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企业之窗    企业家风采    周天均:在厦门发现不同的风景

周天均:在厦门发现不同的风景

  企业名片:厦门中行是厦门地区历史最悠久的银行,成立于1915年5月。1979年4月从厦门人民银行分设,今年5月20日迎来90周年华诞。厦门中行坚持以“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为行训,自1989年以来已连续16年年利润超亿元,人均利润、资产利润率始终位居厦门同行业首位,在总行系统中也名列前茅。

  周天均,现任福建中行副行长、厦门中行行长,重庆人,上海复旦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历任中国银行国际业务部、发展规划部、零售业务部、银行卡部处室和部门负责人。

  有人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传奇。

  周天均,这位乡音难改的重庆人,兴致高的时候,说起到厦门当行长的故事,那其中还真有点戏剧性。用他的原话来说,那是缘分!

  “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短短一年多时间,周天均以他曲折而丰富的阅历、鲜明而独特的个性,给正在股份制改革中的厦门中行增添了创新和活力。而厦门中行,这个厦门本土历史最悠久的银行,其行稳致远的“行格”,也深深打动了周天均。

  “严格审慎、宁静致远,是厦门中行,也是厦门人,给我最大的感受!”周天均抬起头,打量着整洁而朴素的行长办公室,感慨地说。而稳重的厦门中行人,也渐渐熟悉了新行长的风格:规范中追求创新。

  《厦门日报》财富:大家现在对革命旧址充满了敬仰之情,并形象地称之为“红色旅游”。听说,您中学时代就长途跋涉去过贵州遵义?

  周天均:那是因为我们高中班主任的一句话。他说,只要你们赚到足够的班费,我就带你们上遵义!没想到,我们认真了。我们用了两年多的课余时间帮别人挑煤、挑沙、挑砖,攒了500多元钱,就寻思着要老师带我们步行去遵义。老师考虑到路途遥远、危险性大,没有兑现当初的诺言,我就和班干部带着全班54名同学自己上路了,整整走了九天才到遵义。学校不放心,派老师在半路上追上我们,结果也跟随我们一起步行到了遵义。这是我们学生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独立组织的一次大规模活动,非常成功,影响也很大。

  《厦门日报》财富:您一毕业就到中国银行上班了吗?还是另有曲折?

  周天均:噢,我毕业分配到北京航天部的一家研究院,领导也挺重视。但是因为毕竟是学文科的,专业不对口,总觉得进入不了单位的核心。说起来,也很凑巧,一个周末的晚上,我和朋友去公园里转悠,看见石凳上的一份《北京晚报》刊登有中国银行总行下周举行招聘人才考试的消息。我想,考一考吧。结果,以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中行在第一次面试时就将调令给我。难办的是,所在单位不愿意放人。我拿着调令,软磨硬缠,10个月后才获准去中行。所以,我有时候挺羡慕现在的年轻人,选择更多。去中国银行报到时,对方说,你怎么才来呀,位置都没有了,你先到营业部去吧。结果,我在营业部一干就是九年。

  《厦门日报》财富:你在营业部一线操作部门干了九年,有没有怨言?

  周天均:我去营业部的时候,都已经29岁了,从营业柜台最基础的业务学起,有的人对此难以理解。但是,直到今天,我还是认为那段经历对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我熟悉了业务,积累了基层单位的管理经验,心态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历练。在这中间我去开办了北京中行的燕莎营业处。从选点调研、内部装修、业务设计、内部管理等,这是我独立完成的一项工作。当时还是1993年,我在那里推行综合柜员制,这在当时北京的银行网点中是十分超前的。至今,这家营业处还是长盛不衰。有了这样一个筹办和经营的实践过程,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觉得做什么事情都难不倒我。

    结缘厦门

打开了一个新奇世界

  对于年轻人来说,要理解领导总是从业务发展、从全局来考虑人选,而不是简单从个人发展来考虑问题。如果个人的经历足够的话,打开一扇又一扇门,你就会觉得游刃有余,发现不同的风景。

  《厦门日报》财富:您在中行总部走过很多部门,经常都是刚出成绩就换到另一个部门,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件好事吗?

  周天均:我确实走的部门很多,从总行营业部、国际业务部到发展规划部、零售业务部,再到最后的银行卡部。坦率地说,刚熟悉一个领域、刚出成绩就换部门,心里确实不愿意。但是,这其中也有乐趣。比如说,到银行卡部时我对银行卡业务知之甚少,但我与银行卡专家不同的是,对银行业务和管理的全面了解要多一点。在我任职中国银行总行银行卡中心总经理期间,正好又是我国银行卡大力推进“联网通用”工程时期,工作十分繁忙,我们完成了银行卡的联网通用改造,银行卡运行系统的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在我任职初期,中国银行的银行卡业务收入只有3亿多元,到我离开时,已提高到10亿多元。可以说,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对于年轻人来说,要理性地分析这个问题,要理解领导总是从业务发展、从全局来考虑人选,而不是简单从个人发展来考虑问题。对于个人来说,则要考虑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是否能够承受不断的变动。如果资历和经验还不足以应对,对个人事业是会有损伤的。如果经历足够的话,打开一扇又一扇门,你就会觉得游刃有余,发现不同的风景。

  《厦门日报》财富:后来,您又怎么“空降”到厦门当行长呢?到厦门后,您发现与在总行开辟事业有什么不同?您对厦门和厦门中行,有什么新的感受?

  周天均:到厦门,是我的选择,又不是我的选择。一直以来,我很想下去管理一家具体的银行,因为我对这个有信心。后来,刚好厦门中行老行长退休,总行派我来接任,我就这样到了厦门。

  来到厦门后,人生就像打开了一个新奇的世界。这里空气清新,人们安静祥和,与北京真是大不相同。但是,挑战也随之而来。以前,在总行考虑问题比较宏观,是做方向性的指引。现在,具体管理一家分行,非常现实,非常具体,是实战。就像打桥牌,想一张、打一张,是不行的。你必须做通盘考虑,要靠理性分析,当然有时也还要有直觉、靠意志。

  幸运的是,厦门中行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银行,也是一个十六年连续赢利的地方银行。一年多来,我得到厦门中行员工的大力支持。厦门中行的严格审慎,厦门人的宁静致远,给了我深深的触动。

    管理之道

勇于创新不怕任何竞争

  银行业全面开放后,我们的网点基础、业务体系都具备优势。外资银行要进行全方位竞争的可能性不大,它们可能会选择一些高端客户作为突破,这才是我们最大的挑战。

  《厦门日报》财富:您来厦门的时候,正好遇上中行正在进行历史性的变革——股份制改革。当“股改”消息传来时,包括中行在内的普通员工议论最多的就是“裁员”。我们想知道厦门中行的“股改”进展如何,您如何看待员工的去留。

  周天均:按照总行的要求,我们要进行人力资源改革、业务流程优化、结构优化重组等一系列变革,目的是要使厦门中行成为一个资本优化、风险可控、运行良好、适应市场竞争的实体。如今,用工、薪酬制度改革正在进行,问责制开始实施,改革的效果开始初步显现。

  我们中行从总体看不搞大规模的裁人。但是,人力资源的改革一定会改变现有的状况,这种改变不可避免会涉及一些人。我们在实施人员调整中给了员工充分的选择权和妥善的安排,而不是简单地推向社会。今年,我们有66位员工买断工龄或者内退,基本上实现了平稳过渡。当然,还有一些员工因为不适应现在的改革,或者因为改革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自动离开了厦门中行。总的来说,我们初步开始了人员结构性调整。从长远来看,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会越来越企业化运作,员工进出会有更多自主选择的余地。

  《厦门日报》财富:有人说,所谓企业文化,就是要让自己的员工热爱自己的企业,心甘情愿为它全心付出。对此,您有什么考虑,希望给厦门中行企业文化带来什么新气息?

  周天均:长期以来,我们的银行员工有个观念,就是认为应该“以行为家”。仿佛走进银行,这辈子银行就得管我的生老病死。从银行来说,也是希望员工能够发挥“主人翁”精神。理性地剖析,两者的期望值都很高,且不可避免地存在落差。我认为,在改革之际,企业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正视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运作的特征,以此为基础来构建企业文化,要树立“契约”观念,理清企业内部各方的责、权、利,这方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可以说是任重道远。所以,我说,厦门中行有很多优良的传统和文化,但是一定要有创新。创新,就是我希望厦门中行的企业文化中强化的内容。

  《厦门日报》财富:厦门是银行林立的地方,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在即,您对于厦门中行在未来的市场竞争方面有何思路?

  周天均:对厦门中行,我很有信心。从大背景来说,厦门中行有中国银行卓越的品牌。从厦门中行自身来说,有着九十年的悠久历史,更有着与特区共同成长的一批优质客户。目前的市场格局来说,厦门中行处于一流位置。我们需要致力于业务创新,但是我们不怕竞争。银行业全面开放后,我们的网点基础、业务体系都具备优势。外资银行要进行全方位竞争的可能性不大,它们可能会选择一些高端客户作为突破,这才是我们最大的挑战。










公告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