总承包单位到期拒不履行的;分包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施工总承包单位将建设工程发包、分包给个人或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单位,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施工总承包单位允许其他单位和个人以施工总承包企业的名义对外承揽建设工程,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施工总承包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发生违法行为被调查或账户被查封、冻结等原因,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其他原因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

 

东莞发放暖工稳产"大礼包"

 

  据悉,为进一步支持企业春节前后稳工稳产,推动经济运行稳步开局、持续向好,广东东莞近日印发实施《关于春节前后暖工稳产促消费的若干措施》,从稳工稳岗促就业、稳产促增抢先机、丰富供给促消费三大方面使用政策工具包。

  在春节返岗交通补贴上,员工回来越早补贴越高。东莞对春节期间返岗的重点用工企业外省户籍务工人员发放交通补贴。2024年2月12日至2月17日期间返岗的,补贴标准为300元/人;2月18日至2月20日期间返岗的,补贴标准为200元/人。同时,东莞将组织专车、专列等,帮助企业外省市员工和新招员工快速返岗。

  同时,招用工也有补贴。2024年2月10日至3月9日期间,企业招用初次在东莞就业的非东莞户籍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依法连续参加社保满3个月以上,按1000元/人标准给予企业一次性新增就业补贴,每家企业最高30万元。

  为鼓励企业连续生产,东莞对满足2024年2月当月保持连续生产,对2024年2月份用电量不低于2024年1月份50%等条件的规上工业企业给予用电补贴,每家企业最高60万元。

  此外,东莞对规上工业企业增产增效、营利性服务业提质扩容、企业办展参展等符合相应规定的都有一定的政策支持,旨在促进企业春节前后稳工稳产。

 

韩国500强CEO平均年龄59.7岁

 

  据悉,韩国企业研究机构CEO Lab1月10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韩国500强公司的CEO中,超过54%的人年龄在60岁以上。这一发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调查显示,领导500强企业的670名CEO(含联席)的平均年龄为59.7岁,而2020年底为58.6岁。

  其中,60多岁的CEO占比为49%,70多岁和80多岁CEO占比分别为4.3%和1%。与此同时,50多岁的CEO占比从3年前的50.6%下降到38.5%。40多岁和30多岁的CEO占比也分别下降至6.7%和0.3%。专业经营出身的CEO比例为83.4%,较2020年上升1.6个百分点,而企业所有者家族出身的CEO比例从3年前的18.2%降至16.6%。女性CEO占比为2.4%,高于2020年底的2%。

 

专家论坛

 

新时代国家治理改革新趋势新特征

 

北京日报1月8日刊发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燕继荣撰写的文章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国家治理改革的核心主题。总体来看,十年来,中国国家治理取得了明显改善,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得到了系统化的再造,但仍需要继续改革和不断调适。

  改革动力:从发展导向到治理驱动

  晚近以来,贫困被认为是中国最大的治理难题。因此,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是中国政府的长期任务。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分权化改革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改革的一条主线。这种发展导向的改革极大地释放了地方、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和要素的活力,激发了社会的创造力和潜能,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前的主要改革任务和标准是发展经济,实现经济赶超,建设小康社会,那么,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明确改革的目标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意味着中国的改革事业进入新阶段,即发展导向的改革转向了治理驱动的改革。

  2013年以后,中国推行以“国家治理”为核心的改革,体现了如下特点:第一,以国家整体绩效为立场,关注国家总体竞争力和国家治理的有效性;第二,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把法治化、制度化视为改革的中心内容,更加强调国家的自主性、统一性和权威性建设;第三,以现代文明价值理念和规则为标准,改造国家治理体系,贯彻公平正义、民主协商原则,推进依法治国。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治理”主题之下,“从严治党”“依法治国”“法治政府”“社会治理”,以及“环境治理”“腐败治理”“平台治理”等专项治理的概念得到彰显,社会自治、政府管制、协同治理等原则在具体的改革举措中得到应用,过去追求经济发展之下的放任主义式的治理缺位情况得到矫正,建章立制,规范行为——让官员和民众对“什么事情可为,什么事情不可为”有清晰的认知——成为改革的主要任务。

  如果说发展导向的改革以利益驱动为主,主要关注经济、科技等硬实力层面,那么,治理驱动的改革则以规则驱动为主,聚焦于制度软实力层面。在此意义上,治理驱动的改革应属于制度现代化的范畴。从发展导向的改革转向治理导向的改革既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的内涵,也提升了中国现代化的品质。

  改革焦点:从机构职能调整到治理体系和能力再造

  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30多年间,中国先后进行了7次政府改革。这一时段的政府改革主要是为了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聚焦于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建立的政府机构和转变政府职能。

  从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改革的聚焦点转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般认为,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政府更多地扮演全能主义“家长”角色,其管理具有管制主义、命令主义、包办主义的特征。在计划经济时期,这种模式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不符,存在诸多弊端。因此,要转变政府行为模式,由过去的“政府办社会”“重审批轻服务”转变为提供法治秩序、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推进政府职能不断转型。这些改革包括:第一,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第二,削减行政审批,简政放权,激发社会和市场活力;第三,明确央地政府分工,强化公共管理与服务;第四,优化政府结构,确保权责一致;第五,完善官员考评机制,纠正政绩偏向;第六,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第七,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其中,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做好事中事后监管与优化政务服务成为当时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15个领域336项具体改革举措,希望通过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体制、财税体制、行政体制、行政执法体制、医药卫生体制、文化体制、司法体制、科技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改革思路:从分布式改革到系统化设计

  “摸着石头过河”是对中国改革的形象化比喻,这一比喻比较准确地揭示了中国改革在探索中前进的基本事实。回顾改革历史可以看出,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前的改革具有明显的“回应型”特点,在思路上呈现出分布式改革的特征。这些改革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效,但由于旧的治理体系长期运行,中国公共部门权力运行碎片化问题较为突出,通常造成公共权力缺位、越位的现象并存。以往“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验性改革策略,为地方主义、行业主义、部门主义等分解国家利益提供了机会。种种案例表明,国家利益部门化、地方化,与国家权力运行和治理体系的碎片化有密切关系。因此,站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立场上看,如何打造一套协调一致的权力运行体系,就成为国家治理改革的重要议题。

  面对这些积弊,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开始全面深化改革,改革也由分布式转向系统化、局部性转向整体性、分散化转向协同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正所谓‘立治有体,施治有序’”。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一次确认,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回顾这十年改革可见,旨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具有显著的特征:第一,强调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视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力求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形成各领域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局面;第二,破解权力运行的“梗阻”现象,努力攻克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克服部门利益掣肘;第三,立足全局和整体,强调自上而下顶层设计,尽力避免“分散化”和“碎片化”。

  实现路径:从“部门化”行动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改革开放开始的30多年,中国主要采取“实验试点-逐渐推广”的政策模式,与此相关,政府改革也大体采行“部门化”行动推进路径。大部分改革仅局限于政府领域,较少涉及党的部门,因此,也就没有从超然于政府的层面来统筹改革。这种“部门化”行动的改革路径面临越来越多的难题,主要表现是部门主义、地方主义问题难以突破,破坏了政策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容易出现政策扭曲、政令阻隔、改革举措难以落实的现象,影响改革政策的治理效能。这种状况的结果是,治理过程难以有效协同和凝聚合力,“和尚吃水”“九龙治水”所体现的“治理空白”和“治理过度”的现象并存。

  产生这些问题的症结在于“部门化”行动的改革缺少权威的顶层设计和有效的协调机制。2013年以来,中国在改革路径上试图打破“部门化”行动改革的困局,强调改革方案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强调党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原则,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党的领导”“党政协同”“党建引领”为核心的系统化改革,化解单纯的政府机构改革、“部门化”行动改革、基层社会管理改革所存在的党政职责既交叉又脱节、改革动力不足、权力运行碎片化和“条块分割”的部门主义、地方主义等问题,提高改革绩效。

  总体来看,2012年以后,中国政府改革“就是通过‘党的全面领导’,主要是借助执政党在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和具体业务层面的政治和组织领导机制,如专门性的‘工作组’、临时性‘工作小组’、常规性的‘党组’制度等,保证中共中央最高决策的统一实施,以解决行政体系条块管理的协调性问题”。比如,成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8年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负责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设立新的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组建新的党中央职能部门和办事机构,在重要领域设立新的党中央派出机关,目的就是加强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另外,一些党的职能部门开始分管职能相近的政府部门工作,如中组部统一管理人事和党建工作,中宣部统一管理新闻出版和电影等精神文化产品的出品工作,统战部统一管理民族工作和侨务工作等统战工作,一部分原来由政府部门和党的部门交叉管理的内容划归为党的部门管理,不再保留单设的相关政府部门,实现党的全面领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意识形态导向的政策,转向了发展导向的政策,再向治理导向的政策转变。顺应现代化阶段的演进升级,中国实现了从发展型改革向治理型改革的转型。今后,谋求高质量发展,实现可治理发展,应是国家治理改革关注的重点。

 

李清彬:找准扩大内需关键点

 

《经济日报》1月9日刊发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李清彬撰写的文章指出,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超大规模且最有增长潜力的市场。从消费看,居民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潜力巨大;从投资看,虽然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出现放缓趋势,但短板领域、薄弱环节和产业新领域新赛道等方面的投资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总体来看,国内需求持续扩大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扎实做好经济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为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指明了方向。

  消费和投资从来不是割裂的,而是具有紧密互动关系的。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也是生产的动力所在,投资则是实现这个最终目的的重要手段。消费需求催生生产供给,进而需要投资来形成相应的生产能力;消费需求规模增加,促进供给规模增加,进而推动投资规模扩大;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也要求供给结构随之变化、与之匹配,从而引致投资结构的相应变化。同时,投资并非完全被动地被消费牵引,一些投资特别是创新性投资也能够激发出新的消费需求。因而,必须正确认识消费和投资在国民经济循环中的互动关系,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推动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进而更有效、更可持续地扩大国内需求。对此,我们既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又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找准扩大国内需求的关键点。

  一方面,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需顺应消费升级、下沉、融合等趋势,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群体,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努力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

  一是激发重点领域消费。加快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汽车更新消费;推动可穿戴设备、智能产品等加快更新迭代,打造电子产品消费应用新场景;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带动相关产业和消费场景的投资;聚焦中老年等人群的新需求,挖掘和释放相关消费潜能。同时,加快推动消费下沉从扩面转向提质,促进乡村消费需求更好释放。持续深入推进消费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中高端消费品国内供应,以高质量供给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二是夯实消费增长的基础。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持续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居民消费意愿、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有效手段。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就业带动能力,健全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继续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不断提高住房、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水平。

  三是持续优化消费环境。需加快培育多层级消费中心,提升城市商业体系,合理布局养老、托育、餐饮、家政等便民生活服务业态,推进完整社区建设,提高居民消费便利度;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建设改造一批乡镇商贸中心、集贸市场、农村新型便民商店,推动重点商贸街巷改造升级;全面开展放心消费行动,完善重点消费领域服务标准,依法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促进假日消费。此外,还要加快清理制约消费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有序破除消费领域的体制机制障碍和隐性壁垒。

  另一方面,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切忌盲目铺摊子、上项目,需把消费和投资作为一个整体,瞄准现实和未来的实际需求扩大投资。

聚焦重点领域扩投资。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培育发展新动能。要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加快补上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民生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改造,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加大对乡村地区、中西部地区投资,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同时,加大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投资,加快节能降碳等技术改造,扩大先进制造领域投资,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实施消费促进专项投资政策,支持消费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更新改造和关键生产线改造升级,引导各方面增加对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资。加大绿色消费领域投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大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的投资,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高端新材料、重大技术装备、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领域投资,抢占战略制高点。加大新兴产业新领域新赛道投资,推动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等领域的投资,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有效调动多元主体投资积极性。用好增发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府投资,进一步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下达和执行进度,优化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有效发挥带动放大效应。着力营造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以点带面地为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推动出台实施更大力度吸引外资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外商来华投资面临的堵点难点问题。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持续推进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为外商来华投资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持续优化投资环境。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扩大投资、提升投资效益的重要保障。要持续推进投资管理制度改革,提高投资便利化水平。抓紧建立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加强项目融资支持和用地等要素保障。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最大程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建设运营。积极稳妥推动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健康发展,促进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投资良性循环。加强项目研究论证,高质量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环。做好投资效益评价,加强投资风险防控,有力提升投资效益。

 

专家论点辑要

 

  ▲高培勇认为财政政策应以"挤牙膏"方式实施扩张

 

  1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高培勇在第28届(2024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表示,2024年财政政策扩张方向应围绕两大关键词,一是"精准",二是"改革"。

  关于"精准",高培勇认为,把有限的财政资源用在刀刃上,就要以"挤牙膏"的方式实施扩张,这有别于以往所说的扩张,一是能够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另外也有助于实现心理预期。在他看来,财政赤字率可以围绕3%上下波动。国债的发行规模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债务利息负担,要更多考虑债务付息压力。

  关于"改革",高培勇表示,如果希望财政政策在经济以及资本市场恢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应该更多地研究财税体制改革,撬动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活力。可以确定的一个改革方向是施行真正意义的分税制。

展望2024年,高培勇建议,一定要潜下心来深入思考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究竟发生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绝不能简单搬用以往应对周期性波动的老思路、老套路、老做法,而是应该结合当下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实情,拿出能够务实管用、契合实际的对策和思路。

 

  ▲2024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达到5%左右

 

  据悉,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日前发布名为《先立后破、以进促稳:2024中国经济展望》报告。报告预计,2024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达到5%左右,同时,实际运行强度将明显高于2023年。

  报告指出,从潜在需求和生产能力(供给)看,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仍然巨大,不容错判。

  "我们特别强调当下的中国经济仍然是一个成长型的经济体,仍然处于青春期,盛气十足,潜力仍然在,这一点判断必须牢牢地把握。"ACCEPT院长李稻葵称,中国经济当下的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部分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地方债、房地产、民间投资积极性等。

  不过,针对眼前亟待解决的各类问题,报告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例如,报告认为,解决房地产问题,当务之急是解决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问题,要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特别是解决头部优质民营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困难。同时,取消房价限降令、取消限购令,积极促进房地产市场出清,鼓励房地产企业灵活调整价格去库存,建立房地产市场新均衡。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转向充分满足居民住房有效需求,推动商品房市场回归市场化,大幅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

  针对地方债问题,报告提出中央增发国债置换地方债、成立地方债资产管理公司(AMC)、建立举债新机制等解决方式。其中,举债新机制上,报告指出,可以成立全国性的基础设施投资公司,统一管理地方基建项目的规划、融资、建设与监督。同时,从制度短板入手,构建多维度、长周期的地方官员评价体系,引导地方政府官员合理适度举债。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真正做到政企分开,避免国有企业继续成为地方政府的融资工具。

 

中小企业

 

报告称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尚处于起步阶段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数字经济文理交叉平台发布《数字产业发展报告(2023)——装备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区域分布》。报告提出,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的区域分布格局呈现出明显的东部优势持续加强、中部崛起、西部局部集聚、东北式微的特征,同时南北方之间的差异不断扩大。

  从数字化转型发展来看,尽管我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程度持续提升,但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所调查的400多家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中,只有45.31%开始推进数字化转型,且其中40%以上仅实施了部分生产阶段的设备自动化,多数推进了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数字化投入占其营业收入的比例在5%以下。

报告建议,切实考虑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面临的数字化转型困境,有针对性的设计实施有效的支持政策。一方面,中小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长期收益和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认识不足;另一方面,缺乏人才、资金和适合的数字化转型方案与支持平台。这就需要面向中小企业设计切实有效的引导政策和支持政策。

 

2023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上升1.1点

 

  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1月10日披露,从全年中小企业指数运行情况看,2023年指数累计上升1.1点,扭转了过去两年指数连续下降局面。全年指数平均值为89.2,高于2022年的88.4,低于2021年的89.6。

  从分行业指数看,拉动指数上升的主要因素为:一是消费反弹,服务消费成为拉动全年指数增长的重要支撑。旅游、出行、餐饮等需求恢复较快,接触性聚集性行业恢复明显,一年来住宿餐饮业指数上升1.6点,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指数上升1.5点,社会服务业指数上升0.9点。二是固定资产投资恢复性增长带动指数回升。随着部分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项目陆续开工建设,特别是各地通过全国统一信息发布平台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推动建筑业指数上升1.3点,成为支撑指数上升的重要力量。 三是信息服务业等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指数一年来上升1.1点。四是工业仍是中小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石。产需均有所增长,业绩逐步改善,全年工业指数上升1.1点。

  从分项指数看:一是企业信心逐步恢复。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一年来上升2.2点,升幅最高。调查显示,对宏观经济形势表示乐观的企业占比,较上年同期上升10个百分点。投入指数一年来上升1.4点,投资信心有所恢复。反映固定资产投资正增长的企业占比,较上年上升3个百分点;反映科技投入上升的企业占比,较上年上升3个百分点。二是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综合经营指数一年来上升1.7点,企业经营状况总体改善。成本略有下降、效益回升,效益指数一年来上升1.1点。三是市场供求格局有所改善。市场指数一年来上升1.0点;反映生产增长的企业占比,较上年同期上升7个百分点;反映订货量上升的企业占比,较上年上升10个百分点。

 

经贸态势

 

四部门联合发文支持福建打造对台贸易枢纽

 

  1月8日,商务部、中央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经贸领域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若干措施的通知》(简称《通知》),从5个方面提出14项措施,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支持福建发挥对台独特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台先行示范效应。

  其中,《通知》明确,支持福建打造对台贸易枢纽。指导福建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发挥产业优势和对台特色,发展外贸新业态。支持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创新发展,适时研究增加市场免税商品种类,实施更加高效便捷的监管措施,将其打造成为台湾中小微企业开拓大陆市场和两岸中小企业深度交流合作的首选平台。支持福建建设海峡两岸能源资源中转平台、台湾商品集散中心,指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优化加密对台货运航线,支持福建铁水等多式联运发展,完善物流集散体系,探索电子签名技术在闽台贸易物流体系中的应用,提升福建对台物流中转能力。

  《通知》还提出,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支持福建自贸试验区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制度型开放,探索构建有利于推动两岸经贸融合发展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研究制订自贸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指导支持福建自贸试验区发挥区位优势,聚焦对台货物贸易、职业资格互认等重点改革事项,不断深化首创性、差别化探索。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通知》为福建与台湾之间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支持福建用好RCEP规则,意味着福建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同时,也将为两岸经贸合作提供更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他认为,福建和台湾在产业结构上具有较强互补性,福建在制造业、农业等领域有着明显优势,而台湾在服务业、高科技产业等方面具有领先地位。通过深化产业融合,可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韩国2023年11月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为40.6亿美元

 

  据韩国银行(央行)1月9日发表的国际收支暂定统计,2023年11月韩国的经常项目收支顺差为40.6亿美元,连续7个月实现顺差;2023年1至11月累计经常收支顺差为274.3亿美元,比2022年同期增加约3亿美元。

  具体来看,出口额为564.5亿美元,同比增长7.0%,连续两个月保持增势;进口额为494.5亿美元,减少8.0%,这主要是受能源进口价格下降的影响。

 

投资视点

 

上海发布促进股权投资高质量发展"32条"

 

  1月1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上海股权投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若干措施》),从引导投早投小投科技、培育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畅通股权投资退出渠道、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和高质量建设股权投资集聚区等方面提出32条政策举措,持续细化、优化"募、投、管、退"全流程服务,营造政府领投、机构跟投的氛围,驱动更多资本成为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吸引更多投资机构落户上海、长期发展。

  其中,在引导投早投小投科技方面,《若干措施》指出,将研究设立上海市科技创新引导基金,有序扩大上海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上海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完善政府引导基金让利机制,按照市场化原则逐步建立份额转让的估值、谈判、定价等工作流程。

  培育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方面,《若干措施》表示,将引导保险资金采取逐步扩大投资比例等方式与上海优质股权投资机构合作,加大对上海重点产业和硬科技领域投资力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在上海设立专业子公司,建立与银行理财资金对接渠道,投资临港新片区和长三角未上市企业和股权投资基金;支持企业年金、养老金等长期资金按照商业化原则投资股权投资基金。

  畅通股权投资退出渠道方面,《若干措施》从提升并购重组退出效率、畅通企业境内外上市通道、完善股权投资基金份额转让平台功能、大力推动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发展和试点开展股权投资基金实物分配股票等方面,为股权投资退出拓宽通道。

  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方面,《若干措施》提出,推进创业投资行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地,对选择单一投资基金核算的创业投资企业个人合伙人股权转让所得和股息红利所得,按照20%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采取股权投资方式直接投资于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满2年的,可按照投资额的7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

  股权投资集聚区建设方面,《若干措施》要求,进一步优化上海股权投资机构空间布局,对专业服务能力强、政策扶持力度大、行业管理水平高的区和临港新片区等支持打造成股权投资集聚区,推动新设(迁入)股权投资机构集聚。股权投资集聚区应设立不低于100亿元的区级政府引导基金。

  《若干措施》还支持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上市,依托实施全面注册制及境外上市备案新规,支持符合条件的在沪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通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购重组等方式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挂牌。

 

上海青浦发布一批最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政策

 

  1月5日,在上海青浦区举行2024年青浦区投资促进大会上,上海市青浦区委常委、副区长金俊峰发布了区级最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政策,包括"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工业用地产业更新办法""百强企业认定办法"以及 "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跨境电商政策""综保区政策"。

  先进制造业方面,政策重点着力增强全区制造业"聚焦性",强化关联政策"整合度",推进产业集群扶持"核心点",强调切实落地"有用性",重点关注支持企业上规升级、集群化发展、数字化发展、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等。如加快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对生物医药、空间信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内的重点企业,在开办费、研发费用、租购房费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扶持;鼓励企业规模化发展,增加对工业产值首次突破25亿元、75亿元、100亿元的阶梯扶持,最高可达100万元;支持企业改制上市,在原有股改和上市扶持的基础上,根据上市第三个交易日收盘后的市值情况进行资金支持,支持额度由原来的最高500万元提升至最高800万元。新增集成电路企业购买IP、测试验证、首购首用、流片等方面的专项扶持,最高可扶持2800万元。

  会上还公布了青浦区百强优秀企业认定办法,明确了"百强优秀企业"和"优秀平台企业"的认定标准,并设立区级专项奖励资金,预算总额为1900万元。

  现代服务业方面,政策重点关注楼宇经济提质增效、跨境电商及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等。对入驻楼宇的重点企业、区级特色楼宇、楼宇招商引资活动、楼宇改造升级方面给予扶持补贴,最高扶持额度达300万元。对跨境电商重点企业落户、规模化发展、提供专业服务、租建海外仓、品牌海外拓展等给予扶持,最高扶持额度达200万元。对综合保税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经营模式创新、规模发展等进行扶持补贴。

 

上海市嘉定区鼓励家庭农场经营者加入农机服务组织

 

  据悉,上海市嘉定区财政局日前发布《嘉定区粮食生产家庭农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管理办法》指出,嘉定区以"稳定规模、提升水平、优化结构、增加活力"为方向,继续推进实施粮食生产家庭农场(以下简称"家庭农场")发展工作。通过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矛盾,促进农村社会管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

  《管理办法》工作目标是进一步规范家庭农场的管理,畅通准入与退出机制。优化家庭农场整体年龄结构和文化水平,推进持证经营,提升家庭农场活力,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家庭农场经营者队伍。促进农村就业创业,促进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为单位、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粮食生产,并以此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办法》明确,嘉定区的家庭农场实施名录库制度,各镇、村应按要求对每户家庭农场单独建档,档案管理时段应为首次申请家庭农场至退出家庭农场,内容应包含家庭农场经营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土地租赁协议及其变更协议、考核或检查记录、从事农业生产及田间管理等相关信息。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表示,实施"一户一档"备案制度,是要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优化对家庭农场工作的监管。

  《管理办法》还明确,对就业年龄段家庭农场经营者,实施就业补贴。由各镇、村协调本地农机服务组织与家庭农场签订服务协议,提供农机作业服务。鼓励家庭农场经营者加入农机服务组织,实现"机农合一"。鼓励家庭农场申请绿色认证、争创示范家庭农场、延伸产业链进行品牌化经营。对第一等第的家庭农场经营者给予300元/亩/年的补贴、第二等第的家庭农场经营者给予250元/亩/年的补贴、第三等第的家庭农场经营者给予200元/亩/年的补贴。

  家庭农场发展需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自愿有偿原则,农户自愿申报家庭农场并享受相关补贴;二是经营者自耕原则,家庭农场必须以家庭成员为主要经营者,不得长期雇佣其他人员。

 

山东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

 

  据悉,山东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若干措施》)。根据《若干措施》,山东省支持民间投资参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支持民间投资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制造业、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可再生能源领域等重点细分领域。还将全面梳理吸引民间资本项目清单,建立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项目、完全使用者付费的特许经营项目等建设。

  《若干措施》围绕"新建""盘活""要素""环境""机制"5个方面部署了27项具体措施。

  聚焦"新建",持续拓宽民间投资行业领域。严格执行国家最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清单之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严禁任何部门以任何形式非法设置民间投资进入壁垒。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这一重点细分领域,《若干措施》明确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及相关站场、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开放力度,除国家明确的条件要求外不提高门槛。加大能源类项目向民间资本推介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公平参与能源项目开发建设。已确定的交通、水利、能源项目加快推进,在招投标中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

  聚焦"盘活",山东省将引导民间投资积极参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通过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战略投资人和专业运营管理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对民间资本等社会资本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业园区配套用地、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非居住存量闲置房屋和新供应国有建设用地等投资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可按规定享受土地、财税、金融、价格等支持政策,充分挖掘资产价值。对盘活存量资产回收资金投入的新项目,积极支持申报国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资金。

  聚焦"要素",山东省将强化民间投资项目政策保障。建立省级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将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的优质民间投资项目积极纳入,加强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土地、能耗等要素统筹保障。加快民间投资项目核准备案、规划选址、用地用海、环境影响评价、施工许可等前期工作手续办理,落实各项建设条件,优化压缩审批流程,对民间投资项目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同时注重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在安排各类政府性投资资金时,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积极利用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建设。

  聚焦"环境",完善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环境。包括深入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国企民企对接合作、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深化投资"放管服"改革、引导加强风险防范、搭建民间投资问题反映和解决渠道等。

  聚焦"机制",建立调度评估机制。支持各市结合实际,聚焦制造业、科技创新、服务业等民间投资重点领域,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定期开展促进民间投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评估。

 

江苏出台14条举措扩大外汇领域高水平开放

 

  前不久,国家外汇管理局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决定在江苏省等8个试点地区扩大实施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政策试点。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江苏省分局发布《关于以进促稳推动江苏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围绕4个方面出台14条举措,切实提升全省外汇管理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这4个方面分别是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资本项目高水平开放、巩固服务企业汇率风险管理、优化提升外汇服务供给。

  具体来说,在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方面,新政进一步便利优质企业经常项目外汇资金收付,对于单笔等值5万美元以上的服务贸易等项目外汇支出,事后核验《服务贸易等项目对外支付税务备案表》,力争全年享受便利化政策的企业突破5000家。鼓励银行结合实际,按照展业原则为企业办理真实合规的新型国际贸易外汇收支,提升中间品贸易结算便利,重点支持基于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而开展的新型国际贸易,力争全年政策红利覆盖超2000家企业。

  在推进江苏全域资本项目高水平开放中,新政提出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纳入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主体范围,允许江苏辖内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可在不超过等值1000万美元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同时,取消境内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前期费用累计汇出额不超过等值300万美元的限制,但累计汇出额不得超过中方拟投资总额的15%。

 

江苏拟打造世界有影响力的民族医药工业制造基地

 

  2023年12月21日,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江苏省泰州市、连云港市、无锡市生物医药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旨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全国和江苏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以及《"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要求,加快推动生物医药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向世界级集群提升,打造世界有影响力的民族医药工业制造基地。

  《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集群主导产业产值突破38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7%以上,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集群网络化协作更加紧密,开放融合水平显著提高。

  《行动方案》聚焦提升生物医药产业体系自主可控水平、提高创新引领能力、企业竞争力、先进制造能力、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等6个方面,提出23项具体任务和5个专项工程,为奋力打造全球生物医药研发与制造高地、长三角世界级生物医药集群核心承载区提供工作指引和支撑。

 

杭州出台新举措助力高水平打造"一城一地一中心"

 

  近日,杭州市委、市政府印发实施《关于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奋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实施意见》 (下称《实施意见》),提出要持续放大"一城一地一中心"(即打造国际"赛""会"之城、构筑产业国际化高地、建设国际重要交往中心)的系统效应,进一步增强杭州国际影响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力争到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实施意见》共20条,其核心要义是以国际"赛""会"之城为赋能动力,以产业国际化高地为坚实支撑,以国际重要交往中心为特色优势,产生一揽子叠加效果和辐射效应,可谓分量十足、干货满满。  

  在打造国际"赛""会"之城方面,杭州将高标准推动赛事品质提升,大力发展游泳、足球、羽毛球、网球、电子竞技、水上运动等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运动项目,同时提升杭州马拉松、钱塘江国际冲浪对抗赛等杭州特色赛事品牌的国际知名度,争取更多国际体育组织和世界顶级赛事落户杭州。

  《实施意见》提出,要推动国际优质会展品牌建设,举办好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推进与国际展览业协会(UFI)、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等会议展览机构及国际知名会展城市合作,探索开展联合办展办会,加快国内外高端会议展览汇聚。围绕杭州市重点产业,大力引进行业影响力强、带动效应显著的国际知名品牌展览项目和会议论坛,重点培育一批产业契合度高、标识度强的专业性展会。

  同时,将构筑"赛""会"经济产业集群。培育赛事中介服务机构,发展赛事周边产业,促进赛事产业联动发展;构建会展经济全产业链,打造以会展服务为核心,以交通、物流、金融、生活服务为支撑,以策划、广告、设计、现场服务为配套的会展业集群。

  构筑产业国际化高地方面,杭州将持续推动数字经济迭代升级,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以放眼全球的视野谋划推动"中国数谷"建设;加快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积极创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加快建立健全数据交易生态,争创国家级数据交易所。

  推动产业国际化,跨国经营能力不可或缺。《实施意见》要求,加快培育集聚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本土跨国公司,壮大具有产业链控制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头部企业"队伍,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此外,还要完善总部经济政策支持和服务管理体系,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与分支机构在杭落户。

  建设国际重要交往中心方面,杭州将持续高标准举办"良渚论坛",继续办好杭州国际日、杭州国际友城市长论坛等品牌活动。同时,加强友城互访交流,建设杭州国际友城馆(友城公园)、"数字孪生城市-国际友城"平台和国际组织集聚区,推动更多国际组织来杭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持续深化国际文化交流互鉴。

  建设国际重要交往中心,对提升"讲好杭州故事"的能力提出急迫要求。《实施意见》提出,杭州将开展提炼高品质文旅IP品牌系列行动,具体包括:全面打响"人间天堂·最忆杭州"品牌;精心打造杭州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三大世界遗产经典游";推进天目窑遗址群、南宋皇城遗址、钱塘江古海塘保护利用和申遗进程;推进"诗路文化·三江两岸"水上黄金旅游线、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项目建设等。

  为确保举措能落地、见真效,杭州还将优先支持城市国际化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省级重点项目,鼓励多渠道多层级资本投向国际交流交往和创新合作项目,推进优秀国际交流合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任务措施实施的跟踪评估,推动落地见效。

 

湖南将每年重点培育10家纺织服装品牌

 

  1月9日,湖南省工信厅印发《湖南省纺织服装行业重点品牌培育办法》,明确湖南省将每年重点培育10家左右纺织服装品牌。到"十五五"末,力争培育出10家年营业收入超20亿元的企业、20家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

  省工信厅消费品工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办法》旨在提升湖湘纺织服装品牌公信力、影响力,改造提升传统纺织服装产业,促进全省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省工信厅将每年公开征集一批纺织服装重点培育品牌,帮助和引导企业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品牌价值、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品质保障、积极开拓市场。对纳入培育名单的企业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一次复核和评价。

  品牌建设成果突出的企业,将被优先纳入消费品工业"三品"标杆企业重点培育对象,同等条件下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湖南出台政策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

 

  据悉,湖南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出台《关于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围绕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总体目标,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以工程全寿命期系统化集成设计、精益化生产施工为主要手段,把"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理念贯穿工程全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加快向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低排放的建造方式转变,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到2025年,基本建立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政策、管理、建材、装备、建造、评价、人才和市场等八大创新体系,绿色建造、智能建造、建筑工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市场接受度明显提升,逐步形成新型建筑工业化"湖南模式"。全省城镇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40%以上,其中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力争达到50%以上。到2030年,绿色建造、智能建造、建筑工业化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全省新型建筑工业化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应用场景更加广泛,市场化程度与行业整体效益大幅提升。

  为实现上述目标,《意见》提出制定发展规划、实施分类推进、强化项目前期管理、创新管理模式、完善标准体系、推动信息技术融合、推进绿色建造发展等7项重点任务。

  《意见》同时提出将从加强财税支持、给予容积率核算优惠、优化招投标条件、引导市场需求、鼓励创新发展、推广绿色金融、加强信贷支持等7方面予以政策支持。

 

湖南发布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若干措施

 

  2023年12月28日,湖南省政府印发《湖南省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的若干措施》(简称《措施》),旨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工作部署,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措施》从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持续加强外商投资保护、提高投资运营便利化水平、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完善外商投资促进方式六大方面,制定25条措施。

  在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方面,《措施》提出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在湖南设立研发中心、创新中心,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国投资者在湖南设立投资性公司、地区总部,推进中欧(湖南)国际合作示范区等国际合作园区建设,组建湖南省投资促进基金。建立外资重点项目库,聚焦欧美、日韩、金砖国家、东盟等重点国别地区,建立市州对口重点国家联系机制。

  在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方面,《措施》提出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参与政府采购活动,支持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标准化活动,确保外商投资企业平等享受支持政策。

  在持续加强外商投资保护方面,《措施》提出湖南省将健全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机制,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规范涉外经贸政策制定。

  在提高投资运营便利化水平方面,《措施》提出优化外商投资企业外籍员工停居留政策。统筹优化涉外商投资企业执法检查,及时协调解决项目签约、建设、投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在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方面,《措施》提出强化外商投资促进资金保障,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落实外商投资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国家鼓励发展领域。

  在完善外商投资促进方式方面,《措施》提出持续打造"跨国公司湖南行"品牌活动,办好欧洽周、港洽周、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湘台经贸交流合作会等重大经贸活动。全力保障各地"走出去"招商团组,优化省内国有企业人员因公出国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

 

湖南明确今年8个方面发展改革任务

 

  据悉,1月5日召开的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明确,2024年,湖南围绕发展改革领域推进以下8个方面重点任务,全力稳增长、保民生。

  一是加强经济分析和政策研究。围绕重点领域经济运行情况、年度计划指标、高质量发展指标,加强经济监测预测预警。启动"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

  二是抓好投资管理和项目建设。大力优化投资结构,强化重大产业项目、新型基础设施、核心技术攻关、重大水利工程、节能减排降碳等领域投资。持续推进十大基础设施项目,推动长赣、宜常、益娄、铜吉铁路尽早全线开工。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形成投资和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是加快"4×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实施"重点产业倍增计划",集中资源和力量打造一批新的优势产业集群。实施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工程,大力推进实施十大产业项目。积极开展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全力支持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四是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长株潭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落地,深化投融资、价格领域改革,纵深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五是大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完善长江中游三省合作机制,推动长株潭规划、交通、产业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提升岳阳、衡阳省域副中心城市能级。"一县一策"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强化县域经济分类发展。

  六是扎实有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鼓励探索采用EOD模式等市场化方式推动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有序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

  七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推进以创新为支撑的高校师生创业就业专项行动,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推进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八是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红线。构建具有湖南特色的新型能源体系,深化省级储备粮统一承储机制改革,全力保障能源、粮食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武汉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

 

  1月5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武汉市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据了解,自然资源部在武汉等43个城市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盘活利用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推进这项试点工作,武汉市特制订《方案》,提出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统领,以城市更新和城中村、低效工业用地改造为重点,以政策创新为支撑,按照"规划引导、成片推进"的思路,兼顾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深入推进各类低效用地再开发,推动全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助力武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根据《方案》,武汉将按照"局部试点、全面探索、封闭运行、结果可控"原则,对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功能不合理、设施落后、环境差乱等低效用地,分类型开展再开发试点工作。中心城区重点围绕城市更新重点片区改造提升,工业园区再利用再提升,剩余旧村的城中村改造和已改造城中村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其他成片低效用地实施再开发。新城区和功能区重点围绕工业园区低效用地盘活利用,加快实施批而未供用地处置,符合条件的旧村实施城中村改造,以及其他成片低效用地实施再开发。

  同时,武汉将通过增加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推进保留建筑盘活利用、促进工业用地转型升级、稳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等举措,推动土地利用效益与效率进一步提高。

  《方案》要求,到2027年,全面推进21项改革试点任务,探索形成低效用地再开发武汉模式,建成一批精品示范项目,总结形成一系列专项支撑制度性文件,城市功能和品质进一步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安徽出台促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36条

 

  近日,安徽省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力促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围绕着力提升文旅产品和服务品质、持续激发文旅消费需求、加快推动入境旅游恢复发展、大力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强化组织和政策保障五个方面提出36条措施,旨在进一步改善安徽旅游消费环境,释放旅游消费潜力,促进文娱旅游市场持续强劲复苏。

  具体来说,在着力提升文旅产品和服务品质方面,《通知》明确,打造"演艺+旅游"融合型产品、深化文物与旅游融合、深化非遗与旅游融合、推进红色旅游发展、打造精品体育旅游产品、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发展特色生态旅游、提质休闲度假康养旅游产品、实施商文旅一体化促进行动、加快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建设、推动文旅融合新业态发展、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项目建设提质增效行动。

  在持续激发文旅消费需求方面,《通知》提出,举办促进文旅消费活动、优化文旅惠民消费措施、拓展夜间文旅消费、优化智慧景区管理服务、健全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开展区域旅游协作、强化旅游整体形象宣传推广。

  在加快推动入境旅游恢复发展方面,《通知》明确,实施入境旅游促进行动、优化入境旅游政策、完善入境旅游服务、开展境外宣传营销。

  在大力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方面,《通知》提出,促进文旅企业发展、加强导游队伍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实施数字赋能文旅行动、推进依法治旅。

 

广州出台新举措加大力度吸引外资

 

  2023年12月2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若干措施》(简称《若干措施》),旨在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全面提升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辐射能力。

  《若干措施》从高质量吸引和利用外资、高水平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创新外商投资促进工作机制等方面提出12条政策措施,持续增强外商投资广州的信心和预期。

  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明确广州将加大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利用外资力度,促进外资向实体经济集聚,打造国际一流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服务经济中心。

  立足于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广州将安全有序放宽科技服务、专业服务、批发和零售服务、商务服务、物流运输服务、居民服务、教育服务、金融服务、健康医疗服务、电力能源服务、电信服务、文化服务、法律服务等领域的准入限制。

  广州将为外资提供更多发展平台,例如,在南沙湾、庆盛枢纽、南沙枢纽先行启动区等重要载体建设中积极引进重大外资项目。强化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国际金融城、天河中央商务区、广州空港经济区等重点开放平台外资集聚优势。

  广州还将优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整体布局,鼓励外商投资企业深度参与地标性商业综合体、重点商圈建设,通过技术创新、产品更新、场景优化等方式积极投资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特色文商旅、养老服务等消费领域。

加大外商投资吸引力度,既要让外商看到"广州机遇",也要为外商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让外商安心投、放心投、愿意投。对此,文件明确,要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落实政府采购法,按要求开展保障经营主体公平参与政府采购活动专项检查,依法受理并公平处理外商投资企业关于政府采购的质疑和投诉。要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平等适用本市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各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得排斥或歧视外商投资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不得对外商投资企业享受政策设置额外条件。

 

广州出台支持北部山区高质量发展"22条"

 

  1月5日,广州市发展改革委公布《关于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支持北部山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

  广州市北部山区(以下称"北部山区")是广州的生态发展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生态屏障、"菜篮子"和"后花园"。《意见》求以推动北部山区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协同联动、改革创新,全面促进产业融合、区域融合、城乡融合。

  为解决广州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意见》提出了七个方面22项措施,简称为"北部山区22条",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1666",即:一个总体要求、六大目标、六大任务、六大保障。

  "六大目标"包括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公共服务均衡可及、生态产品价值凸显、共同富裕成效明显等。

  "六大任务"包括加快构建北部山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全面增强北部山区产业发展新动能;全力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健全完善北部山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路径;着力推动北部山区与市区实现共同富裕。

广州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旭表示,随着"北部山区22条"的落地实施,预期到2025年,广州北部山区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到2027年,北部山区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城乡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到2035年,北部山区成为广州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样板。

 

广州出台十条措施推进企业上市培育

 

  据悉,为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巩固提升广州市企业上市"领头羊"品牌,优化提高企业上市工作质效,1月11日,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广州市关于巩固提升"领头羊"品牌推进企业上市培育工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从强化企业上市工作组织领导、开展上市培育工作、提高上市服务精准度等方面提出十条工作措施,为广州企业上市提供更给力的政策支持。

  一是强化企业上市工作组织领导,完善企业上市的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措施》提出,建立广州市推动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协作机制,明确组织架构与责任主体,整合政府资源,完善企业上市的发现机制、激励机制和责任机制,将企业上市培育纳入各相关单位重点工作事项。明确各区新增上市公司的任务分工,鼓励各区与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深度合作。对企业改制上市中遇到的历史遗留问题,募投项目落地过程中的用地、环评等问题,相关职能单位及时解决、反馈。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提高广州市各级领导干部对资本市场的认知水平和专业能力。

  二是培育壮大广州市"链长制"21条产业链及优质上市龙头公司,沿重点产业链开展上市培育工作。《措施》提出,鼓励产业链链主企业及优质上市龙头公司发挥产业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引进整合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各产业部门要重点梳理和对接各条产业链前50名企业以及具有原始创新能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等契合资本市场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通过举办产业发展座谈会、行业专题培训等形式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大培育力度,推动更多企业上市。产业链牵头部门出台更具全国竞争力的扶持政策,并配套建立资本招商金融支持体系,吸引更多国产替代产业相关的技术中坚力量来穗创业兴业,支持广州市上市公司对相关企业、项目实施收购并购。

  三是加强上市后备企业库的动态管理,提高上市服务精准度。《措施》要求,对照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上市条件和板块定位,编制《广州市上市后备企业梯队培育工作指引》,明确上市后备企业库入库标准、入库流程和入库企业服务内容,组建上市后备企业库,按企业规模、上市阶段等维度将拟上市企业分为培育层、优选层和申报层,为入库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资本市场培训辅导、融资对接、宣传展示、函件协助、历史遗留问题协调等服务。建设广州市资本市场融资对接服务平台,汇总入库企业各类融资需求信息,举办产融对接会、投资交流会、项目路演等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为企业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每年开展不少于20场资本市场融资对接等各类活动,服务对接不少于300家优质企业。吸引风投创投机构、银行及中介服务机构广泛参与,打造上市公司、优质拟上市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与风投创投机构、银行等的融资桥梁,为广州市企业提供股权资本、信贷资金等多样化金融服务。

  四是打造专业服务机构库,引导专业机构提升执业质量和服务水平。《措施》提出,编制《广州资本市场专业服务机构库工作指引》,组建专业服务机构库,引入约60家包括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机构、银行等在内的专业服务机构,通过实地走访为优质拟上市企业提供上市诊断服务和专题辅导。鼓励广州市法人证券公司深耕广州,强化投资银行业务,提高企业上市保荐服务水平。培育本土优质的会计师事务所与律师事务所,为拟上市企业提供高质量专业服务。对专业机构在广州市的执业质量、主要业绩等,开展动态跟踪评价并提供给相关部门和拟上市企业作参考。

  五是把握资本市场改革的最新形势,实施"北交所攻坚"专项行动。《措施》要求,紧抓北京证券交易所市场高质量扩容机遇,加强对专精特新企业,新科技、新赛道等领域企业的培育力度。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定期与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共享广州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财务、专利等指标数据及拟上市意向、培育情况等,共同会同北京证券交易所华南基地指导各区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逐一进行梳理对接,加快推动更多创新成色足、成长潜力大、符合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条件的优质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六是依托重点产业园区开展企业上市培育工作,构建立体化服务体系。《措施》提出,围绕大中型产业园区及高等院校集聚区开展孵化培育服务。发动产业园区持续收集园区拟上市企业的主营业务情况,各园区对重点培育企业上市过程中涉及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及时解决。指导支持产业园区集成科技、咨询、金融、法律、会计等增值服务,提供IPO(首次公开发行)发行路演、再融资路演、网上投资者交流会等便捷服务。

  七是依托国企资源优势,推动广州市国有企业开展资本运作。《措施》提出,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支持市属国企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展资本运作。指导重点市属国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做好上市路径和上市时机规划,协调解决改制上市中遇到的问题,支持市属国企加快上市步伐。支持广州市重点国有集团及资本运作管理平台加大力度培育旗下拟上市产业龙头,围绕已上市子公司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开展并购重组,吸引更多优质拟上市企业来穗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八是强化风投创投支持力度,发挥省、市、区发展基金的带动作用。《措施》提出,促进风投创投资本与产业的早期对接,通过轮动投资、接力培育等做好企业培育。关注机构投资早期企业数、风险投资额等量化指标,评估风投机构在广州市的投资情况。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产业母基金的作用,鼓励创投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等社会资本参与子基金出资,撬动各类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让更多创新创业企业、优质项目获得长期资金支持。推动设立广州市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基金,联合上市公司合作发起设立产业子基金,持续赋能上市公司,整合、引导相关产业链联动发展。

  九是开展活跃广州资本市场的系列活动和宣传,营造良好的企业上市环境。《措施》提出,组织开展走进交易所、"领头羊"拟上市企业评选、上市苗圃企业特训营、"新财富"等系列活动,在主流媒体不定期发布广州企业资本运作的最新资讯动态和典型案例等,为广州市企业上市在广州塔等地标进行亮灯宣传,适时提请市领导与新上市公司、拟上市企业会谈交流,听取企业家的意见建议,营造良好的上市氛围,吸引各类机构资源关注广州市企业上市的需求和发展情况。

  十是推广黄埔区企业上市培育经验,发挥各区企业上市培育属地责任。《措施》提出,鼓励各区学习黄埔区在开展企业上市培育方面的工作经验,因地制宜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各区有关部门、区属国企及驻地服务机构团队的作用,从实施梯次培育计划、创设上市培育品牌活动、加强股权投资资本支撑、构建要素保障服务体系、加强上市合规指导和协调等方面支持优质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三部门发文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

 

  1月9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

  2022年6月,《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下称《南沙方案》)正式对外公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曾表示,《南沙方案》是推进南沙建设的基础性文件,以2025年、2035年为时间节点,提出了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公共服务水平、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主要目标。

  此次《意见》即是按照《南沙方案》工作要求,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加强和规范全流程监管,通过首创性改革举措,更好发挥广州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在市场准入方面,《意见》提出要放宽医药和医疗器械市场、其他民生重点领域市场的准入限制。包括支持推动在南沙实施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及游轮免签政策;支持提供与港澳相衔接的公共服务,引进香港地区注册兽医、先进动物诊疗机构进驻南沙,探索香港地区进境兽药区域定点使用模式等部署。

  《意见》指出,要优化市场准入监管体系,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有效维护市场秩序,妥善防范重大风险,坚持先立后破、整体谋划,创新监管机制,灵活运用信用监管、行业监管、"互联网+"监管与触发式监管等监管模式与工具,构建"准入+监管"闭环管理体系,实现各领域市场准入全链条、多方位、多渠道监管,促进各领域规范健康高质量发展。创新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环境,依法保障有关各方合法权益,激发市场发展潜力与活力。

  同时,还要推进跨部门准入综合监管、强化重点领域准入监管。对涉及多部门、管理难度大、风险隐患突出的监管事项,建立健全跨部门准入综合监管制度,强化条块结合、区域联动,提升准入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对重大预警信息开展跨部门综合研判、协同处置,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提升监测感知能力,及早发现和处置各类风险隐患。

  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曾指出,南沙金融业已发展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数据显示,2015年,南沙的金融业增加值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但到2022年,南沙金融业的GDP占比已上升至7.91%。

此次《意见》进一步提出了要加快发展特色金融。金融监管总局、人民银行、证监会等部门将按职责分工负责,探

 

深圳市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办法印发

 

  据悉,为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鼓励和引导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促进深圳市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市场发展,1月5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印发《深圳市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办法》(简称《办法》)。

  《办法》进一步拓宽试点基金投资范围,明确为"未上市公司股权、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和交易的普通股,包括定向发行新股、大宗交易、协议转让以及可转换为普通股的优先股和可转债、可作为上市公司原始股东参与配股、不良资产投资、为所投资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业务",并允许试点基金可采用基金中基金(FOF)形式运作,进而可参与投资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的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进一步拓宽投资范围、加大试点吸引力。

  据了解,2012年,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出台了《关于本市开展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工作的暂行办法》(深府金发〔2012〕12号),正式启动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以下简称QFLP试点)工作。2017年和2021年,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先后两次进行修订,出台了《深圳市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办法》(深金规〔2017〕1号)、《深圳市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办法》(深金监规〔2021〕1号)。总体来看,QFLP试点工作平稳有序,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对于吸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股权投资机构来深集聚、打造国际风投创投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期,《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等文件相继印发实施,为迅速响应上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优化深圳试点环境,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修订印发《深圳市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办法》。

  《办法》所称的试点基金管理企业,是指经试点联合会商成员单位认定并按规定在本市发起设立试点基金,受托管理其投资业务的企业。本办法所称的试点基金,是指由试点基金管理企业依法发起,由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参与投资设立,以非公开方式募集资金并进行股权投资或经许可的其他投资活动的企业。本办法所称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是指参与认购本办法规定试点基金的境外自然人、境外机构投资者等。

  在试点运作上,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参与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支持内地和香港创投资本在河套共同设立试点基金,打造面向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创投基金集聚地。

  《办法》对试点基金管理企业和试点基金的投资者也做出了明确规定,应当具备与其认缴资本金额相匹配的出资能力,境外投资者用于出资的货币应当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境外人民币或其在中国境内获得的人民币利润或因转股、清算等活动获得的人民币合法收益,境内投资者应当以人民币出资。

  进一步拓宽试点基金投资范围

  《办法》主要修订内容包括优化调整试点名称及登记备案要求,明确支持前海、河套区域试点工作,明确开展试点基金总量管理,进一步拓宽试点基金投资范围,进一步便利化申请流程,以及明确试点基金托管要求六部分内容。

  在优化调整试点名称及登记备案要求方面,对照国发〔2023〕11号文件,将QFLP试点中文名称由"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调整为"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并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要求,明确规定"试点基金以非公开方式向境内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应符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关于私募投资基金有关要求"。

  同时,明确支持前海、河套区域试点工作。鼓励前海有序探索深港私募通机制,制定面向香港投资者的配套工作指引,实施更高水平、更深层次跨境股权投资便利化试点,联动发展打造前海深港风投创投集聚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优先支持在香港有限合伙基金制度安排下注册的私募股权基金获得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资格;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参与QFLP试点工作。

  此外,明确开展试点基金总量管理。落实银发〔2023〕42号文件精神,符合条件的试点基金管理企业可在总量内发起设立一支或多支试点基金,灵活调剂单支试点基金规模。

 

深圳出台低空经济产业促进专项法规

 

  近日,《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经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并将于2月1日起实施,为深圳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条例规定,由市政府统筹深圳市低空飞行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同时支持社会资本依法参与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鼓励社会资本建设的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共享,高效推进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低空企业反映的飞行审批时间较长、流程繁琐等问题,条例明确市政府组织建设低空飞行服务平台,在低空飞行协同管理机制的统筹下,依托低空飞行数字化管理服务系统,为开展低空飞行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飞行申报、飞行情报、飞行告警、信息发布等低空飞行服务和协同运行服务。

  为了进一步拓展低空飞行应用场景,提升低空飞行规模效应,条例明确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低空飞行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应用,并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探索低空飞行在各领域的应用。条例还要求市政府协同空中交通管理机构、民用航空管理部门在符合条件的区域设立低空融合飞行试验区,组织开展低空融合飞行活动,建立城市场景下的融合飞行标准。

为了进一步支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和创新,条例还做出相应规定,包括要求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相关支持和服务,促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升级;支持深圳市高校、职业院校等开设低空经济相关支撑学科专业等。

 

联合国报告预测2024年世界经济将放缓

 

  据悉,联合国1月4日发布《202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世界经济增速将从2023年的2.7%降至2024年的2.4%。

  报告说,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超过预期,这掩盖了短期经济风险及结构性弱点。利率居高不下、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国际贸易不振、气候灾难多发,对全球经济构成严峻挑战。信贷紧缩和借贷成本上升将使提振经济增长更加困难。

  报告说,受高利率以及消费者支出和劳工市场低迷影响,美国经济增速将从2023年的2.5%降至2024年的1.4%。同时,发达经济体增速将从2023年的1.6%降至2024年的1.3%,发展中经济体增速将从2023年的4.1%降至2024年的4.0%。

  报告呼吁加强国际合作以避免债务危机,同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金融支持。报告认为,财政状况不佳的中低收入国家需要债务减免和债务重组,用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大幅增加,产业政策需要调整,以鼓励创新、提高产能、增强韧性,促进绿色转型。

 

野村展望2024年全球宏观经济

 

  据悉,野村日前发布报告,展望2024年全球宏观经济。报告认为,亚洲大部分经济体受半导体主导的出口增长和稳健的国内需求所驱动,将于2024年迎来增长,其增长将超越西方国家。积极的驱动因素能帮助亚洲实现经济软着陆,即实际GDP增长在政策紧缩周期后温和放缓。

  报告预计,美国经济2024年上半年将温和扩张,其后因货币政策紧缩的滞后效应逐渐浮现,同时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转弱,下半年将进入温和衰退。同时,美联储会逐渐将货币政策调整回中性,降息周期可能会较长,从2024年降息100个基点,到2025年降息200个基点。

  欧洲方面,报告预计欧元区和英国正面临温和的经济衰退,并将于2024年中期左右迎来缓慢复苏。预计欧洲央行会于今年6月首次降息,英国央行将于今年8月开始降息。

  根据野村的分析,亚洲因得益于芯片周期复苏,其经济有望于2024年初踏入平稳向上的阶段。不过,受美国经济衰退影响,亚洲2024年下半年可能会面临更具挑战性的局面,其中通胀分化将成为关键议题。货币政策有望维持不变至一季度,并于二季度开始降息。

 

汇丰称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或放缓

 

  近日,汇丰环球研究发布新年经济展望报告认为,在多重因素影响下,预计2024年全球整体经济增速将放缓至2.4%左右,出现严重经济衰退的概率不大;亚洲经济增长稳健,预计2024年增速在4.1%左右,而中国经济增长率预期则达4.9%,其稳步回升将为亚洲及全球的经济增长注入动力。

  汇丰环球研究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晶表示,展望新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备受关注,国内消费持续向好,结构转型更加平稳。

  刘晶认为,在即将到来的农历龙年,围绕着中国经济的五大宏观主题尤为值得关注。

  一是房地产有望实现软着陆。"保障房+商品房"的双轨并行模式将成为稳地产的重要抓手。大力提高保障房供给,不仅可以让住房变得更容易负担,而且也可以对冲商品房市场下行带来的冲击。

  2023年11月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就在有关会议中提到,中国人民银行将为地方政府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其收购供应过多的商品房并改造为保障房。

  中国人民银行重启补充抵押贷,或已拉开了政府发力稳地产的序幕。商品房限购限价政策的进一步放松,亦将促进房地产供求关系的重新平衡。

  二是国内消费持续向好,预计实现同比7%的增长。疫情过后,2023年国内消费对GDP的贡献达到约八成,其中服务类消费的表现尤为亮眼,2024年消费料将同比增长7%。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同时房地产市场的逐渐企稳亦将推动消费持续向好,并将增长动能扩大到其他领域。

  三是财政主导,政策合力增强。新的一年,在"以进促稳"的政策基调下,财政政策将更为积极。"预计包含一般公共预算及政府性基金预算在内的广义赤字率,将与2023年实际水平相当(约占GDP的8%)。"汇丰环球研究同时表示,货币政策的运作亦有更多空间,预计中国人民银行将在2024年上半年降准50个基点,下半年小幅下调政策利率20个基点,为经济发展及转型提供流动性支持。另外,其他政策也将采取一致性取向,确保经济保持合理增长势头。

  四是"先立后破",结构转型更为平稳。刘晶表示,过去几年,新能源及高端制造业等新经济领域取得的进步令人瞩目,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偏低。"先立后破"的政策基调彰显政府对于经济结构平稳过渡的重视,这也预示着新的一年里,短期和长期目标的精准平衡将促使新动能逐渐壮大、旧动能持续发力,从而带动经济稳步走向高质量发展。

  五是CPI温和上涨,PPI转正。2023年的GDP平减指数多数时间处于通缩区间,拖累项主要来自波动性较大的食品及能源价格成本。汇丰环球研究预计,2024年这两项拖累将减弱,同时房地产企稳及消费复苏将推动核心CPI通胀温和上涨至同比0.9%,整体CPI通胀为0.5%;影响PPI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但整体上大宗商品价格有上行风险,并将推动PPI升至零附近。

  全球经济增速或放缓

  汇丰环球研究首席亚洲经济学家兼亚洲联席主管范力民(Frederic Neumann)认为,2024年全球整体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但目前看来出现严重经济衰退的概率不大。汇丰环球研究预测,2024年美国GDP增速可达1.7%,全球为2.4%,亚洲为4.1%,三者2023年的增速分别为2.4%、2.7%、4.4%。

  针对市场所关注的降息时点,范力民表示,过去几个月,全球通胀压力缓解的速度快于预期,对于市场而言这是利好消息,"就当前来看,全球主要央行近40年来最激进的紧缩政策已经接近尾声,但目前金融市场对于降息时点的预计过于乐观。"

汇丰环球研究预期,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的首次降息或将在2024年6月开启;就美联储而言,预计2024年的政策利率将累计下调75个基点,2025年再下调75个基点。

 

  宽松货币窗口或将打开

  随着发达经济体央行于2024年开始降息,亚州各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窗口亦将打开。印度、新加坡和印尼可能在美联储"转鸽"前就开始降息,而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则要等到2025年才开始。"整体来看,这一轮亚洲各央行降息的整体幅度并不会太大,两年后的政策利率或仍将远高于疫情前的水平。"范力民说。

  从贸易的角度来看,虽然终端需求仍相对疲弱,但近几个月韩国等电子产业出口占比较大的经济体仍有显著改善的表现。汇丰环球研究表示,2024年下半年,全球范围内也可能从去库存转向补库存,预计全年货物和服务贸易出口同比将温和增长1.8%,从而带动出口导向型的亚洲经济体进一步发展。

 

美国会两党达成支出协议以避免政府"停摆"

 

  据悉,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约翰逊1月7日表示,国会两党领导人当天就一项总额达1.59万亿美元的支出协议达成一致,为联邦政府避免在1月19日因资金不足陷入部分"停摆"铺平道路。

  约翰逊当天在写给国会议员的信中说,该协议为2024财年(2023年10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制定了支出计划,其中8860亿美元用于国防支出,7040亿美元用于非国防支出。

  不过,按照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民主党人舒默和众议院民主党领袖杰弗里斯当天发表联合声明中的说法,2024财年非国防支出预算为7727亿美元,金额与约翰逊公布的数字有所出入。一名国会民主党议员助手表示,两者差额为"调整部分",包括在当天的协议里。

  美国总统拜登在两党达成协议后发表声明说,支出协议"让我们离防止不必要的政府'停摆'又近了一步"。他呼吁国会共和党人必须停止威胁让政府陷入"停摆",履行其基本责任。

  拜登还提及他于2023年10月向国会提出的包括援助以色列和乌克兰资金在内的特别拨款请求。他敦促国会共和党人尽快批准该请求。

  美国联邦政府大部分机构即将在1月19日因运转资金耗尽而陷入"停摆",剩余机构的运转资金将在2月2日耗尽。分析人士指出,尽管该协议推动了潜在拨款法案的立法进程,但并非表明国会两党已弥合分歧。约翰逊在信中坦言,协议达成的开支水平"不能让所有人满意",也不能像部分议员预期的那样削减开支。因此,联邦政府"停摆"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美国12月CPI涨幅超预期

 

  据报道,在美联储本月底召开2024年首次议息会议之前,美国一项重要的通胀数据出炉。1月11日,美国劳工部披露,2023年12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0.3%,涨幅较去年11月上涨了0.2个百分点且高于市场普遍预期。

劳工部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CPI同比增长3.4%,涨幅较前一个月的3.1%有所扩大,且远高于美联储设定的2%通货膨胀目标。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后,核心CPI环比上涨0.3%,涨幅较前一个月持平;同比涨幅为3.9%。

 

 

  具体来看,当月能源价格继前两个月下滑后出现上涨,环比涨幅为0.4%。其中,汽油价格增长0.2%,电力价格上涨了1.3%。食品价格环比增长0.2%,涨幅较前一个月持平。占CPI比重约三分之一的居住成本环比上涨0.5%,增幅较前一个月扩大0.1个百分点。2023年全年,该指标涨幅达到6.2%。

  分析人士认为,当天发布的数据表明,美联储抗击高通胀的道路并不平坦,反通胀进展仍然缓慢,美国通胀水平不太可能出现直线下降至2%的情形。尤其是居住成本仍然居高不下,或抑制美联储降息的节奏。

  几位美联储官员在近期的公开表态中避免承诺将实施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纽约联储主席威廉姆斯表示,美联储仍未实现通胀目标,现在谈及降息为时尚早,"限制性"政策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美联储理事鲍曼则表示,美联储还未走到降息那一步,通胀上行风险依然存在。如果通胀走势发生逆转,"我仍愿意在未来的会议上提高联邦基金利率"。

 

匈牙利2023年外国直接投资额创新高

 

  据悉,匈牙利外交与对外经济部长西雅尔多·彼得1月4日表示,匈牙利2023年获得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超130亿欧元,创历史新高。

  西雅尔多在社交网站发布视频说,匈牙利创纪录的外国直接投资额是在全球经济遭受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实现的。匈牙利去年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是2022年的两倍,这些投资可创造约1.9万个就业岗位。

  西雅尔多说,匈牙利2023年获得的大部分外国直接投资来自中国。中国汽车制造企业比亚迪计划在匈南部城市塞格德建设一个新能源乘用车整车生产基地,这将是该国第六家此类工厂。

  西雅尔多表示,匈牙利成功吸引了大量电动汽车行业投资,有望拥有世界第二大动力电池生产能力,这将助力匈牙利在绿色环保汽车领域成为"欧洲冠军"和全球领导者之一。

 

任寿根:从十七世纪荷兰金融强国的历史经验说开去

 

证券时报1月12日刊发经济学教授、西方经济学博士生导师任寿根撰写的文章指出,人类历史上一次巨大的突变发生在15世纪。15世纪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世纪,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自15世纪之后,一些国家陆续成为世界的中心。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是世界的中心,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的中心,18世纪、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的中心,20世纪美国成为世界的中心。这些国家之所以能先后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其中的关键之一在于先后成为世界金融强国。荷兰、英国和美国等世界强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显示,一国要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仅仅成为制造业强国还不够,还必须成为金融强国。建设金融强国是一个大国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曾经说过,1648年的荷兰,已经达到商业繁荣的顶点。作为一个欧洲小国,荷兰能成为17世纪世界的中心,是一个奇迹。在17世纪末期,沙皇彼得大帝曾假扮成下士,到荷兰学习造船技术。可见,当时的荷兰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是非常高的。作为一个曾经的世界最强大的国家,荷兰有多小呢?其土地面积相当于两个半北京,总共4万平方公里。而且,荷兰被称为尼德兰,尼德兰的意思为“低地”,荷兰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在海平面以下,所以荷兰是一个典型的低地国家,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饱受海水侵袭的国家。荷兰的人口也不多。17世纪中叶荷兰人口不足200万。即使是今天的荷兰,其人口也只有1800万,相当于一个国际一线城市的人口,没有北京人口多,和深圳人口差不多。17世纪荷兰能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其关键之一为建设金融强国。

  17世纪荷兰建设金融强国有多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其一,阿姆斯特丹成为当时顶端型国际金融中心。1609年阿姆斯特丹银行的成立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对阿姆斯特丹成为17世纪顶端型国际金融中心起了核心作用。其二,金融发展始终面向全球。金融市场涉及的范围越大,金融发展的机会就越多,金融发展的速度就越快,金融发展质量就越高。荷兰金融发展吸取了当年意大利的教训,准确把握当时世界发展出现的新机会,不只是面向某个区域,而是面向世界,尽量把“触角”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不断扩大金融交易的业务地域或市场范围,持续开拓新的市场。其三,大力发展股票市场,将资本市场发展成为财富市场,而非单一的融资市场。荷兰股票市场建立之初,主要交易的是荷兰东印度公司股份等优质资产,而且,股份持有者可将其作为抵押品获得具有优惠利率的借款。一国股市上市交易的主要为优质资产这点对于股市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正是由于股市交易的资产主要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份,所以股份持有者绝大多数都为长期投资者。荷兰东印度公司IPO之后,没有进一步在市场融资,并给予投资者丰厚的红利回报。据史料记载,17世纪一位持有该公司股票近半个世纪的股东获取的年均回报率近30%。17世纪荷兰已经有了证券交易印花税。此外,17世纪荷兰严厉打击市场做空行为。荷兰股票交易市场刚建立,一个叫勒梅尔的人就开始做空市场,当时的荷兰当局通过决议限制做空行为。其四,建立期货市场。荷兰的期货市场发展很早,在17世纪或更早以前就有了。有两位学者对荷兰当年期货市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一位是维加,另一位是品托,两位学者的著作让投资者掌握了金融衍生证券的定价原理,对促进当时荷兰期货市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五,金融发展始终与实体经济发展融合。在这点上,荷兰也吸取了当年意大利的教训。17世纪金融发展的出发点为服务国际贸易、服务对外经济业务。17世纪,荷兰根据自己的国情,扬长避短,选择通过大力发展商业贸易积累财富,而当时荷兰各项金融业务始终围绕服务商业贸易来开展,全力支持商业贸易的发展。其六,金融发展始终依靠金融创新。如发展债券市场。再如,推动金融发展“平民化”,17世纪荷兰金融发展出现一股新的浪潮,即金融投资不再限于富裕阶层,中低收入者也可参与金融和投资活动。

  根据世界经济和金融发展的新潮流和新趋势,结合本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现状,中国建设金融强国,可以创造性吸收荷兰等国金融强国的历史经验,抓好以下几个关键:

  一是加速推进具有世界影响力或顶端型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从世界金融史的发展经验看,所有的金融强国,都拥有顶端型国际金融中心。17世纪荷兰是世界的中心,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阿姆斯特丹是世界的中心。17世纪荷兰能成为金融强国的一个关键是阿姆斯特丹成为顶端型国际金融中心。顶端型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是实现金融强国的首要条件。一国顶端型国际金融中心的存在,能极大地增强该国金融发展的辐射力、吸引力、影响力,能极大地提高该国金融业务国际化程度。中国应在现有几大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上,集中金融资源建设顶端型国际金融中心。应充分利用香港、深圳两个国际金融中心毗邻的优势,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大发展的重大机会,加速推动深港双城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持续推进两地金融市场一体化以及两地金融业务融合式发展,创新数量更多、规模更大的两地“融合式”金融产品,吸引更多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入驻,把深港双城国际金融中心打造成世界顶端型国际金融中心。

  二是全力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一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是衡量该国金融发展强弱的核心标志。中国建设金融强国,必须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美国1944年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其中的关键为美国依赖其拥有的大量黄金储备,将美元与黄金捆绑。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美国又将美元与石油挂钩,延续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长期获得铸币税的益处。提高一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应着力于计价、结算和储备三个方面。人民币在这三个方面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国际地位,还应继续全力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应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尽可能地保持人民币长期震荡式升值的趋势。因为,如果一国货币处于长期贬值趋势,则该国货币很难获得国际投资者的青睐。此外,还应继续在合适的价位大量增持黄金。

  三是增强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17世纪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向国际国内投资者提供优质的资产,增强其资产吸引力。17世纪中叶,荷兰东印度公司拥有1.5万个分支机构,贸易额占全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显然,彼时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份是十分优质的资产。中国建设金融强国,应持续提供优质的人民币资产,从边际角度不断丰富人民币优质资产品种,提高人民币资产的国际认可度,吸引国际国内长期资本投资人民币优质资产。

  四是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任何一个国家要成为金融强国,都必须以强大的综合国力为后盾。中国应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为金融强国提供强大的后盾。一国综合国力最终表现为科技实力。中国应把握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浪潮,继续推进新能源革命和数字化革命。

  五是把握金融发展新的客观规律。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运行规律,推动金融发展应把握这些新的客观规律。例如,由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的客观现实,泡沫经济的经济周期与实体经济的经济周期发生了分离,金融发展应针对这种现象,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强自身稳定性和风险防控能力。

  六是建立强大的金融稳定基金,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应借鉴17世纪荷兰资本市场发展的经验,坚决打击肆无忌惮的恶意做空行为。应逐步建立强大的稳定性基金,一旦资本市场出现暴跌,稳定性基金应果断地大张旗鼓地介入。强大的稳定性基金的核心功能在于充当示范人,示范性“做多”市场,通过羊群效应稳定投资者的情绪并扭转投资者的负向预期,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做多市场,从而达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目的。

七是持续推动金融创新。金融强国应立足于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应立足于一国核心竞争力的获取以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一个重大方向为持续推动技术进步,继续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这也是中国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中国金融创新应服务这个关键所在。近期,国内金融发展出现一些新的趋势。比如与一些大企业相比,不少中小企业以及中低收入者违约风险反而变小,因为即使个别中小企业存在一些违约风险,由于个体贷款规模小,所占比重微不足道,造成的冲击较小。所以,金融机构应进一步优化金融结构,借鉴17世纪荷兰普惠金融发展的经验,大力发展普惠金融。

 

 

投资分析点评

 

▲衢州国资拟30亿接盘新湖中宝18.43%股权

 

  据报道,在行业寒冬之下,以地产和金融为主业的新湖集团资本版图将有所收缩。1月8日晚间,曾是温州首富黄伟控制的新湖集团旗下最重要的上市公司新湖中宝(600208.SH)发布公告,控股股东新湖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浙江恒兴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拟向衢州智宝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衢州智宝)转让所持公司18.43%的股份,转让价款合计现金约30.06亿元。

  衢州智宝成立于2024年1月,由衢州工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衢州工业)、衢州智纳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出资成立,分别持股99.9971%和0.0029%,实控人为衢州市国资委。目前,衢州工业也是新湖中宝股东衢州市新安财通智造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新安财通)的控股股东。

  此次股权转让完成后,实际控制人黄伟及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新湖中宝24.16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28.39%;衢州智宝及关联方新安财通合计持有新湖中宝24.28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28.54%,以0.15%的微弱持股优势成为新湖中宝第一大股东。

  事实上,这并非新湖中宝初次与衢州国资方面接触。新湖中宝先是在2021年将注册地迁至衢州,又在2023年初向新安财通转让10%股份,而新安财通的大股东衢州绿色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是国资衢州工业的全资子公司。当时的转让价格为2.64元/股,转让价款合计约22.7亿元。

  通过这两次股权转让,新湖中宝共收到约52.7亿元的现金。

  值得注意的是,新湖中宝方面表示:上市公司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将继续保持稳定。黄伟及其一致行动人仍能控制上市公司董事会,因此本次股权转让不会导致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

  衢州国资取得控股权但未谋求实际控制权,分析员认为相关交易可能意在纾困本地企业或是配合招商引资落地。衢州国资近一年已累计通过股权交易向新湖集团输血52亿余元。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1月9日表示:"新湖中宝具有很强的标杆性,在当年房地产行业扩张时期是非常积极的一家黑马型企业,现在新湖中宝也是去地产化的非常典型的企业,说明行业明显发生了变化,向国资转让股权是非常好的出路,也是值得肯定的。"

  事实上,早在4年前房地产行业仍在上升期之时,新湖中宝就开始向融创中国、绿城中国等转让了华东和东北地区的地产项目,套现近200亿元,"去地产化"在当时被认为是新湖中宝断臂求生的选择。新湖中宝在2023年半年报中这样表示:"公司积极寻求合作机会,着力转型升级。"

 

▲新凤鸣拟200亿元投建新材料项目

 

  1月10日晚间,新凤鸣(603225)发布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中鸿新材料拟投资建设年产250万吨差别化聚酯纤维材料、10万吨聚酯膜材料项目,项目总用地约1080亩,总投资约200亿元。

  根据公告,此次投资建设新材料项目,旨在进一步强化洲泉基地产业集群和生产力量。

  新凤鸣是中国化纤行业重点企业之一,创办于2000年2月,总部位于浙江桐乡洲泉,下设浙江桐乡、湖州、平湖、江苏徐州四大基地二十余家子公司。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公司已形成"PTA-聚酯-纺丝-加弹"产业链一体化和规模化的经营格局。

  截至2023年8月,新凤鸣PTA、涤纶长丝、涤纶短纤年产能分别为500万吨、740万吨、120万吨;其中涤纶长丝市场占有率超12%,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涤纶长丝制造企业之一。

  在聚焦核心主业的同时,新凤鸣在2023年6月启动印尼炼化项目,进军炼化市场以打开第二成长曲线。2023年6月27日,新凤鸣宣布启动"泰昆石化(印尼)有限公司印尼北加炼化一体化项目",并携手桐昆股份合力推进该项目。中国银河证券表示,近些年,我国PX高度依赖进口、醋酸价格波动较大等制约纺织产业发展,向上游产业链延伸、打造全产业链有助于企业稳健、高质量发展。该次双方合作,有助于加快推进项目落地,不断完善产业链一体化。

 

▲粤水电拟投资约20亿元在勃利县开发风电项目

 

  据悉,粤水电(002060)1月11日晚间公告,公司当日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人民政府签订勃利县400MW风力发电项目投资框架协议。公司拟在勃利县境内开发装机规模400MW风力发电项目,估算总投资约20亿元。

  协议显示,粤水电将委托下属企业广东粤水电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推进后续投资合作事宜。粤水电需在该协议自签订之日起半年内,取得项目预核准批复。勃利县人民政府可依法依规协助公司开展项目前期选址、环境敏感性因素排查、数据搜集等前期基础工作。

  公告提示,该协议为开发合作的框架性协议,风力发电项目的实施须取得项目核准批复。

  粤水电是广东省国资委监管的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粤水电坚持工程建设和清洁能源投资双主业协同发展,同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装备及建筑装备制造,旨在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新型城乡建设建造服务运营商和清洁能源投资开发运营商。

  据了解,去年以来,粤水电在新能源发电相关业务上投资布局频频:

  2023年9月8日,粤水电公告,全资子公司新疆粤水电能源有限公司与甘肃省兰州新区管理委员会签订合同书。新疆粤水电拟由全资子公司兰州粤水电能源有限公司在甘肃省兰州新区投资建设100兆瓦新能源发电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

  另据粤水电披露,公司计划或实施的投资项目包括:拟投建新疆伽师500MW光伏治沙项目,动态总投资18.5亿元;投建新疆阿瓦提100MW光伏项目,动态总投资4.27亿元;投建广东韶关乳源大布风电场三期30MW项目,动态总投资2亿元;投建佛山电器照明股份有限公司高明分公司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动态总投资6195.8万元。

2023年12月28日,粤水电发布公告称,东南粤水电拟以自有资金287万元向尤汶新能源(荆门)有限公司(简称"尤汶荆门")收购荆门一汶100%股权。股权收购完成后,东南粤水电全资控股荆门一汶,并拥有荆门市京山市产业园内四个项目。

 

  ▲安徽国资携手蔚来计划共建千座换电站

 

  1月11日,蔚来与安徽省能源集团、安徽省交控集团等各方合资成立的中安能源(安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安能源")在合肥正式揭牌。

  揭牌仪式后,安徽省能源集团、安徽省交控集团和蔚来签署《共同推进开放共享的储充换体系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未来各方的合作将以中安能源作为平台开展:各方将支持中安能源有序推动1000座储充换一体式换电站建设,共同推进开放共享的新能源汽车储充换网络布局,进一步促进换电网络开放互通。此外,三方还将在储充换产业涉及的电池标准、充换电技术、电池资产管理及运营、新型电力系统合作、储充换设备生产制造相关供应链合作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战略合作。

  中安能源注册资本16亿元。其第一大股东安徽省能源集团持股比例达31.5%,并列第二大股东国轩高科(002074)、武汉蔚来能源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各为19.25%。此外,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金、皖天然气(603689)、安徽省皖能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持有一定股份。

  皖能集团是安徽省政府授权的投资经营机构和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已形成电力、天然气、金融三大产业互动协同发展;安徽省交控集团是安徽省统一的高速公路投资运营管理平台,其运营的高速公路里程在安徽全省的占比超过90%。双方将在能源、电力、交通等方面提供充分资源,结合蔚来充换电技术和运营经验,有利于迅速在安徽布局能源服务体系,包括在高速服务区铺设换电站。

  在中安能源揭牌仪式之后,江汽集团、奇瑞汽车分别与蔚来签署了《换电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此次合作中,江汽集团、奇瑞汽车将与蔚来在换电电池标准建立、换电技术、换电服务网络建设与共享、建立高效的电池资产管理机制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江汽集团还计划在后续规划的新能源车型中与蔚来深度合作,推出"可充可换可升级"车型,全面提升用户加电体验。

  自去年以来,蔚来持续围绕换电业务推进与各家车企的合作。本次蔚来与江淮、奇瑞的签约,是继长安、吉利之后,蔚来换电业务再次与同行车企达成的战略合作。

 

▲旗滨集团547名员工跟投入股子公司

 

  1月7日晚,旗滨集团(601636)公告了控股子公司湖南旗滨光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旗滨光能")跟投及股权转让实施进展。公告显示,旗滨集团以及项目管理团队核心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等547名员工,通过17个员工跟投平台跟投旗滨光能,耗资高达5.47亿元。算下来平均每位员工跟投资金约100万元。

  2023年11月,旗滨集团公告,拟通过股权转让方式对旗滨光能实施跟投机制,计划向17个员工跟投平台合计转让持有的旗滨光能15.503%股份,转让价款为5.64亿元。

  旗滨集团表示,实施此次跟投机制是为了促进公司光伏玻璃业务板块加快发展,建立投资项目风险与收益共担共享机制。

  根据公司项目跟投管理要求,拟由公司及项目管理团队核心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等员工设立的员工跟投平台,对旗滨光能实施跟投,员工跟投平台对旗滨光能的跟投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实施。

  旗滨光能的员工跟投平台包括宁海旗昭新能源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宁海旗平照明器具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宁海旗兴玻璃制品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宁海旗森人力资源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17家合伙企业。

  原定参与旗滨光能跟投的员工共计565人,其中旗滨集团参与旗滨光能项目跟投的人员146人,旗滨光能项目团队参与跟投的人员419人。

  按照565人计算,5.64亿元跟投资金,平摊到每位员工头上大约100万元。而根据公告,这5.64亿元巨额跟投资金来源均为跟投人员自筹,公司及子公司不得向跟投人员提供垫资、担保、借贷等财务资助。

  1月7日的最新公告显示,最终确认参与旗滨光能跟投的员工共计547人。其中旗滨集团参与跟投实际缴款的人员151人,旗滨光能项目团队参与跟投实际缴款的人员396人。

  其中,旗滨集团现任董监高人员本次跟投的金额合计4460万元,占跟投总金额的8.15%。参与旗滨光能跟投实际缴款的董监高包括公司董事长张柏忠、董事兼总裁凌根略、财务总监杜海、董事会秘书邓凌云等人。

  员工跟投平台认缴的本次跟投(股权转让)价款合计5.47亿元,跟投平台受让公司持有的旗滨光能15.0399%的股权。

  据了解,旗滨集团主要从事玻璃产品研发、制造与销售。其玻璃业务涉及玻璃及玻璃深加工、光伏玻璃、电子玻璃、药用玻璃研发生产等,也是国内建筑原片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

旗滨光能是旗滨集团光伏玻璃产业协同和发展的平台,主要生产光伏玻璃及深加工。2016年11月成立的旗滨光能位于郴州市。

  除了上述员工参与对旗滨光能的跟投外,旗滨集团实控人俞其兵控制的宁海旗滨科源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也拟以货币资金受让旗滨集团持有的旗滨光能13.749%股权,价格为5亿元。

  1月7日公告显示,公司已经收到宁海旗滨科源支付的5亿元股权转让款。

上述股权转让事项完成后,旗滨集团将直接持有旗滨光能71.21%股份,员工跟投平台持股15.0399%,俞其兵控制的宁海旗滨科源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13.749%。

 

  ▲LG电子将在2024年投入76亿美元用于研发和资本支出

 

  据报道,LG电子1月11日发布声明称,该公司计划在2024年投入约10万亿韩元(约合76亿美元)用于研发活动和资本支出。

  根据LG电子的官方声明,该计划将涵盖多个领域,包括人工智能、物联网、5G通信和可持续技术等。LG电子表示,此次投资是其长期战略的一部分,旨在确保公司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领先地位。公司还计划通过优化运营和提高效率来确保投资回报。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上海市企联公布2021-2022年度"上海市优秀企业家"榜

 

  1月10日,由上海市经信委、市国资委指导,上海市企业联合会、市企业家协会举办的"2021-2022年度上海市优秀企业家"评选表彰大会举行。博泰车联网董事长应宜伦(应臻恺),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素心,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孔军等20位企业家获评"上海市优秀企业家"称号,宏茂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付永朝等10位企业家荣获"上海市优秀企业家"提名奖。

  这次评选旨在激发企业家在新时代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勇于开拓、积极作为,为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2021-2022年上海市优秀企业家"评选表彰活动于2023年5月15日启动,采取企业自荐、组织推荐和专家举荐等报名方式,通过资格初审、专家复审、信用征询、社会公示、评委终审和专项报批等评选程序。在30位企业家表彰名单中,国企占比35%,民企占比50%,外企占比15%。表彰名单中有6位女企业家,占比达到20%。

  本次评选按照"坚守家国情怀、坚持创新驱动、坚持诚信守法、履行社会责任、拓展国际视野"五项评选条件,坚持好中选优,坚持不同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体现了较全面的覆盖和比较好的结构。

  同时,本届评优提高了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获奖比例,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占比高达50%。博泰车联网、理想晶延半导体、昊海生物科技等一批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位列其中。

 

▲荣旗科技终止收购宁德中能60%股权

 

  据悉,荣旗科技(301360)1月8日晚间公告显示,荣旗科技此前拟通过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林立国、胡文、林淑钰、刘俊英合计持有的宁德中能电子设备有限公司60%股权,此事项构成重大资产重组。经公司充分审慎研究及与相关交易对方友好协商,同意终止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荣旗科技于2023年4月25日在创业板上市,主要从事智能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公司核心产品智能检测装备,主要服务领域为消费电子与新能源动力电池两大领域。在消费电子领域主要服务的客户系苹果、亚马逊、Meta及其相关的各大EMS厂商。在新能源领域主要服务的客户系宁德时代及其上游供应商。

  2023年8月7日晚间,荣旗科技公告,公司与宁德中能及其股东签署了《收购意向协议》,拟以现金方式收购标的公司自然人股东林立国、林淑钰、胡文和刘俊英合计持有的标的公司60%股权。

  宁德中能成立于2019年,属于锂电设备行业,主要向客户提供涂布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2023年9月7日,荣旗科技正式披露重大资产购买预案。方案显示,宁德时代是宁德中能主要的最终客户,对前者的销售额占宁德中能销售收入的比例可达90%以上。

  荣旗科技当时表示,通过股权收购,公司可以减少市场拓展及内生发展的资金与时间成本,尽快完成与新能源行业现有业务的整合,深化与宁德时代等大型锂电池制造企业的业务合作,加快向新能源汽车锂电池行业拓展,寻求公司产品在新能源行业的多元化应用,扩大上市公司在智能装备制造业的品牌影响力。

  荣旗科技终止此次重组早有征兆。2023年12月8日,荣旗科技在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进展公告中提及,鉴于近期锂电市场供需情况变化较快,未来发展趋势需要进一步研判,截至该公告披露之日,公司及有关各方正在积极结合当前锂电市场情形,详细论证本次交易安排,具体方案仍在谨慎筹划论证中。

在1月8日晚间公告中,荣旗科技表示,交易各方对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交易方案进行了多次论证和协商,但未能就交易的最终方案达成一致,同意终止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普源精电拟收购耐数电子逾67%股权

 

  据悉,普源精电(688337)1月8日晚间公告,公司拟发行股份向北京耐数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耐数电子")股东购买耐数电子67.7419%的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

  具体来看,普源精电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向吴琼之、孙林、孙宁霄、金兆健、许家麟、刘洁、邢同鹤共7名交易对方购买耐数电子67.7419%的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标的资产的最终交易价格将以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结果为基础,经交易双方充分协商确定。标的资产相关审计、评估工作完成后,上市公司将与交易对方签署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协议之补充协议,对最终交易价格和交易方案进行确认,并在重组报告书中予以披露。

  耐数电子专注于智能阵列系统的研发与应用,为遥感探测、量子信息、射电天文、微波通信等领域提供专业的电子测量设备及系统解决方案。

  普源精电介绍,本次交易后,上市公司将与耐数电子在遥感探测、量子信息、射电天文、微波通信等特定行业形成积极的互补关系,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实现技术与业务上的有效整合,强化公司在射频工程系统和测控系统领域的技术研发实力。

  此外,普源精电还在积极扩充电子测量业务产能规模。2023年5月30日晚间,普源精电发布定增预案称,公司拟发行股票不超过1000万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9亿元,用于马来西亚生产基地项目、西安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本次投资主要为提升产能规模以满足全球市场交付需求。

  普源精电于2022年4月在科创板上市。

 

▲鼎龙科技收购控股子公司剩余40%股权

 

  1月7日晚间,鼎龙科技(603004)发布公告,公司拟以自有资金2954.1万元收购控股子公司鼎利科技少数股东双利科技持有的40%股权。收购完成后,鼎利科技将成为公司全资子公司。

  鼎利科技成立于2019年12月16日,经营范围包括高档化妆品系列材料、聚合物材料、新型助剂及有机中间体(除化学危险品及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及销售;化工产品研发及其技术转让。

  从鼎利科技的股权结构看,本次股权收购前,鼎龙科技、双利科技分别持有60%股权、40%股权。收购后,鼎龙科技将持有鼎利科技100%股权,双利科技不再持有鼎利科技股权。

  鼎龙科技于2023年12月27日在上交所挂牌交易。招股书显示,鼎龙科技不仅是全球最主要的染发剂原料生产商之一,还是欧莱雅、汉高、科蒂等全球知名企业的染发剂原料供应商。

  鼎龙科技IPO募集资金总额9.89亿元,扣减发行费用1.21亿元后募集资金净额为8.68亿元,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年产1320吨特种材料单体及美发助剂项目,并补充流动资金。

  鼎龙科技在招股说明书中谈及未来发展规划时表示,公司未来仍将聚焦于精细化工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立足现有优势产品,进一步加强新产品开发,在巩固染发剂原料行业领先地位和特种工程材料单体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维护好植保材料相关客户,并重点拓展高附加值的功能性化学品,继续向高端化、规模化、系列化延伸。

  鼎利科技作为鼎龙科技的第二生产基地,职能在于"补短板、弥弱项",主要负责生产公司产品矩阵中相对基础的产品,能较好地补充公司产能,是上市公司产能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鼎龙科技表示,为了加快公司产业链一体化布局,更好地实现产业协同,提高管理决策能力和经营效率,提升公司的综合实力,并基于对鼎利科技未来发展的信心,公司拟收购鼎利科技40%股权,实现对鼎利科技100%持股,本次交易有利于实现公司整体资源的有效配置。

 

  ▲五洲新春拟参与洛轴公司13%股权公开摘牌受让

 

  据悉,五洲新春(603667)1月9日晚间公告,洛阳国宏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国宏集团")公开挂牌转让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洛轴公司")13%股权,公司与河南澳洛赋豫精密制造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共同组成联合体,参与洛轴公司13%股权的公开摘牌受让,其中公司拟直接受让比例8.4972%,对应公开挂牌转让底价投资额为2.31亿元。

  公告称,成立于2004年12月的洛轴公司,在风电轴承和盾构机轴承领域国内领先,本次拟对洛轴公司的战略投资有利于公司风电滚子产品市场的开拓以及双方的技术互补。

  另外,五洲新春提示本次对外投资的风险称,公司尚需与相关意向受让方签署《联合受让协议》,该联合体能否被确定为最终受让方并与转让方达成一致及顺利交割存在不确定性。

  五洲新春是一家集研发、制造、营销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集团,涵盖精密锻造、制管、冷成形、机加工、热处理、磨加工、装配的轴承、精密零部件全产业链企业。公司主要产品包括轴承产品、汽车零部件及热管理系统零部件。

 

  ▲科大讯飞拟分拆医疗板块赴港上市

 

  1月9日晚间,综合性人工智能企业科大讯飞(002230.SZ)公告分拆医疗业务子公司讯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讯飞医疗")至港交所上市。上市将发行不超过2008.99万股,即发行扩大后总股本的15%,若行使全部超额配售权,讯飞医疗最多可发行2310.34万新股。

  科大讯飞在公告中表示,分拆完成后,科大讯飞仍将维持对讯飞医疗的控制权。讯飞医疗将通过香港资本市场获得融资,这有助于讯飞医疗继续保持医疗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并提高其国际影响力。而科大讯飞将重点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及通用大模型和其他主要应用场景的产品的布局。

  讯飞医疗成立于2016年5月,以打造"每个医生的AI诊疗助理、每个人的AI健康助手"为使命,基于国际领先的医学语义计算、文本理解、知识推理、数据挖掘等核心技术,打造人工智能医疗解决方案体系,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患者和居民等医疗行业从业者的广泛需要,实现从疾病预警、早筛、诊断、治疗与疗效评价、诊后与慢病管理的医疗全流程覆盖。

 

▲中植集团破产清算获法院正式受理

 

  1月5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披露,债务人中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为由,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该申请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的破产原因,故于2024年1月5日裁定受理中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破产清算申请。

  据悉,中植集团创建于1995年,总部位于北京,2001年以后开始进军金融领域,在资本市场上构筑起纷繁复杂的"中植系"资本版图。高光时期,"中植系"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万亿元,控制大量金融机构,横跨多个产业领域。

  2023年11月25日,平安北京朝阳微信公众号称,近期,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依法对"中植系"所属财富公司涉嫌违法犯罪立案侦查,对解某某等多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为全面查清案情、全力追赃挽损,请投资人进行报案登记。

  2023年11月22日,中植集团发布的《致投资者的一封致歉信》显示,根据初步尽调,集团已严重资不抵债,存在重大持续经营风险,短期内可用于兑付债务的资源远低于整体债务规模。一是按照中介机构模拟合并口径测算集团总资产账面金额约2000亿元,由于集团资产集中于债权和股权投资,存续时间长,清收难度大,预计可回收金额低,流动性枯竭,资产减值情况严重;二是债务规模巨大,剔除保证金后相关负债本息规模约为4200亿元至4600亿元。

  中植集团称,2021年12月18日,中植集团实控人解直锟猝然离世。多位高管和核心人员先后脱岗或者离职,加之集团及旗下企业高度依附于原实控人决策,导致内部管理面临失效状态。集团在岗人员通过调整组织架构和机制,采取一系列自救措施,努力扭转经营困境,但成效不及预期。

  中植集团的破产或将对资本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2023年11月29日,A股上市公司美吉姆、*ST天山发布公告称,董事长失联。回顾两名董事长的履历,均有"中植系"相关公司的任职背景。

  据不完全统计,除已退市的宝德股份,"中植系"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曾达到8家,分别为ST宇顺、*ST天山、准油股份、凯恩股份、美吉姆、康盛股份、美尔雅、皓宸医疗。如今,已有至少5家公司脱离了"中植系"或正进行相关的筹划。若再统计"中植系"曾参股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或不低于30家。

  2023年以来,多家A股上市公司公告"踩雷"中植系旗下金融机构。据不完全统计,仅中融信托一家,就有近20家上市公司公告逾期兑付风险。

 

▲慧与140亿美元收购瞻博

 

  据报道,企业网络领域迎来近年来规模最大的收购案。1月9日,慧与科技(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HPE)宣布将以全现金交易收购网络设备制造商瞻博网络(Juniper Networks),以完善该公司的人工智能(AI)产品。

  据了解,此次交易收购价为每股 40 美元,股权价值约为 140 亿美元(IT之家备注:当前约 1003.8 亿元人民币),以瞻博网络 1 月 8 日收盘价 30.22 美元计算溢价 32.4%。

  慧与是一家全球化边缘到云公司,重点发展云计算解决方案、做企业业务,于2015年从惠普(HP)的个人电脑和打印机业务中拆分出来,独立上市。

  瞻博网络是一家网络通讯设备公司,作为思科(Cisco)的竞争对手成立于1996年,于1999年上市,致力于提供可以改变人们的联系、工作和生活方式的网络体验。

  慧与科技在声明中称,与瞻博网络的合并将推动慧与科技的产品组合快速增长,并加强高利润的网络业务,以增加慧与科技的盈利能力,预计此次收购将使慧与科技的网络业务增长一倍,交易完成后的第一年将为慧与科技带来正向每股收益和自由现金流。

  该交易将通过 140 亿美元定期贷款的融资承诺提供资金,并可能在 2024 年底或 2025 年初完成,具体取决于监管机构的批准。

  不过,花旗银行分析师也提醒,这将是慧与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笔交易,而慧与在大型收购整合方面的经验令人担忧。2011年,在分拆成两家上市公司之前,惠普曾斥资111亿美元收购了英国软件公司Autonomy,而后来Autonomy被证实采用了不当手段虚报营收。

 

▲英特尔拟收购汽车芯片企业Silicon Mobility

 

  1月10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英特尔宣布将收购汽车创业公司Silicon Mobility。

  Silicon Mobility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智能电动汽车能源管理SoC的无晶圆厂的芯片和软件公司。英特尔计划收购Silicon Mobility,以采用其先进技术提升电动汽车能源管理的AI效率。该交易尚待监管部门批准。

英特尔副总裁、汽车事业部总经理Jack Weast表示:"英特尔正采取'整车'方式来解决行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借助AI解决方案推动整个汽车平台的创新,助力行业向电动汽车转型。对Silicon Mobility公司的收购不仅契合我们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也将满足行业对能源管理的关键需求。"英特尔没有透露这家公司的收购价格。

 

管理视点

 

在选择CEO上,大型家族企业为什么更成功?

 

哈佛商业评论1月12日刊发由费洛迪,卡莉·格林,桑尼·伊克巴尔,雷格·纳格尔撰写的工作论文“让家族企业基业长青”(Making Family Businesses Great in Perpetuity)指出,家族企业以裙带关系和继任内斗等被人熟知,特别是在任命新CEO时。当然,现实中确实有类似情况。然而当一个研究团队着手帮助家族企业改善领导层过渡时发现,大型家族企业的继任实践比非家族企业好得多——新任命的人掌权后在几个指标上都表现出色。“这完全颠覆了我们的预期。”研究团队成员、全球人才顾问费洛迪(Claudio Fernández-Aráoz)说。

  研究人员分析了美国和加拿大58家大型家族企业的所有CEO更替和随后的结果——这些企业在2010年至2018年的某个时间点收入达到或超过了10亿美元;家族投票权至少达到12.5%;家族成员担任管理、股东或董事。他们还研究了相同行业和地区的1406家标准普尔1500指数公司,分析涵盖了从1994年到2020年的3000多次更替。结果表明,在任命新CEO后的三年里,家族企业的现金流改善幅度远超其他企业,平均高出整整一个百分点。家族企业面临的风险要小得多,现金流表现的变化只有非家族企业的62%。而且它们的高业绩几率更大,低业绩几率更小,从而提高了举债能力。

  根据分析和数十年的经验,费洛迪和同事们确定了推动这些公司成功的几个因素。

  最佳成功实践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些做法在家族企业中并不普遍。考察较小家族企业的CEO更换和结果时,研究人员发现了截然不同的情况:这些企业84%的CEO是家族成员,而大型家族企业中这一比例只有13%。小型企业没有取得同样优异的结果,不过也可以从以下指导中受益。

  积极主动、战略性地处理继任问题。研究中的非家族企业通常是在经营业绩急剧下滑和现金流风险急剧上升后被动雇用新领导者。在领导层过渡之前的几年中,他们的经营收入平均下降了一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大型家族企业在更换CEO时并未考虑短期业绩问题,这反映出他们更加注重战略,时间跨度也更长。

  引入几位高度参与的长期董事,并授权他们领导这一进程。研究中,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从组织内部任命CEO的比例相近,约为70%。但大型家族企业在随后三年的表现要比非家族企业好得多,现金流表现更好,风险也更低。研究人员总结说,这是因为领导调查工作的家族成员通常比专业董事会成员对内部前景有更深入的了解。非家族企业也可以找到类似优势,那就是寻找真正有上进心的董事,让其中一些人留任比常规更长的时间,并授权他们参与评估候选人。长期和短期董事的组合可以加强继任实践,同时为新声音留出空间,特别是来自历史上代表性不足的群体成员的声音。

  研究中的大型家族企业也更善于引进成功的外部人士。其内部和外部聘用的CEO产生的现金流风险都很低,而非家族企业中外部聘用的这一风险比内部聘用的高出27%。与非家族企业相比,家族企业外部聘用的CEO获得最佳现金流表现的几率相同,表现不佳的几率较小。

  研究人员表示有几种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如前所述,与非家族董事相比,长期担任家族董事的人通常具备更广阔深刻的视角,了解组织的真正需求。其他学者的研究表明,在面试和评估候选人时,最重要的能力预测因素之一是动机。家族成员通常更有发言权,他们会有特别强烈的动机做出正确选择。比如威廉·福特(William Ford)就大力参与了CEO的选拔,并最终在2006年聘用了艾伦·穆拉利(Alan Mulally),而他使汽车公司恢复了盈利。让一些坚定的董事会成员长期任职,也能帮助非家族企业进行外部搜寻。

  不要纠结于正式的计划和文件。大多数非家族上市公司采取的方法是积累大量候选人并仔细记录自己的计划,比这更重要的其实是加倍严格的评估。之前的研究表明,在最初几个候选人后,新增候选人的价值就会急剧下降,而在十几个候选人后,其价值几乎就会消失。中田纳西州立大学(Middle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的教授格雷格·纳格尔(Greg Nagel)说:“你可以办场秀,选出无数候选人。但这并不会带来更好的结果。”事实上,大型家族企业越是大肆搜罗人才并向股东宣传,随后的现金流表现就越差。

  从一开始就赋予新领导者权力。大型家族企业不仅会任命更有能力 的 CEO ,而且从第一天起就会为他们的工作提供更多支持,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对这个人有更深的了解和信任。研究人员对在公司董事会工作不到一年的内部 CEO (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这种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型家族企业的领导者立即着手成功进行重大企业投资的频率是非家族同行的三倍。 Egon Zehnder 公司的顾问兼核心研究员桑尼 · 伊克巴尔( Sonny Iqbal )解释说: “ 家族成员和长期任职的董事非常了解新任领导者。无论在董事会任职多长时间,他们都一直在关注这些领导者。因此他们非常信任对方,并愿意给予他们相当大的自由。 ”

  研究结果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参考。研究人员发现,当家族企业引入外部CEO时,市场会支付一定溢价——但这并不合理,因为大型家族企业的内部CEO同样表现出色。此外,“大型家族企业稳定的现金流表现使其价值比同类非家族企业高出约 13%”,合作研究员,田纳西州综合退休系统(Tennessee Consolidated Retirement System)证券主管卡莉·格林(Carrie Green)说:“但这并没有反映在他们的股价上。”研究人员总结说,通过借鉴大型家族企业的成功经验,小型家族企业和各种规模的非家族企业都可以提高任命高绩效CEO的机会,而投资者也可以通过关注这些经验对组织结果的影响,做出更明智的投资。

 

信息化建设

 

财政部发文加强数据资产管理

 

  1月11日,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从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实施保障等三方面十八条内容,对数据资产管理进行引导规范。

  自2022年"数据二十条"发布后,数据资产作为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中的新兴资产类型,已在社会上形成广泛共识。但数据资产仍面临高质量供给明显不足、合规化使用路径不清晰、应用赋能增值不充分等难点,急需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

  《指导意见》明确,要以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数字经济红利、充分释放数据资产价值为目标,以推动数据资产合规高效流通使用为主线,有序推进数据资产化,加强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更好发挥数据资产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数字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蔡跃洲指出,《指导意见》从制度层面对于(公共)数据资产管理进行了系统性规范。与《"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相比,《指导意见》更侧重于对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规范和管理,在"数据二十条"确定的数据权属结构性分置框架下,《指导意见》针对公共数据的权属、使用、开发、收益、分配、价值评估等相关机制做出了更为具体明确的规定。

  对全口径数据资产作出共性指导

  财政部资产管理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指导意见》是针对数据资产这一大类资产作出的指导性规定,不区分持有主体。

  《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十二条主要任务,包括:依法合规管理数据资产、明晰数据资产权责关系、完善数据资产相关标准、加强数据资产使用管理、稳妥推动数据资产开发利用、健全数据资产价值评估体系、畅通数据资产收益分配机制、规范数据资产销毁处置、强化数据资产过程监测、加强数据资产应急管理、完善数据资产信息披露和报告、严防数据资产价值应用风险等。

  此前"数据二十条"首次提出要建立"三权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本次《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保护各类主体在依法收集、生成、存储、管理数据资产过程中的相关权益。落实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经营权权利分置要求,加快构建分类科学的数据资产产权体系。

  考虑到公共数据资产具有国有或公共属性,为避免资产流失和公共安全风险,《指导意见》有侧重地针对公共数据资产管理作出单独规范要求。比如,《指导意见》提出,明晰公共数据资产权责边界,促进公共数据资产流通应用安全可追溯。探索开展公共数据资产权益在特定领域和经营主体范围内入股、质押等,助力公共数据资产多元化价值流通。

  在蔡跃洲看来,入股和质押本质上还是对数据权属结构性分置后某类具体权益、权利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当然,《指导意见》对于公共资产权益入股、质押也是非常审慎的,专门给出了限定,即"在特定领域和经营主体范围内",而且是"探索"。这意味着,短期内以公共数据资产相关权益作为入股或质押的标的不应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支持运营主体对各类数据资产进行融合加工

  《指导意见》提出,支持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为提升履职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强化公共数据资产授权运营和使用管理。严格按照"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要求和资产管理制度规定,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可授权运营主体对其持有或控制的公共数据资产进行运营。

  《指导意见》同时要求,授权运营前要充分评估授权运营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明确安全责任。运营主体应建立公共数据资产安全可信的运营环境,在授权范围内推动可开发利用的公共数据资产向区域或国家级大数据平台和交易平台汇聚。

  《指导意见》还提出,支持运营主体对各类数据资产进行融合加工。探索建立公共数据资产政府指导定价机制或评估、拍卖竞价等市场价格发现机制。鼓励在金融、交通、医疗、能源、工业、电信等数据富集行业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数据资产开发利用模式。

  《指导意见》强调,按照"谁投入、谁贡献、谁受益"原则,依法依规维护各相关主体数据资产权益。支持合法合规对数据资产价值进行再次开发挖掘,尊重数据资产价值再创造、再分配,支持数据资产使用权利各个环节的投入有相应回报。

  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向数据资产领域

  实施保障方面,《指导意见》明确将统筹运用财政、金融、土地、科技、人才等多方面政策工具,加大对数据资产开发利用、数据资产管理运营的基础设施、试点试验区等扶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向数据资产领域;在鼓励试点上,《指导意见》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行业和企业先行先试,结合已出台的文件制度,探索开展公共数据资产登记、授权运营、价值评估和流通增值等工作。

  蔡跃洲认为,《指导意见》中提到的财政、金融、土地、科技、人才等,都是可以用于支持数据资产开发利用、管理运营的政策工具。诸如气象、地理、应急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公共数据,可以考虑先行试点。

  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表示,在数据资源利用过程中,央国企以及大型头部企业不仅具有良好的数据治理基础,也有意识和能力去实现数据要素的流转利用。"未来,为实现数据要素更有效的开发利用和管理运营,还需要在数据定价、权属分配、流转利用等方面加强业务规则制定,并在不同领域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案例,为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建设提供多方位引导。"吴沈括表示。

 

工信部就《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

 

  据悉,工信部1月9日发布《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根据征求意见稿,目标到2025年,云计算标准体系更加完善。推进修订参考架构、术语等基础标准,优先制定云计算创新技术产品、新型服务应用和重要缺失领域的关键标准。开展云原生、边缘云、混合云、分布式云等重点技术与产品标准研制,制定一批新型云服务标准,面向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信息通信、金融、政务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应用标准建设。

  到2027年,制定云计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达50项以上,基本覆盖基础、技术与产品、服务、应用、管理、安全等各类研制方向,有效满足我国产业标准化新阶段需求。结合云计算产业发展情况及各行业用户上云用云需求,推动云计算国行团标落地实施。提高国际标准参与度与转化率,协同推进互联互通与标准开放。

 

工信部等十三部门发文加快"宽带边疆"建设

 

  1月10日,工信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宽带边疆"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以边疆网络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提升重点场景网络覆盖和应用水平为目标,统筹边疆地区城乡网络建设,深化移动和固定宽带网络覆盖,加快向5G和千兆光网升级,全面提升宽带网络供给和服务能力,打通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信息"大动脉"。

  《通知》提出,到2025年底,边疆地区县城、乡镇驻地实现5G和千兆光网通达;行政村、20户以上农村人口聚居区、边境管理及贸易机构、有人居住海岛通宽带(含通光纤、通4G或通5G)比例达到100%;沿边国道和省道沿线基本实现移动网络覆盖;内海海域按需实现网络覆盖。到2027年底,边疆地区行政村、边境管理及贸易机构通5G网络比例达到95%以上;20户以上农村人口聚居区、沿边国道和省道沿线基本实现5G网络覆盖;有人居住海岛通5G网络比例达到100%;内海、领海等海域基本实现5G网络覆盖。

  为首先上述目标,《通知》还明确了七大重点任务,分别是:加快县城宽带网络升级、加强乡村宽带网络建设、推进道路移动网络覆盖、增强边境管理机构和边贸区域网络保障能力、加强海岛海域宽带网络覆盖、提升网络维护服务水平、赋能边疆地区数字化发展。

  "宽带边疆"建设的实施范围包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云南、西藏、甘肃、新疆等9个沿边省(区)的陆地边境县(市、区、旗)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边境团场;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11个沿海省(区、市)拥有海岸线的县(市、区)。

 

上海提出高标准全面建成"IPv6+"创新之城

 

  据悉,上海市通信管理局、中共上海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联合印发《上海市推进IPv6技术演进"智网上海"行动计划(2024-2025)》(下称《计划》),旨在促进IPv6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激发"IPv6+"创新之城潜能,推动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升级,助力上海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

  《计划》提出,将高标准全面建成"IPv6+"创新之城,构建形成基于"IPv6+"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智能底座,IPv6单栈试点范围和场景不断扩展,"IPv6+"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协同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IPv6+"融合应用水平大幅提升,IPv6安全防护能力显著增强,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生态基本构建,为上海全面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生活、数字治理的城市数字化转型筑牢"新基座"。

《计划》目标到2024年底,每百个重点场所拥有的网络切片接入站点数量超过55个;新增用户开通企业专线40%以上采用"IPv6+"创新技术;算力灵活调度的网络传输过程 SRv6使用占比超过85%;宽带接入用户体验监测评估能力覆盖占比超过30%;支持智能无损网络的"IPv6+"数据中心数量超过15个;面向行业/园区/企业的IPv6专网个数超过100个;"IPv6+"行业标杆应用数超过30个;"IPv6+"创新平台、验证中心数量超过2个;IPv6地方标准立项数量超过2个;"IPv6+"创新之区数量超过1个。   

到2025年底,每百个重点场所拥有的网络切片接入站点数量超过70个;新增用户开通企业专线50%以上采用"IPv6+"创新技术;算力灵活调度的网络传输过程 SRv6使用占比超过90%;宽带接入用户体验监测评估能力覆盖占比超过50%;支持智能无损网络的"IPv6+"数据中心数量超过35个;面向行业/园区/企业的IPv6专网个数超过200个;"IPv6+"行业标杆应用数超过80个;"IPv6+"创新平台、验证中心数量超过5个;IPv6地方标准立项数量超过5个;"IPv6+"创新之区数量超过3个。

 

重庆发布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1月9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下称《计划》),目标到2027年,全市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营收突破120亿元;新增集成电路设计企业100家以上,其中营收超过5亿元的企业1家以上、营收超过2亿元的企业4家以上;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模拟芯片、硅光芯片、车规芯片、功率半导体、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等设计水平全国领先;集成电路设计能力对支柱产业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具有重要全国影响力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集群。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计划》提出强化场景应用牵引、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人才资源水平、强化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建设、完善金融支持政策等五方面共十项重点任务。

  围绕重点场景应用领域,重庆将强化整机整车产业对本土芯片设计的吸纳能力,推动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与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工业控制、轨道交通等整机整车应用企业联动发展,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化发展。搭建供需对接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出台支持应用企业与设计企业、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企业开展供需对接的政策,引导企业间提高合作频次、开发应用产品。

  引进成熟工艺节点代工线。加强与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合作,依托重庆车用、工业、物联网、消费电子等应用领域通信和控制处理芯片等需求,规划建设28-55nm成熟工艺制程的晶圆代工厂,大力争取晶圆代工龙头企业来渝布局。以晶圆代工龙头企业带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全面发展,形成集成电路产业优势集群。

  在人才培育引进方面,支持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扩大微电子专业办学规模,建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及博士授权点,打造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同时,重庆将出台集成电路人才专项政策,适当放宽人才认定标准。

  针对功率半导体、硅基光电子、化合物半导体、MEMS等特色工艺方向,分类构建器件、芯片架构设计平台,工艺中试验证平台,封装测试平台和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MPW(多项目晶圆加工)等配套服务平台。

  在金融政策支持上,充分运用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发展集成电路产业,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区县设立集成电路设计创业引导资金,鼓励成立市场化投资基金,支持发展前景好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通过发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转让、债券发行、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等。

  《计划》提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实际到位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集成电路设计类企业,按照其每款产品完成首次全掩膜工程流片费用50%的比例给予资金支持(流片费用包括知识产权授权费、掩膜版费、测试化验加工费),对单个企业年度支持总额最高1000万元。对已建成的市级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为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提供EDA工具、仿真、知识产权库等公共服务的,根据平台运行服务的情况,按照不超过企业运营费的10%给予奖励,对单个企业的奖励资金每年最高不超过400万元。

  此外,《计划》提出,确保企业政策兑现实现"首接首问制""一窗受理"。优化楼宇载体环境,按照"拎包入住"的标准打造楼宇空间,对新入驻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给予租金减免、购房装修、水电气讯等政策支持等。

 

浙江省出台政策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决策部署,抢抓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1月1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到2027年,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算力算法数据有效支撑,场景赋能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拓展,全面构建国内一流的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生态,培育千亿级人工智能融合产业集群10个、省级创新应用先导区15个、特色产业园区100个,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3000家,总营业收入突破10000亿元,成为全球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

  《意见》显示,浙江将做强人工智能产业链,布局研发新型人工智能芯片,加强人工智能框架软件、系统软件、终端操作系统、硬件基础件的研发应用,推动自主可控人工智能软硬件的相互适配和性能优化。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产品。深化智能网联、北斗导航、低空卫星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无人船等智能交通装备。

  《意见》提出,优化提升算力供给能力。统筹优化算力资源布局,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重大项目等建设,打造国际一流的新型算力中心。

  推动大模型技术开源与开放。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自主可控开源社区和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模型即服务(MaaS)新范式。

  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加快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有序开发利用公共数据,争创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探索建立数据产权交易相关制度,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培育优质数据服务商和第三方服务机构。

  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AI+未来工厂"创新引领行动,推进AI大模型在工业领域落地应用,建立完善分级诊断评估标准,引导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

 

  1月8日,工信部办公厅发布《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提出,到2025年,制定30项以上汽车芯片重点标准,明确环境及可靠性、电磁兼容、功能安全及信息安全等基础性要求,制定控制、计算、存储、功率及通信芯片等重点产品与应用技术规范,形成整车及关键系统匹配试验方法,满足汽车芯片产品安全、可靠应用和试点示范的基本需要。到2030年,制定70项以上汽车芯片相关标准,进一步完善基础通用、产品与技术应用及匹配试验的通用性要求,实现对于前瞻性、融合性汽车芯片技术与产品研发的有效支撑,基本完成对汽车芯片典型应用场景及其试验方法的全覆盖,满足构建安全、开放和可持续汽车芯片产业生态的需要。

  汽车芯片即车规级芯片,是汽车电子系统的核心元器件,也是汽车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与消费类及工业类芯片相比,汽车芯片的应用场景更为特殊,对环境适应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更为严苛。按照其功能,汽车芯片可分为控制类(MCU和AI芯片)、功率类、模拟芯片、传感器和其他。

  相比传统燃油车以及智能汽车,新能源智能汽车芯片的使用数量可能在1000~1500颗,需求的增加推进了国产汽车芯片产业的发展。在中国汽车的高速智电化发展背景下,打造稳健多元的汽车芯片产业链是国内企业的必然选择。

  汽车芯片作为智能汽车发展的核心力量,市场空间广阔。天风证券表示,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将推动整个产业价值链的升级,使汽车芯片的需求量和重要性大幅提升。

 

9家单位发起筹备长三角科研院所联盟数字经济分委会

 

  1月7日,在"治理护航·数智赋能"首届创新论坛暨上海软件中心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牵头联合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浙江省电子信息产品检验研究院、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中心、江苏省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安徽省信息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肥市大数据资产运营有限公司9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科研院所联盟数字经济分委会(筹)。

  据介绍,分委会致力于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长三角数字领域的资源互通,推动长三角区域数字技术创新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二是推动隐私计算、恶意代码检测、人工智能检测技术及大模型等新技术领域前沿技术研究,共同构建软件质量和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三是推动区块链新型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建设、社会治理领域数据治理产品研发和应用、量子软件技术研究交流,赋能工业智能领域智转数改、护航数字化项目高质量发展,共同构建长三角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与共享生态。

美SEC批准现货比特币ETF上市

 

  1月1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宣布,已通过加急模式批准了现货比特币ETF上市交易,并授权11只ETF于1月11日开始上市交易。

  这11只获批的现货比特币ETF发行机构包括:Grayscale、Bitwise、Hashdex、iShares、Valkyrie、Ark 21Shares、Invesco Galaxy、Vaneck、WisdomTre、Fidelity及Franklin。

  《华尔街日报》指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上述决定,意味着将允许普通投资者像买卖股票和共同基金一样方便地买卖比特币。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早些时候出于对投资者保护的考虑,拒绝了所有现货比特币ETF。

  SEC主席Gary Gensler1月10日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些批准并不是对比特币的认可,并坚持认为比特币是一种"投机性、不稳定的资产",投资者应该对比特币及其产品相关的诸多风险保持谨慎。

 

企业信息员园地

 

企业内部控制关键控制点

  

特约信息员:靖江中鸿天衡税务师事务所 业务部

  四、ERP环境下存货内部控制的要点

  3、健全业务流程,规范管理

  (3)、严格收发存货,加强监管,提高流转速度

  对于仓储部门而言,对于各类存货的进出,一定要根据公司的规章制度进行收发,避免出现“制度上墙,执行不力”的局面出现。ERP 系统一般要求企业编制所有存货项目的编码,实际操作中仓储部门可以采用条形码的方式对每一种(个)存货进行管理。这样,不但可以随时了解存货状况,而且规避了随意收发的状况。

  (4)、定期盘点存货,严格要求,保障存货安全

  定期对存货进行盘点是保证其安全和完整的重要手段。通过严格的盘点,企业可以发现各类存货的实际状况。ERP 项目的实施为存货及时盘点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由 ERP 系统提供的库龄状况表可以为企业处理呆滞物料提供基础的参考资料。对于不同企业而言,定期或不定期采用全盘或抽样的方式进行盘点,可以有效降低货物丢失、账实不一致等情况的出现。

  4、统一信息平台,便于沟通

  ERP项目的实施,对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与沟通起了积极的作用。ERP系统使原来分散在各部门、各岗位的信息有效整合。用户虽然得到的是同一张报表,但由于其站的角度不同,得到的信息也不尽相同。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加工,以将其作为决策参考的第一手资料。这样,便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

  另外,ERP的实施,会将使用者的操作记录予以客观记载,拥有相关权限的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看。这样,就防止了串改业务数据、扭曲经济业务真相以及违反内部控制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5、加强内外监察,持续改进

  没有制约的制度不是良好的制度。即使在 ERP 项目实施后,通过不同途径对企业的内控运行进行评估和改善也是必需的一项工作。企业可以借助内部审计人员的力量发现现有内控制度的缺陷并进一步完善。同时企业在进行财务报表市计以及技受国家税务局等品等相关部门检查时也会遇到内部控制运行是否完善的质疑为此,通过社会中介以及国家机关的专业力量,也可以发现内控需要改进的地方。无疑,这也为企业持续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有效的帮助。总之,通过企业内外的监察,可以进一步通过内控制度的完善程度及其有效性。

  简言之,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时,应结合其自身发展阶段和公司战略,并结合其管理基础,制定出适合企业需要的内控体系。同时,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修正公司的内控体乐,使其充分发挥其规范管理的作用,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待续)        

 

 

 

 

 

 

 

 

 

 

 

 

 

 

 

 

 

 

 

 

 

 

 

 

 

 

 

 

 

 

 

 

转载:中企联

公告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