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2024年第8期

2024年第8期

 

 

部委决策

 

政治局会议强调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据悉,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9日召开会议,讨论国务院拟提请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

  会议强调,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政府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会议指出,今年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善作善成,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习近平要求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据悉,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2月23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研究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问题,研究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问题。

  习近平在会上强调,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鼓励引导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联接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必须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会议强调,实行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将有力促进投资和消费,既利当前、更利长远。要打好政策组合拳,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废旧资源得到循环利用,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大幅提高。要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坚持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坚持标准引领、有序提升。

  会议指出,要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鼓励汽车、家电等传统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大规模回收循环利用,加强"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发展。对消费品以旧换新,要坚持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联动,统筹支持全链条各环节,更多惠及消费者。

  会议强调,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举措。物流降成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基本前提是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主要途径是调结构、促改革,有效降低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优化运输结构,强化"公转铁"、"公转水",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形成统一高效、竞争有序的物流市场。优化主干线大通道,打通堵点卡点,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鼓励发展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结合的物流新模式。统筹规划物流枢纽,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大力发展临空经济、临港经济。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政策举措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强2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政策举措,部署进一步做好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工作。

  会议指出,外商投资是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把稳外资作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发力点,在扩大市场准入、优化公平竞争环境、畅通创新要素流动等方面加强服务保障,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巩固外资在华发展信心,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经过各方面协同努力,地方债务风险得到整体缓解,为做好下一阶段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要坚持改革创新,强化配套政策支持,持之以恒攻坚推进,进一步推动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见效。要强化源头治理,远近结合、堵疏并举、标本兼治,加快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李强要求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实现新突破

 

  2月26日下午,国务院以"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制度,加快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制度规则"为主题,进行第六次专题学习。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步步为营、系统推进,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李强指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全局性,既关系到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又关系到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也关系到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无论对当前还是长远都至关重要。要坚持目标导向,着眼于真正把我国超大规模市场、要素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等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扎实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切实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要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大力破除各种市场准入的显性和隐性壁垒,持续治理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招商引资乱象等突出问题,同时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实践,确保统一大市场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要加强制度供给,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基础制度规则,细化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深化财税、统计等方面改革,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制度保障。

 

市场监管总局部署2024年反垄断工作

 

  2月29日,全国反垄断工作会议在广东东莞召开。会议总结2023年反垄断工作,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

  会议指出,2023年市场监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重点领域反垄断监管执法,扎实做好经营者集中审查,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加快健全反垄断法规体系,加强反垄断国际合作交流,在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会议强调,要围绕讲政治、强监管、促发展、保安全工作总思路,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聚焦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个重点,做好2024年反垄断工作,进一步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创新反垄断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深入开展整治市场分割、地方保护突出问题,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专项行动。纵深推进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专项行动。切实做好互联网平台反垄断监管,促进平台经济有序竞争创新发展。持续提升经营者集中审查质效,增强经济活跃度,促进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提升公平竞争治理能力,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健全反垄断制度规则,促进企业合规,激发市场活力,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加强重点领域和区域市场竞争状况评估。强化全社会公平竞争理念,推进反垄断国际交流和务实合作。加强反垄断监管执法队伍建设,深化行风建设,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最高检明确"检护民生"专项行动11项重点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全国检察机关开展"检护民生"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决定自2024年2月至12月在全国检察机关部署开展"检护民生"专项行动,围绕就业、食药、社保等民生热点以及劳动者、消费者、妇女等重点人群,聚焦一个地区、一类人群、一个行业等突出问题,重点加强民生司法保障,运用法治"力度"切实提升民生"温度"。

  《方案》明确了"检护民生"专项行动的11项行动重点,分别为:进一步加强劳动者特别是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精准开展金融领域民事检察监督,依法保护金融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办好涉房地产纠纷案件;加强对涉伪劣商品合同纠纷的民事检察监督,开展网络新业态涉食品药品安全检察公益诉讼工作,依法从严打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聚焦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涉食品安全问题开展专项监督;加大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司法保护力度;持续深入推进司法救助工作,进一步兜牢民生底线;大力做好社会保险领域检察监督工作;深化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妇女等特定群体权益保障;坚决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英雄烈士权益,重点解决军属证办理、军人军属待遇保障及抚恤优待、英烈荣誉权和名誉权保护、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因案致困等突出问题;强化反电信网络诈骗检察监督工作;加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开展服务"三农"检察工作等。

  《方案》要求,各级检察机关要坚持从政治上着眼,从法治上着力,找准运用检察力量做实司法为民、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用心用情办好关乎人心向背的民生案件。要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检察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强民生司法保障。要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不断更新、调整、巩固、完善各项办案机制,努力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落到实处。

  《方案》强调,各级检察机关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办案力度,彰显专项行动对办案的促进作用,加强类案监督,积极融入社会治理,加强调查研究,推动经验交流互鉴,及时宣传总结,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央行部署对"五篇大文章"金融支持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座谈会,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总体部署,交流经验做法,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会议指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金融部门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深刻领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意义,强化使命担当,精心谋划、统筹推进、狠抓落实。

  会议认为,近年来金融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科技、绿色、普惠、养老等重点领域持续加大金融资源投入,取得积极成效。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健全,金融政策框架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制度、产品和服务体系持续优化,重点领域的融资可得性明显提升,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下一步,金融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重要部署,进一步增强金融支持力度、可持续性和专业化水平。

  会议强调,各金融机构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保障,明确每篇大文章的牵头部门,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工作。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绩效考核、尽职免责等政策安排,根据各重点领域特点加强产品服务创新,加大对五大重点领域的资金支持。用好用足货币政策工具,做好审贷放贷、资金申报和存续期管理,将央行再贷款优惠政策通过各金融机构精准传导到各重点领域。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深入研究各重点领域产业政策、发展动态、经营模式、风险特征,加快构建可持续的业务模式。加强与金融管理部门的沟通,及时反映问题、提出建议、与同业交流经验。

  会议还强调,中国人民银行将通过加强政策指引、强化政策激励、明确目标要求、加强考核评估,做好支持引导和服务保障。

 

央行进一步扩大柜台债券投资品种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柜台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自2024年5月1日施行。

  央行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普惠金融和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为落实会议精神,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通知》,进一步扩大柜台债券投资品种,优化相关机制安排,以便利居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债券投资。     相对于2016年发布的《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柜台业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6〕第2号公布),《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明确柜台业务品种和交易方式。已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流通的各类债券品种,在遵守投资者适当性要求的前提下,可通过柜台投资交易。根据《通知》第三条:投资者可通过柜台业务开办机构投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信用类债券等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品种,已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流通的各类债券品种通过柜台投资交易,不需要经发行人认可。

  二是优化对投资者开户的管理规则。已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立账户的投资者,可在柜台业务开办机构开立债券账户。

  三是境外投资者可通过柜台渠道投资。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投资者,可通过柜台业务开办机构和境内托管银行开立债券账户。根据《通知》第四条:柜台业务开办机构应当为投资者开立债券账户和办理债券登记、托管、结算等业务。已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登记托管结算机构开立债券账户的投资者,在柜台业务开办机构开立债券账户,不需要经中国人民银行同意。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投资者,可通过柜台业务开办机构和境内托管银行开立债券账户。

  据了解,2002年,记账式国债率先开展商业银行柜台债券业务;2014年,商业银行柜台债券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记账式国债扩大到政策性金融债和政府支持机构债;2018年11月,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地方政府债券柜台业务的通知》。2019年3月,地方政府债券加入到了柜台市场。

  如今,柜台债再次扩容,《通知》的发布标志着投资者可以通过柜台市场投资信用债。

  《通知》并指出,柜台业务开办机构应当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了解投资者风险识别及承受能力,向具备相应能力的投资者提供适当债券品种的销售和交易服务。二是充分揭示产品或者服务的风险,不得诱导投资者投资与其风险承受能力不相适应的债券品种和交易品种。三是加强柜台业务内控管理和系统建设,严格规范柜台债券交易流转、托管结算、信息安全等相关操作流程。四是明确与投资者之间的风险权责关系,完善纠纷处理机制。

 

证监会称目前没有IPO倒查10年安排

 

  2月23日,证监会首席检查官、稽查局局长李明,首席风险官、发行司司长严伯进出席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资本市场稽查执法的相关情况。

  大幅提高拟上市企业现场检查比例

  严伯进表示,证监会系统坚持以投资者为本,从严审核拟上市企业,对违法违规、侵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严惩不贷,用监管的威慑力让企业不敢"带病闯关",从源头上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企业上市后,财务真实性仍是日常监管的重中之重。证监会综合运用定期报告监管、现场检查等多种方式,循环筛查高风险可疑类公司,发现财务造假、欺诈发行的依法立案查处,情节严重的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无论是在审的拟上市企业,还是已经上市的企业,无论什么时候上市,都要受到证监会持续严格监管。

  "目前没有IPO倒查10年的安排。"严伯进指出,在发行上市监管工作中,证监会正在持续加强全链条把关,重罚财务造假、欺诈发行。证监会也将大幅提高拟上市企业现场检查比例,以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回应投资者的关切。

  违法成本只会越来越高

  针对"部分投资者反映一些案件处罚结果过轻"的说法,李明表示,对证券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是投资者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近年来,证监会从行政处罚、民事索赔、刑事追责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解决违法成本低的问题。证监会积极推动修订《证券法》,提高行政处罚幅度,建立集体诉讼制度;推动《刑法修正案(十一)》出台,提高证券犯罪的刑期,加大处罚力度。

  2020年《证券法》修订后,证券违法行为的罚款金额上限已有大幅提高。对欺诈发行行为,罚款限额从募集资金百分之五,提高到最高可至募集资金的一倍;对财务造假等信息披露违法行为,从最高罚款60万元,提高至1000万元;对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违法交易,从给予违法所得1-5倍罚款,提高至1-10倍罚款。李明指出,近期按照新《证券法》查处的一批案件,已经充分体现了加大处罚力度的效果,比如奇信股份案,证监会对公司财务造假行为和组织指使的实际控制人分别处以1000万元罚款,对公司欺诈发行行为处以4000万元的罚款。

  "从执法周期来看,目前还处于新旧《证券法》的交替适用期。"李明介绍,证监会查处的部分案件,违法行为发生在新《证券法》实施前,随着这类案件的逐步加快处理完毕,今后将会有更多案件适用新《证券法》,处罚力度会越来越大,违法成本只会越来越高。

  李明介绍,从追责程序来看,我国将行政处罚、民事索赔和刑事追责分为三类不同的独立程序分别处理。民事赔偿兼具赔偿投资者和遏制不法行为的多重功能,特别是集体诉讼,更能触及违法者痛处,令投资者拍手称快。行政执法常常可以为民事索赔和刑事追责提供证据先导,从过往案例来看,证监会一公布执法信息,投资者保护机构、律师和投资者就开始行动起来,组织民事赔偿诉讼,违法者往往因随之而来的民事责任而承担巨额赔偿,甚至倾家荡产,这也是执法震慑力最直接的体现。如康美药业案,证监会按照2005年《证券法》顶格罚款60万元,但后续有5万多中小投资者通过集体诉讼获赔24.59亿元。泽达易盛案,证监会依据新《证券法》罚款8600万元,投资者通过集体诉讼和解获得2.8亿元全额赔偿。对于一些涉嫌犯罪的证券违法案件,证监会都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如獐子岛时任董事长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天山生物相关主体被判处无期徒刑。

  李明指出,下一步,证监会将坚持不枉不纵的法治原则,在法律授权范围内不断提高执法效率,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丰富惩戒手段和方式,综合运用监管措施、行政处罚、市场禁入、失信惩戒、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等行政措施,用好集体诉讼、支持诉讼和刑事手段,对违法者形成叠加打击效应。

  不让造假者瞒天过海蒙混过关

  聚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这一目标,李明介绍,证监会将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大对上市公司欺诈发行、财务造假,以及大股东违规占用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证监会将持续投入更大人力、物力,通过年报审阅、公司历史数据对比、行业数据对比、重大舆情监测、投诉举报处置等多元化渠道识别造假线索,并通过现场检查核实验证,进一步提升线索发现能力。

  这些年,证监会也逐步积累了大量有效的监管数据,在运用大数据比对方面也形成了很多成果。李明表示,证监会将紧盯上市公司滥用会计政策调节利润等恶劣行为,不让造假者瞒天过海蒙混过关。证监会还将注重全流程监管执法,把好"入口关",坚持"申报即担责",日前证监会对思尔芯申请科创板首发上市过程中欺诈发行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这也是新《证券法》实施以来的首例;畅通"出口端",对重大违法企业坚决出清。对于上市公司实控人、董监高等"关键少数"违规占用担保等"监守自盗"行为,证监会将打好"组合拳",通过打击惩处、清查追偿、限期整改、移送公安,让其人财两空。此外,对于证券服务中介机构,证监会将坚持"一案双查",督促、警示"看门人"切实归位尽责。

  "但也应看到,欺诈造假的公司只是少数。"李明表示,证监会将持续加强监管执法,着力推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努力营造让投资者安心、放心的投资环境。

  精准识别、严厉打击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

  谈及市场操纵、内幕交易,李明表示,证监会将通过全方位监控、大数据碰撞、多渠道收集、智能化分析等多维技术手段构建"穿透式"线索筛查体系,对操纵市场、内幕交易行为进行精准识别、严厉打击。

  一方面,重点惩治关键少数。部分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董监高违背忠实义务,利用其身份职位优势,偷看"底牌",控制信息披露、炒作热点、安排股评、囤积股票、对倒拉抬、抢先交易,性质恶劣、影响极坏,必须予以严惩。证监会将加强信息披露与交易监管联动,对相关线索进行增维拓展分析,持续精准高效打击,让敢于以身试法的关键少数受教训、长记性。

  另一方面,紧盯新型违法案件。及时打击利用新产品、新技术从事违法违规行为,消除监管盲区。如某些团伙利用场外个股期权等金融衍生品放大操纵收益,部分人员对LOF基金、可转债等品种实施操纵,目前均已从严查办。

  李明指出,近期还出现部分团伙利用远程操控软件隐藏交易痕迹操纵市场,为快速卖出而清仓式砸盘出货,牟取巨额非法利益,证监会已配合公安机关完成收网,后续将推动刑事追责。

  强化科技监管 违法违规露头就打

  谈及稽查执法日常监管现状,李明指出,资本市场新产品新技术加速演变升级,违法违规行为不断花样翻新,证监会的调查手段、技术急需迭代更新,执法资源存在不足。此外,面对面取证的工作特点,也决定了在执法实践中各种软硬对抗还比较普遍,特别是在现有法律授权有限、手段不足的情况下,甚至还出现了暴力抗法的情况,如近期证监会在某起案件调查中,当事人不仅拒绝配合调查,还挥拳殴打2名执法人员,分别致执法人员颈部、面部受伤。

  "面对上述情况,证监会将切实增强金融报国情怀和政治担当,持续提升执法能力。"李明指出,在线索发现方面,强化科技监管应用,提升举报奖励金额,坚持露头就打。在案件查办方面,将更加聚焦欺诈发行、财务造假、违规占用担保、违规减持、擅自改变募集资金用途等违法违规行为,密切盯防并严厉打击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影响市场正常秩序的违法行为,为投资者入市提供良好的市场秩序,使投资者投资时有信心、有恒心。针对市场高度关注的案件,将主动通报工作进展与处罚结果,并及时发布类案情况、执法综述,提升执法透明度。证监会还将充分利用公安、检察驻会办公、沟通便利的机制优势,加强与相关部委的协作配合,在信息通报、形势分析、案件办理等方面加强联动,依靠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把"零容忍"执法毫不动摇、一以贯之执行到位。此外,证监会还将充分发挥稽查执法的"惩罚""教育""治理"三重功能,不是一罚了之,更要及时发现监管漏洞、促进制度完善,以罚促改,以罚促管,注重在惩罚之后努力实现对市场生态的涵养和修复。

 

住建部要求科学编制2024年、2025年住房发展年度计划

 

  近日,住建部发布《关于做好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各地要做好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编制实施工作,实现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促进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结构合理,防止市场大起大落。

  《通知》指出,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是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机制的重要抓手。各地要充分认识做好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编制实施工作的重要性,科学编制规划,认真组织实施,根据人口变化确定住房需求,根据住房需求科学安排土地供应、引导配置金融资源,实现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促进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结构合理,防止市场大起大落。

  《通知》提出两个主要任务,一是科学编制2024年、2025年住房发展年度计划。各城市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准确研判住房需求,完善"保障+市场"的住房供应体系,以政府为主保障工薪收入群体刚性住房需求,以市场为主满足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科学编制2024年、2025年住房发展年度计划。住房发展年度计划要明确年度各类住房及用地供应规模、结构和区位,测算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保障性住房要进一步明确供应套数和户型结构。要将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住房保障轮候时间等纳入目标管理。2024年4月30日前、2025年3月31日前,各城市要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当年住房发展年度计划有关情况。

  二是提前谋划2026~2030年住房发展规划。各城市要统筹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变化、产业布局、住房供需等方面情况,结合存量住房和存量土地等潜在供应情况,提前谋划2026~2030年住房发展规划。住房发展规划要立足当地实际,明确住房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要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住房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科学确定保障性住房发展目标。各省、自治区要提前谋划本行政区域2026~2030年住房发展规划,并指导各城市做好规划编制工作。2026年3月31日前,各地要向社会公布2026~2030年住房发展规划。规划实施期间,各城市要在每年3月31日前向社会公布当年住房发展年度计划有关情况。

 

政策要闻

 

▲市场监管总局将全面组织开展"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认定工作

 

  据市场监管总局2月28日介绍,自2023年4月起,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在12个省份开展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政策试点,截至目前已试点培育"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超过15万户。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将全面组织开展"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认定工作,被认定为"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可以享受到更多针对性的培育和激励政策。对于产品和服务质量好、有一定品牌影响力、深受群众喜爱的"知名"类个体工商户,将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深化品牌创建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今年1月,市场监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提升发展质量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生存型""成长型""发展型"三型和"名特优新"四类个体工商户的划型认定机制、培育措施和工作流程。

  市场监管总局登记注册局局长任端平介绍,实施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政策,目的是结合个体工商户发展实际,加强政策支持帮扶的精准性、针对性和科学性,让个体工商户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

 

  ▲央行将持续深化支付服务场景建设

 

  2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优化支付服务推进会。会议指出,优化支付服务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体现,也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方面,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针对不同群体的支付习惯,统筹力量补齐短板弱项,持续深化支付服务场景建设,不断提升支付服务的包容性,着力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支付服务体系,为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务,更好服务社会民生和高水平对外开放。

会议要求各有关单位主动担当作为,强化跨部门合作,细化工作措施,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建立跟踪督办机制。要聚焦重点城市、重点场所,激发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外币兑换机构等支付服务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紧盯银行卡受理、外币兑换、现金支付、移动支付和宣传推广等重点任务,实抓实干,力争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

 

▲交易商协会发布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业务规则

 

  据悉,为促进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市场健康发展,强化信用风险分散分担功能,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下称"交易商协会")2月27日修订发布《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业务规则》(下称《业务规则》)。同时,交易商协会配套发布《关于完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业务参与者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细化具体要求。

  在当前金融市场深化改革背景下,交易商协会修订《业务规则》并制定配套通知,旨在加强CRM参与者全环链管理,健全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引导交易商积极展业。

  近年来,CRM市场快速发展,自2018年以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9%,市场存量名义本金超1000亿元,有效服务实体经济融资,助力防范金融风险。目前,CRM参与者实行分层架构,核心交易商和一般交易商分别达67家和98家,涵盖银行、券商、基金、信托、保险、信用增进机构等不同类型。随着参与者数量持续增长,一般交易商备案准备耗时长、核心交易商活跃市场作用不突出等问题逐渐凸显。

  《业务规则》及《通知》重点完善了CRM参与者管理框架。一是将一般交易商备案优化为信息登记,提高入市效率,同时压实核心交易商等参与者的交易对手方管理职责,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将风险管理的主动权更多交还市场。二是提升核心交易商管理要求,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加强核心交易商事中事后管理和能力建设,提升核心交易商的"含金量"。

  交易商协会将持续推动优化CRM市场运行机制和产品创新,提升自律管理和市场服务水平,引导信用衍生品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助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

 

▲民航局明确民用微轻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识别最低性能要求

 

  近日,民航局发布《民用微轻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识别最低性能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要求》),填补了国内在微轻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监视领域的空白。《要求》将配合2024年1月1日起生效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与日前发布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进一步推动民航产业升级,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无人机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打下基础。

  《要求》以提升微型、轻型、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可靠被监视能力、降低航空活动的碰撞风险为目的,面向运行场景、基于运行风险,针对民用微轻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设计制造及运行识别服务提供,提出了相关规范性要求。《要求》还明确了无人驾驶航空器广播式运行识别和网络式运行识别的报送信息内容、信息格式、报送方式及功能性能等。

《要求》在制定过程中充分参考了国际相关规定规则,使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制造商的产品在符合国内要求的同时,能够兼容国际主要市场,有利于国产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产品的国际拓展。同时,《要求》充分考虑了功能性能的技术实现,在满足安全和监管需要的同时,尽可能使大多数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制造商造得出、做得到,满足市场丰富性的需要。

 

国资改革

 

 

国资委对2024年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进行再部署再推进

 

  2月27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4年第1次专题推进会,对2024年改革工作进行再部署再推进。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宏志在会上指出,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现良好开局,一批重点任务取得积极进展。根据2024年要不折不扣完成70%以上主体任务目标要求,会议提出,各单位要尽快明确70%的衡量标准,突出抓好实施方案和工作台账,靠前安排重点难点改革任务。会上特别提到,功能使命类改革任务要找准行动方位、强化考核引导。

  王宏志表示,各单位实施方案编制质量高、"干货"多,举措更精准、特色更鲜明,不少地方和中央企业还配套实施了系列专项行动。同时,目前已有13个地方建立本地国企改革协调机制,各中央企业结合实际不断完善改革推进机制。

  对于2024年的工作安排,王宏志强调,2024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关键之年,要认真抓好落实。他首先强调,完成70%以上主体任务约束要硬、发力要早,各单位要尽快明确70%的衡量标准。要结合实际统筹研判,建议主要按工作量考虑,完成预估整体工作量的70%以上,也可参考实施方案和工作台账中任务数的完成比例。关键是70%的衡量标准要与2025年全面完成任务相衔接,前瞻性做好通盘考虑。突出抓好实施方案和工作台账,靠前安排重点难点改革任务。

"我们之所以强调完成70%以上主体任务,主要就是希望优先考虑重点、难点、对进度或成效有决定性作用或客观上工作量大的'大块头'任务。"王宏志表示。

 

  同时,王宏志强调,功能使命类改革任务要找准行动方位、强化考核引导。要适应功能使命类改革任务要求,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特别是要对国家亟需或紧缺的、具有较强基础支撑作用的、正向外溢效应较大的领域,比如"人工智能+"等,可以结合自身技术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科学决策纳入发展规划,加大投入,把资源用在刀刃上,有力提高国有企业战略支撑作用。

  王宏志指出,目前各单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科技创新,都已有了明确的任务和目标,今年要重点抓好落实,过程中也要根据行业技术前沿变化,注意动态调整优化,同时也要防止过度竞争、重复建设。在强化考核方面,要以深入推进价值创造行动为契机,树立鲜明价值创造导向,突出内在价值、长期价值,持续推进"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针对原创性引领性创新投入周期长、不确定性大、见效慢等特点,探索实施中长周期考核激励。对于承担较多功能使命类任务的企业,可考虑制定专项考核方案。

  王宏志还强调,体制机制类改革任务要形神兼备、更广更深落实。目前,各单位正在紧锣密鼓开展2023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工作,要以这次考核作为"试金石",该奖励的奖励、该扣减的扣减、该退出的退出,不搞变通、不打折扣。

  据了解,截至2023年底,具备实施中长期激励条件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占比在10%左右。对此,王宏志表示,比例可以再提高一些。各单位要进一步梳理评估,特别是对创新型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提高中长期激励的覆盖面和匹配度。同时要规范不合理过高收入。

自主创新

 

沈阳推出20项举措加快培育独角兽企业

 

  2月27日,沈阳市科技局发布《沈阳市加快独角兽企业培育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推出5个方面20项行动举措,推动一批具有颠覆式创新、爆发式成长潜力和较强竞争优势、较高市场估值的科技型企业加速成长为独角兽企业。

  《计划》提出,要主动挖掘培育,厚植创新主体。面向10个重点产业集群,优化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模式,多渠道、多载体挖掘培育,丰富独角兽企业成长路径。支持产业集群头部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关键领域和新兴赛道,通过内部裂变、股权投资、产业协同等方式,催化独角兽企业。坚持培育、引进双轮驱动,向央企推荐具备独角兽潜力项目,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大型平台型企业来沈设立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孵育新独角兽企业。

  融资支持方面,《计划》提出要拓宽融资渠道,强化金融支撑。针对独角兽企业"始于技术、成于资本"的成长特点,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构建多层次、全链条投融资服务体系,为独角兽企业的爆发式成长营造良好募资环境,多渠道拓宽信贷融资,完善担保融资服务,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加大创投基金供给。

  《计划》还鼓励研发创新,推进科技赋能。设立独角兽企业科技专项,支持符合条件的独角兽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同时还要搭建合作平台,助力市场拓展,做实精准服务,优化创新生态。

 

 

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经济日报》2月28日刊发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泉红、研究员徐建伟撰写的文章指出,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九项重点任务之首,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是发展的根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展空间、深度赋能,产业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转化载体和应用场景,二者深度融合、互促共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主要国家围绕科技创新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科技创新既是我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的关键,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后期,科技创新取代土地、劳动、资本等初级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主要发达经济体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处在全球科技创新的高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瑞士、瑞典、美国、英国、新加坡、芬兰、荷兰、德国、丹麦、韩国位列2023年最具创新力的经济体前10位,在基础共性技术、重大关键技术、未来前沿技术上具有很强的创新优势。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1年,高收入国家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为3%左右。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发达经济体保持强大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支撑。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80%左右,技术进步成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因素。

  随着我国进入发展新阶段,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新旧动能转换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面对劳动、资本等传统要素投入增长动能减弱,加快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等新增长动能形势紧迫、至关重要。经过多年发展建设,我国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创新平台等科技创新条件不断改善,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支撑。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突破3万亿元大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到2.54%。目前,我国拥有深圳—香港—广州、北京、上海—苏州等全球顶级科技创新集群,科技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从2014年的111人次增至2022年的1169人次,排名世界第二。同时,我国以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为主的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重大关键技术领域追赶步伐加快,新兴前沿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发展的技术短板正在逐渐被补齐并在部分领域锻长。综合来看,我国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技术突破积厚成势,为产业结构升级、路径模式转型、国际竞争力提升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了新动能。

  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固本培元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迫切要求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固本培元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形成技术供给和场景需求互动演进的持续创新能力,提升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发展优势、产业结构、路径模式的深度转型调整时期。放眼全球,我国产业体系优势独具,科技创新势头向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既具有深厚坚实的基础条件支撑,也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路径。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需要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是制造业的基本盘、参与国际竞争的“压舱石”,但是存在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供给不足、发展模式粗放、要素约束趋紧、出口市场冲击等问题,亟待重构发展路径模式、重塑产业竞争优势。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还是要解决效率效益问题。2023年,我国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76%,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为2.57%,纺织业为3.6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4.24%。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需要在技术端发力,通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创新突破,全面推动技术、工艺、装备和产品升级,进一步拓展增效率、提品质、优结构的发展空间。只有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才能实现传统产业“向上”“向优”“向新”“向绿”改造提升,更好满足高端化品质化差异化市场需求。

  实现产业自主可控亟待科技创新攻关。受压缩式工业化进程和嵌入式国际分工合作路径影响,跨国企业在产业链治理和供应链管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一些技术难度大、市场壁垒高、产业生态封闭的高精尖产业被一些发达国家牢牢掌控,我国重点产业在关键技术、重大装备、核心材料、基础零部件上对外依赖度较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存在安全风险。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为24590.7亿元,远超集成电路出口额。而要实现产业自主可控,关键还是要缩小国内外技术差距,在突破“技术关”的基础上逐步突破“品质关”“市场关”。只有深化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整合,狠抓“卡脖子”技术攻关,推动科技—产业—市场一体联动,才能打通产业断点、畅通协作堵点、补齐发展薄弱点,以科技自立自强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护航。

  布局产业新赛道依赖科技创新突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产品开发、生产制造等环节的兼容性大大提高,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化应用的周期大幅缩短,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已成为发展大势。新一轮产业发展竞争立足于科技创新竞争,而科技创新只有转化为产业赛道优势才能释放最大增长潜能。随着全球经贸分工格局深度调整,产业新赛道既是各国加快布局、角力发展的重点方向,也是我国实现赶超、赢得领先的机遇窗口,对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破以往国际分工体系制约、抢占全球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至关重要。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创新密集、跨领域融合等特征,抢抓人工智能、商业航天、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新能源、数字信息等技术创新窗口,一体布局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推动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能够形成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化再到市场应用的全生态发展优势,培育更具主导性和话语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产业。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耦合发展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需要坚持系统观念,深化全链条部署、全周期协同、全生态建设,抓住关键环节、核心领域,打通制约科技产业一体化的关键堵点,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协同发展。

  全链条部署创新链产业链。抓住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突破叠加机遇,前瞻布局、一体打通科技创新、生产制造、市场应用等环节,破除全链条全周期合作的障碍堵点,深化跨领域跨环节协同发展。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进一步强化产业化导向,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缩短先进技术产业化、生产制造规模化的时间周期,推动新增长点尽快上体量、成规模。

  大力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优势企业向创新引领型企业跃迁升级,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补齐研发设计、品牌建设、增值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环节的短板,提高产业链治理能力和国际竞争能级。发挥创新引领型企业的牵引作用,强化上下游企业间的技术、产品和市场关联,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带动配套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升级。

  扩大创新产品推广应用。聚焦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示范,加强应用场景牵引,促进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创新产品首试首用,在真实场景中加速技术的扩大应用和迭代升级。更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拓展国内外市场,为创新产品技术迭代和性能升级创造足够的市场空间,在更多领域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优化新兴领域竞争发展生态。优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展政策,对新兴领域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激发各类企业发展动力和活力,推动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引导各地结合自身优势条件,开展科技创新攻关和产业创新布局,防止在部分新兴行业出现重复布局、内卷式竞争。

 

节能减排

 

七部门发文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

 

  据悉,为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近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加快推动新兴产业绿色高起点发展,前瞻布局绿色低碳领域未来产业,培育绿色化数字化服务化融合发展新业态,建立健全支撑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技术、政策、标准、标杆培育体系,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制造流程数字化、产品供给绿色化全方位转型,构建绿色增长新引擎,锻造绿色竞争新优势,擦亮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

  《意见》提出,到2030年,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传统产业绿色发展层级整体跃升,产业结构和布局明显优化,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显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污染物和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碳排放总量实现达峰,新兴产业绿色增长引擎作用更加突出,规模质量进一步提升,绿色低碳产业比重显著提高,绿色融合新业态不断涌现,绿色发展基础能力大幅提升,绿色低碳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绿色发展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坚实基础。到203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碳中和能力稳步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绿色低碳竞争优势凸显,绿色发展成为新型工业化的普遍形态。

  推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优化重构

  《指导意见》提出,要推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优化重构。加快传统产业产品结构、用能结构、原料结构优化调整和工艺流程再造,提升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构建清洁高效低碳的工业能源消费结构,实施煤炭分质分级清洁高效利用行动,有序推进重点用能行业煤炭减量替代;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园区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就近大规模高比例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拓宽电能替代领域,提升绿色电力消纳比例。推进绿氢、低(无)挥发性有机物、再生资源、工业固废等原料替代,增强天然气、乙烷、丙烷等原料供应能力,提高绿色低碳原料比重。推广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纺织、机械等行业短流程工艺技术。健全市场化法治化化解过剩产能长效机制,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

  《指导意见》明确表示,到2030年,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5.1亿吨,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2%,电解铝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30%以上,短流程炼钢比例达到20%以上,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乙醇等短流程合成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

  推动新兴产业绿色低碳高起点发展

  《指导意见》称,要加快补齐新兴产业绿色低碳短板弱项。例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引导数据中心扩大绿色能源利用比例,推动低功耗芯片等技术产品应用,探索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算力应用体系;在新能源领域,加快废旧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组叶片等新型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完善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体系,推动规范化回收、分级资源化利用;在新材料领域,开展共伴生矿与尾矿集约化利用、工业固废规模化利用、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等技术研发和应用,提升稀土、稀有金属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在高端装备领域,加快增材制造、柔性成型、无损检测和拆解等关键再制造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推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装备开展再制造;在环保装备领域,针对新污染物治理等新需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航空航天领域,积极发展电动飞机等新能源航空器;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加快液化天然气(LNG)、甲醇、氨、电池等动力形式的绿色智能船舶研制及示范应用,推广内河、近海船舶电气化改造工程试点。

  此外,《指导意见》强调,着力锻造绿色低碳产业长板优势,前瞻布局绿色低碳领域未来产业。

  《指导意见》称,要谋划布局氢能、储能、生物制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未来能源和未来制造产业发展。围绕石化化工、钢铁、交通、储能、发电等领域用氢需求,构建氢能制、储、输、用等全产业链技术装备体系,提高氢能技术经济性和产业链完备性。聚焦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等电力系统各类应用场景,开发新型储能多元技术,打造新型电力系统所需的储能技术产品矩阵,实现多时间尺度储能规模化应用。发挥生物制造选择性强、生产效率高、废弃物少等环境友好优势,聚焦轻工发酵、医药、化工、农业与食品等领域,建立生物制造核心菌种与关键酶创制技术体系。聚焦CCUS技术全生命周期能效提升和成本降低,开展CCUS与工业流程耦合、二氧化碳生物转化利用等技术研发及示范。

  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

  《指导意见》还介绍,要完善绿色化发展政策体系。如加大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支持力度,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此外,鼓励现有政府投资基金按照市场化方式,培育和孵化绿色低碳领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挥税收优惠政策正向激励作用,落实好对绿色技术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应享尽享。完善工业节能管理制度,健全相关政策法规,督促企业加强合规建设,依法依规合理用能。综合考虑能耗、环保绩效水平,完善阶梯电价制度和水价政策。健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套制度,研究有序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协调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交易、绿电绿证交易等市场建设。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2024年版《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以下简称《目录》)。

《目录》是在《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基础上,结合绿色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修订形成,明确了节能降碳产业、环境保护产业等绿色低碳转型重点产业的细分类别和具体内涵,为各地方、各部门制定完善相关产业支持政策提供依据,为培育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供支撑。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介绍,《目录》共分三级,包括7类一级目录、31类二级目录、246类三级目录。

  第一部分是节能降碳产业。主要指推动节能降碳的装备制造、改造升级、绿色转型等相关产业。具体包括高效节能装备制造、先进交通装备制造、节能降碳改造、重点工业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温室气体控制5类二级目录,节能锅炉制造、节能窑炉制造等38类三级目录。

  第二部分是环境保护产业。主要指推动环境保护的装备和原料材料制造、环境污染治理等相关产业。具体包括先进环保装备和原料材料制造、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其他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5类二级目录,大气污染防治装备制造、水污染防治装备制造等39类三级目录。

  第三部分是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主要指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装备制造、项目活动等相关产业。具体包括资源循环利用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2类二级目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制造、水资源高效及循环利用装备制造等16类三级目录。

  第四部分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主要指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装备制造、相关设施建设运营、项目活动等相关产业。具体包括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清洁能源设施建设和运营、能源系统安全高效运行、传统能源清洁低碳转型4类二级目录,风力发电装备制造、太阳能利用装备制造等39类三级目录。

  第五部分是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主要指服务于我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的相关产业。具体包括生态农林牧渔业、生态保护修复、国土综合整治3类二级目录,现代化育种育苗、种质资源保护等34类三级目录。

  第六部分是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主要指推动提升建筑、交通、环境、能源等基础设施绿色化程度,助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相关产业。具体包括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物流、环境基础设施、城乡能源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6类二级目录,绿色建筑建设和运营、超低能耗和低碳建筑建设和运营等40类三级目录。

  第七部分是绿色服务。主要指为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相关产业。具体包括咨询监理、运营管理、监测检测、评估审查核查、绿色技术产品研发认证推广、资源环境权益交易6类二级目录,绿色低碳转型产业项目勘察服务、绿色低碳转型产业项目咨询和设计服务等40类三级目录。

  与《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相比,《目录》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变化:

  一是调整目录名称,全面落实"双碳"战略。目录名称由"绿色产业指导目录"调整为"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纳入了低碳转型相关产业,与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工作更好衔接,充分体现了"双碳"工作导向。

  二是优化目录结构,更好厘清产业边界。《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中的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两类一级目录中均包含污染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的内容。《目录》将上述两类一级目录调整为节能降碳产业、环境保护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三类一级目录,相应调整有关二级目录、三级目录设置,使产业边界更加清晰。

  三是拓展覆盖范围,增补重点新兴产业。根据绿色低碳转型产业发展形势和特点,新增了温室气体控制、重点工业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绿色物流、信息基础设施、绿色技术产品研发认证推广、新污染物治理、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装备制造等一批新兴的绿色低碳转型重点产业,引导政策和资源支持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四是明晰产业内涵,强化法规政策要求。根据产业发展实际,更新完善《目录》各条目的解释说明内容,明确各类产业的具体内涵、最新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要求,强化先进性引领,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推动相关行业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

  后续,《目录》将根据生态文明建设重大任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展、资源环境状况、科学技术进步等情况,适时调整和修订。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有望尽快实现

 

  2月26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生态环境部已经开展了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的专项研究,相关的技术文件起草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正在积极推动,争取尽快实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首次扩围。

  中国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8个重点行业,前述行业碳排放量占到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75%左右。赵英民表示,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纳入了发电行业,排放量大约是51亿吨,占到了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将高排放行业尽早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碳排放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可以使全社会降碳成本实现最优、最小化,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对确定行业覆盖范围和重点排放单位相关的工作程序进行了明确。"赵英民说,关于扩围工作,目前生态环境部已经开展了两方面工作,一是生态环境部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开展了除了电力行业之外的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7个重点行业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工作。二是开展扩围的专项研究。对重点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法、核算报告方法、核算要求指南、扩围实施路径等,开展了专题研究评估论证,相关的技术文件起草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争取尽快实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首次扩围。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碳市场)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2017年底,中国启动碳排放权交易。2021年元旦起,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第一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以来,市场表现平稳向好。到去年底,累计成交量达到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

 

两部门印发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对加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各项重点任务作出系统部署,明确了相关要求。

  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是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主要举措,是推动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的关键支撑,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内容。《指导意见》明确,到2027年,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显著提升,抽水蓄能电站投运规模达到8000万千瓦以上,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负荷的5%以上,保障新型储能市场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建成,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调度体系逐步形成,支撑全国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20%以上、新能源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保障电力供需平衡和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指导意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源、网、荷、储各侧调节资源,重点部署了以下四方面任务。一是加强调峰能力建设。着力提升支撑性电源调峰能力,统筹提升可再生能源调峰能力,大力提升电网优化配置可再生能源能力,挖掘需求侧资源调峰潜力。二是推进储能能力建设。做好抽水蓄能电站规划建设,推进电源侧新型储能建设,优化电力输、配环节新型储能发展规模和布局,发展用户侧新型储能,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协调发展。三是推动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推进新型电力调度支持系统建设,提升大电网跨省跨区协调调度能力,健全新型配电网调度运行机制,探索多能源品种和源网荷储协同调度机制。四是强化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保障。积极推动各类调节资源参与电力市场,建立健全促进调节资源发展的价格机制,健全完善管理体系。

  《指导意见》提出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统筹制定实施方案、加强实施方案评估和落实、压实地方和企业责任四方面工作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将完善电力系统调峰能力考核制度,统筹推进全国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组织相关机构对各地及电网企业的实施方案开展评估,持续完善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省级政府主管部门落实属地责任,负责本地区调峰、储能能力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和组织实施,保障本地区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和可再生能源高质量消纳。能源电力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依据实施方案做好调峰、储能项目建设和运行工作;电网企业制定统筹推进主网、配网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实施方案,并做好调峰、储能资源的智能化调度工作。

 

三部门联合印发铜冶炼等2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近日,国家发改委会同生态环境部、工信部印发了《铜冶炼等2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推行清洁生产是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具体举措,是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手段,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有效途径。200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铅锌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2009-2010年,原环境保护部发布了《清洁生产标准粗铅冶炼业》(HJ521-2009)、《清洁生产标准铅电解业》(HJ513-2009)和《清洁生产标准铜冶炼业》(HJ558-2010),对铜、铅冶炼行业深入推进清洁生产工作、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1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要求"建立健全清洁生产标准体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我国铜、铅冶炼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细分领域更为复杂,企业类型更为多样,原有铜、铅冶炼行业清洁生产相关标准已不能完全满足行业清洁低碳转型的需要,难以有效指导行业开展针对性的清洁生产改造和提升绿色生产水平,需进一步修订完善。

  此次修订按照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相关要求对指标体系进行全面升级,有利于推动企业更新技术装备,减少能源资源和污染物排放消耗,提升行业绿色生产水平,促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修订后的指标体系主要有以下三大变化:

  首先是完善了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修订后的指标体系分为9大类指标,分别为生产工艺及装备、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原/辅料消耗、资源综合利用、污染物产生与排放、温室气体排放、产品特征和清洁生产管理。与原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6类指标相比,将原"资源能源消耗"调整为能源、水资源和原/辅料消耗三项指标,进一步体现我国全面节约战略,突出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同时新增碳排放指标。

  其次是进一步优化清洁生产评价指标。按照当前我国铜、铅冶炼行业的主流技术工艺、主要设施设备、多工艺段产品的资源消耗、主要污染物类型和重点污染物种类等内容,针对性完善了铜、铅冶炼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最后是提升清洁生产水平评定科学性。修订后的指标体系更强调系统性,综合考虑限定性指标和综合指数双重评价来确定清洁生产水平,实现清洁生产水平的科学评定。

 

中国气象局印发能源气象服务行动计划

 

  近日,中国气象局印发《能源气象服务行动计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计划》),旨在提升能源气象服务能力和经济社会效益,发挥气象在能源强国建设中的助推作用。

  《计划》明确,到2027年,基本建成适应需求、技术先进、机制完善的能源气象服务体系,能源气象服务能力和效益显著提升,为能源生产、供给、消费和安全提供全链条高质量气象服务。覆盖电源、电网、负荷、储能全链条全场景,短时临近至月、季全尺度无缝隙的一体化能源气象服务业务基本建立,具备小时、公里级的全国风能太阳能监测评估能力。

  《计划》提出四方面16项重点任务。一是加强气候资源评估,支撑风能太阳能规划选址,开展新一轮风能太阳能资源详查、风能太阳能电站选址气象服务、重要输电线路规划气象条件分析以及清洁能源开发气候生态效应评估。二是加强清洁能源发电精细化服务,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完善风能太阳能发电无缝隙预报预测业务,持续开展风能太阳能发电精细化气象服务示范计划,加强风能太阳能服务平台建设和水电气象预报预测服务。三是加强能源保供气象服务,助力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加强电力设施安全气象服务和能源储运供应气象服务;开展电力交易气象服务,建立电力交易市场气象服务平台。四是加强开放合作,创新健全能源气象服务机制,加强能源气象服务科技创新,完善能源气象服务标准体系,加强风能太阳能行业管理,健全国省协同能源气象服务模式,开展能源气象服务工作评估。

 

上海发文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2月2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本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坚持安全为重、生态优先,强化规划引领、分类施策,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统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建设,统筹城市水资源利用和防灾减灾,统筹城市防洪和内涝治理,以缓解城市内涝为重点,兼顾削减雨水径流污染,实现水安全韧性增强、水环境质量提升、水生态系统健康、水资源利用高效的目标。到2025年底,本市建成区4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松江、青浦、嘉定、奉贤等4个新城建设用地面积50%以上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南汇新城建设用地面积60%以上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到2030年底,本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具体将通过完善海绵城市规划技术体系、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构建韧性安全城市河湖系统、完善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全域推进海绵城市项目建设、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能力等方面实现上述目标。

  《意见》并要求落实各级海绵城市规划和片区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编制、项目建设、运营维护的资金保障,完善城市更新项目、城市维护类项目海绵城市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市区各级有关专项资金优先支持海绵城市建设。

 

陕西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

 

  据报道,针对陕西省政府1月9日公布的新修订的《陕西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下称《应急预案》,2月26日,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赵甲宏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此次修订取消了对社会公众车辆单、双号限行的规定,新增了不同预警等级下启动的各种非道路移动机械管控措施。

  赵甲宏表示,通过实施《应急预案》,要实现国家"到2025年,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陕西省"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0.6%以内"的攻坚目标。

  修订后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充分考虑陕西省各城市重污染天气的特点,共有10章6个附件。在工业源方面,对工业企业开展绩效分级,实施差异化管控;将涉及民生需求的企业、重点建设工程纳入保障类清单进行保障,防止"一刀切"。

  在扬尘源方面,停止室外建筑拆除、喷涂、粉刷、切割、护坡喷浆、混凝土搅拌等作业;按照分级管控要求,差异化实施停止涉及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工地室外作业,增加了对污染较重、影响较大的矿山、砂石料厂、石材厂等露天作业的管控要求。

  在移动源方面,细化对载货汽车、三轮汽车等移动源的管控措施。黄色预警期间,除特殊车辆外,城市建成区内禁止国Ⅳ及以下重型和中型柴油货车、三轮汽车、低速载货汽车和拖拉机上路行驶;橙色、红色预警期间,实施更加严格的移动源管控措施。

  修订后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新增非道路移动机械管控措施。黄色预警期间,停止使用国Ⅱ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橙色预警期间,停止使用国Ⅲ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红色预警期间,鼓励停止使用全部燃油、燃气非道路移动机械。

  新增其他污染源减排措施,预警期间加强面源管控措施,严格禁止城市及周边地区秸秆、树叶树枝、垃圾等露天焚烧行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露天烧烤等,对一氧化碳高值的重点乡镇实施驻村监管等应急管控措施。

 

青海出台5方面12条金融举措助力工业绿色发展

 

  据悉,为引导金融资源为青海省工业绿色发展提供精准支撑,助力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推进产业"四地"建设,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日前联合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金融支持青海工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5方面12条具体举措,进一步提升绿色金融供给质效,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首先,《措施》提出要用足用活用好金融政策。一是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激励引导作用,用好用足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企业碳减排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等绿色转型发展领域的信贷投放。二是完善金融机构内部信贷支持政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信贷管理政策,优化信贷审批流程,将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在信贷决策中,在总行信贷授权规定范围内,推动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有效衔接。

  其次,在优化绿色金融产品供给方面,《措施》明确要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金融机构针对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绿色产品推广等方面创新金融产品;探索开展节能节水未来收益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抵质押贷款;加强与证券、保险、基金、投资公司合作,创新投行、租赁、金融市场、资产管理等新型融资工具和服务方式。

  同时,《措施》提出要拓展碳账户覆盖面和金融场景应用,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与碳账户信息挂钩的授信审批机制、利率定价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根据企业碳账户信息对企业给予差异化金融支持。推广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等转型金融产品,带动更多的资金支持高碳行业向低碳甚至脱碳转型。

  此外,《措施》提出要通过强化债券融资支持、股权融资等举措,发挥多渠道融资作用。以发挥股权融资作用为例,青海将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与科创引导基金、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股权投资机构以及融资租赁之间的深度合作。鼓励科技型、创新型绿色中小企业在沪深北交易所、全国股转公司、青海股权交易中心优先挂牌上市融资。

 

内蒙古绿电交易试点方案获批

 

  据悉,《内蒙古电力市场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方案》于2024年2月2日获得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批复,内蒙古成为继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之后国家批复同意的第3个绿电交易试点,标志着蒙西电力市场进入绿色发展的快车道。

开展绿电交易试点工作,建立完善绿色电力交易机制与市场体系,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与市场主体参与绿电交易,进一步彰显绿电的电能价值和环境价值,对助力内蒙古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绿电交易与能耗双控、碳排放管理等政策有效衔接,有助于促进内蒙古完成节能降碳目标,保障经济发展用能需求。开展绿电交易能够增加新能源企业发电收益,提高企业投资积极性,有助于推动新能源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能够提升企业绿色电力消费水平,促进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消纳,支撑自治区承接产业转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

 

央企特大新能源甲醇项目落户内蒙古

 

  2月7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行政公署与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中化学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就中广核兴安盟200万千瓦风电制氢制甲醇一体化项目,共同签署了合作开发协议。

  根据协议,中广核兴安盟200万千瓦风电制氢制甲醇一体化项目总投资约160亿元,年生产绿色甲醇约80万吨。其中一期100万千瓦风电项目,计划于2024-2025年实施,年产约40万吨绿色甲醇。

  这是继国内在运最大陆上风电基地--中广核兴安盟300万千瓦风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后,中广核再次选择与兴安盟围绕清洁能源领域开展深层次合作。

  据报道,2021年12月3日,工信部发布《"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把"促进甲醇汽车等替代燃料汽车推广"纳入"绿色产品和节能环保装备供给工程",把"二氧化碳耦合制甲醇"列入"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工程";《"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也提出大力发展绿色甲醇上游绿氢及绿电产业,重点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以及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先进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为响应政策号召,2023年以来,一大批绿色甲醇项目接连上线。包括鲁西化工的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项目开车成功;盛虹石化10万吨/年二氧化碳制绿色甲醇装置正式投产,同时正式发布行业首个《绿色负碳产业链白皮书》;由吉利控股集团、河南省顺成集团共同投资的全球首个十万吨级绿色低碳甲醇工厂在安阳正式投产等。

 

阿特斯拟近百亿资金投建光伏项目

 

  据悉,阿特斯(688472) 2月26日晚间公告,公司计划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建设年产14GW切片+14GW电池+14GW组件新能源产业园项目。预期2024年3月土建设备进场,安装调试完成后快速形成产能。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为96.3亿元(含配套流动资金),将分三期建设,一期项目的代建厂房自土地摘牌后1个月内开工建设。

  阿特斯称,项目符合淮安市制造业重点项目认定标准,可享受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相关优惠政策的大力扶持。此外,由于淮安市涟水产业园靠近公司现有宿迁、盐城、扬州三大基地,公司可以通过产能集群效应,实现人才和技术等资源共享,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率,是公司平衡调整各地产能落地节奏、优化产能布局的选择。

  据悉,2023年10月底,阿特斯曾宣布,计划在美国组件产能投资的基础上,持续布局海外N型电池片产能,启动美国阿特斯年产5GW高效N型电池片项目计划,预期将于2025年底投入生产。

  在2023年10月的一场电话会议中,阿特斯表示,公司2023年N型TOPCon扩产分为三个基地,一是宿迁基地8GW TOPCon电池片产能已于当年4月投产,二是扬州基地14GW TOPCon电池片产能,三是泰国基地8GW TOPCon电池片产能,均正常爬坡推进中。此外,去年8月,阿特斯内蒙古呼和浩特新能源全产业链项目开工。

阿特斯近百亿元的新项目投资计划目的十分明确,一是扩大产能,保障自身供应能力,二是提升N型产能占比。

  根据InfoLink发布的数据,2023年,通威股份、阿特斯并列全球组件出货量榜单第五。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商业主要群体报告倡导可持续发展

 

  据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商业主要群体2月27日在第六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发布报告,展示绿色转型案例,倡导工商业可持续发展。

  这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商业主要群体报告,涵盖全球35个可持续发展的工商业绿色转型案例。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商业主要群体联合主席、支持可持续发展世界企业理事会执行副总裁多米尼克·沃雷介绍,该报告包括地方案例、全球案例和中小企业案例,并特别关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重要议题,如气候变化、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污染和浪费问题等。

  沃雷说,发布这份报告的意义在于向利益攸关方及其他主要群体展示发展方向,并倡导全球工商业群体共同实现绿色发展。"如果我们期望到203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些案例能够作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另外,如果我们能够推动环境政策落地从而鼓励更多这类案例出现,就能以更具包容性的方式创造就业和收入",他说。

  参会的中国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副秘书长张博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关注环保问题上,我们希望中国的民间群体、工商业企业家,能够跟非洲及其他地区进行更多交流,产生解决方案和实际行动,也能对政府在环境政策等方面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

  第六届联合国环境大会2月26日至3月1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各国代表共商全球环境治理议题。工商业主要群体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可的9个主要群体之一,联合了全球70多个有影响力的工商协会及相关机构。

 

劳动用工

 

全国总工会发文进一步推进货车司机入会和服务工作

 

  据悉,全国总工会2月28日召开会议,落实日前全总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货车司机入会和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对下一阶段货车司机入会和服务工作进行部署。

  为最大限度把货车司机组织到工会中来,全总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货车司机入会和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在全国范围内推进货车司机入会和服务工作,力争到2024年底,全国新发展货车司机会员100万人以上,并持续巩固、扩大货车司机入会成果,实现到2026年底,全国货车司机会员超过500万人,基本覆盖全部活跃货车司机。同时要求各地工会摸清货车司机底数,畅通入会渠道,精准服务促进入会,增强入会吸引力;切实发挥工会组织作用,维护好货车司机合法权益;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加大协调力度,加强督导考核。

  会议强调,各级工会要提高站位,凝聚共识,不断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做好货车司机入会和服务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做到入会和服务两手抓、两促进,完成新发展货车司机会员总目标,以优质服务提升货车司机会员向心力,切实抓好思想政治引领,把广大货车司机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要抓住强化政策指导、落实属地责任、加强沟通协调等重点环节,形成协同配合、齐抓共进的良好局面。要细化举措,落实好会议统筹调度、工作信息报送、台账梳理通报、分区督导互查、严格考核激励等措施,确保货车司机入会和服务各项工作有序高效推进。

 

东莞出台技能领军人才奖补申领暂行细则

 

  据悉,广东省东莞市人社局日前发布《东莞市技能领军人才奖补申领暂行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细则》),明确对技能领军人才的生活补贴、租房补贴、购房补贴、引才奖励的申办及其管理规定。

  根据《细则》,夫妻双方均属技能领军人才的,按可享受补贴标准较高一方发放租房补贴、购房补贴。由可享受补贴标准较高一方提出申请,不可双方同时申请,按就高从优不重复原则享受。

  技能领军人才申请租房补贴或购房补贴所涉及的商品住房只能用于自住,不能用于出租(转租)、借住、办公、投资等用途;技能领军人才自首次提交申请之日起5年内,不得转让申请购房补贴所涉及的商品住房。一经查证违反前款规定,不再享受未发放部分的购房补贴,不再享受租房补贴。

  另外,技能领军人才在东莞市的首个用人单位签订1年(含)以上正式劳动(聘用)合同,至申请引才奖励时仍连续在首个用人单位工作,用人单位还能获得引才奖励。引才奖励每年集中受理申请一次,申请审核通过后一次性发放。

  生活补贴

  《细则》规定,获认定、评定为技能领军人才后,连续在东莞市工作满12个月,至申请生活补贴时仍在东莞工作。补贴标准依据《东莞市技能领军人才认定评定和扶持实施办法》执行,即一类人才第一年4万元,后逐年递增1万元,合计30万元;二类人才第一年3万元,后逐年递增1万元,合计25万元;三类人才第一年1万元,后逐年递增1万元,合计15万元。申请人需连续5年每年提出一次生活补贴发放申请,如因其个人或所在单位原因中途未提出申请的,相应年度的生活补贴不予补发。

  租房补贴

  技能领军人才(包括其配偶、未成年子女)未在东莞市购买过商品住房,且未享受住房保障优惠政策,租住商品住房的;获认定、评定为技能领军人才当月(含)后,连续在东莞市工作满12个月,至申请租房补贴时仍在东莞市工作的,可获得租房补贴。

  补贴标准依据《东莞市技能领军人才认定评定和扶持实施办法》执行,即一类人才最高补贴5000元/月,二类人才最高补贴4000元/月,三类人才最高补贴2000元/月。每年集中受理一次上一年度发生的租房补贴,过期未申请的不予补办。

  购房补贴

  获认定、评定为技能领军人才后,连续在东莞市工作满12个月,至申请购房补贴时仍在东莞市工作的;技能领军人才(包括其配偶、未成年子女)未在东莞市范围内享受过房改房、解困房、安居房、经济适用住房或参加单位内部集资建房等购房优惠政策,且在东莞市无独立或共有产权的住房的;在首次获认定、评定为技能领军人才之日(含当日)起及之前的183日内,以本人(或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名义在东莞市首次购买首套商品住房的,均可享受购房补贴。

  购房补贴发放申请每年集中受理一次,申请通过的,按5年等额发放,申请人每年均需按要求提出一次购房补贴发放申请。申请人因其个人或者所在单位原因中途未提出申请的,相应年度购房补贴不予补发。其中,一类人才最高补贴600万元,二类人才最高补贴400万元,三类人才最高补贴100万元,分5年等额发放。

 

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又添新政策

 

  据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月23日发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指南》,引导平台企业及其用工合作企业健全用工管理制度,提高劳动者权益保障水平。

  人社部劳动关系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此前八部门发布《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中较为原则的规定,此次细化为更有操作性的系列指引指南,是根据企业用工方式和劳动者就业形态的新变化,积极探索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新办法和新举措。

  新规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是,提出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时间的计算办法和休息办法,即工作时间达到上限,平台应停止派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明确,平台企业应当与工会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代表协商,合理确定劳动者连续最长接单时间和每日最长工作时间。劳动者工作时间达到上限时间的,系统应推送休息提示,并停止推送订单一定时间,以保障劳动者获得必要休息时间。

  另一个被确立的权益是,外卖小哥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适用劳动者实际工作地人民政府规定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同时,针对许多快递员提出的法定节假日继续工作能否获得加班费的问题,新规明确,在法定节假日工作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应高于正常工作时间劳动报酬,企业需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给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本人。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明确了平台企业制定和修订劳动规则时需遵循的原则及履行的民主程序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指南》引导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通过与企业协商或通过工会组织、相关部门机构等提供的维权服务渠道,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专家论坛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

 

  人民日报3月1日刊发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的文章指出,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

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他们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创新创造新型生产工具,包括在颠覆性科学认识和技术创造方面作出重大突破的顶尖科技人才,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包括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技术工人。   

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生产工具的科技属性强弱是辨别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显著标志。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削弱了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的限制,极大拓展了生产空间,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物质条件。特别是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非实体形态生产工具的广泛应用,极大丰富了生产工具的表现形态,促进制造流程走向智能化、制造范式从规模生产转向规模定制,推动生产力跃上新台阶。

  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劳动对象是生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得益于科技创新的广度延伸、深度拓展、精度提高和速度加快,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大大拓展。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的手段更加先进,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展至深空、深海、深地等;另一方面,人类通过劳动不断创造新的物质资料,并转化为劳动对象,大幅提高了生产率。比如,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成为重要劳动对象,既直接创造社会价值,又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融合进一步放大价值创造效应。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科学技术、管理等要素,都是生产力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只有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才能迸发出更强大的生产力。在一系列新技术驱动下,新质生产力引领带动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变革调整,推动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与传统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形成高科技的生产力。科技创新深刻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在载人航天、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具备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形成高效能的生产力。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作为引领产业升级和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效能更高,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空间。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22年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在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形成一定领先优势。我国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研发模式、生产方式、业务模式、组织结构等全面革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以新供给与新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形成高质量的生产力。供需有效匹配是社会大生产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社会供给能力和需求实现程度受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依托高水平的生产力才能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当前,我国大部分领域"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日益凸显,客观上要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新平衡。一方面,新需求对供给升级提出更高要求,牵引和激发新供给,撬动生产力跃升;另一方面,基于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新供给,能够提供更多高品质、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环保性的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和创造有效需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更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持续性。

  着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升级为方向,着力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和质变。

  正确处理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一是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处理好新质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多管齐下培育新型劳动者、创造新型生产工具、拓展新的劳动对象,促进新质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匹配。三是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之间的关系。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共进,在开放环境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四是处理好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统筹推进二者发展,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一手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一手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球人才招聘制度,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鼓励在华外资企业、外籍科学技术人员等承担和参与科技计划项目,为全球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

  创造和应用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推动劳动资料迭代升级。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各方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打造更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硬科技"。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研发应用新型生产工具主力军的作用,加强创新要素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纵深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融合应用,大力推广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工具,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拓展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重点,拓展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能够不断开辟生产活动的新领域新赛道,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要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着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新增长引擎,强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从国家战略层面加强对未来产业的统筹谋划,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对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进行多路径探索和交叉融合,做好生产力储备。

  推动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要素协同匹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产业组织和产业形态变革调整,不断提升生产要素组合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做大做强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国际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好产业链融通带动作用,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依托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协同共享和高效利用,推动生产组织方式向平台化、网络化和生态化转型,打造广泛参与、资源共享、精准匹配、紧密协作的产业生态圈,加速全产业链供应链的价值协同和价值共创。积极发挥数据要素的"融合剂"作用,推动现有业态和数字业态跨界融合,衍生叠加出新环节、新链条、新的活动形态,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数字贸易、智慧物流、智慧农业等新业态,促进精准供给和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和创造新需求。

 

“以进促稳”是一种新稳定观

 

北京日报2月26日刊发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撰写的文章指出,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以进促稳”是一个全新的提法,是宏观经济治理的重大创新。“以进促稳”是对全局工作的要求,不能孤立地分析,而是要放到中央对经济工作部署的整体语境中去看待,要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领会和研究。

  怎样从理论高度理解“以进促稳”

  要与“硬道理2.0版”联系起来看。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是一个重大概括,相对于“发展是硬道理”,加入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新的要求,是一个“硬道理2.0版”。“硬道理”是相对一些模糊的认识而言的,鲜明地指出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解决矛盾的主要路径,毫不含糊地指明新时代的发展主题。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结构和发展质量的升级,只有通过动能转换才能实现,这就必然要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也就是要始终依靠“进”更新和增强发展的动能。

  要与经济工作指挥棒联系起来看。明确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就是明确了各项工作最大的指挥棒,也是提出“以进促稳”的最基本逻辑所在。中国式现代化一系列目标任务的推进落实,都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经济上不去,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中央要求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其中“聚焦”二字,是最清晰的导向,也就是不管哪个领域、哪个层面的工作,都要看是否与指挥棒的方向相一致,都要看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对此要从政治高度加以看待,绝不能有本位主义的理解。

  要与经济形势联系起来看。中国经济在新冠疫情以后遇到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这“三重压力”,在当前依然存在,表现为经济活力不足、风险隐患较多、社会预期偏弱的“新三重压力”。因此,“稳”的着眼点需要放在缓解经济增长面临的压力上,当前最优先的是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而“进”的着力点要放在增强经济活力上,其内涵包括抓经济工作的姿态要进取、要培育更多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等,重点是以经济结构的加快转型促稳,以发展质量的稳步提高促稳,以重大改革的持续突破促稳。

  要与“先立后破”联系起来看。“先立后破”是在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最先提出的,2023年将之上升到宏观调控的基调中,但内涵是一致的,即作为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的基本遵循。“先立后破”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并不是针对某一个行业或某一个群体提的。在“以进促稳”的杠杆平衡点更多侧重于“进”的基础上,“先立后破”更多起到在“进”的过程中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作用。总之,在执行层面,落实“以进促稳”就是要多做加法、少做减法,落实“先立后破”就是要先做加法、后做减法,二者在逻辑和内涵上是完全贯通的。

  要与高水平安全联系起来看。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高度重视“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在规律性认识和指导思想部分都作了强调,特别是如何认识“高水平安全”问题,需要和“以进促稳”结合起来学习。稳定和安全都是发展的底线。最大的不安全就是不发展,如果停留在原地筑城垒墙,也许能暂时挡住外来的攻击,但同时也会拦住自己发展的道路。一味地防和堵,是守不住安全的,也不能真正维护好稳定的环境。中央无论是部署“双循环”的宏观布局,还是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工作,都强调了内外联通问题,都阐述了“自主”和“可控”间的关系,对此要深入理解。只有用发展的思维看待问题、用进取的办法解决问题、用开放的视野开拓创新,才能真正守住稳定和安全的底线。

  站在历史的纵深看,“以进促稳”对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这一提法,将“进”和“稳”的辩证关系提升到全新层面,把“进”作为“稳”的基本实现路径,并将“改”和“调”内化在“进”中,实际上就是拓展了传统的稳定观,提出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基于动态平衡的、更高水平的“新稳定观”。这种稳定观,澄清了一些模糊的理解和认识,打消了一些不必要的顾虑和担忧,释放了坚定清晰的信号,为凝心聚力抓经济、促发展创造了积极的氛围。

  “以进促稳”的重要载体

  落实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除了宏观调控基调的创新外,在方法论上的两大创新,其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是落实“以进促稳”的重要载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甚至不亚于财政、货币政策。

  第一个重大创新,是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调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是近年来根据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出的重大要求。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要求“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2022年则明确要求“要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强全局观,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按照这一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牵头建立了政策文件评估机制,开展新出台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工作。国务院各部门出台文件,凡涉及宏观经济稳定和市场预期稳定的,均需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评估。也就是说,在经济领域,该机制已经建立并运行一段时间。

  近年来,一些对预期产生较大影响的政策,除经济政策外,还有不少是非经济领域的政策。一些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出台的时机不恰当、个别内容的表述不严谨,就可能对市场心理带来冲击。也有的政策从单个看是合理的,但当多个政策叠加时,就可能产生合成谬误,造成政策信号不一致的理解。而一些对重大部署片面理解、机械执行、过度执行的行为,由于不顾与其他领域的联动效应,只知道在本地区、本领域“单打一”甚至单兵突进,会破坏政策的平衡,甚至可能扭曲宏观调控的信号,这是很有危害性的。因此,加强对非经济政策的前端管理,避免对经济的收缩性、抑制性效应,是当前迫切需要抓好的工作。

  第二个重大创新,是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这也是该项工作首次进入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中,具有开创性意义。近年来,每逢中央重大会议召开、重大政策出台的关键时间节点,舆论场上总会出现形形色色的解读声音。其中一些解读没有正确把握政策精神,有的片面认识、只取一隅,有的盲目推测、放大问题,有的渲染恐慌、危言耸听,更有的别有用心、春秋笔法,给经济工作和发展大局带来干扰。这些片面、错误解读和带节奏言论的危害巨大,特别是对民营经济和企业家的预期造成很大影响,其中的教训十分深刻。

  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意味着预期管理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大幅上升,舆论引导正式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关键是要牢固树立“政策宣传解读与政策制定同等重要”的理念,真正将之放到全局工作的重要环节,从观念到方法进行全面更新,切实增强应对舆情的能力和水平。要对如何唱响光明论、唱好光明论进行深入研究,更好把握舆论规律,客观、真实、深入分析经济数据,全面、及时、准确传递政策信息,探索行之有效的引导方式。

 

柳建辉: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内在逻辑

 

《经济日报》2月29日刊发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柳建辉撰写的文章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五个必须”。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九个方面涉及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保障、旗帜道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需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内在逻辑,明确各项要求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最高原则。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把准方向、走对道路。目标越宏伟,形势越复杂,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使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既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更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建党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也是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保证。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推动的现代化。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指明了正确方向、制定了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开辟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承担起在一个超大规模人口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艰巨任务。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充分证明,我们党是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能够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

  中国式现代化的布局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是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体现了布局上的完整性,又呈现了路径上的可行性。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建设上,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政治建设上,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文化建设上,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在社会建设上,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以说,这五个方面体现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本质要求。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就是要拥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人类社会离不开物质生产力发展。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提升物质文明水平,必须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全面提高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另一方面,现代化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也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式现代化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互动共进的过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磅礴伟力。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是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中,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利于解决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矛盾日益加深的问题。我们党在实践探索中深刻认识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只有高楼大厦、没有绿水青山的现代化不是真正的现代化。同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不发展、不作为,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取得明显成效。事实证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从国际影响看,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使命担当,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所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走出了一条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之路,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具有扩张性、侵略性的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的显著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这就从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视角着眼,对比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模式,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一个具有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九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彼此呼应,共同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其内在逻辑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全面性,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总体呈现。

 

我国货币政策前瞻性不断增强

 

  据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3月1日发表文章指出,我国货币政策前瞻性不断增强。

  过去一年,货币政策担当起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的重任,着力增强政策的前瞻性,有效应对内外部风险和挑战,取得积极成效。货币政策靠前发力,走在市场曲线前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体现在降准时点的把握。2023年3月,央行降准0.25个百分点,为国内经济复苏增厚了风险缓冲垫。当年9月,央行再次降准0.25个百分点,随后财政部在10月宣布将增发1万亿元国债,央行此举前瞻保障了政府债券的顺利发行,有效实现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高效协同。面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央行立足国内经济发展,两次降准,保持了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2024年春节前夕,央行行长潘功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披露,央行将于2月5日降准0.5个百分点,较过去两年每次降准0.25个百分点翻番,释放长期资金1万亿元,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为今年经济开好局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是体现在降息力度的增强。近一年来,我国利率调控面临两大约束,外部是中美利差大幅倒挂,内部是存贷利差收窄至历史低位。在此背景下,2023年6月和8月,央行两次调降政策利率,时间上仅间隔2个月。2024年2月,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更是一次性调降0.25个百分点,创2019年LPR改革以来之最,超出市场此前预期。长端利率下行,有利于降低企业投资和居民住房信贷成本。与此同时,央行也在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指导国有大行3次调降存款利率,稳定银行负债成本。这些举措,为降低负债成本拓展了空间。

  三是体现在对房地产形势变化的响应。2023年7月下旬,政治局会议首次定调"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次月,央行就推出了房地产政策大礼包,会同住建部优化首套房认定标准、降低首付比、降低二套房贷利率下限、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出台的力度和效率同样超出市场预期。值得一提的是存量房贷利率调整。2023年居民提前还贷潮突显,新老房贷利差较大是重要原因,市场上也存在呼吁调降存量房贷利率的声音。央行本着务实的态度,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协调各方推动政策落地,不到2个月就完成了95%以上符合条件的存量房贷的调整,每年将为5000万户家庭减少房贷利息支出约1700亿元。

  政策为什么要有前瞻性?

  这涉及宏观经济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预期。国内外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和居民的决策不仅基于当前已知信息,还会将预期纳入决策考量之中,众多个体的预期最终会影响宏观经济运行。比如说,居民预期未来收入增长就会增加当期消费,企业预期未来经营向好就会扩大生产能力,最终将推动消费和投资扩张、经济景气度上升。目前多数经济学理论也已包含"预期"变量,并可进一步细分为适应性预期、理性预期等。对中央银行而言,货币政策制定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透明度,决策行为应尽可能符合市场预期,并考虑政策传导的时滞影响;关键时点的决策还要尽可能走在市场前面,打好提前量和冗余度,这样可以更有效引导市场参与者的行为。

  前瞻性货币政策有力支持经济回升向好。

  货币政策见叶知秋、靠前发力,金融数据对宏观经济的传导效果就能不断显现。

  一是金融总量合理增长,支持稳住经济大盘。2023年下半年,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组合拳及时加力,有力支撑经济回升向好,对全年实现5%左右的增长目标发挥重要作用。全年贷款新增22.7万亿元,年末M2、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分别增长9.7%和9.5%,明显高于名义经济增速。其中,不含房贷的居民消费贷同比增长9.4%,增速是上年的2倍,促进消费加快恢复,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2.5%;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保持30%以上的增速,基建贷款增速比上年高2个百分点,支持投资更好发挥经济增长稳定器作用。

  二是融资成本不断下行,减轻实体债务负担。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降低整体利率水平,减轻了各部门债务负担,资产负债表更加健康,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从企业部门看,2023年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8%,同比下降0.29个百分点,持续创有统计以来新低。从居民部门看,2023年12月新发放房贷利率为3.97%,同比下降0.29个百分点,今年以来一些银行已陆续将消费贷利率调降至不足3%。从政府部门看,2023年国债、地方政府债发行量分别较上年增加1.4万亿元和2万亿元,年末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则较年初下行0.28个百分点。

  三是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支持经济转型升级。货币政策兼顾长短期目标,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去年12月以来增加5000亿元抵押补充贷款(PSL),有力支持"三大工程"建设,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五篇大文章",通过科技创新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工具支持科技创新,带动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提高至2.64%,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余额超8000亿元,有力支持绿色发展;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全年增加2500亿元,助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总的看,过去一年货币政策在时、度、效方面都可圈可点。潘功胜2月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仍有足够的空间,将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可以预期,央行将继续平衡好稳增长、促转型、防风险的关系,为可持续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

 

专家论点辑要

 

  ▲今年中国经济五大宏观主题值得关注

 

  据悉,证券时报2月19日刊发汇丰银行环球研究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晶撰写的文章指出,龙年新启,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备受关注。我们预计,今年国内消费持续向好,结构转型更加平稳,经济增长率将达到4.9%,以其稳步回升为亚洲及全球的经济增长注入动力。具体来看,龙年中国经济有以下五大宏观主题值得关注:

  第一是房地产有望实现软着陆。"保障房+商品房"的双轨并行模式,将成为稳地产的重要抓手。大力提高保障房供给,不仅可以让住房更容易负担,还可以对冲商品房市场的下行。而商品房限购限价政策进一步放松,亦将促进房地产供求关系的重新平衡。

  第二是国内消费持续向好,预计消费将同比增长7%。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同时房地产市场的逐渐企稳亦将推动消费持续向好,并将增长动能扩大到其他领域。

  第三是财政主导,政策合力增强。新的一年,在"以进促稳"的政策基调下,财政政策将更为积极,预计包含一般公共预算及政府性基金预算在内的广义赤字率将与去年实际水平相当。货币政策的运作亦有更多空间,汇丰预计下半年政策利率将小幅下调20个基点。

  第四是"先立后破",结构转型更为平稳。"先立后破"的政策基调,预示着新的一年里短期和长期目标的精准平衡将促使新动能逐渐壮大,旧动能持续发力。

第五是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温和上涨,PPI(生产者物价指数)转正。我们预计,2024年来自食品及能源价格成本这两项的拖累将减弱,同时房地产企稳及消费复苏将推动核心CPI温和上涨至同比0.9%,整体CPI为0.5%;PPI也将有望升至0%附近。

 

 

中小企业

 

四部门将发布《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2月2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工信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等4部门制定了《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将于近期印发实施。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王培章表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是推动专利产业化的生力军,也是增强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活力源泉。以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的成长与盘活高校科研机构的存量专利,两项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助力实现专利价值。

  《方案》以专利产业化为主线,到2025年底,通过知识产权普惠服务促进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能力水平整体提升;重点培育一批以专利产业化为成长路径的样板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利密集型产品。

  在重点任务上,方案以全链条服务为理念,通过融通创新链、融入产业链、畅通资金链、筑强人才链、打通服务链,加速知识、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向中小企业集聚。

  在普惠服务上,方案明确要重点普及推广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产品,发挥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作用,提升区域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效能,夯实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基础。

  在样板培育上,方案筛选建立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库,开展重点培育,建立入库企业动态调整机制,打造以专利产业化为成长路径的中小企业样板。

  在政策支持上,方案围绕专利产业化重点任务,整合相关部门政策资源,面向入库企业按需匹配支持政策,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在组织实施上,方案从加强组织协调、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监测评价、加强培训宣传等四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确保任务有效落实。

 

上海发布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管理办法

 

  据悉,为贯彻落实工信部《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文件要求,提升上海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专业化、特色化、集约化发展水平,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2月18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

  《管理办法》包括总则、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培育扶持、动态管理和附则六部分。与《暂行办法》相比,主要细化、创新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明确市级集群认定标准及流程。市级集群指标体系总体与国家级集群保持一致,同时对个别指标进行了调整。其中主要有:集群产值规模从40亿元下降为30亿元,中小企业产值占集群总产值比例和主导产业占集群总产值比例从70%下降为50%,细化了数字化转型服务和中小企业服务内容。二是明确区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职责。各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负责本区集群的申报、初审和推荐工作,并做好集群有关培育。同时,加强对集群的财政、金融、产业、创新、土地、人才等政策支持,并定期总结集群发展的经验做法,开展集群典型实践案例和优秀集群品牌宣传。三是丰富企业培育扶持举措。市经信委建立集群培育库,通过市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集群发展。各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将集群内优质中小企业纳入重点企业"服务包"名单,发挥全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作用,鼓励各类社会化服务机构为集群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定制化、差异化增值服务。

  《管理办法》明确了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重点培育方向:一是提升集群主导产业优势。精准定位集群主导产业,增强专业化配套能力,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加强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二是激发集群创新能力。构建多层次集群创新平台,集成和开放创新基础设施和服务资源,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标准研制;三是推进集群数字化升级。引导集群推广智能制造装备、标准和"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等系统解决方案,提高数字化转型水平;四是加快集群绿色低碳转型。优化集群能源消费结构,强化资源综合利用与污染防治,完善绿色制造体系;五是深化集群开放合作。支持集群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展会、国际合作机制和交流活动;六是提升集群治理和服务能力。加强集群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服务考核,建立"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集群治理机制。

  《管理办法》指出,申报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主导产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市"十四五"规划。占地面积一般不超过100平方公里,近三年产值均在30亿元以上。集群内企业近三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质量和环境污染等事故,重大及以上网络安全事件和数据安全事件,以及偷税漏税、违法违规、严重失信和其它重大问题的行为。

  同时,集群还需具有显著的发展成效,主要包括: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成效显著,持续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作;产业链供应链协作高效,绘制产业链图谱;协同创新能力较强,集群近三年中小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5%以上;数字化转型效果明显,集群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中小企业工业(产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10%以上;绿色化发展水平较高,建立了绿色低碳服务机制;积极参与产业开放合作,通过设置海外分支机构等方式,推动产品和服务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治理和服务能力较强,组建企业服务专员队伍,为集群内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创业辅导、创新支持、人员培训、市场营销、投融资、管理咨询等服务。

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认定有效期是三年。有效期内,集群应按要求每年报送上一年度工作情况。有效期满后,由市经济信息化委组织开展复核工作,复核通过的有效期延长三年。如发现集群企业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质量和环境污染等事故,重大及以上网络安全事件和数据安全事件,以及偷税漏税、违法违规、严重失信和其它重大问题的行为,将撤销其认定。

 

调查分析

 

华南美国商会称受访企业普遍放缓在华投资步伐

 

  据报道,华南美国商会2月27日发布的报告显示,66%的受访企业称,2023年在华进行了实际再投资,但这一比例同比下降了14个百分点。在2019年至2022年,分别有78%、74%、79%、80%的受访企业在中国进行了实际再投资。

  "即便如此,没有企业选择完全撤离中国。"华南美国商会会长哈利·赛亚丁(Harley Seyedin)称,"受访企业认为在中国能够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报告显示,88%的受访企业已在中国实现盈利,其中46%的企业盈利已达预期。

德国商会称三成在华德企准备或已提交数据跨境申报

 

  据报道,在数据出境合规要求下,部分德企已经开始合规申报工作。2月26日,中国德国商会发布"数据出境安全合规"快速调查结果。169个受访企业中,7%的德企已经提交了申报材料,23%在准备申报,38%认为无需申报,而另有32%的企业因未找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选项、对于相关政策不熟和无法透露企业信息等原因,未回复调查。

  2023年11月30日至12月8日期间,德国商会与旗下商会成员卫士通(上海)面向中国德国商会会员企业展开线上调查,旨在了解在华德企的数据跨境合规进展。

  中国德国商会是德国企业在华的官方协会,目前为超过2100个会员企业提供服务。

 

经贸态势

 

美、欧、英制裁多家中国企业

 

  据报道,俄乌冲突两周年之际,英美欧先后宣布对俄罗斯实施新的制裁。此次制裁俄罗斯的打击范围非常广,不仅制裁了新的银行,还包括俄罗斯本土"米尔"支付系统、投资公司、VC机构,甚至金融科技公司。

  2月23日,美国财政部发布了新的反俄制裁措施,对来自俄罗斯(63个)、中国(8个)、土耳其(16个)、阿拉伯联合酋长国(4个)、吉尔吉斯斯坦、印度和韩国的93个个人和法人实体实施贸易限制,禁止从美国向目标实体发货。美方给出的制裁理由为,这些实体为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努力提供支持。

  美国商务部表示,23日被列入制裁名单的93家实体中,有一些公司曾将受管控的微电子设备提供给俄罗斯军事和情报部门。还有一些实体被制裁是因为购买美国设备用于帮助俄罗斯补充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至此,因俄乌冲突而被列入美制裁名单的实体总数已达到900个。

  2月22日,英国外交发展部宣布50多项涉俄新制裁,其中被制裁的中国企业有3家。

  2月23日,欧盟理事会发表声明称,通过针对俄罗斯的第13轮制裁措施。本轮制裁包括增加对106名个人和88个实体实施限制性措施。在第13轮对俄制裁中列单4家中国企业。

  同时,欧盟发表声明宣布,将延长现行对俄罗斯制裁措施至2025年2月25日。欧盟此前对俄12轮制裁涉及油气、煤炭、航空零部件等多个领域。

  针对上述英、美、欧盟制裁中国企业一事,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称,英方罔顾中英经贸合作的良好势头,近期在涉俄新制裁中对3家中国企业采取列单措施,中方对此表示坚决反对。英方做法是没有国际法依据和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单边制裁,是典型的"长臂管辖",商务部敦促英方立即纠正错误做法,无条件停止列单中国企业。

  中国商务部并表态,美方做法是典型的单边制裁、"长臂管辖"和经济胁迫,中方对此坚决反对;欧盟不顾中方多次交涉和劝阻,一意孤行,在第13轮对俄制裁中将4家中国企业列入制裁名单,是没有国际法依据和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中方对此坚决反对,敦促欧方无条件停止列单中国企业。

西共体宣布解除对尼日尔等国部分制裁

 

  据悉,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共体)2月24日宣布,取消对尼日尔、马里等国实施的部分制裁。

  西共体委员会主席奥马尔·图雷24日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举行的西共体特别峰会后发表声明说,西共体解除了对尼日尔与西共体成员国之间陆地和空中边界的封锁、尼军政府成员及其家属的旅行禁令,以及暂停西共体成员国和尼日尔之间商业和金融交易的制裁。此外,进出尼日尔所有商业航班的禁飞区将被取消。

 

投资视点

 

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力推出一揽子产业支持举措

 

  据悉,2月27日举行的2024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了副中心"千亿投资重大项目",2024年共安排435个项目,总投资预计6658亿元、2024年计划完成投资超千亿元。

  此外,大会上有关部门发布了"10亿产业扶持资金+50亿产业引导基金+50万平新型产业空间"的一揽子新举措,向副中心内外企业展示了满满诚意。

  据了解,从2020年起,副中心连续4年保持千亿投资强度,建安投资连续5年全市第一。2024年,副中心共安排435个项目,总投资预计6658亿元、2024年计划完成投资1005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80个、新开项目184个、优先储备项目71个。

  北京市通州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王永杰介绍,"千亿投资"以重大项目为依托,搭建起副中心"四梁八柱",综合承载力全面提升,经济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城市吸引力持续跃升。

  此外,北京市通州区委常委、副区长吴孔安介绍,今年通州区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简称《若干措施》)。"我们将拿出10亿元产业扶持资金,5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50万平方米新型产业空间,从资金支持、空间供给、营商环境、人才服务等多维度,全方位助力企业在副中心行稳致远,共享发展红利。"

  据了解,《若干措施》主要围绕产业集群化、创新化、生态化,提供空间、人才、金融保障等方面。副中心将对新增产业链头部企业最高按年度区域贡献的70%给予扶持,对存量产业链头部企业最高按年度区域贡献增量部分的70%给予扶持,对产业孵化平台给予连续三年每年最高1000万元支持并提供低成本产业空间。同时,对"产业合伙人"引入的企业,副中心也将最高按年度区域贡献达到既定标准以上部分的70%给予合并计算支持。链主企业、专业运营主体、基金管理机构,都可以成为副中心的产业合伙人。

  会上还发布了北京城市副中心人才政策2.0版--运河英才计划。北京市通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孙学伟介绍,该计划面向在副中心工作或有意向来副中心创业的人才群体,按照运河杰出人才、运河领军人才、运河青年人才分层次予以认定,在资金奖励、引进落户、人才安居、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精准给予支持。

 

北京明确住房租金纳入监管

 

  2月27日,北京市住建委会同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发布《北京市住房租赁押金托管和租金监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首次拟明确将住房租金纳入监管。

  过去,许多租客在租房时会担心租赁企业"跑路",导致自己一次性交付的大量租金遭受损失。而当超收租金被关进"保险箱"后,租客的租金安全就会得到进一步保障。

  《征求意见稿》的适用对象为承租他人住房从事转租业务的住房租赁企业,至于市民个人出租房屋或企业出租自持房屋的情况,则不包含在内。

  租金监管管什么、怎么管?根据《征求意见稿》,租赁企业单次收取租金数额超过3个月租金的,租金应先全部存入租金监管账户。其中,租金监管账户由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市资金中心")开设并负责管理。

  这也意味着,如果租客是月付或季付,租金会和以往一样交给租赁企业;如果是半年付、年付及以上付款周期,租客的租金将全部存入租金监管账户。其中,3个月租金部分在一日内划转至住房租赁企业账户,其余租金按月划转,每次划转金额为一个月租金。

  当租房合同到期或者解除,租金监管账户内仍有租金剩余时,需要由租赁企业在1个工作日内提出租金退还意见。随后,由租客在退还意见提出后的两个工作日内确认是否同意,如果同意,则按退还意见退还;如不同意,无争议部分将及时退还,有争议部分租客可通过协商、向中介协会提出调解,或诉讼、仲裁等途径解决,再由资金中心根据结果退还。

  除租金外,押金能否正常退还给租客同样备受关注。实际上,2021年北京市就发布了《关于规范本市住房租赁企业经营活动的通知》,明确押金由北京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建立的专用账户监管。此次《征求意见稿》出台,将管理专用账户的主体调整为在住房资金监管方面更为专业的市资金中心,托管和退还押金的流程与租金监管类似。

  如何确认自己的租金和押金存入了监管账户?对此,《征求意见稿》提出,租赁企业应在经营场所、网络服务端醒目公示押金托管账户、租金监管账户信息。同时,租客还可通过住房租赁合同备案编号等信息查询本人押金托管、租金监管账户内金额。

  如果租赁企业、从业人员未履行押金托管与租金监管或存在经营风险,各区住建部门将暂停向该企业拨付账户内资金。

 

上海出台登记管理改革相关措施

 

  据悉,为深化经营主体登记管理改革,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月26日印发《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化经营主体登记管理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从5方面推出21条措施,聚焦痛点难点堵点,积极回应经营主体关心关切。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彭文皓介绍,《措施》里许多条款都是通过走访、座谈、调研、12345热线梳理等渠道收集的,最终形成20余条措施,如登记的场地资源释放、企业公章丢失等都是企业集中反映的"老大难"问题。"同时为确保政策落地落实,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将夯实常态化窗口服务制度保障,打造全市特色工作室服务品牌矩阵,确保每项政策措施都能精准发力、同向发力。"彭文皓说。

  聚焦企业高频使用和访问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是《措施》明确的一个方向。2023年5月"上海企业登记在线"平台上线,截至目前各类企业使用在线平台全程网办办结登记业务达36余万件,其中新设企业全程网办率达90%以上。这次《措施》拓展"上海企业登记在线 "服务范围和应用场景,全面提升平台使用感受度,服务对象覆盖到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全类型经营主体,开通移动端应用服务。同时,还将持续探索境外投资主体在线身份认证方式,拓展外商投资企业全程网上通道。

  《措施》中表明,企业因未及时年报等原因被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满5年且主动改正的,无需申请即可自动移出相关名单;对于初次发现未年报且主动补报的个体工商户,不予行政处罚,并自动取消经营异常标记。同时进一步深化 "信用+风险"监管创新,实施"信用+风险"随机抽查。对信用良好的经营主体,不主动开展登记事项、公示信息检查,根据投诉举报、监测预警等线索实施"事件触发式"检查。加强市场监管部门随机抽查事项、任务整合,优化"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坚持无事不扰,同一年内对同一经营主体的随机抽查次数原则上不超过两次。

  《措施》要求,在聚焦国家战略,探索先行先试登记便利化举措方面,全力支持浦东引领区、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首创性改革。深化确认制改革,推进经营范围登记集成改革试点。登记机关仅登记主营项目及许可经营项目。优化照面记载方式,创新非主营一般项目自主展示服务,通过"经营主体身份码"展示经营项目信息,自主展示的经营项目发生变动的,经营主体在线自主填报、在线勾选,无需向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创新自主展示特色经营项目,彰显经营主体经营特色。

 

我国设立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

 

  据悉,海关总署2月28日公布《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简称《方案》),明确该商务合作区以国际商务交流为核心功能,满足境外人员短期停留商务活动需求,为国际商务人士在商务合作区内开展商务会见、商务洽谈等活动提供便利。

  《方案》明确,该商务合作区在综合保税区、海关监管区和口岸限定区域管理制度基础上,叠加特定封闭区域人员跨境流动便利化政策措施和商务服务功能,依托东方枢纽上海东站和浦东国际机场国际国内人员交汇优势以及浦东国际机场中转客流优势,打造高度便利的国际商务交流合作平台。

  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规划面积约0.88平方公里,以三"新"为发展定位,即便利国际商务交流的新平台、服务资源要素汇聚的新载体、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节点。建设过程中将实施集成优化管理模式、便利人员进出、便捷行李物品管理等措施。

  相关举措主要包括:海关对进出区人员携带行李物品按国际侧基本放开、国内侧严格管住原则实施监管;移民管理部门对持商务合作区综合管理机构备案的有效邀请,搭乘国际(地区)航班自浦东国际机场入区的境外人员无需核查中国签证等入境许可,仅开展国际旅行证件核查,在区内开展商务活动可停留30天,并可根据需要申请延期。

  《方案》提出,到2025年,完成商务合作区先行启动区封闭验收,商务合作区基本功能落地运行。到2028年,实现商务合作区全域封闭运作,完成重点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具备商务交流、国际展览、国际培训等功能。到2030年,全面建成商务合作区,实现区域跨境交往便利、国际商务活动活跃、创新要素资源集聚、专业服务能力领先、配套设施完备的功能目标。

 

全国首家专门税务审判庭在上海设立

 

  2月23日,上海法院税务审判庭揭牌活动在上海铁路运输法院举行。这是全国首家专门税务审判庭。

  "设立专门的税务审判庭,在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评估指标的同时,也是上海法院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行政案件集中管辖、服务保障大局工作的新举措。"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曹洁现场表示。

  近年来,我国税务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为提升营商环境国际影响力作出了积极贡献。根据2023年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新的评估标准,"税收指标"尤其关注税务争议解决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问题。同时,上海作为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早确定的跨行政区划法院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承担着改革先行者、试验田的任务,也一直在思考如何优化和完善上海行政案件集中管辖机制。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部署要求,经上海市编办批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在上海铁路运输法院新设税务审判庭,集中管辖原由本市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以税务部门为被告的一审行政案件;在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赔偿委员会办公室)加挂税务审判庭牌子,集中管辖原由本市相关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以税务部门为被告的一审行政案件和以税务部门为被上诉人或上诉人的二审行政案件。

  据介绍,目前,上海铁路运输法院已完成税务审判庭人员的初步配置、办公办案条件配足配齐等工作。同时,该院还起草了《关于完善税务审判工作机制的若干意见》,将从建立诉讼便民和公正审理机制、建立税务审判实质解纷机制、建立高效良好的府院互动和院校合作机制、建立精品案例培育和改革经验宣传机制等四个方面,助力税务纠纷高效解决。

 

浙江加快推进民营经济总部企业建设

 

  据浙江省经信厅日前披露,浙江将聚焦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培育发展根植浙江、布局全球的民营经济总部企业,全面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浙江将培育提升民营经济总部企业能级,加强总部企业的培育服务,推动总部企业完善总部管控体系,实施管理现代化对标提升工程,强化研发、财务、销售等在浙总部功能,增强全球化运营能力。统筹推进优质民营企业梯度培育,加快壮大总部企业基本盘。

  在支持企业创新和加强要素保障方面,浙江将支持相关领军企业首台(套)产品应用推广,推荐进入政府、央企、国企采购目录。鼓励领军企业建设创新联合体、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鼓励各地依法依规保障符合导向的投资项目用地、能耗等合理需求。推动领军企业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省级人才计划自主评审试点。

  浙江省经信厅提出,将支持杭州市、宁波市围绕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等建设全球一流的综合性民营经济总部集聚区域,推动有条件的县(市、区)聚焦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国际贸易服务等产业优势和浙商侨商等地方资源,在政策、服务和生态体系方面开展突破性探索。

  此外,浙江还将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形成高水平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构建总部企业联系服务长效机制,及时协调化解企业发展诉求问题。加快建设高素质民营经济人才队伍,培育新生代企业家,传承弘扬优秀浙商文化。

 

辽宁实施引强延链拓招商工程

 

  据辽宁省商务厅日前披露,今年,辽宁省商务系统将实施引强延链拓招商工程,开展招商引资六大专项行动,聚焦"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领军企业,招引一批"好大高""专精特新"项目,全年计划新增外资企业1000家。

  据介绍,辽宁将开展招商平台提档升级行动、项目落地推进行动、央企及头部企业招商行动、产业链精准招商行动、以需求促招商行动、优势资源招商行动。精准招引企业和项目,聚焦22个重点产业集群、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建设,招引产业链引领力强的企业。引进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挥"串珠成线、串线成面"效应,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

 

辽宁省出台推进专利转化运用工作实施方案

 

  近日,辽宁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辽宁省推进专利转化运用工作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大力推动辽宁省专利产业化,以科技创新促进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

  《方案》要求,到2025年,推动一批高价值专利实现产业化,有效助力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利产业化率明显提高,企业的专利产业化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升,经国家备案认定的专利密集型产品产值超200亿元,建成5个区域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30个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或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15个专利导航服务基地。

  辽宁省专利存量较大,唤醒“沉睡专利”是推进专利产业化的关键一环。《方案》指出,释放存量专利转化潜能,大力推进专利产业化,启动实施存量专利盘活计划。筛选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专利,依托全国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体系进行登记入库。围绕全省优先发展产业和重点产业集群,将入库专利按产业细分领域向企业匹配推送。基于企业的反馈情况,识别相关专利的转化潜力,分层构建可转化的专利资源库。

  强化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可有效打通专利转化运用的堵点。《方案》提出,要完善创新成果收益分配激励机制,推广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经验。全面取消对专利申请和授权的各类财政资助,进一步推动资助奖励的重点转向促进专利转化运用。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检查考核等涉及专利的考核中,不再设置专利申请量约束性指标。推动将专利转化效益作为各级各类相关评审认定的重要评价标准,逐步纠正“重数量、轻转化”等倾向。

完善专利产业化服务体系,可推动形成更多符合产业需要的高价值专利。《方案》明确,要推动建设服务全省的专业知识产权运营交易机构,高效链接国家资源,实现专利转化供需信息一点发布、全网通达。培育一批熟悉技术转移和专利转化运用的专业服务机构,逐步实现一站式集成服务。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线上办理试点。支持金融机构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属产品,鼓励对评估费、担保费给予补贴。

 

山西开展煤矿"三超"和隐蔽工作面专项整治

 

  据报道,满负荷生产下安全事故频发,焦煤主产地山西将迎来超产专项整治。2月7日,山西省应急管理厅、国家矿山安监局山西局、山西省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煤矿"三超"和隐蔽工作面专项整治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立即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煤矿"三超"(即超能力生产、超强度作业、超定员生产)和隐蔽工作面(指除正常报备的生产工作面以外的,未上生产图纸、安全监控数据、通过设置施工临时密闭、栅栏等方式逃避检查的煤炭生产单元)专项整治。这两种行为会削弱安全生产条件、弱化现场安全管理,是造成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次专项整治范围包括所有正常生产建设煤矿、具备生产条件的停工停产煤矿。整治重点内容包括超能力下达生产经营指标、煤矿超能力生产、采掘接续紧张、超定员组织生产、布置隐蔽工作面等八方面情况。

  《通知》明确,2月底前为煤矿企业自查自改阶段,全省煤矿企业严格按照方案,全面开展"三超"和隐蔽工作面专项整治自查自改。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亲自组织实施,形成问题隐患和整改责任两个清单,对自查结果负责。煤矿上级公司或主体企业对所属煤矿自查自改工作开展检查指导。煤矿自查发现"三超"组织生产的,必须立行即改,严禁设置过渡期、整改期;煤矿自查发现隐蔽工作面的,主动报告、主动退出非法违法区域、撤出工程设备,重新打设永久密闭,安设并上传视频监控传感器,并建立隐蔽工作面整改、管理、监控台账清单。

  3月1日至5月31日为市、县重点检查阶段,各市、县应急管理局会同能源局,对负责监管煤矿"三超"和隐蔽工作面专项整治开展情况进行全覆盖检查,按照"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要求形成检查报告。

  在市、县重点检查期间,山西省应急管理厅、国家矿山安监局山西局和山西省能源局将同步对煤矿企业自查和市、县重点检查情况开展省级督导检查。

  《通知》强调,对煤矿自查发现、主动报告并按要求整改的"三超"和隐蔽工作面行为,依法从轻或不予处罚。尤其是对2024年2月之前的隐蔽工作面,主动报告、主动整改,经各市应急管理局、能源局和国家矿山安监局山西局各煤矿监察执法处联合验收后,对密闭进行建档管理、拍照录像留档,可以依法不予处罚。

  对发现问题假整改、整改不彻底的,一律责令停产整顿,依法从严从重处理处罚,同时对煤矿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一律进行责任倒查、追责问责。对顶风作案、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的,一律责令停产整顿、依法从严从重处理处罚,严肃追究煤矿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和上级公司相关负责人责任。

  同时,对漠视法律,从2024年2月起仍布置新的隐蔽工作面,或者对原隐蔽工作面没有进行回撤设备、封闭巷道的,一律责令无限期停产整顿,依法从严从重处理处罚,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负责",将煤矿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和上级公司主要负责人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管理,对相关责任人员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直至提请地方政府关闭。

 

甘肃印发负面清单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近日,甘肃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甘肃省亲清政商交往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负面清单》,进一步厘清政商交往边界、规范政商交往行为,推动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加快形成党政机关和公职人员与各类民营企业之间既亲又清、良性互动的氛围。这是继去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甘肃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之后,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制度性补充。

  《负面清单》列出了"七个严禁""二十八个不得"的具体要求,包括严禁破坏公平竞争环境,严禁违背政府诚信原则,严禁服务监管应为不为,严禁滥用执法司法权力,严禁违规干预企业活动,严禁变相侵占企业权益,严禁利用权力谋取私利等,对政商交往行为划出边界,反向警醒各级干部把握边界、规范行为,正向激励各级干部放下包袱、担当作为。

  聚焦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营商环境突出问题,《负面清单》划出一定不能做、做了要追责的"红线""底线"。比如,在严禁服务监管应为不为方面,要求不得在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服务方面不作为、慢作为,该审批不审批、该服务不服务、该指导不指导;不得对民营企业的合理诉求和反映的问题置之不理、推诿扯皮、消极应付。在严禁违规干预企业活动方面,要求不得对惠企政策的落实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违规截留扶持民营企业的资金物资,阻碍决策执行,影响政策落地;不得违规干预和插手民营企业项目选定、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采购销售和企业股权转让、资本运作等市场经济活动。在严禁利用权力谋取私利方面,要求不得在市场准入、招标投标、政府采购、证照颁发审验、项目审批、土地征用、市场监管、税收征管等方面,对民营企业故意刁难、吃拿卡要、索贿受贿;不得违规在民营企业兼职或借用资质证书等领取薪酬;不得收受民营企业赠送的礼品、礼金、消费卡(券)和有价证券、股权、其他金融产品等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财物。

  "《负面清单》为党员干部划清了不可为的事项,明晰了工作底线,让我们在开展工作中更有把握、更有底气。"省商务厅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处有关负责人说。

  "七个严禁"聚焦当前营商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既是对各地各部门以及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也是对民营企业和社会的郑重承诺。为此,《负面清单》要求各地各部门切实担负起亲清政商交往的责任,进一步规范政商交往行为,主动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推动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做到亲不逾矩、清不远疏。各级干部也要坦荡清白同企业打交道,尤其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更要积极靠前服务,真心实意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助力,做到有交集不搞交换、有交往不搞交易,实现"亲"而有度与"清"而有为的统一。

  据了解,制定实施《负面清单》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提醒各级各部门和各级干部,在与民营企业及其负责人交往中,履职尽责、敢于担当,不越纪、不触法、不谋私,让民营企业切身感受到有温度、尺度和透明度的营商环境。

省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纪检监察机关将坚持抓早抓小,及时发现、整改服务民营企业中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对严重违反负面清单的"四风"、腐败等问题依规依纪依法严肃查处问责。同时,将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用好容错免责机制,为实干者撑腰、为担当者负责,营造宽容失误、鼓励担当的良好干事氛围。

湖北省出台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办法

 

  近日,湖北省政府出台《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办法》(简称《办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维护民营经济组织合法权益,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创业创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该《办法》将于2024年4月1日起施行。

  《办法》着眼解决制约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短板,从市场准入、金融支持、创新发展、要素获取、权益保护等方面,逐一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办法》提出,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湖北将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在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方面,《办法》明确,不得以备案、注册、年检、认定、认证、指定、要求设立分公司等形式设定或者变相设定准入障碍;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未经公平竞争不得授予经营者特许经营权,不得限定经营、购买、使用特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湖北还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参与电力、电信、铁路、石油、天然气等重点行业、领域的竞争性业务。

  为激发民企改革创新活力,《办法》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引导平台经济向开放、创新、赋能方向发展,补齐发展短板弱项,支持平台企业在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国际竞争中做强做优;支持民营经济组织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向核心零部件和高端制成品设计研发等方向延伸,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成果转化。

  湖北还将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完善政府定价的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建立健全防范和治理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拖欠民营经济组织账款的长效工作机制和约束惩戒机制;推行告知、提醒、劝导等执法方式,对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依法不予行政处罚。

  此次,《办法》充分突出湖北特色--

  提供融资担保服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并落实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资本金补充、风险补偿、保费补助、业务奖补机制,增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

  促进专精特新发展。引导民营经济组织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因地制宜聚焦主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民营经济组织在细分市场领域的竞争力。

  提供水电气暖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经济组织用水、用电、用气、用暖等改转供为直供,降低民营经济组织等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成本。

  发挥协会商会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商会搭建民营经济组织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不同主体间的沟通交流平台,帮助民营经济组织开拓市场、化解纠纷。

  《办法》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规定民营经济组织及其负责人的财产权利、人身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湖北还将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为民营企业预留发展空间;在发生影响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大事件时,及时出台有关政策措施,帮助民营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深圳出台二十四条措施促进汽车出口

 

  据悉,深圳市商务局近日发布《深圳市2024年促进汽车出口工作方案》(简称《方案》),从增加本地汽车制造厂出口车型产量、推进汽车产贸协同开拓海外市场、扩大二手车出口高能级主体数量、加快二手车出口手续办理效率、提升汽车出口运输保障能力、增强汽车出口配套综合服务能力等6个方面,提出24条具体举措,进一步抢抓汽车出口发展机遇,纵深推动汽车"产运贸"一体化发展,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

  持续提升新车制造企业出口能力。《方案》提出,加快比亚迪深汕汽车工业园二期建设进度,支持车企在深制造基地生产出口车型,提高产能利用率,增加出口产品产量;推进汽车产贸协同开拓海外市场,充分发挥深圳供应链企业集聚及国有企业海外渠道丰富优势,组织全市重点供应链企业对接造车新势力企业,对接微型低速纯电动车制造企业,协同做大海外增量。

  有序提升二手车出口企业能级。《方案》提出,培育20家以上有实力、高水平、符合条件的企业获得二手车出口业务资质,形成二手车出口企业集群;推动信用记录良好、资金实力雄厚且具备二手车车源整合、海外市场拓展、售后服务保障等能力的汽车经销商、供应链企业、国有贸易企业加强合作;支持企业建立二手车出口整备基地,推进国三、国四等燃油车二手车整备出口或拆解零部件再制造利用业务。同时,针对二手车出口各项手续办理,《方案》还提出开通出口许可证办理快速通道、开通车管业务办理绿色通道、增设二手车出口上牌"周转指标"、开展出口退税业务辅导、加快海关车辆查验处置等一系列举措,最大力度提高二手车出口办理效率。

  持续增强深圳口岸汽车出口运输能力。《方案》提出,将增加滚装船航线,争取更多外贸汽车航线以深圳为始发地或停靠深圳港口;支持企业购置滚装船,与船企签订长期协议;支持汽车出口企业参与航运贸易数字化试点,采用电子提单等国际贸易新规则提高出口运输效率;加大对集装箱、中欧班列出口汽车支持力度,满足小型车企、汽车贸易商和二手车等多频次、小批量的出口运输需求;指导企业办理海事危化品手续等。

  不断完善汽车出口配套综合服务体系。《方案》提出,支持企业用好综合保税区场地及出口监管仓闲余空间,推进在深出口汽车"入区(仓)即退税",降低汽车集港等待船期成本;支持企业采用中国(深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出口退税备案单证电子化系统",优化出口信用保险扶持政策,支持汽车出口、海外设厂、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投保,支持出口企业完善售后服务体系;鼓励汽车制造企业和贸易型企业加快汽车散件出口,对企业降低物流成本、赴境外参加展会等给予支持,积极组织企业应对国外碳足迹认证、标准准入等技术性贸易措施。

 

深圳市罗湖"商协会十条"发布

 

  2月26日,由深圳罗湖区民政局、罗湖区企业服务中心主办、罗湖区工商业联合会协办的"企聚罗湖 商协会助力罗湖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罗湖区城脉中心举办。为了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支持商协会参与罗湖区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工作,在会上,罗湖区正式发布《罗湖区激励行业商会协会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以下简称罗湖"商协会十条")。

  据介绍,罗湖"商协会十条"在支持对象、空间支持、鼓励参与招商引资、引进专业人才、主动服务辖区企业、鼓励举办重大产业活动、鼓励组织企业赴外参展、鼓励引领行业标准和树立先进典型等十个方面通过政策扶持、资源整合等方式,激励商协会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罗湖区各领域行业经济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在空间支持上,对在罗湖有实际注册办公地需求的商协会,在租赁创新型产业用房或者社会物业上给予一定的支持。针对商务成本高的情形,陆续推出共享空间,可满足承办活动、会议等事项;在鼓励参与招商引资方面,希望商协会成为罗湖区招商合伙人,在新引进符合罗湖区认定标准的重点企业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商协会,经被引进企业书面确认,且在行业主管部门备案,按条件可给予最高500万元/家的奖励。鼓励引领行业标准方面,对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定、修订项目的商协会,在罗湖区依法正常经营的,最高给予50万元扶持。

上述政策发布后各项措施能否有效落地、承诺能否一一兑现?据介绍,罗湖"商协会十条"具有以下两大优势保障。一方面突出流程保障。将依托罗湖区企业服务平台的信息化系统,建立了更加开放透明的参与流程,保障每一个扶持项目的有效落地。并积极打造商协会的专用模块,设立包括行业诉求提报、建言献策等端口,为商协会提供更加便捷、更加直接的渠道。

另一方面突出服务协同。为了加强部门和协会的联动服务,建立了"一协会一部门"的挂点联系机制,要求牵头部门定期与商协会开展座谈、走访、联合调研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促进信息的互通共享。同时致力于构建协同服务平台,既鼓励合作开展活动促进行业的市场化交流,也依托现有物业提供一定的免费共享空间用于活动场地支持,利用政府资源全方位护航商协会发展。

  "感觉扶持力度大、针对性强,为商协会参与罗湖双招双引、参与企业服务提供了'快车道'。"深圳市服务贸易协会秘书长刘玉亭表示,"商协会十条"为广大商协会同仁提供了具体的方向。作为市级商协会的一份子,非常热切地希望能够为罗湖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接下来,协会将结合协会自身优势和服务贸易行业特点,重点聚焦组织罗湖企业走出去、外部资源请进来等方面下功夫,做好罗湖的招商合伙人。

据了解,在会议现场,罗湖区数字经济产业协会等5家商协会发布罗湖区行业协会商会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联合倡议书,41家商协会获颁招商合伙人聘书。

 

"跨境理财通2.0"正式启动

 

  2月26日,新修订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下称"新版《细则》")正式实施。此次《细则》聚焦提升便利性、拓宽市场、规范服务,带来诸多优化措施,被业界称为"跨境理财通2.0"。

  1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等六部门联合发布新版《细则》,在总结过去两年业务开展的经验基础上,吸收了粤、港、澳三地市场投资者和参与者的意见和诉求,优化相关制度安排,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

  具体来说,新版《细则》优化了投资者准入条件。"南向通"业务的内地个人投资者参与门槛从连续缴纳社保或个人所得税"满5年"降低为"满2年"。同时,增加"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作为家庭金融资产准入的可选条件,支持更多大湾区居民参与试点。

  新版《细则》适当提高个人投资者额度。将个人投资者额度从100万元人民币提高到300万元人民币。如个人同时通过银行和证券公司参与试点的,两种渠道分别各有150万元额度。

  业务试点范围上,新版《细则》增加证券公司参与试点,同时将内地销售银行的人民币存款产品纳入"北向通"合资格产品范围,公募证券投资基金范围由"R1至R3"扩大为"R1至R4"风险等级(不含商品期货基金)。

  此外,新版《细则》进一步优化宣传销售安排。细化明确境内销售机构、境内合作机构展业行为规范。

 

普京提出未来六年俄罗斯经济发展目标

 

  据悉,俄罗斯总统普京2月29日在莫斯科向议会两院发表国情咨文,提出未来六年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目标。

  普京说,到2030年,俄罗斯高技术产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所占份额应增加50%,非原料、非能源产品出口至少增加三分之二。他表示,到2030年,俄罗斯进口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应降至17%,重点领域投资额增长70%,至少再新建100个科技园区,并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自给自足。

  普京表示,俄罗斯应在涉及公民健康、粮食安全等领域拥有关键技术,并在能够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如机床、机器人、运输、无人驾驶、航空、海洋、数字经济、新材料和化学等实现技术自主。

 

丹麦宣布结束"北溪"管道爆炸调查

 

  据报道,丹麦警方2月26日发布公报,宣布结束对"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的调查。丹麦警方在公报中表示,尽管调查发现爆炸是蓄意破坏的结果,但"没有充足理由在丹麦提起刑事诉讼"。

  丹麦的决定招致俄罗斯不满。据报道,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26日表示,丹麦的做法"近乎荒谬","一方面,他们承认发生了蓄意破坏,但另一方面他们却没有继续调查"。

  2月7日,瑞典检方宣布结束持续16个多月的"北溪"管道爆炸事件调查,"调查的结论是瑞典缺乏管辖权"。

  丹麦和瑞典两国迄今没有公开指认任何关联"北溪"爆炸事件的嫌疑人。瑞典检方先前表示,调查确认"北溪"管道遭人为破坏,但尚不知由谁所为。

  瑞典跨国和平与未来研究基金会创始人扬·奥贝里曾表示,"北溪"管道是被美国及其北约盟国炸毁的。美国知名调查记者西摩·赫什也曾爆料说,"北溪"管道系遭美国情报部门和美军秘密破坏。美国政府对此予以否认。

  据了解,"北溪"天然气管道从俄罗斯出发,经波罗的海海底抵达德国。2022年9月26日,管道发生爆炸,泄漏大量天然气。调查发现,4条管道中的3条发生泄漏,共有4个泄漏点,位于瑞典和丹麦附近海域。爆炸事件发生后,丹麦、瑞典和德国分别启动调查,但拒绝俄罗斯参与,调查进展也十分缓慢。在瑞典宣布结束调查后,德国表示仍将继续调查。

 

香港年度财政预算案公布

 

  2月28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公布2024/2025财政年度特区政府财政预算案,宣布撤销所有楼市"辣招"。

  陈茂波介绍,特区政府去年10月25日宣布调整住宅物业需求管理措施,有关调整包括额外印花税的适用年期由三年缩短至两年、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的税率减半,以及为外来人才置业印花税实施"先免后征"安排。当中,"先免后征"安排深受欢迎,已有超过500宗申请获批,证明香港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

  陈茂波表示,特区政府一直密切留意住宅物业市场的情况。经审慎考虑当前整体情况后,特区政府决定即日起撤销所有住宅物业需求管理措施。即由2月28日起,所有住宅物业交易无须再缴付额外印花税、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我们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及市场情况下,有关措施已无需要。"

  陈茂波说,香港金管局在去年7月修订了物业按揭贷款的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措施。考虑到外围及本地经济情况,特区政府认为在继续维持银行体系稳定的前提下,现时有空间进一步修订相关措施,并适当调整其他与物业贷款相关的监管政策。金管局将于2月28日稍后时间作出公布。

  对于香港股票市场,陈茂波表示:"特区政府全速落实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专责小组去年十月份提出的多项建议,包括改革创业板。港交所已就建立库存回购股份机制、在恶劣天气下维持市场运作等征求市场意见,目标是今年落实。"

  《财政预算案》提到,为进一步提升市场效率和流动性,香港证监会及港交所正探讨一系列措施,包括完善上市机制、优化交易机制、改善对投资者服务。

  完善上市机制方面,研究优化首次公开招股的价格发现流程,以及审视上市公司的公众持股量要求,提升市场效率。结构性产品的上市要求和安排亦会优化,并降低其上市成本。

  优化交易机制方面,探索收窄最低上落价位,以缩窄买卖差价,今年第二季度将提出建议。下一步研究优化股票现货买卖单位,以及探索进一步优化衍生产品的持仓限额及保证金安排,更好地满足风险管理需要。

  改善对投资者服务方面,研究优化实时市场资讯服务,以合理价格向不同投资者提供切合需要的服务。同时,加强市场推广,港交所将透过海外办事处加强推广香港证券市场,并积极深化与中东及东盟地区的联系,吸纳更多发行人和资金。

  为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单位转让和期权庄家进行证券经纪业务,将获豁免缴付印花税。

  在互联互通方面,陈茂波表示:"我们正与内地积极商讨引入股票大宗交易、将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以及将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纳入互联互通机制,以吸引更多企业和资金进入香港市场。"

陈茂波并表示,2023年,香港全年本地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2%,预测香港经济在2024年会进一步扩张,全年本地生产总值预计增长2.5%至3.5%。

 

投资分析点评

 

  ▲国创高新拟与合作方投建硅材料项目

 

  2月28日晚间,国创高新(002377)发布公告,公司拟与山高湖北公司和湖北非金属地质公司共同发起设立项目公司,开发武穴市硅材料绿色产业链项目。

  具体来看,鉴于武穴市优质花岗岩资源丰富且资源开发已纳入地方政府规划,国创高新将以主要合作方和技术支撑方身份与山高湖北公司、湖北非金属地质公司共同发起设立项目公司,项目公司与武穴市城投集团合作开发武穴市硅材料绿色产业链项目。项目公司的注册资本及各方出资比例等事项尚在协商之中。

  公告显示,根据武穴市人民政府与山高湖北公司签订的《投资合作框架协议》,该项目总投资30.5亿元,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投资10亿元,主要包括高纯石英砂、超细石英粉和大宗产品长石粉的研发和生产,项目建设期24个月。

  二期投资20.5亿元,主要包括产业链下游延伸产品如超高清柔性可折叠信息显示玻璃、节能陶瓷岩板的研发和生产。

  据了解,国创高新业务主要分为沥青业务和房地产中介服务业务。该公司自成立以来主要从事路面改性沥青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产品主要用于高速公路、国省道公路、城市主干道、机场跑道以及市政专用道路等工程的路面铺设、养护。同时,公司全资子公司深圳云房是一家以O2O模式为核心的房地产中介服务提供商。

 

  ▲宇树科技B2轮融资10亿元

 

  2月22日,机器人初创企业宇树科技宣布已于近日完成近10亿元B2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美团、金石投资、源码资本,老股东深创投、中网投、容亿、敦鸿和米达钧石跟投。此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产品研发、业务拓展以及团队搭建等方面。

  宇树科技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智能机器人企业,以四足机器人"机器狗"起步。2023年的杭州亚运会期间,宇树四足机器人还因在田径赛场上运送铁饼、标枪而"出圈"。 2023年8月,宇树科技发布首款人形机器人H1,正式进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目前,宇树科技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180余项,授权专利150余项。该企业还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等。

 

  ▲中国中免加码投资海南

 

  2月27日晚间,中国中免(601888)发布公告,宣布拟对三亚国际免税城一期二号地项目(简称"一期二号地项目")加码投资10.7亿元,主要用于增加建筑面积、停车面积、外立面及幕墙品质提升、机电系统及电力系统配置提升等,以进一步提高项目的综合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中免原计划在去年对该项目实现商业部分的顺利开业,目前该项目建设进度不及预期。

  2021年3月,中国中免宣布"一期二号地项目"的建设计划,彼时拟定的投资金额已经高达36.9亿元。在本轮追加投资后,一期二号地项目的总投资或将达到47.6亿元。

  据了解,已营业的三亚国际免税城(即"一期一号地项目")是中国中免最为重要的商业项目。

  中国中免计划,将一期二号地项目建设成为集免税商业与高端酒店为一体的旅游零售综合体项目,其中免税商业将引进高端奢侈品牌丰富品类,实现三亚国际免税城整体升级;酒店定位则为地标型、国际高端知名品牌酒店。根据规划,该项目用地面积为10.8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17.25万平方米。

  建设难度较大或许是一期二号地项目进度不及预期的关键原因之一。据了解,因项目现场临近海岸,地下水位高,建筑高度较高,还涉及大面积、系统复杂的屋面钢结构和屋面维护结构,施工难度高。中国中免曾表态,将聘请专业设计咨询单位,对建筑空间造型、交通动线等进行优化,对屋面钢结构、幕墙等专项设计进行深入的效果把控,实现设计、施工的有效衔接和问题解决。

 

▲苹果取消电动汽车项目

 

  据报道,苹果2月27日在内部披露取消电动汽车项目,令参与该项目的近2000名员工感到意外。首席运营官Jeff Williams和负责这项工作的副总裁Kevin Lynch共同做出了相关决定。

  两位高管告诉员工,该项目将开始逐步结束,汽车团队中的许多员工将被转移到执行官John Giannandrea领导的人工智能部门。这些员工将专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项目(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简称AIGC),这是公司越来越关键的优先事项。苹果汽车团队还拥有数百名硬件工程师和汽车设计师,他们有可能申请其他Apple团队的工作。

  对于上述消息,苹果公司方面未予置评。

  据了解,苹果汽车项目始于2014年,代号为泰坦项目(Project Titan)。2015年,苹果CEO库克(Tim Cook)在华尔街日报的一次会议上表示,他希望人们能"在车里体验iPhone……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你在车外和车里的生活天衣无缝。"当时,不少市场人士认为,智能手机市场看起来已经饱和,收入也在下降,苹果需要一个新产品。

 

▲博通出售终端用户计算业务

 

  据知情人士2月26日称,芯片制造商博通接近以38亿美元的价格,将终端用户计算部门出售给私募股权投资公司KKR。

  此次交易的重要性在于,博通作为全球领先的芯片制造商,其终端用户计算业务的出售将对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KKR作为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之一,此次收购将进一步扩大其在科技领域的投资版图。此外,这笔交易也反映出半导体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需要不断调整战略以适应市场变化。

  据了解,终端用户计算部门是博通在2023年11月以690亿美元收购软件制造商VMware的一部分,该业务提供的软件使用户能够远程访问桌面和应用程序。

  博通去年12月表示,将寻求剥离其终端用户计算部门。另外,该公司正试图剥离VMware的安全软件业务Carbon Black。

 

▲台积电首座日本工厂开业

 

据报道,台积电在美国设厂屡屡受挫后,转而加速布局在日本的投资。2月24日,全球半导体制造龙头台积电位于日本熊本的工厂JASM正式开业,这是台积电设立在日本的第一座工厂。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在开幕典礼上表示,相信JASM能够进一步提升晶圆供应链的韧性,并为日本半导体产业带来新一波复兴。

 

 

  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斋藤健对台积电赴日本设厂表示了欢迎,他表示台积电是日本实现数码化转型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其熊本工厂将是日本尖端芯片的重要贡献者。他还当场宣布,日本政府将向台积电在此工厂旁扩建第二座工厂提供732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50亿人民币)的补助。

  有关专家指出,台积电海外布局一波三折,广受关注的美国工厂竣工日期一再延后。美国政府虽嘴上鼓励台积电赴美设厂,但实际并未给予台积电实质性补助。眼看美国本土芯片企业英特尔获得了美国政府的100亿美元巨额补贴,台积电深感"背刺"。

  分析员指出,日本政府成功吸引台积电赴日投资的背后,是日本政府重振半导体行业的雄心。日本半导体的全球市占率从1988年的50.3%已大幅下滑到2019年的不足10%,在全球科技飞速发展四十年间折戟沉沙。为了扭转颓势,日本政府近年来加大补贴力度,提供大量税收减免来支持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公司建厂,并促进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公司与日本公司在半导体领域合作开发下一代技术。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正源股份股东将购回违规减持股份

 

  2月27日,正源股份(600321)公告显示,公司第二大股东四川国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栋集团")的一致行动人成都国栋南园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栋南园"),因违规减持被四川证监局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2月28日,正源股份再次公告,国栋南园已出具《关于违规减持致歉并承诺整改的通知函》,其承诺购回违规减持的股份。

2月27日的正源股份公告显示,2023年3月13日至3月20日,国栋南园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以1.86元/股的均价,买入正源股份1620万股。2023年4月,国栋南园与国栋集团共同承诺,6个月内不减持此次增持股份。

但2023年8月4日,国栋南园以1.98元/股的均价,卖出正源股份1267.3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0.84%。国栋南园该行为构成违反承诺情形。2023年11月15日,上交所向国栋南园出具了《关于对成都国栋南园投资有限公司予以纪律处分的决定》。

  国栋南园此前解释,此次减持行为主要系操作人员忽略了去了解相关的规定,非持股5%以上股东和一致行动人的主观意愿,并就此致歉。2024年2月27日,四川证监局向国栋南园出具了《关于对成都国栋南园投资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监管措施的决定》。

  对此,国栋南园在2月28日的最新《通知函》中承诺,在该函发出之日起的10个交易日内,以自筹资金购回2023年8月4日减持的1267.36万股股份。

  此次购回的1267.36万股股份成交均价与2023年8月4日卖出的1267.36万股均价差额收益部分,在购回完成后的10个工作日内支付给正源股份。同时,国栋南园再次承诺,本次购回的1267.36万股在6个月内不减持。

  2月28日,正源股份收于1.28元/股。若国栋南园按照该价格回购1267.36万股,将耗资1622万元。国栋南园2023年8月4日以1.98元/股的价格卖出1267.36万元,卖出总额约2509万元。

 

▲汉马科技启动预重整

 

  2月19日,汉马科技(600375)2024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召开,会上表决99%以上同意,无反对票,高票通过了《关于拟向法院申请重整及预重整的议案》和《关于提请公司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及董事会授权人士办理公司及相关子公司重整及预重整相关事宜的议案》。4天后,即2月23日,汉马科技公告称当日收到法院决定公司进入预重整的通知。汉马科技是安徽省首家主动申请司法重整的企业。

  据了解,近年来受市场需求紧缩、国际局势动荡等因素影响,国内重卡、专用车行业面临着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游终端客户资金周转较为困难。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市场对于产品售价进一步压缩,致使汉马科技经营亏损。汉马科技预计公司2023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7亿元到-8.7亿元,上年同期为-14.94亿元。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9.28亿元到-7.28亿元。

  据了解,作为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七家"链主"企业中唯一一家商用车企业,汉马科技在远程新能源商用车的赋能下,抓住新能源商用车发展机遇,确定了"智能电动+醇氢生态"的技术发展路线,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升级,由传统能源重卡企业向新能源重卡绿色转型,积极拓展甲醇整车及甲醇发动机生产制造。

  在汉马科技2月23日公告的"提质增效重回报"的行动方案中,公司强调将专注经营,全面推进醇氢、电动技术发展路线,并积极推进司法重整事项。

  在公告中,汉马科技进一步提醒,如法院依法裁定受理公司重整、和解和破产清算申请,公司股票将在重整申请受理后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新华联控股等六家企业实质合并重整计划获法院裁定批准

 

  2月23日,新华联控股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收到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下达的《民事裁定书》,裁定新华联控股与新华联矿业等六家企业实质合并重整计划批准通过。

  新华联控股是一家大型民营企业,主要经营文化旅游、化工新材料、矿产资源开发、石油贸易、投资等业务。由于三年新冠疫情和金融去杠杆等诸多因素叠加影响,新华联控股等集团核心企业经营活动遭受重创,出现流动性危机,引发债务风险。2022年8月9日北京市一中院裁定受理新华联控股进入司法重整,2023年4月14日北京市一中院裁定新华联控股与新华联矿业等六家企业实质合并重整。在人民法院和管理人的主持下,公司积极配合、推进债权申报与审查、资产调查与审计评估、投资人招募、重整方案及重整计划的制定等各项重整工作,尽最大的努力,维护债权人利益和职工权益,将持有的七家上市公司和四家金融机构的全部股权用于偿还债务,通过回购及受让等方式取得东岳高分子、东岳氢能、东岳硅材等股份,成功引进了淄博长基、金石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材料基金、深圳市远致星火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建材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等企业参与投资,获得价值约55亿元的现金和股票等资源全部用于新华联偿还债务。重整计划还运用信托、抵债、资产变现、债转股等多种方式用于清偿各类债务,极大地维护了债权人的清偿利益。2024年1月30日召开了第二次债权人会议并随后表决通过了新华联控股等六家企业实质合并重整计划草案,2月23日北京市一中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

按照重整计划,新华联控股将继续经营,设立新矿业公司。新华联集团表态,"重整新生后的新华联控股等企业,将提升治理能力,提升风控能力,提升破局能力,提升重生能力。"

 

  ▲海汽集团拟调整重大资产重组方案

 

  据悉,海汽集团(SH 603069)2月27日晚间发布公告称,海汽集团重组收购海南旅投免税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旅免税")的交易面临重大调整,因业绩不及预期,后者的资产估值将由40.8亿元大幅下调到18亿至25亿元。

  海旅免税是海南离岛免税重要的经营主体之一。海汽集团原本期望通过本次交易,将主营业务从传统客运业务转型为免税商业综合业务,实现旅游交通、旅游商业跨越式发展。2022年1至12月份,海汽集团的营业收入构成为:汽车客运占比63.89%,汽车综合服务占比22.34%,客运站经营占比6.5%。

  本次交易方案的重大调整,无疑将大大减缓海汽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速度。海汽集团后续将不得不申请撤回本次交易申请文件,待相关各方履行完毕审批程序后再行重新报送。

  海汽集团收购海旅免税的交易已经推进了一年半的时间,本次估值下调已经是方案推出以来第二次出现。2022年8月,海汽集团在披露重组意向后两月宣布,收购海旅免税的交易价格为50.02亿元;不过在2023年4月,海汽集团即首次宣布下调海旅免税的交易价格,由50.02亿元下调至40.8亿元,同时相应下调配套募集资金规模。

 

  ▲南大光电山东华鹏重组终止

 

  2月29日晚间,南大光电(300346)和山东华鹏(603021)分别终止和拟终止此前筹划的重组事项,原因主要为"市场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及"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波动和变化"。

  南大光电于2023年7月推出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预案等,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全椒南大16.5398%股权,同时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2024年2月28日,公司董事会已同意公司终止此次交易事项。

  2022年10月,山东华鹏公告,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山东海科控股有限公司持有的东营市赫邦化工有限公司100%股权。在实施上述交易的同时,公司将以向特定对象发行股份的方式募集配套资金。之后,该议案通过了公司股东大会审议等。2023年8月30日,山东华鹏提交了首轮问询回复。同年12月29日,因该交易的申报文件评估数据即将到期,公司向上交所申请中止审核该重组事项。

后续程序方面,公告显示,山东华鹏将于近期召开董事会等决策程序,审议与终止此次重大资产重组相关的事项,公司将及时披露与终止此次重大资产重组相关事项的公告。

 

 

 

▲长园集团遭沃尔核材起诉

 

  据悉,因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长园集团(600525)2月25日公告称遭股东起诉。本次起诉长园集团的原告方为A股上市公司沃尔核材(002130),此前曾大举增持长园集团,并与长园集团管理层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控制权争夺战,最终双方于2018年1月达成和解。伴随着此次民事诉讼的提起,长园集团与沃尔核材的关系或将再度陷入僵局。

  此诉讼涉案金额合计约为5608.11万元。截至目前,沃尔核材持有长园集团2756.07万股,占总股本的2.1%。

  回溯前情,2020年10月,深圳证监局向长园集团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查明长园集团于2016年收购的子公司长园和鹰存在多种方式虚增业绩的情况,导致公司2016年、2017年年度报告中披露的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

  自2021年以来,长园集团已被数百名中小投资者起诉,目前部分案件已进行判决或达成和解,另有部分案件正在审理中。

  按照沃尔核材的诉讼请求,其于2017年3月29日至2017年6月8日期间买入长园集团股票5245.43万股,截至起诉之日仍持有此期间买入的股票1049.22万股,投资差额损失为5600.83万元,叠加印花税、佣金损失等,累计应获赔偿款为5608.11万元。

  据了解,沃尔核材在2017年3月29日至2017年6月8日期间,以大宗交易方式累计受让多名一致行动人5245.43万股股份,受让价格在13元/股至16元/股之间,受让总金额超7亿元。

  不过,在长园集团看来,沃尔核材的起诉与此前的中小投资者的案件存在不同之处。首先,在该案件中的购买股票期间内(即2017年3月29日至2017年6月8日),沃尔核材及其一致行动人为长园集团第一大股东,期间提名的人选还在上市公司担任董事、监事,其购买公司股票的原因和目的与中小投资者有所不同;其次,沃尔核材在案件所涉期间买入股票的方式是以大宗交易方式受让其一致行动人股票,与普通买入有一定差别。长园集团表示,前述案件尚处于立案受理阶段。

 

▲王传福提议比亚迪回购金额增至4亿元

 

  据悉,比亚迪2月25日晚公告,公司于2月22日收到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关于提议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增加回购公司A股股份金额的函》,王传福提议公司将回购股份金额由2亿元增加至4亿元,并用于减少注册资本。

  回查此前公告,比亚迪曾在2023年12月6日午间公告称,公司收到王传福发来的函件,提议公司以自有资金2亿元,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部分公司A股股份,回购股份将用于员工持股计划、股权激励计划或减少注册资本等。

  彼时,王传福表示,提议比亚迪回购A股股份,主要是基于对"双碳"目标下新能源行业前景和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以及对比亚迪价值的认可,为了维护比亚迪全体股东利益,增强投资者信心。

  据了解,比亚迪曾在2022年实施一次回购A股股份计划,累计回购A股股份的数量约551.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189%,最高成交价为358.58元/股,最低成交价为293.37元/股,回购资金总额约为18.1亿元(不含交易费用)。

  ▲赛力斯"五折"推员工持股计划

 

  2月29日晚,赛力斯(601127)公布了2024年员工持股计划草案。此次员工持股计划受让公司回购股份的价格为44.37元/股,约相当于草案公告前1个交易日赛力斯股票交易均价88.73元的50%。

  赛力斯此次员工持股计划的股份,来源于公司此前回购的股份。根据赛力斯2023年10月25日公告,公司实际回购383.91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0.25%,回购均价53.46元/股,使用资金总额约2.05亿元。

  草案显示,此次员工持股计划专用账户将通过非交易过户等方式,受让公司回购的股票。员工持股计划拟认购股份数不超过383.91万股。具体持股数量以员工实际出资缴款情况确定。

  员工持股计划的参加对象为公司董监高、核心骨干人员以及董事会认为需要激励的其他人员。

  "五折"员工持股计划背后,赛力斯也设置了与收入和新能源汽车销量高度绑定的考核标准。公告显示,此次持股计划,员工持有的标的股票权益分两期解锁,解锁时点分别为自公司公告最后一笔标的股票过户至员工持股计划名下之日起满12个月、24个月,每期可解锁50%,每期实际解锁比例和数量则根据公司业绩及参加对象个人业绩达成结果确定。在锁定期满且满足考核条件的前提下,员工持股计划首次授予份额解锁并分配权益至持有人。

  员工持股计划的业绩考核标准包括公司层面和个人层面。其中,公司层面考核营业收入或新能源汽车销量。

  2024年度、2025年度营业收入考核目标为,以2023年营业收入为基数,分别增长100%、150%。2024年度、2025年度新能源汽车销量考核目标为,以2023年销量为基数,分别增长100%、150%。

  若公司层面的业绩考核达标,则员工持股计划将对个人层面进行绩效考核。个人层面绩效考核将按照公司内部考核制度,对持有人个人当年绩效考核结果进行综合评定。

赛力斯称,持有人的收益取决于公司未来业绩考核达成及市值增长情况,该计划的实施有利于员工利益与股东利益保持一致且实现二者利益长期深度的绑定,有利于稳定和鞭策团队,从而促进公司业绩持续稳定发展。

 

▲春秋航空接班格局落定

 

  据悉,春秋航空(601021)二代接班进程正在加速。2月26日晚,春秋航空公告,近日收到控股股东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春秋国旅")及其一致行动人上海春秋包机旅行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春秋包机")的通知,春秋国旅、春秋包机的股东王正华、王煜、王炜已签署股权赠与协议,王正华将其持有的部分春秋国旅和春秋包机的股权赠与给王煜。

  王正华生于1944年,现年80岁,系春秋航空创始人。王煜系王正华长子,王炜系王正华次子。

  公告称,2023年11月,因王正华之妻陈秀珍逝世,其财产由王正华、王煜、王炜三人共同继承。根据遗嘱并经王正华、王煜、王炜三人协商一致,王煜继承春秋国旅21.58%股权和春秋包机17.27%股权;王炜继承春秋国旅10.79%股权和春秋包机8.64%股权。王正华则分别持有春秋国旅32.3683%、春秋包机25.91%的股权。王正华、王煜通过控制春秋国旅、春秋包机及春秋国旅的一致行动人春翔投资、春翼投资,合计拥有公司56.64%股份对应的表决权,是公司的共同实际控制人。王炜是王正华和王煜的一致行动人。

  时隔数月,父子三人的股权分配再次发生变化。根据2月26日的公告,股权赠予实施后,王正华在春秋国旅和春秋包机的股份都只剩下了1%;王煜在两家公司的持股比例则上升至52.9470%、42.19%;王炜持有春秋国旅10.79%、春秋包机8.64%的股份,比例未发生变化。从前后变化来看,王正华所持股份大部分转给了大儿子王煜。

  公告称,由于三人仍然是一致行动人,这次父子间的股权转移不会导致春秋航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春秋国旅仍为公司的控股股东,春秋包机、春翼投资、春翔投资是控股股东的一致行动人;基于一致行动安排,王正华、王煜仍通过控制春秋国旅、春秋包机及春秋国旅的一致行动人春翔投资、春翼投资,合计拥有公司56.64%股份对应的表决权,是公司的共同实际控制人,王炜是王正华、王煜的一致行动人。

  据了解,1981年,王正华创立上海春秋旅行社并担任社长。1987年至今担任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即春秋国旅)董事长。2004年,王正华创立春秋航空。春秋航空是中国首个民营资本独资经营的低成本航空公司专线,也是首家由旅行社起家的低成本航空公司。

  王正华长子王煜生于1970年,他毕业于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并曾先后在罗兰贝格、毕博、翰威特等公司任职。此后,王煜曾担任春秋航空董事兼总裁、春秋国旅董事、春翼投资董事长等职。

  2017年3月,王正华辞去春秋航空董事长职务,同时申请辞去公司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召集人一职,但仍在公司继续担任董事。王正华辞任后,王煜开始担任春秋航空董事长至今。

王正华次子王炜也在家族企业中担任要职。王炜1975年出生,毕业于日本下关市立大学。2011年起,王炜先后担任春秋航空日本株式会社筹备室室长、社长、会长;春秋国旅日本地区总代表;春秋国旅副总裁等职。2022年6月以来,王炜任春秋国旅总裁,并自2023年6月以来担任春秋航空董事。

 

  ▲刘浩凌出任中投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

 

  据悉,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投公司")2月26日宣布,经国务院决定,董事会审议通过,刘浩凌任中投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现年60岁的居伟民不再担任中投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职务。

  1月20日,中央组织部有关干部局主要负责人在中投公司干部会议上宣布中央决定:刘浩凌任中投公司党委副书记,免去居伟民的中投公司党委副书记职务。

  刘浩凌于1971年出生。他历任中投公司法律合规部业务主管、高级经理,中央汇金公司综合管理部副主任、综合管理部/银行机构管理二部主任、股权管理二部主任,中投公司执行委员会成员兼中央汇金公司副总经理,中投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风险官。

  中投公司成立于2007年9月29日,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主权财富基金,组建宗旨是实现国家外汇资金多元化投资,在可接受风险范围内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公司总部设在北京,注册资本金为2000亿美元(约合14395.8亿元人民币)。

中投公司开展境外投资业务与境内金融机构股权管理工作。其中,境外投资业务由下设子公司--中投国际和中投海外承担。境内方面,中央汇金作为中投公司的子公司,根据国务院授权,对国有重点金融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以出资额为限代表国家依法对国有重点金融企业行使出资人权利和履行出资人义务。

 

▲联合创始人张力卸任富力地产旗下多家公司职务

 

  据报道,步入古稀之年,富力地产(02777.HK)的联合创始人张力逐步退出管理层。继2023年12月底宣布辞任富力地产董事及执行总裁后,他又陆续卸下多家子公司的执行董事、经理等职务。

  具体来说,在2月1日至2月19日,广州富力广告有限公司、广州富力嘉盛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富力超盛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富安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广州富力智盛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富力亿盛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城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富力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至少八家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张力从这些公司的"主要成员名单"中退出。

  据了解,出生于1953年的张力,如今已届古稀之年。在投身房地产行业之前,他当过工人、公务员,1988年下海经商,1993年正式投身房地产行业。此后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张力邀请了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的李思廉加入,共同投资2000万元,组建了广州天力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双方各占50%股权。这也是富力地产的前身。此后的近三十年里,富力地产一直保持"双老板制",张力和李思廉的持股比例也一直旗鼓相当,如今分别为27.77%和28.97%。

 

  ▲陈东升获准出任泰康养老董事长

 

  近日,泰康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泰康养老")发布公告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已核准陈东升担任该公司董事长的任职资格。泰康养老前任董事长为李艳华已于2023年11月因年龄原因辞任。

  泰康养老为泰康保险集团旗下养老险子公司。作为泰康保险集团的创始人,陈东升目前已身兼数职,包括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泰康人寿董事长、泰康资产董事长、泰康健康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以及泰康养老董事长。

  泰康保险集团在2023年4月和9月分别对泰康养老进行10亿元注资。注资完成后,泰康养老注册资本由50亿元变更为70亿元,股权结构方面,泰康保险集团持股99.14%,泰康资产持股0.86%。

 

  ▲中汇人寿首任总裁到龄退休

 

  近日,中汇人寿首任总裁李源辞任,因"到龄退休",该公司下一任总裁人选已浮出水面,为新华保险副总裁杨征。据悉,杨征已被任命为中汇人寿党委副书记。

  1970年出生的杨征,自2016年12月起担任新华保险副总裁,2017年2月起兼任首席财务官(暨财务负责人)。在加入新华保险之前,他曾在中国人寿任职,2005年7月至2016年7月历任中国人寿财务部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总经理,投资管理部总经理,财务总监,副总裁等职。

  退休的李源出生于1962年8月,是一名寿险业老将。他早期任职于人保和平安,2001年加入新华保险,经历过多个区域和不同业务条线的岗位;2016年11月起担任新华保险副总裁,曾参与托管天安人寿;2022年7月他辞任新华保险,获批出任天安人寿总经理,2023年6月获批为中汇人寿总经理。

  中汇人寿成立于2023年6月,获批受让承接天安人寿保单负债、有效资产及机构网点,注册资本332亿元。中央汇金、保险保障基金分别持股80%、20%。中汇人寿与新华保险同属于中投系统,新华保险第一大股东为中央汇金。

  中汇人寿董事长为任小兵,此前他曾任中央汇金旗下中建投党委副书记、监事长。2023年底,任小兵发表题为《主动拥抱变化 迎接全新周期》的2024年新年致辞提出,中汇人寿这家"新公司"需要拥抱四个变化,除自身国有金融企业的身份外,另外三重变化均为行业层面,包括:客户结构和需求的调整、更加严格的监管环境、AI(人工智能)技术对行业价值链重塑的影响。

 

  ▲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去世

 

  据悉,娃哈哈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宗庆后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2月25日10时30分逝世,享年79岁。

  1945年出生的宗庆后是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带领"娃哈哈"从一家小厂成长为饮料业巨头,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地跨越。

  1945年10月12日,宗庆后出生于江苏宿迁,幼年时随家人迁居杭州,初中毕业后,他就开始四处打工。33岁时,在浙江农村打磨了15年的宗庆后,回杭州接替母亲在校办厂的工作。

  1987年,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成立。2016年8月,杭州娃哈哈集团在"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271位。 2019年12月,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入选2019中国品牌强国盛典榜样100品牌。2019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中国品牌发展指数"100榜单排名第88位。2020年12月,获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民营企业。2023年9月12日,全国工商联发布《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以5120216万元营业收入位列榜单227位。

 

▲朝阳科技董事长去世

 

  2月29日晚,朝阳科技(002981)发布讣告,公司实际控制人之一、董事长、总经理沈庆凯因突发疾病医治无效,于2月28日不幸逝世。

  公告显示,沈庆凯与其配偶、公司董事郭丽勤共同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沈庆凯持有的公司股份将按照法律、法规办理股份继承手续,不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权发生实质变化。公司董事会将按规定,尽快完成董事长选举及总经理聘任工作。

  沈庆凯出生于1974年9月。曾任东莞市朝阳实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香港富克斯有限公司董事、东莞博汇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现任朝阳科技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东莞律笙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越南律笙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越南朝阳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朝阳科技2023年半年报显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沈庆凯、郭丽勤夫妇,两人合计直接和间接持有6848万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71.33%。其中,沈庆凯直接和间接持有公司579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60.36%。

  朝阳科技自电声行业起步,目前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声学产品业务、精密零组件业务和OEM代工生产三大业务。自2005年成立以来,朝阳科技已与多家大型客户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已进入了苹果、Beats、三星、小米、魅族、华硕、微软、安克等知名智能终端及电声品牌商的供应链。

朝阳科技前身朝阳实业成立于2005年,沈庆凯是公司创始人。最初,朝阳实业由沈庆凯持股90%,其配偶郭丽勤持股10%。2015年9月朝阳实业完成第一次股权转让,当年12月改制为股份公司。2020年4月,朝阳科技在A股上市。2月29日,朝阳科技收于27.74元/股,市值约26.6亿元。

 

  ▲吉利旗下跑车公司路特斯美国上市

 

  2月23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路特斯科技(Lotus Technology Inc.)通过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合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变更为"LOT"。上市首日,路特斯收报13.8美元/股,市值为92.94亿美元。

  路特斯是一家英国跑车品牌,创立于1948年。1982年公司创始人去世之后,路特斯多次易主,1996年被马来西亚企业宝腾汽车收购。2017年,吉利控股集团收购宝腾汽车49.9%的股份,同时收购路特斯51%的股份。

  除了吉利控股集团,路特斯上市前主要股东还有一家马来西亚企业和蔚来资本。

  2023年11月,路特斯宣布获得PIPE(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ntities)约8.7亿美元融资承诺。同年12月,路特斯披露上市路演材料,显示上市前企业预计估值为60.7亿美元,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合并之后,路特斯原有股东预计持股比例为78.3%。

 

  ▲银泰黄金拟收购加拿大矿企

 

  2月26日,银泰黄金(000975.SZ)公告,拟通过下属海南盛蔚贸易有限公司在加拿大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以下简称"买方"),以每股1.90加元的价格,现金方式收购Osino Resources Corp.(以下简称"Osino"或"目标公司")现有全部已发行且流通的普通股及待稀释股份。本次收购的交易金额约为 3.68亿加元(约合19.59亿元),收购完成后,公司将通过买方持有Osino 100%股权。

  Osino是一家在加拿大注册的矿业公司,目标公司主要资产为位于纳米比亚的Twin Hills金矿项目。

  公告显示,通过收购Osino,银泰黄金可以快速获得优质资源、提高黄金资源储备,预计投产后提供5吨/年的黄金产能,符合公司战略目标。

 

▲英伟达将华为认定为"最大竞争对手"

 

  据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日前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披露,在包含AI芯片等多个类别中,首度将华为认定为"最大竞争对手"。

  英伟达提及的其他竞争对手还包括英特尔、超微、博通、高通、亚马逊和微软。

  英伟达指出,华为在供应图形处理器(GPU)、中央处理器(CPU)等用于AI的芯片领域,都可与业界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科技巨头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过去长期是英伟达的重要客户,但有消息人士指出,百度已转向华为下单,这表明在美国不断加大对华出口管制的情况下,中国公司已开始摆脱对美国技术的依赖。

  据报道,英伟达已成为仅次于微软及苹果的美股市值第三大公司。不过,中国市场对英伟达来说却是例外。美国的出口管制冲击了英伟达在中国的发展。

  香港《南华早报》引述英伟达首席财务官科利特·克雷斯的说法称:"除了中国之外,所有其他地区(市场)的增长都很强劲。在美国政府实施出口管制规定之后,我们在中国的数据中心营收大幅下降。"

  据称,受到美国法规限制,英伟达无法将先进芯片出口到中国。

 

管理视点

 

如何用ESG完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

 

证券时报3月1日刊发浙江众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董事会秘书何俊丽撰写的文章指出,ESG(环境社会治理)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热门话题,从国家到资本市场监管部门到上市公司和投资者,都开始予以不同程度的关注。但前期普及阶段,大众媒体更多的是从政治视角探讨ESG的必要性,也有不少研究关注ESG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但中国的ESG未来到底会走出什么样的趋势,这对中国的上市公司会有什么更深层面的影响,对ESG有什么样的监管建议,目前还较少被提及。

  基于公司治理是ESG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我希望通过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切入,分析ESG在不同经济主体中的差异和背后原因,不仅看未来趋势,更着眼于探讨怎样才能让ESG为中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及其信息披露带来积极影响。本文提出一家之言,供有识之士参考。

  中、美、欧ESG分析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在ESG信息披露领域的现状及问题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根据同花顺iFind统计,A股上市公司共5335家。在2023年独立披露2022年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或ESG报告的上市公司共1775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33.27%;独立披露ESG报告的上市公司499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9.35%;独立披露英文版ESG报告的上市公司109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2.04%。受第三方数据统计口径的影响,以下数据当中,“ESG报告”包括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或ESG报告三类。

  1.哪些行业最关注ESG披露?

  按申万行业分类统计,从独立ESG报告披露率上看,金融行业披露率最高。其中,银行披露率最高,为97.62%;非银金融披露率其次,为84.88%。另外,钢铁披露率第三,披露率为71.11%;往后为交通、公用事业和煤炭。而机械设备、电子和计算机披露率垫底。从披露家数上看,医药生物、基础化工和电力设备披露家数位列前三,分别为155家、120家和116家。

  可见,ESG报告披露率在不同行业的差异较大。尤其是国资控股集中、涉及能源化工和公共领域的行业披露率较好。有较大可能和国家政策影响和行业从业人员平均水平有关。

  2.ESG的披露侧面体现了公司在治理层面的水平:收到监管函和行政处罚的上市公司ESG独立报告披露率显著低于平均值。

  通过监管机构公开披露数据统计,2023年收到监管机构监管函或监管机构行政处罚书的上市公司共205家,占全部上市公司数量的3.84%;其中仅50家独立披露了ESG报告,披露率24.39%,比A股上市公司ESG独立报告披露率平均值低8.88个百分点。

  ESG治理除了在环境、社会领域的贡献,也会深刻影响上市公司的治理。规范的ESG治理能够显著推动上市公司规范运营,且根据2022年已独立披露ESG报告和2022年收到监管函的公司对比了十家左右公司,都未在ESG报告中明确提及收到过监管函的事项,在披露内容上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3.ESG独立报告披露率与市值、营收真的成正比关系吗?

  以2023年12月29日收盘价为基准,对A股上市公司市值和ESG独立报告披露率进行统计发现:ESG独立报告披露率与市值成正比关系。市值TOP100的上市公司独立ESG报告的披露率达到了100%,市值TOP500的披露率为85%,市值TOP1000的披露率72%,均远高于平均值;而市值END2000的披露率仅为13.4%。

  以2022年营业收入为基准,对A股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和ESG独立报告披露率进行统计发现:ESG独立报告披露率与营业收入成正比关系。营收TOP100的上市公司独立ESG报告的披露率达到了97%,营收TOP500的披露率为85.6%,营收TOP1000的披露率73.7%,均远高于平均值;而营收END2000的披露率仅为11.9%。

  2022年披露ESG报告的上市公司当中,包括959家上交所上市公司(占上交所上市公司总数的43.2%),752家深交所上市公司(占深交所上市公司总数的26.9%),3家北交所上市公司(占北交所上市公司总数的1.5%)。

  再从中国当前的政策要求看,目前国内仅要求所有国资控股上市公司和上证100、深证100的指数成份股强制披露ESG,而入选指数本身就已经有了较好的市值、营收。因此,上述呈现的结果有明显的政策影响。所以真的是市值营收好的公司更愿意披露ESG吗?或者它们营收市值的增长受到ESG管理和披露的正向影响?从沪深交易所ESG披露比例也可以看出上述问题:因上交所的企业以国资和行业龙头、规模较大的企业为主;深交所以创新类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为主,在非政策影响下,深交所的披露占比明显低于上交所。但这并不能直接说明深交所的上市公司整体在营收和公司治理质量层面都不如上交所上市公司。

  4.ESG披露缺乏立法,尚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目前尚未就ESG进行专项立法,但关于环境、气候、能源、劳动、公司治理、消费者权益保护、反不正当竞争等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的政策和立法框架已初步成型,基本涵盖了ESG的三个治理领域。特别是我国首部关于ESG信息自愿披露的团体标准《企业ESG披露指南》已正式实施,与目前国际上主流的披露做法基本保持了一致。

  在ESG之前,国内上市公司就有自愿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相关政策,且在上市公司年报当中,有相当一部分非财务信息属于ESG相关内容。但在完整性、可量化、披露深度,以及部分负面信息的强制性披露上,是缺乏法律要求的。

  5.ESG在公司层面的推动,主要面临意愿问题。

  根据与国内个别上市公司、ESG第三方服务机构的调研,了解目前国内上市公司在推动ESG过程中主要有几方面问题:

  1)在ESG实施过程中,一般以董办牵头,但内部协调困难。

  2)管理层对ESG的支持力度不够,不理解ESG的作用。

  3)负面信息的披露问题(不愿意披露负面信息,什么样的是必须披露的,该怎么披露)。

  4)ESG对公司实质性作用不明显,导致实施意愿较低。

  (二)中、美、欧ESG差异分析

  通过对中、美、欧盟三个主要经济体在ESG投资、信息披露和立法层面的发展历程、规则差异点进行梳理,结合政治体制、社会文化、现代企业制度和相关立法四个角度,对三个经济体在ESG的差异点和原因进行了总结。

  1.基于ESG开始出现并逐渐盛行的时间为1960—1970年,由欧美在宗教教义下的道德投资延伸发展而来的历史背景,以及通过ESG的关键词: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及欧美在上述两大议题下的主要分支主题:碳排放、人权,可以看出,ESG在欧美逐渐流行有几个共同的重要背景:

  (1)工业化进程中,环境污染、碳排放等环境问题为其必然的副产品,并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和全球化分工,相关问题必然会进一步加重。

  (2)工业化的深入发展,有一定财富积累的情况下,有较强经济基础的国家和人群会率先关注环境问题:即有钱才会关注活得好不好。

  (3)欧美近现代政治合法性的首要前提:民主、自由、人权。这也是ESG能得到自上而下推行的重要政治支撑点。

  (4)ESG进一步在全球三大经济体盛行的时间阶段,与逆全球化的进程相吻合。ESG立法和相关措施成为本地化产业保护、限制全球化的一种工具。比如欧盟推动的CSDDD不仅针对大型欧盟成员国有限责任公司,也涉及在欧盟内活跃的第三国公司,同时要求ESG强制尽职调查要延伸至产业链上下游,因此即使是非欧盟的其他国家企业,都会有比以往更大的可能性被要求符合CSDDD。因此只要想进入、打开欧盟市场,企业就无法彻底避开可持续尽职调查体系,必须符合欧盟的ESG相关标准。这从另一面也可以看作是世界经济话语权的争夺。

  (5)从欧盟推行ESG(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立意(即:企业在创造可持续且公平的经济社会上发挥着关键作用,有必要采取行动和措施解决其行为对人权或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以看出,ESG的最初逻辑并不是站在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角度的。以及从欧盟推动CSDDD的立意(企业的可持续进展缓慢且不均衡,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可能包含供应链日益复杂和全球化,使得企业难以获得有关供应商运营的可靠信息;同时各国相关法规缺少统一标准)可以看出欧盟在推动欧洲甚至全球统一标准的想法。

  2.ESG在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差异核心体现在:

  (1)立法程度,是否具有强制措施;而立法程度主要取决于ESG发展的时间长短,全社会对ESG的接受程度以及ESG立法的推动主体在经济体内的法律/政治地位。因此即使美国在ESG领域的理念发展的时间不亚于欧洲,但由于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无法统一,导致到目前为止美国还是以市场主导和企业自治为主要立法模式,以“软法”治理为主。同时,由于欧盟各国构成复杂,缺乏类似美国统一的“欧洲证券交易委员会”,无法实施“软法治理”,因此欧盟的ESG披露规则以“硬法”为主。

  (2)立足点和侧重点差异,欧盟的起点和立足点在可持续金融,美国和中国以环境问题为主,分别提出了气候问题和双碳战略。这可能和相关经济主体的政策导向和需求相关。进一步体现在信息披露内容上,会具有“本地化”特色。比如美国的环境(E):与气候和环境相关的金融风险;社会(S): 养老金投资;治理(G): 财务透明度和董事多样性等;中国的环境(E):碳达峰碳中和、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污染防治等;社会(S):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国家战略响应等;治理(G): 反贪污腐败、党建引领、公平公正等。

  (3)从中国的角度来看,ESG的发展差异上,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公司制度的完善程度的影响。因此,中国当前并未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对ESG中的公司治理进行披露,仍处于鼓励披露和“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和指数成份股试点”状态。

  3.特别提出ESG在治理(G)板块的差异,受到不同经济体在现代经济体系下核心的经济主体“公司”的治理结构、治理模式和相关立法制度的深度影响。

  当前世界主流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包括外部控制主导型模式和内部控制主导型模式两种。

  而中国在公司治理结构上设计得较为复杂,同时借鉴了上述两种模式,以“二元制”为主体,即公司设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三个必设机构;但在上市公司层面引入了“一元制”的核心架构——独立董事制度和专门委员会制度。同时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会更加明显,引入了“党委(党组)”机制。

  在以美国为代表的“一元制”治理模式中,呈现出三大特色:一是董事会地位极高,二是弱股东强管理层现象突出,三是公司的监督以外部监督为主。由此导致美国的ESG披露规则中,对内部控制的披露和对董事会成员的要求显著高于欧盟和中国。

  而以德国为代表的“二元制”治理模式中,呈现出三大特色:一是由于监事会的存在内部监督能力强,二是股权高度集中致大股东控制力强,三是交叉持股较为普遍。由此导致以德国为首的欧盟在ESG披露规则中更为注重对ESG披露内容的过程采取较为严格的措施,要求详尽披露尽职调查过程。

  从法律渊源和实际公司治理结构上,中国ESG披露规则中关于治理(G)的部分可能更偏向于德国模式。因此,在ESG的发展过程中,关于公司治理相关披露的出发点和必要性,是基于投资者对于公司治理的特色提出的需求而做本地化特点适配的。

  (三)在ESG领域的发展趋势

  参考欧洲的模式,未来无论是基于中国自身在高质量、长期可持续发展上的经济发展诉求还是推进国际化的诉求,接轨欧美,推动硬立法是必然趋势。

  但欧美从提出ESG或可持续发展到推动行政指令或指南等软法阶段,经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从软法走向硬法或更明确的中央政府法案,经过了6—10年的时间。所以基于中国的复杂国情,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普及、推动再进入监管完善和立法。

  基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关于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和公平的底层原则,ESG首先基于信息披露原则进行立法或规范也是必然的。即使是自愿性披露,也不能让ESG报告成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外之地,变成报喜不报忧的模式。因此,对于负面信息的披露规则应该要优于其他方面的披露规则制定。

  同时,在公司治理层面,考虑到中国偏向二元制但参考了一元制,因此在ESG治理和披露内容上应该要更有利于外部监督了解公司治理,强化外部监督,关注监事会、独立董事和专业委员会的履职。同时,针对不同类型公司做适当差异化安排,例如无实控人的企业、国有企业,更多关注董事会履职,因为在实际经营中,董事会的实际权力更强;家族企业、有明确大股东的企业(尤其是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应该更多关注股东大会,以及大股东的相关部分,以减少中小股东利益损害的情况。

  对中国上市公司、监管机构的建议

  1.将ESG纳入上市公司组织、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自上而下地推动,为了推动ESG的量化评估,建议利用数智化的手段,提升公司管理质量,贯穿ESG的执行周期。

  2.将ESG理念作为战略制定和决策的影响因子之一。企业落实ESG理念应该与实际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战略相结合,而不是为了做ESG而做,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尊重差异化。

  3.结合公司实际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有针对性地提出公司治理的监管要求。例如无实控人的企业、国有企业,更多关注董事会履职,因此更应该关注董事会结构和制度优化;家族企业、有明确大股东的企业(尤其是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应该更多关注股东大会,以及大股东的相关部分,以减少中小股东利益损害的情况。

  4.全面梳理上市公司历年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重点为已经采取监管措施、违法违规的问题;通过统计、归类、抽象,将公司治理当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后,对问题进行分析,并联合专家、企业家进行调研,再针对相关内容提出解决方案,并逐步对公司制相关法律体系进行修订,对ESG相关问题进行执行和披露的指导和立法。

  5.基于ESG的推行,应该优化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内容,实现ESG报告与年报的差异化,避免内容简单重复,使ESG报告丧失其本质作用。

  6.基于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案例,给企业尤其是企业家做好ESG的教育宣传,理解ESG的必要性,尤其需要让企业了解ESG对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正向作用。

 

信息化建设

 

工信部印发工业领域数据安全能力提升方案

 

  据悉,为加快提升工业领域数据安全保护能力,助力工业高质量发展,夯实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安全基石,2月26日,工信部印发《工业领域数据安全能力提升实施方案(2024-2026年)》,计划到2026年年底,开展数据分类分级保护的企业超4.5万家,工业领域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方案》提出,到2026年年底,我国工业领域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数据安全政策标准、工作机制、监管队伍和技术手段更加健全。数据安全技术、产品、服务和人才等产业支撑能力稳步提升。在具体任务目标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紧抓重点企业和规上企业,实现数据分类分级保护的企业超4.5万家,至少覆盖年营收在各省(区、市)行业排名前10%的规上工业企业。同时,立项研制国家、行业、团体等各类标准规范不少于100项,对企业履行数据安全保护责任义务加强细化标准指导。面向不少于10个重点行业遴选典型案例不少于200个,强化优秀应用实践的引领带动作用。

  《方案》指出,深化重点场景数据安全保护,指导企业围绕数据汇聚、共享、出境、委托加工等重点数据处理场景,实施贴合行业特点的数据保护措施。聚焦供应链上下游协作、服务外包、上云上平台等典型业务场景,厘清多主体数据安全责任界面和衔接模式,建立全链条全方位数据安全保护体系。

在提升数据安全产业支撑能力方面,《方案》明确,加大技术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出共性技术优化升级、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新型安全架构设计、供给模式创新等任务。促进应用推广和供需对接,通过试点应用一批先进技术产品、打造一批解决方案,充分盘活利用数据安全产业供需双方资源,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上海发布《2023年上海市网络安全产业创新攻关成果目录》

 

  2月28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和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2024上海网络安全产业创新大会",会上发布了《2023年上海市网络安全产业创新攻关目录》。

  创新攻关目录主要涉及基础技术、应用技术和服务业态创新三个类别,包括人工智能安全、隐私计算、新一代数字身份认证、软件供应链安全、云原生安全、安全访问服务边缘(SASE)、数据流通安全、智能工控安全、金融科技安全、安全运营服务(MSS)等11个攻关方向,共计16个创新成果。其中基础技术创新8项、应用技术创新4项、服务业态创新4项。

  据悉,未来上海将进一步推动网络安全产业创新,面向全国优秀企业,征集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并在城市重大场景建设中率先应用、优先支持。

 

浙江加快车联网先导区高质量发展

 

  近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浙江德清)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从构建车联网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车联网产业发展、强化车联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动车联网深化应用、建立完善保障机制等5个方面提出了18项具体任务,并明确了部门和地方分工。

  在《若干意见》中,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深化应用成为关键词。

  《若干意见》表示,加快车联网产业发展,打造车联智造产业平台,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大产业基金支持力度,共建车联网产业创新生态。其中,《若干意见》明确,支持设立"地理信息+"产业基金,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车联网建设和产业发展。

  车联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也成为关键部分。《若干意见》表示,强化测试运营资质能力建设,推动检测认证机构建设,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高精地图服务,开展车联网数据开发和利用。

  其中,《若干意见》明确,推动检测认证机构建设。支持德清县联合国内外知名检测机构,建设智能网联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并积极争创国家中心。支持在德清县设立省级车联网无线电设备检测机构,建立无线电设备检测标准,争创国家级车联网无线电设备检测中心。支持德清县继续申请车联网试验频率使用权。

  针对行业关注的智能网联汽车保险话题,《若干意见》明确,指导省内相关保险机构根据车联网领域的风险保障需求特点,从知识产权保护、财产责任、信用保证等方面加大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为车联网技术推广提供保险支持。

  据了解,2023年4月,浙江(德清)成为全国首个以县域为主体创建的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这是继江苏(无锡)、天津(西青)、湖南(长沙)、重庆(两江新区)之后,工信部批复支持创建的第五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

  截至目前,德清已完成车联网产业及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174.66亿元;引进车联网产业相关项目38个,总投资128.06亿元。此外,德清已实现全域949.3公里道路开放测试。

 

贵州发放首批"算力券"促算力产业发展

 

  据报道,为促进算力产业发展,2月29日,贵州向72家省内外企业发放首批"算力券",以用于其购买当地算力服务或数据交易产品时抵扣一定比例费用。

  "贵州算力券"是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由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实施的一种政策工具和数字化凭证。

  贵州是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之一,目前正加快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去年10月,当地提出"算力券"概念,并要求每年"算力券"发放总额不超过8000万元。

  根据当地制定的"算力券"管理办法,省级算力运营调度平台、数据流通交易平台为实施"算力券"的运营服务单位,承担"算力券"日常运行、培训推广和协调服务等具体工作,对平台上相关交易实行全流程监管。

  按照规划,今年贵州要抓住人工智能机遇,推动数字经济实现质的突破,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要达到45%以上、规模突破万亿元。在这一目标下,一项重点工作任务是加强算力调度运营,用好"算力券"政策,大力开拓算力市场,力争全省算力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

 

AI-RAN联盟宣布成立

 

  2月26日,AI-RAN联盟(AI-RAN Alliance)在2024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 2024)上成立。创始成员包括亚马逊云科技、Arm、DeepSig、爱立信、微软、诺基亚、美国东北大学、英伟达、三星电子、软银公司和T-Mobile等。

  据英伟达介绍,这一全新合作项目旨在将AI融入蜂窝技术,以进一步推进无线接入网络(RAN)技术和移动网络的发展。联盟的使命是提高移动网络效率、降低功耗以及改造现有基础设施,从而为电信公司在5G与6G的助力下利用AI释放新商机奠定基础。

  联盟成员将发挥其技术专长和领导力,重点推进三大研究和创新领域的发展:利用AI提升RAN能力,从而提高频谱效率;整合AI与RAN流程,以更有效地使用基础设施,创造AI驱动的收入机会;通过RAN在网络边缘部署AI服务,提高运营效率并为移动用户提供新服务。

 

拜登称美国面临中国网联汽车安全风险

 

  据报道,美国总统拜登2月29日发布一份声明称,将确保来自中国等受关注国家的汽车不会破坏美国的国家安全。"我已指示商务部长对来自受关注国家的联网汽车进行调查,并采取行动应对风险。"拜登说。

  拜登称,如今大多数汽车都是互联的--它们就像带轮子的智能手机。这些汽车可以连接到手机、导航系统、关键基础设施和制造汽车的公司。来自中国的联网汽车可以收集美国公民和基础设施的敏感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发回中国,这些车辆还可以远程访问或禁用。

  中国向美国直接出口的汽车接近于零。行业机构认为,北美市场短期内看不到明显机会。

 

博世与微软合作开发生成式AI

 

  2月28日,全球最大汽车零部件企业博世与微软发布声明称,双方正联手开发生成式AI产品,旨在强化自动驾驶功能、提高车辆安全性。

  博世表示,目前的辅助驾驶功能能检测道路上的人和物,而生成式AI可帮助判断特定情况是否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企业信息员园地

 

自然人股东从公司借款存在哪些税务风险?如何应对?

 

  特约信息员:靖江中鸿天衡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朱丽斌

 

  1:自然人股东从企业借款,一定要视同分红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吗?

  答:不一定。若是股东从企业借款用于经营的或者年底之前归还了,不需要视同分红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

  2:自然人股东从企业借款,在该纳税年度终了后既不归还,又未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视同分红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这里的纳税年度终了如何理解?

  答:年底12月31日。

  3:股东个人2022年2月份从企业借款200万元自用买房,次年2023年3月份还款了,是否2022年还有20%股息红利个税的风险?

  答:只要是股东个人借款年底未还、也没有用于经营,就存在个税风险。

  个人所得税=200万元*20%=40万元

  4:自然人股东从企业借款,除了有视同分红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风险外,增值税是否存在风险?

  答:是的。该笔借款会被视同提供贷款服务,即使没有利息收入也要视同销售,按同期同类银行贷款利率确认利息收入,然后按照增值税适用税率征收借款期间的增值税。

  5:自然人股东从企业借款有视同分红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风险,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是谁?

  答: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是企业。企业作为扣缴义务人,对扣缴义务人处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6:自然人股东从企业借款有视同分红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风险,那么企业职工从企业借款呢?

  答:对于股东用于个人用的借款视为企业对个人投资者的红利分配,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对企业其他人员取得的上述所得,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7:自然人股东从企业借款,有何建议?

  答:

  (1). 股东尽量不要从公司借款自用并长期不还。

  (2). 借款必须用于公司经营需要,并需要保留与经营有关的证据。

  (3). 借款尽量不要超过1年。

  (4). 公司账面上尽量不要长期挂账股东个人的其他应收款,股东借款的涉税风险最大。

  (5). 股东若是有从公司的借款挂账,用途必须是用于公司经营,而且有证据来证明与经营相关,避免涉税风险。比如,在借款条或者借款协议上能够体现出借款的用途。

  (6).其他应收款科目隐藏了过多的涉税风险,因为从科目含义上看是企业经营活动以外的其他各种应收、暂付的款项,并不必然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因此不要乱用其他应收款。

  总的来说,个人股东借款时一定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借款用途的问题,是否与经营相关;一个是借款时间问题,不要逾期一年以上。

 

 

 

 

 

 

 

 

 

 

 

 

 

 

 

 

 

 

 

 

 

 

 

 

 

 

 

 

转载:中企联

 

 

 

公告通知